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星期一

工商的错与淘宝的货

  1月28日,淘宝做了个大举动,决意要起诉工商总局刘红亮司长。民告官,也算是一创举,若不了解来龙去脉,这样的官司总透着一股正气。但是具体是事实怎样?我们来了解下。

  事件背景:

  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公告称,国家工商总局网监司委托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了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活动。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中有四成非正品。淘宝网的样本数量分布最多,但正品率最低,为37.25%;仅3个样本的聚美优品均为正品,正品率达到了100%;ZOL商城仅1个样本,正品率为0.

  随即27日下午,淘宝官方微博发布《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刘红亮司长:您违规了,别吹黑哨!》一文,回应工商总局的此次监测行动。

  28日下午14:50,淘宝发出声明“针对刘红亮司长在监管过程失当、情绪执法的行为,用错误的方式得到的一个不客观的结论,对淘宝及中国电子商务从业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投诉。” 正式宣战工商总局。

  淘宝指责、质疑工商总局抽检程序违规、抽检逻辑错误、数据前后矛盾实际上也不无道理。这次工商局监测总共只完成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而电商中,就淘宝平台就有10亿总量的网购商品。就算92个批次的样品全部来自淘宝,这样的数据也并没有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聚美优品的抽检仅抽检3个样品,均为正品就得出其正品率为100%的结论也太过草率。ZOL商城仅一个样本,非正品,正品率故而被定义为0.这不就是ZOL全部都是卖假货吗?这次的抽样检查,引发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满也并非是平台们无理取闹。

  那么正确的抽样监测应该是如何?

  根据最简单的随机抽样原则,如果抽样误差5%,而置信度为90%的情况下,样本数量至少要270个,如果置信度要求越高,则样本数量要更多。本次抽检淘宝的量才51个样本,相对于淘宝上10亿的商品量,如此少的抽样量根本不足有代表性。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抽奖样本还必须属于具有可比性的同一类型的样本。淘宝拥有百万商家。天猫大多是各大品牌自营店铺,淘宝多是私人店主开的小店铺如同一个大集市,将其他自营电商平台和淘宝平台相比,并不具有科学性。

  工商总局错了 就等于淘宝有理吗?

  工商总局的抽检确实有不规范之处,有明显错误,这是毋庸置疑,但这能代表淘宝就占理了吗?

  据问卷网针对1084个网民网购情况随机调查显示,有72.14%的网友在淘宝上遇到过明明标榜正品买到后发现是假货的情况。在买到假货后,商家一口咬定是正品不予退货的情况也高达53.78%.

  马云曾说,“对电子商务来讲,假货的解决只能靠互联网,说淘宝上假货多的人基本在淘宝上没买过东西。”这一调查数据可以说打了马云的脸。实际上淘宝假货多,早已经不是秘密,我相信马云自己也很清楚。在这次“淘宝小二”的公开信也提到“仅2014年前九个月,淘宝就已经处理下架了9000多万件涉嫌假冒伪劣的商品,其中超过90%是淘宝主动发现处置。”从这一说辞可以看出淘宝上存在着大量的假货。只是淘宝自身已经认识到,假货的存在对于它的威胁,并且愿意落实整改。

  早在2014年上市前,阿里巴巴就向监管部门承认自己目前存在的最大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假货、知识产权和炒作信用问题。同时有资料显示,自2013年1月1日到2014年11月30日,阿里集团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配合品牌权利人年处理600万条侵权商品链接,配合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400人,涉案金额6亿元。这些资料都显示淘宝有取缔假货的心,只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鉴于淘宝本身的属性,C店货品的监管难度大,要让淘宝无假货,绝非一日之事。

  目前淘宝和工商激战正酣,且不轮孰是孰非,这样的事件对于互联网商品监管都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工商总局可以借此改进工作,修正好自身的检测标准,让抽检结果更加科学,更加严谨,更加具有威信。而对于淘宝而言,也应该加大打假力度,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准入关卡。让网络市场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壮大。不管最终结局谁输谁赢,对于大众而言,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