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

嘀嘀打车、快的打车该醒醒了

  2月10日,嘀嘀打车官方宣布将原来10元的补贴减半成为5元,快的打车在2月11日宣布乘客端的奖励仍为每单10元,司机端的奖励则根据不同的地区由原来的15元降为10元或5元。2月17日嘀嘀打车重新宣布上调补贴为10元,不久,快的打车官方发布官方微博称“永远比同行多1块”,自2月18日零时起,乘客只要使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立减11元。随后2月18日嘀嘀打车重新推出应对政策,将补贴额度调高到12元到20元之间。当天下午快的打车随即做出官方回应,自18日下午15点开始,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

  5元,10元,11元,12元,13元……。打车软件行业的补贴政策到了2月中下旬开始变得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如果说5元以内的补贴是为了烧钱争夺市场的话,那么10元甚至更多的补贴政策就明显违背了商业的规律:难道嘀嘀和快的只是为了争一口气?

  嘀嘀和快的看似失去理智的竞争背后是腾讯和阿里的火并,这两个软件只是两个斗争的棋子,阿里和腾讯通过这些APP获取到了具备支付能力的用户,这是主要目的。而且一旦最终用户增长到了一定临界点,阿里和腾讯就会放弃对这类打车APP的继续增资,而快的和嘀嘀自身不可能持续给用户和司机维持高额的补贴,最终这样的APP未来能否存在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即使嘀嘀和快的倒闭了,阿里和腾讯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因为他们通过对打车APP的补贴获取来的用户,全部都是具备支持能力的“高端”用户,这些用户可以成为他们支付水电费、游戏道具购买、电子商务等其他环境的用户,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用户用微信支付打车就无所谓了,也不是阿里和腾讯所关心的。

  嘀嘀打车的CEO程维和快的打车的CEO吕传伟都是有着多年创业(包括内部创业)经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油条,自然明白现在自身的处境。 大家都认为二者是中国市面上最强大的两家打车软件,近期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4年打车软件分析报告》也显示,嘀嘀和快的分别位列市场第一和第二,并且把剩下的几名甩开了几条街。但程维和吕传伟不明白的是:嘀嘀和快的既是市面上最大的打车软件,但同时也是处境最危险的两款打车软件!

  一家企业如果在几个月内实现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这种情况一定要值得警惕。哪怕这家企业的CEO是乔布斯,但不能保证下面的每个人都是鲍尔默这样的强将,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数倍增长,但市场容量不可能短期翻数倍,程维和吕传伟的个人能力也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增长数倍,脱节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出轨。

  表面上看,腾讯和阿里给嘀嘀和快的投钱了,并且支持他们通过烧钱的方式来抢夺市场。但实际上无形中,腾讯和阿里做了转移快的和嘀嘀用户的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腾讯给嘀嘀10个亿,这10个亿可以获取到1000——3000万的用户,这1000——3000万用户既是嘀嘀的用户,又是腾讯微信的用户,但最终用户的留存会在哪家?或者说哪家留存下来的用户更多? 是嘀嘀还是腾讯? 答案不言而喻,腾讯微信的用户留存能力远远强于嘀嘀,因为嘀嘀只是一个打车软件,而腾讯微信是生活的一部分。

  或许,人生就是一场“赌博”,尤其在这样一个浮躁的遍地是机会的时代,但程维和吕传伟也应该醒一醒了。在打车软件这个行业,市场被培养起来后,前两名疯狂过度死亡了,所开拓的市场也会被后来者所占领。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dingdaoshi

2014年2月21日星期五

WhatsApp的190亿估值不高

  2月20日,大洋彼岸的一则并购案例在神州大地被主流媒体报道和传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Facebook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这条新闻是美国两家公司之间的并购,虽然这笔并购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是大新闻,打破了该行业最高的并购记录(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实际并购不属于互联网行业并购)。

  但“facebook收购WhatsApp”毕竟这是国外的并购案例,为何会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流媒体的聚焦关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WhatsApp是一款通讯类软件,这款软件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沟通工具之一,全球用户使用该软件发送的消息单日超过420亿条!

  知名调研公司Analysys Mason近日发布报告称, 2013年全球短信发送量仅为6.5万亿条,相对于每日不到180亿条的规模,这个规模显然和WhatsApp一对比,已经大大的落了下风。一款全球消息发送量超过全球短信的软件,其命运和去向自然引发了所有人的关注。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WhatsApp的190亿估值不高

  根据速途研究院最新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10月份的时候,WhatsApp单日消息发送量仅为10亿条,到了2012年8月份就达到了惊人的100亿条。然而100亿不是瓶颈,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到了2014年2月,WhatsApp单日消息发送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20亿条,也就是说仅仅WhatsApp一个软件的消息发送量就已经两倍于全球短信的消息发送量。

WhatsApp的190亿估值不高

  众所周知,社交软件类的用户忠诚度和留存比例要远高于电子商务、游戏等产品的用户,让我们来看看WhatsApp月活跃用户的增长走势图。从上图来看,WhatsApp在2011年10月份只有5000万的注册用户,当时的5000万用户体量的产品在中国互联网都比比皆是。随后,在2012年8月,WhatsApp月活跃用户达1.4亿,又过来一年到了2013年8月,活跃用户突破了3亿大关(注:按照腾讯的历次财报,微信在2014年月活跃用户才会超过3亿)。3亿对于WhatsApp来说还不算最高值,在2013年下半年WhatsApp迎来了真正爆发的时间,仅仅过来半年,也就是在2014年2月,WhatsApp月活跃用户达到了4.5亿

  在Facebook宣布用现金和股票总计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之后,业内专家普遍认为190亿美元的价值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过高,WhatsApp难以匹配这样的高估值。不过,笔者认为,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190亿美元对WhatsApp的估值反而过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仅仅通过信息发送量这一项来看,WhatsApp估值就远远不止190亿美元。短信在2013年创造的价值是1300亿美元(注:此项数据是英国市场调查公司Portio Research发布),而WhatsApp已经两倍于短信的消息发送量,相信到了2014年甚至2015年以后,本来就走下坡路的短信从量级来说更不是WhatsApp的对手,参照之下WhatsApp的估值会更高。

  第二:WhatsApp不仅仅是一个通信类产品。对于WhatsApp来说,发送消息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如同中国的微信一样,除了消息发送还可以借此布局游戏、支付、打车、电子商务、O2O等其他领域。

  第三:WhatsApp和Facebook可以相辅相成。WhatsApp如果独立发展,非常有可能成为Facebook的颠覆者,显然Facebook也已经看到这一点,要及早的把WhatsApp扼杀在摇篮里,但与其说是把WhatsApp扼杀,反倒可以说WhatsApp可以和Facebook相互配合,相辅相成。Facebook强于社交,WhatsApp强于移动信息沟通,这两个搭配就好比中国的人人网和微信的搭配一样,双方如果能找到好的平衡点,未必不能实现更高的突破。

  总结:也不排除WhatsApp被收购后,因为内部的一些原因造成左右互搏式的内耗,手机QQ和微信的案例历历在目啊!

  来源:投稿,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dingdaoshi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WhatApp比微信好在哪里?

  摘要:WhatApp专注于通讯工具,功能简单,速度飞快,其核心功能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因为是付费应用,因此就可以专注为用户服务,不用考虑通过各种花里胡哨的增值服务来盈利;而微信是免费应用,倾向于平台化发展,因此会越来越庞大臃肿,通过附加的各种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

  今天,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宣布将以1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即时通讯应用WhatApp.跨平台通讯应用WhatsApp创办于2009年,目前用户量已经超过4.5亿人,其中日活跃用户比例为70%;每日新注册用户超过100万人。

  Facebook的这次收购让很多行业人士震惊,很多人开发把目光转到了中国版的同类产品:微信。WhatsApp是付费应用,截至2014年1月,WhatsApp月活跃用户4.3亿,而微信是免费应用,2013年底的月活跃用户为2.7亿。那么,从应用的功能和商业模式上看,WhatApp和微信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WhatApp比微信好在哪里?

  跨平台通讯应用WhatsApp由前雅虎员工创办于2009年,而微信则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一开始模仿的是Kik Messenger这个免费应用。

  通讯还是社交

  Whatsapp的核心是通讯工具,倾向于“免费短信”应用,弱化社交,WhatsApp和手机通讯录深度整合,用户无需注册即可使用,用户的帐号就是手机号码,不需要手动添加好友也不需要对方通过同意,安装以后就可以马上给对方发信息,而且联系人名字就是手机通讯录里面的名字,用户使用起来和传统的手机短信没有什么区别。

  相比而言,微信的核心则是社交工具,借用QQ的关系链,增加了强关系链的社交,微信的使用需要注册,和手机通讯录的整合很弱,而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功能很强。可以说,WhatsApp的大部分功能微信都有,但微信的大部分功能WhatsApp却没有,从功能上看,微信大,WhatsApp小。

  WhatsApp因为功能简单,因此打开速度飞快,程序小,流量使用少,带来的体验就是“快”,打开速度飞快,和手机自带的短信一样快,不像微信那样臃肿、庞大和缓慢。

  商业模式

  WhatsApp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付费应用,一开始只有iOS版,价格为0.99美元,用户支付一次性费用后即可免费收发信息,WhatsApp则通过用户的付费来维持稳定而可靠的通讯服务,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长,WhatsApp逐步开发完善了多个不同手机平台的版本。

  WhatsApp的核心就是以极低的价格取代付费短信,然而随着iMessage的问世,给WhatsApp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WhatsApp也推出了几次限免活动,现在更是第一年免费,第二年才开始收费。而且,WhatsApp的跨平台特性(跨越 iOS、Android、Symbian、BlackBerry 和 Windows Phone 的多平台)以及完整的群聊功能以及更为丰富的信息功能依然使其相比iMessage具有一定优势。

  相比之下,微信则是免费服务,安装和使用完全免费,因此,单纯的通讯服务是不能维持微信的运营,所以腾讯才会在微信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新功能”,例如朋友圈,公众平台、游戏,后来甚至还增加了支付平台功能,通过这些附加的功能完全可以实现微信的基础服务“免费”,而“增值服务”收费,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带来的问题是,一个越来越庞大臃肿的应用,一个越来越脱离其核心功能的应用。

  总结

  可见,WhatsApp成功的一大因素就是“专注”,坚持其工具属性,因为是付费应用,因此就可以专注为用户服务,不用考虑通过各种花里胡哨的增值服务来盈利,其核心功能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而微信的免费模式需要其他业务来买单,保证自己的营收,所以它只会越来越笨重而臃肿:聊天表情、朋友圈分享、游戏发行、支付服务等等,最终变成了一个各种功能都有的平台。

  WhatsApp的专注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4.5亿,并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从这个角度上看,保持着简洁消息的面貌,拒绝一切广告的态度不仅没有让WhatsApp失去财路,反而让其大获成功,这是否会给那些终日沉迷于免费广告业务的国内应用厂商一些思考呢。

Facebook收购WhatsApp

  北京时间2月20日上午消息,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今日宣布,已同意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斥资190亿美元收购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

  其中包括40亿美元现金以及价值120亿美元的Facebook股票。此外,Facebook还将为WhatsApp的创始人及员工提供约价值30亿美元的限制股股票,分四年发放。

  跨平台通讯应用WhatsApp创办于2009年,目前用户量已经超过4.5亿人,其中日活跃用户比例为70%;每日新注册用户超过100万人。

  Facebook联合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WhatsApp正在迈向连接10亿人,能够达到这一级别的服务都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很兴奋能与WhatsApp创始人及其团队共事,推动世界更加开放与互联。

  WhatsApp联合创始人兼CEO杨·库姆(Jan Koum)表示,“WhatsApp拥有极高的用户粘性和增长速度,这来自于我们说提供简单高效的即时通讯能力。我们很激动与荣幸可以与扎克伯格和Facebook合作,推动我们的产品继续增长面向全球更多用户”。

  收购完成后,Facebook将保留WhatsApp品牌,WhatsApp与Facebook Messenger两大即时通讯应用将继续独立运行。WhatsApp总部将继续留在硅谷山景城(Facebook总部在硅谷门罗帕克),而库姆将加入Facebook董事会。

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

Google AdSense发布WordPress站长插件

  据Google黑板报报道,Google针对Wordpress平台发布了一款支持Adsense的插件,名为“Google发布商插件”,利用这一插件,发布商能够在WordPress网站中体验更多全新功能。站长可以通过这款新插件直接在WordPress平台中使用部分Google服务。

  本次发布的是测试版插件,因此Google仍在尽力优化插件的功能,以确保它在为数众多的WordPress网站上都能正常运作。这是Google发布商插件的首个版本,目前支持以下两种Google产品:

  Google AdSense:通过在网站上投放广告来赚取收入。这款插件会将用户的WordPress网站与AdSense帐户关联起来,让用户无需手动修改任何HTML代码就能在网站上轻松投放广告。

  Google网站站长工具:网站站长工具可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报告,便于用户了解网页在Google上的展示率。利用这款插件,只需点击一下,就能在网站站长工具上验证用户的网站。

  该Wordpress插件的下载地址:http://wordpress.org/plugins/google-publisher/

Google为什么要限制GMS

  从13年底到现在,Google在Android上面一系列无声的改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首先是13年9月末,Google将Google Services(也就是GMS)从安卓开发者官方网站的API Guides中提取出来,单独列为一项,并在新Google Services介绍中写道:Google Services不再从属于Android平台。

  然后,14年1月,有媒体流言Google要对GMS授权收费,每10万台75万美元,不过Google官方已辟谣。

  前几天又出一条新闻是Google对Android OEM厂商设置时间窗口,不再对安装旧版本Android的手机进行GMS认证,于是,一时间Android无法fork(创建分支)、Android将走向闭源的言论甚嚣尘上。

  这些言论看上去似是而非,没有足够的了解,外行人无法判断正误,那么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呢?

  这些言论的焦点其实聚焦在两个问题上:

  Google到底想要做什么?对国内手机厂商有什么影响?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GMS是什么以及它和Android的关系。

  GMS是Google所提供的一系列移动服务,包括开发用的一系列服务和用户所用的Google Apps。从安卓开发者官网上可以看到,GMS包括了12项服务,按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

  • Mpas与Location:地理位置相关服务,AOSP也包括一个简易的Location服务,这是升级版,有用但并非必要,国内也有百度、高德等提供了类似的API;
  • Games、Play Services、In-app Billing、Play Distribution:与Google Play相关的服务,毫无疑问这个在国内是用不到的,但如果要在Google Play上发布应用,则非常有用;
  • Google+、Drive、Cloud Platform、Cloud Messaging:与Google的社交网络和云平台相关的服务,前三个在国内也基本上用不到,第四个是推送服务对开发者非常有用,但国内有很多类似的第三方服务可替代;
  • Cast、Wallet、Ads:这里是Google推出的与Android平台关系不大的服务,Ads广告对开发者有用,但国内也有很多的移动广告平台和服务。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服务不是构建一个Android App所必需的,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服务替代,因此,没有GMS对国内手机厂商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

  Google Apps则包括Gmail、Google Maps等Google官方应用,这些系统应用对于一个完善的Android设备是很重要的,但是手机厂商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或者第三方应用替代。

  整个Android平台可以看成是:AOSP+GMS,AOSP(安卓开源项目)是所有手机厂商可以免费获得的开源代码,但GMS则需要Google同意授权才行。

  Google给GMS认证设置了比较高的门槛。首先要通过CTS兼容性测试(Compatible Test Suite),一般而言所有的Android厂商都必须通过这个认证,否则会出现兼容性问题。这个认证一般由手机厂商自己做,然后提交结果给Google。

  通过CTS认证后,可以申请GMS认证,然后Google会考察手机厂商的资质,如果资质不行,Google也是不给认证的。

  依据对GMS的不同授权,Android手机可以分为三类:

  1、免费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但不内嵌GMS,这个如国内Android手机;

  2、内嵌部分GMS服务,但手机不能打上Google商标,这个如三星在海外发行的手机;

  3、内嵌所有GMS服务,也可以使用Google商标,这个最典型的就是Nexus系列了。

  弄清了GMS是什么,两个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Google想干什么。从性质上来看,AOSP是工具,GMS则是服务,即有使用成本,因此,不开源甚至不免费提供是理所当然的,Google相关项目人员也曾经表示,不排除GMS上各种商业合作的可能性。另外,AOSP已经足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GMS只是锦上添花,对手机厂商并非必要。所以,手机厂商只将通过GMS认证视为品牌区隔的一个手段,但并不依赖GMS。Google的一系列做法,只是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明确,并且,通过将原先散落在Android平台各处的服务整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向外提供服务。

  其次,对国内手机厂商的影响。答案是,影响很小。国内手机厂商一般都会对系统进行深度定制,即使技术能力不那么强的厂商,他们也很乐意用第三方应用来替换系统应用,还可以收一笔预装费。而Google将更新Android系统的重点转向GMS其实影响也不大,因为手机厂商可以复制GMS的API,比如小米最近连续推出支付、推送等服务,都是GMS里有的;GMS的新特性甚至可以成为国内技术创业公司的卖点,不会出现Android更新了新特性,但国内用户却不能享受的问题

  由此,我们没有必要对Google限制GMS大惊小怪,虽然Google的确是收紧了一些控制权,但Android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是一个由众多手机厂商、开发者和用户组成的庞大生态圈,目前Android局面良好,Google没有理由自毁长城。如果你还是拿不准,那么,请相信Google的智商。

2014年2月17日星期一

谷歌发布菲律宾街景地图

  近日,谷歌将街景地图(Street View)服务扩展到了菲律宾。谷歌先前就已经宣布将开始对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进行拍摄,未来拍摄工作还会扩展到菲律宾的其他地区,菲律宾有7107个岛屿。

  和在其他亚洲国家开展街景地图一样,谷歌也与菲律宾当地的旅游局(Department of Tourism)进行了合作。西方许多国家政府都在为街景服务造成的隐私纠纷头痛,不过亚洲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就要开明得多。不少亚洲国家认为这项服务可以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谷歌当前已经发布了马尼拉西班牙古城(Intramuros)的一些照片,现在在谷歌地图中已经能够看到圣奥古斯丁教堂(San Agustin Church)、圣地亚哥城堡(Fort Santiago)、Baluarte de San Diego、Plaza San Lius Complex等,查看下面的视频即可概览其中的内容。

  稿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