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test

test

360法院败诉赔偿腾讯500万元

  随着广东高院一纸判决书落地,陈年旧事3Q大战再度成为科技界焦点,各大媒体科技频道头条几乎都是这个消息。判决结果很清楚,360败诉被判不正当竞争,赔给腾讯500万并公开道歉。500万,对两家来说都不算什么,但却是法律界不正当竞争案例中金额最大的一笔。360立刻表示要上诉高院,周鸿�也直接炮轰广东高院地方保护主义。

  表面上看,腾讯胜诉了,而且胜得很漂亮很彻底。一时间媒体、微博上到处充斥着360败诉赔偿,腾讯光荣胜诉的新闻。此次判决会给腾讯和360带来什么?胜诉=胜利吗?结果可能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我们来看看大众舆论情况,打官司的意义说白了就是舆论战,赔偿谁也不在乎。舆论在哪看?新浪微博呗,新浪微博是大家站队的地方。从微博上可以看出,用户几乎一边倒的站在360一方,即使中立的用户,也会骂一两句腾讯。当然评论要去第三方媒体发布的微博下面去看,而不要理会那些被操控的营销号。媒体方面,各大网媒虽然都刊登了360败诉的消息,但是都跟进了周鸿�炮轰广东高院的内容,而不表露自己的立场。人心向背可见一斑。当然,腾讯网除外。

  腾讯此役真可谓赢了官司输了舆论,胜诉≠ 胜利。舆论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情况,稍微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以下几点因素:

  1、腾讯自身的垄断形象。腾讯雄霸中国互联网多年,市值约4500亿港币,杀死过无数创业公司和产品,抄袭者、创业杀手等形象在业内深入人心,加之那篇著名的《狗日的腾讯》的文章,更为腾讯垄断的恶劣形象推波助澜。这些其实都是业界的事儿,毕竟和普通用户无关,但3Q大战之时,由于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360的悲情牌、正义牌,给普通用户累积了腾讯垄断的印象。3Q大战促使腾讯开放,口碑在业界稍有改善,但普通用户印象积重难返,很难改变。

  2、政府机构公信力缺失。“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句自古传下来的古语清楚的说明了政府部门自古就没有公信力,中国百姓在基因里就不信任政府。加之现在的全民腐败,尤其是震惊全国的“南京彭宇案”使公众对法院的信任程度可谓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而网民们为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积郁的戾气,更是养成了看到政府部门就骂的习惯。此次判决,腾讯和广东高院站在一队,结果可想而知。

  3、地方保护嫌疑太大。根据腾讯2012年财报显示,全年所得税成本就有十几亿元,加之庞大的员工体系、产业链带动作用、地方标志企业光环等因素,和地方政府关系紧密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周鸿�炮轰广东高院地方保护的时候,用户舆论会一边倒的支持,因为用户也觉得:你是地方保护,是官商相护。

  4、判决书时机不对,腾讯天不逢时。地震余波尚未完全退却,舆论热点突然被拉到这个官司,赔偿金额500万,恰好腾讯地震捐款500万。有才的中国网民必然要把两者联系到一起,微博上很多人都调侃“腾讯500万这不就回来了”。潜台词就是指腾讯操控了法院。

  此次诉讼对360又有什么影响呢?显然,虽然360没有腾讯那样庞大的市值,但500万人民币对一个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来说也不算什么。360最在意的,恐怕是此案因赔偿金额巨大会被法律界当成典型案例研究和引用,确实是十分的郁闷。

  而对用户有哪些影响呢?3Q大战早已过去,那场战役的具体情节恐怕绝大多数人都记不清了,用户也不会有时间和耐心去翻看新闻;用户有印象的大概只是自己是哪队的。而官司的胜败,实在无关用户的使用,支持腾讯的用户不会因为一场官司而卸载360,而360的死忠必然也不会因为不服判决而不用QQ.

  其实从深层次来看啊,腾讯当初布局安全可能想法很大,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那么简单,应该就调整了战略,目前腾讯安全产品更多的恐怕只是战略性防御布局。而腾讯搜搜也已经是基本死掉的产品,和360搜索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所以3Q大战级别的战役基本不会再上演了,更多的只会是双方的嘴仗。

  而此次诉讼事件笔者观察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一些黑公关伺机而动,通过新浪微博私信通知用户360败诉的消息,笔者也收到了。按照马化腾的行事作风,这种手段不像是他授意所为。而看双方之前的官司,基本都是媒体在跟进,双方都选择了低调行事。此次广东开庭,腾讯不太可能预计不到胜诉后的舆论导向,炒作官司结果无疑是吃力不讨好,所以腾讯主动炒作官司的动机其实不大。倒是另外一个互联网巨头有重大嫌疑,具体是谁,众位不妨推理下。

  来源:投稿,作者:slzzhang

2013年4月28日星期日

Tablet PC为何失败?Windows 8能否成功?

  1991 年,微软针对手写设备推出 Windows for Pen Computing 软件,功能包括屏幕键盘、便笺记录、笔势操作、手写识别,允许用笔控制系统,然而市场表现不佳。四年之后,微软基于 Windows 95 推出新版 Pen Computing 2.0。这款套件奠定日后 Tablet PC 功能基础,从此微软踏上移动计算之旅。

  2000 年 11 月,微软对外提出 Tablet PC 概念(一个基于全功能 Windows 的便携电脑,整合纸笔般直觉的体验),引起业界巨大轰动。一年以后,微软发布专版系统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再过一年,数字墨水技术诞生,自然笔迹可转化为电子文本。乍眼一看,好像 Tablet PC 时代已经来临。

TPCEvosequence

  市场却不这么认为。微软已向 Tablet PC 投入很多,然而进程相当缓慢。雷声虽大,雨点却小。厂商态度两极分化。有的厂商积极推进,有意挑战霸主地位;有的厂商消极保守,谨慎面对平板热潮。由于 Tablet PC 机型价格昂贵、形态笨重、续航短暂、操作复杂,其出货量极其有限。

HTC Shift

  2006 年 3 月,微软对外公布 Origami 项目,全力支持 UMPC 市场发展。所谓“超便携型移动电脑”,其实就是迷你版的 Tablet PC,体态轻盈、尺寸适中,功能比肩桌面电脑、能够接入无线网络。微软主张 UMPC 必须搭载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操作系统及优化包 Touch Pack。

  初期厂商反应热烈,可消费者并不买账:高功耗的系统平台、反人类的操作体验、很昂贵的产品售价、极短暂的续航时间、表现糟糕的手写笔……这个就是革命性的移动设备?微软再次自扇嘴巴,用户对此丧失兴趣。虽然产品火爆一时,但在最终还是失败。

  2007 年 1 月,微软发布 Windows Vista,这是一款划时代的操作系统,融入许多创新功能、蕴含大量创新技术,推动业界升级发展、掀起一股创新浪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Windows Vista 多个版本均加入了对平板电脑的支持。Tablet PC 不再作为特殊版本,而是作为常态功能。新一代的 UMPC 也搭载了 Windows Vista,尽管明知效能不够。各大厂商纷纷推出平板电脑,结果遭遇惨烈失败。

Asus Eee Slate

  2009 年 10 月,微软发布 Windows 7。这款系统完美继承 Windows Vista 优秀特性,微调改进用户界面(Aero),优化各种性能问题,新增各项创新功能,相比之前版本提升了兼容性,是迄今为止销售最快的操作系统。微软凭借 Windows 7 一雪前耻,电脑产业强劲复苏,这似乎是衰亡前的回光返照。

  另一方面,Windows 7 明显改进触控体验:全面支持多点触控、新任务栏简洁方便、整体优化用户界面(加大命令之间间距)、触摸键盘更为易用、提供新的触控笔势、编程接口渐趋完善(Ribbon)……微软将其作为卖点,藉此强推平板电脑。各大厂商积极反应,推出多款触控机型。

  苹果新品 iPad 取得成功,平板电脑重新复兴。各大厂商妄图利用 Tablet PC 迎战苹果,结果再次取得失败。为何他们屡次失败?正是因为那落后的操作系统——Windows 7,笨重臃肿、操作复杂、应用匮乏、影响续航。尽管微软多次宣称已作诸多细节改进,但事实上,Windows 并没有为触控时代做好准备。

  进一步说,为何 Tablet PC 战略屡次失败?正是因为微软常年狂妄自大、固步自封。微软始终错误认为平板电脑是 PC 的延伸,过度迷信软件优势、过度依赖企业需求,却不知道控制功耗、优化体验,没有看到实际需求,结果多次错失机遇。微软坚持配手写笔、捆绑 Office 软件就是例证。iPad 成功说明:平板属于移动设备,天生就应消费内容,而不需要桌面系统,也不需要时刻“办公”。

Courier

  微软也曾有过机会。2009 年 9 月,有传闻称微软正在秘密研发平板电脑 Courier。这款产品具有两块 7 寸屏幕,造型设计酷似书本,而且专攻内容生产。用户可以使用手指或手写笔进行交互。2010 年 4 月,Courier 接近完成,却因内耗胎死腹中。这是因为 Courier 采用改版 Windows,彻底移除传统界面,且不支持现有软件,与微软的理念不符。这么一款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就这样被无情扼杀。

  众所周知,微软和英特尔间的商业联盟 Wintel 垄断桌面二十余载。它们滥用支配地位,威逼利诱 PC 厂商,限制使用对手产品,不断攫取巨额暴利。多年以来,厂商被迫忍气吞声,无数用户深受其害。随着移动市场逐渐发展,以及 ARM 生态圈的强势崛起,整个业界吹响号角,发动革命清算罪行。

Windows on ARM

  2011 年 1月 CES 展会,为让 Windows 昂首迈入移动时代,微软宣布将会支持 ARM。系统具备完整功能,提供原生驱动程序,甚至支持硬件加速。英特尔也宣布推出 Android 平板。这意味着,延续多年的 Wintel 终分裂,原有 Tablet PC 策略宣告失败;更标志着,原有生态崩塌解体,后 PC 时代终于到来。

  划时代的 iPhone 发布以后,触控风潮蔓延全球。触摸逐渐成为主流,各派智能移动系统也对 Windows 形成合围之势。与此同时,网络应用迅猛发展,桌面系统处境濒危。有人预言:传统 PC 逐渐衰落,触控将会取代键鼠,云计算将逐渐普及,现有生态将被打破。后 PC 时代正在到来。

Surface

  为了寻求战略突破,2012 年 6 月,微软发布 Surface 平板电脑,创造性地完美融合两种产品——笔记本与平板电脑。Surface 性能强劲、屏幕清晰、设计优雅、扩展性强、可配键盘,是 Windows 平板电脑的标杆产品。合作伙伴对此强烈不满,认为这会毁掉电脑产业。微软已与 PC 厂商形成竞争关系。

  2012 年 10 月,微软发布 Windows 8。它被微软寄予厚望,将会支持多种设备、高度整合云端技术(SkyDrive、Xbox Live)、提供人性化的体验,肩负狙击 iOS 和 Android 的重任。这是一次基于 Windows 7 速度和可靠性核心本质的重塑和创新,Windows 从此破茧重生。微软相信仅凭 Windows + Office 这块金漆招牌就能战胜一切对手。

  Windows UI(Metro UI)是微软的设计语言,简洁明快、风格现代,特征包括超级按钮(Charms)、开始屏幕、辅屏视图、活动磁贴、应用底栏、浮出挂件、实时通知(Toast)、Panorama 风格、Pivot 枢纽等等,主要标志是大字体,极度重视信息排版。其革命性不亚于 iOS 的同形设计。

  如果你有用过 Xbox、Zune、Media Center 这些产品,相信你会觉得 Metro 相当亲切,因为 Metro 正是基于上述产品逐步进化而来。Windows UI 灵感来自地铁上的指示牌,强调突出信息本身,它能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它代表了极简风格,界面风格别树一帜。

  如果没有应用商店,不要妄谈软件优势。如果没有精确统计,比较数量没有意义。只要抓住关键需求,软件稀少也能成功。应用多寡不是重点,用户体验才是王道。微软宣称 Windows 软件数量超四百万,保守估计现今可用就一百万(不包括特殊用途,不计算模拟兼容)。然而 Windows 上的软件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匮乏触控支持,面对 iOS/Android 毫无优势可言。下一代的Windows 迫切需要应用商店。

Windows Store

  10 月 26 日,Windows 应用商店全面开放。Windows Store 设计简洁、商业灵活、条款透明、分成恰当,作出不少模式创新。这是一家国际化的应用商店,面向 200 多个市场,支持 100 多种语言。同时销售桌面应用以及 Metro 风格应用,完美兼容各种平台。截稿以前,应用数量已超五万,增长速度快得惊人。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Windows 原有生态十分成熟。然而,相比其他移动系统,Windows 8 却是显得相当稚嫩。发展不息,进步不止。Windows 生态系统未来在哪?Windows 8 会成功吗?

  来源:投稿,作者:EMLink,原文链接

2013年4月27日星期六

Google Play商店禁止应用自主更新

  为了提高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安全性,谷歌对商店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应用程序无法绕过商店自动升级为新版本。Google新政策称:“除了通过Google Play的更新机制外,从Google Play下载的应用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修改、替换或升级自己的APK二进制代码。”

  这意味着,应用程序无法再自动更新,每次发布新版本均需经过谷歌官方批准的渠道。有些恶意应用起初看起来正常,但之后会偷偷更新,进而侵犯用户隐私或实施恶意行为。对于这类应用,此次政策调整是有效的。

  早先我们曾经报道过,一组恶意软件曾被植入谷歌Play官方应用商店,并被下载了900万次,那次攻击之所以能够绕过谷歌应用商店的防御,就是最开始提交到Play商店的是无害应用,而这些应用通过自身的自动升级,却变成了恶意应用。

  除了恶意应用之外,很多Android应用也采取这种自动升级的方法提高权限,开发商将一个容易被审核通过的应用版本提交到谷歌Play商店,然后采取自动升级的方式绕过谷歌官方应用商店,而下载完成后,该应用所获取的权限往往会非常大,有些功能甚至是谷歌应用商店政策所不容许的,这使得谷歌对应用的升级变得不可控。

Google Play商店禁止应用自主更新

  我早先给出的建议是,谷歌要想从根源上阻止这类攻击,只能学习苹果,从根源上断绝应用的在线升级功能,强制应用必须通过谷歌应用商店Google Play进行升级。谷歌通过这次更改果然采取了这种策略,强制应用必须通过应用商店升级。

  不过,针对中国用户来说,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很多国行的手机根本没有安装Google Play,对于这些手机上的应用,可能出现无法升级的情况,此外,因为Google服务间歇性被封,中国用户访问Google Play也经常出现无法访问的情况,这也使得安装Google Play在升级应用时遇到困难。

  因此,通常中国用户会在手机上安装其他国内的应用商店,这些国内应用商店对于恶意应用的过滤能力往往很差,很多商店甚至自己发布恶意应用,因此用户通过这些商店升级应用之后,Google所做的这些功夫就白费了。

2013年4月26日星期五

大量视频下载网站关闭

  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个节日对于国内网民来说可能会比较陌生,不过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肯定会让不少国内的网民印象深刻,在这一天内,大量国内知名的视频下载网站均被关闭。

  最倒霉的算是思路网,思路网已成立10年,是国内最顶尖的蓝光高清网站,上面云集了成千上万的蓝光高清大片、高品质音乐和游戏,会员人数更是达到140余万。然而,经过几个月的侦查,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联合警方于日前展开行动,将该网站CEO周某等人抓获,罪名是涉嫌侵犯知识产权。

  今天其他被关闭的知名影视下载网站包括:人人影视(www.yyets.com)、圣城家园(www.btscg.com)、CHDBits(www.chdbits.org)、中国高清网(www.cnhd.com)等。

  人人影视是国内提供美剧及电影字幕翻译和下载的知名影视站点,圣城家园也是提供字幕组的电影下载网站,CHDBits和CNHD则提供高清电影下载,相信在国内经常下载电影的网民对这几个网站都不会陌生。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内门户视频网站引入的美剧并不太多,而这些视频下载网站则自己翻译和制作字幕,提供了大量美剧下载,弥补了门户网站的空缺。随着优酷,奇艺,腾讯视频这些版权视频站的发展和正规化,他们将会购买越来越多的有版权的美剧,必然会要求第三方网站清理这些版权美剧资源,因此这些视频下载网站的冬天马上就要来临了。

  对于网民来说,看来有必要自学一下英语,自己使用Google翻译等软件来制作字幕,自己外挂字幕来观看美剧了。

世界知识产权日对一些网站的影响

  今天,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该主题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设立。1970年4月26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生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式成立。2000年10月,在该组织召开的第35届成员大会上,中国和阿尔及利亚提出了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获大会通过,世界知识产权日由此设立。

  设立该主题日旨在促进各界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每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会确定一个主题,各成员国应围绕当年主题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举办各种宣传活动,以达到设立该主题日的目的。

  老实说,笔者真的没有想到在中国这样的盗版横行的国家,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居然是由中国提出来的。

  不过,今天的确导致了一些事情……

  作家,赛车手韩寒曾经委托中国作家协会状告百度这家公司旗下的产品:百度文库。百度文库采取了避风港原则,他们认为,产品提供平台给用户展示他们的东西,分享给他人,自己不负责,事实上,这是不适用避风港原则的。

  而在这之前,曾经也有一些明星状告百度音乐这个产品。

  我们无法评价中国法律,事实上他的确有缺陷,但更大的缺陷,在于适用性的问题,有的法律只在某些人身上适用。

  吴思先生讲合法迫害权这个概念,说,不抓你就不抓你,想抓你随时都可以合法的抓你。

世界知识产权日对一些网站的影响

百度世界知识产权日的Doodle上声称“力挺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今天笔者看到一些新闻:

  思路网,号称中国最大数字高清门户的网站,已成立10年,是国内最顶尖的蓝光高清网站,上面云集了成千上万的蓝光高清大片、高品质音乐和游戏,会员人数更是达到140余万。经过几个月的侦查,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联合警方于日前展开行动,将该网站CEO周某等人抓获,罪名是涉嫌侵犯知识产权。

  人人影视,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2006年6月1号 从YYYYeTs字幕组分离出来,正式建立独立论坛,并且广招爱好者加入,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人人影视。该组织由一群超级粉丝们组成的网络虚拟非盈利性组织,仅凭兴趣和爱好一起在网络上合作翻译字幕,并免费发布分享。字幕组的精神和宗旨是免费,分享,交流,学习,不以所制作的东西进行商业盈利行为。他们的网站今天也关了,并且没有说明原因。

  爱看豆,是一个非盈利,基于亚马逊云服务器,分享电子书的网站,今天也关了。和人人影视不同的是,他们虽然没有说明原因,但给了一些暗示。

  从道德上来说,这些被关闭、主动关闭的网站都有一定的瑕疵,不过说实话,这些网站的确给很多网民提供了一些便利。柴静说:“不要把道德标准加在任何事情上”。信息社会离不开信息公开与信息自由,信息是自由的并不意味着获得信息的代价是零,合理补偿是确保信息自由的必要条件,版权制度是通过对创作投入的保护,鼓励信息的生产,从而造福社会。版权保护不是说没有限度,版权保护要符合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不能过度保护。对于知识版权来说,“有版权是好的,但不要阻碍信息的流动”。

  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和中国的著作权法,都在说这些问题,但在外国不是问题的事情,往往到中国来就成问题了。

  根据文化部发布了《2011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其中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为3.8亿,无线音乐市场规模达24亿元,除去SP、唱片公司、音乐网站等各种中间阶层的分成,最终能到音乐人手中的,是3%—5%。一些知名网络公司即使购买版权,成本也非常低,对于彩铃产业来说,音乐人无法从电信运营商及彩铃公司那里获知真实的下载量,从而损失相当一部分应得的收入,这已是彩铃产业中为人熟知的潜规则。

  因此,如果真的要做版权方面的问题,能不能不要追着一些小网站穷追猛打,对于那些真正从网络侵权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某些知名网络公司却置之不理?

  来源,投稿,作者:胡小易,原文链接

2013年4月25日星期四

腾讯诉360不正当竞争案宣判

  2013年4月25日下午消息,腾讯起诉奇虎360不正当竞争一案今天下午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一审判定奇虎360构成不正当竞争向腾讯赔偿500万元,以及在网站首页和媒体进行道歉。奇虎360律师当庭表示将会上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定,被告奇虎360对腾讯构成不正当竞争,并需要连续15天在其网站首页上和其他媒体的显著位置上刊登赔礼道歉。

  法院认为,奇虎360的“扣扣保镖”在推广过程中破坏腾讯QQ产品的商业模式并在产品宣传中措辞不当,贬损了QQ软件,因此构成不正当竞争。

  法院同时认为,腾讯要求赔偿的1.25亿元经济损失缺乏足够依据,但仍判定奇虎360向腾讯赔偿500万元。

  法院驳回了腾讯其他诉讼请求,并要求双方共同承担诉讼费用,其中腾讯负担16.68万元,360负担50万元。

  奇虎360代表律师当庭表示,将会上诉。腾讯方面代理律师则表示需要回公司再决定后续事宜。

  腾讯起诉奇虎360不正当竞争一案起因于3Q大战时奇虎推出的“扣扣保镖”。在去年9月18日的公开庭审中,腾讯要求法院判令奇虎停止开发、传播和发行360扣扣保镖软件和相关行为,并向奇虎索赔1.25亿元。

  当时庭审的4个焦点是:扣扣保镖是否破坏QQ软件完整性、删除插件机屏蔽广告算不算破坏商业模式、负面评价是否构成声誉诋毁、扣扣保镖是否搭QQ软件便车。腾讯及奇虎律师在现场进行了激烈辩论,不过当庭并未宣判。

  就在上个月,与上述案件的相关的“奇虎360起诉腾讯垄断”案件宣判,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奇虎公司全部诉讼请求,认为腾讯公司不构成垄断。

  对此判决结果,360发布声明称,广东省高院在分别审理360反垄断案和扣扣保镖案时,都有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存在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360已决定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360声明全文如下:

  第一、扣扣保镖案是腾讯滥用市场垄断地位,通过抄袭、强制捆绑等方式对互联网创业公司进行遏制和打压的结果。我们认为,广东省高院在分别审理360反垄断案和扣扣保镖案时,都有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存在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360已决定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第二、3Q大战期间,腾讯悍然逼迫用户“二选一”删除360软件,此举导致用户和行业强烈反对,并给360造成巨大损失。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360从大局出发,服从工信部要求双方和解的决定。两年多时间过去,作为中国第一大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并未按照工信部要求及时平息争议,反而数次挑起诉讼,延续争端。“二选一”行为给360带来的巨大伤害,但腾讯从未承担应负的责任。鉴于此,360将放弃搁置争议的承诺,对腾讯二选一行为对360公司造成的巨大损失进行追诉。

  第三、扣扣保镖作为一个创新型工具软件,不涉及QQ核心功能,扣扣保镖所有的行为都是用户主动点击触发的,旨在提升用户体验,工具软件无罪,立法本意是为鼓励互联网创新,而商业模式本身并不构成任何法律所保护的对象。中国如此,各国的法律亦如此,腾讯以商业模式受损为由提起诉讼,本身并没有法律基础。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不断用高效率的商业模式替代低效率的商业模式的过程。打破他人商业模式既是市场主体竞争的方式,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我们向社会各界呼吁,充分考虑互联网的开放本质,允许自由竞争的存在,制止巨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只有如此,才能维护互联网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与网民的长期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