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从Android看智能终端的未来

  这次GOOGLE I/O推出的Android@Home非常有意思。笔者曾预言过Android将引领终端智能化的浪潮,没想到GOOGLE的步子这么快。本文则试图从智能终端与云的关系这个角度,进一步论述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ANDROID为网络而生,通过TCP/IP网络,一头连着终端设备,一头连着云。终端主要是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而逻辑处理则主要由云来完成。如果说云是大脑的话,那么终端就是神经元。

  我们从民用、公共、工业这三个领域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智能终端的特点。

从Android看智能终端的未来

  先看民用(ANDROID@HOME)的例子:电视。

  电视经历了这些阶段:无线电视、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对应的云分别是公共云、私有云、TCP/IP云,无线和有线的区别是云的传输通道不一样,模拟和数字的区别是云的传输格式不一样,并且从单向传输变成双向传输。

  在数字电视中,机顶盒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它起着这两个重要的作用:解析数字信号、连接TCP/IP云。现在我们看到已经出现了不少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机顶盒。

  未来电视的趋势当然是智能化。GOOGLE通过内置CHROME的GOOGLE TV进行布局,而CHROME就起着机顶盒的作用,但是它用GOOGLE帐号取代了智能卡,将用户从运营商私人云中转移到GOOGLE云中。

  CHROME和ANDROID的角色非常类似,个人的理解是ANDROID适合采集数据,CHROME适合展现数据。

  通过CHROME,用户对电视节目的管理就可以在INTERNET上进行,除了通过PC订阅外,还可以通过PC将节目推送到电视上。

  另一个智能化的重点是遥控器,类似KINECT的体验将是遥控器未来的方向。

  设想一下以下场景:你从GOOGLE网上商场订购了一台ANDROID遥控器。你把它靠近GOOGLE TV,遥控器自动下载这款电视的触摸屏主题。这样你把它切换到电视模式将可以用来遥控这台电视机。你还可以坐在沙发上用声音遥控,当你发出遥控语音后,遥控器先后做了这些事:

  1. 录制控制语音。

  2. 将语音信号发送到GOOGLE的云。

  3. 等待GOOGLE云的处理。

  4. 接收GOOGLE编译过的的遥控指令。

  5. 将遥控指令发送给电视机(通过WIFI/RFID/NFC)。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遥控器作为智能终端,并非终端本身的强大,而是它所连接的云的强大。

  再看公共领域(ANDROID@PUBLIC)的例子:汽车导航。

  GOOGLE在汽车领域有很大的雄心,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据说是布林非常关心的。

  导航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智能终端的例子,导航仪这个市场出现没多长,就面临了智能化的压力。

  智能导航仪的特点有:

  1. 实时更新的地图。

  2. 通过云的计算来设计行驶路线。

  3. 支持语音指令。

  4. 实时接收路况信息。

  5. 云会建议你更改行驶路线。

  6. 广播政府部门的通告。

  7. 通过社交网络与好友互动。

  概括一下,导航仪作为智能终端,将云的强大计算能力延伸过来,将INTERNET的社交能力包含进来。

  最后看工业领域(ANDROID@INDUSTRY)的例子:工业控制。

  当前工业控制广泛采用的技术是基于PLC/OPC的控制,其传输也是基于TCP/IP的,但是它受到很大的限制:

  1、PLC所传递的控制信号是电路级的,不能被执行层识别。OPC起的作用仅仅是翻译。

  2、OPC作为桥梁,它的信号通道采用的是古老的DCOM技术,而不是企业云。DCOM固有的缺陷造成开发和运营中的大量问题。

  我相信GOOGLE在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上积累的经验,一定可以发挥到工业领域。因为从传感器收集信息,和将指令发送给各驾驶系统,这些都 需要实现工业级的控制。

  这方面我了解到的信息不多,但在这里不妨大胆预言一下:

  1. 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的控制器件采用ANDROID之类的智能操作系统。

  2. 控制器自身的功能模块,将通过安装驱动的方式被操作系统识别。

  3. 控制器与外部系统通过企业云进行调度。

  4. 控制指令被企业云翻译为WEB服务。

  再补充一点个人想象,未来的智能终端传输指令的方式,很可能就是扩展的微博:不仅仅是文字,还可能是语音或动作、视频信号。

  一条微博就是智能地球某个神经节点的信号,ANDROID就象《黑客帝国》中的电子章鱼。

  而未来的某一天,当天网苏醒的时候,它发现自己不是诞生在美国国防部的机房,它一直睡在GOOGLE的云里。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tallrain,作者博客

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Zynga CityVille进驻Google+平台

  据Zynga官方博客报道,Zynga旗下的知名社交游戏“CityVille”已经进入谷歌社交网站Google+,CityVille目前是Zynga在Facebook上用户数最多的社交游戏,每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1亿,但却无法从中国访问

  Zynga表示,“CityVille现已成为该公司在Facebook上推出的最大的社交游戏。因此,我们想把它移植到Google+也不足为奇。最终来说,我们希望所有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触到我们的游戏,无论这些用户身在何处、使用何种平台。”

  据最新估计,Google+大约有4340万用户;而另一方面,Facebook的用户已经超过5亿。相比Facebook的用户规模,Google+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Zynga CityVille进驻Google+平台

  CityVille的成功历史

  CityVille是一款虚拟城市类型的社交游戏,玩家们可以在游戏中建造和发展虚拟城市,包括庄稼的种植与收获,商品的购买与销售,道路铺设、酒店经营等。

Zynga CityVille进驻Google+平台

  Cityville自上线之后,便不断打破纪录,用户人数以惊人速度增长,不到1个月时间用户人数就超过了7000万。在推出41天之后,CityVille每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每天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860万人。超过了Zynga的著名农场游戏FarmVille,成为全球玩家人数最多的游戏。

  Zynga将CityVille游戏推向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推出了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五种语言版本的CityVille,因此CityVille的国际用户数量远超FarmVille.数据统计机构AppData的数据显示,CityVille有超过50%的用户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地区。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今年七月份,Zynga与腾讯合作在QQ空间和腾讯朋友推出了中文版CityVille:星佳城市。Zynga成为首批入驻腾讯开放平台的国际社交游戏开发商之一。

  Zynga面临的挑战

  不过根据数据统计来看,CityVille游戏的用户增长可能已经接近于顶点。尽管Zynga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渠道推广CityVille,但CityVille的每月活跃用户数量增长速度不断放缓。

  社交游戏博客网站insidesocialgames之前预计,CityVille用户数量的顶点为1.25亿,而从目前的增长情况来看,这款游戏的用户数量顶点有可能停止于1.1亿。

  根据Facebook游戏市场调查公司AppData的数据显示,艺电已经成为第二大社交游戏商,艺电拥有7150万月活跃用户,落后于Zynga的2.75亿用户。在Facebook上,艺电用户最多的游戏是“模拟人生”(The Sims Social),每月有3000万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Zynga的FarmVille,艺电的第二大游戏是“宝石迷阵”,这是一款PopCap的游戏,每月有近1000万用户。

苹果与微软的用户文化

  iPhone5全面进入中国,用户要求提供四喇叭。乔布斯提供之后,用户要求有镜子。乔布斯提供之后,用户要求有收音机。乔布斯提供之后,用户要求有手写板。乔布斯提供之后,用户要求提供双卡双待。提供之后,用户要求预装动感地带。乔布斯吐血说:去华强北直接买山寨机会死啊?

  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苹果身上,但多半会发生在微软身上。

  用户总是要求我们将项目做得尽善尽美。然而,往往为了满足一小部分用户需要的某个功能,我们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相反,如果用户愿意去掉这些小众功能,这不仅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更能保证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有的时候,用户说他们需要某个功能,那就是真的需要,但在大多数时候,用户的“需求”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有弹性得多,想想福特说过的“如果我去问用户像要什么交通工具,他们会说‘一匹更快的马’”的故事吧。

苹果与微软的用户文化

  对于苹果用户来说,他们往往更容易做出妥协以换取其他方面的改进。这是因为苹果一直以来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如果你在一些功能上进行妥协,你会得到更好的产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所得到的要比你放弃的东西要多。苹果强势推进的这种妥协文化含义显而易见:“我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设计,如果你按照我们的方式来,你会得到无以伦比的用户体验。如果你不喜欢它,没关系,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对于大多数(甚至所有的)苹果产品而言,这种妥协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那些不愿意妥协自己需求的人更容易成为Windows的客户。Windows所传递的信息很对企业用户、政府机构、中间人和有自己主见的人的胃口:“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的事情,我们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它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且你可能不喜欢我们的方案,但你要什么,我们就会为你做什么。”

  而对于Windows 8而言,尤其是在于iPad展开竞争的平板市场,当用户想要这样或那样的功能时,它需要像苹果一样自信地对用户说“不”。令人吃惊的是,微软有可能会那么做。

  Windows 8的Metro界面之所以吸引像我这样通常对微软不感冒的用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与微软之前的风格大不相同。问题并不是在于Metro是否是一个好产品,对于微软来说,迈出这一步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巨大成就。但是,微软的用户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PC用户会接受Metro吗?或者像Mac OS X的Dashboard一样被用户禁用和遗忘?对于Windows开发者来说,过去二十年中他们在Windows环境中可以为所欲为,而现在在Metro环境中却要受到各种限制,他们又会怎么想?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微软内部:作为一家在内部山头林立、内斗严重的公司,现在转型到Metro这样一种简单和克制的风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格格不入,这对他们来说,又该何去何从?

  英文原文:Macro:Customer culture apple and microsoft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SAP收购Crossgate

  SAP日前宣布收购了Crossgate公司。Crossgate为企业提供B2B商业网络以安全地交换文件和数据。Crossgate的技术可以让SAP企业应用通过单一云存储实现多对多商业网络的协同。Crossgate 2001年成立于德国,有4万交易用户,每年处理约14亿笔交易,约250员工,此前是SAP的合作伙伴并于2008获SAP少量注资。

  托管B2B整合服务

  Crossgate是世界上第一个提供支持标准和自定义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和B2B(business-to-business)的Business-Ready网络,可以支持各个商业合作伙伴的不同平台电子数据交换。

  这种“一对一”的网络模式相比传统的“一对多”架构具有一些优点,使得升级或者扩展B2B的基础设施变得更容易,因为只需要先从网络上接出,完成修改后再接入到网络即可。

  SAP收购的Crossgate,将直接威胁Ariba的业务,从技术整合角度来看,利用Crossgate SAP的信息交换标准打造的B2B集成技术,可以提供SAP应用连接来简化B2B供应商的实施。

  电子发票业务

  Crossgate也提供一个安全的电子发票(电子账单)服务,Crossgate称其电子发票服务是一项“安全创新的解决方案”,覆盖发票的整个流程,包括签名和合规检测。这些都被整合到了Crossgate客户后台系统和财务流程中。

  SAP业务集成

SAP收购Crossgate

  Crossgate早先开发了一套SAP Business Suite应用的核心服务扩展,包括SAP ERP和SAP SCM(SAP供应链管理),以及对SAP Business All-in-One的解决方案。为了简化业务网络的实施,Crossgate预包装B2B 360服务的特定业务流程、行业和SAP应用程序,以简化和减少最终端的业务流程,例如订单到现金和采购到支付的成本。

  随着SAP对Crossgate的收购,SAP客户现有的电子发票和发票自动化功能将会更加完善,同时巩固了SAP的B2B整合服务,对其竞争对手Ariba的市场形成威胁。

微软:软件帝王的复兴之路

  可以说在过去的两个月IT界所发生的一切都非同寻常,乔布斯辞职了Google把Motorola并购了,微软炫了一下Windows 8,还宣布开始用ARM了,Google开始和英特尔合作了,AT&T与T-Mobile的并购也在紧密锣鼓进行中了,HP将去年投资上亿的手机产品剥离了,微软根据苹果产品线路图也为自己设计了2013的宏伟蓝图,宣称他们的操作系统不但可以用于PC,还可用于平板电脑。

  在所有发生的一切中,Windows 8最有望在未来五年在IT界发生最为深远的影响。记得一些分析师说过,Windows Phone将会在2015年超过Android系统,人们当时都觉得他们疯了。但是他们也可能是对的,将Office用到Mac也许是微软最明智的决定了,也许当时他们的设计与现在的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微软对苹果和Google都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苹果

  自从苹果iPhone发布后,苹果在努力进行操作系统的统一。从 OS X Lion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苹果希望建立一个基于触屏的OS系统来运行它所有的硬件设备。苹果一直都采取稳步前进的方式,不管是在 OS X新特性的加入方面还是iOS的设计与性能方面,都是如此。

苹果

  许多人都认为iOS 7和OS X会在2013年会统一,那个时候的iOS可能叫iOS7,OS X可能叫OS Cougar,不过不管叫什么名字,这无关紧要——这意味着微软在这两年内可以先行一步整合开发者,而届时随着iOS和OS X的合并,苹果用户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个过程。

  Mac的用户大部分都是专业人士。以稳定性为例,这都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不管开发版什么时候发布,一般都是在产品发售前的几个月。苹果喜欢将产品进行测评,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了现在的iPhone,苹果总是很好的创意,喜欢并在发售前对产品进行全新的改进。我们在对Windows8进行了大概的了解以后,觉得苹果更有必要对自身产品作出大量的改进来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

  Google的Android

  很多开发商从Android那里的挣的钱没有从iOS那里挣的钱多,Android平板销售不尽如人意,Amazon等一些竞争对手用改良版的Android系统反过来和Google抢市场,看来Google不得不考虑未来OS的开放政策了。Windows Phone为开发商而非Android提供了貌似更加经济的选择,Windows 8说他们的触屏设计将与众不同,适合它的硬件设备还没有出生。

  用户都喜欢系统能够简单并且兼容性又好,Windows 8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微软或许已经完成了目前只有苹果才能完成的事情—让从未用过平板电脑的用户使用他们的电脑。当你告诉人们,你用的平板电脑和你在家用的PC没什么两样,那么你的潜力将是无穷的。

  苹果与Google或许曾被Windows 8过硬的质量和巧妙的设计撞了一下腰,但接着我们也看见了他们的反击。Google的 Ice Cream Sandwich系统将于未来几个月发布,并承诺此系统将平板电脑与手机的OS进行统一,iOS5几乎包含了Android控们想要的所有功能,增加了像一些像云服务及Nuance-Powered声控系统那样的新功能。

微软

  但是,微软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或许HP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微软将在2012年年底发售Windows8,并会增加应用商店,跟苹果一样,允许大量开发商的加入,到那时候,苹果和Google的移动OS系统应该都有所进步,但是这场竞技仍会继续,几个月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RIM与微软需要相互合作来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移动大亨,但现在来看,微软谁也不需要,他们能自己搞定所有的一切。

  英文原文:Microsoft's Resurgence to Prominence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Google+抗衡Facebook的五大法宝

  今年是社交网络百花齐放的一年,这一年重量级冠军Facebook受到了来自Google+的强有力挑战。然而在过去的一周里,随着订阅功能的推出和列表功能的大幅改进(类似Google+的圈功能),Facebook的风头明显盖过了一切。本周四Facebook还将在旧金山市召开F8开发者年会,超级博主Robert Scoble称,“Facebook将于本周公布迄今为止最重大的更新”。雷锋网将会持续关注Facebook在F8年会上的动向。

  与此同时,Google+的开发团队除了上周宣布限制应用接口开放之外,近期再无任何动向。下文中我们列出了Google+提升其现有产品,打Facebook个措手不及的5个方向。

  1. Google“人际圈”的自动生成及维护

  这是用户迄今为止反馈的关于Google+最大的问题,建立社交群组的程序过分繁琐,之后的维护也要花费大量精力。

  Facebook在这一点上可以做Google+的老师,其上周刚推出升级版的半自动索引式好友列表。Facebook现在可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工作地点及其他个人信息自动生成列表。这项功能目前还并不完美,但总比Google+强迫用户一个一个抓人要好得多了。

google+

  2.  给Google+添加定制搜索框

  Google搜索引擎可以搜到Google+上的任何公开信息,但搜不到Google+上的非公开信息及Google圈内信息。Google+的开发团队很清楚这是用户的需求,他们应该很有可能正在开发一款用于Google+内部的定制搜索引擎,如果这个设想成真,在搜索过去发布的信息这一点上Google将完胜Facebook和Twitter。

  众所周知Twitter只能搜索很短一段时间内的过往信息记录,而Facebook迄今为止也乐于鼓励用户“活在当下”。如若Google+推出强大搜索引擎,Facebook可能会重新考虑这一点,因为这样一来Google+就变成了用户的记忆银行,应用程序Evernote(全能便签)大获成功便得益于其自称为“在线大脑”的宣传—这也正说明社交网络需要支持更长时间段的记忆回溯。

  3.  彻底开放应用接口

  Google+的应用接口目前对外限制开放,因此外部开发者无法接触到Google群组的内部信息和数据。Google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其完全开放,而且Google+开发团队也已经表示过这是早晚的事情。鉴于整个Facebook平台目前都对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用户个人数据,Google+想要快速建立起自家平台,这一步不得不走。

  4. 尽快开发品牌页面

  业内皆知Google+正在开发类似Facebook的品牌页面,笔者个人希望看到更简洁规整的界面。用户常常会在Facebook上关注一个品牌页面,之后再也看不到其相关消息,因为根本找不到关注的品牌列表。为什么不能将这个列表加到Facebook主菜单里呢?为什么不能在关注的同时就将该页面添加到指定列表呢?如今Google可以借此机会开发更友好的品牌页面,这对用户和企业都有好处。

  5.  给用户提供机会推荐家人及亲密好友加入Google+

  若想挑战Facebook,上述问题将会是Google+真正面临的挑战。Google+虽然对早期用户偏爱有加,但还未能成功吸引主流用户群体。大部分都是业内人士在互动,对探讨专业问题来说倒是个好平台,难怪Robert Scoble这么喜欢Google+。但用户的家人朋友(非专业人士)通常不会使用Google+,即便用了也只是用来嘲笑Google+多么冷清惨淡。诚然Facebook的用户群是经过日积月累的,但问题是Google+需要迅速提升服务,突破这一瓶颈。或者Google最终得把Google+与其搜索、电子商务等其他功能结合,促使普通用户真正开始使用。

  以上是笔者认为Google+亟待改进的地方,这还不包括近几周被抱怨的最频繁的一点:Google+目前只允许用户使用真实姓名作为ID,这简直荒唐。

  英文原文:5 Things Google Plus Can Do to Outbox Facebook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初识移动互联网

  正如个人电脑PC机在90年代初给市场和用户带来巨变一样,以几何级速度增长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也正上演着巨头之争。吴军在《浪潮之巅》里面对pc互联网的几大之争大概描述如下:

  • 操作系统:微软的windows和苹果的麦金托什(Macintosh),微软胜出,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从此以windows为主流。
  • CPU:Intel和AMD,当然这两者之争,用吴军的话讲,不在一个数量级上。Intel毫无疑问地占据市场主流,但AMD也有一定的市场。
  • PC机制造商:苹果,惠普(最近宣布要退出pc机市场,专做软件),戴尔,IBM(后退出,ThinkPad卖给联想),以及亚洲公司(索尼,三星,宏基,华硕,联想,清华同方,方正等)
  • 浏览器: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和网景的Netscape Navigator,微软胜出。IE从此成为浏览器主流。[当然,浏览器市场现在已经变化]

  历史既有相似之美,又有其变化之妙。当年以PC为战场,而如今,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势必是这次移动互联网战争的战场所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扑面而来,包括微软,google,苹果在内的巨头已经在硬件,操作系统,收购,专利等领域升级战争。而在国内,包括李开复领衔的创新工场、雷军的小米科技、腾讯的移动互联网战略、还有布局较早的3G门户UC优视等在操作系统、浏览器,即时通讯,门户入口等领域也已然硝烟渐起。大戏已经开始,好戏更在后头。但这次,剧情将会更为波澜,结果也或者更加惨烈。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学习者,就来理一理这次大戏的主演和各方争夺的高地。

移动应用观察

  操作系统:google,苹果,微软;

  google的android系统,开源免费,并且联盟了包括摩托罗拉,HTC等在内的手机制造商,其优势在于系统免费,好用,有联盟支持。劣势在于专利不够,受苹果和微软在专利方面的打击较多,故而近期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苹果的打法向来不一样,是将软件硬件一起做。但包括iPhone和iPad在内的终端,的确是市场大赢家,也是其现金奶牛。

  微软的Windows Mobile加上Symbian是操作系统的另一主演。但两弱加起来往往更弱。微软的移动互联网的操作系统恐怕没有当年的光景了。

  硬件+软件:苹果,小米,阿里云手机

  雷军是学习苹果的,既做硬件(手机本身),又做软件,包括以android为基础的操作系统MIUI,还有即时通讯软件米聊。但雷军和苹果又有不同,雷军的小米科技里面,或为更为open,比如小米手机可以刷系统换系统,不用miui也行。

  而苹果这边,毋庸多言。

  CPU:高通,德州仪器,intel;

  正如intel在pc时代的重要性一样,智能手机的cpu是一个手机的芯。

  浏览器:UC浏览器,QQ浏览器,Opera浏览器;

  终于,这一次,浏览器市场应该是由国内的公司占领了。虽说CPU和操作系统还是美国的为主。但Opera这次虽说在国外市场占有优势,但在国内恐怕敌不过UC。UC浏览器已经占据了超过了50%的市场,遥遥领先于其他小的浏览器。这里面我认为最不能忽视的是QQ浏览器。借助于手机QQ这款即时通讯软件,腾讯可以把很多的软件优先推广给客户,正如微软可以借助windows占领浏览器市场一样。

  应用软件:创新工场,腾讯,UC,3G门户;

  其实应用软件里面大家最想吃的蛋糕是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操作系统,不开源的话可以直接收钱(微软的想法),开源的话可以发展广告间接收钱(google的想法),还可以绑在自己的手机上推广其他软件。重要性毫无疑问。但是这一块,三大巨头的态势已经形成,而且google的android大有当年的windows之势。所以好像再看不到其他公司在这一块的努力了。当然,也有比如黑莓这样的小众市场。浏览器作为上网的第一软件,虽是免费,但具有入口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国外的手机浏览器opera一家独大,国内的UC浏览器一家独大。市场格局恐怕也难以改变。

  但,这一次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和上次的pc互联网革命不同,其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这次没有落后,甚至大有领先之势。这和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和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的频率有关。所以,我们看到,基于android系统的中国版android系统已经有人在做,手机浏览器不仅有人在做,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即时通讯工具也在做,而且不仅仅是QQ一家。

  在这次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国内的创新工场,腾讯,UC,3G门户是走的很靠前的。

  创新工场:这是李开复领衔创立的一家致力于早期阶段投资并提供全方位创业培育的投资机构。在其孵化公司的页面中,我们看到有点心操作系统,有豌豆夹助手软件,有手机游戏方面的磊友,有图片处理方面的魔图精灵等。从他们的招聘页面关于技术类职位中,也可以清晰看出创新工场在移动互联网的决心和作为。

  腾讯:向来低调的腾讯一旦决心进入某个市场,其能量和破坏力都是令竞争对手恐惧的。在其官方网站中介绍无线互联网业务中,他们说“无线互联网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腾讯公司从2000年运营短信业务开始,在无线领域已经覆盖短信、彩信、IVR语音、wap、手机IM、手机游戏等整个 无线业务。手机腾讯网、手机QQ、超级QQ、QQ游戏等业务在同类业务中遥遥领先,以为广大用户提供有价值、有口碑的无线业务为使命,共创无线互联网无限 前景。” 在腾讯手机软件中心的页面中,也可以看到其实腾讯已经做了不少手机软件了。

  UC优视:2004年成立的UC显然是移动互联网的早期进入者,其UC浏览器也是国内手机浏览器中的领跑者。其他比如来电通等产品也非常好用。在其产品页面中,可以看出其布局已经覆盖浏览器、下载、影音、社区等领域。考虑到UC浏览器的市场份额,UC优视在推广新的产品具有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且不容忽视。BTW,雷军是UC优视的投资者之一。阿里巴巴也是投资者之一。前者在做小米手机,后者在做阿里云手机。

  3G门户:如果可以这么类比的话,我认为3G门户类似于那年的yahoo。看看他们自己的介绍吧,同样成立于2004年的3G门户的野心和战略可见一斑。再看看他们的产品,也是涵盖了手机互联网的门户,搜索,软件,社区等。在我的理解,3G门户更是一个内容公司,而不是技术公司,比如他们的手机软件下载页面,做的就是平台,而不是只有自己的软件。

  俺最近的移动互联网学习基本就是这些东西。现在每天也利用碎片时间积极地移动互联网一下,上上手机QQ,看看手机新闻等。但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笔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几点问题如下:

  1,这个产业中,除了大佬们的角逐以外,小公司甚至个人有何空间?在pc互联网中,无数小公司甚至个人站长都获得了这个产业的利润。

  2,移动互联网中,内容在哪里?有哪些内容适合移动互联网?书肯定是一个,用手机看书是一个好市场。所以3G门户有书城业务,QQ也有。还有手机阅读器等软件都已经出现。但是除了书以外呢?新闻固然是,还有呢?好的内容在哪里?如何创造?创造出来又如何获得收入?内容和广告如何有机结合(google应该知道)?这些内容又如何被发现?这便是第三个问题,手机用户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

  3,移动互联网革命中,什么将是互联网的入口?在pc互联网时代,首先是yahoo这样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QQ),后来是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百度),再后来甚至将是facebook这样的社交社区平台。在中国,还有hao123这样的奇葩。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呢?是手机浏览器自带的导航推荐?还是搜索引擎,还是什么?这里面的机会有哪些?

  4,移动互联网中,电子商务究竟如何发展?会不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革命?会不会因为手机支付而彻底改变电子商务的格局?会不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最最重要的本质是,移动互联网究竟如何发展,才是时代的进步,才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作为手机用户,一个普通的手机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中,能否真正获得最大的便利,需求被最大化和最多样地满足?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扑面而来,我们是被拍死在沙滩上,还是顺应潮流到达浪潮之巅?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