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0日星期六

网易和腾讯QQ邮箱之争

  一月底的时候发现网易的邮箱重新开通了在2006年停掉的pop3和smtp,然后网易相继开放了转发和联系人导出等功能,去掉了小尾巴广告,开通了50M附件以及手机邮箱等诸多功能,不禁让我感叹:丁磊养猪后茅塞顿开,网易虎年前连连发镖。

  之前因为网易的小尾巴广告和SMTP发送邮件时无法保存在已发送邮件中,不少用户使用Gmail来管理126的邮件,使用Gmail的IMAP功能同步邮件,以保证在电脑和手机上的邮件是同步的。国内的免费邮箱,属QQ邮箱最好用,学习了Gmail的很多优点,同时没有染上网易邮箱广告满页的恶习和Sina邮件广告和邮件分不清楚的缺点,再加上QQmail不用注册,与QQ的绑定,QQ邮箱很快就获取了很多的用户,特别在年轻用户中,很快的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就是腾讯获取了用户群之后,进行横向产品开发的成果。

  而回头看网易去年的发展,可谓相当抑郁。网易的门户地位自不必说,渐趋声小势微,而占据网易收入大头的游戏在去年也是发展相当不顺利。本想从九城手里接到魔兽世界之后可以增收,无奈文化部和出版总署神仙打架,网易遭殃,魔兽世界迟迟不能运营,还引发了“贾君鹏”的流行……

网易邮箱

  曾几何时网易是国内免费邮箱老大,注册用户上亿,但是网易一直觉得这个业务属于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虽有上亿用户,但因为缺少盈利模式,而相当的抑郁。于是当你打开Web邮箱页面的时候有大幅的广告,当你通过Web邮箱发送邮件时,网易在你邮件内容后面添加了一个小尾巴广告。但是网易没法在通过SMTP发送的邮件后面发送小尾巴,为了能够获取更大的页面访问量,以增加广告收入,网易在2006年11月16日关闭了新注册用户的POP3/SMTP功能,也曾引起了广大邮箱用户的反感。而在此期间,QQmail则学习了Gmail的优点,摒弃了之前免费邮箱的缺点,相继推出了无限容量、50M附件、QQ文件中转站、开放IMAP等一系列服务,创新的QQmail和QQ庞大的用户群使得QQmail很快的成长起来,获取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再加上运营商在3G时代都推出了手机邮箱,兼有短信通知的方便,分流了部分用户。

  这下丁磊急眼了,因为他听到了这样的笑话:说在中国直选的话谁最可能做总统,最后结论是马化腾,他只要弹出一个窗口投马化腾一票,送10Q币就搞定了。腾讯依靠庞大的QQ用户群推出的门户、游戏、增值业务、拼音输入法、QQ影音等等产品,把用户的电脑包围;推出的手机QQ、QQ浏览器、手机输入法、QQ同步助手等把用户的手机侵占。丁磊终于明白了“用户为王”的道理,也终于明白了网易上亿的邮箱注册用户是一座巨大的宝藏。于是网易在一月份推出了一些列的措施,直指腾讯的利剑是网易邮箱也开通了聊天功能,毕竟能为某些被封了QQ服务的白领提供一个聊天的场所;直指运营商的手机号码邮箱……

  所谓有竞争才有发展,网易的邮箱有进步,但是QQ邮箱也依然好用。最后介绍一个新邮件免费短信提醒技巧:使用邮箱的自动转发功能将邮件自动转发到139邮箱,这样有新邮件时就可以收到短信提醒了,然后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上网来处理邮件,通过IMAP保持邮件的一致性。

  来源:读者mtokala投稿,作者邮箱mtokala#gmail.com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引爆中国3G的导火线

  很多人都说2009是中国3G元年,理由是2009年3G开始真正进入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啥G3、天翼、沃的广告那是满天飞,感觉嘘头太多,实打实的东西太少。

  我本来想用2009的3G元年作为点来写,因为毕竟这样的业绩对于超过6亿手机用户的中国来说实在太寒酸了一点,所以便只能够写2010年的3G了。又不愿意去写预测,因为但凡沾上这俩字,多少都会有点神棍的味道在里面,我既不是专家、教授,顶多算个业余观察者。

  2010年可能才是中国3G开始爆发的一年,超过6亿的手机用户以及接近半数的壮年用户(用词也许不贴切)足够让中国3G雄赳赳一把,就像打了春药的狗、发春的猫一样红透半边天。

引爆中国3G的导火线

  国人瞩目那只是最基础的,世界人民即将震精,资本主义的资本家们一定会牢牢盯紧我们的钱袋。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引爆中国3G的四根导火线:

  导火线一:3G带宽资源剧增,价格剧降。(价格合适的足量带宽)

  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准备,各大电信运营商的3G网络覆盖以及带宽资源已经达到一个足以进行一个普及型促销。

  以前由于带宽资源有限,不得不以高昂的价格来限制用户的使用,甚至即使高价用户也可能被设定流量上限。而现在我们可以发现电信、移动、联通都有计划在2010年将3G进一步推向主流市场,这其中包括更优惠的资费、更大方的流量分配、甚至还包括了无限短信(联通),这个市场的主要群体包括学生、白领、上班族等等。

  他们的每个月在电话费上的消耗集中在30-150元之间,但是庞大的用户数量足以让电信运营商数钱数到手抽筋,前提是他们的服务、带宽质量良好。

  导火线二:智能手机、MID渐成主流。(能够承载更多应用的设备)

  回顾2009的移动通讯市场,你会发现智能手机是最大亮点。无论是Google Android的强势搅局,还是联通引入iPhone的疯狂营销,抑或是Nokia的奋力革新都带来了让我们更为兴奋的亮点。

  我们对手机的关注不只局限于摄像头、屏幕、外观等浅层,而是更多关注CPU、内存、操作系统,这些参数更能够决定我们的3G体验。

  更新、更快、更强的移动设备将能够让我们能更好地运行各种程序,浏览标准互联网网页、收发电子邮件。

  导火线三:移动应用逐渐丰富,功能逐渐丰富。(几乎能做任何事)

  3G只是一个名词,它不能被直接触碰,它带给我们的好处就是更快的网络速度。在有了支持3G功能的高性能终端之后,我们还需要更多应用,他们才是我们触碰互联网的工具。

  通过各种应用程序我们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位置(GPS)、在线听歌看视频、和朋友聊天(即时通讯)、把自己拍的照片发表到博客、发布动态到各个微博客。套用联通iPhone的一段广告词:超过三万个应用,几乎能做任何事。

  这才是3G的最大驱动力,在各大网站不断发布各种移动应用的时候,人们将会更习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触网。

  导火线四:多种接入方式矩阵形成。(随时随地的互联网)

  3G并不是所有,它不能做到完全的网络覆盖与满足所有的需求,所以我们也需要其他接入方式的补充。

  例如在老山村里面也许你只有一格信号,你仍然可以通过老旧的WAP网络发布你的动态,在有wifi接入的地方你可以通过wifi享受更快的接入,当然还有gprs、edeg.

  这已经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互联网梦想,只要你想,就可以。

  这不是预测,不一定能实现,只是我个人关于2010年3G的一些美好愿景。还是很向往那种拿着一部手机行走世界的梦想,不过如果没有实现,博君一笑,仅此而已。

  来源:XJP投稿,原文地址

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

2010年用户体验挂历

  2009年已经结束了,“用户体验”已成为上至领导老大下至我等平民百姓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究竟体验是什么?体验好,但又好在哪里?以下列出国外Frank Spillers 作的2010年用户体验挂历,加上笔者对09年各产品用户体验的理解加以点评,不到之处欢迎指正。

  一月份 Intuitive( 让产品具有让人产生直觉的)

  直觉意思就是不需要理解。对一个产品来说,一个让人有直觉的产品是通过设计来满足用户期望的;对用户产品说直觉就是产品就如、自己期望的那样运行操作,而且她们也没必要过问自己为什么那样。

  如QQ2009面板中个人信息面板中,空间、邮箱、钱包、邮箱上的数字消息提醒,一看就让人明白有新的、多少消息提醒,点击进去后直觉告诉用户回去哪里。

  二月份 Sociability(让产品具有社交性的)

  社交性给予了用户扩展社交交互和社交行为的方法.一个产品越具有高度的社交性,那么它也就越能够更好的将用户和社区联系在一起.社交界面可以促进用户状态、用户的归属感及群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可以使得用户参与贡献、分享及共同进步。

  如Slideshare是一家做Slide、PPT稿件上传分享的网站,里面有象twitter那样follow和发送短消息那样的社交功能。

  三月份 Explicitness(让产品直截了当的吧)

  条条框框是直截了当的死敌。产品给使用过程中的条条框框和逻辑能力要求会导致用户挫败感。“dumbing it down”的意思就是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用户不知道你所知道的。

  淘宝的站内搜索在之前阿石日志《站内搜索的演化——淘宝篇》中提到过,新版淘宝站内搜索给用户最大的观感就是直截了当的一搜就看到搜索结果,不像现在正式版中搜索到的还有一大堆筛选分类,搜索结果在类目多时第一眼看上去更像是分类器。不过这种直截了当的做法也可能引起老用户的反弹,如最近《万店签名!共同抵制淘宝的按“人气”排名》的帖子引起很大反响,其实淘宝站内搜索还是在A/B test,但A Test中已然在改动实际触犯了老用户的真金白银实际利益。

  四月份 Context of Use(注意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情境)

  任何一款产品或者一组用户行为都“生存在”在一个独特的情境当中,这个情境是由产品所在的环境、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产品设计情感、社会现象等各种因素塑造的。拥抱产品使用情境的设计吧,这样就能更加懂得什么样的用户什么时候需要她(产品)。

  如豆瓣9点的根据用户上网时间情境的白天、黑夜模式自动切换

  五月份 Personas(请关注产品的用户身份)

  “用户身份”本意是拉丁语的“面具”。一个“用户身份”就是一个用户档案,抑或是一个具体用户、用户行为、用户期望和用户需求的快照。好的“用户身份”,植根于用户行为的深度观察和了解,用以帮助优化产品设计并对其追踪跟进,以及使产品设计更加体现真实的生活。

  如新浪微薄的对名人推出的新浪认证小徽章,因为有真实,才会有用户努力追求真实。对比与139说客的“真实互联”,新浪的认证更容易形成用户层级,也富于可操作性。

  六月份 Task-Oriented Design(面向任务的产品设计)

  一个面向任务的产品设计可以给予用户有益的产品功能点和特点,使得她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完成任务(或一组动作流程)、更快的达到她们的目标和释放产品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阻滞感。

  如京东的购物车流程设计,随着用户购买的进度区分购买流程的步骤,到了订单核对页,还可以点击进度导航往前一级回退,这个细节设计让人佩服,值得学习。

  七月份 Progressive Disclosure(进度显示)

  进度显示是一项连续界面过程中展示信息和动作交互设计技艺,用以避免用户感到不知所措。通过显示信息的进度,你可以向用户展示每一步的产品信息主要部分,这样可以帮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现她们平时不易发现的产品强大特点和功能。

  如QQ软件安装进度展示,不仅显示安装进度, 还可以在安装过程中以简单、清晰图文展示新版推出的功能,在QQ版本屡创“新高”的09年这一招无疑是个很好的熨贴。

  八月份 Pleasurability(令人心情舒畅的)

  令人心情舒畅的产品会让人产生一种深度情感体验的满足感。越是让人心情舒畅的产品,它也就越能够从社交、生理及认知上满足用户,甚至是她们的价值观。用户会对一个高度令人舒畅的产品产生积极反应,甚至会“爱上”这款产品。

  如身边的苹果控们热爱力推的iphone 3Gs,谁也不能否认“信乔布斯哥”的威力,谁说产品不能让人产生信仰?

  九月份 Cognitive Overload(信息设计中关于认知的过度加载)

  认知的过度加载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境:用户在海量信息中感到不知所措,以至于达到认知的极限。困惑、沮丧、神奇、甚至无助等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阻滞感都是常常都是来自于认知过度加载。当用户抱怨道:“太多了”时,这其实就是用户对产品发出认知“被”过度加载的信号!

  信息设计的认知过度加载实在是太常见了,一本《don‘t make me think》道尽了信息设计过程出现的种种现象,著名的Krug三大定律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十月份 Containership(UI设计中的集装箱理论)

  “集装箱”讲的是相关类信息的视觉组合。只要有联系的信息都可以被组合或是在界面的同一区域看上去是组合的,或包含的。提供好的集装箱意味着提供可以将各种控制走到一起清晰的边界。例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一个表现为“局域性”的动作不能表现为和“全局性”动作。

  如江苏移动首页“优惠与活动”中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个Tab切换,全球通的品牌色是蓝色,区块背景是全球通的logo,当切换到动感地带时,Tab标题的颜色也随之切换为动感地带的品牌色橙色,背景换位动感地带的logo.局域性有封装的“集装箱”,也有清晰的边界。

  十一月份 Synch (让用户与产品一起同步心跳)

  “同步”即在用户和产品之间存在的一种直觉合并的状态或者是“流”。产品和谐的运行在用户的工作韵律当中,例如产品以更少的错误、和用户在一起、以及和用户一起“心跳”。带有 同步感的产品设计会让用户产生一种“情感孽债”,而这种情感会帮助用户完成任务、强化用户的满足感以及提高产品的舒适感。

  如豆瓣电台,用户期盼豆瓣算法可以向其推送好的歌曲,豆瓣算法也需要吸收统计用户的偏好(我喜欢、不在播放、跳过曲目)等动作,用户和产品各取所需,两者之间自然有一条一起心跳的“流”。

  十二月份 Desirability (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令人向往性)

  “令人向往性”是指用户实际想要和需要的一个特点或一些功能点,这里不仅指的是她们需要这些,更是期望这些都在产品用户体验里面。可用性将目光聚焦于使产品使用变得更加容易,令人向往性呢这是和用户在一起想要、需要、以至一起向往。不管是可用性还是令人向往性,都是一个好的用户体验的必须,而令人向往性则须优先考虑。

  令人向往性的产品今年非Google wave莫属,社交娱乐、即时通讯、团队协作集成到一个平台下无疑是一个平台级产品的梦想,也十分令人向往的。不过Frank Spillers本人在可用性与令人向往性的优先上,阿石认为值得商榷,给用户“画饼想像”的理念当然很好,如果基本的可用性不能达到要求,令人向往性则成了无本之末。

  来源:读者阿石投稿。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趋势研究——云输入下一波

  在2009年9月4日提出了“云输入”,推出《输入法破局研究——联盟推广》的研究后,这些创意研究对输入法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Gmail有一封csdn的约稿,只是现在忙着《商业的未来是云商业》一书的修订完稿,几乎处于闭关,一直没能抽出时间来写一篇稿子。所幸我在书中也提到了云输入,便选择部分内容来谈一下云输入的发展趋势。

  未来云输入的发展对于一般用户而言,最具实用意义的创新应该是3库输入,也就是输入法不再局限于对应词库输入,而是会增加句库和资料库的输入应用。

  一、什么是词库输入?

  这个大家应该都懂,就是你要打“正在”,可以把“正在”当作是词语输入,而不是要分别输入“正”和“在”。

  二、什么是句库输入?

  例如输入“我正在”后,可以有句子联想输入:

  1.我正在吃饭。

  2.我正在看2012,等我看完再聊。

  3.我正在路上,遇到塞车要晚点才到,很抱歉!

  4.我正在开会,以后再联系。

  三、什么是资料库输入?

  资料库输入就是借用云计算的强大能力,让你快速输入内容。

  你可以输入一个人物姓名,一键导入人物简介。

  你可以输入一部电影名称,快速导入电影简介、票房、影评、上映时间、图片、预告片视频(链接或播放代码)等。博客写影评需要这个。

  输入一个术语,可快捷导入解释。例如律师向客户发邮件,这个功能就很实用,输入术语都不对着书打字,或复制内容,一键导入即可。例如淘宝的卖家,输入一个产品型号就能导入产品介绍和图片,这就是高效率!

  输入一个热门社会事件,一键导入相关报道和评论。

  如果你是商务人士,你会经常输入联系方式。现在只要输入“我的联系”便可以一键导入你的联系资料。

  如果百度推出输入法,百度百科就是一个资料库。如果是英文输入法,那么维基百科就是最大的资料库。

  四、这种3库输入的应用体验是什么?

  例如,你在电脑看《2012》,QQ有位好友找你了。

  1.当你使用词库输入“我正在”;

  2.你可以选择句库输入“我正在看2012,等我看完再聊。”

  3.这时候你如果向他推荐,可以通过资料库输入一段《2012》的影评、简介或一条预告片的网址。

  4.这样3库输入就是“我正在看2012,等我看完再聊。强烈向你推荐!影评(视觉效果超越震撼,年度必看超级大片!);简介(故事发生在2012年12 月,一家人正在度假。没想到根据玛雅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正是世界末日,玛雅人的日历也到那天为止,再没有下一页。人类要如何才能阻止一切被毁灭呢?);视频(一段在线视频的网址)”。

  简哲预测云输入的发展必然是朝着3库输入的方向发展,将来3库输入会更加智能化和效率化,从智能化来讲,当你输入第一个字后,你可以通过句库和资料库来写出一篇文章;效率化的体现在于资料库的输入应用,会大大减少用户查找资料和录入资料的时间!

  云输入也将不局限于文字的输入,而是资料输入,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MP3、视频的综合输入,具体请看我写的云商业。

  这是未来的趋势!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简介:简哲,创意人,擅长商业策略设计。原文链接

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QQ音乐的硬盘问题

  众所周知,QQ音乐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音乐平台,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领先的正版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音乐播放器。其音乐更新及时,因此,许多QQ用户都喜欢用QQ音乐播放器听音乐。在QQ好友列表中时常会看到对方正在收听的歌曲,这一功能也让QQ音乐的用户不断增加。可是,您是否知道,用QQ在线听音乐多了,C盘可用空间会慢慢变少?下面由笔者一一道来:

  一、一次偶然的发现。

  在一次对C盘进行病毒扫描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在扫描C盘QQ音乐目录所用的时间有点长,于是出于好奇,打开了相应的目录(C:Users用户名AppDataRoamingTencent),看了下属性,如图:

QQ

  竟有436M之大,继续打开文件夹,歌词、广告图等文件都放在了这里,发现一个大小为305MB的缓存文件夹是最大的,如图:

QQ

QQ

  这个文件夹中存放的正是QQ音乐播放器播放列表中每首歌下载下来的缓存文件。

  二、小硬盘用户是大负担。

  笔者统计了一下播放列表,大概有300多首音乐,粗略算下来,每首音乐要占用1M的大小,相当于wma格式的音乐文件大小。如果QQ音乐播放列表有1000首在线音乐,岂不是要占用C盘1G的空间?
  很遗憾,在QQ音乐播放器的设置中,并没有自定义临时文件存放位置的选项,软件默认地把歌曲的临时文件保存在了C盘中。对于C盘空间分配量少的用户来说,这真是个悲剧。

  三、腾讯软件占用多。

  我们退回到前边的目录,看看腾讯软件的临时文件大小占所有软件临时文件大小的比例,如图: 

QQ

QQ

  可以看到,所有软件在该文件夹下的临时文件总大小是888MB,而仅仅腾讯软件的临时文件大小就占847MB,其实,腾讯软件的开发者完全可以把软件的临时文件存放在安装时用户指定的目录内,不知为何要放在C盘的临时文件夹内呢。

  四、补救措施:定时清理。

  话说回来。其实,只要定时把QQ音乐文件夹中的临时文件删除就可以了,笔者经常用一些带有计划任务管理功能的软件定时清理指定文件夹,或者也可以在Windows的计划任务中实现。

  总结:QQ音乐的更新十分及时,并且音质也不错,若在这方面能够人性化点,或许会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

  来源:读者前行网投稿。

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Google Buzz实时同步Twitter的方法

  相比Twitter而说,Buzz目前还可以从国内访问,因此昨天我那篇文章的后面就有人咨询,是否能实现Buzz的微博同步到Twitter上,经过我的研究发现,这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同步几乎是实时的。

  这主要归功于PubSubHubBub,可以实现RSS Feed的实时更新,而Google Buzz的RSS Feed和Google Reader一样,从一开始就支持PubSubHubBub,这使得Buzz的Feed变成实时的Feed,而恰好Google的另一个产品FeedBurner也支持PubSubHubBub的Feed,因此就可以通过这个来实现微博的实时同步。

  具体同步Google Buzz到Twitter的方法是:在个人Profile页面找到自己Buzz的Feed,通常使用IE或Firefox进入 https://www.google.com/profiles/me 后,会看到地址栏的RSS图标,点击后可看见RSS地址,这个地址格式类似:http://buzz.googleapis.com/feeds/112646999948608559077/public/posted 。

  登录FeedBurner,将上述Feed烧录,然后在Publicize里面,点Socialize,加入自己的Twitter帐号,格式选项中,选Body Only,不加Link,不留retweets空间,保存后就可以实现同步。设置界面如下图所示:

Google Buzz实时同步Twitter的方法

  同步的内容只有140个字,虽然Buzz是不限制字数的,但如果你想把Buzz当作微博客同步Twitter,那么还是将字数限制在140个字好一些。注意同步Twitter后,就不要再Buzz中再连接Twitter了,否则就搞成死循环了。

  经过我的测试,使用FeedBurner将Google Buzz的Feed发布到Twitter,消息同步时间在一分钟内,基本是实时的,如果你想以Buzz为自己主要的微博客,那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同步信息到Twitter,简单而快速。

  从技术的角度我很喜欢Google Buzz,因为它支持PubSubHubBub,可以聚合其他网站内容(连新浪微博都支持同步博客信息),这些东西Twitter至今也不支持。有了实时的RSS,信息的快速传递就可以不依赖于某个平台(如Twitter),这大概就是Twitter至今也不想支持PubSubHubBub的原因吧。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Twitter实时同步Google Buzz的方法

  Google Buzz和FriendFeed一样支持导入Twitter的信息,不过Buzz和FriendFeed不同的是,它对于Twitter的同步是单向的,你可以看到别人的Twitter,却无法回复到Twitter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延时,Twitter同步信息到Buzz的延时非常严重,和Friendfeed的实时性同步形成鲜明对比。

  经过我的测试,Buzz连接Twitter的功能严重延时,通常我在Twitter发的消息,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同步到Buzz,而且一同步就是一大堆,形成刷屏的效果,浏览体验非常不好。

  究其原因,是Google没有和Twitter官方实现同步,所以无法实现实时同步,只能定时抓取。

  不过,经过我的分析,我发现了一个接近实时同步Twitter到Buzz的方法,使用我那个GAE程序同步Twitter到Ping.fm,然后从Ping.fm绑定GTalk Status ,最后在Buzz中连接“Google 聊天状态”即可。

  经过我测试,使用该Google聊天状态同步方法,从Twitter同步到Buzz不会刷屏,同步时间在1分钟以内。

  该GAE项目地址是: http://code.google.com/p/twitter-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