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4日星期五

苹果iPad2引领平板电脑潮流

  2011年3月2日,对于果粉来说继续是个大日子,在不断猜测和期待中,令人瞩目的iPad2终于浮出水面。虽然与之前猜想设的计功能十有八九相似,但对于iPad所体现出性能的提升以及多种功能的加入,还是让人津津乐道。

  先来看看jobs这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 cpu快4倍,显卡强9倍。——简单的说,更快了。

  2. 更轻(601g),更薄(8.8mm),屏幕不变,电池一样耐用。

  3. 前后双摄像头,3轴陀螺仪,改进的喇叭,带来更多应用体验。

  3. 基础wifi外可适配WCDMA及CDMA2000网络,联通及电信可引入。

  4. 起始价格(499刀)不变,黑白两色,3种容量,3种网络搭配,一共18种配置可选。

  对,硬件上没有任何出奇!没有Retina视网膜屏幕,没有4G网络。软件上没有特殊的进化,只是将现有平台的应用做了移植整合。

  以iPad2发布为标志,苹果再次将所有竞争对手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iPad2

  首先,硬件配置与对手处于同一水平上,性价比具备优势,更在上市时间上占据先机。

  以搭载NVIDIA的Tegra 2双核处理器,使用3.0蜂巢系统的moto xoom为典型的android平台将不再具备明显的硬件优势。并且xoom预计上市时间是3月底,而iPad2在三月中旬就可到达第一批消费者手中。

  更需要注意的是:一贯以来由于品牌、风格和杰出的用户体验,苹果产品长期以来存在明显的价格溢价,但此次在平板领域苹果反而能在平板领域提供最具备性价比的产品。对手的价格战将不再是针对苹果的有力武器。目前,摩托罗拉Xoom的裸机售价高达799美元,而低配版iPad的售价仅为499美元,最高配置的也不过829美元。差距十分明显。

  通过分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有三个:首先,苹果动用巨额现金储备预购零部件和生产能力,在触摸板和显示屏上具备价格优势;其次,约有33%的iPad通过苹果专卖店和网站销售,苹果无需向渠道分销商支付佣金;最后,iPad使用的处理器由苹果自行设计,这种垂直整合使每台iPad的成本降低了10美元。(注:华尔街日报:iPad为什么比其他平板电脑便宜

  另外,我们不得不想象下当闪存产量不足时,因为苹果预先的现金采购,会不会再出现09年各个硬件厂商无法采购到足量的闪存的现象?当然,如果苹果不再出现iphone4因为屏幕产量限制出货量的问题。而从iPad2自身的配置上,并没有发现明显可造成瓶颈的新硬件。在设计上,应该也避免了出现以上状况的可能性。jobs宣布2010年iPad销量超过1500万台,而分析可知,iPad占据了2010年平板销量的78%.根据预测,2011年,iPad出货量可超过3000万台。由此可断言,未来的一年iPad将继续占据平板电脑出货的主流,总量上,将继续维持70%的占有率。

  而在中国市场上,这种性价比的差距,更将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相关的竞争对手,如果不能在此问题上有好的解决方案,必然会在中国的中高端市场遭遇滑铁卢。

  其次,继续其软件及平台整合的显著优势。

  添加的双摄像头及3轴陀螺仪与iphone4的基本硬件配置拉平,应用的开发上有了显著的继承,更多好玩的游戏及应用可加入iPad的行列。新加入的facetime视频通话功能在大屏幕iPad上的体验无疑是更好的!而以Mac os上特色的iMovie及GargeBand引入,给媒体及艺术爱好者更多的发挥空间。

  App store内iPad相关的应用继续远大于android market上的相关应用。而因为付费及用户量的差别,开发者显然在ios的相关应用上,更投入精力。所以体验与稳定性上,iPad的使用体验必然要强于android平台的各种平板。

  更因为目前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厂商追求硬件的差异化,更给软件的适配带来巨大的困难。而各个厂商投入力量的有限,也限制平台稳定性的提升。开放性是技术极客追求的,而华丽稳定可信赖,才是多数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东西。

  针对中国市场,虽然目前追求苹果及鼓吹其使用体验的都不是苹果商店模式的直接使用者,但多数一般使用者,依然给苹果商店带来的巨大的消费及利润。可以想象,以正常渠道购买苹果设备,并正常使用的消费者,拥有一张可在苹果商店消费的双币种信用卡是多么平常的事情?所以,从趋势上说,如果在苹果产量可保证的前提下,iPad必然继续保持国内主流高端平板电脑的占有量。

  平板热潮将至,你的泳衣准备好了么?

  从去年4月苹果发布iPad开始,google已经有专门为平板定制的android 3.0系统,并已经有搭载其系统的moto xoom推出,而黑莓公司的PlayBook也有搭载专用系统的平板实机流出,HP公司于近期也推出搭载web os的Touch pad.

  而从最新的德国cebit大展上看,平板也是绝对的主角!而从对1月份已经结束的巴塞罗那CES大展的参展平板厂商的分析看来。已经推出平板的厂商更是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联想、华硕、戴尔这些传统的电脑制造商,也有黑莓、三星、摩托罗拉这些手机厂商,还有夏普、优派、AOC等显示器制造商。此外,家电、数码、硬件等行业的知名品牌也大量涌入。光是在本届CES上展出平板电脑的企业,就在50家以上。注意,这还不包括那些山寨品牌。

iPad2调查

iPad2调查

  从分析可见平板电脑具有以下趋势:

  趋势一:10英寸和7英寸将成主流

  趋势二:多数平板预装Android系统

  趋势三:多数平板电脑都支持3G上网

  趋势四:32GB的固态硬盘将成为主流

  而从今天iPad2的发布上看,其完全符合市场的潮流趋势,并且如上所言,iPad2达到了硬件配置,做工与价格的最佳平衡。所以对未来一段时间(一年左右)平板市场的预测上看,苹果的iPad2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占据主导并为主流。

  从电脑发展的潮流上看,虽然我们不能说jobs发明了平板,因为盖茨早就带来了table pc。但苹果的操作及体验是全新的,jobs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并给出了产品示范。这不简单是前两年上网本的风潮,不只是对主流pc的功能精简,而是带来了一种新的操作方式及全新的使用体验。历史上看,我们发现笔记本电脑能完成台式pc的大多数工作,而更便携,价格也合理的时候,台式pc的销量就开始锐减;当我们发现笔记本的性能超出了我们多数任务的要求,而更小更便携的更便宜的上网本一样能完成同样的事务的时候,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就开始锐减了;而现在,平板电脑提供了更小更便携的硬件,完成我们需要的多数功能,且提供了更好的体验,甚至因为其特性,提供了更多的功能,此时,人们会做出何种抉择?

  无疑平板电脑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电脑,需要人的需要,不需要的人依旧不需要。但其已经开始了一种新的硬件模式,并对传统意义上的个人电脑市场带来冲击。而针对真正需要平板电脑的用户,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iPad依旧是最具性价比的终端产品。

  来源:读者阿腾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苹果正式发布iPad2

  苹果公司于北京时间3月3日凌晨2点,在美国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召开特别发布会,正式发布iPad 2平板电脑及iOS 4.3操作系统。此前一直传闻健康状况恶化的CEO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也意外亮相,亲自主持发布会。

  iPad 2采用全新设计的A5双核处理器,在保持功耗不变的情况下,处理器性能提升2倍,显卡性能则提升九倍多。iPad 2采用前、后置摄像头,支持FaceTime视频聊天、厚仅8.8mm,比iPhone 4还薄,比一代iPad薄33%。

  iPad2具有黑白两色可选,配备A5处理器,售价499美元起。iPad 2将于3月11日美国发售,3月25日将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挪威、荷兰、西班牙、英国等更多国家发售,不过其中并不包含中国。

苹果正式发布iPad2

  与第一代iPad相比,iPad2具有以下八大改变:

  1、A5双核处理器,处理器性能提升2倍,显示芯片性能提升9倍,功耗不变,续航保持10小时。

  2、更轻更薄,厚度从13.4mm减少到8.8mm,降低33%,重量从1.5磅降低到1.3磅。

  3、黑白双色可选

  4、3G版支持at&t和verizon两种制式

  5、双摄像头

  6、支持HDMI高清输出,配件可单独选购,售价39美元。

  7、预装iOS4.3,支持FaceTime、PhotoBooth和iMovie,FaceTime支持4人视频通话,PhotoBooth则支持9个直播视频流。

  8、配备Smart Covers,通过磁铁吸附在iPad2上,且有多种颜色可选。

iPad 2 官方视频

  随着iPad 2的发布,苹果在线商店里iPad的价格已经出现了变化,中国大陆在线商店中iPad起售价格从3988元降到了2888元,降价幅度超过千元,而中国香港苹果在线商店中iPad起售价格也从3888港币降到了2988港币,美国苹果在线商店甚至直接将iPad下架,放上了最新的iPad2。只要两千八百八十八,苹果iPad带回家,赶紧拿起鼠标订购吧!

iPad降价

  我个人感觉,iPad 2相比iPad 1创新性的功能并不是很多,最吸引我的还是前、后置摄像头,支持FaceTime视频聊天的功能,随着iPad 1的大幅降价,老版本的iPad也显得具有不错的性价比。

  iPad 2最令我失望的是不支持SD插槽和Retina高清屏幕,苹果最初计划为iPad 2配置Retina高清屏幕和SD插槽,但由于“工程学问题”,苹果最后被迫改变了计划,看来,iPad 3更令人期待,希望iPad 3能实现对SD插槽和Retina高清屏幕的支持,此前还有消息称,iPad 2发布后,今秋接着就会布iPad 3,时间间隔只有几个月。

Google和SugarSync访问异常

  今天下午,Https的Google出现了短时间的访问异常,国内各地网友发现其访问出现不稳定状态,有时可以访问,有时无法访问。

  这对中国用户最直接的影响是,很多用户无法访问Https版Google Reader,还有一些用户无法登录Gmail邮箱。

  Https的Google访问异常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基本正常,少部分时间异常,不过,按照正常情况分析,不太可能出现封杀Https的Google域名情况,因为Google全部产品的登录都需要使用这个地址,如果这个地址被屏蔽,会影响Google的全线服务,包括Gmail、Google Reader、Google日历、AdSense、AdWords等大量产品都将无法登录,这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情况。

Google访问异常

  今天的另一个坏消息是,知名美国云存储服务SugarSync网站的域名被关键字屏蔽,目前已经无法从中国访问,虽然SugarSync的上传速度比起Dropbox还有差距,但至少美国的服务用起来放心一些,早先云存储服务Dropbox被屏蔽时不少网友转到了SugarSync这个服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该服务的电脑客户端和iPhone手机端都可以正常使用,上传和下载文件都没有问题。总之,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将个人隐私信息存放在美国的服务器上依旧是比较靠谱的选择,至少不会因此进监狱

SugarSync访问异常

  SugarSync的客户端不走http协议,是此类服务依旧能在客户端正常运行的原因。

  这年头不被屏蔽的服务(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Dropbox, Blogger, Google Docs…)都不好意思在知名网站圈子里混了。

  更新:人民网以“网友”的身份发布了一篇文章“由东印度公司到谷歌”,指控谷歌是美国的“东印度公司”,利用霸权垄断地位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并对百度进行表扬,该文还同时发布在了新华网、中青报、QQ、新浪等多家新闻网站上。

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iPad上的杂志

  iPad让很多媒体坐不住了,也许是WSJ(华尔街日报),The Daily,Times等等的示范效应,大亨默多克看好,于是很多人开始探索在iPad上实现杂志报纸的可能性。其中也有Flipper这样的RSS阅读器变种产品。

  但目的是不一样的,一种是传统杂志向新设备上进军,就像iBooks,WSJ,Zinio这样的应用,据说Playboy也进军了iPad。

  另一种是在新的技术和界面条件下,创造新的杂志模型,就像Flipper。

  还有一种模式创新,就是最近很时髦的Quora,Quora是基于一种问答模式的应用,只是给出答案的人需要权威性。

  杂志和报纸到底是什么呢?

iPad上的杂志

  1、情报搜集器,这就是所谓的新闻嗅觉。

  人类是喜欢听故事的物种,多少深刻的道理,都需要一个故事,尤其是鲜活的故事来说明,所以有神话,有小说,戏剧,电影和新闻。那些提供这些资源的就是讲故事的人。所以期刊报纸也无非是另一种舞台。

  所谓的真相是最近也是最遥远的,不同的观点,视角带来不同的真相。就像我们如何解读历史和事件一样。不同时代,不同的角度,带来不同的事实。例如潘金莲。

  这涉及到关于历史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有规律型的,知识型的,道德型的。中国喜欢春秋笔法,实际是道德型的历史观,基督教的历史观是证明上帝存在的,是规律型的,从历史中看到上帝。知识型是现代科学的一种历史观,是考据和发现。

  不同的历史观主宰我们使用和利用信息的方式。也就是用户的使用形态。例如我们的媒体大多是一种审判和宣泄。对于所有事件第一反应是好坏。西方读者关注是证据结论。当然这只是口味上的差异,也不是非此即彼。所谓公民精神,重在证据解读,自由言论,观点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讨论。在新闻不自由的环境里面,遵循的是权威解读和道德审判。

  所以新闻自由某种程度上是历史观的不同导致的。

  这就引申出报纸杂志的第二个功用

  2、观点的平台,精英的舞台。

  这也是所谓的媒体特性,媒体是一种传播观点的工具。所以博客,微博都可以成为一种媒体。当然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交流的方式。个人的记事本或日记。从名字的角度看,西方更多是日记的概念,log实际是日志的意思,就是一种记录日常事物的工具。twitter最早的功用是广播自己的行为,快捷的通知系统,这类似于个人行为的广播电台,是基于日历类应用的一种拓展。我们知道,在中国没有几个人喜欢使用日历类任务管理工具。但在美国不同,似乎人人都在用。

  之后,博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媒体,方兴东的第一个博客应用,实际是爬虫+论坛的借尸还魂。是利用博客形态做新浪之类的新闻门户。这和Flipper异曲同工。

  那么Quora实际上把精英的概念作为主体,利用问题解答,凸显观点的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类似新闻解读的方式,也是线索模型或分类模型的一种演化。

  这引申出第三个特性:

  3、聚合和演化

  当信息成为新闻,就是引申出观点的争论,就是出现事件,事件成为一个历史线索性主干,观点成为枝叶,事件通过聚合形成分类,分类是主观观点或功用的投射面。

  当信息成为事件的时候,事件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存在。开始其自身的生命历程。发生,死亡,复活。

  聚合可以是为观点搜集事件,也可以是为事件搜集观点。

  报纸多在于发掘事件,而期刊更多是聚合观点。

  三个特征完成了从人到平台到人的观点的演进,这形成了完整的新闻系统。

  互联网在平台工具特性上是相对充分的,所谓搜索引擎的技术,则是聚合和分析的能力。是基于目的的整合方式。

  PageRank技术是基于互动行为的一种聚合计算模式,也就是依赖于人的行为的计算模型。因为分析和聚合还不是计算机能完全胜任的计算任务。

  但随着媒体或平台特性的分化,必然出现新的聚合计算模型。这也是新的搜索引擎所要完成的。例如在Facebook中,由于人是明确的映射,那么基于人类关系所做出的聚合计算就产生了新的价值。twitter也是如此。但twitter是基于事件传播链条的分析。这些都不同于之前基于网页浏览行为的分析模型。因此,Facebook的搜索和Twitter搜索,以及类Google的搜索都是不同的调调。

  搜索是聚合的一种形态,是一种用户主导的,计算模型提供的,一种随机聚合方式。

  而新闻门户,杂志期刊,则是有编辑,一种人工或组织聚合的模式。

  这分化出用户所谓的主动需求和被动需求,所谓推送和索取。如果关键字是索取,是主动需求,则Adword就是推送,是被动需求。分类的新闻门户则是一种确定需求下的满足,就像不同餐馆满足不同的口味。

  网络和传统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由于聚合了大量信息,信息的交换成本低廉,就塑造了所谓主动需求的模式,这在网络经济出现之前,是不存在的模式,例如你想吃粤菜,你需要知道哪里有这样的馆子,但如果是吃某个特殊的菜,例如皮奶,你不在特定的区域是无法满足的,但互联网似乎把所有的路径进行的简化,包括路径成本和路径依赖,这样你就可以方便获得需要的东西。这就诞生了所谓主动需求的模式,主动需求是宽泛的,满足这种宽泛需求的东西就是搜索,但搜索成为一个生意,则建立在那些服务提供者想找到潜在的需求者的过程。

  因为主动需求是随机而宽泛的,这些搜索行为构成了一个目标潜在需求,广告就具备了新的价值和形态。

  由于路径简易,甄别服务变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但你总不能希望用户都可以判断钓鱼网站和虚假信息的。

  因此,当需求诞生的时候,围绕需求的论证过程和证伪过程也依赖于搜索。好在搜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个自我修定过程。

  这实际上就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搜索模式:

  客户有一个需求,通过第一次搜索确认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存储位置,当到达这个存储位置的时候,则需要判定这个信息的价值,如果通过分析信息,自动将可能的相关数据提供给用户,那么搜索则变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应用。这就是所谓的二度辅助搜索。

  从工具意义上讲,二度搜索不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工具,给互联网带来的额外的计算,同时也不一定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不是绿色的。但用户是可能依赖的,而且这种搜索是依赖于设备或浏览器的,你需要一个全新的浏览器和操作体验才能实现这个功能。因此推广起来也有诸多的不变,你需要重新设计浏览器,因为现在的搜索服务是基于当年的Netscape模型。是单页的,而二度搜索是双页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来可能会出现多页浏览器,就是今天的所谓聚合服务,这种服务,开始的时候是利用网站自身的功能,例如你浏览一个页面,会提供评论,相关新闻等等,实际上就是在一个主信息体的周边构造一个环绕的二度搜索结构。国外通过分解的服务在一个网页内构造出一个完整服务。例如把facebook,twitter,digg,thumbup,论坛都嵌入到页面中,构成一个连接体。但这个任务本身是可以依赖浏览器去完成的。

  其实iOS的应用商店(appstore)则可以提供类似的创意工厂的实践机会。多页复合服务浏览器会逐渐成为一种机会。

  App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将背后的服务重新整合的一个机会。随着iOS和Android这种新的操作系统的出现,服务,应用的框架不断从网页模式回归到应用模式。互联网应用结构开始出现分化,一个是浏览器应用,也就是今天的WebApp的概念,这里也有FlashApp,一种是原生的设备应用,就像iOS上的App。

  讨论到这里,实际上我们开始引入了新媒体的全新概念。

  一方面,可以通过复合自动搜索建立媒体的主动应用模型。

  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编辑,建立前置焦点的信息发布形态,但根本的载体在于复合的应用框架。

  来源:李天白投稿,原文连接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击败Facebook的创意

  需求是创新的动力,创造性的满足需求是互联网创新的归宿。

  一.互联网网民行为的基石

  1.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

  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是网民在互联网上所有行为的基石。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浏览资讯、登录论坛、上微博、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照片、看视频、购物、团购、相亲、找工作…等等,这些纷繁复杂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点,都可以分解成网民获取信息,发布信息这两个基本行为。通过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不同的信息内容,发布方式的不同,这些因素的综合运用,形成更为复杂具体的网民行为。在微博上,我们可以更为直观的观察两个基本行为的运作。

  微博是网民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行为的集合平台。网民在微博上的主要行为有选择关注对象,发微博,转发和评论。关注其他博主,表示网民愿意接收来自于他们的微博,是获取信息的一种表现;网民发微博,将微博传递给自己的粉丝,是网民发布信息的一种方式;转发和评论是网民发布信息的另一种形式。这些主要的微博功能都由网民的两个基本行为构成,我们从信息的获取和发布两个角度来解读微博。

  在信息获取方面,网民在微博上关注其他博主获取信息,其他博主就是自己的信息源。在微博上,任何人,网站,论坛,单位组织机构只要开立账户就可以发微博,可以成为别人的一个信息源。对于网民来说,信息源的多样性,就可以非常方便的根据自己的喜好筛选信息源,获取信息。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民只要在微博上开立一个账户,就可以发布任意内容的微博,网民也可以转发和评论微博与其他网民进行沟通,也由于微博信息源的多样性和丰富,这些信息发布方式,可以非常方便的让网民表达自我,与各色人等建立沟通渠道。

  微博平台上的网民数量多少是信息获取和发布行为效果的重要参数,平台上网民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信息获取的效率,和信息发布行为的效果,影响微博平台的竞争力。

  2.互联网网站的共同通道

  网民的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行为是实现互联网复杂功能应用的基石,我们就可以通过信息获取和信息发布串联互联网上所有的功能应用。与信息获取对应的是信息源,信息源提供信息,网民才能获取信息。在微博平台上,任一网民、网站、话题等只要有一个账户,就可以发布微博成为信息源。在互联网上,能提供信息的信息源则数不胜数,网站,论坛,会员,主题帖子、专题,某条新闻,游戏,视频,某条买卖信息,博客等等任一网页,网民可以从新闻里获得信息,与会员的沟通中,从论坛帖子中,从游戏、视频、团购信息、网购信息中都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对网民来说这些都是信息源。在微博上,对接收到的微博进行转发和评论,自己发布微博两种主要的信息发布方式,在互联网上信息发布的方式和内容要丰富和复杂的多,不过仍以微博的两种方式暂时替代。

  到此为止,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创意的雏形。

击败Facebook的创意

  二、客户端的互联网

  假设有这样一客户端,只有两个简单的功能,收录集合各个网站上的信息,将信息发布到各个网站上。没有注册,没有会员,没有内容,但完全开放,人人随时可用。

  客户端与互联网的所有愿意开放的网站互联互通,网站任意使用客户端,客户端可以读取网站的信息。网站的任意会员可通过原有ID登录客户端,在客户端,他可以找到原有网站上的好友,也可以看到在其他网站上的好友,同样他也会看到其他众多的信息源,筛选关注不同的信息源,就可以获取不同网站上的信息。关注其他信息源的同时,用户也是其他用户的信息源之一,其发布的信息不再只被原网站的会员接收,可以被所有开放网站会员接收。原只在一网站内沟通,通过客户端,与互联网相联,沟通的舞台以几何倍数放大。对于网站而言,站内信息影响力大的放大,网站的价值同比增长。

  互联网上,众多的网站是信息源的主力,开放的网站越多,客户端用户所拥有的信息源数量就越接近互联网上所有信息源的数量,客户端用户的信息传播范围就越接近于互联网整体,而这是具体网站无法与客户端竞争的源头。

  网民通过客户端关注信息源,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存于原有网站,非储存于客户端,信息储存在何处无关重要,只要客户端能够予以获取,这就解决了信息发布的问题,网民通过客户端可以将信息发布到原有网站上,将对信息的评论和转发储存在原有网站上。

  客户端通过对信息获取和信息发布的整合,串联所有网站的内在逻辑,打通网站间的藩篱,建立全新的沟通渠道,囊括互联网大部分的信息,成为网站间信息沟通的平台,成为网民的信息需求处理中心。

  三、创意的可行性

  全网客户端的创意是由信息获取和信息发布是互联网所有网民行为的基石这一假设衍伸推导而来,对这一假设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考《互联网的锤子》系列。

  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程来考量,全网技术是对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信息源技术的进化,是推动互联网网站向信息源时代转型的重要工具,是信息源时代全面发展的技术选择。全网技术与facebook、twitter处于不同的技术积累阶段,犹如google之于yahoo。

  知道的未必会做,能做的未必都需要全知道,你可以对这些逻辑推导无视。在实践中,若有心人对zaker、kik下点功夫,放开自己的思维,同样可以创新出杀手级的应用。到时你可能会发现,殊途同归。

  不奢求理解,若有全网概念足矣。

  来源:读者sbumblebee投稿

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海外中文博客与Adsense

  近来笔者花了不少时间研究Google AdsenseAdwords,为此还给笔者的博客搬了几次家,甚至破费购买空间和域名。关于澳洲中文博客与Adsense广告总结如下:如今澳洲的华人人口已经不可小觑,尤其是悉尼和墨尔本两个城市。澳洲中文博客的现状在研究海外中文博客时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

  目前有不少免费的博客平台。比如:Wordpress和Google的Blogger.Wordpress免费平台不能插入Adsense广告代码。Blogger有自带的Adsense广告模块,不需要插入代码,对没有技术背景的写手来说简单易行。

  中文博客使用流行好用的Blogger的时候最好考虑再三。在墙外写博,意味着放弃国内大量的读者。海外网民的基数跟国内无法相提并论。虽然很多情况下写博客出自自自言自语的癖好,但是既然写了,多一点人看总好过门庭冷落。所以作者身在海外的中国博客很多要么用国内的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要么自己购买空间和域名。后者需要花时间和金钱进行维护,但具备嵌入Adsense广告的条件。

  如果海外中文博客的访问都是来自国内,Adsense广告的策略应该是跟国内其他中文博客没有太大差别。如果读者大多在国外,那么做Adsense广告的境遇跟国内博客就很不相同了。

海外中文博客与Adsense

  Google Adwords的广告投放是区域化的,也就是同样大小的Adsense广告模块,在悉尼看到的广告内容是和上海看到的不相同的。同时,Google Adsense的广告跟语言相关,用中文写作的博客上展示的广告大部分是中文广告。因此,在流量不变,且广告位置和风格固定的情况下,广告的点击量和单价基本受读者所在地商户投放中文广告的质量和竞争情况的影响。

  拿悉尼做例子,投放中文广告的商户很少。而由于当地网民和展示渠道的基数也都很小,广告展示大多不跟关键词挂钩。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大论坛和插Adsense的博客上看到的广告都是大同小异的。最近两个月,挂在第一的始终是劳什子神*晚会,第二是某团购网。广告内容的贫乏是点击率毒药,到处看到的是同一副面孔,谁还有兴趣去点击了解详情?另一方面,既然广告跟内容无关,博客作者撰写的时候不需要迁就关键词。

  网上都说英文广告关键词的价格比较高,几十美元一个点击的都是有的。所以有站长甚至想出了用机器自动翻译来生成英文关键词的歪主意。海外中文博客,自然也就展示中文广告。还是以悉尼为例,商家投放Adsense广告价格竞争并不激烈,所以我目前了解到的广告价格从$0.05-$0.60不等,并不比国内的中文关键词要贵。更不要说相对价格,与当地物价和其他广告投放渠道价格相比。

  尽管以上的分析都是给海外中文博客泼冷水,同时也给传达了一个很有用的信息:海外面向华人缝隙市场的商家投放Google Adwords中文广告性价比非常高。大量展示是不要钱的,点击价格又如此低。此时应是广告投放方“剥削”论坛站长和博客作者的黄金时代。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解读苹果的过路费

  苹果不准许第三方购买,由此拒绝了Sony Reader。而30%的过路费引发热议。谷歌收10%,亚马逊的分成也低于苹果,而且更很的是,苹果要求面向消费者的价格必须是最低。三家公司,除了Sony威胁要把音乐撤出苹果店之外,其他厂家没有任何动作和言论。

  只是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和出版社利用其他通道批评苹果太黑。因为说白了,苹果没有直接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是出版商。出版商试图用一种很脆弱的逻辑论证这是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

  个人以为,如果从行业定价的角度来说,苹果没有多少过份。毕竟谷歌不提供设备,就像传统出版物一样,谷歌是渠道商,不承担印刷成本。而设备提供和渠道提供则充当了原来印刷厂和渠道商两种角色。印刷成本占出版物销售成本20%是正常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收取的是合理的费用。

  有人认为,让消费者买了设备,又要买内容,对消费者并不划算,不过这个帐是由消费者自己来算,划算就买,不划算就放弃。这是一种市场公平。如果苹果不能卖出更多的订阅内容,消费者不买账,那是苹果自身的问题,他会解决。这里没有所谓的正义,至于涉嫌垄断,这是法律争议,法院决定就好。垄断是必须具备某种强制性的。

  除了这个观点外,个人以为,30%的收费模式,是苹果简化渠道的一种策略,不区别对待,则对很多新兴的媒体公司有利。新公司可以没有包袱的投入新媒体的制作,而成本则是清晰的,这有利于创新。

解读苹果的过路费

  本来传统出版在数字领域就没有形成固定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形成需要一个公司来引导,正如当年的音乐市场,苹果1美元一首歌的定价,左右了这个市场规则很多年。

  不论是消费者,出版商,渠道商,设备商,都需要从完整的产业链中,通过提供服务获取利润,这种30%的分成,对于Android平板制造商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好的设备也可能从中分到一杯羹。从而摆脱仅靠设备获取利润的方式。

  对于新兴的媒体公司来说,他们也有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平台。这无疑最终是对整个产业有利的。

  来源:李天白投稿,作者系原当当网CIO,现投资iOS产品开发。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