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8日星期二

我们离数码相机智能化还有多远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屈出不穷的创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随着微博的爆炸性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微博的方式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将正发生在自己、亲人、同事或朋友身边的有趣事、新鲜事放在网上,与全国人民共同分享,并逐渐对这种方式呈现出一种依赖性。

  140字这样较低的文字门槛,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有话可以说、有字可写,不仅可以即时发布心情、感想、评论等,又可以肆无忌惮地上传图片。这种喜闻乐见的图文并茂,轻易地进入了无数网民的眼球,一下子就捊获了极度想掌握话语权的网民的心。时尚好用的新鲜玩意儿,借以互联网不可比拟的传播速度,微博的火爆自然是必然现象。

  什么东西最火,什么东西就最能赚钱,什么东西的衍生物也就跟着最能赚钱。众所周知,苹果产品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其火爆程度在国内、国际市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作为生产原材料、加工业、手工业制造第一大国,无疑是苹果产品衍生物(如配件、装饰品)生产商的最佳合作伙伴人选之一,这也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无限商机。一部苹果手机,少则3、4000元,多则7、8000,购买了苹果手机的果粉们,手中有超过2部苹果手机的绝不会是少数,其中还不乏拥有苹果全家福(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随身听等)的铁杆果粉。从他们对苹果的独爱、衷爱、大爱程度,不难推断出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让自己手中的苹果更闪亮、更炫目。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市场,由于综合国力的强大,GDP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拥有一个或多个苹果产品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当拥有无法为果粉带来独领风骚的快感是,如何让手中的变得独一无二,便成为了当代果粉们的新追求,于是就催生了苹果配件、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互联网工具,没有人会否认,现今国际互联网最火爆、使用人数最多的三大网络工具是:Facebook、Google、Twitter、Facebook是SNS的表率,Google是搜索引擎的引领者,Twitter则是微博的佼佼者。Facebook和Google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依赖性比较高,只有在满足硬件条件的情况下,Facebook和Google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使它们很难做到在第一时间、随时随地与在线、离线好友分享信息。而微博的出现,则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同时它与Facebook和Google的绝妙配合,也让人们的线下生活变得更加灵活、线上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微博所填补的空白之处,恰恰给予了我们思考的更多空间。如何成功杀入这片空白,成为微博的同盟军,这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就国内的微博而言,以新浪微博为例。名人(娱乐明星、著名主持人等)的微博是各大排行榜的常客,光怪陆离的娱乐圈和媒体生活,总能成为普罗大众关注的焦点。老百姓不是想探索这些遥不可及的名人们的内心世界(没有人愿意在休闲娱乐的时间还费煞心机去分析研究别人的心理活动),而是想看一看名人在现实生活中或真或假的一面,和大多数人一样吃、喝、玩、乐的平凡一面,还有就是要看一看平常人无法触摸的片场、交际圈、名利场等各大商务场合的一面。这背后一切的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好奇心。在草根的世界里得不到,只有通过关注名人的微博,才能了解到他们早就想知道的一点点。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是无法为一个名人聚集高人气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名人们,特别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明星,都和我们一样,是摄影控。鲜有只发文字不发照片的名人微博可以排到榜首,除非那是个以文字为排行标准的。由此可见,即时分享照片在微博的宣传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图片质量的提高、即时上传的效率,和微博的未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目前微博的使用情况来看,除了一些经过专业图像软件处理过的图片外,大多数图片都是高端(智能)手机通过强大的拍摄功能即拍即得而上传的。诚然,高端(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功能的不数断完善,确实可以满足博友们的基本要求。但是,也不难发现,许多摄影爱好者和器材发烧友,尤其是对图片质量有高要求的专业人士,他们在发微博的时候,依然会以心中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不会太轻易就直接上传用手机拍得的即时图片,更多时候是选用随身带的爱机所拍得照片,传输到电脑后再上传至微博。在这庞大的博友圈里,有追求文字效率的,也有追求图片质量的,有人只为即时分享,有人却为搏友一笑。无论是哪一种,图片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利器。要想满足执著追求图片高质量的博友,就需要让数码相机变得更网络化,即增加无线传输功能,借助手机或网络,实现即时分享。

我们离数码相机智能化还有多远

  为了实现即时分享功能,有三种设想:

  一、在相机硬件增加蓝牙模块。2009年下半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三星和富士部分产品已经成功植入蓝牙技术,并且可以实现同品牌间图片的互传,更有传闻,某品牌的相机已经可以实现,通过蓝牙将相机和打印机相连,从而直接打印相机中的图片。由此可见,相机中运用蓝牙技术是可行的,只要加大研发力度,相信通过蓝牙实现不同品牌机之间进行图片的传输、或与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进行对话也是指日可待的。不得不说此类产品有点生不逢时,后来这种尝试性的变革没有得到市场足够的重视,最后惨淡收场。微博的兴起,为相机蓝牙技术的发展,又迎来了春天。由于手机的蓝牙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早已普及,因此,假若数码相机具有蓝牙,并能做到与手机联接,进行图片传输,这样用数码相机所拍得的高精度图片,就可以通过传输到手机再上传到网络。手机通过GPRS、3G接入网络,通过微博客户端软件,将数码相机传输过来的图片发布到微博上,从而实现即时分享。(容易实现,投入较小)

  二、在相机硬件中传入Wifi模块,功能界面加入虚拟键盘,实现最基本的网络功能。在特定无线网络信号接入点,通过Wifi接入互联网,从而实现图片上传到网页(相册、邮件、博客、微博等)的功能。一部具有Wifi功能的相机,只要有Wifi信号,就无需坐到电脑前,也无需先传输给电脑,就可以完成上传到网络这一终极目标。(较难实现,投入较大)

  三、数码相机智能化,让数码相机变成生活伴侣。以卡片机的研发为主,稍微增大其屏幕,采用多点触摸技术,不仅相机硬件要有蓝牙模块,也要有Wifi模块,同时研发相适应的智能系统,不仅保住数码相机原有的强大拍摄功能,还要有生活必须的应用软件,全部通过触摸屏实现,使新型数码相机成为拍照、网络、娱乐于一体的强大的智能相机。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用户通过蓝牙与手机进行图片传输,也可以通过自行安装各种游戏或实用软件,进行丰富的线下休闲生活;而在通过Wifi接入互联网后,用户则可马上享受高速的线上互联生活。通过智能相机上传的图片,不仅分辨率高、精度高,而且更真实、更抢眼,从而进一步提高线上娱乐生活质量。(难度大,投入)

  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1、硬件接口。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为不同类型的电子产品,各自都由不同的高精度集成芯片组成,每一种接口都有各自遵循的协议,如何做到接口互通、信号接入,这就需要三大行业协会之间达成共识,共同就接口问题进行相应的研发工作。

  2、软件功能。目前,数码相机的操作功能普遍比较简单,但也有不少厂商尝试将图像处理等简单功能植入原有的系统,但实现的效果都不令人满意。增加虚拟键盘,实现Wifi上网,就要求相机必须应用全新的系统,这个系统与原系统开发的核心技术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在研发适用于数码相机的智能系统,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既然是全新,就要求了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开启了相机制造业和智能系统开发商合作的道路。只有共同研发,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数码相机向智能化相机的转型。

  3、智能相机适用于大屏(3寸—4寸)便携式卡片机,而单反相机则更适用于蓝牙技术。根据摄影爱好者的使用习惯,不难看出,他们对照片的后期处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许多用户是在对照片进行严格处理后,再通过电脑上传至网络或进行打印的。由此可见,他们对即时输出的需求不是特别明显。但也不排除有想立即与亲朋好友分享图片的时刻,他们对智能相机的要求不一定会很高,但一般情况下,拥有高端单反相机的用户,都一定会同时拥有一部不错的手机。因此,为单反相机增加蓝牙模块是完全有必要的,这可方便单反相机用户在图片传输到手机后,第一时间通过彩信或邮件展示他们的即时作品。智能相机适用于大屏卡片机是完全有理由的。触摸屏技术早在去年,就已经成功移植到某些品牌的相机上了,而大屏幕早在几年前就首先运用在数码相机上了(比手机还要早很多),随着多点触摸的技术的越发成熟和普及运用,以及人们对大屏幕数码相机的追求,大屏触摸数码相机是趋势。就现在而言,大屏幕和触摸技术已不是难点,难的在于卡片数码相机的性能能否乘载智能系统对硬件高指标的要求。

  4、智能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分界线。智能化产物的高速发展,让多功能智能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如何正确分清这智能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三类产品,将会是生产商未来打开市场、扩大市场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智能相机的核心功能让人印象深刻,让用户一看到广告,就知道这是他们心中理想的产品,这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来源:宋彦投稿

微博应用布局及Twitter代表应用分析

  2011年无疑是个微博发力年,随着众多优秀开发者的涌入,微博开放平台将会涵盖包括客户端等基本工具、关系链管理、富媒体、社交游戏、生活类、商务类应用等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第三方应用。本文结合了Twitter现有应用类型对2011年国内微博开放平台第三方应用布局进行了预测,针对各种应用类型分析了Twitter较知名的代表应用。

  由于目前国内微博应用尚在起步阶段,此列表涉及的很多领域尚无对应的“国产”应用。期待广大开发者齐心合力完善此表,在下次笔者更新时能替代twitter的应用。各位开发者可与笔者联系,提供此列表下对应的国内应用案例。

  继上篇《从 Twitter 应用布局看国内微博应用发展趋势》发表后与一些开发者交流,大家对于国内微博开放平台都抱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对未知领域的密切关注及谨慎观望。往前看Twitter成功的应用不胜枚举,如Tweetdeck以3千万美元被收购、Seesmic三次融资1千6百万美元、HootSuite融资190万美元等,但在其开放平台巨大光环笼罩着的数量过7万的第三方应用中默默无闻的还是占大多数。

微博2011第三方应用平台布局预测及Twitter代表应用

1basic

 

Twitter

代表应用

应用简介

应用点评

客户端

HootSuite

社交媒体管理平台,采用了Klout开发的计算互联网影响力的算法,帮助企业根据其关注者在Twitter上的影响力来分类这些关注者,更好地与关注者进行沟通。如果某品牌拥有大量关注者,有助于找出最有用的Twitter消息或是潜在客户

支持iphoneandoid

 

Tweetdeck

很好的与企业服务结合,进行多个帐号管理及提供有针对性的企业服务,该应用服务商已于2月初以3000万美元的现金和股票被UberMedia。类似应用还有CoTweetSalesforce等整合Twitter的应用都值得尝试,这是一个拥有大量机会的领域。

支持iPhoneiPod Touch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2,月独立访客285,864

搜索

Twitscoop

 

提供趋势监控服务,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Twitter社区往往会领先传统媒体一大步。而Twitscoop这类服务即可收集任意时段最受欢迎的Twitter主题,然后将这些主题以文字云的方式组合起来,频率最高的主题会以最大的字号显示。

支持iPhone iPod Touch

 

Twitturly 

列出关于这个话题的所有Tweets,还包括过去24小时的Tweest数,上周总共的tweets数,过去一个月的Tweets数。用户可以据此来判断这个话题的热门程度。还有估算的此话题被阅览的次数(这个貌似是按照发布此Twitter用户的Follow用户数来估算的)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6,月独立访客88,793

 

Monitter

Twitter关键词实时监测服务,同时搜索3个关键词,并且无论何时一个拥有这些关键词的新文章发布,它都能够自动更新。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17,月独立访客25,433

皮肤/背景

TwitBacks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背景服务,可作为一张个性化的名片,利用页面背景来展示自己的工作地点等信息。

 

 

2、关系链      

 

Twitter

代表应用

应用简介

应用点评

找人

Twibs

针对twitter上的企业、服务商和应用而收集的一个商家目录。Twibs皆在建造一个地方、分类及产品级别的权威平台,便于人们寻找、跟随甚至与twitter商家进行沟通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18,月独立访客17,168

 

Twitterholic

首页排行榜列出前100名最热门的用户,并长期汇总统计数据,通过它可以确切知道用户加入Twitter的时间以及自加入之日起他所积累的跟随者的数量。它还会列出跟随者最多的用户并建议其他用户跟随这些热门用户。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5,月独立访客147,164

 

Follower Wonk

显示多达3个用户的共同好友和追随者

 

 

Mr. Tweet

在寻找志趣相投的用户这方面,MrTweet被誉为是最准确的工具之一。你只需在Twitter上跟随它即可。它会汇总你的各类信息,与其他用户的相比较,最后为你推荐合适的用户,且详细显示了其Twitter信息,包括该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FollowingFollowers数量、更新频率以及同时FollowTwitter用户等

 

 

Twellow

几乎每个公司都会有一本本行业的黄页,Twellow就是twitter中的黄页,可以在里面很精准地找到你所关注行业的twitter帐号去follow.

 

 

Who should i Follow 

是一个帮助你寻找新的twitter好友的工具, 输入你的Twitter名称, 它会根据你的Twitter好友们所关注的人来给出建议结果名单, 比如某个人被你的10Twitter好友所关注, 就会被建议在结果页面还有滑块选项, 你可以通过拖动滑块来设置关注流行度和所在地域,

 

粉丝管理

Tweepler

Followers管理服务,可以查看你的Follow了多少人,列出哪些人Follow你了而你还没有Follow他们的,你可以进行批量处理(选择Follow),可以批量忽略。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11,月独立访客51,304

 

WeFollow

WeFollow是一个Twitter用户目录网站,能动态创建类别,并且告诉你谁将自己归到哪一类中,你也可以查找任何领域内的专家或者在这些类别中寻找更多值得跟随的人。

 

名单管理

Listorious

根据给定的话题发现最好的Twitter列表,也可以帮助列表创建者发布他们的列表。Listorious有很多目录、主题、榜单、标签让你很容易就找到自己关注的人,你可以follow他们或是看看他们在哪些列表或是看看他们创建了哪些列表。

 

 

Twibs

针对twitter上的企业、服务商和应用而收集的一个商家目录。Twibs皆在建造一个地方、分类及产品级别的权威平台,便于人们寻找、跟随甚至与twitter商家进行沟通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18,月独立访客17,168

 

3、富媒体

 

Twitter

代表应用

应用简介

应用点评

图片

Twitpic

基于Twitter的图片分享应用。该应用已于2月份宣布将核心产品扩大到图片以外的内容格式,支持用户通过TwitPic网站、移动和桌面客户端上传视频。TwitPic是一个基于Twitter的媒体内容共享平台,成立于20082月,目前拥有1700万美元,而且每天新增3万用户,该品牌已传播到全球,甚至出现在流行歌曲歌词中。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1,月独立访客1,236,828

音频

Blip.fm

一款专注于音乐分享的微博客服务,用户可以从Blip.fm提供的音乐库中搜索歌曲或者歌手,并且将喜欢的音乐加入列表并添加简短评论,还可查找品味相同的用户

 

视频

Screenr

 

基于Web的即时屏幕录制服务,够在线录制你的电脑屏幕大约长达5分钟左右的视频,类似的产品还包括 Screenjelly Screencast-O-Matic JingScreenToasterGoView 等等。

 

 

4、社交游戏  

 

Twitter

代表应用

应用简介

应用点评

 

Gowalla

一款结合LBS的应用,用户在实际生活中签到获得徽章、优惠,与朋友分享位置信息。

支持iPhone Android, iPad,最近很流行的LBS移动方向应用

 

Hot Potato

中文应该叫“烫手山芋”吧,这个小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用户间可以通过转发的方式传递这个“烫手山芋”,每个用户只有15分钟的时间转发,如果某人时间过了没发出去就会自动被山芋砸在脸上。

 

 

140InABottle

漂流瓶

 

 

Tweefight

与姓名大作战(http://t.sina.com.cn/app/detail/1iCyKz)类似的应用

姓名大作战使用人数已达120225,新浪微博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

 

5、生活


 

Twitter

代表应用

应用简介

应用点评

位置

Twittervision

整合了TwitterGoogle Maps两个网站的服务,它将Twitter网站上一堆网友们相互聊天的內容发布在Google Maps的世界地图上,几乎每隔两三秒就会更新一则最新的Twitter信息。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15,月独立访客30,708

趋势

Twitscoop

 

提供趋势监控服务,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Twitter社区往往会领先传统媒体一大步。而Twitscoop这类服务即可收集任意时段最受欢迎的Twitter主题,然后将这些主题以文字云的方式组合起来,频率最高的主题会以最大的字号显示。

支持iPhone iPod Touch

 

Retweetist

可以看到最新的Twitter状态被retweet的实时排名。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8,月独立访客60,051

购物

TipJoy

10年前,PayPal的诞生使得在线支付蔚然成风。而TipJoy则希望进一步简化交易流程。在TipJoy中输入自己的信用卡信息和PayPal账户后,用户仅需在Twitter上发布一条带有简单代码的信息,即可将钱汇入到好友、企业或慈善机构的账户内。该公司最初由Y Combinator资助,最近又获得了Betaworks的支持。该服务会向用户收取3%的手续费,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比-克里金(Abby Kirigin,见上图)预计,TipJoy将于今年年底实现盈利。

 

旅行

Whrrl

结合LBS的可放到地图上的评价系统,令所有地图上的东西,包括地铁口、公园、停车场、站立的位置等等都可以被评价,兼具社区功能。结合手机定位系统,可以很方便的知道附近都有哪些朋友,并在手机地图上一一标出他们的位置。

支持Iphoneandroid移动方向的应用很值得关注

热门及公益事件

twebevent

 

通过 Twitter 举办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交流

 

 

twtvite

显示出上百个城市的聚会并且允许用户在它的界面上直接回复。

 

 

TwitCause

支持非营利性慈善事业,其每周推荐一个项目,通过用户捐款筹集慈善基金,有超50万粉丝。经验:1)简短的任务消息2)及时提供结果3)用户微薄投入和大量转发4)商家支持,如eBay、哈根达斯的合作

随着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受到关注,微博是否会出现类应用?

知识

Quora

最热门的问答型社交类网站,代表了用兴趣图谱对用户的社交图谱进行分层的技术趋势。用户不仅可以用不同的人分类,还可以用话题和问题分类。它根据用户的兴趣来定义世界,而不仅仅是用户认识或崇拜的人来定义。已获八千六百万美金风投

与微博完美结合,用户自我展示需求得到满足

 

6、商务&客户


 

Twitter

代表应用

应用简介

应用点评

统计分析

Klout

Klout是一家衡量Twitter用户影响力指数的创业公司,将把用户在FacebookTwitter上的影响力合二为一。Klout根据Twitter用户有多少活跃关注者、用户所发布链接的点击次数、与其它用户的互动情况来衡量该用户在Twitter上的影响力。

重点领域值得关注

 

bit.ly

提供网址缩短服务及统计功能,bit.ly占据了twitter所有网址的33%,可实时跟踪短链接每次点击,用户来自哪里的,从哪里点击了链接,分别有多少次等信息。

重点领域值得关注

 

Tweetburner

twitter上发布的网址进行缩写服务,并对你发布的信息进行访问统计,如果你是市场推广人员的话,这个功能能够让你获得第一手的市场调查资料。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13,月独立访客41,754

 

Twistori

专门收集twitter(用户)Twittertweet时流露的情感,包括6种最常见的情感:爱(I love),恨(I hate),认为(I think),信任(I believe),觉得(I feel),希望(I wish)。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些感情都很真。而其数据,则来自于专门用于twitter的搜索引擎summize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19,月独立访客16,229

 

My6sense

根据用户的喜好和兴趣来整理Twitter内容流,会根据和用户的相关性进行重新排列:排在上面的消息,是My6sense认为和用户的喜好和兴趣相关的消息

Chrome浏览器扩展

 

TweetStats

在线统计分析工具,有点类似于网站统计,分析你Twitter 在线的时间以及习惯,甚至会给出类似博客标签云的“Tweet Cloud”,用以了解你最热门的言论。

 

市场营销推广

TwitHawk

实时针对性的营销引擎,已为用户发出约50tweets。这个工具允许任何企业向所有涉及特定关键词的Twitter用户自动发送信息。例如,企业可以向某一地理范围内的提到“咖啡”的用户发送广告。企业每发送一条Twitter信息,要向TwitterHawk支付5美分

支持iphoneipad,让你无时无地不营销

 

Twitter Grader

出自HubSpot公司,是一种评估Twitter账户影响力和传播范围的工具。跟随者数量、你所跟随的用户数量、更新频率、账户信息完整度以及其他的因素构成了Twitter Grader评判分数的依据。它也会提供建议,给出应该跟随的用户的名称。

 

 

Offerpop

Offerpop帮助使用者建立有吸引力、品牌社交媒体营销活动(如团购、抽奖、竞赛、优惠、赠送等),并在Facebook、公司网站(集成了Facebook Connect)和Twitter上同步推出。Offerpop的竞争对手Wildfire服务的客户名录,包括了百事、索尼、CNN、环球、AT&T甚至Facebook本身。为企业提供平台,帮助其创建、运营在TwitterFacebook上发起的广告活动,并衡量广告效果的联网营销公司。

 

 

Sprout Social

是个为小企业提供社交媒体管理工具的公司,各类公司都可以使用 Sprout Social 来管理、观察和跟踪他们的公司在 TwitterFacebookFoursquareLinkedIn Yelp 等社交网站上的表现。已获1千万美元融资。Sprout Social 提供的是为小企业准备的低价月服务费计划,他们在这一领域里瞄准了中端市场。他们提供的服务对小企业小公司来说已经足够强壮,他们的模式有一点像 HootSuite,但是又没有 Vitrue 或者 Buddy Media 那么昂贵。

 

 

Zendesk

是个帮助商家搜集twitter的各种抱怨信息的服务。

支持 iPad

品牌追踪

Monitter

Twitter关键词实时监测服务,同时搜索3个关键词,并且无论何时一个拥有这些关键词的新文章发布,它都能够自动更新。

最受欢迎的20Twitter应用排名第17,月独立访客25,433

 

BrandTags

人们对于品牌的真实想法,每次它会闪出一个品牌的Logo,然后让你填一个你看到这个logo后第一个想到的标签

 

客户关系管理

HootSuite

社交媒体管理平台,采用了Klout开发的计算互联网影响力的算法,帮助企业根据其关注者在Twitter上的影响力来分类这些关注者,更好地与关注者进行沟通。如果某品牌拥有大量关注者,有助于找出最有用的Twitter消息或是潜在客户。

支持iphoneandoid

 

CoTweet

CoTweet是一个很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内部商务管理平台,支持多人登录、多帐户协作;工作事项分配与管理;关键词与趋势跟踪;工作日程提醒等。

支持iPhone

 

7、博客、网站工具

8、开发者工具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侯苏苏(新浪微博),原文链接

2011年3月7日星期一

百度和360推出压缩软件

  据报道,百度将于3月8日发布首款解压缩软件百度压缩软件(简称:百压),这是百度在客户端领域的又一次布局。作为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的大佬,百度已于2010年开始尝试涉足客户端软件,百度输入法,百度影音等客户端软件相继推出,这次百压的发布或将引来解压缩软件领域的一场新的竞争。

  据官方网站信息显示,百度压缩正式发布日期为2011年3月8日。百度宣称百压是公开源代码的一款永久免费的压缩软件,用户可以在到百压官网下载源代码。不过一些第三方网站已经有“百压”安装程序可供下载使用。

  我在第一时间安装了“百压”,发现百压的界面和Winrar非常像,图标名称、菜单栏都基本一致,有网友称百压基于免费开源的酷压解压缩软件(CoolRAR)源码二次开发而来。

WinRAR界面

WinRAR界面

百压界面

百压界面

 

  继百度压缩软件(百压)曝光后,奇虎360也推出压缩软件:360压缩,360压缩除了提及速度优势以外,还强调了安全性,内嵌木马扫描功能,目前用户可以直接下载安装使用。

  我安装完“360压缩”后,发现其界面比Winrar来说相对简单,多了一个木马扫描按钮引人注目,其默认使用ZIP压缩文件,也支持RAR文件。

360压缩界面

360压缩界面

  对于目前常用压缩软件的解压缩速度,我这里进行了一个实测,测试百压、360压、7Zip,WinRAR的解压缩速度,测试文件,一个包含477个文件,容量为2.25G的RAR文件,解压速度测试结果:360压缩:2分04秒;百压:2分03秒;7Zip:2分03秒;WinRAR:1分40秒。测试结果表明WinRAR对于RAR文件的解压速度更快一些。因为百压、360压、7Zip对于RAR文件的解压速度非常接近,因此我推测这些压缩软件使用的是类似的开源组件开发。

  压缩工具属必备软件,目标用户群几乎包含大部分上网用户,各大网站争先推出压缩软件抢占客户端,可见用户电脑客户端的重要性,占领桌面,以便增加软件的覆盖率。做为一个压缩软件,百度和360推出的压缩软件并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国外普遍使用ZIP格式压缩,极少使用RAR格式,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RAR格式的文件在中国极为流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中国用户使用RAR软件基本上是破解版,官方的WinRAR虽然市场份额大,但基本没赚到钱,并且没能形成紧密用户链,现在几个网站看上了RAR压缩软件这块市场,免费推出RAR压缩软件,这就使得WinRAR变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由于免费版WinRAR会不断弹窗提示,用户体验不佳,破解版WinRAR正规网站又不太可能提供,因此,正规的下载站极有可能推荐用户安装一个免费版的压缩软件来替代WinRAR,而百度和360均有海量的用户,因此,如果WinRAR再不改变目前的销售模式,继续收费的话,其市场份额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瓜分一光。

2011年3月6日星期日

如何创造性使用手势操作

  手势操作是苹果带给世界的惊喜,也是iPhoneiPad可以成为热门产品的决定因素。虽然后期的Android和Windows Phone 7 也把手势操作带入产品。但对比之后发现,目前的Android系统的触摸操作并不流畅,WP7没有用过。即使是达到相同的流畅程度,毕竟是后来的竞争者,其产品只能沦为和i系列产品做比较的二流地位。

  Android所受到的追捧,无非也就是那些希望分到新操作模式下市场厂商的一种无奈惊喜。

  不过,苹果在使用界面上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全屏操作模式,可以说这种模式优点和缺点都共存。但全屏操作相对于多窗口操作模式来说,更适合于手势操作。因为在固定区域上,手势具备唯一操作特性,例如用两指不同方向的划动,代表移动操作面,或其他指令,如果是复合的窗口则让指令变得复杂和莫名其妙,可以说,不论是Android还是WP7,或WebOS都没有特别的理解手势操作的真正优势所在。

  把手势操作常态化,还是苹果把iOS操作引进MacOSX的重要桥梁。例如在屏幕和触摸版之间,由于无法直接对应,而手势就可以取代按钮的作用。你可以用不同手势对计算机发出指令,而不是在屏幕的某个区域或位置准确按下。

如何创造性使用手势操作

  现在苹果已经成功的把旋转,缩放,划动等手势操作成功的引进到操作界面。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程序操作是依赖于手势驱动指令。例如四指收缩表示抓取,四指放大表示释放,四指抓取后,可以移动,这样就取代了原来的拖放操作,比原来更加直觉有效。目前采用的依然是两次操作,例如双击锁定拖拉对象,移动后,单击释放。

  在MacOS里面,三指和四指划动可以呼唤出特定的功能,例如程序切换,空间转移等等,但这样的定义还不够直觉。

  因此,未来苹果的操作系统会引进更多的手势。

  那些参与到app开发的企业,也会找机会大幅度拓展手势应用的范围,这些年,手势操作的SDK和API苹果每年都有不断的进步。

  苹果在iPhone,iPad和Mac的手势操作进化中也不断分化,例如,iPhone可以更多借助于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来实现更多的手势操作,例如晃动,旋转,但这样的操作对于iPad来说则不那么实际,而Mac则基本无法使用这些操作优势。但也许将来的Magic TrackPad会提供这些传感器。但在桌面上就不是那回事。

  不过iPod Touch则可以提供类似的遥控功能。把iPodTouch或iPhone作为遥控器也是很多应用的一个途径。

  为了突破苹果的优势领域,其他厂商必须能够找到崭新的操作模式。就像微软的Kinect一样创新的模式才可能成功。但这种投入则不是一般公司所能胜任的。

  个人在分析iOS产品优缺点的时候,曾经提出过按钮复合操作的概念,这就像当年单键鼠标和CTRL键结合的概念一样,例如当我们按下按钮来划动时可以实施拖拉,抓取锁定等操作,苹果的趋势是取消按钮,而其他厂商可以反其道,更多的手势操作模式,可以有效区分产品,突破苹果的专利限制,而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毕竟这种操作也是可行的,而且也很方便。如果普通的单指划动,配合两个按钮就可以实施常见的手势操作了。

  而这种操作在Mac系统下利用键盘和触摸板很容易实现。

  如果iPad和iPhone还可以大量使用Click操作,也就是定点点击操作,对于把手势操作引进的AppleTV和Mac则很难实现。因为手指的操作面和视觉操作面是分离的。

  传统基于鼠标定位的转换操作模式下,Click是基本操作。由此而发展出庞大的UI指令系统。以按钮,快捷键来实现复杂的操作,而iPad和iPhone是对这种操作的一个过渡。

  平板的直接操作和屏幕+操控板的操作是显著不同的两种类型操作。

  平板的优势在于直观,由于操控板和屏幕之间需要一个信息切换的标记位来相互传达,则操控就不可能直接锁定操作对象。因此,未来的Mac下和TV下的产品操控界面将会有诸多的革新。

  不过,缩放,旋转,多指划动等操作已经逐渐让这种隔空操作成为可能。Kinect产品在这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不依赖于操控板也是一种革新。

  相对来说,Mac是桌面产品,不可能有复杂的体位操作,操控板也基本上是附着在桌面上的,但TV则可以更加灵活。

  对于隔空操作来说,应该随着划动的操作,出现操作对象的显性显示,而不是目前的图形对象静态响应。

  例如棋类游戏,随着划动的出现,则出现操控棋子的焦点转移,或可操作位置的显性图形响应。对可操作的对象进行焦点明确和凸显。这是不同于鼠标操作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在利用iPhone的remote操控ATV界面时有对应的设计结构。这样操控对象转移,和确认就不依赖于屏幕的对应位置。而鼠标的原始设计则不是这样,鼠标依赖于光标Cursor的位置,对位置事件进行响应。这引来了很多今天的界面设计模式,但对于未来的手势操作则不完全适应。

  手势操作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手势本身,一种是操作对象本身。所有手势都是对一个对象或全局发出指令。在相册设计里面,苹果把这种操作优势体现的很明确,例如缩放手势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放大和缩小图片,一个是打开或关闭文件夹,也就是说,当出现列表的时候,收缩是回到文件夹,而放大是进入图片展示。

  但由于平板的特性,缩放手势可以作用于明确的屏幕对象,对于映射结构来说,例如屏幕和触摸板,则需要提供焦点对象,这可以用划动来转移焦点,而不需要传统的点击操作。

  同样的模式在SketchBook上也有体现,例如三指左向划过,是Undo,向右是Redo.三指向下是笔头缩小,向上是放大,两只表示画板的移动,单指则是绘画操作。可以说,AutoDesk很深入的理解了手势操作界面的内涵。

  目前iOS的API也没有对对象焦点转移响应做出完整的系统,相信随着手势操作的深入,会不断出现类似的API.

  为动态界面做好准备吧,也许不久的未来,你看不到那些堆满按钮的界面。但也可以顺畅操作。

  来源:李天白投稿,原文链接

词典软件市场互联网词典成主流

  互联网时代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催生旧事物的更新换代甚至是彻底的变革,有着十多年历史的老牌词典软件金山词霸于上周宣布全面向互联网社区转型就再一次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从1997年5月推出金山词霸1.0开始,金山词霸就以“盒装+收费”的模式在市场上立足,在词典软件市场曾经也取得过十分辉煌的成就,将传统纸质词典装进光盘里出售的模式也一度成为词典软件的标准模式。然而,这种传统的产品模式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陷入瓶颈:传统盒装词典软件价格不菲,用户要为拥有一两本词典付出高昂的代价;金山词霸中集合了多本传统词典的数据,但因此也占用了用户更多的硬盘空间。此外,传统盒装词典无法及时更新词库,当面对互联网时代不断涌现出的各种网络新鲜词汇、缩写词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对词典软件的需求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用户学习和应用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用户开始习惯于接受各种免费的优质服务。伴随而来词典软件市场的竞争也已不仅仅局限于词库内容的比拼,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和便捷的服务,成为了各家词典翻译厂商角逐的重点。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海词、灵格斯等产品相继诞生,开启了词典市场产品多元化的进程。2007年9月,网易旗下有道搜索也发布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免费服务”模式的有道词典软件,这一产品模式和理念后来被证明是改变了词典软件市场的方向和走势,也被其他各类词典服务甚至上一代的词典软件霸主金山词霸纷纷效仿。

词典软件市场告别“盒装”时代,互联网词典已成主流

  所谓的“互联网技术+免费服务”,是指词典软件将传统词典的内容与搜索技术相结合,将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计算处理由客户端转移至服务器,不仅节约了用户电脑的资源,还能够保证词库内容的及时更新。由于词典和翻译的服务需要基于庞大的数据量分析和运算,传统单机软件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占据用户计算机较大的存储空间和运算内存,而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则可以实现小客户端+大运算量的查询和翻译效果。与互联网结合,尤其是搜索技术的结合,也让在线词典软件始迈入了云时代。凭借这一新的词典软件模式,让有道词典一经推出就开始迅速积累用户,并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内积累了7500万用户,而最近刚刚推出的QQ词典也采取了“互联网软件+免费服务”的发展模式,瞄准了互联网词典这一方向。

  互联网词典较之传统盒装词典软件有哪些优势呢?以有道词典的“网络释义”功能为例,有道词典利用有道搜索引擎抓取并获得数十亿的海量网页数据后,利用其独创的“网页萃取”技术进行信息理解、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工作,将互为翻译关系的中外文词汇和句子找出,再根据它们在海量网页中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因素优化调整,从而得到的最佳翻译结果。通过网络释义功能,无论是想查询“给力”gelivable、 “宅男”还是“国王的演讲”等最新词汇,都可以通过有道词典实现。

  与此同时,灵格斯、海词等词典产品都围绕新的模式开展了多样性的服务,灵格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词库内容,具备专业词汇分类的词典;海词在围绕用户英语学习的服务上下了不少功夫,提供例如背单词、情景对话、学习商城等多项增值服务。有道词典利用搜索引擎的优势也带来了很多传统单机软件无法实现的扩展服务,如整句翻译、百科、视频例句等多个功能。

  毫无疑问,金山词霸的转型让词典软件市场已经彻底告别“盒装”时代,以有道词典为代表的新一代产品模式已逐渐成为行业主流。当然,在整个产业全面接入互联网时代,在面对4.5亿网民日益增长的语言翻译需求时,谁将占据更多的优势,取决于谁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只有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通讯录:电信联通扳倒移动的机会

  早先月光博客写了一篇“基于云计算的通讯录产品设计”,有读者对此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认为通讯录是电信联通扳倒移动的机会,全文如下。

  为什么移动的客户抢不掉?

  移动的地位太难撼动了。电信联通虽然也是亲生儿子,可惜生的晚了点,要从老大嘴巴里面抢吃的,难啊。

  本来在3G这个时代,电信联通是很有机会的,但是目前看来用户还是增加的太慢。这种机会一旦错过就太可惜了。

  为什么守着这么好的3G技术,客户还不蜂拥而至呢?

  我老早就想把移动给换了,但实在是太麻烦了:

  1. 我要挨个短信通知会看短信的联系人,

  2. 然后电话通知不会看短信的联系人,

  3. 最后我还要更改注册过手机的网站上的信息

  4. 同时我的所有联系人都要更改我的手机号码

  商务人士更麻烦,他们发过很多名片,做过广告,一旦更改了号码,潜在客户找不到他们,名片就算白发了。

  现在,我们其实已经被手机号码绑架了,某种程度上这11位数字比身份证号码,名字更重要,它被所有你希望记住你的人记着呢,而且他们也只能靠这个找到你。

通讯录产品设计

  创建一个与众不同的通讯录系统

  要拉移动的客户,电信联通必须釜底抽薪,斩断用户和手机号码之间的依赖关系。

  这就是我的建议:扶持或投资一个公司,记录用户的个人信息。(听起来这种好像以前有过,但我说的不一样)

  首先,人不会仅仅为了记录信息而去网上填写信息,这有点多此一举,这是以前这种网站死掉的原因。

  需要让所有人觉得在网上填写信息是有用的。

  方法就是做一个备份和同步通讯录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备份通讯录,要么记在本子上,要么记在电脑里面,或者gmail里面,否则手机一丢,就得哭了。

  这种备份通讯录的东西目前有很多,但是还差得远:

  1.  应该支持所有能支持的手机,而不单单是小部分的智能手机用户。这一点需要大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但是这是必须的,因为只有用户足够多,才有可能扩大到所有用户。

  2.  应该打消用户对个人隐私泄漏的忧虑。公司基本是没有道德的,温哥昨天都说了:"开发商要讲道德",再看看卖奶粉的,看看去年的360和腾讯,很显然一旦有利可图,网站上的个人信息会被毫不犹豫的卖来卖去。

  第1点其实就是钱的问题。第2点也是能解决的。

  所有上传到服务器上的通讯录信息都通过对称式加密(密钥就是个人网站密码)处理,这样网站存的信息是加密的,而用户需要的时候自己本地解密即可。

  另外,所有的通讯录信息(和网站密码)同时通过一个不可逆加密处理,用来在用户之间确定相互关系。

  比如A和B是好友,那么他们都会生成一个由其号码组合生成的密码,这样他们就能被系统确认为好友,而别人却无法得到他们的号码。

  通讯录系统能成为移动,还有腾讯的终结者吗?

  如果上面的通讯录系统能做起来,所有用户会发现,这个通讯录是由自己掌控的:

  1. 所有的联系人的号码都只有自己和对方知道

  2. 任何时候,你只需要在这里更改你的新手机号码,系统能通知到所有在此系统中的你的好友(但是系统是不知道他们的号码的!),不在此系统的好友就快拉他们进来吧

  3. 可以公开一些可以公开的信息,比如姓名,出生地,学校名,公司名,让别人搜索到你。然后他可以给你发留言:"老同学,我是***,终于找到你了!"

  4. 甚至,系统可以把qq号,msn,gmail等联系人信息也发上来,同样的,当你不用qq,改用msn的时候,你的好友都会被通知到。

  用户将成为真正的客户,而不是鱼肉。

  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关系不会成为抓在别人手上的命门,想用移动就移动,想用联通就联通,如果不用qq,要用旺旺也可以,好友不会丢。

  而联通,电信,网易,新浪,盛大之类的公司能得到什么?

  他们将得到推倒移动,腾讯这两座高山的机会,重构行业的机会。

  来源:leidong.liu投稿

解读“后PC时代”

  这次iPad2发布会最关键的词汇大概就是乔布斯所说的“后PC时代”的概念。这个概念其实隐藏在苹果产品发展的主线条中,去年个人也撰写了类似的文章,表明苹果的产品设计理念更接近于视频游戏机的设计理念。正所谓“平板电脑后PC时代的设备,要比PC更容易使用,更依赖用户的直觉。 只靠技术远远不够,需要把技术与艺术和人文结合起来,需要软硬件的结合。”

  解释一下就是:客户选择这类产品,主要看可以做什么,能否简单便捷的做好,而不是关心硬件的标准和系统的所属。而新的性价比=投入的金钱/方便有效的应用体验。

  对于习惯于PC时代的人来说,由于一个潜在的前提是,操作系统基本是固定的,使用的软件相对固定。这样评价一个系统的效能则主要从硬件配置和软件投入来比较,也就是说。软件投入是相对固定的,或者说所有提供的设备使用的软件环境基本相同,那么硬件就成为相互比较的基础。也就是主要的变量。

  而一旦软件环境完全不同的情况下,硬件似乎很难作为最重要的比较参数来看待了。

  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当年的PS2,xbox和Wii之争,Wii当时所用的硬件是最差的,但整体操作感觉是最好的,因此,Wii可以大卖,但随着Xbox的Kinect和PS体感器件的推出,这种优势则不复存在,但竞争的格局则不再局限于游戏机视频计算能力和主体计算能力了。

  乔布斯的目的是把人们评价产品的方式拉回原点,就是我们的需求本身。其实,任何技术发展的路径常常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如果大家接受这种评价方式,对于竞争者来说,大家就回到了事情的原点。就是针对目前的应用或潜在的应用来说,各家能否提出更直觉,更便捷,更实用的产品。就像游戏机的竞争环境一样,当产品关注到最后体验的时候,这些产品生态其实都是封闭的。

  因为Android复制的是当年Windows的模式:统一的操作系统+一拥而上的硬件制造商。

  对于Android体系下的产品,大家比较的参数主要是硬件。因为操作系统都是一样的。显然苹果不想这样去和Android产品竞争。

  即便如此,相对于某个特殊应用,例如视频播放性能,可以跨平台测试,但一旦实现的基本的性能指标,多余的对体验是没有帮助的,例如720P播放,30帧对比60帧的播放能力虽然低很多,但对于使用体验来说,毫无帮助。用户不能从这种提升中直接受益。这就是所谓的产品直觉。但一个划动操作的流畅度则会完全改变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定点操作的准确度也是如此。这还是可以比较的,更深入的是,操作模式的改变,新的操作模式是否更直觉,更容易理解,不需要复杂的产品说明,直接上手就能操作。可以说苹果在这方面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相对于其他公司来说,苹果是把“人机操作指南”作为圣经来执行。而同样的指南不论微软还是其他公司都没有这样完整和详细的纲领指导。

  如果人们接受“操作的直觉性”这个衡量指标,则苹果就可以把自己多年的积累换成价值观。

  以前有句老生常谈:“领先的企业制定标准”。其实最领先的企业是建立新的价值观。例如时尚奢侈品,名牌服装,瑞士钟表,钻石,包括国家形象,乃至互联网本身,更多需要输出的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是格调,文化。

  操作直觉是很难用一些参数来衡量的,其实就是个调调。很主观但又很现实的东西。放下既有的观念,一比较就显现。最好的方式,是把产品扔给孩子,也不进行指导,看看他们会不会很快上手。在这一点上,苹果当然是绝对的优势。但反过来看,提倡这种设计理念,实在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坏处。

  不过在人类的学习模型中,复杂的概念性进入,也就是陡峭的学习曲线,可以让用户更深刻的理解操作,并很难放弃。平滑的学习曲线,则不容易形成新的操作习惯。这也说明了很多Windows用户转向于Mac的困境。其实问题不在于Mac是否好用,而是用户发现以前在Windows下面学习的概念和技术,无法使用到Mac中,这让很多人产生挫折感。所以习惯或陡峭的学习曲线可以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因此,直觉操作和培养型操作是系统设计的两个极端,后者我们常常讥讽为“工程师作品”。但理念还是有一个区分的,前者是关注于我想用什么,什么更适合我。后者是这个东西一旦学会非常好用,你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

  因此会出现两种产品,一种是多功能需要用多个方便的产品实现。一种是一个产品实现更多的功能。

  在计算机硬件成本很高的时代,我们倾向于用软件把一台计算机武装成变形金刚。

  但如果一旦硬件成本不高,我们则倾向于使用更多方便使用的产品。我们可能不会吝啬于用一台(单手)智能手机+(双手)平板电脑+(膝上)笔记本+(桌面)台式机,来构筑我们的使用环境。因为每个产品有自己的使用特性和方便之处。我们不再希望笔记本可以充当电话,平板和台式机。但同样也不会希望平板电脑可以取代笔记本,台式机和手机。就像很多PS,xbox和Wii的用户一样,他们不太认为在PC上玩游戏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所以直觉设计和体验是高度相关的。

  因此,平板电脑并不是笔记本的替代品。早期WinCE手机用户指责其他手机不能兼容Windows其实是可笑的想法,智能手机并不是缩小的Windows.这不是尺度的问题。所以当年Windows Tablet希望通过一支笔来实现平面操作的指针操作之间的转换,被证明是一个彻底的失败。不是笔不好,而是平板操作可以利用手势,笔不能。所以从操作的革新性上看,没有跨越性的直觉操作创造,用户不会接受新的产品模式,除非这个产品价格太过低廉。对于iPad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开始人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放大的iPhone.但深入之后会发现,手势操作与尺度之间也有关联,不同尺度下的手势使用是不同的。例如在iPhone下可以利用晃动手机实现后悔或Reset,很酷,但用iPad做这件事就很变态。而对于浏览网页和读书来说,iPhone就是个灾难。因为你在那么小的屏幕上无法精确点击链接。

  视网膜屏幕对于iPhone来说是必须,但对iPad来说,则是奢华。这涉及到一个秘密,你自己可以测试一下,对于4“的屏幕来说,接近看,有效视觉范围没有缩小,也就是说,当你把屏幕放在离眼睛15公分的时候,你依然能够看到全屏,但同样15公分的距离,你不会看到iPad的全屏。这就像使用放大镜的原理,如果局部放大没有足够的意义,你不会使用放大镜。iPhone是可以经常贴近来看,并通过贴近这个操作,来实现放大镜的功能,那么这个时候,视网膜技术就起到了贴近放大这样一个功能,反之在iPad上则是一个不十分必要的功能。但可以作为一种噱头或更高级体验的追求,但不是一种必须。

  到了这里,我们就知道,很多推测iPad会在2代实现视网膜的人,实际上走入了硬件误区而不是体验或直觉为上的设计理念。

  那些跟风而上的类视网膜设计的手机,也没有理解苹果采用的理念。当然也就只能是跟风者(Copycats)。

  苹果提出后PC时代,是对我们既有设计观念的一次挑战,但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策略,是转移视线或固化优势。

  做为一个伟大的企业,他们必然是思想者,思想者从不自私,他告诉你所有他的秘密,但你不见得就会接受,这是上帝给人类开的最大玩笑。

  附带说说对iPad2的隐忧

解读“后PC时代”

  这一次苹果在iPad2中采用了新的增强CPU-A5,双核并大幅提升图形计算能力接近九倍。而整体尺寸明显缩小,厚度缩小近三分之一。而电池续航能力同上一代相同。

  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不仅提升计算能力,还要降低尺度,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虽然以往的苹果产品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即使有屏幕或其他设备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软件解决,没有太多硬伤,但此次产品真的有些许的担忧:

  1、改进的电池是否能具备持久性,实际使用中,一代的电池在半年后,基本上只能达到原来的80%或更低。

  2、发热量是否正常。

  3、新配备的折叠保护套,并不是一代的全面保护,其实一代压边设计的原装保护套可以让iPad抗摔能力很强,而二代本身就薄,这样在摔到地面的时候,挠曲变形更厉害,玻璃面很容易破碎。

  这一切担忧,可能需要等到机器大规模拿到手才能揭晓。作为个人提示:最好在上市三个月后购买。

  iPad2是重要的工程节点

  在众多山寨围攻下苹果,iPad2让那些关心硬件的用户也减少了选择的范围。在所有目前的平板产品中,iPad性价比最好。

  至于在iPhone使用的视网膜技术,对于iPad只是增加成本,降低产能,而对应用体验的提升则微乎其微。则如此多产品围攻的局面下,保持产品核心竞争力是最紧要的。

  而这次发布会最大的看点是两个重要的应用:GarageBand和iMovie.这对苹果来说则完成了一次涅槃。现在原来Mac下的核心应用都有了iPad版本,iLife,iWork, 除了iPhoto的图片编辑功能。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GarageBand是其它平台难以企及的高水准应用,视频编辑不论Android还是W7都不可能短期推出和iMovie匹敌的应用。

  苹果的产品自身一般不会区分软件硬件, 而更多视为一个应用体。此举无疑强化了在音乐和视频应用市场的优势。如果说iWork与Office相比还有距离,多媒体则完全是苹果的强项。

  本人以为平板上的GB比Mac下更好用,尤其是软Midi键盘、吉它和鼓,如果将来GB提供软乐器无线输入输出,也就是无线Midi协议,GB就可以发展成强大的便携调音台。和音乐应用整合节点。而目前很多优秀的iPad乐器也可以集成使用,就象GameCenter, 这会让iPad更加绚丽。相信这一天不会很久。

  这两项应用都可以发展出巨大的插件和设备外围市场。

  现在可以这么讲,苹果己经接近完成将自身应用软件优势在所有可能设备的全面部署,随着Lion的发布,将会把这些应用优势进行一次大融合。这也许就是帮主说的后PC时代。

  来源:李天白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