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星期一

影响WP7销量的两个桎梏

  当微软还在修补WM 6.5的时候,世界已进入iOS时代;当苹果还在耕耘iOS的时候,世界已进入Android时代;当大家都在关注RIM将卖给谁时,它宣布了基于QNX的OS 10;当坊间在讨论HP如何玩死自己时,它宣布了WebOS开源;当人们都聚焦三大巨头博弈之时,Mozilla发布了基于HTML5的Boot To Gecko;移动操作系统界风云变幻,而我们,都在等待下一个英雄。―――题记

  苹果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一夜成名,微软不可能熟视无睹,所以微软对Windows Phone的发布可以说是策划周密,它们精密研究了现有的苹果封建式的构建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开放式改良。Joe Belfiore 是一个出色的理想主义者,但是这个开发出生的风云人物却给了WP7一个不那么风云的开场。从2010年Windows Phone发布至今,各项市场数据并不那么让人乐观,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很简单,因为他让生态圈里的另外两方,硬件厂商和运营商,都不舒服。

差异化缺失的WP7终端产品线

  1.硬件厂商:带着镣铐没法跳舞

  理想世界:

  • 开放式合作:

      苹果的模式里没有硬件厂家的概念,因为它提供了全套的解决方案。而微软想参考以前PC的发展模式,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从中盈利,从而靠集体的力量攻下移动操作市场的堡垒。所以微软需要借力HTC,三星,LG,索爱等这些知名硬件厂家的设计优势和生产力优势,提供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为WP7平台在市场占有率奠定发展的基石。同时明确的分工也让微软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产品本身的构建。

  • 规范的硬件要求:

      可是无规则引入硬件厂家的结果就是和Android一样,无论是系统升级还是软件开发都是噩梦的开始,因为要匹配的设备类型以海量计。微软显然不希望有如此结果,所以为WP7规定了详细的硬件规范,具体使用什么CPU,屏幕分辨率,需要包含的硬件参数,一应俱全。硬件厂商的框架结构全部搞定。整套体系不会有太多的chaos。

  现实世界:

  • 人人都是富士康

      可是,太过"规范的硬件要求"也就意味着差异化的缺失,直接导致市场上的WP7手机大同小异,硬件厂商空有一番抱负却无处施展,全部沦为了WP7品牌手机的代工厂,最想拥有客户也最想创新的他们,却在实质上和富士康站在了一条线上。都是一样的芯,难道我就换个壳子就拿出来卖了么?显然他们不喜欢这样,结果就导致硬件机型没有铺开,微软的第一步就迈到了泥潭里。其实微软又何尝不想给与更多的差异化,在最新的泄漏资料里,他们给WP7规划了N种屏幕大小,只是这一切都来的太慢了。

体验良好的WP7终端系统不被用户知道也是没用的

  2.运营商:为什么要修一辈子路

  理想世界:

  • 各取所需:

      在理想主义者的世界里,微软,硬件厂商和运营商活在一个完美闭环里,微软建设一个极致体验的系统,硬件厂商建立一堆差异化终端设备,而由于微软的控制有方,整个模式平滑而可控,这种精巧的组合将产生巨大的用户群,那么运营商顺理成章就会因为发售装载WP7系统的手机而赚得盆满钵满。

  现实世界:

  • 拒当民工

      可是由于整个方案在硬件厂商那里就胎死腹中,所以运营商也就无法按照原有计划获取自己的那一块饼。而且相比苹果,运营商还被加了另外一个任务,按照微软的要求推送升级通知。推荐苹果的手机未来完全没指望(这小子合约一满就踢开ATT到处留香),推荐WP7手机没有钱没有用户不说,最后还要给微软义务打工,所以运营商只有一个选择,推荐Android手机。毕竟运营商每年数以亿计的投资不是用来买罪受的。

      至于微软设想的完美闭环,运营商早就提高了警觉,因为他们开始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两个巨大的变化正在持续发生:

    • 积累多年的用户居然被Apple绑架,用户开始关心具体品牌,如果这个品牌在其他运营商那里也有,他们就找到了更换运营商的理由。而微软的重重限制把硬件厂商和运营商放在了第二层,把WP7品牌放在第一层,和苹果卖iPhone手机是一个道理,在运营商看来只不过找了更多富士康而已,一丘之貉。
    • 再者运营商完全变成了渠道维护员,修建的数据通道为苹果的App Store和iTunes提供了滚滚财路,但是却无法从中获取分毫。自己每年还要花钱维护。

微软老大和诺基亚老大的世纪之握

  3.结语:Nokia的未来

  结尾的时候说说Nokia这个老牌的手机劲旅,诺基亚同志和RIM同志的显著不同是该丢的立刻丢,不像RIM抱着个陈年OS不放当个宝。其实诺基亚绝对不会趟Android这趟浑水,因为Nokia不屑于只做硬件,那样根本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化,追双核,追屏幕,追大小,那不是哥的作风。所以它会选择小众而坊间口碑不错的的WP7。而诺基亚加入WP7阵营对微软而言意义非凡,利用诺基亚和运营商的合作基础重修WP7与运营商的关系,攀高终端的销量。而在新兴市场,可以利用诺基亚的现有渠道扩大 WP7的市场占有率。

  可是微软要交出的就是控制权,诺基亚绝对不会满足于做富士康的,所以它肯定会插手WP7的系统设计,诺基亚的首席谈判官Waldemar Sakalus 近期就说过:

  "第一批推出的Windows Phone手机,对Windows Phone这个平台做了非常少的修改。针对中国市场我们会有非常大的投入,大家将要看到来到中国市场的手机系统,是我们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做了非常多的投入和改动升级,不是很小的变化,而是非 常多的变化。所以我们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有独特的一些设计,针对中国市场的现状,包括中国市场有不同的当地和全球的手机企业在这个市场里。"

  可以看出诺基亚会把自己的经验融入到WP的系统设计中,让微软对市场有更快的反映,毕竟他们才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微软的完美闭环不是不可能实现,但是要有人帮助他们度过起飞阶段,而诺基亚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了合作,可以说是两个失意的人握紧了手为了让未来不再失意。

  我还想过WP7现有的生态的另外一个模式,就是微软加诺基亚完成整个顶层构造,彻底屏蔽其他品牌,两个人做一个苹果的事情,这样整个结构完美可控,也完全不用要求运营商去发起什么升级了,完全通过Zune推送就可以了。只不过诺基亚想,微软可就不想了,因为WP7相对于将到来的Win8,将是一个重要部分,当然不会和诺基亚一家独享。而至于Win8对于苹果和谷歌的巨大冲击,我将在下篇文章中详细解释。

  作者:Albert Gao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3月4日星期日

Jeff向自己的网站StackOverflow说再见

  2012年2月6日,Jeff Atwood宣布退出自己所创建的Stackoverflow.com和StackExchange.com.这是一个非常勇敢的急流勇退性质的举动。看着自己辛苦经营了4年的网站萌芽,发展,壮大乃至成功之后亦然决然的返回到最初的起点,和家人一起生活。

  从一开始的冒险至今已经4年了。在这四年里,我们做了许多非凡的成就。Stackoverflow现在已经是繁忙的大城市,一个每天对全球开发人员的经验交流答疑解惑发挥巨大正面作用的地方。另外个兄弟站点StackExchange,脱胎自Stackoverflow,已经形成了一个社区模型。一个可以参考的有实质内容的问答社区模板。我可以引用些流量数去,但是这些数据对我而言并不代表全部。我想要创造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东西,因为我知道如果你去做了,他们会来的。

  Stackoverflow在互联网界的成就不及Google,Facebook,但它在开发人员世界中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它将一个乏味无趣的技术类问答网站办得如同网游一样令人着迷。强大的积分,徽章和权限系统使得整个网站可以由社区自行维护并创造有意义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是可以复制的。Stackexchange用这个理念开创了另外49个垂直类问答站点。

  可就在一切都看上去欣欣向荣的当口,Mr Atwood决定退出了。

  结合他博客上的言论,他的离开是基于两种原因。

  1.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人有工作,有生活,有家庭。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乔布斯以他狂热的工作热情开创了他的苹果帝国,但是这是以一种什么代价呢?在职场的你可能失败或者成功,但这不妨碍你作为一个好家长,不妨碍你和你的家庭分享乐趣。作为一个创业老板,Atwood先生显然从乔布斯的西归中得到了点启示

  2. 放手让自己创办的企业发展也是一种策略

  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但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却可能成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技术出身的Atwood可能对商业或者市场运作以及企业的发展并不是那么在行。与其在不爱好的领域花费成倍的时间以及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倒不如让已经走上良性轨道的公司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

  笔者对Atwood的博客一直是十分关注的,从他一开始以一种播客的方式宣传自己的网站,反馈用户信息,到网站建设一路走来如何解决在技术上遇到的问题,再倒人生感悟。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他经历投出羡慕的目光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路,虽然筹码不是一个数量级别。

  来源:江南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3月1日星期四

如何开发出成功的iPhone游戏

  iPhone游戏如此之多,设计iPhone游戏都该注意什么?又如何让让自己的游戏脱颖而出,吸引玩家并留住玩家,开发商如何从游戏中获得收入?

  不要让玩家花太多时间通关

  通常我会在短途旅行或做饭时候,忙里偷闲,玩一些像《割绳子》或者《袋鼠快跑》这样的游戏,因为这类游戏很简单,通过第一关可能只需最多10秒钟的时间,在简单关卡,在遇到挑战或游戏小把戏之前,你就能很快知道游戏的基本规则或者一些新功能,难一些的关,也最多需要几分钟就能通关,由于通关时间短,所以在成功过关以前,你可能会尝试10次以上,由于每次尝试都不会花太多时间,所以你就不会完全放弃,一试再试。

  每关章节

  通常来说,成功的iPhone游戏都有很多关,比如《割绳子》就有200关以上,每关又被分成不同的章节,每增加一个章节就加入一个新的特性,刚开始几关会比较简单,让玩家练手,很多时候,还有新武器或新目标与你互动,随着闯关的进行,游戏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为新的目标会和之前章节介绍的目标进行结合。

  当然,你也可以用一些比较奇特的方式来利用新功能,最好的例子就是《愤怒的小鸟》里边的海鹦。

如何开发出成功的iPhone游戏

  对每关成绩评分

  对玩家的成果进行等级评分可以延长游戏寿命,游戏结束了,玩家能进入下一关并不意味着游戏上一关就真的结束了,你能花更少的时间玩儿吗?能获得更高评分吗?想在某关多获得几颗星的评级吗?很多玩家都想追求完美,某一关玩过了,但如果获得星级不高,不会就此罢休,会继续玩,直到评分很高才收手,这样就延长了游戏寿命。

如何开发出成功的iPhone游戏

  与GameCentre/OpenFient绑定

  让玩家将得分或者所有成就发布到一个网站中,就为这个游戏简介增加了多玩元素,由于玩家会鼓励朋友下载并一起玩,这样无形中就帮游戏做了推广。

  经常更新

  《割绳子》游戏发布之初,只有几关,每增加一个章节就会新增一个特征,总会为游戏延长一点生命周期,一年过后,游戏超过200多关,非常受欢迎,苹果公司也会鼓励开发商改进自己的应用或游戏。

  多重主题

  《愤怒的小鸟》及《围困的英雄》两种游戏都有很多关,让游戏从一关到另一关保持新鲜的方法就是基于游戏主题改变游戏画面,比如《愤怒的小鸟》现在又20多种不同的鸟,让游戏角色稍微改变形象极有可能延长游戏寿命。

  让五岁小孩儿试玩

  简单是关键,如果一个五岁的小孩儿不理解游戏并且不能通过第一关,那么这个游戏可能就有些复杂了,最近阅读过一篇文章,一个游戏开发商就给他的孩子都配备iPhone,看着他们玩游戏。

  鼓励玩家对游戏进行评级

  评级很重要,尤其是对付费游戏来说,如果你是玩家,在购买游戏之前都想看看是否物有所值,所以评级很重要,如果没有人对你的游戏评级,那么你的买家就有限,现在很多游戏都会让玩家对之进行评级。

  应用内购买

  这现在已成为许多开发商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听过一种叫“毒贩子”的模式吗?这其实是免费增值模式的的进阶版。游戏免费,但要求玩家在上瘾之后掏现金,看看AppStore的Top Grossing,就会发现,这种模式相当成功,第一名是《龙谷》(DragonVale),免费下载,然后提供一系列的应用内购买。

  应用内购买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提供一个跳过某关的游戏币,如果玩家非常喜欢一个游戏,但遇到一个怎么也闯不过的关,就可化钱来跳过此关进入下一关。

  发布精简版

  许多Top付费游戏都有精简版,通常都可免费下载并且有一两个章节,或许还有广告,这就让玩家在买游戏之前可以试玩,这对刺激玩家玩游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驱动力,但也有可能玩家完了之后就放弃游戏。 

  注释:本文由一位游戏开发者所撰。

  英文原文:Doad雷锋网编译。

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

构建苹果生态体系的三要素

  也许对Apple来说,Nokia从来就不是什么王者,所以他们可以轻易地踏着其傲人的市场数据而过,去开拓属于自己的疆土。——题记

  和封建的君主制一样,管理者贤明则光明一片,管理者黑暗则浑沌异常。所幸苹果公司属于前者,在已逝乔布斯的带领下,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大家对乔布斯的生病如此关心,乔布斯的咳嗽都可以影响华尔街的股价。其实与其说乔布斯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从2007年7月发售1代的iPhone开始,到现在的iPhone4,我们可以看出乔布斯构建苹果公司整个生态体系的3个要素:

  1.给你我们认为最好的体验

  在苹果的字典里,用户这个词可以有很多种解释,“购买者”,“体验者”,“粉丝”,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含义被解释为“上帝”。乔布斯多次表达过“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观点,所以苹果的做法很简单,制定整套规则,也就是前述的“统一”,然后尽量微调到最佳状态。道理很简单,既然你不知道你要什么,我们就来告诉你你需要什么。所以iPhone 1代发布的时候可以连摄像头都没有,苹果全部产品连电池都不可更换,MBA的接口更是少的可怜。用户在这里被抽象成一种参观者的状态,你无法干预整个过程,你只需看到一个华丽的结果。而要能把这个理念做好的基础就在于“统一”。

  2.提高盗版门槛

  对于苹果移动设备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越狱,绕过App Store的限制来安装软件,苹果设下重重限制,对于苹果和开发者,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这张图。只有提高了开发者的兴趣,才会有更多优质App的出现,而事实证明消费者为了让自己舒服愿意支付费用,只要这个费用合理。而有了消费这个强劲的理由,一个完美的自循环体系的闭环就形成了。

苹果体系的正向循环

苹果体系的正向循环

  而没有办法遏制盗版的结果,看看PC平台上的单机游戏就知道了。

  3.崇尚封建制

  在我们平时的印象里,IT和封建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汇,IT的骨子里应该更多的应该是开放和兼容并包。可是苹果却反其道而行之,机器配置,硬件设计到软件结构,以及App Store的生态链,开发iOS程序必须以OS X为平台,甚至连用户如何体验都是苹果说了算。苹果如同神灵一般勾勒并且制定了整个规则。而在手机这片红海,除了以黑莓当家的RIM,从来没有一个厂商有如此可怕的控制欲。而封建制的效率体系在乔布斯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当统治者足够强大时,封建制将拥有远高于民主制的效率,不需要讨论,不需要会议,不需要流程,只需要一个命令和一个制定好的规则,对于整个Apple生态体系,都验证了Jobs对于封建制的深深迷恋。

乔布斯构建苹果的生态系统

乔布斯构建苹果的生态系统

  这个模式所带来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消除不确定性:除了生产,苹果制定了整个游戏的规则,这将使得整个环节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也使得苹果能对每个环节都提供专业的服务。

  2、便利开发者:对于开发者来说,统一产品模型对代码,尤其是界面的适配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这点对于Android来说体现最明显

  3、品牌打造:这将决定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感,不管是哪一个产品都能让人察觉到Apple的烙印,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品牌宣传

  很多时候,封建制对于国家可能不是好事,但是在商界,却可以有另外一种结果。而很显然,Jobs的这些措施影响的不仅仅是Apple,Microsoft也对此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谈谈这些手段是如何影响到Microsoft这个行业巨头,以至于让其在Windows Phone 7的构建上做出某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

  来源:作者Albert Gao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2月27日星期一

如何在Google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

  在 Google ,我(前 Google 工程师 Edward Ho)和我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一起工作过,我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出一个列表。由于我不是项目经理,所以这些结论都是我在 Google 观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后的结果。

  1. 对产品以及所有相关的问题负责。这会让你积极主动,你是第一个寻找bug的人,第一个与用户沟通的人,以及第一个担心产品是否合格的人。你总是第一个自愿为产品或团队做各种任务的志愿者,像是做会议记录、给客户发邮件、填补临时的空缺、为bug确定优先级,或是快速做出一个实体模型。始终持有这样一个想法:这不是别人的责任,这就是你的责任。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第2条会更容易。

  2. 具备难以置信的说服力。(我不知道这是如何做到的,但每天我都会看到)你希望把事情完成,但你不是负责人,所以只能去说服别人。没有哪个团队向你汇报,也没有任何人会按照你的说法行事。在 Google ,你需要通过使别人信服而不是发号施令来完成事情。如果你正在做第1条,事情会变得简单,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有人攻击这个产品,你和他们会位于同一个战壕。

  3. 成为一名工程师。我并不是说你真的需要为产品编写代码。我想说的是,你应当像一名工程师那样对产品的构造过程具有好奇心。你应该了解产品功能在开发过程需要的成本,以及为什么开发成本会变得这么高。那个特性使用的是什么算法?为什么这个页面会呈现得很慢?大的架构变动对产品会产生影响,团队中的每个工程师都会对此非常重视,你也应该如此。如果你遇到项目的负责人,他们想要知道一些具体的事情,你应该能够为他们解释一些主要的工程方面的决定以及之前的利弊权衡。在谷歌,最好的的产品经理都会尽可能地变得更加技术化并乐此不疲。

  4. 积极,再积极一点。你的团队很可能全部由工程师组成,并且中的一些可能非常愤世嫉俗。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产品经理能够在团队中创造一种包容的氛围。尽管每时每刻都保持积极看上去很可笑,但是积极是有传染性的,你的团队会依赖上它。请记住,你和主要的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可能会列出百万种让你沮丧的事情,但是团队中的其他人不应该知道这一切。因为你是产品经理,所以不应该沉浸在自己的担心中,这样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你就是团队面向整个公司其他部门的窗口和信使。如果你变得消极,团队就会因此认为公司里其他人也是这么看待他们的工作。

  5. 不要自我推荐。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这么做了,不但非常无聊而且对自身也有害。赞美团队中的其他人,你和技术负责人(们)已经是项目的主要联系人,因而不要做任何的推荐。如果你拿别人的辛苦劳动用来为自己博得赞赏,你不仅错了而且不会得逞。要心胸宽广。无论是撰写项目博客,还是产品新特性的午餐视频发布会,最优秀的产品经理都应该推荐团队的其他成员。看看谷歌最优秀的产品博客,你就会发现这些博客的作者并不总是由产品经理,反而会是团队中的各个成员。产品经理会积极推荐其他人。(请不要误解我这里所说的“推荐” promotion ,这和升职是完全不同的。顺便说一下,在谷歌升职是和绩效考核紧密相关的。)

  6. 无所畏惧。这个名词如果是作家来解释可能会更好,但请你不要被字面意思所迷惑。最好的产品经理向领导汇报的内容和给团队中的工程师或设计师讲述的内容应该是一样的。如果你在被领导质问产品设计所作的决定时默不作声,你肯定不会成功。做出简洁明了的回答,并无所畏惧地为你团队的创意辩护。

如何在Google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

  希望上述内容能有所帮助。

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

中国微博市场2011年度数据分析

  中国微博的高速发展是从2010年开始的,这一年当中微博的概念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各大门户网站也在这一年纷纷开通微博频道,以新浪、腾讯为代表的微博之争愈演愈烈,微博以高速增长的态势引领着中国互联网服务的发展。经过这一年来的激烈竞争,2011年中国的微博依旧是比较受欢迎的服务,但总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甚至出现了一定下降,这说明微博服务经过一两年的高速发展后,行业开始逐步进入平稳期,本文通过百度指数和谷歌趋势两个第三方系统对于目前国内各个门户微博进行一番统计。

  百度指数和谷歌趋势都是通过用户在百度和谷歌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搜索引擎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和,并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现。谷歌网站趋势还可以分析所有网站的流量和受欢迎程度,类似Alexa工具。下面月光博客就以百度指数、谷歌趋势、谷歌网站趋势三个工具对于2011年的门户微博流量和搜索量进行一份统计和分析,门户微博选择流量较为排前的四大门户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

  先使用百度指数来分析各个微博关键字的关注度,根据百度指数显示,在用户关注度上,“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图表显示,新浪微博的知名度依然大为领先腾讯微博,但2011年新浪微博的增长势头放缓,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和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的用户关注度比较看,腾讯微博还是具有领先优势,并且呈现上升趋势,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的用户关注度平稳地下降。

门户微博

  四大微博在谷歌趋势上的关注度和百度指数的数据基本一致。
 

门户微博

  通过谷歌网站趋势可以大致估算出各个门户微博的实际流量情况,以下是四大门户的流量对比。

门户微博

  数据解读:

  1)谷歌网站趋势显示的流量数据与百度指数和谷歌趋势的关键字搜索量差距很大,其中腾讯微博的数据变化最大,新浪微博早先的“一枝独秀”忽然变成了和腾讯微博的“二龙戏珠”,可见腾讯微博的用户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偏低。

  2)谷歌趋势的流量数据显示,新浪微博在2011年4月份开启了新域名weibo.com,因此四月份之前没数据,而在2011年全年大部分时间里,流量数据均超过新浪微博,直到年底才被新浪微博反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新浪微博的流量和知名度均较为领先,但新用户增长速度已经趋缓,而腾讯微博的流量太依赖QQ客户端,使得其实际流量与用户知名度形成较大反差。

  3)2012年1月份是春节放假,此时腾讯微博的流量下降较快,而新浪微博的流量则在这时反超腾讯微博,我估计这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1月份方舟子、韩寒的论战在新浪微博进行的如火如荼,这一事件营销导致新浪微博的流量得到不少提升。

  4)无论从流量和知名度上看,搜狐微博和网易微博都已经没有机会了。

  5)从百度指数上看,新浪微博的百度搜索量高的惊人,不仅仅超过了国内最大的SNS网站人人网和开心网,并且在年中超过了QQ,但下半年增长速度趋缓,并没有将优势拉大。

门户微博

  6)腾讯微博的流量过于依赖QQ客户端,缺少像新浪微博那样的事件炒作案例,因此在竞争中处于一定劣势。

  总的来看,和2010年微博的高速发展不同,经过1年多的发展后,微博的发展趋缓,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可见,微博做为一种新型服务,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行业开始逐渐进入平稳期,随着2012年3月份微博实名制的实施,将导致微博行业逐渐进入到洗牌期的阶段,微博服务是否能继续发展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门户微博企业需要做出不断进行功能创新,保持用户黏性,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应用商店,殊途同归

  现在距离 Windows 8 Consumer Preview 发布还有几天。记得在九月份,微软曾经宣布 Windows 应用商店将作为 Windows 8 的一部分提供,也就是说,数天后我们便可以一睹 Windows 应用商店的风采。

  此前我曾撰文说明为何应用程序商店是软件销售的变革,那是 Mac App Store 横空出世的时候。时隔一年,越来越多应用商店开始出现,市场竞争逐渐变得异常激烈,就连微软,也迅速加入了这场战斗。

   

  起源

应用商店

  应用商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早在大约 15 年之前,Motricity 公司便创立了PalmGear。它是 Palm OS 最大的软件在线销售网站,曾拥有多达 31,000 种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

  后来随着 Palm 逐渐衰落,尽管中途有类似 Steam、Windows Marketplace 这样的应用商店出现,但是“应用商店”这个名词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要说这个名词真正再为世人所知,则是苹果 App Store 出现之后的事情了。这一次,应用商店的战场从 PC 烧到了 Smart Phone。

  发展

  App Store 被誉为是软件销售模式的革命,虽然它有极其严格的审核程序,但是它使得开发者从此可以能够绕开万恶的运营商,直接接触到用户,不再受他人摆布。除此之外,它也简化了购买流程。在大多数时候,用户只需要轻轻一按、再加确认即可完成。

  尽管在刚开始时许多人不看好 App Store 的发展,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成功了,而且创造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这让其他人也开始察觉到这一模式的美好未来。

  其实诺基亚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新趋势。早在 2008 年,诺基亚推出了 Ovi Store,一个程序商店和多媒体内容商店的集合体,现在应用数量已经超过十万,仍是仅次于 App Store 和 Android Market 的第三大应用商店。

  不久之后,谷歌推出了 Android Market,这是全球两大应用商店之一。尽管发布时间略晚,但是胜在发展迅速。距离发布还不到一年,应用数量便超过十万。除此之外,它还是主流应用商店里免费应用占比最高的。

  看到上述三大应用商店的成功后,其它厂商也陆续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其中包括运营商甚至是第三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商店大多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应用质量差、扣费陷阱多、应用数量少的问题。

  回归

  不得不说,苹果总是引领着业界大步前进。自从苹果在移动设备市场依靠App Store 大获全胜后,在 2011 年,苹果将 App Store 模式搬到 Mac,意图大幅提高 Mac OS X 的软件数量,构造一个与微软一样庞大的应用程序生态圈。

  发布后仅仅一天,Mac App Store 的应用程序销量便冲破了百万。虽然这一应用商店发展趋势强差人意,应用数量增长较为缓慢,但是已经基本达到目的。

  苹果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从此之后,Mac OS X 与 iOS 整合的步伐便逐渐加快,这在最近推出的 Mountain Lion 开发者预览版中显露无疑。苹果希望电脑可以变得更加简单和易于操作,且将界面和功能逐渐向 iOS 靠拢,尝试通过 iCloud 来连接这个苹果帝国。

Windows Store

  但是,谁也不能小看微软,因为微软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微软同样拥有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众所周知,微软拥有三大王牌业务,Windows、Office、Xbox。Windows 拥有无数程序;Office 拥有大量用户,Xbox 拥有许多游戏。那么,当 Windows 将这一切整合起来再加应用商店时,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Windows 应用商店是 Windows 8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 Internet Explorer 10 一样,不可分割。面对开发者,它提供了更为合理的收入分成(当销售额达到 25000 美元时,微软只收取 20% 提成);面对消费者,它提供了更为优秀的购买体验。

  除此之外,用户借助云服务 SkyDrive,可以轻松实现文档、音乐、图片、视频、应用等内容的同步。也就是说,在不遥远的未来,无论你在使用哪一台设备,都可以继续编写文档、视频,甚至是继续游戏,所作的修改也会被同步至你的所有设备。

  这样一来,与 Mac App Store 相比,Windows 应用商店的优势非常明显,以下只列出一小部分:

  1. 拥有大量用户。

  2. 覆盖全球 231 个国家和地区。

  3. 支持多种商业模型。

  (例如免费、试用、付费、订阅、拍卖、广告、应用程序内购买等)

  4. 提供完善的开发工具包。

  5. 个人仅需 49 美元即可注册成为开发者。

  6. 与微软多种服务紧密结合。

  7. 支持以 HTML 5 进行开发。

  这场战争中,苹果和微软走的是不同的路线。一个希望依靠移动设备扶持桌面设备,另一个则截然不同。应用商店,殊途同归。究竟谁会赢得战争?谁会赢得棋局?

    作者:EMLink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