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3日星期四

Tomcat中文乱码问题的原理和解决方法

  自从接触Java和JSP以来,就不断与Java的中文乱码问题打交道,现在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现将我们的解决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Java中文问题的由来

  Java的内核和class文件是基于unicode的,这使Java程序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但也带来了一些中文乱码问题的麻烦。原因主要有两方面,Java和JSP文件本身编译时产生的乱码问题和Java程序于其他媒介交互产生的乱码问题。

  首先Java(包括JSP)源文件中很可能包含有中文,而Java和JSP源文件的保存方式是基于字节流的,如果Java和JSP编译成class文件过程中,使用的编码方式与源文件的编码不一致,就会出现乱码。基于这种乱码,建议在Java文件中尽量不要写中文(注释部分不参与编译,写中文没关系),如果必须写的话,尽量手动带参数-ecoding GBK或-ecoding gb2312编译;对于JSP,在文件头加上<%@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GBK"%>或<%@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gb2312"%>基本上就能解决这类乱码问题。

  本文要重点讨论的是第二类乱码,即Java程序与其他存储媒介交互时产生的乱码。很多存储媒介,如数据库,文件,流等的存储方式都是基于字节流的,Java程序与这些媒介交互时就会发生字符(char)与字节(byte)之间的转换,例如从页面提交表单中提交的数据在Java程序里显示乱码等情况。

  如果在以上转换过程中使用的编码方式与字节原有的编码不一致,很可能就会出现乱码。

  二、解决方法

  对于流行的Tomcat来说,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

  1) 更改 D:Tomcatconfserver.xml,指定浏览器的编码格式为“简体中文”:

  方法是找到 server.xml 中的

    <Connector port="8080" maxThreads="150" minSpareThreads="25" maxSpareThreads="75"
    enableLookups="false" redirectPort="8443" acceptCount="100"
    connectionTimeout="20000" disableUploadTimeout="true" URIEncoding='GBK' />

  标记,粗体字是我添加的。

  可以这样验证你的更改是否成功:在更改前,在你出现乱码的页面的IE浏览器,点击菜单“查看|编码”,会发现“西欧(ISO)”处于选中状态。而更改后,点击菜单“查看|编码”,会发现“简体中文(GB2312)”处于选中状态。

  b)更该 Java 程序,我的程序是这样的:

public class ThreeParams extends HttpServlet {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GBK");
      ...
  } 
}

  粗体字是必需要有的,它的作用是让浏览器把Unicode字符转换为GBK字符。这样页面的内容和浏览器的显示模式都设成了GBK,就不会乱码了。

2006年4月11日星期二

伤心藏南

  在中国版图上,有一块9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浙江省的美丽而又富饶的地域,被印度实际控制,这便是根据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而被印度窃据的藏南地区。1962年,印军向中国边防军挑衅,中国被激怒,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追击部队的挺进速度比印军逃亡的速度还快,一个被印度军方夸耀中国军队要打半年的山口结果只用一个下午就被攻克了。

  中国用战争手段表达了维护中国版图统一的坚强决心,然后将军队撤回原防区驻防,印度终毛泽东之世虽然不敢再宣扬对藏南的主权,然而却继续窃据藏南。1987年印度宣布在藏南地区成立“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企图造成一个既成事实,目前人口几乎和整个西藏的人口一样多,让中国投鼠忌器。

  藏南地区因此成为中印之间邦交正常化的最大障碍。由于1962年边界战争的阴影,印度始终将中国作为假想敌。为保持印度在藏南地区的绝对优势,印度不遗余力地购置先进武器,不停地向藏南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中国原住民门巴族、珞巴族、爱缔族(僜人)还多。最令人扼腕的是,由于藏南地区已经被印度窃据长达四十多年,许多不明真相的国家都已经误认是印度领土,在第三方出版的地图中,只有联合国将藏南标注为争议地区,而其它多数国家都将藏南涂上印度的颜色。

  维基百科全书关于“藏南”的条目是这样写的:

  藏南属于西藏的一部分,并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求为西藏自治区的下属地区。中印边境战争之后,主体为印度控制,并且现在为阿鲁纳恰尔邦。

  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谈,在会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藏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该线将藏南地区割与英国。后来英藏代表皆签字批准该线,中方代表则因中央政府反对而没有签字。中方至今的观点是: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即英国),应视为无效。中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国曾经夺回藏南,但由于种种原因而退回实际控制线。印度在1982年建立阿鲁纳恰尔邦,遭到中国的强烈抗议。但中国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以夺回该土地。

  解放军作家金辉对藏南那片土地这样换算:

  ——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

  ——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

  ——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

  ——相当于六个科威特;

  ——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

  ——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

  ——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那一片被中国收复又放弃的土地是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饶的地方。那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一二千米甚至几百米,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属亚热带生态环境。土地极其肥沃。植物茂盛,能够生长菠萝香蕉。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雅鲁藏布江著名的“大拐弯”,可利用的落差2230米,如果横切大拐弯建一条40公里长的引水隧道,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我们失去的这片土地,是西藏人民历代居住的土地,是西藏气候最好、物产最丰富的一片宝地,然而这片领土却在我们手中,被随随便便地丢掉了。

  据说,国际上有以下规定:一国占据某地50年以上,国际上就承认该国对这一地区的合法拥有权。藏南,这片肥沃而富饶的土地,看来已经永远失去了。

  参考文章:伤心藏南

  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可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要以为这里属喜马拉雅山脉就尽是些冰雪满野的荒漠。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想不到吧?

  这块面积巨大得相当于浙江省而又富饶的地域,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存在主权争议的地区。

  在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有的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政府的代表、英国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员和中国“西藏地方”的代表,主要讨论中国和(英属)印度的边界问题。由于(袁世凯)北京政府忙于征讨南方的革命力量(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和各方意见分歧,根本谈不成什么协议。其实,协议只不过是英国将攫取到手的权益合法化的形式而已,何况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地方的野心根本就不受什么协议的束缚。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就是上图中青色的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上图红线,传统习惯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

  正是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而英国人在西姆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一直没敢公开宣布这个“条约”,也没有在英国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

  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在1962年10月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在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将军队悉数撤回至实际控制线(青色线附近)后20公里,不啻于在事实上承认麦线存在或有效。而印度人又回到了那里,耕作建设,繁衍生息,已成了六、七百万新一代印度人除此地之外已无别的地方是他的“家”的一块土地,再收回,我看:难矣!一时的失策,竟做成了连麦克马洪也无法做到的事!

  在当时的苏、中、美大三角大战略中,中印之矛盾是虽是次要矛盾,不值得与之扩大战端,但在当时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军威显赫,各族同仇(大量物资,如炮弹等是在牦牛也无法爬行的情况下,由我藏胞一发一发山那边背过来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当时印度东北一带风声鹤唳,已无可战之兵!是完全可以守住的。守住了,在谈判桌上就占主动:既有历史依据又有实力控制。而现在,既不战又不守,又不能把印度拉上谈判桌,这究竟算什么回事?!就算上了谈判桌,能希望印度会原原本本地把这块领土交还中国?代价是什么?有多大?

  失策!徒唤奈何!

2006年4月10日星期一

在Google Earth上免费发布广告

  因为Google Earth卫星地图的名气越来越大,目前一些商家已经在开发和利用Google Earth卫星地图上的广告商机了。

  前几天,男性杂志《Maxim》就做了一个不错尝试,将一个110英尺长的巨幅杂志封面放在美国内华达沙漠上,做一个巨幅的“卫星广告”,不过Google Earth的卫星地图好像要2-3年才更新一次,通过这种方式在Google Earth上做广告,需要一定的耐心。

  至于在Google Earth上的这种广告效果如何,至少对于我这个Google Fans来说,Maxim我是今天第一次从Google Earth上知道的,我又为此写了一篇Blog,那么更多的人也会知道Maxim,所以这种特殊的广告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能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心。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知道Maxim是一种软性的消遣类杂志,这类软性杂志改变了以往那种以“露”取胜的风格,而以更多的消遣内容取而代之。我在网上发现周迅和林志玲都上过Maxim的封面,看起来还不错,不过在内地都没见过这种杂志出售,估计香港那里才有出售。

  其实推广一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家的房顶免费做广告,只要我们的房楼足够大。当你绘制的楼顶广告,正好被Google的卫星拍摄到,于是你的广告便会免费刊登在Google的地图上(如下图),会吸引更多的你的目标用户,哈哈,是不是很不错的创意,又省钱又过瘾。

2006年4月9日星期日

Google卫星地图的军事基地

  据我所知,Google好像已经不是第一次将别国的军事基地做成高分辨率了,其实Google这么做也不是很厚道,中国那么广阔的地方都是低分辨率,唯独军事基地是这么高的分辨率,这不是没事找抽吗?也难怪印度总统对Google卫星地图勃然大怒,要求Google将敏感地区从Google卫星地图中抹去。Google地图是否泄密的确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至少我知道的受害者就有台湾日本印度以色列北朝鲜、甚至美国自己,Google卫星地图好像已经快成为各国政府的眼中钉了,不过目前关于卫星影像的公开与泄密还有很大争议,短期内各国政府可能还真拿Google没办法。

  参考资料:惹恼印度Google再陷泄密泥潭

  2006-03-30

  全球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的地图软件再次惹祸。据《印度斯坦时报》28日称,全球搜索引擎Google近期将印度北部地区的一系列空军基地的高清晰卫星照片公布在国际互联网上,印度方面对此表示了震惊和愤怒。这已是Google数月来第二次惹火印度,而Google地图软件“Google Earth”再次引发世人争议。

  起因:

  印度军事机场曝光

  据悉,Google新公开的卫星图片可以清楚看到印度军事机场上不同种类的战机。除此之外,驻昌迪曼迪尔印度陆军西部军区司令部的高清晰度卫星照片也被公布。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官员表示,这种高清晰卫星图片可以帮助敌人分析判断当地的空军军事实力,具备较高的情报价值。

  这并非“Google Earth”第一次公布敏感照片,数月前印度海军的舰艇等军事设备也被公开,印度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当时愤怒的将其称为“严重的事件”。事实上早在2004年,阿卜杜尔.卡拉姆就公开表示了担忧,当时Google免费卫星照片清楚显示了印度议会大厦等敏感建筑,卡拉姆称这可能使恐怖分子更轻易地掌握到其潜在袭击目标。

  背景:

  Google遭多国质疑

  一切风波源起于Google在2004年推出的“Google Earth”网络终端软件。它是一个卫星图片浏览软件,数据涵盖全球,包含各地企业及其他重要地址的数据库,可迅速在空中摄影照片上确定它们的位置,并可对照片进行高倍放大。自从面世以来,“Google Earth”遭到韩国、泰国、美国等国家的质疑。他们表示“Google Earth”提供的照片一些极其敏感。据悉,“Google Earth”曾公布了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和一些军事基地的卫星图片,而朝鲜延边的核设施甚至也被公开。

  体验:

  可怕的强大功能

  即使是免费版,“Google Earth”的功能与信息量已相当庞大。以纽约为例,记者使用的免费版“Google Earth”所提供的纽约地图,其最高精度为270英尺高度(约81米),画面上汽车类型已能清晰辨认,加油站、银行、餐厅名字等公众信息被详细标记。

  除了提供免费高精度卫星地图,“Google Earth”更可怕的功能是支持用户上传地图标注。这意味着即使Google提供一张毫无标注的卫星照片,也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由互联网用户自行改进成地图,大到街道名字,小到一座居民楼的主人姓名,都能迅速被标注在上面。如今不少互联网用户已成为“Google Earth”迷,他们平时热衷查找全球各地卫星照片并对其进行标注。“Google Earth”网页上时常出现的敏感照片中,一部分为网友自己推荐并公开。

  除了免费地图,在付费后互联网用户还可享受其GPS(全球定位系统)功能,以及3D卫星地图服务。用户能够通过这样的地图熟悉了解某地的地形、地势,而此类地图精度相当高。由于担心遭恐怖分子利用,以色列曾要求Google降低对以色列地图的分辨率。为了不违反美国有关法律,Google也限制了一些地图的分辨率。

  争议:

  是否危害国家安全

  对于“Google Earth”是否在即时更新地图,Google对其否认,称该公司提供的图片均来自公开渠道,而且照片都是一两年前的,并不是实时照片。

  时至今日,对于“Google Earth”是否危及国家安全的争论仍未停止,不过美国安全专家认为,“Google Earth”提供的图像资料也可直接从成像公司及其它途径获得,因此将Google Earth视为安全威胁其实是指错了对象。

2006年4月8日星期六

追忆四五事件

  今天在网上听了几天前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的《追忆“四五运动”》这个节目,我才记起,几天前的四月五日,竟然是四五事件三十周年。官方的传媒却对这个三十年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只字不提。

  锵锵三人行的《追忆“四五运动”》中,窦文涛、梁文道、徐子东三个人分别回忆四五事件当时发生的情景,四五事件对于我来说是很遥远陌生的,因为一九七六年我还不懂事,直到我上初三的时候,我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五事件是完全还不知道,那时是八九年的春天,我们年轻的语文老师对当时的学生运动也颇不以为然,在课堂上发表评论说当时广场上的学生是在“闹”,引起四处虚声一片,我们的语文老师就给我们讲四五事件,说那时候才是真正的爱国运动,他还回忆当时他在北京的日子,也去天安门广场抄写诗歌,那是诗歌的海洋,他看我们很感兴趣,就即兴用他的山东方言朗诵了一首当时著名的诗歌:“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英杰,扬眉剑出鞘。”

  现在我也知道,四五事件虽然已经平反了,但还是不能写到历史教科书中,因为四五事件的象征意义实在太“可怕”了,所以我们那一代人不知道四五事件也不足为奇。我想当时毛泽东一定记得二十年代的三·一八事件,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的军队在执政府门前向集会请愿的学生开枪,导致47人死亡,这一天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的名字在现代史上也成了“千古罪人”的代名词。历史的教训是如此的深刻,1966年9月2日,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一条咒语式的指示:“凡是镇压学生运动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而1976年的四五事件,毛泽东终于没有让事件变成大规模流血冲突,也算是一大功绩吧。毛泽东在死前,应该也不会对四五事件感到内疚吧。

  四五事件,在我心中是没有印象的,我那遥远的记忆中,只模糊记忆着中学的那个语文老师激昂的面孔。

百度染指维基百科

  根据最新的消息,百度秘密开发的所谓“百度百科”已经基本成型,预计近期即可推出。这是百度又一次提高自身流量的尝试,但其手段极有可能是以侵犯知识产权为代价。

  维基(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所有用户均可以在Wiki上增加和修改条目,也可以把Wiki理解为网上的百科全书。

  目前全球最著名的Wiki是维基百科(Wikipedia),截至本月初,维基百科中文版条目数突破6万2千条, 英文条目数则超过100万条。

  不过Wiki在中国发展并不理想,从去年开始,维基百科就被有关部门封了,中国地区至今无法访问维基百科。

  在Wikipedia不能访问的情况下,国内也有一些Wiki的尝试,例如方东兴搞的维客中国,由于它是在维基百科被封的当天正式运营,并且内容大量剽窃维基百科的内容,因而引起维基社区人愤怒的指责和攻击,自觉理亏的维客中国也不得不在仅仅生存了十天的情况下黯然关闭。

  百度开发的百度百科系统其实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条目的版权。

  维基百科全书非常注重版权,要求每一个条目都来自于书写者的原创。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维基是开放的,可修改,可复制,可公开,而抄袭的词条则会对原作者构成著作权的侵犯。这对习惯了已经在互联网上发表些有着强烈个人色彩的评论和转贴成性的中文网民一下子还真是很难适应,这些版权意识相对淡薄的国内浏览者和书写者,经常会无意识地侵犯他人的版权,如果百度再对此进行纵容,那么毫无质疑,百度百科将成为侵权和抄袭的天堂。

  百度对于知识产权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答案很简单,百度最主要的流量来源-MP3搜索就是一个明显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百度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厚着脸皮和国内的唱片公司打官司,很难想象百度会是知识产权的维护者。

  另外一个问题是条目的中立性原则,维基百科的中立观点政策指的,应该要把争论中各方面的声音都公平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简单讲就是中立的立场,中性的描述。所有文章都应该是“没有偏见”,或是写的时候要从一个“中立观点”出发。用“没有偏见”的文字就是要使那些文字不成为任何一个特定的观点的拥护者,反而我们要确保在争论中的各方的观点都能被公平地表达出来。

  举个例子,维基百科上关于“百度”的条目上,就有各方的观点,既有肯定百度的观点,也有列举百度恶行的观点,而在所谓的“百度百科”上,是否会允许这些指责百度的言论存在?如果一个公司连自身的中立性原则都无法保证,又怎么可能成为“中立原则”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呢?

  最后一点,维基百科的写作门槛是很高的,这种写作门槛并不是指要求一个人的文笔要多么精彩,也不是要求一个人懂的知识要多么全面艰深,而是指进行词条写作的一些基本要求,保持中立、版权意识,绝对不能从哪儿顺手复制粘贴点什么,书写一个好的条目往往要求作者要有相当高的文字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维基百科显然是属于精英们的表演舞台,而百度在中文互联网精英分子中的口碑一直不好,百度的忠实用户大多是低端用户,因此百度的这个Wiki会发展成什么样,是令人感兴趣的地方。

  当然,百度做这个也有一些优势:互联网入口网站的人群优势,社区服务的交流优势。而且百度做用户互动类产品(百度贴吧、百度知道之类)经验已经积累不少,对于这种开放型产品的运营,应该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到底百度百科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百度百科

  参考新闻:百度秘密研发百科 将引发第一解释权争夺?

  导语:

  百度公司可能于近期推出一个重量级的web2.0产品,能让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词条作出解释;此消息一经传出,便得到一些网站及专业论坛的纷纷转贴,网友们更是争先对其进行解释,并猜测其为百度的下一个秘密武器。而与此同时,关于开放词条的第一解释权话题也被放到台面。

  百度内部渠道透露

  百度公司即将推出的这项服务,初步命名为“百度百科”,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所有用户均可以在“百度百科”上增加和修改条目,也可以把“百度百科”理解为网上开放的百科全书。

  百度一位相关负责人透露,百度近日确在进行相关产品的内部测试。但该负责人并没有透漏该产品的正式发布时间,也没有具体说明该产品的属性。

  虽然正式上线时间没有得到百度公司的最终确认,但也有百度内部人士透露,“百度百科”进行内部测试已经有一段时间,预计百度公司会在4月中旬正式对外发布。

  “第一解释权”的所有权归属讨论

  与“百度知道”、“百度帖吧”产品发布之初的情形一样,业界对“百度百科”推出已经开始不同的观察和分析,对于这个将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由最多人来编撰的百科全书,如果 “张凯歌”这一词条词汇的第一条注解人被胡哥捷足先登、“王洋”第一条注解人是锅德刚,将会产生怎样的结局?谁将成为这部词典的“第一解释权”的所有者?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对任意词汇作出解释,所以第一条解释会对其后的解释影响巨大。但现在由于百度百科还没有正式推出,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排列同一词条的不同解释尚无法得知,相信这些都是一个有意思的讨论。除此,“百度百科”作为一个“开放的写作平台”,百度又如何减少垃圾信息,也是网友争论的问题。对此,有些网友表示担忧,认为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但也有一些业界人士认为,百度在技术层面已相当成熟,并已经获得“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等社区服务的经验,相信能够设计出针对垃圾信息的对策。

  而一位互联网专家的看法是,现在还很难预料,“百度百科”发布的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这样一个平等、协作、分享的平台,对于用户来说,最大的意义无疑是他们可以参与编辑一个开放的百科全书,并为人类知识分享作出自己的贡献。而“百度百科”也将会真正体现一个新媒体的精神。

  新闻背景:百度可能本月底推出Wiki,意在提高用户粘性

  记者百度一下“百度百科”,某知名网络媒体以“百度可能本月底推出Wiki,意在提高用户粘性”为题,报道了百度公司即将推出“一种可以自由编写的社群协作式写作平台”服务的消息。该消息一经 刊发,便吸引了众多媒体及网民的关注。

  在新闻刊发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各大网站及论坛、Blog纷纷转贴该消息,其中包括业界比较有影响的iresearch论坛和donews社区等都有转载;通过百度搜索,更是可以获得多达470条转载记录。而在一些论坛中,有关百度即将推出“社群协作式写作平台”服务的帖子相继被广大网友置顶为热贴,一场关于“第一解释权”的争夺悄然兴起。

2006年4月7日星期五

百度的秘密-关于MP3搜索

  百度的MP3搜索隐藏着一个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的秘密。

  众所周知,在国外法律健全的国家,一个网站如果搞MP3下载,肯定会因为版权纠纷而面临法律的制裁,最终不得不关闭这项服务。

  而在中国这样法律不健全的国家,每个人都知道MP3搜索肯定有很大流量,但做还是不做,对于一家网络企业来说可以有多种选择:

  1、Google的选择,无论美国和中国都不做MP3搜索,不做侵犯知识产权的事情。

  2、Yahoo的选择,在美国不做MP3搜索,但在中国的搜索引擎上做MP3搜索。

  3、百度的选择,宁可和国内唱片公司打官司也要做MP3搜索。

  根据ALEXA的统计显示,百度的MP3搜索流量巨大,成为仅次于常规网页搜索的第二大搜索,占其中流量的16%。因此也不难理解,百度宁可和国内唱片公司打官司也不能不做这种侵犯版权的搜索。

  然而,百度并非是完全肆无忌惮,它还是有所顾忌的,最主要的是害怕被国外的唱片公司指控。因为百度是在美国上市的,美资超过51%的企业,百度知道如果陷入这种法律纠纷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因此,百度就自作聪明地在MP3搜索上做了一个小伎俩,使得只有中国地用户才能正常使用百度的MP3搜索。

  为了证实这个说法,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进行验证:

  先以正常方式在百度的MP3上搜索一首英文歌曲,比如Titanic(电影泰坦尼克号歌曲),则百度搜索出1,460个结果,如下图所示。

  然后在IE里设置一个国外的代理服务器,使得你的IP地址变成国外的IP地址,这时候再上百度搜索一下这首歌,你会发现搜索不到任何歌曲,如下图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对于英文歌曲的MP3搜索,只有中国的IP才能进行,使用外国IP无法搜索,百度在对所有外国人进行“信息封锁”。

  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明知故犯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中国是比比皆是的,这也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关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中美知识产权摩擦不断升级,中国每年约有70%左右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的限制,在这些技术壁垒中,大多与知识产权有关。如果中国的企业不好好保护知识产权的话,美国很可能会采取各种制裁行动,包括阻止某些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或者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

  然而,百度做为一家知名的上市网络公司,不想着如何减轻政府的负担,却只顾自己赚钱,钻法律的空子,明知故犯地侵犯知识产权,专门给国家和政府制造麻烦,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每年都不断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进行指责,使得中国政府在经济和外交上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局面,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也遇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