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个段子:放高利贷改叫P2P,乞讨的改叫众筹,算命的改叫分析师,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改为可穿戴设备,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看场子收保护费的改叫平台战略,搅局的改叫颠覆式创新,借钱给不靠谱的朋友叫风险投资。
这一方面体现出现在互联网的概念是多么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又告诫我们得擦亮双眼,不能人云亦云。就拿“互联网思维”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词儿,各种案例各种总结满天飞,但凡你的创意不加上点互联网思维,都不好意思跟人家张嘴。
那么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一石二鸟,有人说用户体验,有人说先免费后收费,还有人说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其实大家说的都对,但又都不全面。
从我对互联网的理解来说,“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现在才有,只是搭上了互联网这个顺风车,走得更快一步而已。互联网讲究的是自由、免费和分享,而“互联网思维”中重要部分就是免费,所以二者是有共通点的,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口碑传播,就让二者产生了交集。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营销手段,我给它的定义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免费或让利方式吸引受众参与,从而满足主体与客体的不同需求,这样的手段或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
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缺一不可。
1、主体需求;2、客体需求;3、两种需求并非对等;4、主体需求一方有优势资源。
主体需求就是活动的发起者,作为主动策划或实施的一方需求。客体需求就是活动的参与者的需求;两种需求并非对等,指的是两者并非互补关系,比如我是卖裤子的,你恰恰需要一条裤子,这就是对等关系;主体需求一方有优势资源,这里的优势资源是稀缺的、独家的,至少在某一个阶段内是不可复制的。
下面我会用五个案例来说明这四个构成要件。
案例一:如果解决美国红鲤鱼成灾问题?
今天央视发消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引进亚洲鲤鱼,没想到,亚洲鲤迅速生长,个头硕大,泛滥成灾!6年前,美国开始大规模捕杀亚洲鲤鱼,甚至工程兵也开始研究对策,美国多部门还大力宣传倡导美国人努力吃亚洲鲤鱼,但收效甚微……
有朋友出了主意:出档美食节目,比如糖醋鲤鱼的做法啦,红烧鲤鱼的做法啦;顾(雇)俩医学专家讲解一下鲤鱼的营养价值;找个卖药的,告诉他鲤鱼便宜了,做原料利润大……不到半年准脱销。这是互联网思维吗?其实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美国取消对中国人的签证。
分析:这个事件中,美国解决鲤鱼成灾是主体需求,中国人(一部分)对美国趋之若鹜是客体需求,两个需求并不是对等的,而美国的优势资源就是对中国人有强烈吸引力。一旦取消签订限制,大量中国人进入美国,这么多鲤鱼自然成了盘中餐,问题就解决了。
当然,以上情况只是假设,只讲案例,别跟我扯国际关系。
案例二:富豪的安全用WIFI解决
相信这个故事也在微博和朋友圈传滥了。
一个富豪家白天没人,怕小偷光顾,于是就把WIFI的密码取消。这样每天都有不少蹭网的人呆在楼下,小偷自然也就远离了。
分析:富豪家的安全是主体需求,免费上网是游客或邻居的客体需求,两者并不是对等关系。富豪的WIFI设备就是他的优势资源,而且白天是完全闲置。他只是取消了WIFI密码,就有效解决了安全问题,节省了一笔安保费用。
案例三:关于卖裤子送寻呼机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点长。
老A所在的小城市有两家传呼台,正在竞争着传呼通讯的入网业务。
老A有家不大的商铺,是卖裤子的。他找到其中一家传呼台的负责人洽谈合作:“我可以帮你找到至少3000个人入网你的传呼业务,你只需要将他们第一年缴纳的360元传呼费分200元的佣金给我就行了,后面不管他们用多少年,收的费用全归你,如果可以的话,我就不找你的竞争对手了。”
传呼台的负责人立马答应了他。
当时,市面上每台传呼机销售800多块,其实避开所有环节,直接找厂家拿货的话,非常便宜。他找了几个厂家,最后以180元/台的价钱跟一个厂家达成了合作,订购了3000 台,并且跟厂家这样洽谈: “你派人把传呼机送到我的店面,我保证在15 天内就把这批传呼机销售完,你派去的人我发工资,传呼机卖完之后,我给你结账, 如果没有卖完,15天一到,我依然照单全收。”
这样,没有花一分钱搞到了3000 台传呼机。
最后就开始卖裤子了,他在店前拉起了大横幅:买50元的高档男裤,送价值860元的传呼机一台。
这个广告第一天引来了第一批将信将疑的顾客,当顾客真的得到传呼机后,传播的轰动效应出现了,从早到晚排队抢购,不到半个月,3000 台传呼机都被一抢而空,后来陆续订购。 拥有了传呼机的人,第一件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到老A指定的传呼台入网,钱自然而然就赚到了。
我们来算一下最终的收益,传呼台给他200元的佣金,除去每台传呼机180元的成本,还能赚20元,然后裤子18元的进货价,卖50元,可以净赚32元,两个利润加在一起就是52元。 3000条裤子卖了15万。
分析:老A的主体需求是卖掉裤子挣钱,顾客的客体需求是白得一部寻呼机,两个需求并不对等。老A的优势资源是他经过闪展腾挪提前预判,拿到了免费的寻呼机和20元每机的收入。有这样的资源整合能力,卖啥都不是问题。
案例四:小米公司高歌猛进
这两天小米的雷总有点郁闷,又被360的周总说事儿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小米公司的高歌猛进。上市仅四年,小米市值已超过45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小米的故事也一直被互联网研究者津津乐道。回顾小米发展,最初其实是从研发MIUI系统入手,圈定了铁杆粉丝,然后发布手机等一系列硬件及周边产品,最终成为今天的模样。
分析:小米的主体需求是卖硬件及软件服务挣钱,粉丝的客体需求是从最初的MIUI系统到后来的购机F码,以及一款高性价比的设备,两者的需求是不对等的。小米的优势资源是对用户体验的不断升级,系统的不断优化,以高粘性来锁定用户。
案例五:360周总的生意经
说完小米,再来说说360的周鸿�.周总本是搞搜索起家,后来把3721卖给了雅虎。难怪有人说,当初如果他坚持做下来,哪有今天的百度?不过周总也并不后悔,因为他现在又回到了搜索领域,并且有了一席之地。回顾360的发展,能够看出清晰走势,先做免费杀毒驻留PC右下角,引发3Q大战,后推出手机助手、浏览器等,占据手机和PC桌面,最后在浏览器中加入360搜索,完成至关重要一步。
分析:360的主体需求是用搜索去挣钱,网民的客体需求是免费使用杀毒软件,两并需求并非对等。360的优势资源就是他们的技术以及一点点渗透的手段。现在回过头来看360的发展,不得不佩服周总的战略眼光。
买五赠一:不是案例的案例,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误区”
以上讲了四个案例,都是说的互联网思维。而下面这个,是被很多人误认为是的案例,有必要做一个澄清。
最近人们都在讲“西瓜带勺卖”的故事。很多超市或水果店都会卖切开的半个西瓜,一旦过夜就卖不出去了。有人想了一招儿,在保鲜膜下加了一把勺子,这样销量大涨。很多人说这是互联网思维,其实不算,只是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罢了,让学校、景区、车站周边的人揭开薄膜就可以崴着吃。
分析:超市的主体需求是卖瓜,顾客的客体需求是买瓜,二者是对等关系,所以算不上互联网思维。另外超市的优势资源就是多配了一把勺子,这太容易被复制了,所以竞争力会迅速下降。
综上所述,互联网思维必须具备主体需求、客体需求,两需求不对等,主体需求一方有优势资源这四个要件。其中资源优势可以是自身闲置的,可以是整合来的,也可以是自己生产的,甚至还可以是购买的,但一定是不可复制或很难复制的甚至别人不屑于复制的。
来源:胡二刀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