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5日星期一

是谁剥夺了我们的智慧与能力

  人类最引以自豪的,也是优于其他动物的长处,就是人类的智慧。但迄今为止,人类借以在社会上取得成功,获取财富、吸引性伴侣的优点还不仅仅限于智力一个方面。然而,信息技术很可能使得智力占据成功要素的极大百分比。

  在信息时代,人们之间的距离将变得很近,无论在地理上相隔多远,都能随时交往,但正因为如此;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和地理上相隔很远的人交往、合作,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少地和自己周围的人直接面对面的交往、合作,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隔着一层“窗纱”。隔着这层“窗纱”,你个人是否有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智慧。你的相貌在此完全不起作用,你完全可以制造“虚拟容貌”去吸引人;你的气质、脾气、幽默感也完全可以虚拟:你在平时的直接交往中也许不善言词,很乏味或脾气很坏,但“虚拟交往”与直接交往不同,在这里,智能往往能掩饰你的其他许多不足,使你在“信息空间”中风趣幽默、风度翩翩,整个制造出一个“虚拟人格”来。你没有领导、组织才能吗?也不要紧,信息社会——互联网络是其最好的代表——本来就不需要组织和领导,每个人只要遵守那几个基本的“通讯协议”,就可以把自己的东西搞上去,大家就这样“无组织、无纪律、无领导”地把东西凑到一块,就能出产品、出效益、出事业,因为信息空间有 “自组织”能力。

  另一方面,很多现在报酬还十分丰厚,却不是依靠智能而是依靠其他长处的职业,将会被信息技术取代,就像在过去几百年中,很多依靠体力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一样。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软、硬件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现在已经在影视制作申发挥重要作用的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将完全取代演员。到了那时,演员可以做到的,电脑都能做到,演员做不到的,电脑也能做到,还要演员做什么? 总而言之,在信息时代,不仅力量将主要归属于智能(这一点我们已很容易看到,如制作软件、加密解密、进行其他各种高科技开发等获取权力和财富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智力,信息时代的大规模犯罪也几乎完全依赖于智力,如打进别人计算机网络,翻墙到国外网络,对自己的用于犯罪目的的通讯进行保密等),就连愉悦别人的能力也将主要取决于智能。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老话。在信息时代,这句话比其他任何时代都更加正确,更加绝对。

  所不幸的是:放眼中国互联网,随着网络实名制的落实、网络审查范围的扩大我们仅有的那点智慧被全部剥夺。

  首先,网络实名制之后个人信息完全公开于网络之上,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内容,如何规范化管理肯定是个大问题,并非我们在瞎操心,因为我们的利益到底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这是我们这些奉公守法的公民最关心的问题,当我们的个人信息由于管理不善或者技术上的原因让我们遭受侵害,我们的权益如何维护?如果网络实名制中的个人信息管理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各方条件都达到公众信任的要求,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会泄露,才能广大公民没有后顾之忧。何况,某些人就怕被“人肉搜索”实名制在这里就是“商鞅作法自毙”。

  其次,网络实名制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它的药效还需审慎度量。据CNNIC此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截至2009年1月6日,中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3亿(另:一说1.3亿),这3亿网民的年龄、学历跨度很大,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谩骂行为就如同现实生活中骂人的口头禅一样,不经意间就会冒出来,现实生活中谩骂甚至打架斗殴的事情都管不过来,虚拟网络中的人们就能因为实名制的禁锢而修身养性不再污言秽语了?道德素质高的人不管是否实行实名制,都会严以律己的,至于那些本来就品行不端有犯罪倾向的人,因为实名制就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他们只会投机取巧采取迂回战略进行违法行为,网络实名制能起到的警慑作用微乎其微。因此看来,网络实名制真正能起到的作用也被人们在预期中过分夸大了。国外的相关经验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韩国政府2002年就开始推行网络实名制,可是,根据韩国学者的研究和政府部门观察,网络实名制抑制网络暴力的效果并不明显。

  其三,纵观互联网的各种网民声音,大多也是对实行网络实名的担忧。难道这些不能反映普通网民的心声吗。

  网络审查,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名词,对于中国的网民,特别是资深网民都是印象深刻。网络审查的目的,我想除了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恐怖主义,貌似再也没有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了,除了这个,还有那些我不知道,也无从知道。

  首先,从我的经历可以看出,网络审查导致了大量的国外技术性网站无法访问与正常使用,对技术交流的造成很大不便,阻碍了科学技术的畅通交流。

  其次,从我的经历还让我隐隐觉得,官商勾结又会在互联网这块领域进一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在godaddy.com注册了一个域名,先是支付宝的支付页面地址已封,后是域名管理页面的地址已封;域名要备案必须要有国内主机提供商,在国外是不用备案但又可能随时被封域名与ip)

  互联网本身就是开源与自由结合的产物。适当的管制尤可,如果是最后搞成防民之口,搞成闭关锁国,剥夺普通民众的智慧与发言权,让社会重新回到一个个伪专家,伪权威充斥的虚伪之中去,它必将脱离广大人民,而成为人类进步的阻碍。

  来源:矮子博客投稿。

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付费为什么这么难

  商业模式没有三千也有八百,究其核心分为用户付费和厂商(广告)付费两种。在国外这两种模式可能是各有优劣,但在国内的互联网圈内,大多数不对向用户收费抱太大幻想,转而寻求在用户量做大后获得广告商支持。

  互联网的用户基础量积累很快,一年时间做到几十万注册量的大有人在。这样一个数字如果搁在传统行业已经足够养活一家不小的公司,但是为什么在互联网就掀不起一点风浪?

  创业者常常都在臆想,几十万注册用户,每个人付费一块钱就能让我活得不错。一块钱,我们可以用它买任何东西而不会心疼,为什么在互联网里面用户就那么吝啬付出?

付费

  1.虚拟服务的付费习惯需要培养

  现在B2C、C2C大行其道,将传统渠道网络化的网络购物大获成功,本质原因是他们销售的仍然是实物,网络和物流体系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购买渠道,用户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商品体验,和现实购物有强烈的可对比性。

  而大多数互联网服务,销售的只是信息、功能,这种新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更为陌生。他们潜意识里面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这笔投入,尽管这笔付费也许只需要一块钱,但是这样的虚拟购物模式是他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他需要更多的观察和考虑。

  让用户产生怀疑和不确定,这是任何销售过程的大忌。

  2.互联网服务的可替代性太强

  国内互联网的生态是:A网站服务做得很好,做收费,钱景很棒。然后B网站眼红进入市场,做免费,大肆争抢市场。这样的竞争,让双方不再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产品、服务的改进,而是在公关战、价格战、策略战花太多心思。

  做的成本太高,抄的成本太低。收费和免费的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假设双方的服务没有本质差异,用户自然倾向于选择免费。这样的道理和现实一样,A卖果汁一块钱一杯,B的果汁免费送,当然B的生意会好很多,尽管可能口味比A要差一点。

  这个部分的根源在于:第一国内喜欢模仿,这让先发的公司很被动;第二大家还是缺少本质的壁垒,例如内容、功能、创新的部分,能否为用户解决问题,这是消费者选择你的重要理由,即便是竞争对手免费。

  ——分割线——

  在中国有一家公司值得大家学习——腾讯,尽管腾讯现在的广告收入不低,但是用户付费仍然是腾讯最大的收入来源。无论早期的移动QQ,还是后来的QQ秀、QQ空间,数目繁多的收费项目让用户乐此不疲。

  在美国也有一个榜样——苹果,App Store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在线应用程序商店,成功吸引大量开发者的加入,并且帮他们获取了丰厚的收入,当然这也包括苹果自己。

  让用户付费,先问问自己会不会付费。能说服自己,那么用户付费也就不远了。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支付宝的电子商务策略

  支付宝开始感到坐立难安,央行网站21号正式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尽管作为中国第三方支付宝的翘楚,拿到支付业务许可证没有任何问题,但它仍然感觉不舒服。

  《办法》的出台,第三方支付正式被央行纳入监管范围,将经营范围以及规则进行了大量规范。给第三方支付正名的同时,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将不能打着擦边球和银行正面竞争。

  外界认为,央行为了避免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将会采取两方面的措施:

  1、在《办法》中对第三方支付的经营范围进行限制,对传统银行业进行保护;

  2、蓄谋已久的超级网银,可能会对传统银行业与第三方支付区别对待,拒绝或者限制第三方支付对于超级网银的接入。

  《办法》的实施细则尚未正式公布,包括第三方支付的经营范围、与银行业的关系都不明确。

  但支付宝的一个动作让业界震惊,他们在日前悄然上线了向银行卡付款功能。这一功能包括卡对卡、支付宝对卡,支持目前几乎所有国有、商业银行。

  这一功能不仅实现了传统银行业的同行、跨行转账业务,还能够实现支付宝向银行卡转账的功能。这意味着支付宝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充当银行们的中介角色,期望自己能够亲自加入这场游戏,和传统银行们直接竞争。

  从用户层面,能够直接进行跨行结算的支付宝,已经和传统银行大大拉近了距离。更令人兴奋的是,根据央行日前对《办法》的媒体解释,第三方支付将能够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所谓的预付卡和我们现在的借记卡并无不同。

  支付宝以后将可以发型属于自己的“支付宝卡”,如果预付卡未来能够接入到大型支付网络,例如银联、Visa、Mastercard,将能够与银行展开面对面的搏击。

  支付宝对传统银行业的这一大胆试探,更像是提前从央行获悉天机,得知《办法》的细则将会放开对第三方支付的限制,捷足先登希望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看起来,这像是支付宝的一次绝地反击。在《办法》出台之后第三方支付市场将会再度受到资本的青睐,会有大量竞争对手出现。作为目前第三方支付翘楚的支付宝,则更容易受到这些后进者的冲击,他们正在未雨绸缪。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支付宝

  来源:XJP投稿,原文地址

2010年7月2日星期五

免费iPad应用软件推荐

  我的苹果iPad 3G目前已经体验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颇有一些使用感受,在上一篇苹果iPad评测中,我主要介绍了iPad内置的一些基本功能和应用,而这一次,我特意为各位使用苹果iPad的用户推荐一些免费的苹果iPad应用软件,供大家参考。

  安装苹果iPad应用之前,首先要有一个iTunes帐号,用于访问苹果的App Store,在App Store里有近万款iPad专用的应用程序,其中有很多功能不错的免费应用。注册iTunes帐号时候建议选择美国商店而不是中国商店,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商店的应用软件在美国商店都有,但反之却未必。以下的所有应用均需要美国商店的帐号访问。

  电子书应用

  iBooks

 iBooks

  iPad最重要的一大用处恐怕就是电子书阅读器,苹果官方提供了免费的iBooks电子书应用,最新的iBooks软件前些日子刚升过级,支持iOS4和iPhone,支持标签同步以及背景变色,棕色的背景比白色背景看起来更舒服,虽然功能上和Stanza比还有差距,但是界面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目前iBooks的官方书店里的中文书籍很少,大部分是英文的,因此只能依靠同步本地电脑的EPUB格式的电子书文件到iPad里,同步的方法和同步MP3音乐文件类似,在“编辑”-“偏好设置”中,选择显示“书籍”,然后选“文件”-“将文件添加到资料库”,把本地电脑的EPUB文件添加,同步iPad的时候选择同步书籍即可。

  Stanza

Stanza

  Stanza是免费的电子书EPUB阅读器,这个阅读器的功能非常强大,最重要的一点是支持很多在线书库,用户可以直接浏览很多在线书库而无需同步本地文件,比较知名的在线书库包括“书仓”和“掌上书苑”。

  用iPad看电子书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iPad太重了,长时间拿在手里会很累,纸质的书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

  目前电子图书的国际标准是EPUB,该格式使用了XHTML展现文字,并通过ZIP格式进行压缩,比起TXT和PDF格式而言,EPUB可以根据阅读设备自动以最适于阅读的方式显示图书,阅读体验非常好,在电脑上也可以安装Adobe Digital Editions来查看EPUB电子书。苹果和索尼等大型厂商都支持EPUB标准,目前EPUB已经成为国际流行的一个自由开放的电子图书标准。非常可笑的事情是,中国最近也在讨论制定电子书版式行业标准,我感到很奇怪,放着这么一个自由开放的标准不去用,自己制定一个封闭的中国标准,中国的这些行业专家们是不是都吃饱了饭没事情做吗?

  地图类应用

  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

  大名鼎鼎的谷歌地球iPad版提供了一个支持多图层的,功能强大的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支持传统地图和卫星地图等,两个手指就能操作,浏览体验非常爽快。关于Google Earth for iPad的详细评测,请参见我这篇文章《Google Earth iPad版评测》。

  拉手离线地图

拉手离线地图

  拉手离线地图是专为节省用户流量费而设计的免费软件,用户可以在有网的时候下载好地图,以备出门在外没有网络的时候使用。拉手离线地图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连接网络,依然可以查看地图并搜索到身边的生活服务信息。

  拉手离线地图使用的是Google地图服务。

  生活类应用

  指南针Free HD Compass

指南针Free HD Compass

  iPhone上也有这个指南针应用,总的来说,这个应用的界面相当漂亮。

  电子琴JamPad

电子琴JamPad

  这款弹钢琴的软件可以同时支持多手指同时触摸操作,模拟吉他和混音,名且支持各种复杂的钢琴弹奏技巧,音质十分逼真。

  QQ HD

QQ HD

  在iPad上运行QQ软件,可以在这个新的平台进行网络聊天,有好友聊天和QQ群聊天,界面比较清爽,唯一令人烦恼的是,每次进入QQ HD都要输入图片验证码,很烦。

  办公类应用

  WordPress

WordPress

  著名博客平台WordPress的iPad版,博客作者可以使用这个免费应用来更新自己的博客,支持离线撰写,然后在线发布,非常方便。

  Read It Later Free

Read It Later Free

  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或者一个网站,但是却没有时间读完,那就可以将其保存到Read It Later中。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该文章或网站。从而避免只为了阅读某篇文章而向收藏夹和收件箱中添加一些杂乱的链接。

  这个应用和iPhone版Twitter应用搭配使用非常有效,当用户在Twitter上看到一个链接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个工具将链接存储下来,由于手机访问速度较慢,稍后可以在iPad应用或者电脑上阅读,支持离线方式阅读,是一个很好用的书签管理工具。同样功能的instapaper只有iPhone的免费版,iPad的免费版还没出来。

  FeeddlerRSS

FeeddlerRSS

  一个Google Reader阅读器的iPad应用,由于浏览器版本的Google Reader在iPad操作并不方便,主要是快捷键无法使用,因此这个应用弥补了在iPad上看RSS的应用问题。

  EverNote

EverNote

  EverNote是一款在国外非常著名的笔记软件,界面与功能十分类似Onenote。EverNote具有网络存储空间,支持Tags,是一个资料组织和管理实用工具,从创意笔记到网页快照都可以通过Evernote来记录,而且可以将这些信息同步到Mac或Windows桌面中。

  Dropbox

Dropbox

  Dropbox是最简单的网络文件同步和分享工具。出门在外时,可以通过Dropbox访问文档、电子表格、演示稿、视频和图片,并且可以将文件导出到其他的iPad应用中。Dropbox拥有高达10.25G的网络存储空间,支持iPhone和iPad,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对中文支持比较好,我使用另一款收费应用GoodReader虽然也可以不翻墙连接Dropbox,但中文TXT文件读出来是乱码,而Dropbox自身读出来就正常,这也就是中国人宁愿使用VPN也要安装Dropbox应用的原因了。值得一提的是,Dropbox对于TXT、PDF等常见格式可以直接支持阅读。

  GoodReader

GoodReader

  GoodReader并不是免费应用,这也是月光博客在本文中介绍的唯一的一个收费应用,价格为0.99美元,但请相信,这个软件绝对是物超所值。GoodReader这个软件功能很多,可以阅读各种类型的文档,包括Word、Excel、PPT、pdf、txt、jpg、zip等等,更重要的是,GoodReader支持在不开VPN的情况下访问用户Dropbox的文件,这点功能很方便。不过GoodReader对于TXT等文件默认使用UTF-8编码,普通中文TXT文件读出来会是乱码,需要将GoodReader中TXT的默认编码格式修改为MacChineseSimp才可以。GoodReader支持通过WiFi与用户的个人电脑传输文件,可以方便的把用户电脑或网盘的文件复制到iPad中。

  网络视频类

  凤凰网

凤凰网

  包含凤凰网上的新闻视频,速度还可以,就是内容少了点。

  土豆会

土豆会

  土豆网的网络视频应用,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免费视频网站的iPad应用,可以替代需要翻墙访问的iPad Youtube应用,视频播放很流畅,但视频内容也不是很多。

  报刊杂志类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的iPad应用,要在线才能查看,对已收藏的文章可以离线阅读,南方都市报是广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也是中国最好的报纸之一,以其开放和大胆直言的特性吸引了中国大批的读者。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的iPad应用,也要在线才能看,界面设计的和真实报纸一样,很值得一看,南方周末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是中国少数敢于顶住压力讲真话的报纸之一。

  总结

  以上就是iPad的主要免费应用软件,虽然是免费应用,但是功能绝对不容小觑,很多应用(如Google Earth)的界面和功能都不弱于那些付费应用,随着iPad在大众的逐步普及,相信基于苹果iPad的免费应用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用。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互联网,你还能更土一些么

  SNS热炒了两年了,微博越来越看起来像是个新闻平台,开心网则连公用菜地的地位好像都要摇摇欲坠。虽然UGC的门槛一再降低,从日志到图片再到100来字的推文,被IT精英们看做下一个金矿的草根们似乎仍不领情。大鳄们在忙着把各路明星大神实名验证拉上推特,巴不得把他们的吃喝拉撒都记录下来,而更多的人在忙着聊天,偷菜,玩游戏,对那一小部分人在说什么一无所知。毕竟在这无数成年人连篇800字的文章都读不完的时代里,指望他们能像韩局长那样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也实在太不切实际了点。

  和菜头有言,长期在网络上呆着,长期看见几张老脸来来去去,长期在几个站点流连不去,很容易就把那点人那点事当作了世界的全部。或许几个明星的“我今天很不爽”,“再吃一碗牛肉面”,“我去厕所了,等一会儿回来”也能保证人气让众粉丝眼前金星乱闪,不过你不能指望那些甚至推特都不会上的草根也愿意把自己的吃喝拉撒彼此分享。公众人物会开个拖拉机会用五毛钱一包的草纸都能让无数人感动落泪,大部分普通人,还是不敢幻想自己会有这样的运气的。

  用信息收集的观点来看,Foursquare固然是切合普通人生活的例子,用简简单单的Check in和奖章,地主等各种虚拟奖励,加上一点商业优惠,就构成了用户分享对商户服务评价信息的无限动力。不过在这样一个手机信号经常out,各种服务都要审批,中小商户对网络营销所知尚少的国度里,也还略嫌高端了些。想想6月初foursquare的check敏感地点导致被封,2300万的《雷锋的故事》和3000万的网站就或许会觉得,创造多少效率,多少节约,并不是互联网在这个国度的生命力所在,纵使封掉99%的服务,再靠“拿来主义”官营一些实在不可缺少,对大多数人民的生活也全无影响。

  在网络上已经懒得让人去骂的脑白金,仍然靠着对受众心理的掌握牢牢占据着保健品市场的半壁江山,那些神奇的小瓶子是否有作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宣传,和“健康”“长寿”等概念不可剥离的联系,已经让它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纵使IT从业者不需要依靠这种伎俩推销自己的产品,然而,做一些联网计步器,随身健身小器材,随时随地让那些花十几个字描述下自己都懒得去做的用户们,分享下自己健身的状态,传递给关心他们健康的人群,看看在历经多年发展,背景,技能,声光效果已经蔚为大观的游戏体系里,做一些每日可及的事情,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也不是多困难的事。

  在少年时的热血漫画《灌篮高手》里,流川枫能够以精湛的球技,在眼部遭受重击的时候仍然闭眼上篮,令樱木花道瞠目结舌的时候,他曾经淡淡解释,每天500次投篮,变成条件反射罢了。成功固然在于坚持,然而当天赋,机遇,还有能看到的成就似乎都杳无飘渺的时候,作为意志毅力都不出众的凡人,又有几个能坚持到最后呢?互联网或许不能代替凡人的意志和坚持,然而,至少它可以让那些或许看不到成果的努力,那些或许能改善生活的愿望,变成网络上或许虚拟,但总能够量化衡量,进行比较,选择交互,分享生活,并获得新鲜体验的各色成就,是未来游戏的另一种价值,也是SNS网络的新潜力所在。

  来源:读者blindc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

谷歌中国ICP牌照将过期

  谷歌高级副总裁大卫德拉蒙德今日在谷歌官方博客上表示,谷歌可能无法获得6月30日即将到期的中国ICP牌照的续签,如果未得到ICP牌照,Google.cn网站将无法继续在中国运营,目前Google.cn的首页已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并重新提交了ICP牌照的申请。

  博文称,自从谷歌针对中国大陆的中文用户推出中文搜索引擎 Google.cn,谷歌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确保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为用户提供可用的搜索服务,但是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谷歌在1月份宣布,将不继续在Google.cn提供经过过滤的搜索结果。

  谷歌通过将 Google.cn 自动重定向到 Google.com.hk (谷歌香港的搜索引擎)的方法,来为中文用户提供未经过滤的简体中文搜索结果。但是,从谷歌和中国官方的交流中获得的明确信息是,他们对于这种重定向不能接受,如果谷歌继续这么做,那么谷歌中国的6月30日到期的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牌照将不会续签,如果没有这个ICP牌照,谷歌将无法继续在中国运营类似Google.cn的商业网站,这将意味着Google完全退出中国。

  这对于那些希望Google.cn继续运营的中国用户来说将是一个可怕的前景,因此谷歌决定寻找一个替代方案,不将用户自动重定向,而是改用一个登录页面的形式,在该页面与 Google.com.hk 链接,在那里,用户可以进行搜索,或继续使用在 google.cn 上的音乐搜索和文本翻译等不涉及内容过滤的服务。这个新做法确保 Google.cn 不对搜索结果进行过滤的前提下,同时让用户可以在一个页面上访问谷歌中国的所有服务。

  未来几天,谷歌将全部停止自动重定向,让所有中国用户都直接访问这个新的目标网页,今天,谷歌则基于这样一个新页面重新提交了ICP牌照的年检申请。

  作为一家公司,谷歌的追求是让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到他们所需的信息,包括中国的用户。这就是为什么谷歌一直在努力地保持 Google.cn 的运营,以及继续谷歌在中国的研发工作。谷歌在平衡不自我过滤和尊重中国法律的前提下,重新向中国相关部门提交ICP牌照申请,并希望得到批准,使得谷歌可以继续通过 Google.cn 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

谷歌

  看完谷歌的这段声明,我的心情是复杂和悲哀的,谷歌搜索已经撤出了中国,中国国家测绘局上月出台了新的规定,要求在中国提供网络地图和定位服务的企业申请相应的牌照,谷歌的地图牌照也没有消息,在中国运营的谷歌地图也前途未卜,现在如果连ICP牌照都有问题的话,谷歌音乐和谷歌翻译也危险了,整个谷歌在中国的产品线都会面临危机。

  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通过实行禁海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成功的让一个强盛的中国与世隔绝,沦为弱国,被列强蹂躏,现在,我们则再一次实行互联网的闭关锁国政策,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让中国再次与世隔绝,未来有可能历史又将重演,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又会面临毁于一旦的危机。

互联网时代的社区化及其意义

  摘要:这篇文章试图避开技术,站在互联网本身意义的角度上来看待互联网的发展,即社区化的逐步形成。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也试图剖析互联网社区化的本质在于构建一种“环境”,这种“环境”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粘性而产生的。SNS网站如何构建这种环境,也就成了本文所关注的地方。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会有与你我擦肩而过的人,而这种不经意的相遇就是由互联网的社区化造成的。在下文中,笔者试图通过简述互联网社区化的发展历程进而深入探讨社区化的本质所在,希望对部分互联网初期的从业者有所帮助。

  一。互联网社区化的基础——六度分隔理论

  以六度分隔理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网站),其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是你与一个陌生人之间只需要六个左右的朋友就能够互相发生信息的传递。

  因此,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的网状结构,就可以通过友人亦或是友人的友人所形成一种互联网上的弱连接。这一种看似粘性很不稳固的人际网络实则构成了一种相当紧密的人脉关系。这种人脉关系早已经突破了地域性的束缚与时间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年代,懂得如何去利用社区型资源的人,才是互联网上真正的适应者。

  二。长尾的意义——小众化时代的来临,让你我成为彼此的过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由克里斯。安德森所提出的“长尾理论”。通俗的讲,“长尾理论”就是当一系列成本降低后,看似原本没有销路的产品,都会找到自己的市场。从宏观意义上来说,这“无数”的小众化产品的销售总和,可以超过主流产品的销量。

  当长尾与互联网相结合时,无不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小众化时代的来临。小众化时代的到来,随之所引发则的是人们趋于个性化的内心世界会被逐步释放出来。

  从最早的固定的几十个电视节目到之后门户网站的信息聚合集约化再到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要的以至于如今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制造信息,从而让别人寻找到自己。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长尾的意义给了SNS更大的支持,即身在其中,个人必定会因为相同信息的整合从而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者可以这样说,当自己正在寻找的同时,信息也正在寻找自己。在这里不得不称赞的是,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先生对于未来互联网本质的理解很为深入:“你要找的正在找你”。这里的高明之处在于这句话中根本没有提到一个特殊的限定,例如是信息亦或是人。因为这一切在虚拟的网络当中,都是完全无意识的接触。

  三。社区的必然性——是过程,而非目的

  在这个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国外社区型网站如:Myspace、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均已兴起。当然,中国的互联网也已经历了多次蜕变,从老三家的“新浪、网易、搜狐”到新三家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都在向社区化转型。当然,校内(人人)、51、开心等则是彻彻底底的根植于社交类网站。

  有一点很清晰,那就是网站若要想能够更有活力的生存,想要活的更久,不仅要学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架构出社区这个意义,形成一个个的“圈子”,从而制造出良好的用户体验。依托圈子的力量将用户粘住,提高用户的活跃性,从而反作用于“圈子”,这样所形成的良性的循环式发展,比一味靠炒作的噱头而短期增加用户的手段要长远得多。

  因此,可以这样说,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用户之间相互动的时代,社区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一定要切记:这只是互联网发展的过程,绝对不是目的所在!

  当然,你也许会发现,现如今,但凡做网站的,谁不说自己是在做社区?这早已都不再算是一种流行了。可是,这里面不乏鱼目混珠者,跟风做出来的“社交网站”,连“形”都不似,更不要说“神”了。

  四。社交网站的本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才是最核心的技术

  首先,我要在这里申明很重要的一点:做社区不是在做技术, 学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才是最核心的技术。

  互联网的社区化其实就是一种通过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的整合从而最终达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互联网社区化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意义,所有的价值也都架构在参与者之间互动的价值之上。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趋向于服务型的网站,社区化网站不仅要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更要深刻的触摸到用户之间所需要的服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单个的用户是不可能形成圈子的。所以,纯粹针对个人的技术性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记住,你的用户要的不是与一个程序之间的互动!单纯的只是机器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唯一的意义就是没有任何意义。在没有高度革新的技术出现之前,不要指望你的技术会比对手高明多少。单靠冰冷的程序是不可能点燃起用户的热情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服务呢?简而言之,就是要想方设法的造就出更为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

  如果说社区化的本质在于“人与人”,那么社交网站的本质就在于建立起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

  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开放API后所植入的一些第三方的应用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构造了更为优良的用户之间的环境。这主要是变相的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性,试想,给你一个单机版的偷菜游戏,让你与机器竞争,你也许连考虑都不会考虑。因此,这里面要看到的是,游戏后面的意义不是程序,而是活生生的,与你我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意义。而这些程序正是起到了连接你我,加之满足一些基于人性上的弱点,因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正如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所提到的“做造钟者而非报时者”。因此,最好的粘性就在于产生一个良好的机制使用户之间自发的产生粘性,这使得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产生了彼此的依赖感。这种粘性是一种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的粘性,非常牢固,因此这样的社区存活的时间也就更为长久。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由此可见,纯粹是依靠模仿而形成的社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充其量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因为这种社区的本质是为社区而社区化的,其一切的意义都根治在纯粹的技术之上时,根本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存在!

  总而言之,为增长而增长,依业绩而业绩,就模式而模式根本不可能成就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长治久安的互联网公司,缘木求鱼的结果只能是徒劳与枉然。一切都只不过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罢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社区化的意义归根结底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意义。而这一切的产生也都基于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社区就像是经络一样,疏通经络是只一种过程,其目的不在于疏通本身,而在于疏通经络后的效果与意义。

  一言以蔽之: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是被卷入其中并且参与运行,在不知不觉中制造信息,吸引信息,进而逐步完善社区本身的构建者。

  本文的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也同时找到了你。

  来源:郭鹏程投稿,作者电子邮箱:catkin.guo(#)gmail.com,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