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Quora的创新,知乎的土壤,社会化问答的难题

  身为知乎用户,看到“百度新知”即将上线的消息,不免感慨,该来的终于来了,来得还挺快。下面聊聊Quora-like类的社会化问答网站。

  Quora的创新

  Quora(Quora.com)并非“社会化问答”鼻祖,但它利用产品创新,改写了行业标准。

  Quora的创新方式很“八卦”,它借鉴了不同网站的特色功能。比如用Twitter形式的Follow,来关注某用户、跟踪某话题;比如类似Twitter的time line,主动推送信息;比如提供类似wiki的众包功能,用户共同编辑,改善内容质量;还有digg风格的顶、踩,用户可以进一步改善内容质量。(借鉴一个不稀奇,借鉴一堆、并做到浑然天成,这就是水平)

  Quora最重要的创新不在于产品,而是运营。

  社会化问答网站,本质上是以问答为主线的垂直社区。怎么成功运营一个社区?Quora的主要策略是邀请制、实名制。Quora初期邀请了大量硅谷精英和名人入驻,这些高端人士创造了高质量内容,又塑造了Quora的社区氛围,还免费帮Quora进行了大量口碑推广。实名制则更有魅力,向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直接发问,和业界大牛一起回答问题,谁能抵挡这种诱惑?谁又愿意在这样的气氛下胡乱回答问题?

  凭借产品和运营两方面的创新,Quora不但超越yahoo answer等传统问答网站,并以较小用户群、流量,保持了与Stack Exchange、Formsping等社会化问答网站的竞争优势。产品尚未上线,估值即高达8000万美元。

  2011年,知乎(Zhihu.com)复制了Quora的产品和运营思路,把社会化问答带入了中国。

Quora的创新,知乎的土壤,社会化问答的难题

  知乎的土壤

  在产品层面,知乎对Quora的产品形态做了少量改进,尤其是用户体验方面。比如近一次改版,知乎推出了更有效的通知功能,取消了不合国情的“答案总结”,等等。Quora-like产品的逻辑和形态并不复杂,易于复制,用户体验的提升,虽能减少用户流失,却不足以形成竞争力。

  在运营角度上,知乎很聪明地复制了Quora的运营策略,无论是邀请制获取优质用户,还是善用李开复、keso等名嘴的学识与见地,知乎在短短几个月内,创造了一个具备高素质用户、高质量内容的社区环境。按照我的理解,运营角度上的这两“高”,就是知乎的核心竞争力。

  知乎目前的优势人群是IT人士,特别是互联网圈内人士。如果一个问答社区的竞争壁垒,同时也是自己发展的天花板,那么如何继续发展-方法之一是纵向发展,即降低门槛、引入更多用户。如果降低门槛,如何帮助用户忍受内容和用户质量的下降?如何区隔用户,知乎青年、豆瓣青年、小镇青年能在知乎社区里共存么?产品设计师、发型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们,怎么在知乎里聊同一个“设计”话题?

  纵向发展最残酷的问题是:在中国互联网大环境里,有没有支持知乎成长和壮大的土壤?

  在蛋糕上切下一块,取决与蛋糕有多大、你切的角有多大。Quora的选择是选最大的蛋糕、切下较小的一角,即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一个相对垂直的社区,从全球用户的巨大基数中,吸引50万活跃用户,支撑起一个问答社区(2011年1月数据)。那么知乎的选择呢?百度、腾讯等巨头进入市场后,他们能留下多少蛋糕?知乎运营的两“高”策略,又能为知乎切下蛋糕多大的一角?

  换一个思路,知乎可以横向发展么?去其他垂直领域发展新社区,争夺其他的蛋糕?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巨头多霸道,外面总有足够多的细分市场。知乎有机会派生出不同领域的知乎。

  开发、开源、开放?

  横向发展的道路上,知乎必须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面对资源缺乏、经验不足带来的新问题:如果发展其他垂直领域,如何借助行业资源来发展高素质用户,如何利用行业经验来积累高素质内容?知乎的经验,可以复制出一个汽车问答社区、一个医药问答社区么?……

  假如我有运营资源,希望建设一个社会化问答社区,我需要找知乎合作吗?从成本上考虑,我更好的选择,八成是自己建一个问答网站。

  自建社会化问答社区的方式有很多。有人选择了自行开发,比如“车问”(chewen.com),人人旗下的汽车问答网站。有人在主产品里嵌入问答功能,比如商务社交网站“经纬网”(jingwei.com)。

  有人更进了一步,非但自建社会化问答社区,并且将源代码全部开源,这就是“者也”(zheye.org),由国内几位程序员自行开发和维护。者也源代码建立在稍冷门的Ruby on Rails和更冷门的MongoDB上,估计源代码使用者有限。如果某一天,开发者提供了Php+MySQL版本的“者也”,那么它很有潜力成为问答圈子里的UCenter Home.

  假定我有用户、有内容,但没有开发能力,我能否租一个问答网站?目前市面上还没有社会化问答网站服务商,但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遥远。作为参考,我们可以学习互动百科旗下的“小百科”网站(baike.com)-在小百科平台上,用户非但可以申请自己的小百科网站,如果你有优质内容,小百科还将免费为你制作手机APP!手机APP哎,你一步就跨进SoLoMo的美好天地咯。

  如果我有开发能力,但没用户、没内容,我可否在××开放平台上寄生一个社会化问答服务?比如我在新浪微博上运营一个“微问答”项目,以“真心话大冒险”、“关于我的5个问题”等话题为由头,吸引用户参与各种社会化问答?如果我的微问答不是无聊八卦,而是将话题围绕衣服、鞋子、化妆品、婚嫁服务——我能否将问答转化为导购,能否比知乎们更迅速地产生实际收益?

  当社会化问答网站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追随知乎后来者们,需要说服自己:我如何建一个问答网站,自己开发、利用开源程序、寄生于开放平台?我以什么方式减少成本,快速切入市场?我到底有多快、到底能在巨头到来之前积累多少资源?

  巨头的来临

  然后,百度新知来了。

  百度推出“新知”,其他巨头显然也会染指社会化问答。既然SNS成了标配,如无意外,问答将以标配的方式,嵌入各种合适不合适的社交产品、电子商务产品中。当蓝海变成红海、垂直市场变成缝隙市场时,社会化问答网站该如何发展?

  百度新知上线的消息传当晚,知乎上出现新问题——“百度真的做‘知乎’了,你怎么看?”,一天之内,118个知乎用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中散发着热情和力量,我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巨头到来后的定位和方向,有些答案,就藏在知乎网站的回答里。

  问答网站的实际意义,是积累知识、传承经验、将不同人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如果一个问答网站,能以社会化的方式,借助用户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这可能是对社会化问答网站这一产品的最好肯定。

  我还会继续使用知乎,我相信知乎的用户们,可以很好地交流以上的种种问题、发现各种可能的答案。

  祝知乎们好运。

  来源: 倪爽投稿,作者微博原文链接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5年前,苹果凭借它的iPod和Mac系列电脑成为了一家成功企业。但是那时候iPhone和iPad都还没有上市,苹果的年利润为24亿美元。到 了201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166亿美元。在2011年第一季度,苹果已经获得了60亿美元的利润,正在朝着完全压倒前几年的方向大步迈进。可以说,苹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提款机器。

  苹果正站在不断成功的浪潮之上,也博得了股市完全的青睐。它的价值正在猛涨。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个方面的问题。在过去五年(即iPhone推出的前一年2006年至2010年),与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相比苹果究竟做的有多好?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为了让大家对苹果在过去五年利润的增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来看看谷歌的市场资本总值(市值),并与同时期其他大型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和微软进行对比。(市值是用来衡量一个上市公司规模和价值的。它是指公司股份数额乘以每股市场价值所得的数值,也就是购买公司所有股票所需的花费。本文提到一个公司的“价值”时,一般指的是市值。)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高科技公司现在的股票市价与5年前的对比(按照当前市值从高到低排序)

  正如上表中所见,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过去5年的市值增长能够接近苹果所达到的水平,尽管我们所选取的公司来自苹果参与竞争的所有不同种类的市场

  一些有趣的地方是:

  1、苹果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时增加了5.3倍。

  2、谷歌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时增加了1.4倍。

  3、甲骨文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增加了2.3倍。

  4、微软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减少了8%.

  5、在所有公司中的最大的输家是诺基亚,现在的市值只有5年前市值的32%.

  与谷歌微软相比下苹果的崛起

  当我们仔细研究过去5年这些公司市值的变化时,几个非常有趣的东西脱颖而出,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观察与其他竞争者相比苹果的发展到底有多快。

  1、在2006年,谷歌市值是苹果的两倍。到了2011年,两个公司交换了位置,现在苹果的市值是谷歌的近两倍(准确一点的说应该是1.9倍)。

  2、时代已经不同的另一个表现是:在2006年,微软的市值是苹果的4倍多。而现在苹果却是微软的1.6倍之多。

  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业绩。在短短5年内,苹果的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

  结论

  苹果公司的收入不断增加,利润也不断增长,其产品面向的用户基础也不断扩大。苹果iOS设备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把整个公司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iOS设备的销售额目前占到了65%),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苹果。

  当然苹果是否能保持这种增长还有待观察,但至少目前看来情况还是非常好的。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为技术人员而非金融分析师。如果你基于本文的内容而进行市场投资并最终输掉了钱,请勿责怪我们。

  英文原文:Pingdom:Apple now worth 5x more than in 2006, and nearly 2x as much as Google

  中文翻译:Japhia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

软件下载站的转型之路

  前几天站长大会的时候,意外发现华军大大位列嘉宾席,他在1997年创立的华军软件园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软件下载站,他现在已经年近50并且是站长圈备受尊重的前辈。听到华军大大分享的一些想法,自己突然意识到软件下载站正在不断被弱化,尽管现在仍然是如日中天的刚性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已经开始被温水煮青蛙式地逐渐消磨。

  没几天就在月光博客看到西门同学投递的一篇文章,从天空软件改版谈起详细论述了软件下载站的种种窘迫处境,部分观点谨慎赞同。

  软件下载站满足的是用户获取软件的需求,在网络不发达的时候有四处流传的软盘、光盘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当网络出现而搜索引擎并不是那么发达,网络不稳定下载速度不那么快的时候,用户对于软件程序的认知不是那么清晰的时候,软件下载站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了。通过分类的方式便于用户查找软件,随时更新最新版本便于网友下载,一些软件分享、评测类文章帮助网友选择软件,软件下载站的出现在那个特定时期有必然性。

软件下载站的转型之路

  但现在环境正在发生改变,用户真正常用以及需要的软件可能不超过20种,这些软件通常固定并且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软件数据库,所以软件下载站就被截胡了。

  首先是大多数软件自身带有更新功能,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更新到最新版本,同时软件品牌的强化让用户更愿意选择官网,以前我们搜索软件名称出现的是下载站的软件页面,而现在更多是官方网站。甚至还有百度的框计算,只要你搜索软件名我就给出下载地址,省时省力省电。同时还有软件管理器的出现,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进行安装、更新、卸载等软件管理操作,相对于软件下载站使用更便捷。

  这时候软件下载站的处境就非常窘迫了,软件下载站的光环来自于用户,如果用户都被别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截流了,最终的凄惨结局可想而知。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危机同样也意味着机遇,软件下载站仍然有着不少的转型选择。

  首先可以面向终端用户推出软件管理器,这对于软件下载站而言只是在现有链条添加一个壳而已,但是却能够更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也能够阻击竞争对手的市场侵蚀。这只是一个范例,大概的意思就是用户怎么被抢走的,我就要变着法子给抢回来甚至把用户规模做得更大。其次可以选择一些新的方向,例如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市场,应用程序只是软件的另一种体现,借助软件下载站的品牌影响可以迅速吸引用户,切入这一市场需要大量的自我革新与产业链重整。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Google Places支持导入第三方数据

  据Google Places官方博客报道,Google Places现在新增加了一项功能,用户可以将第三方的地理位置服务信息导入到Google Places系统中,以供系统进行评分使用。目前支持Foursquare和用户自建的谷歌地图信息。

  这项新功能支持所有公共GeoRSS或者Atom地理位置RSS供稿,当然用的人最多的可能是Foursquare,国内的街旁等网站好像不支持RSS输出。Foursquare默认情况下的RSS Feed只会显示10-20个用户最新签到的地点,但根据Foursquare的帮助说明,如果在RSS Feed的结尾添加“?count=200”,用户就可以将至少200个签到地点引入Google Places中。

  将Foursquare信息导入Google Places的方法是,先登录Foursquare,然后访问这个地址,获取用户的RSS Feed地址,之后访问Google Places网站,在搜索框中输入刚才获取的RSS Feed地址,点搜索,就可以引入用户Foursquare的位置信息。

Google Places支持导入Foursquare等第三方数据

  该功能同样适用于用户自建谷歌地图地标(My Map)。

  Google Places(谷歌地方信息)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本地生活信息搜索和分享平台,可以方便地找到附近的餐馆、咖啡店、酒吧、自动取款机、加油站、酒店或其它景点,通过用户贡献和点评的方式让用户发现更多更好的本地商户。用户通过Google账户进行登录,就可以使用,并对各个商户进行评级和评估。早先Google Places的移动版登陆了iPhone,使得该应用已经支持大多数触摸屏智能手机。

Google Places:本地生活服务 

 

  英文原文:Google Places Now Imports Your Foursquare Check-Ins

  中文翻译:William Long

Bitcoin虚拟货币原理

  Bitcoin 是最近热议的话题,不过中文资料非常少,这篇文章不会评论 Bitcoin 的意义和利弊,只希望以尽简单的方式介绍什么是 Bitcoin,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有趣且了不起的创意。同时笔者不断修正或补充内容,尽量做到当有人问到“什么是Bitcoin”时,只需把这篇文章的网址发给他就可以了。

  初步认识Bitcoin

  Bitcoin 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跟腾讯公司的Q币类似,你可以使用Bitcoin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Bitcoin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跟Q币不同的是,Bitcoin的发行、流通和管理权不属于某一个人、组织、公司或者国家,或者换一句话说:它是平等地属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只要有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然后通过运行一个自由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都可以参与其中,所有参与的人当中不存在所谓的管理员、中心节点或者特权人员,是一个平等的点对点(P2P)的系统,统称 Bitcoin 系统。

虚拟货币Bitcoin

  为什么有人愿意使用Bitcoin?

  Bitcoin系统目前能保证如下几点:

  1、Bitcoin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总数量是确定的;

  2、Bitcoin的数量以缓慢的速度增长,不会突然增加;

  3、Bitcoin最终会增长到一个总量,不会无限增长;

  4、以上几个特征是由一个公认的数学公式来提供保证,不需要任何人、组织或国家来提供保证。

  5、Bitcoin的流通不需中间机构,转账过程不受干预。

  从上面的特征可以看到Bitcoin具有作为一般等价交换物的潜质,某些方面甚至比黄金更为理想。刚开始的时候Bitcoin可能用于交换低价值的虚拟物品,比如实现不同网站(/游戏)之间的积分、虚拟物品等交换,可以打通所有网站(/游戏)的虚拟金融系统,可能后来有人为了得到虚拟物品而在网上拍卖自己的现实物品(比如旧数码产品、球鞋等)以收取Bitcoin,而另外一些人为了购买这些现实物品但手头上没有Bitcoin,可能会使用现实中的货币去兑换Bitcoin,如此一来,Bitcoin就开始流通,于是就开始拥有了“价值”。

  Bitcoin如何获得?

  只要有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从这个网站下载 Bitcoin 程序,首次运行会产生一个数字账号,然后保持运行,这个程序就会一直不停地计算上面提到的数学公式所产生的一系列“数学题”,当你成功地计算完“一道数学题”之后,就有可能得到一定数量的Bitcoin,但并不是每次计算都一定能获得Bitcoin,还要看你的计算是否首个完成以及对整个系统的贡献程度。(这里所说的“数学题”只是一个形象比如,它的作用是用于验证整个 Bitcoin 系统的每一笔交易是否有效的,因为没有中心节点,所以这个验证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而Bitcoin就是系统对你的付出的奖励)。这个“不劳动无收获,一分耕耘并不一定有一分收获”的过程非常像挖金矿,所以挂机运行 Bitcoin 程序的过程被称为“挖金矿(mining)”,而 Bitcoin 程序自然被称为“挖矿机”或者“矿工(miner)”。

  挖金矿是人人机会平等的,然而收获却不是平均的,性能越好的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速度越快,就越有机会获得Bitcoin。那么什么样的计算机速度最快呢?超级计算机?不是,是你用来玩3D游戏的显卡,现在中高档的显卡都带有GPU具有运算功能,一块高档显卡顶得上200台主流CPU的速度(具体原理这里有说明,各种显卡性能对比列表),所以参与挖金矿的人还得有一张中高档的显卡。

  另外随着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有不少程序员还进行各种衍生品的开发,于是各种各样的矿工程序随之出现,比如有使用纯JavaScript实现的挖金矿程序(比如 http://bitp.it/),你可以把它挂在博客里,当读者们阅读你的文章时,他们的计算机会不知不觉地帮你挖金矿。

  获取Bitcoin的成本

  Bitcoin 系统会控制Bitcoin的增长速度,现在整个系统大概保持每10分钟增加50个Bitcoin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并不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加快。也就是说,假设整个 Bitcoin 系统有100个人参与,那么平均每人一小时能获得 3 个Bitcoin,同理假如有 10000 人参与,平均每人一小时只能获取 0.03 个Bitcoin。而目前的情况是,使用普通计算机即使挖了一年时间,可能连1个Bitcoin都获取不了(因为参与的人数很多),考虑到所消耗电能的成本,挂机挖矿行为实在不值得推广。当迫切需要Bitcoin时可能更多人宁愿使用现实货币去兑换而不会亲自去挖。

  更不幸的是获取Bitcoin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因为 Bitcoin 的数学公式确定每21万Bitcoin增长速度就会减半,到 2140 年左右基本上就不增长,到时Bitcoin总数量大概维持在  2000 万左右。目前总量为 600 万,见这里,估计大部分都集中在创始者以及最先加入游戏的一批人手中。

  因为获取Bitcoin的难度高,一些“矿场(mining pool)”网站就产生了,矿场的作用是集中零散的个人力量一起挖金矿,以增加获取Bitcoin的机会。共同获得的Bitcoin会根据其中每个人的贡献量平摊,一般矿场还会收取2%左右的佣金用于维持自身的运作。

  Bitcoin能买什么?

  这里有一个接受Bitcoin支付的网站商店列表,可见现在已经可以用它来购买音乐、书籍、软件、服务等等,列表当中还有一些货币兑换网站,从中可以了解Bitcoin跟美元等现实货币的汇率以及汇率走势等。

  一些有趣的猜想

  因为Bitcoin的流通不受控制,所以很明显各个国家不会让它进入市场,甚至会屏蔽它不让百姓访问,不过也正因为它不受控制的特点而可能得以长期在民间低调流通;坚持天天挂机挖金矿的朋友可能会因为高昂的电费而最终放弃游戏;也有可能在若干年后,随着Bitcoin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以及部分人囤积导致它升值几倍,某些精英或者国家料到这种情况现在就已经开始投资挖矿;当然也有可能过了几年大家的热情消退了,没有人玩了,最终Bitcoin变成一场闹剧。究竟将来如何没人能意料得到,只知道越多人了解和参与将会使情况变得更加有趣。

  无论Bitcoin前途如何,无可否认它是一个非常有趣并且了不起的创意,而且最起码它能带给人一些思考和谈资。

  参考资料:

  [1] Bitcoin 官方FAQ https://en.bitcoin.it/wiki/FAQ

  [2] Bitcoin 的基本原理 http://blog.codingnow.com/2011/05/bitcoin.html

  [3] Bitcoin P2P 货币,有史以来最危险的项目:http://www.36kr.com/dangerous-bitcoin-p2p-currency/

  其他中文资料汇集(仍添加中):

  [1] 此物一出天下反:话说BitCoin http://www.lixiaolai.com/index.php/archives/10589.html

  [2] 关于bitcoin若干问题我的看法 http://blog.devep.net/virushuo/2011/05/23/bitcoin.html

  [3] 如何快速挖到Bitcoin比特币? http://blog.chicheng.me/2011/05/how-to-mining-bitcoin/

  来源:读者投稿,本文是基于 Bitcoin 官方英文文档以及个人粗略理解所得,可能其中有错误的地方,欢迎通过微博(@ivarptr)将指出错误。同时欢迎转载,转载本文时请保留本文链接地址

2011年5月24日星期二

下载站的寿命时日不长

  五月中旬,百度旗下的软件下载站天空软件站正式改版,不仅砍掉大量有误导嫌疑的广告,对页面布局进行调整,将重要内容整理后推送至首页,还更换了沿用近13年的LOGO。

  众所周知,下载站的盈利模式十分单一,基本上只能靠广告来维持,所以导致多数下载站广告漫天飞,尤其是在显示下载地址的旁边,穿插了许多不相关的广告链接,导致用户误点,下载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有极个别的网站通过病毒来谋利,惹得网民怨声载道,对下载站逐渐失去信心,整个下载行业都受到冲击,不少下载网站都被迫关闭或转型。

  据透露,天空软件站此次改版的原则是“清爽、快捷”,主要表现在去广告、换页面布局等方面。在这个特殊时刻,天空软件站“砍广告”的举动,是打破行业“潜规则”的行为。

  笔者针对新闻里提到砍掉大量有误导嫌疑的广告进行了测试,搜索了一款软件,如下图,下载页面的“诱惑下载”确实没有了,图片有下载指示的,也很明显是其他软件的下载,而不是以前那种满页面都是“点击下载”。

天空下载站下载面试

  互联网越来越进步,传统的下载网站已经走进末路,因为盈利模式太过单一:页面广告、下载提成。正是由于这种盈利模式的单一化,导致发展中期大量的下载网站如同雨后春笋都冒出来,竞争过于激烈,以至于各大下载网站依靠“诱惑下载”来赚取提成。下载站的这种模式把整个下载行业拖入泥潭中,行业逐渐走入低谷,而新型下载模式也渐渐取代传统的下载网站,相信下载网站会逐渐无人问津。

  软件管家

  自从360安全卫士在国内的装机量装机量越来越高,现在已经超过3亿,其他大型网站也都相继提供此类服务,比如QQ电脑管家、百度电脑管家、金山卫士等。这些辅助软件里面都有一个功能,那就是“软件仓库”。一般普通网友都会下载这种电脑管家软件,来清理自己电脑上的垃圾以及优化电脑系统,而此类软件又无广告,里面推荐的软件又比较可靠,这让网民们有什么理由又去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再去逐个下载电脑必备软件?

QQ软件仓库

  百度开放平台

  百度的“开放平台”就是一个笑话,别人的开放平台是把自己的产品往外面送,百度的“开放平台”是把外面的产品往自己里面揽,让用户可以“足不出百度”,就能在百度页面上下载所有的软件(此处仅针对本文章的观点)。笔者不相信这种做法对其他下载网站有什么好处,只能说了不起对那些和百度合作的网站,可以垄断那部分流量,但这对于没有和百度合作的下载网站就是晴空霹雳了,因为下载站的大部份流量都是通过搜索引擎,而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占据了80%左右的份额,基本上非主流、小型下载网站都可以直接宣布倒闭。

百度开放平台

  网址导航

  网址导航近期竞争也非常激烈,不过市场份额都基本上稳定了,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以至于各大网址导航的广告费用是越来越高。从以前的按年收费改为现在的按月收费,为了方便随时可以抬高价格。网址导航现在功能越来越多,大部份网址导航都会有软件下载、搜索分成和淘宝客等模块,也是为了赚取除了包月链接广告费以外的其他收入。而这种下载比传统下载站的优势是软件全面、寻找方便、无广告等。

网址导航装机软件

  360安全桌面

  笔者之前预测360安全桌面会大红大紫,因为这种软件对于初级网民和中级网民确实很方便。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款软件非要绑定360安全卫士一起使用,而我又不是用的360安全卫士,所以我至今都没用这款软件。此软件可以说可以360安全卫士上的软件仓库有重复之嫌,但是从软件的创意上来讲,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只可惜腾讯早预测到这一点,直接推出了新版WebQQ3.0,风头早把360安全桌面盖过,综合以上原因,导致这款软件至今没有什么更好的发展。

360安全桌面

  软件盗版

  回到下载网站本身,为了提供更多的软件来吸引网友以后的访问,下载网站一般都会收录非常多的软件,而这些软件有很大部分是盗版软件、违法软件、外挂等。这些都是触及到相关法律的,只是这部分比较混乱,暂时没人来管而已。如果哪天国内像严打电影站、音乐站那样严打盗版下载站,估计这些大型下载站也会落马。

盗版软件

  下载网站装机软件输了、盗版软件撤了,还有哪些软件是网民们需要的呢?下载站还能活多久呢?让网民们决定吧。

  来源:西门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从迪伦到支付宝

  没想到为迪伦中国巡演画上句号的不是香港站,而是5月13日迪伦发在他官网上的一篇名为《To my fans and followers》的声明。在这篇声明里,迪伦讲述了他在中国演出的真实情况,反驳了一些虚构的报道,特别对传闻中因文化部不发放批文而导致原本2010年就可进行的中国巡演流产一事进行了澄清。

  迪伦说,事情都是一个中国演出商(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台湾商人)搞出来的,他在未经迪伦同意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宣传,甚至印制了门票并和一些团体签了约,而当时迪伦其实并没有来中国演出的打算。后来事情黄了,这个演出商便声称演出未能举行是因为文化部驳回了迪伦的演出申请,以此推掉所有的责任。

关于这件事,笔者曾在《又闻迪伦到中国》一文中写过,正是由于严厉的言论控制和以审批制为特征的演出市场垄断,无良演出商的谎言才得以掩盖真相,“什么样的鸡就下什么样的蛋”,能黑流氓的多半是另一个流氓。

  这件事让笔者联想起了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件事——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股权转让,一出雅虎和阿里巴巴团队联手表演的活报剧。

  按雅虎的说法,支付宝的转让并未得到阿里巴巴董事会及股东的批准,作为阿里巴巴大股东的雅虎只是在交易完成多时后,才于今年3月31日“被告知”的。

  支付宝也随即发表声明,反驳了雅虎的说法,称根据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了确保支付宝可以在国内拿到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将支付宝70%的外资股权转入到一家独立的中国公司是早在2009年7月进行的阿里巴巴董事会上便确定了的事情,而当时雅虎是在场的。

  笔者个人觉得阿里团队的说法更为可信一点,理由有二:

  其一,马云不敢。如此重要的交易如果没有董事会和雅虎、软银两大股东的认可(至少是默许),马云的擅自操作就算没有触犯法律,也是在拿阿里巴巴的股价及淘宝、支付宝的上市前景开玩笑。更可能的情况是在09年7月的董事会上讨论了支付宝中资化的原则与框架,并确定了第一步(09年8月)交易的具体方式与金额,而对第二步的交易则只有一个大致方向而没有具体的细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马云却以这份董事会决议把已明确的第一步和还含糊的第二步都做了,其结果就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其二,也是更根本的原因,没必要。央行关于外资不得介入第三方支付的政策雅虎方面肯定也是清楚的,尽管央行表示对于外资背景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开放政策正在制定之中,但和中国的其他事情一样,这样的表态是不靠谱的,没有任何企业敢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这种没有时间表又难测深浅的政策上。对雅虎而言,尽管它不愿意支付宝划出阿里巴巴集团,但它同样不能接受支付宝因失去牌照而无法在中国这个核心市场经营并进而引起淘宝的动荡,让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的下属企业变成关联企业也几乎是雅虎唯一的选择,在雅虎与阿里团队因控制权之争而越走越远的情况下,雅虎现实的要求或许只是一个合理的收益补偿而已了。

支付宝

  真正的问题就出在“合理”二字,无论以什么估值方法,支付宝的交易金额3.3亿都显然是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看似合理的解释似乎只有避税,内部交易、关联交易通过故意做低交易价格来规避税收及财务费用自然是通行的做法,但雅虎与马云,尽管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早已是两家人,“避税”的结果仍然是雅虎受损,马云得利。

  无论如何辩解,雅虎在支付宝争夺中的被动与失控已显露无疑,这既是引起雅虎发飙的真正原因(所谓困兽犹斗),也是投资人对雅虎失去信心并致使雅虎股价大跌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一个核心原因,笔者个人认为是拖延信息发布,比起丢失了一个核心资产,缺乏控制力又不够诚实的公司更令人失望)。

  雅虎输了,但马云也没有赢。

无论把此次支付宝的交易称为“巧取”还是“豪夺”,马云都确确实实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尽管马云可以拿着央行的《办法》说事,但3.3亿远比《办法》更能说明问题,“马云欺诈雅虎”几乎是美国财经媒体对这一事件最主流的解读,而投资博客The Reformed Broker发表的一篇名为《The Red Collar Crime Wave》的博客更是流传甚广。在文中,博主Joshua Brown以此次支付宝交易为例讲述了中国公司的欺诈行为,并建议所有的投资者抛售中国公司的股票(文中提到的公司还包括新浪和百度)。

  尽管从Joshua Brown的文章里面挑出偏颇的地方不难,但偏见不是一天形成的,“Made in China”山寨、低质的名声也不是一天筑成的(纵使并非所有的中国制造都是低质的),如果有违公平交易的事件一再发生,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下,投资人是会用脚来说话的,而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支付宝既不可能永远不上市,更不会选择在上海、深圳上市。

  最新的消息是马云已经邀请雅虎和软银对支付宝交易一事再度进行协商,相信协商的结果一定是一个总额接近合理但形式多样的补偿方案,不过这既无法挽回雅虎已成的颓势,也很难扭转投资者对阿里团队已发生微妙改变的看法。

  总结马云的失误,其实不在于他夺取阿里控制权之心,而是他过度地利用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外资禁入这一政策带来的优势,如同试图运作迪伦巡演的演出商过度地利用了演出审批制的恶名一样。

  栽赃的谎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借刀杀人者也不可能永远把责任推到借来的刀上。

  不过让笔者把迪伦巡演与支付宝交易联系起来的还并非马云与演出商行为的相似,而是和被演出商栽赃的对象其实很脏一样,马云借来的刀也不是什么好刀。

  由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国其他的经济政策一样,都是号称要来规范市场、促进市场发展的,但甚至不需要深入地分析这个《办法》的具体条款,只看一个表面的现象,就可以窥到这个文件真正的成色。

  在《办法》出台前,国内几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产品都是外资背景的,无论支付宝、财付通,还是市场份额小得多的易宝支付、拉卡拉等,而且在这个领域也并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恶性竞争事件,而且用户支付的安全也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如果严格执行央行的规定,这些企业要么退出中国市场,要么被有牌照的公司收购,要么如支付宝般进行重组剔除外资股份,当一个并不坏的市场里面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因一个政府文件而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甚至直面生死存亡的时候,就很难说这个政策是在规范市场了,其实它就是在破坏市场。

  可以预料的是,《办法》执行的最终结果就是建立起一个政府主导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国进民退”,而关于这个词的那些事已经用不着再多说了。

  对生活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个体的恶而不去找体制的恶因,那么恶永远不会消除;但如果只是把所有的恶归咎于体制造成的环境,而不去追问自身的从恶、助恶、行恶,还把从恶、助恶、行恶视为现实的生存之道甚至称之为成熟,那么恶最终将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无可救赎的受害者。

在史玉柱发出那条让马云联合有关部门夺回阿里控制权的微博后,苏小和评论说“没有什么吃惊的,史玉柱这样的人,他的方法就是两点:忽悠无权无势无知的底层消费者;用所谓商业的小点子大拍体制的马屁。爱国主义只是史玉柱们的遮羞布。笔者把话撂在这里,史玉柱如果继续不认识商业的自由交换精神,还会栽跟头”。

  对马云而言,如果他也继续不认识商业的自由交换精神,他借来砍雅虎的刀最终也将砍到他自己身上。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