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诺基亚在官方博客中正式宣布,该移动网站支持所有手机设备的浏览器,并具有语音导航功能。

  该网站支持iPhone、iPad、Android以及诺基亚等智能手机的浏览器,支持驾车导航、步行导航以及公交导航,地图图层方面,提供了带公共交通枢纽标注的地图模式、卫星模式和实时交通拥堵状态模式。

  智能手机用户只需用手机内置浏览器登陆 m.maps.nokia.com,即可访问这个地图服务,经过测试,该服务的确支持iPhone内置的Safari浏览器,但是使用第三方浏览器(如UC浏览器)会出现不支持该浏览器的提示信息,并要求用户使用 maps.nokia.com 网站。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我使用iPhone的Safari浏览器对诺基亚的这个地图网站进行了一些测试,初步的测试结果如下:

  1)界面为英文,不支持中文;按钮菜单以及地图上的路名等信息均为英文。步行导航语言也是英文发言,没有中文普通话发音。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2)使用其GPS定位后发现,在中国地区,定位有数百米的偏移(普通和卫星地图均偏移)。早期的谷歌地图在iPhone上也有偏移

  3)在深圳地区,实时交通流量不可用。

  4)虽然该地图网站界面不支持中文,但却支持中文搜索,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个中文地名,可以搜索出正确的结果。

  5)中国区不支持公交线路搜索。

  6)总结:该服务在中国基本不可用。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图:使用语音导航需要下载数据文件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图:语音导航发音为英语

  对于上述情况,诺基亚的产品经理称,该地图服务虽然是跨平台跨区域的,但还没有在中国地区上线,因此在中国不可用。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优酷土豆宣布合并

  今天,国内两大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宣布合并,新公司名为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土豆网将退市。优酷和土豆在2011年底还在为版权问题闹上公堂,现在则宣布合并成立公司,这样出乎市场意料的结局,引发整个行业的热议。

  业内人士热议合并

  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表示,在战术和短期内,合并是个聪明之举,减少竞争成本,扩大垂直领域优势。但他也强调在战略和长期内,合并没有解决电视终端变为网络终端后服务平台化的挑战,也没有解决与门户类视频服务的竞争能力问题。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认为,优酷和土豆联合有利于降低双方成本, 尤其是视频版权采购成本,提升视频广告价格和营收。胡延平预计今年两家营收都将倍增。而他也预计网络视频洗牌提速, 未来汇合成为三至五大板块。

  PPTV的CEO陶闯表示,这两家合并之事可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2012是视频整合之年,两家UGC公司的剧烈竞争导致了最后的。这一合并对网页端视频类公司有很大挑战,包括SOHU和QIYI.但对PPTV和PPS客户端影响有限,PPTV与YOUKU和TUDO的用户重叠度较小。

  前《创业家》杂志主编申音表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合并对双方都好,但最大的推动和获益者是土豆股东。视频竞争从低维进入高维,不会再有独立网站机会;双品牌不可能长期并存。

  比特网助理总编曹增光认为,优酷土豆合并,带宽服务器厂商不高兴,要压缩投资;版权方不高兴,两份拷贝费变一份,还缺一个抬价的;广告主不高兴,以后谈判不好谈了,会不会提价啊?腾讯、奇艺、SOHU说,以后更不好对付了。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认为,新一轮洗牌即将开始,最后这个行业将剩下不超过四个主要玩家,交易后优酷土豆成为1/4的可能性终于超过50%.不要低估“腾百狐浪”的后劲,不要忽视电视那块屏和用户付费市场。

  合并后的发展趋势

  2011年10月,Comscore发布全球视频网站排行,优酷在全球在线视频网站中名列第二,仅次于Google旗下的Youtube,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视频网站,也是全球前五大视频网站中唯一上榜的中国网站。

优酷土豆宣布合并

  我们知道,因为受到带宽因素影响,中国视频类社交媒体不如美国。中国带宽价格是美国的四倍,不管是用户还是视频网站均用高额的价格购买了更加低质的服务。据品牌价值评级机构BV4发布的全球社交媒体品牌价值排名来看,优酷和土豆网的媒体品牌价值加起来是28亿美元,而Youtube是181亿。此次优酷和土豆合并,使其收入与流量在国内视频行业内具有更大的优势,有利于整合内外资源,优酷的品牌价值也跟着得以提升,优酷将成为快速增长的视频广告市场的绝对领跑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Youtube”。

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使用HTML5的十大原因

  你难道还没有考虑使用HTML5? 当然我猜想你可能有自己的原因;它现在还没有被广泛的支持,在IE中不好使,或者你就是喜欢写比较严格的XHTML代码。HTML5是web开发世界的一次重大的改变,事实上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是代表着未来趋势。其实HTML5并不难理解和使用。我们这里能列出许多原因为什么现在要开始使用HTML5。

  目前有很多的文章介绍使用HTML5并且介绍了使用它的优势和好处,没错,我们这篇文章也类似。随着更多这样的文章,以及Apple的支持, Adobe围绕HTML5的产品开发,以及移动flash的死亡,如此多网站的支持,我想对那些仍旧没有或者不想接受它的人说一些话。我认为主要得原因是,它看起来像一个神秘的东西。很多感觉它像喷气背包或者飞行汽车。一个未经验证的非凡想法但是并不实际。但是事实上现在已近非常的实际了。

  为了解密HTML5并且帮助顽固的开发设计人员,我这里写了列出了使用HTML5的几大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十大原因:易用性

  俩个原因使得使用HTML5创建网站更加简单:语义上及其ARIA。新的HTML标签像<header>, <footer>,<nav>,<section>, <aside>等等,使得阅读者更加容易去访问内容。在以前,即使你定义了class或者ID你的阅读者也没有办法去了解给出的一个div究竟是什么。使用新的语义学的定义标签,你可以更好的了解HTML文档,并且创建一个更好的使用体验。

  ARIA是一个W3C的标准主要用来对HTML文章中的元素指定“角色“,通过角色属性来创建重要的页面地形例如,header,footer,navigation或者aritcle很有必要。这一点曾经被忽略掉了并且没有被广泛使用,因为事实上并不验证。然而,HTML5将会验证这样属性。同时,HTML5将会内建这些角色并且无法不覆盖。更多的HTML5和ARIA讨论,请大家查看这里。

  第九大原因:视频和音频支持

  忘了flash和其它第三方应用吧,让你的视频和音频通过HTML5标签<video>和<audio>来访问资源。正确播放媒体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你需要使用<embed>和<object>标签,并且为了它们能正确播放必须赋予一大堆的参数。你的媒体标签将会非常复杂,大堆得令人迷惑的代码。而且HTML5视频和音频标签基本将他们视为图片:<video src=”"/>。但是其它参数例如宽度和高度或者自动播放呢?不必担心,只需要像其它HTML标签一样定义:<video src=”url” width=”640px” height=”380px” autoplay/>。

  实际上这个过程非常简单,然而我们的老浏览器可能并不喜欢我们的HTML5,你需要添加更多代码来让他们正确工作。但是这个代码还是比<embed>和<object>来的简单的多。   

  第八大原因:Doctype

  没错,就是doctype,没有更多内容了。是不是非常简答?不需要拷贝粘贴一堆无法理解的代码,也没有多余的head标签。最大的好消息在于,除了简单,它能在每一个浏览器中正常工作即使是名声狼藉的IE6。

  第七大原因:更清晰的代码

  如果你对于简答,优雅,容易阅读的代码有所偏好的话,HTML5绝对是一个为你量身定做的东西。HTML5允许你写出简单清晰富于描述的代码。符合语义学的代码允许你分开样式和内容。看看这个典型的简单拥有导航的heaer代码:

<div id="header"> <h1>Header Text</h1> <div id="nav">  <ul>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ul> </div></div>

  是不是很简单?但是使用HTML5后会使得代码更加简单并且富有含义:

<header> <h1>Header Text</h1> <nav>  <ul>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ul> </nav></header>

  使用HTML5你可以通过使用语义学的HTML header标签描述内容来最后解决你的div及其class定义问题。 以前你需要大量的使用div来定义每一个页面内容区域,但是使用新的<section>,<article>,<header>,<footer>,<aside>和<nav>标签,需要你让你的代码更加清晰易于阅读。

  第六大原因:更聪明的存储

  HTML5中最酷的特性就是本地存储。有一点像比较老的技术cookie和客户端数据库的融合。它比cooke更好用因为支持多个windows存储,它拥有更好的安全和性能,即使浏览器关闭后也可以保存。

  因为它是个客户端的数据库,你不用担心用户删除任何cookie,并且所有主流浏览器都支持。

  本地存储对于很多情况来说都不错, 它是HTML5工具中一个不需要第三方插件实现的。能够保存数据到用户的浏览器中意味你可以简单的创建一些应用特性例如:保存用户信息,缓存数据,加载用户上一次的应用状态。

  第五大原因:更好的互动

  我们都喜欢更好的互动,我们都喜欢对于用户有反馈的动态网站,用户可以享受互动的过程。输入<canvas>,HTML5的画图标签允许你做更多的互动和动画,就像我们使用Flash达到的效果。

  除了<canvas>,HTML5同样也拥有很多API允许你创建更加好的用户体验并且更加动态的web应用程序。 这里有一个列表:

  • Drag and Drop (DnD)
  • Offline storage database
  • Browser history management
  • document editing
  • Timed media playback

  第四大原因:游戏开发

  没错, 你可以使用HTML5的<canvas>开发游戏。HTML5提供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移动友好的方式去开发有趣互动的游戏。如果你开发Flash游戏,你就会喜欢上HTML5的游戏开发。

  Script-tutorials目前提供了4个不部分的HTML5游戏开发教程,这里看看他们开发的有趣游戏:

  第三大原因: 遗留及其跨浏览器支持

  强烈推荐:现在就开始使用HTML5的十大原因

  你的现代流行浏览器都支持HTML5(Chrome,Firefox,Safari,IE9和Opera),并且创建了HTML5 doctype这样所有的浏览器,即使非常老非常令人厌恶浏览器像IE6都可以使用。但是因为老的浏览器能够识别doctype并不意味它可以处理HTML5标签和功能。幸运的是,HTML5已经使得开发更加简单了,更多支持更多浏览器,这样老的IE浏览器可以通过添加javascript代码来使用新的元素:

<!--[if lt IE 9]> <script src="http://html5shiv.googlecode.com/svn/trunk/html5.js"></script><![endif]-->

  第二大原因: 移动,移动还是移动

  你可以称之为“直觉”,但是我认为移动技术将会变得更加的流行。我知道,这里有些非常疯狂的猜测,有些可能你也想到了 – Mobile是一个时尚!移动设备将占领世界。更多的接受移动设备将会增长的非常迅速。这意味着更多的用户会选择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网站或者web应用。HTML5是最移动化的开发工具。随着Adobe宣布放弃移动flash开发,你将会考虑使用HTML5来开发webp应用。

  当手机浏览器完全支持HTML5那么开发移动项目将会和设计更小的触摸显示一样简单。这里有很多的meta标签允许你优化移动:

  • viewport: 允许你定义viewport宽度和缩放设置;
  • 全屏浏览器: ISO指定的数值允许Apple设备全屏模式显示;
  • Home screen icons:  就像桌面收藏,这些图标可以用来添加收藏到IOS和Android移动设备的首页。

  第一大原因: 它是未来,开始用吧!

  最大的原因今天你就开始使用HTML5是因为它是未来,不要掉队了!HTML5不会往每个方向发展,但是更多的元素已经被很多公司采用,并且开始着手开发。HTML5其实更像HTML,它不是一个新的技术需要你重新学习!如果你开发XHTML strict的话你现在就已经在开发HTML5了。为什么不更完整的享受HTML5的功能呢?

  你实际上没有任何借口不接受HTML5。事实上我唯一一个原因使用HTML5是因为它书写代码简单清晰。其它的特性其实我也没有真正使用。你可以考虑现在开始使用HTML5书写代码,它能帮助你改变书写代码的方式及其设计方式。开始用HTML5代码编写web应用吧,说不定下一个移动应用或者游戏应用就是用HTML5开发的!

  来源:GBin1.com 、 雷锋网

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

三思微博

  (文/郭鹏程)自微博模式引入国内以来,笔者就在不间断地关注其发展动向。也曾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撰写过两篇关于探讨微博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章。几年的关注,使得笔者对于微博略有一些认识。虽算不得入木三分,但也有些不落窠臼,另辟蹊径的认识。

  最近笔者对于微博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遂而撰文于此,望见笑于大方之家。由于本文探讨问题时的背景需要,现将笔者先前两篇旧文的核心要点复述于下,以作为背景方便进而阐述本文之观点。

  背景核心要点:

  《思考微博客》:

  1.“微”——跟对了时代的节奏感。

  2.互动中会产生信息的分享。

  3.在形式上应追求简易化。

  4.微博应该进一步开放。

  《微博再思考》:

  1.连接意味着微博天然的社交属性。

  2.流动则代表着媒体属性的未来走向。

  3.低成本信息可以更好地应对终端设备多元化、移动化。

  4.微博模式尚不成熟,需进一步演化。

  依着上述背景中的若干观点,笔者接下来会从中引发出一些新的思维,并将它们之间的主次厘清,做一些思考:

  一。 社交属性VS媒体属性——谁将主导微博结构?

  事实上,笔者在旧文《微博再思考》中已然阐述了微博兼具两种属性:即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虽说这二者是并生并存,但它们之间还是可以厘清主次关系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国内两家互联网公司由于本身的基因问题,一家选择了以人际脉络为基础,社交属性为主导;另一家则是以热点话题为基调,媒体属性为核心。它们分别从内至外的架构了各自的微博体系,导致了其内部生态结构的根本不同,从而分别走向了上述的两个方向,渐行渐远。

  事实胜于雄辩。也许很多人都会发觉到:就当下境况来看,从表面上的用户活跃度可以得出:微博似乎是一种趋于以媒体属性为主要导向的互联网生态体系。

  其实,由于笔者上述提出的两大属性所引发的思维模式的不同,这两家微博形成了结构性的差异化。在下文中,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总结:有趣的是国内的两大微博分别从属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来主导其结构: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它们自内而外的决定了各自的微博生态体系。就目前来看,媒体属性起主导作用已然胜出。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媒体属性自内至外起到了主导作用,并不代表不需要辅助的混入社交属性。

  二。社交属性作为微博主导作用的弊端——其产生的媒体属性很弱。

  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连接代表着微博天然之社交属性。那么为什么以之为主导作用,即便是在用户基数与终端产品上占有优势的情形下,其间的信息交互却依旧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呢?

  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某互联网公司旗下微博的副标题:“你的心声,世界的回应”。

  很明显,这与该互联网公司想要利用其IM天然的社交连接所形成的粘性来构建整个庞大的微博体系有些缘木求鱼的意味。

  以IM为核心粘起来的微博,在根本上是以熟人圈子为基调做起来的。的确,它很符合所谓的“六度分隔理论”,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的人际圈子,看起来非常的完美。但是,产品不仅仅是依据教条式的理论为指导做出来的。

  那么在哪里失误了?

  笔者答曰:缺乏系统性思维。

  我们再来考虑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以社交属性为根本源动力的支持下,作为一个很普通的个体的心声,是否可以引起广泛的回应,抑或说其传播力度是否可以遍及微博体系的各个角落?

  很显然,不可以。

  简单的来说,如果用户所产生的信息力度不够,是不可能突破小范围人脉圈子的束缚。也就是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信息没有足够的活力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一般意义上来讲,普通用户的信息也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起到作用。将信息抛掷到更远的地方,对于其他用户来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既然如此,就凸显出了以社交属性为内核的天然弊端:的确是连接了,但是连接之外是一个个像栅栏般封闭的圈子,信息很难达到引爆点,只能在小范围内传递,意义不大。

  所以以社交属性建立起来的微博体系虽说是以连接为基础,但是实际上所形成的连接从而引发的信息流并非很是顺畅,每个节点上的传播力度很弱,这是因为信息本身的价值与力度不够。

  然后再来讲到由于微博是一种流媒体形式,就必然会产生信噪比。而社交属性所带来的信息是缺乏一定价值的,故而传播力度有限,扩散面很窄。这样的信息进一步很可能会被其他相关信息所淹没,抑或其本身很多时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噪声。

  总而言之,社交属性所产生的媒体属性在信息的流通与扩散上是很弱的,故而达不到真正的病毒式传播。

  总结:1.从整体上来讲,以社交属性为核心粘起来的微博体系是基于人脉关系所形成的一个个小的相对闭塞的圈子。2.在以社交属性为主导的前提下,由于个体信息的力度与价值不够,导致信息缺乏流通和扩散,只能在小圈子内传播,很难达到引爆点。3.由于缺乏传播力度,流媒体所引发的信噪比会进一步的淹没个体信息。

  三。媒体属性何以起到主导作用——强媒体性带动社交性,媒体性是冲破网络节点的关键。

  以社交属性为主导建立起来的微博体系看上去是很孱弱的,天然的优势造就基础性连接不错,但是信息的流通就是上不去。

  这是因为以社交属性为主导构建起来的微博体系是由一个个的小型人脉圈子构成,相邻的圈子之间虽说会有不同程度的内部连接,但是由于单纯的社交属性所产生的媒体信息的价值不够,导致传播力度上不去,往往在各个节点就停滞了,不能够突破狭小的社交圈子。

  而基于以媒体属性为主导的微博,是以媒体属性为依据,用力度很强的话题来打通各个节点的,从而形成引爆信息的作用。

  每个话题就可能是一个引爆点。

  这样的信息可以在各个圈子之间无节制的传播。

  这不是以人脉为基调传播的,而是以信息本身为基础扩散开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流动性所引发的信噪问题。

  事实上,稍作思索,只有在以社交属性为主导的体系当中才会出现很严重的信噪问题。因为社交体系当中往往本来就是圈子内部的信息互流,加之本身意义不大,信息没有太大的价值,导致流动性所产生的信噪问题会很严重。同样,传播一些没有太大价值的信息,也很容易被其他信息淹没掉,不易发现。

  而以媒体属性为主导的微博体系则不是如此。它是以足够力度的信息本身作为主导从而传播开来的。其在一瞬间引爆了话题,引发了对于热点信息的多重讨论,从而产生了社交性。

  于是媒体属性中形成了社交属性,这样会无限的延展讨论圈子的范围,或者说在这里已然不存在圈子的问题了。社交性被无限制的扩大了,其只是借由信息为主导一瞬间形成了整个体系内部的广泛连接,而非天然的人脉圈子。

  同时,流动性所产生的相关信噪问题也由于信息力度太强而在不断地转发与讨论中放大了信息本身,减少了无价值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与社交价值。

  总结:以媒体属性为基础架构出来的微博体系,是以话题为导向的。由于话题本身成为了引爆点,瞬间引爆,信息在不同圈子之间无限制的流动开来;且由于信息的力度足够,信噪比从而会增加,放大了信息本身。进一步来讲:界限消失,圈子不复存在。围绕话题所引发的若干讨论也不是基于圈子内部产生的,而是借由比特本身的流动所完成的,是基于整个微博体系的社交。

  四。社交属性所产生的媒体属性是盲目的,媒体属性所产生的社交属性是必然的。

  笔者在上文中曾表述过: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是并存的。但这并不能代表二者会体现出等值的传播力度与效果。

  总体上来讲,以小范围人脉建立起来的社交属性所产生的信息是趋于个体的,寻常的,对于他人缺乏足够价值的。所以这种信息所体现出来的媒体属性是盲目的,是没有足够力度扩散开来的。

  而依借媒体属性所产生的信息往往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传播力度,在信息迅速流通的同时,原本不在同一个圈子内部的人也会参与热议,这样的社交属性就会被泛化,从而被无限放大,直至整个微博生态体系。

  在这里面还要谈到信息的不对等性。同样是讨论一个类似的话题,普通用户所产生的信息价值与时下热点人物所产生的信息价值从来就没有相同的传播效果与等值的传播路径。

  其实可以说二者根本就不在同一维度上传播。

  名人发出一条信息,会迅速被转发评论甚至上千条,于是产生了很大的社交价值。媒体属性被充分的转化成了社交属性。

  而上千位普通用户各发出一条信息,最多会有十来个评论,同时也是基于各自小范围圈子内部的讨论,其实际社交价值并不大。换言之,当下所谓的不少公关公司其实利用大量僵尸粉来进行传播消息,影响很可能微乎其微,因为一条条消息总是被分散在各自为营的小范围内进行传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总结:1.天然的社交属性所形成的体系是没有格局的,看似形成了所谓的相关人脉关系网,从理论上信息也是可以经过多层面的传播从而扩散开来的,但是这样的思维实则是缺乏系统性考量的。从整体的角度来讲,搭建了关系网并不等于信息就可以在其内流动开来。由于普通个体的信息本身是没有什么力度和价值的,网络连接的再好,缺乏价值的信息也不会自然传播开来。所以说社交属性产生的媒体属性往往是盲目的。

  2.而媒体属性则是以单纯的信息为导向,引爆点是话题本身,信息超越了被无意中限制了的圈子,而是以最根本的比特为介质,在整个体系内部肆意流动开来,从而无节制的产生了很好的社交属性。

  五。媒体信息的多元化——信息开始“肤浅”——多元话题是微博保证鲜活度的关键。

  熟稔微博的用户就会知道,短时间内个别话题也许会有非常强的媒体性,于是其中的信息会迅速的扩散到整个微博体系的各个角落,并引发十分强烈的热议,最终导致不同节点间跨界式的社交网络形成。

  但是,这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微博字数的限制与其本质上的各种“微”属性。

  其中引发出来的若干讨论其实是很肤浅的。大部分议点只会围绕着非黑即白来做以判断。

  笔者认为:由于微博本身的机制在于“微”,在于低成本信息,在于便捷,在于快速的信息流。所以,这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杠杆效应:快速的传播会使得信息本身的深度与内涵被大幅度减弱。因此微博内部流通的信息其实用“肤浅”二字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那么“肤浅”所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信息覆盖面广却深度有限,传播迅速却时间很短。

  由此可知,基于媒体属性所造就的微博体系,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持其鲜活度呢?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释放热议话题,来引导用户,从而间接地转移议点方向。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微博体系的活跃度。

  总结:1.微博热议的话题往往是趋于“肤浅”的。其覆盖面很广,但观点分散,缺乏深度;信息流速度很快,但保持时间很短。有意识的给用户导向一些热点话题,可以保证微博体系内在机制的鲜活程度。

  2.信息的“肤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还是由于流动的信息及以人为主的收听方式所造成的。

  六。频率说:信息正在不断地寻找信息——你正在成为你想要成为的。

  在这里,我们回归本源,从信息本质的角度来讨论整个微博体系。

  以社交属性连接起来的用户只不过是依借人脉关系从而汇聚到了一起,这并不代表双方可以有大量信息之间的相互融合。

  也就是说,在以社交属性为主导的微博体系当中,圈子内部产生信息不一定是你彼时彼刻想要了解的信息。同样,你个人的信息,对于他人来讲也不一定是有即时价值的。

  而在以媒体属性为主导的微博体系中,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被自我有意识的过滤掉,取而代之的则是你所想要的信息。

  因此,媒体属性是基于信息寻找信息的过程,而社交属性则是建立在一个人查看另一个人所产生的大量消息中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信息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基于社交属性的微博体系,其中关于信息的衰减会进一步增加,且选择范围有限。

  而基于媒体属性的微博体系,则是建立在热议话题之上的,所以会更好的达到信息之间的融合。

  总结:社交属性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构建起来的。媒体属性则是以纯粹信息寻找信息的方式从而形成的。

  其实,从根本来看,媒体属性是一个资源池,而社交属性则是一个人脉池。就信息的流通与鲜活度而言,很显然以前者为主导会更有价值。

  七。以媒体属性为主导,二者兼具也许会更好。

  上述的文章中笔者似乎一直在强调媒体属性的种种优点,但这其实只是在说明以之为主导作用会更有意义,并非是在强调普通用户之间不需要存在相互的沟通与连接。

  因为就普通用户本身而言,也需要有自己的人脉圈子,同时分享与传播一些个人信息。这也是web2.0的灵魂所在。

  与此同时,在用户形成了关于自己的人际脉络网之后,也会逐步的增加与其他用户之间的粘性。

  同样,各种信息所引发的话题,则要求微博本身来做一些刻意的主导与倾向。以媒体属性为主导,二者兼具,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结:社交属性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完成的,媒体属性则是基于信息之间而互相融合而成的。故而最好以媒体属性为主导,并且辅之以社交属性。

  八。关于搭建良性微博生态系统的几点建议:

  以笔者之观点,最好在微博生态体系的结构上优化以下这几个要点即可:

  1. 微博是以媒体属性为主导,依据很强的媒体信息作为引爆点,来形成各个不同范围之内时空不连续的社交体系。所以,首先要确立媒体属性为主导的重要性。

  2.由于微博本身的特点,其产生的信息大都是浅薄的,迅速的,面广而缺乏深度的,所以不断地引导更多的话题与信息是很关键的一步。

  3.由于微博本质很“微”,传播速度很快,保留人与人之间的这一层圈子,同时加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融合性,才会最大力度的展现出其传播效率。与此同时,体系中各个圈子内部的不同节点间的社交属性也会全面被打通。总而言之,良好的机制会使得信息主动地寻找信息,而非停滞不前。故而在人与信息间建立好平衡机制,对于微博生态体系的未来未尝不是一种全面化的革新。

  总结:1.以媒体属性为主导,辅之以社交属性。2.良性引导信息流。3.微博之进化旨在进一步破除信息节点屏障,充分加强信息间的融合程度;逐步把微博机制导向信息本身,才是关键。

  文末结语:

  纵观笔者在上述各个维度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微博之未来,在宏观需要上打通奇经八脉,放远视野来让信息流渗透到整个体系的各个脉络,盘活整个生态系统;在微观上,需要进一步发展用户关系,使得用户间可以做一些小范围的信息流通。这样的微博既秉承了媒体之格局,也吸纳了社交之意义,可谓是蔚为大观。

  来源:投稿,作者:郭鹏程,邮箱:catkin.guo(#)gmail.com

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Wordpress插件:Google Blogger格式地址

  早先我曾经介绍过针对独立域名的英文博客“WordPress博客转换到Blogger的方法”,该文章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某些博客文章的URL在转换后会发生变化。

  插件介绍

  对于英文博客来说,Blogger的URL生成方式和WordPress略有不同,WordPress会将文章标题所有单词转换为URL地址,空格用“-”号替代,而Blogger的声称规则是,将文章标题前39个字母组成URL,且结尾不能是“-”号,因此对于长标题的文章来说,迁移过去后会出现404错误。

  为此我编写了一个WordPress插件:Google Blogger Permalink for Wordpress,该插件安装在Wordpress之后,写文章的标题会自动转换为Blogger的格式。该插件只支持英文,不支持中文。

Wordpress插件:Google Blogger格式地址

  使用该插件时,Wordpress的Permalinks的Custom Structure必须是 /%year%/%monthnum%/%postname%.html,这样才能切换的时候文章URL地址不发生变化。

  使用该插件之前生成的文章URL并不改变,用户需要将其删除后重新发布一遍才行。

  Wordpress导出Blogger的详细步骤参见这篇文章

  常见问题解答

  1、我在天朝,访问不了Blogger怎么办?

  答:这个插件不是针对天朝,也不支持中文,只支持英文,目标用户为使用英文写作的用户。

  2、从Wordpress迁移到Blogger,是不是所有页面都能转移?

  答:这个插件只能保证所有“文章”页面的URL地址保持不变,而Blog的Feed地址,Tags地址均会改变,建议使用Feedburner来托管Feed,这样可以做到Feed地址不变。

  3、多人作者的WordPress转移后还是多人的吗?

  答:因为用户机制不同,多作者的WordPress转移过去后,文章都变成同一个用户的文章。

  插件下载

  插件介绍地址:http://wordpress.org/extend/plugins/google-blogger-permalink/

  插件下载地址:http://downloads.wordpress.org/plugin/google-blogger-permalink.zip

  月光博客的其他Wordpress插件

  下面是月光博客的其他Wodpress插件,需要的用户可以下载使用:

  1、Post2Mail:发布文章的时候自动给指定邮箱发布邮件,可用于自动同步博客。

  2、Pinyin Slug:将文章URL地址从中文修改为拼音,无需设置可直接使用。

  3、Comment Filter:评论关键字过滤插件,将敏感关键字替换,天朝必备。

  4、Keyword Filter:文章关键字过滤插件,将文章内的敏感关键字替换,适合多人博客,天朝必备。

2012年3月8日星期四

苹果发布新一代iPad

  3月8日凌晨消息,在iPad 2发布一年之后,苹果公司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推出新一代iPad,新款iPad采用Retina屏幕,分辨率大大提高,售价保持不变。根据苹果公司安排,新款iPad将于3月16日上市销售,首批上市地区包括中国香港。

  此次iPad并无单独名称,官方叫法即为“The new iPad”(全新的iPad)。据悉在苹果之后的iPad发布中也将沿袭这一做法,只发布“新的iPad”,而不再单独命名。

  新款iPad采用Retina屏幕

  屏幕方面,苹果新推出的iPad采用Retina屏幕,分辨率为2048×1536,是上一代产品的4倍。

  摄像头方面,新款iPad的摄像头较上代产品有重大改进,此前iPad 2的后置摄像头的像素是70万,现在则达到500万。用户可以借此拍摄1080p的高清视频短片。

  处理器方面,新款iPad搭载A5X处理器,上代iPad则是A5处理器。苹果表示,A5X处理器速度是英伟达Tegra 3的两倍,性能是后者4倍。

  网络方面,新一代iPad支持4G LTE网络,速度最高是72Mbps,是当前3G技术的10倍,向下兼容3G网络,如果收不到4G网络信号将被3G网络所取代。iPad支持的4G是FDD-LTE,中国移动的4G却是TD-LTE,看来在未来中国移动依旧难以在iPhone上咸鱼翻身。

苹果发布新一代iPad

  售价不变最低499美元

  苹果本次推出的iPad分为WIFI版本与4G版本,虽然硬件配置大幅提高,但售价仍然与二代一致。最新的售价依然是:16GB、32GB和64GB三个版本,Wi-Fi版售价分别为499、599、699美元;Wi-Fi+4G版售价分别为629、729、829美元。

  按照苹果安排,新款iPad将于3月16日上市销售,首批上市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

  目前苹果香港官方网站作出更新,最新款iPad香港售价最低3888港元,折合人民币约3164元。苹果公司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推出新一代iPad,新款iPad采用Retina屏幕,分辨率大大提高,售价保持不变。根据苹果公司安排,新款iPad将于3月16日上市销售,首批上市地区包括中国香港。

  iOS 5.1推出

  苹果也在今天宣布正式推出iOS5.1版操作系统。iOS5.1中的Siri功能新增日语支持,日本用户只需要升级到iOS 5.1就可完美支持日文语音识别控制,新的iPad即安装了iOS 5.1系统。

  Apple TV发布新款

  除了发布了新款iPad,苹果同时还发布了新款机顶盒Apple TV。新款机顶盒Apple TV支持1080p全高清输出,界面比以前更加简洁,售价仍为99美元。据苹果称,新款机顶盒将于下周上市销售。

苹果发布新一代iPad

  商标权之争

  唯冠在商标权上依旧紧追不放,向苹果iPad产品全国供应商与经销商发表公开信,称唯冠公司是“iPAD”注册商标合法权利人,依法享有禁止他人使用该商标的一切权利,声称将对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唯冠还向海关提交相关资料,申请海关备案扣压苹果iPad系列产品。苹果公司昨日对此没有做出回应。对此有网友认为,苹果在海外拥有iPad商标权,所以海关不会限制iPad出口。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微博实名制:微博将形成公民社会中心化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微博实名制,一条微博撬动地球。支点就是实名制,撬动地球的杠杆就是数亿的微博公民链接在一起,在网络形成公民社会中心化,由中国媒体报道,再到国际媒体的报道,其新闻效应如同一条微博撬动地球。此时,关掉说吧的百度情何以堪,它横空出世却如流星逝去有闪光点“实名微博”,而近日和其达成合作的新浪微博,赶上了两次美好时光,一次是饭否和腾讯做的滔滔,先发力而不得力,这一次便是官方要求的微博实名制,这无疑是帮了新浪微博的大忙,在“流量变现、成本增长和市场增长”的多重压力下,不用自己得失用户就获得了实名社交的发展机会,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新浪微博怎么会这么走运?

  实名制会带来真实社交,它会提升微博在社交方面的商业价值,但是它对中国微博的发展价值远不在于此,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新浪微博有机会成为公民社会中心化,这次跨进中国互联网四大巨头,将不再存在争议,无论是市场地位或公司赢利而言,那都是真的要发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回顾2010年,百度推出说吧时,笔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说吧面前有两大对手——新浪是互联网的声音,腾讯是互联网的关系。事实也证明,一年后,百度放弃说吧,李彦宏直言微博是属于新浪和腾讯的机会。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对决,新浪赢面要大,因为微博的属性是“声音”大于“关系”,而微博实名制到来,新浪微博在“关系”层面较弱的短处会出现转机,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网易和搜狐也将要放手一搏,若把今年的机会再错过,那微博的地盘可能就越做越小了。

  给我两百万,我能引领中国互联网创新

  查立写过一本书《给你一亿,你能做什么?》,不用一亿,给我两百万,我会成立一个创新研究和创意公司,引领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中国互联网不会是复制工场,而是创新领导者的转变,也能领导全球创新。例如,笔者提出的微社会和微商业,这就是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微博是Twitter发明的,但微社会和微商业不是Twitter提出的,而是笔者在中国互联网提出的。

  微博实名制,微博创新要一拍即合

  大公司最容易犯的创新错误就是由话语权决定产品的创新,而不是由商业逻辑和创造性思维来决定产品的创新。简单的说,一拍即合在于“两拍”,内部做出的东西要拍案叫绝,用户使用了会拍手叫好,成功就是一拍即合。以百度说吧为例,你看是否做到拍案叫绝和拍手叫好?

  准确判断微博实名制的发展机遇,将微博实名制的优点挖掘出来,设计产品创新要做到拍案叫绝。若自己不能认为是拍案叫绝的,又怎么能让用户拍手叫好?那么,如何创新?

  时代在发展,网络出现网络问政热潮

  十年前,你玩过论坛吗?如果你当时注册过论坛,可能还会记得注册条例或论坛约定俗成的行规,不要谈论政治或宗教,好像会变成论坛关闭的导火线。十年后,各地政府开始主动发展电子政务,搞网络问政,开政务微博,现在网民在微博谈政治民生是常见的话题,最近推出的微博实名制又加了一把劲,这个实名制会催生公民微博时代!

  网络问政为什么会流行

  一是公民意识在提高,网络问政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社会需求,公共问题和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单一的公民是弱势群体,反映问题和维权借助网络问政能引起公众关注,问题公开,信息透明,形成公共监督。二是网络问政风险低,简单的对比,在网上可以成千上万的人在大谈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发展问题,甚至是批评意见,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几十人聚集在政府的大门前就不是小问题了。故此,按当下问政意识,与其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政府办公大楼谈,不如是网民聚集在网上谈。某个角度而言,网络问政是处于一个缓冲地带,它不会产生肢体冲突引发出激烈对抗而扩大为严重的群体事件。三是网络问政是电子政务的发展,网络化、效率化和智能化的体现。网络问政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个概称,网络问政是一个泛议,除了问政,包括沟通、议政、执政、投票、决策和了解公众意见等内涵。所以,网络问政是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微博上发展网络问政也非常适合,两者可谓完美结合。

  微博实名制不用担忧跨省追捕

  尽管网民听过跨省追捕的案例,它的影响也确实很大,以至于有些网民发表评论时会写上一句“谢绝跨省追捕”,这种黑色幽默折射出一种杯弓蛇影的心理意识。但是,一般网民因正当评论受到跨省追捕的风险其实很低,概率会小过你买彩票会中了一等奖。故此,跨省追捕只能说影响很大,不是风险极高,如今在微博会容易看到各种时事热点和批判言论,除非你hold住没有注册微博,不知道有微博客戏说“上了微博变重口味了”。

  微博实名制对“打压言论”的作用极小

  首先,微博实名制是经过一个很长的缓冲时期,如新浪微博的V认证,也就是一种实名制。其次,微博舆论的传播往往是这样发展的,一个事件或话题发布后,因意见领袖(微博大户和有影响力的微博客)转发助推,再由海量的粉丝群体推散传播,从而变成一个热点。总的来说是一个群体传播,在这个群体传播的过程,你是否参与和你有没有实名制几乎是没有相干的,这点早在V认证时期就体现出了。因为一个时事热点的评论,对一个网络群休来施压及追究责任,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也无法具体操作,也就是法不责众的概念。故此,微博实名制对“打压言论”的实际作用极小,在群体面前,所谓的“警示”意义并不大,实际上最担忧的人是造谣者和拿钱进行网络炒作的公关写手。当大家都实名制了,你还忧什么实名制就不说话了?对实名制要担忧的是公民信息的安全管理。

  微博在全国各地接地气

  占领天涯已成为笑话,要占领微博就更加不可能了。正是因为地方论坛容易受到管制,微博言论的尺度比地方论坛大,地方网民会热衷于要找个不受地方控制的微博网站去发表言论。地方论坛的民生话题不再是独特的优势,地方门户和地方站点开始将微博作为标配产品,如使用新浪或腾讯的微博系统。很多地方都有政务微博,但是没有什么官方进驻地方论坛,最常见的只是公安进驻论坛,方便网民报警及反映治安问题。从这些趋势可以看到微博在全国各地开始接地气了,可以这么说,当微博在全国各地接地气,它就会变成各地人们的标配工具和网络应用。

  微博实名制的最大意义是网民使用公民身份表达意见

  你记得“被”字吗?被代表。在微博实名制之下,它催生出使用公民身份,它的意义非常不同,因为微博投票会变成公民投票,微博调查会变成公民调查。网络问政——一个城市有50万人口,假设有30万为成年人,那么有30万的公民微博,政府的公共决策是否代表民意,借用微博公民投票会变得很容易统计和进行分析民意。

  过去,市民无法通过一种工具平台对某个公共问题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分析,统计当每个市民去投票时,投票情况会是怎样的。例如,如果全票通过一个问题,尽管网上有赞成和反对的不同意见,但是无法成为一种城市公民数据来质疑。如果通过微博公民投票,它会成为是通过公民身份得出的事实数据,每一百个公民,赞成的是多少个,反对的是多少个,一目了然。也许,这种事实数据有法律上的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当地的公民不会推翻这个数据,也没有其它民意统计能推倒这个数据,因为这是实名制的投票。将来,微博公民投票和公民调查必然会成为公民维权或集体诉讼和公共问题决策引用的依据。

  微博是公民社会的发展平台

  微博成为公民的标配工具,就会由微工具变微平台,再发展为微社会,在这股社会化的发展浪潮当中,微博对于国家及社会发展而言,它最大的价值是创造出一个公民微博时代,而公民微博时代的价值是能成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平台。

  成为发展平台,首先是组织形成和工具应用,这一步是各地政府在新浪微博发展微博政务,社会团体在新浪微博落地,地方门户、网站及其各行业站点在新浪微博跟大队发展,微博用户和他们交汇,由此形成微社会。微社会就是公民社会的发展平台,如广州,政府上微博政务了,社会团体也上微博了,地方各种网站也涌入了,广州网民实名认证以公民身份表达和参与了,广州的微社会就是“广州社会搬到网上了”,网络上的公民社会就这样开始形成了。

  微社会是马路到网路的转变

  在城市里互相链接的是一条条马路,在大街小巷有人们希望到达的目的地,每座城市之间也有各种公路线链接。可以这样说,社会的链接路径是马路,微社会的链接路径是网路(网络)。如果你是早期的手机用户,你就看过在营业厅排长龙交手机话费的,现在由马路走到网路充值就行了,这就是马路到网路的转变。你以前要走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现在网上付费看电影,这也是一种马路到网路的转变。一种马路到网路的转变,不足以称为微社会,但是一种又一种的转变,就能发展形成微社会。政务、团体、公民都到微平台了,这就是微社会形成的基础,是必然发展的时代趋势!

  新浪微博有望形成公民社会中心化

  公民社会是法制社会的前站,但是社会发展是同时朝着公民社会和法制社会发展的,因微博实名制,在网络会形成公民社会中心化。

  四大门户的微博,谁能成为公民社会的中心化?新浪微博有最大的机会。公民社会的中心化,是公民意见声音和组织关系平台往哪里汇集而靠拢到中心,由此形成网络中心化。如果大部分的社会团体都在新浪微博,中国的公民微博客也主要在新浪微博活跃,那么新浪微博就是中国公民社会的中心化。当中国微博政务也都在新浪微博扎堆,那么公民社会的中心化也将成为网络问政中心化,是法制社会发展的网络平台,在网络链接时同样具有中心化效应。

  中国微博的四种重要转变,一是推出公民投票,能按城市地理位置划分投票;二是推出公民调查,成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调查分析平台;三是微群向公民微群发展,以城市及社会团体划分,如广州公民是一个城市公民微群,街道组织是一个微群,学校是一个微群,人大代表的选民是一个微群,当地的电力公司是一个微群,在微群交电费,自来水公司是一个微群,在微群交水费,旅游公司是一个微群,在微群报名旅游付费,酒店是一个微群,在微群预订消费;四是微应用最大的创新机会是将线下干的事情可以移到线上的微平台来处理。

  微商业对阿里的冲击

  微商业和电子商务是两回事,微商业就是商业,不像电子商务是商业中的一部分。例如一间服装公司,他在天猫开店只是一个网上商城,是电子商务的体现。但是,在微商业就不同了,服装公司的顾客是一个微群、经销商是一个微群,潜在的目标消费族群是微博上各个微群的微博客。这种概念就是你可以直接找一间学校做校服,找一个足球微群做T恤,你拓展市场就像在现实社会是一样的。但是,在天猫不行,因为天猫不是一个社会概念。

  讲得再具体一点,例如,一个公共图书馆的设计招标,它无法放到天猫操作。但是,放到微社会可以操作,因为微社会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你可以发布招标,设计机构在微平台报名参加,当地公民在微社会参与这个公共问题的发展讨论,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公民投票和公民调查。这样就明白了,在天猫搞网络政务和公民参与公共问题决策是对不上调的。

  短时期内,你可能看不到微商业对阿里的冲击,但是一个微博网站成为公民社会的中心化,微社会和微商业一旦形成规模,冲击的力量就是巨大的!

  新浪微博关键的一步,建立电子契约标准和公民网络信用体系

  新浪微博要形成公民社会中心化,除了走公民投票和公民调查这条路,另一个方向就是建立电子契约标准和公民网络信用体系。由马路到网路,就是说在社会上签的合同也要谋求用电子合同解决了,电子契约的签订双方认可,毁约欺诈就是在网络的信用要破产。没有电子契约和信用体系,微社会和微商业都无法健康发展,在网络实现公民社会中心化。

  不仅是新浪微博,腾讯、网易、搜狐等微博在实名制当前,要想把微博做大的,对公民身份就要重视。例如,我参加一个公民微博客发起的活动,我报名参加就是和他达成电子契约,双方都认为有效。对方如果有毁约欺诈的行为,那就意味着我能用电子契约维权,同时对方的信用也因欺诈将破产,无法再在微社会和微商业立足发展。

  简哲创意实验室预测观点

  现阶段的竞争:新浪与腾讯,腾讯微博的问题是不缺钱,但缺金字塔顶部的用户资源。本来收购论坛程序是优势,但是微博推进太慢,没有很好实现从地方向中心靠拢。新浪没有收购论坛程序,反而更早实现从地方向中心靠拢。当然,腾讯的产品太多,无法像新浪集中资源和精力去专注把微博做到极致。未来,新浪微博赢利赶超腾讯是有可能的,如果“中国社会搬到新浪微博的微社会”,你认为新浪微博未来的赢利会比腾讯少吗?不过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

  中期的竞争:新浪与百度,百度或许要重启“实名制”项目,微社会一旦形成,就是点对点的直线关系和预知的目标路径,用不用百度搜索影响不大,百度的广告客户如果能在微社会和微商业直接找到顾客完成交易,传统的搜索广告就将被微广告颠覆。

  远期的竞争:新浪与阿里,两者之间的竞争可看作是微商业与电子商务的竞争。与常规的电子商务竞争不同,微社会可以视为对等社会,社会搬到了一个网站,新浪以微社会和微商业作为新的社会生态和商业生态。另外,到了远期的竞争,中国的电子商务会更成熟,也就是说各个公司的独立性也会更强,现在独立商城难发展,但是未来各个公司的独立性和对多平台的追求都在提高,向微社会和微商业靠拢,这一扎堆发展,世界就开始变了!

  微博实名制是中国互联网百年一遇的发展机会,微社会的规模是空前巨大的概念,中国互联网要给力了!现在研究的不是谁会是中国的Facebook、中国的Twitter、中国的Google或者成功“C2C”的是谁,而是公民社会中心化和微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这个时代就是笔者在2010年1月提出的微世纪——微博客的微社会和商业模式(微搜索、微应用、微广告、微营销、微交易、微商业、微支付、手机链),未来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印证我两年前作下的创新研究。对于21世纪,我将它称为微世纪。没人能真正看到未来的十年后、二十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未来是属于想象的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探索“微世纪”!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简哲,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