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星期日

解析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中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好了用户体验,才会有口碑相传;只有做好了用户体验,才会有用户的重复购买。今天就当前热得发烫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营说说用户体验。

  首先抛出一个问题:用户登陆使用“电子商务网站”后,一般的体验感受有哪些呢?

  我想到的体验感受有这样几个:

解析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中的用户体验

  第一个,信任体验。

  “电子商务网站的信任度”是决定用户是否产生购买的关键因素,网站信任度的传递一般会通过如下几种方式:

  1)品牌知名度:网站品牌是否具备一定知名度。

  2)权威认证:网站是否具有如,ICP号(经营性网站的备案信息)、可信网站认证、网上交易保障中心认证、中国电子商务网站诚信单位等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

  3)详尽的联系方式:网站是否刊登有 400/800电话、详细的联系地址等联系信息。

解析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中的用户体验

  第二个,网站浏览体验。

  单这块内容展开来说会有很多,今天先简要的说说,网站浏览体验一般包括:

  1)网站视觉体验:颜色搭配是否让用户看着舒服。

  2)网站性能体验:页面打开速度是否快,是否存在死链接(错误页面),是否兼容各种浏览器。(这点及其重要,请加倍重视)

  3)网站架构体验:结构设置是否合理,产品的分类设置是否明晰,是否能够让用户很容易找到所需产品。

  4)网站购物体验:提交订单过程是否顺利,要求用户填写相关信息的时机和内容是否合理,付款方式是否多样(支持支付宝、网银、快钱、货到付款等多种支付方式),订单提交后是否有页面提醒,产品发货后是否有邮件(短信)通知。

  第三个,售前服务体验。

  用户在线(电话)咨询时,客服人员的解答是否及时,是否专业,是否贴切,是否让用户满意,这都会决定用户的最终购买行为。

解析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中的用户体验

  以上是用户购买产品前的3个重要体验,进行商品购买后,还会感受到2个关键体验:

  第四个,物流配送体验。

  订单生成,商品发出时,是否有贴心的短信(电话)通知,商品送达时间是否能保证,是否能以最快速度送达商品(现在的社会节奏很快,你比别人快,用户下决定购买的速度就会快,目前最好的一个“快榜样”就是快书包,快书包承诺:一小时到货!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天津、长沙、杭州。)

解析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中的用户体验

  商品送达后,配送人员的服务态度是否亲切,验货付款流程是否合理(应是先验货,后付款),是否提供多种付款方式(比如现金,刷卡),这些都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关键点。

  第五个,售后服务体验。

  这里主要指退换货流程的体验,商品不合适,不满意,是否支持无条件退换货,这对用户的重复购买会起到关键影响。

  以上是笔者想到的一些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中的用户体验,并不是全部,更多更有价值的用户体验等待着各位朋友的挖掘和补充。

  作者:光明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Google两步验证安装使用方法

  由于Google的Gmail账户经常遭到恶意攻击,甚至出现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帐号被攻击的情况,Google在早先推出过一个更安全的登录Google账户的方式:两步验证,目前该功能已经向全球用户开放。

  两步验证和动态密码

  两步验证,指的是用户登录Google账户的时候,除了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还要求用户输入自己手机的一个动态密码,为Google帐户额外添加了一层保护。也就是说,即使入侵者窃取了用户的Google密码,也会因不能使用用户的手机而无法登录帐户。

  Gmail的“两步验证”支持iPhone和Android手机,实际上属于动态密码的一种类型。动态密码(Dynamic Password)也称一次性密码,它指用户的密码按照时间或使用次数不断动态变化,每个密码只使用一次。由于每次使用的密码必须由动态令牌来产生,而用户每次使用的密码都不相同,因此黑客很难计算出下一次出现的动态密码。不过动态密码对手机要求较高,需要iPhone或Android这样的智能手机。

  安装两步验证

  对于经常受到攻击的Gmail用户,强烈推荐使用Gmail的“两步验证”功能,设置方法是,先登录Google帐号,然后访问这个地址,之后系统会让用户选择获取验证码的方式:短信 (SMS)、语音电话或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如果用户的手机是iPhone、Android或黑莓手机,强烈建议选择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方式,更为稳定和快速。

  之后去iTunes或者Android市场下载一个名为Google Authenticator的应用,将其安装。

  之后在Google Authenticator(谷歌身份验证器)中,点击“+”。选择基于时间类型的密钥。在“帐户”中键入用户的完整电子邮件地址。在“密钥”中键入Google网页上生成的密钥,空格可有可无,点击“完成”即可。

谷歌验证:Google Authenticator

  之后就可以使用动态口令了,这种动态口令极大增强了Gmail的安全性。

  使用两步验证

  两步验证启用之后,用户具体的使用流程是,在Web端,用户登录Google账户,先输入原有的用户名和密码。

Google两步验证使用方法

  之后,系统会提示用户输入通过手机上的动态验证码。为了减少输入次数,用户可以选择每30天输入一次动态验证码。

Google两步验证使用方法

  对于手机或桌面上的独立应用,例如Gmail移动版、桌面Picasa等,就无法使用动态密码,需要在“两步验证”设置里生成一个随机密码,供应用程序使用,用户在这些独立应用里,登录Google需要使用“两步验证”生成的随机密码。

  关闭两步验证

  用户启用“两步验证”之后,如果感觉太麻烦不好用,可以选择关闭两步验证,关闭的方法是:

  访问 Google 帐户设置下的使用两步验证页面。使用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登录,点击关闭两步验证。系统会显示一个弹出式窗口,以确定用户要关闭两步验证,点击确定即可关闭“两步验证”。

  总结

  邮箱是密码管理中的核心和关键,通过邮件重置密码功能,可以获得用户大部分网站的密码,因此一旦邮箱密码被黑,会导致用户全部密码体系失控,Gmail动态密码虽然看起来麻烦一些,其实也并非每次都输入,在单台电脑可以三十天再输入一次。方便性固然是好的,安全性是更重要的,用户必须要重视自己的密码管理,虽然增加了一点点不便,但是你可能将会因此避免极大损失的可能性。

电子商务的冬天即将来临

  电子商务的火焰在中国烧的越来越厉害,这两年不断涌现出实力较强的电子商务公司,他们从事着各种产品的网上销售业务。大家不难看出从去年的网上交易额数字来看截止到2010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逾4.5万亿,同比增长22%。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万亿,同比增长15.8%,增速有所放缓;网上的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5131亿元,同比增长97.3%,较2009年近翻了一番。这么大的交易额,光淘宝就占了四分之一的比重,可想而知这是个多么大的数字,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又有多少人不愿意从这里分一份羹?国外资金不断的流入中国市场,国内许多小公司也都看好网上销售的市场之大。

  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想去尝试,试图从互联网中得到些甜头。然而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2010年互联网服务投诉量就同比上升了68.7%,位居投诉增幅第2位。增幅这么大的投诉量不得不让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互联网市场的规范、政策法规的出台已经大大落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了。

  说到这里笔者也想声明下今天并不是特意要拿淘宝说事,只是随后几年的电子商务发展的确会出现了对淘宝及淘宝卖家不利的一面,这也不仅是笔者个人的一种认为,笔者也相信以下两点会成为其主要原因:

  一、政策出台

  淘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网上交易平台,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和每天大量交易资金的周转,消费者每天都有大量的钱流向网购,一批批卖家也从刚开始两三个人经营一个小的店铺到两年后拥有自己专业化的公司,包括员工培训和产品渠道都做的非常好,这些店铺的交易额不断的增加,现实中他们也在不断的向公司化管理转型。这的确是个很好的现象,但你要知道在中国现有法律中个人交易与企业交易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体系,现实中个人如果做生意还得像市场部交一定的管理费,企业做生意更要向国家纳税。而像这些淘宝店铺的商家生存在政策的夹缝中,自己的销售额在不断的增加,生产能力也在不断的扩大。单从税务方面考虑就会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其实有关部门也早已关注网上消费市场,网上交易政策的出台也是势在必行。

  熟悉电子商务的也都知道六月份武汉工商局对在武汉的淘宝第一大店铺开出了高达430万的巨额税款,其中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滞纳金。而这家店铺一直是淘宝女装销售冠军,信用级别达到3个金皇冠,意味着累计有200万笔以上交易,该店2010年销售额超过1个亿。如此庞大的交易额能不当先关部门感到担忧吗?在淘宝平台上像类似交易额较大的店铺还有很多,目前他们都是以店铺形式进行销售,而现实中却是体系完善的大中型公司。公司没有税款的上缴整个开销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相比较现实中的门店商场,他们不菲的租金和税款一直都在控制着他们的销售价格。作为工商部门的职责就是维护商业市场的秩序和平等,唯有的办法那就是整顿网上电子商务交易,促使相关政策的出台。而淘宝的模式就是免费无租金的个人店铺,如果对他们实施税款的上缴和定期的审查,这无疑是对淘宝店铺卖家的一次大规模洗牌,而直接受损失的就是淘宝本身。这不可避免的重重一击,淘宝和众多卖家们要做好迎战的心理准备。

淘宝

  二、市场变革

  首先大家要知道B2C是企业对个人的一种交易,而淘宝则是C2C(个人对个人)交易,两个销售者的差异是前者是公司后者是个人,假如您是顾客的话在产品价格相近的情况下你是选择商城购买呢?还是选择在私人卖家购买呢?笔者想多数人还是选择从商城购买,因为自己知道笔者买来后的这个产品或许是需要售后服务的,再或者说我要对我购买的商品有足够的信心它不是有问题的商品。所以如果选择在私人卖家购买,就会把刚才的问题看的比较重些。不仅如此甚至有些买家对卖家的服务还要保持一种担忧。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概念和服务满意度越来越高的定位时,私人卖家就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而这对于一个企业级的B2C商城来说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而且越来越多的B2C商城把重点都放在了用户购买体验上,做到专业的客服和导购人员,采用统一的产品包装,方便快捷的自有物流配送,还有无后顾的售后服务,这些都会让卖家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所以想要跟B2C抗衡的确是件很困难的事。

  其实还有一点也是淘宝的致命问题:“假货”。感兴趣的可以搜下欧米茄起诉淘宝的相关新闻在这里就不多阐述了。

  笔者认为淘宝卖家能跟B2C竞争的就是产品个性化、自主化,比如一些创意类或特产类产品的,虽然现在水货类产品始终处在热销状态,但相信不久也会被取缔的。让自己的产品拥有固定的客户,及时再庞大的B2C企业也不会抢走你的客户。至于政策的出台是肯定要出的,只能希望不会太严厉就好,否则会有一大批中小规模的店铺死去。

  来源:蒋允灿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

二线电子商务网站流量分析

  本文并不想分析那些一线知名电子商务网站,而是从一些不知名的电商网站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小电商网站的流量来源到底是哪里。以下是这些天我分析和查询的一些流量较高的二线电子商务网站,其流量数量,收录数量,搜索关键字来源,以及其网站流量排名的分析,分析时间是今年年初。

  在网站流量分析报告中,主要以Alexa排名为基准,排列对比二线的电子商务网站,在电子商务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如果不烧钱做广告做营销,是很难获取大批用户的,但是,这些二线电商网站是如何积累流量的呢?

二线电子商务网站流量分析

  1、一大把网站 (yidaba.com) :企业门户网站,专注于满足企业及商务人士在网络上的各项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资讯、经营实战、商务社区三大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持续发展。

  Alexa 1,532,百度权重值为7,收录数:2030000 篇

  搜索最高的关键字:“玩具批发”、“直通车”、“一大把”、“开服装店赚钱吗”、“开服装店”

  预计百度给该网站的流量为:9295 ~ 14882,

  点评:该网站的的行业圈栏目(industry.yidaba.com)流量最大,建立的一些专题质量高,整体的行业新闻具有较高可读性。

  2、铭万网 (www.b2b.cn) :专注于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门户网站,向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电子商务(B2B)服务。

  Alexa:3,850,百度权重值为7,收录数:2290000 篇,

  搜索最高的关键字:“野鸭子全集优酷观看”、“铭万网”、“迅雷资讯”、“铭万”、“感恩节体验卡”

  预计百度给该网站的流量为:35651 ~ 64421,

  点评:该网站通过大量的采集信息,导致其内容非常杂乱,部分影视类的关键字排名很高,与其电子商务网站的品牌不符。

  3、商机在线 (28.com) :提供招商加盟信息和创业信息

  Alexa:4,514,百度权重值为7,收录数:326000 篇

  搜索最高的关键字:“28商机网”、“28”、“加盟好项目”、“28.com”、“商机”

  预计百度给该网站的流量为:30913 ~ 44370,

  点评:网站首页设计很乱,但是“商机”、“创业”等热门关键字的排名很高,给起带来不少流量。

  4、派代网 (paidai.com): 电子商务行业深度交流的社区,用户主要是各电子商务相关人员。

  Alexa:5,517,百度权重值为3,收录数:70300 篇

  预计百度给该网站的流量为:1119 ~ 1776,

  搜索最高的关键字:“派代”、“电子商务学习网站”、“电子商务社区”、“电子商务招聘”、“欧尚网购”

  点评:以社区为核心的电子商务论坛,论坛的人气不错,在百度里排名甚高。

  5、环球经贸网(china.nowec.com) :提供供求信息、产品信息、企业信息等服务。

  Alexa:3,637,百度权重值为8,收录数:10400000 篇

  预计百度给该网站的流量为:173506 ~ 305712,

  搜索最高的关键字:“环球经贸网”、“长城干红葡萄酒价格”、“手机号码查询机主”、“洋河蓝色经典海之蓝价格”、“剑南春52度价格”

  点评:浏览主要来自B2B长尾关键字的优化。

  6、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www.ec.com.cn) :为商务部及各级商务管理部门、广大企业、商务人士提供便捷的电子政务服务和包括电子商务行业的最新动态。

  Alexa:11,274,百度权重值为4,收录数:109000 篇

  预计百度给该网站的流量为:1697 ~ 2395,

  搜索最高的关键字:“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中国电子商务网”、“生产能力证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点评:新闻资讯的信息量较多。

  7、火车网 (huoche.com.cn): 火车时刻查询,火车票务交流,旅客出行交流

  Alexa:7,757,124,000个,百度权重值为7

  预计百度给该网站的流量为:69343 ~ 96905,

  搜索最高的关键字:“火车网”、“火车站时刻表查询”、“车次查询”、“火车网时刻表”、“火车票查询网”

  点评:大部分流量来自百度的关键字搜索,火车类的关键字搜索量非常大,每年二月份是其流量顶峰。

  8、春秋航空旅游网 (china-sss.com): 提供在线预订机票、旅游和酒店等服务。春秋航空是中国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以低票价让更多人乘坐飞机旅行。

  Alexa:10,591,百度权重值为7

  预计百度给该网站的流量为:40180 ~ 49203,

  搜索最高的关键字:“春秋航空”、“春秋航空官方网站”、“春秋”、“春秋航空特价机票”、“春秋国旅”

  点评:机票查询网站,由于其域名很长很难记,搜索用户大多搜索其网站名,直接访问用户很多。

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社交媒体:改革不应旁观

  Google+的邀请邮件又再蜂涌而至,似乎美好时光又再一次重临。Email是一种20世纪的技术,在过去的十年里却一直被诈骗犯们利用,而当Twitter推出实时私密信息,此后的状况也几乎没有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博客主们依然堵在Google+的分析那里,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罗伯特三角洲(“Scoble Delta”)。这恰好是罗伯特宣布完全投入社交媒体平台之后而又未改变他的想法之前。

  罗伯特对于Google存有一个实在的疑问。在Google+的使用前期,除了平台本身,他可以忽视大量的没价值的讨论。可以说,那些讨论包括大量的照片、视频和有趣的文献引述。但是大多数让人困惑的谈话其实都只是检验是否有问题疏漏,为的是掩饰在这个有价值的信息矩阵上存在一张真正的社交图。

  罗伯特的疑问就是他不确定他是否该相信“圈子”想法比Twitter的列表要好。虽然早已有呼声要求Twitter公司更换列表的展示方式。而笔者也从来不认为列表的展示方式很有用处,也肯定不会再给予它时间重新整改。笔者认为“圈子”更让人方便管理,至少目前笔者仅使用两个圈子管理用户也非常舒服,其中一个圈子是家人,笔者会把不是家人的用户全部放进另一个“好友”的圈子里。

  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圈子”却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让人烦心。笔者欣赏“圈子”的点子,是因为“圈子”是作为其他人的组织信条而存在的,它让人们进入一个箱子里,嘈杂声也因此被改变。但依据笔者的使用经历,笔者所了解的范围只是从他们的公共广播到所谓的限制性对话,笔者只能作为一名参与者去评述。

  实际上,在这里,笔者无法知道别人的名字,“圈子”就好像一个邀请讨论组,但我们却无法弄懂讨论的主题或者讨论组成员的身份。这就让人陷入了困惑。笔者的同事来自Salesforce公司,是笔者前20名“圈友”中的一人,他被圈数达到109位。笔者不得不依靠我同事的判断去“圈”别人。笔者无法深入观察哪一位才是应该交谈的人。如果能跟别人对话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笔者会感到很满意,这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但笔者在另一个社交产品Chatter与我一位同事交流时,却受制于Chatter的群组规则,因为Chatter的群组既拥有公开特性又拥有私人特性。

  公开的Chatter群组依然让笔者知道有谁加入了群聊,所以它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凭着兴趣、职业和缘分相聚在这里。但是在Google+,你不能加入别人的“圈子”,你只能自己创建“圈子”并把“圈子”外的人拉进你的“圈子”里。至少笔者认为它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最终结果就是缺乏理解群组的动态性,Google+给了我们很多承诺,但+1的“潜水”的角色却一直模糊不清。

  没有东西能妨碍新平台走向成功,许多人都一直在寻找整合某个时段的消息的方法。实际上,这一点会让这个新平台走向成功,就好像我们在天狼星卫星广播公司上见过的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Howard Stern以及在Amazon上看见的关联销售。传递社交信息和建立口碑,接收不同的故事,并且在没有清晰的反馈回路的情况下,这样的交流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对外公开”的设置并没有这样的不平衡:笔者认识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们能连上网络,他们都可以阅读到我发出的信息。笔者就是在这样的知识环境下发出我的想法。有些人认为这存在很多局限,为了避免在行为或者礼貌上引发大众的厌恶,我们发出的内容会收敛许多。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设置方式却解放和引导我走向一个更广层面的交流,它有效地将不同人群分割开来。它是艺术而不是技术,并且笔者会有大部分的时间为此感到失望。但笔者宁愿为此失望也不希望在其他产品上获得成就感。

  在这条等式上笔者并不孤独。笔者的朋友圈子常出现一些最新的和最新奇的艺术信息。Google+的信息流不像Twitter,它不是通过工具将优先信息推前。笔者可以确定一切都会被提高的,但现在,它主要的新价值就是有机结合了我的多疑和那些关注我的听众。尽管笔者没有谈论过这点,但大多数的“圈子”却能连接起圈外的人,让那些人能从我或者从对我引文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是这个社交产品的独有特征,尽管这个特征依然是在构建而不是被使用。

  笔者这里想要探讨的不是信号噪音,而是一个第三方的载体,在Google+中丢失的反馈环路的独特内容。为了描述它,笔者将给大家介绍一个社交产品——Spotify,笔者很喜欢它,因为它会让笔者在周末收到更多社交邀请。Spotify是一个线上音乐串流服务,它是目前做得最棒的“免费增值”(Freemium)模式的服务之一。通过Spotify,只需几分钟,笔者就能重怀过去,就好像最新一部哈利波特电影里的俯冲缆车,让笔者在瞬间回到我的过去。

  在Spotify,笔者只会随机记录熟悉的一些专辑,如John和Yoko合作的专辑《Double Fantasy》。笔者喜欢它,并不是因为这个专辑的价格,而是因为笔者在收听时可以随意跳播或者回播,可以对进行对照,而无需购买一张专辑实物。当然,体验它,探索它,就好像时间机器那样,从现在回到过去,从Steely Dan的鼎盛时期回到Donald Fagen的独奏三部曲。

  这可能还没能引起你的共鸣,但拥有这个世界将意味着你能以Netflix的价格获得非常多的回首,这多么美好啊。不仅因为它提供了给学生和学者提供了生存空间,还让音乐事业走出过去十年的低潮期。

  这就是+1和圈子如此重要的原因:这个想法会不断扩大,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不会是赢得所有比赛的胜利者,它只会来回摆动为我们带来最好的产品,是那些我们称之为创新的产品。Spotify也一样,当Spotify获得了AirPlay的支持或至少它能说明为什么它的音乐服务能如此可靠,或者iCloud也做到这一点,而当Google+也能循迹走下去,那么我们就可以过滤整合我们的“圈子”,这同样意味着Twitter也能如此。

  Robert喜欢解决他的这个问题,群组的方式是强大的云端世界的独有导航方式。而这个群组就是我们。当我们心情愉悦时,一切都会显得美好。+1似乎是走在伟大前端的最早的形式,当人们找到他们的表达欲望时,网络就会出现。真正有趣的是这个网络的成长所引起的效应,这就好像我们第一次飞上蓝天的心情一样。

  不要让恐惧的贩子抓到你,这不值得让你把个人信息透露给他们。正因为他们的服务会吸收我们所有的数据,如果要创建敏感信号判断我们的伙伴,他们会让这变得更加重要。

  醒来吧!Amy Winehouse于盛年27岁辞世的新闻已流窜在Twitter,且让Google+的新手们受到折磨。昨晚,笔者还在苦恼如何让Spotify在iPad的后台播放,但它不像Google+那样直接在iPad上被禁用,笔者依然可以打开iPhone版的Spotify,开心地听着它工作。Amy Winehouse的逝世消息和评论就好像她的歌声那样,让笔者感到难过。笔者从没有像现在那样如此频繁地聆听她的歌声,但现在她的声音只能永久封存在磁带里,笔者再也无法看到她的才能。

  笔者感到幸运,因为笔者出生在一个充满发现目光的时代。直到我们编成法典的那一天,我们都会想念那些为此付出过的人们,包括独创者、失败者和默默耕耘的人儿。即使在最安全的信息流里,没有一篇文章,一句评论,一句提及或者一段引述会被视为是一份礼物,它们更被视为是一种对客户的建议。我们通过观察河水流动来学习,却错失良机,整天在做白日梦。改革者绝不会是旁观者,改革不会出现在电视上,永远不会。

Google+

  英文原文:The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elevised

  中文翻译:雷锋网

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避免Google+账号封禁

  这些天来,包括许茹芸在内的很多Google+用户的帐号都出现了被挂起审核的现象,大多数情况是因为用户的名字和Google个人资料不符合Google+社区准则的原因导致,Google并没有强制用户使用实名,但是用户的名称也必须符合Google的相关准则。

  实名认证未实施

  Google+目前还没有实施实名认证规则,用户可以起任何名称,因此很多搞网络营销的人就冒充名人注册帐号,早先的一个案例是有人注册“马英九总统”这个帐号,然后手动同步马英九Facebook的信息到Google+,之后那个帐号即被Google封禁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山寨马英九的出现,才使得真的马英九注册登录了Google+

  如果未来Google+模仿Twitter推出实名认证功能,就可以方便普通用户来判断很多名人到底是真是假,不会出现山寨名人到处泛滥的情况。

Google+的账号封禁

  名称政策

  Google并没有强制用户使用实名,但用户起名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在Google+的“内容政策”里写到:

  为有助于拦截垃圾邮件并防止假冒的个人资料,请使用朋友、家人或同事平常称呼您时用的名字。例如,如果您的姓名是赵小刚,但别人通常用“小刚”或“阿刚”称呼您,那么您使用后两者中任何一个都可以。

  Google在“您的名字和 Google 个人资料”里,更为详细地阐述了Google+关于用户名称的政策:

  名字和姓氏都要使用同一种语言。

  如果您使用自己的全名,则有助于其他人在网上找到您,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您有多个名字可以代表自己,请只选择一个,并将其他名字置于您个人资料的“其他名字”部分中。

  避免在名字中使用生僻字或不常用的字符。

  在您创建个人资料时,我们的系统会检查您提交的名字,看其中是否含有生僻字或不常用的字符。例如,不允许使用数字、符号或不常见的标点。

  您的个人资料和名字必须代表同一个人。

  Google 个人资料不支持多人或群组个人资料。此外,您不能为非人的实体(如宠物或企业)创建个人资料。只要个人资料名称没有更改,Google 可能会继续允许现有的不符合以上标准的个人资料。

  不要使用其他人的名字。

  假冒他人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您的个人资料被删除。如果有人冒充您,请转到其个人资料,然后点击举报此人。

  简而言之,用户起名的策略就是:1)不要在名称里中英文混用;2)不要使用非个人帐号(例如企业帐号、网站帐号、新闻帐号等);3)不要假冒他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Google+并没有强制用户使用实名,但用户应该使用自己的惯用名,如果用户的个人资料被挂起,通常是因为用户将名字改成了Google+不接受的名称,这时用户会看到一个需要审核的提示,这意味着Google正在审核用户个人资料。用户可以点击Google个人资料页面上的申诉表单链接,提出进一步上诉的申请,一般填表后24小时内就能得到回应。用户不需要填写实名,只填常用名或者常用网名即可,如果是常用网名,需要在申诉表内填写所对应的Twitter、Facebook或者其他社交网站的个人资料页网址,一般不需要上传身份证照片。

  如果用户的个人资料被暂停,用户仍然可以编辑自己的名字和个人资料。如果用户在暂停状态下编辑自己的名字,Google团队仍然需要先审查用户的名字,然后再重新激活用户的个人资料。

  不妥之处

  从目前Google+使用情况看,Google+的名称政策较易引发争议,我个人感觉是Google+的运营策略有一些问题,如果用户起的名称不符合政策,应该在注册的时候就进行限制,而不是让用户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封停,这很伤害用户的感受和体验。即使Google+要暂停用户帐号,也应该先联系账号所有者,让其先按照政策进行修订,而不是直接让人暂停。

  人性化的服务策略,可能是以工程师为核心的Google不太理解的策略,这也可能会成为Google在社交网络挑战Facebook和Twitter的一个短处。

  实名制政策不符合中国国情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真实姓名的社交网路政策完全不符合国情,鲜有成功实施的案例,在这个帖子的回复中,有人指出了实名制政策对用户的几点伤害:

  真实姓名政策如何在社区伤害用户:

  1、线上和线下的骚扰。

  2、就业和提供服务的歧视。

  3、现实中的人身威胁。

  4、逮捕、监禁或司法上的管制。

  5、经济伤害,如失去工作,专业声誉损失等。

  总的来说,从社区规则看,Google+并没有要求强制实名制,并且这也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是用户在起名的过程中,也应该符合Google的名称政策,以避免个人帐号被Google封禁,如果用户的个人帐号被Google暂停或删除,用户不仅仅将无法使用Google+社区,还会无法使用其他使用Google个人资料的产品,例如Buzz和Google+1,不过,用户的 Gmail 和 Blogger 帐号则不受此限制,可以继续使用。

Google+无法取代个人博客

  众所周知,极客们和Google+的早期用户早已接纳Google+.尽管进入Google+专属体验区需要邀请码,但是人们仍然竞相争取。Google+刚一发布,笔者就参与了体验,它太让笔者着迷了。

  近日,Digg的创始人Kevin Rose 宣布他会将他的个人博客转至Google+。

  Kevin Rose称:“我将把博客域名跳转到Google+个人页面,我之所以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G+确实比博客给我的(实时)反馈要及时得多,并且G+的参与度也远远高于博客。”

  笔者也认为Google+是一项极棒的服务,看到它成为Facebook的强力竞争对手,对业界来说也是好事一桩。但就笔者个人而言,“弃个人博客、宠Google+”并非明智之举。

Google+无法取代个人博客

  尽管Google+的账号管理十分方便且使用费用便宜(事实上就是免费),但是笔者觉得你还是应该给自己在网络中留一片个人天地。

  原因如下:

  1、你不能拒绝付费

  你在节省了托管费和域名开支的同时,你也失去了拒绝为自己的Google+账号付费的权利。付费来自于哪里?不是免费的吗?付费很有可能来自于账号状态升级(笔者可以肯定,这会在以后实行),最终结果是你的交际圈开始缩小。

  2、Google从中盈利

  这也是让笔者很蛋疼的原因。你不可能从你的Google+赚一毛钱,但是Google就不同。像Facebook或Twitter一样,Google可以通过Google+获得大量广告收入。笔者不认为他们会因为你的点击量而给你神马小费

  3、新奇也不过是一时的玩意儿

  因为Google+现在是有进入限制的,所以很多人削尖了脑袋也像挤进去看看稀奇。等这股浪潮一过,它也许就变得索然无味。众多社交网络也就是这样“死在沙滩上”。它们终将不潮。比如:Friendster、Myspace、Orkut、甚至是Facebook,都出现过上述情况。如果Google+就这么重蹈覆辙,你也就不会在你个人Google+页面上看到和现在一样的“反馈”或“参与度”。

  4、你不可能全身而退

  试想一下,Google+不再有产品管理。虽然现在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这是一大疑点。你将自己的精力大把大把地投入到Google+中,势必会减少使用其他平台或个人博客的时间。Google也许可以为你提供发布文章的方法,但是你要怎么做才能再次建立那些文章的链接?你不得不从头再来,这绝对让你抓狂,用行话来说这么做很难!非常难!

  5、博客就是博客

  Twitter适于共享较短的更新,Facebook更擅长跟踪调查用户群。Google+不但有虚拟牧场和虚拟农场可以玩儿,还可以将你的朋友划分在不同的交际圈中并将他们归于合适的分组。但是,博客就是博客。没有什么可以代替你的博客。无论某项社交服务有多潮,在网络上它也不能代替你的个人博客。

  此外,你还能在Google+上共享你的博客帖子,这样可以使你的交际圈扩大。

  笔者认为Danny Sullivan可谓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他说:“为了尊重Kevin Rose,可以+他,但是你不应该踢掉博客、独宠Google+.明辨社交网络,让他们切实为你服务。你的个人领域是给生活的,而不是给Google+的。明天,Google就可能关闭Google+,你还是可以访问你在网络上发表的内容,只是不能再用Google+的链接。你的帖子被整了个404,不能访问了,这是很令人冒火的事。你的地盘你做主,不只是Seinfeld的有趣段子。这是一个常识,因为这是一个不应该忘记”自主“的时代:社交媒体自主选择化的新时代。”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自techie-buzz

2011年7月24日星期日

马英九登录Google+

  继早先 Google+ 上的“山寨马英九”被封禁之后,7月19日上午,马英九正式登录Google+,由于在马英九的80万粉丝的Facebook上介绍了这个Google+地址,因此可以证实该帐号并不是假冒的。

  自马英九注册Google+之后,吸引了大量网友追随,短短4天没想到追随人数就破2万,其排名在中文用户圈内仅次于台湾艺人许茹芸,名列第二。而其竞争对手蔡英文虽然在7月上旬就注册Google+,但目前追随者仅及马英九的一半。

  马英九的Google+吸引了众多大陆网友留言,使其第一次和大陆网友大规模接触。马英九发布的第一条信息是条“问候贴”,内容如下:

  “各位Google+的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意见、分享心情。我也希望让这里成为一个为台湾集气加油的园地,欢迎大家呼朋引伴来这里一起关心台湾、祝福中华民国,为台湾「+1」,让世界看到 Taiwan Plus!”

  马英九的第一条信息发布了才3个小时,就有494个评论,然后就自动关闭评论了(Google+不支持大量评论的确是个大问题啊),跟随马英九的用户会出现“刷屏”现象,大陆网友对此戏称“刷屏求解放”。

马英九登录Google+

  之后马英九在Google+发布消息较为频繁,几乎每条消息都有大量留言评论,而评论的用户很多是使用简体的大陆人,很多留言看起来很令人感慨万分。

  马英九的Google+地址是:https://plus.google.com/100324436248497823664/posts

  最后广告一下,我的Google+帐号地址是:https://plus.google.com/112646999948608559077

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第三方Android ROM市场前景

  Android在iOS、WP7之外给大家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不仅提供免费的系统与促成更具性价比的智能手机,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开发者与用户的折腾欲望。iOS是一个封闭、完整且统一的生态体系,而WP7则是微软创造的另外一个类似iOS的生态体系,与苹果在iOS里的位置不一样的是微软只制造系统这样的基础构建,设备由三星、HTC这样的手机厂商来搞定。

  而Android呢?Google需要控制的更少,授权免费、代码向所有人开放,你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免费获得这一切,无论你是手机厂商、开发者、甚至一个Geeker用户。你甚至可以移除所有Google的应用,把默认搜索引擎改成百度,内置模拟器开始玩数码宝贝,你可以把它改变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gPhone、iPhone、XPhone,只要你能够足够的想法并且去行动,前几天风靡网络的Android iPhone 4就是典型案例。

  Android足够的开放性让很多开发者投身到第三方ROM的开发中,相比Google提供的标准Android ROM,摩托罗拉、HTC、三星这些手机厂商在自己的产品中会进行大量的改进以融入自身特色形成特殊的用户体验,而第三方ROM开发团队会要求自己比所有手机厂商做得更好。大多数第三方ROM改造后能获得更多的高级特性、更易用的界面、更好的性能,并且与手机厂商的为自己服务不一样,第三方ROM会不断增加各种热门机型的支持,不论你用的是摩托罗拉、HTC还是三星的手机都能够获得一致的用户体验。

第三方Android ROM的市场前景

  国外最知名的第三方Android ROM编译团队是Cyanogen,它们提供的CyanogenMod支持数十款Android设备,他们的网站已经有超过3万Facebook用户表示赞,Alexa排名高达4000名,作为一个纯开发者社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而在国内,除了大量个人开发者在自发进行各种Android ROM的优化外,最知名的第三方定制Android ROM包括MIUI与点心OS.

  MIUI是小米科技运营的项目,这是一个基于CyanogenMod进行二次修改的衍生项目,所以他们能够持续从CyanogenMod的最新改变获益,包括支持各种新特性与新机型,相对应的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用户体验与细节功能的改进。目前官方论坛已经拥有近30万注册用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Android ROM社区,他们每周发布一个新版本并持续改进,他们面对最终用户收集各种建议。

  点心OS是创新工场孵化的项目之一,同样致力于为Android智能手机提供更本土化的使用体验。与MIUI贯彻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不一样,点心OS直接面向手机厂商进行合作,不过目前面世的只有夏普与宏基的少数几款手机产品,缺乏大范围的好评并且远离主流媒体视线,大实话是与网友打交道比喻手机厂商、新片打交道容易太多了。

  第三方Android ROM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与封装Windows系统不一样的是第三方Android ROM是完全合法的,这是比浏览器更底层的入口,可以嵌入各种合作伙伴的应用,可以与手机厂商合作收取授权费,甚至打造自己的移动应用产业链,内容、应用、服务、资讯都是可以尝试的不错方向。但是目前的第三方Android ROM普遍做得不够深,缺乏自己独到的、统一的体验与特色功能,甚至版本繁多的第三方Android ROM导致的应用程序兼容性问题,要从发烧友的小众玩具变成大众宠儿,未来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广电总局禁止电视“上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广电总局7月14日下发的一则内部通知,禁止一些视频网站与机顶盒厂商合作推出的机顶盒产品,接下来对智能电视的互联网内容监管条例也可能出台。

  根据这则内部通知,广电总局要求互联网经机顶盒(DVD机等)向电视机终端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均须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有关要求,在经批准的试点城市,由广电部门另行组织。而在广电总局没有开放通过互联网经机顶盒(DVD机等)向电视机终端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许可前,各持证网站严禁从事相关业务,不得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与非法开展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公司开展合作。

  这次广电总局的通知,主要是针对深圳华强北等地出现的大量可直接上网的机顶盒或DVD。这些机顶盒或DVD盒子可以让电视机直接登录互联网,而很多正规DVD厂商也在纷纷计划推出可以上网的DVD或蓝光碟机。显而易见,这些是这次广电通知监管的重点。不过,彩电厂商推出的智能电视,很多已经可以直接登录互联网。这次下发的通知则还没有涉及到智能电视。

广电总局禁止电视“上网”

  在我看来,广电总局这次下发通知,禁止电视机“上网”的行为,是逆时代潮流,是对于“新媒体”时代负隅顽抗的反击。

  由于电视观看在线视频的体验要比电脑好,国内外都在发展能否上网的流媒体机顶盒,在国外,不仅仅Google TVApple TV等产品可以提供电视上网功能,连Wii等游戏机都提供上网功能,实现了将网络与电视相结合的目标,完全颠覆我们使用电视的传统方法,有着庞大的商机,市场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广电总局禁止电视“上网”

  在内容方面,大量的互联网视频网站也提供了传统电视所没有的海量电影、电视的点播服务,如果能通过一个简单轻巧的机顶盒将海量的互联网资源整合到电视里,无论对于最终用户、视频网站、广告商来说都是多赢,唯一吃亏的就是传统的电视广告业务。

Google TV

  广电试图通过政策限制电视上网,与国家的“三网融合”政策相抵触,让广电、电信的网络整合陷入了僵局。好在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广电来管理,要是让这样的部门要是来管理,中国的互联网肯定玩完。

  我曾经在《电视引领“低智商社会”》一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等新的媒体发展迅速,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已经取代了电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看电视了,新闻都是从网上看的,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更快更准确,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电视的确已经落伍了。

电视使用率

  目前的新科技的发展出现日新月异的情况,新兴的互联网视频已经出现取代传统电视的趋势,类似YouTube的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兴起带来了传播的有一次革命性发展,传统电视行业如果再不思改变,继续固步自封,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新兴的网络媒体所取代。

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

Google+:一个“圈子”引发的深思

  当Google+上周开始邀请内测后,“圈子”就成为了最热讨的功能话题。假如你在上周没有留意到Google+的相关信息(仿佛掉进了互联网一个阴暗的角落里),Google+特有的“圈子”功能主要用于对用户进行分组。你可以将某个人放进一个或多个圈子里,如“朋友”、“熟人”、“同事”、“约会对象”、“车友”等等。但你必须把那个人放进至少一个圈子里。

  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的“圈子”,互联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许多人更是称赞Google+这款独特优雅的应用清晰回应了Google前雇员Paul Adam的研究标题“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的真实生活)”。

  笔者思考好友分组和好友管理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作为一名信息架构师,笔者很自然地希望整理好每一个我所认识的人,并给他们贴上对应的标签。笔者在2004年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即时通讯如何分组用户”的文章。

  在思考了一小段时间后,笔者决定著书分享我一直以来对Google圈子的想法以及用户数字分组管理等内容。

Google+

  我们为什么需要“圈子”?

  我阅读了许多关于用户分组、圈子、列表的文章,包括各种各样的用例和需求。因为需求不少,所以我浏览了非常多的实现例子。包括非常多的网络社交用例,有针对出版商和消费者的,有针对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的,也有针对对称和不对称的。在我开始讨论我认为Google圈子或将遭遇的挑战前,我们先了解用户分组可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非公开信息

  我们需要“圈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某些用户仅希望他的讨论内容只被某些指定的用户浏览到。举个例子,你的孩子的照片,可能你仅希望跟你的家人分享而已。而著名网络相册Flickr的“好友与家人”的设置功能就是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兴趣内容

  每个人对于隐私的定义都会有微妙的差别,你觉得只有这些人需要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某个人想要从你的汽车爱好者朋友手中买车,他可能会想从你那拿到一些建议。你不必担心你们的对话是否是公开,你只需要确保信息仅在恰当的人内部传阅即可。现在,互联网上的兴趣社区服务提供商主要有Yahoo、Facebook和Google Groups。

  本地内容

  那些涉及“位置”的信息,如“今晚要上哪去呀?”或“谁有今晚那场音乐会的门票呀?”,可能你只是想发送给你附近的好友。

  活动内容

  类似于本地内容,当你正在某一个活动中(如Coachella音乐节),你可能希望跟你那些同样也在这个活动里的朋友聊天或者给他们发送一些信息。群聊服务工具,如GroupMe、Beluga以及现在Google的Huddle,都在尝试实现这样的需求。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所有的这些解决方案都是针对行动科技族开发的。

  组织内容

  你的大学朋友可能不认识你之前的同事,也不认识你的球友。也许你想分享一个你曾就读学校的校歌的链接地址,又或者你所在的那间著名企业刚刚更换了CEO,而你想通过一个链接把这个消息分享出来。

  发送的不全是垃圾信息

  对于内容的推论,有一种推论是这样说的,某个用户可能不只是希望发送的内容只有小部分人能看到,他可能还想所有人都能看到它说了什么,但这个用户也有可能很喜欢发送一些不相干的话题信息给其他人,但发送的不全是垃圾信息,或者只是讨个好玩而已。

  消费目标:从指定组阅读信息

  上面提到的任意一项内容,你可能还希望在某个群组里使用它们。或许你仅希望查看那些在Coachella这个地区的朋友的信息。或许你希望阅读的是那些你关注的技术博客撰稿人发布的最新的技术信息。Twitter的列表功能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了。

  什么是Google“圈子”?

  一切让这成为热讨的做法显然是正确的。虽然我认为Google的“圈子”还面临不少的挑战,但它们展现给我却是积极、创新,或者至少说它们很有趣。

  可见的

  不像Twitter的列表或者Facebook的好友列表,每一个Google+用户的好友都必须待在某一个圈子里。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将整个产品的焦点再次集中在用户分组上。虽然强制分组看上去是一个更高的门槛,但Google+的界面却让添加好友这事变得简单了。

  “圈子”的真面目

  “圈子”是一款非常可爱的体验。它让添加好友变成一项趣事。我感觉拖拽的功能界面更适合触摸屏,收集好友可能会花很大的力气。然而,根据它们的建议将某个好友添加到圈子中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试过删除“圈子”,你应该试一试,那体验让人非常愉快。

Google+

  共享界面

  尽管它不是唯一的,但共享界面却非常的简约。如果我要分享某段信息给某个圈子或者某个圈子里的用户,那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有一点并不友好,“Extended Circles”这个选项很容易让人混淆,甚至是我们这些资深用户有时候也会弄不懂。

  自动推荐圈子用户

  在创建的第一个圈子里,我添加了三名用户后,Google开始推荐其他用户让我去添加,而且每一个推荐都十分恰当。这让创建圈子变得更加容易。但不幸的是,我创建的其他圈子却没有收到推荐用户。我怀疑刚开始推荐的那些人都是来自Google讨论组的成员。

  单向的圈子

  我不认识你,但我确信有些人,我认为他是我朋友,但他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同样地,那些称呼我“哥们”的人,他们并不需要很深入地了解我,但我依然会将他放进“认识的人”的圈子里。

  为什么分组不好?

  当我第一次使用Google+时,我潜意识把A君分组到我的朋友圈里,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包括在Flickr,在Facebook,在Twitter,通讯软件昵称甚至我的通讯录。但不久以后,我发现这样明确地给用户贴上分类标识并不值得,于是我开始反思它的价值。当一个人越是要模拟一个现实的社交网络并且强调Paul Adam的研究时,我们会在数字世界里丧失人类的敏锐触觉。

Google+

  分隔线

  你是否在Facebook或者LinkedIn收到过请求信息时,犹豫是否接受这样一个陌生请求呢?好友和熟人之间一般有着这样一条分隔线。

  确实,你可以给每一个遇上的人都打上一个组织标签,但这样的结果却造成他们之间的区别变得更加模糊。你通过你的同学的介绍认识了一个人,但这个人并不在你学校上学。那么你是否应该把它放到“学校”的圈子里呢?那么跟你的那群好友经常出去玩的人呢?又或者说,某个人你碰见过无数遍,也打过很多次招呼,但仅仅是在派对上。你又该如何给他们贴标签呢?

  我们非常善于选择合适的场合认识合适的人。他们不是固定不变的死规矩,他们也十分依赖环境:是否在派对上?有谁也在那里?他们认识其他人吗?你有么有跟他们交谈?等等。十分不幸,我们所了解的这种技巧和这些隐含的社交规则并不容易转换到网络上。

  保持关系

  Mike是我一个关系很亲密的朋友,在2000年时,我们经常一起工作。我们无话不谈,常常结伴旅行,几乎每天都是形影不离。现在,我几乎每隔两个月才跟他碰面一次,但我们依然会在一起分享我们的想法并寻求对方的支持,但生活变了,我们的关系也不一样了。

  社会学家Gerald Molenhorst向我们展示了,每隔七年,我们的社交圈子就会发生一次变化,但很少有人能察觉到这种变化。我们难以弄明白,为什么我的好友Mike会从一个圈子移动另一个圈子。因此,维护数字分组必然会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你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将某人从一个圈子移动到另一个圈子,因为改变不容易被发现。第二,你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维护。你的好友列表多长时间更新一遍呢?如果它没有变化,这样的群组又有什么作用呢?

  回忆

  我想我可以给自己开一间卡片店,这可能会让我很好地给我的好友归类。但是,一旦我创建了这些有趣的圈子后,我是否还记得谁会阅览这篇文章呢?从我管理我的Facebook和通讯录的经验,我发现我从没有设计过如此复杂的分类。实际上,我还不知道我可以将每一个人都归类为我Flickr上的“家人”类别。高维护费和过时的分组方式混合在一起时,我更不可能知道我给谁分享了信息。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名人”的分组,并希望阅读他们的分享时,就算你不记得组里的每一个人也不碍于腻阅读这个分组的信息集。

  它能做到吗?

  分组的维护成本过高且界定模糊。我们还能一套简单的规则清晰定义作为程序指令,就算我们制造出这样的指令,你可以确保系统参数永远都不会改变吗?给每一个成员精确分组是一项挑战。

  比较明显的问题就算:什么是自动化?Google Buzz曾试过根据用户间的邮件频密度去自动判定用户的社交关系。它最后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仿佛让一个妇人跟她前夫走得很密。然而,Buzz的初期尝试和失败并不意味着自动化就是站不住脚的。如何你看过LinkedIn实验室的产品InMaps,你会发现你的网络群集和复杂。由于用户身上拥有着许多重叠的身份特征,你几乎不能制定任何精确的分类。

  当我们改善这样的模式和技术时,我们不仅可以开始推荐分组,还可以那些过时的分组推荐变化,这会减少我们的维护成本。然而,我真的不知道我们是否应该将现实生活的交往复制到网络上。除了绘图,是否还有其他更有趣的方式可以改变或创建新行为呢?

  来源:雷锋网编译自kevnull.com

也谈Google+的"圈子"

  Google最新的社交产品Google+推出有一段日子了,最大的创新是推出了“圈子”的概念,虽然还在测试期,但受到的关注可谓广泛。

  圈人是单向的动作,有点像微博的关注,不需要“互粉”,也不需要Facebook一样的确认,圈的时候只需要将好友拖进来,被圈的时候会得到邮件和消息栏的通知,非常简单。 G+给出的默认圈子包括:家人、朋友、认识的人,关注对象。这四个圈子精确而简洁地对人际关系做了最初步的分类,比如你把某个人划进“朋友”圈里,对方可以把你归为“认识的人”,你关注某个名人,以及你并不熟悉的人圈了你,都是可行的。

  G+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信息发布者掌握主动权, 不仅在浏览的时候可以进行信息流的分类,在发布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圈子,也就是完全可以自定义让哪些人看到什么样的信息,这一点是目前的Facebook, Twitter,或者国内的微博和人人都做不到的。比如你的好友热爱美食和科技,而你关心科技和音乐,你可以将他划入科技的圈子中,在发布关于科技的消息时选择发布到“科技”圈子让这位好友看到,在浏览的时候,你可以在两个圈子中都看到这位好友的信息,但你能得到的信息,又取决于这位好友对你的了解和划分。

圈子

  概括地说,圈子的精髓在于主动地发现、管理和提供信息流。在使用上,Geek们完全可以在这里建立一个完美的专业讨论圈。

  而从社交产品的角度进一步去挖掘,“圈子”的意义涉及到更深层的人际关系。“圈子”模式揭示出一个事实:无论在互联网还是现实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是不对称的。一方面,在大多数的人际关系里,人们考虑的往往是别人对自己的价值,而并不在意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至于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又不便过于频繁地公开说话(看看微博上的郭美美以及发言渐少的名人们就知道了);另一方面,从隐私上考虑,对完全公开的信息来说,真正关注你的人会留意一切有用的信息,而不关心的人也不会留意到你今天情绪不好多碎碎念了几句。换句话说,人都是是自私的,而G+的分享方式对人际关系里的这种不对称关系是一种模拟,也是一种探索和考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圈子”其实是相当理想化的一个社交产品,因为它在保护隐私和划分信息流的同时,增加了使用的难度,人际圈的细分可以很具体,也可以模糊,也可能能被不良利用,一切都取决于用户。

  笔者一直认为Google产品里有一种隐含的预设:用户是聪明的。不管是Search、Mail、Reader还是Google+,都不复杂,功能清晰,而且使用的灵活度都非常大,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效率最大化。但如果要更为个性化的使用,就需要一点用户自己的创造力。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喜欢Google的人很有限了,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去思考怎么用一个产品,而是习惯送上门来而且看起来好用的,比如360这样的流氓软件。而且在专业领域之外,很多人根本不打算做什么有责任感的用户。社交是一种娱乐方式,娱乐意味着时间成本可以不计,所以大多数人宁愿去刷人人和微博,被随机的信息淹没。

  但是没有必要比较优劣。这就和有人用QQ,有人用MSN;有人用微信,有人用talkbox;有人刷人人,有人刷微博;有人刷Facebook,有人刷twitter一样,纯粹是个人喜好问题。

  笔者喜欢Google+的思路,不仅仅因为它对社交关系敏锐的洞察,更是因为它触到了发展社交的同时控制社交影响的需求,有收有放。当然好的预设也可能被不良的利用,这是所有技术创新无法抵挡的。

  扯远一点,从Google+想到了写博客。写独立博客以来,心态一直在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写的人没法控制读的人,所以也很难去控制影响。谁在看,或者写给谁看,不可能像Google+一样划个圈这么简单,而写得任何人都能看,也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谁知道呢,也许哪一天就扔了手机关掉电脑告别了网络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而社交本可以很简单。

  来源:缭草投稿,作者博客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ifttt,是一个新生的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不同其他平台的条件来决定是否执行下一条命令。ifttt基于任务的条件触发,类似编程语言,让用户可以根据他们设计的流程设计一些小程序,让网络服务能够对某些行为作出反应。

  ifttt 是一项创造性的应用,但是我和我的朋友们必须重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一、什么是 ifttt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如果这样就那样。this 称为 trigger,而 that 称为 action。每条 ifthisthenthat 称为 task。

  ifttt 可以实现多种互联网应用的协同工作。(更多关于 ifttt 的介绍请访问其网站或 Google。)

  为了实现 ifttt 的功能,ifttt 必须获得授权。

  二、什么是授权

  授权在此处指允许被授权的第三方应用获得一定的访问你的其它应用的权限。

  例如,授权 ifttt访问 Gmail:第三方即 ifttt,而被授权访问的其它应用即 Gmail。

  授权主要有 2 种方式:直接授权和 OAuth授权。

  1、什么是直接授权

  直接授权即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用户名和密码。

  以 eBuddy为例,为了在 eBuddy上使用 Gtalk等,必须直接在 eBuddy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这种方式的缺点显而易见,第三方在取得授权的同时获得了用户名和密码。

  2、什么是 OAuth 授权

  OAuth授权避免了将密码提供给第三方的缺陷。

  以 Stack Overflow 为例,OAuth授权步骤如下:

  1) 用户选择以 Google 账户登录。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2) 用户向 Google提供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Google 账户。如果已经登录,则自动跳过本步。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3) 用户查看并接受授权。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4) 登录成功。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3、OAuth 不是银弹

  OAuth授权在原始应用中完成,因此第三方应用不会获得密码,然而,第三方应用仍然切实获得了被授予的所有权限。如果第三方应用被攻陷则攻击者也将获得相同的权限。

  三、ifttt要求极其巨大的权限

  作为参照,Stack Overflow 仅要求获得 Google 账户的电子邮件地址。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事实上,这几乎是 OAuth登录可以要求的最小权限。因为无论如何,若要将你和其他用 Google 账户登录的用户区分开来,必须获得你的Google 账户的唯一标识符,即电子邮件地址。如果 Stack Overflow 被攻陷,攻击者唯一所能获得的就是大量有效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用于发送垃圾邮件,但也仅此而已)。

  ifttt要求 Gmail 的访问权。(从 ifttt可以实现的功能来看,该权限实际上为完全访问权,包括但不限于发送/接收/删除邮件,访问/修改通讯录等。) Google 也作出了更为谨慎的建议,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员而言还是过于轻描淡写了。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ifttt的 Facebook 授权可以更直观的显示 ifttt 所要求的权限之大。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也就是说,ifttt为了实现与 Gmail 相关的 Task 必须获得 Gmail 的完全访问权限。这意味着如果 ifttt不幸被攻陷则我的 Gmail 账户也将同时沦陷。这意味着我必须将 Gmail 账户的安全从坚不可摧的 Google 转移到 ifttt。

  更可怕的是,为了实现 ifttt的协同工作,我必须将我的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在内的大量在线账户都交给 ifttt。

  鸡蛋现在都在同一个篮子里,而且这个篮子还不一定牢靠。

  以 ifttt用户协议中关于自身责任的段落作结。

使用ifttt背后的巨大风险

  来源:Dante Jiang投稿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电信屏蔽Godaddy部分DNS服务

  从7月16日开始,国内部分地区用户(主要是西安电信和部分地区联通用户)向我反映,无法访问我的博客,经过我的测试排查发现,原因是部分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屏蔽了我博客DNS解析服务商Godaddy的DNS服务,西安电信的DNS服务器218.30.19.40已将Godaddy的某些DNS屏蔽,使导致那些使用Godaddy DNS的网站都无法从西安访问,包括我的博客在内。

  Godaddy成立于1997年,是全球域名注册排名第一的服务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8%。域名的附加服务很多,价格低廉,平均价格只有国内域名服务的一半,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域名服务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网站主都在使用Godaddy的域名注册服务。

  屏蔽DNS的恶劣影响

  中国电信以前曾经短暂地屏蔽过Godaddy的服务器地址,但那对于在Godaddy购买网站的用户来说影响不大,这次直接屏蔽Godaddy的NS(域名解析)服务,影响非常恶劣,为了“惩罚”某一两个网站,直接导致成千上万的无辜网站无法访问,可谓“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极端手段。

  我这里确认被封的Godaddy DNS服务器有 57、58、67、68、77、78、33、34号,如果你的域名使用这几个DNS地址,需要将其修改为其他的DNS地址,否则将无法从某些地区访问。

电信屏蔽Godaddy部分DNS服务

  各地用户验证方法:

  1、点“开始”-“运行”-输入CMD,再输入 ipconfig /all  ,在下“DNS SERVER”里找到你使用的DNS服务器地址。

  2、再输入 nslookup www.williamlong.info 你的DNS服务器IP ,来查看是否能解析。

  3、再输入 nslookup www.williamlong.info 8.8.8.8 使用Google的DNS服务器验证。

  网站主的解决方案:

  1、换用Godaddy的其他DNS服务器地址,Godaddy有很多DNS服务器,短时间内看,不可能全部都屏蔽掉。

  2、换用第三方DNS解析服务,目前有很多第三方网站提供DNS解析服务,不少都是免费的,国内也有免费提供DNS解析服务的,使用第三方DNS服务可以部分解决问题,电信总不可能将世界上所有DNS服务器都屏蔽掉,那就相当于局域网了。目前月光博客选用这种解决方案,估计一两天内可以见效。

  此外,不建议将Godaddy的域名迁移到国内,如果域名迁移到国内,那就不是屏蔽NS的问题了,而是直接clientHold,到时候就哭都来不及了。

  对西安网友的建议:

  西安的网友如果换用深圳的DNS服务器,暂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全国各地的DNS服务器列表参见这里

  此外,西安电信的这种极端做法,完全不顾用户的上网权利,其屏蔽的那些DNS服务器,使用的网站何止千万,这么一刀切的管理做法实在野蛮,建议西安的网友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拨打电信的服务电话10000进行投诉,直到西安电信改变错误为止。

国内独立博客发展的障碍

  中国的独立博客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和BSP托管博客不同,独立博客不仅仅需要具有域名、主机、博客程序等各种知识和技术,还要和BSP博客那样坚持不断地更新,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码字,这的确是一个门槛较高的领域。

  和BSP博客不同的是,独立博客是个人媒体(大部分是非常小的个人媒体),以前的媒体是垄断行业的天下,网络上门户网站放什么信息,你就得看什么信息,现实社会中,是书刊、报纸、电视等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普通人的话语权简直微不足道。掌握话语权的是那些媒体巨头,他们想让你看什么,你就得看什么,我们草民的声音显无足轻重。博客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我们终于不需要向别人表示唯唯诺诺,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我们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我们终于可以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了,写出那些垄断媒体、门户网站不想让你知道的事情。

  现在,随着博客的迅速普及和大众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博客,通过每个人这一点点的努力,人人都是个人媒体的现象正在中国四处开花。

博客

  然而,之后的发展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随着“备案”的出现,个人网站的发展被极度限制,大量个人网站和个人博客毫无理由地被关闭,那些已经“备案”成功的网站也必须战战兢兢的过活,因为“注销备案号”这个宝剑随时都可能落下,从今年初开始就有大量正规网站被莫名其妙的“注销备案号”。

  一旦注销备案号,你的网站在中国境内就是非法的,没有一个机房会让你接入,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网站一下子就成为互联网上的流浪儿。

  除了政策性的因素外,国内独立博客媒体发展最大的障碍还有几点,包括:

  1、时间:写博客耗费大量时间,如果不辞职,而在工作之余写的话,将影响个人生活质量,时间因素可能是影响大多数人无法长期写博客的原因。

  2、收益:如果辞职写博客,将不会存在时间的问题,但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人写博客所得到的收益无法和正常工作的收益相比,这也就导致写博客在中国无法成为一项工作。

  3、竞争:各大网络门户有足够的资源来运营自身的科技门户,其编译的新闻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但时效性和数量都占据优势,博客难以与之竞争。一些大网站(例如华军软件、天空软件等)更是直接不署名转载博客文章,做起了不劳而获的生意,我们博客发邮件让他们删除,他们还不理你,我们博客也拿他们没办法。

  4、广告:中国的互联网尚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的主要需求还是娱乐,实体产业的广告商难以获得足够好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会降低了在博客等网站上的广告投放的比率,而将主要广告投放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

  对于一个独立域名的博客来说,运营网站会受到来自政策性的一系列麻烦问题,这对于网站主来说是一件很折腾的事情,一些原本很简单的事情(至少在国外很简单的事情),到了中国就变得异常复杂,而这种种的复杂因素竟然全都是人为造成的,很多事情的社会成本是很高的,想降低这个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官僚的目光短视以及管理上的简单粗暴,让整个互联网充满了无奈的怨恨,难怪中国的网络发展滞后,都是因为自己人在里面瞎折腾啊。

  博客这个群体是辛苦的一族,付出不少,收获不多,但是,个人媒体又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自己的文章能够迅速传播给大众,写一些门户网站不愿写的东西,在夹缝中生存,如果涉足这个领域,务必要选好行业和目标,考虑好各种运营方案,各种问题都考虑清楚,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

  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建党伟业》,颇有些感想,本来想写篇观后感到豆瓣上,后来发现豆瓣将该电影设置为不能评论且不能打分,因此只好将这篇影评写到我的博客上了。

  《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

  北洋政府从清政府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继承了辛丑条约的巨额欠款,以及孙中山和日本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在短短十多年里,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国力迅速恢复,民众的税收很轻,政府没钱却不多征税,而是向西方各国借钱,在领土上,通过超人的政治智慧没有丢失过一点领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从俄国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

  那时候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之所以贫弱的原因就是内耗太大,中国南北几个帮派自己瞎折腾打仗,面对日本等列强自然处于劣势。就袁世凯那样的北洋政府来讲,在当时对日斗争中能做到那样已经不错了,弱国无外交,而当时民国的外交智慧远远超过后来的政府。

  北洋政府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无论学生、教师、文人等,都具有非常的的自由和话语权,想办报就办报,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组党就组党,想骂政府就骂政府,甚至几十个人组建一个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党,也没人管你,除非你真的里通外国,购买军火并实施行动,北洋政府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政府能达到北洋政府那种高度和智慧。

  因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并非外界描述的那样卖国,五四时期的学生搞的运动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烧这种事情,这不是救国,而是误国,辜鸿铭、胡适等人在当时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当然,北洋政府最具争议的就是袁世凯称帝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袁世凯搞的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比的议会制更符合国情,如果成功的话,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也未可知,英国、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典范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君主立宪和议会共和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袁世凯搞的太急了,时机没有成熟就搞,结果搞砸了。

  实际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宪制吗?中国的发展就必须搞成革命式的发展吗?所谓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实只是一句口号,具体实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无非是,依靠外国政府或党派的大力援助,组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组件军队,通过军队暴力夺取政权,当然,也需要好的军事指挥官和军事策略。

  可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对来说,北洋政府是一个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时代。可惜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两党的共同特点,就是一直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让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那个真实的北洋政府。

  总的来看,这部片子,感觉拍的很乱,时间跨度太大,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能反映出来的,越看越像PPT,真正的叙事太少,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少的话,根本看不明白这部电影,加之电影对于历史的一些不客观的描述,让这部电影的史学价值大为降低。

  最后,鉴于豆瓣将该电影的评论关闭,因此本博客也将此篇观后感的评论关闭。

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自半年前类Quora网站“知乎(zhihu.com)”内测以来,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也陆续推出了针对不同市场细分的问答类产品。诸如百度旗下的“新知(xinzhi.com)”,人人旗下的“车问网(chewen.com)”,类Formspring网站“米饭(mifan.com)”,类Stackoverflow网站“StackPoint”和“SegmentFault”,以及升级到2.0,并且与百度进行合作的国内第一家社会化问答网站“啊烦题(rfanti.com)”。在2.0的概念上,好似只缺少基于LBS问答类网站。不过参照国内同行的开发速度,和海外近期相关产品的走热,比如:Localmind,Crowdbeacon,AskAround,Loopt,Askalo等等,国内LBS问答类网站的亮相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按照keso的说法,百度知道类的第一代产品是快餐,知乎等第二代产品是私家厨房。只是国内的现状是快餐质量低下,而且也不快,无法解决即时需求。私家厨房味道虽好,但是不是必需品,也不保证人人都有。在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来,前者生产未经验证信息(information),后者主要生产知识(knowledge)。根据Michael Polanyi对知识(knowledge)的分类,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tacit)之分;Wikipeida,互动,百度百科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检索服务。对于基于包括个人经验,观点看法,以及技能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问答网站,则要指靠少数专家级别的用户输出贡献。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与双向互动的问答网站不同的是,实名制的知乎带有明显的地位不均等,而且级别高的用户往往是知识(knowledge)的提供者,而不是消费者。然而现有的机制很难提供一种对专家用户的答题激励措施。而且他们时间更加宝贵,同时难以和用户产生双向互动(Fig1)。提问的新手用户短期内又难以成长。随着圈子的扩大势必会造成问题回答质量下降。

  而保持网站社区的活跃度和用户之间的粘度,需要引入机制提高专家用户的积极性。对系统提供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专家用户补偿有以下几种可行的方式:

  A. 建立商业生态关系,在提问者行列中定位具有解答专家的潜在客户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B. 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广告商的引入等)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C. 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knowledge application:问题解答等知识产权的外部应用)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D. 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knowledge transfer:特殊问题的有偿回答)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E. 引入虚拟(线上),或真实(线下)评价体系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另一方面,单单建立在共享(其实并不平等,仅仅是高端用户的共享,而低端用户认真的作答往往也没有影响力)体系之下的问答网站,尤其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共享只能存在在一个相对封闭,专业化程度高,且范围窄的小圈子。但是这样小范围内的需求也是很广泛的,在互联网上的各个细分领域,如医药,健康,能源,书籍,电影,音乐,都会需要一个“有来有往”不对外的私家厨房。与其说问答类网站是时代的心思想所造,还不如说是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他慢慢取代的也许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论坛BBS。

  来源:denver0sun投稿

腾讯、人人、新浪社交网络优劣势分析

  社交网络是现在网络界的热门话题,从facebook,twitter到foursquare,tumbrl,社交网络一直在被创新。在中国也有相应的人人网,微博,街旁,点点网等一大堆社交网站,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中国的社交网络是互联网大佬的天下。在激烈的竞争中,社交网络时代的三个巨头——腾讯,人人,新浪也在慢慢形成。他们不仅要面对互相蚕食对方地盘的竞争,也要面对新兴社交网站的挑战。三大巨头到底鹿死谁手,接下来笔者就来个分析。

  腾讯篇:

  腾讯的社交产品主要由三部分构成,QQ空间腾讯朋友腾讯微博,分别提供的是博客,sns和微博的服务。从产品布局上来看,在比较成熟的社交领域,腾讯都有相应的产品,而一些不成熟的产品,像lbs这样的功能腾讯还没有做。用户体验方面做的不错,在模仿竞争对手的基础上还会做些小的创新。产品思路整体上是跟着人人,新浪等竞争对手走,创新不多。

  腾讯的优势在其推广方面,第一个方式是路人皆知的,依靠其庞大的QQ用户群,用弹窗,邮箱,在聊天软件加入口等渠道进行推广。第二种方式就是不惜血本的广告和媒体宣传。腾讯很容易获得用户,但是其产品繁多,用户花再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并不多,用户质量也不高。为了提高ugc,腾讯将个性签名,微博,空间等产品数据打通,用户一次操作可以将消息发到这些社交产品,企图给网站制造一个虚假的繁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在总的用户数方面,腾讯的数量是绝对的领先的,但是在单个产品方面,用户数和活跃度都落后于人人跟新浪。

社交网络

  人人篇:

  人人网的主业是SNS,基于实名制和真人关系,满足朋友,同事,家人之间沟通的需求,主打亲情牌。产品布局比较完整,像公共主页,小组,群,在线视频聊天,话题,位置,人人桌面客户端,家庭空间等产品都是对用户社交需求的满足。人人网越来越碎片化,再加上开放平台后很多第三方产品的接入,人人网出现了一些产品之间不衔接,界面不统一的情况,让用户使用成本变高。随着最近几次产品的升级和改版,这种情况在慢慢变少。 人人的产品思路是跟着facebook走,也关注最新的社交产品,然后进行模仿和本地化。

  在媒体资源不如新浪,推广渠道不如腾讯的前提下,人人还能保持领先的优势,主要就是靠其有中国特色的推广方式。人人网有一个渠道部门,这个部门专门做人人网的推广工作。他们在大学,中学,网吧等地方建立起了庞大的兼职团队,据说总人数有上万人的规模,其内部称为“维度军团”。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在线下通过宣传海报,活动,以及其它的方式对人人网进行宣传。这种看似复杂但是却很有效的方式,让人人网对自己的目标用户进行了有效的覆盖,并且在校园形成了垄断的地位。现在很多想进入校园的产品都在试图模仿人人网的这种推广方式。

  新浪篇:

  新浪的社交产品主要是最近一年来发展凶猛的微博。微博是一种社交媒体,满足一些有媒体影响力的人表达自我的需求,比如明星,媒体人,企业家等等。作为中国的twitter,新浪在twitter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创新,比如适合中国网民的评论,转发,发图片等功能。不过新浪似乎不满足于只做twitter,在产品布局方面,推出了微群,微领地等产品,在向中国的facebook人人网靠近。新浪的思路是用twitter的概念,做中国facebook的目标来模仿人人网的产品。

  新浪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媒体资源和运营能力。微博用加v的方式,给了名人用户特殊的身份标识,满足其高人一等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挥名人效应,制造了一些社会事件和娱乐八卦事件,然后利用媒体资源进行报道,勾引名人的粉丝们上微博。这种方法颇为有效,同时微博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普通用户之间交流不多,活跃度不够,名人认证宽松,导致一些人很容易就能通过认证,然后利用名人的身份做一些炒作的事。还有些商业机构利用微博的转发功能进行商业广告转发,有很多名人也参与其中。假粉丝泛滥,用户经常被打扰,谎言和假新闻经常在微博上流传。总之在微博变的越来越大的时候,也变的越来越喧嚣和功利。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SNS领域人人网是绝对领先的,但在整个社交领域,人人网的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人人网主要还是80后,90后的人在用,对掌握社会资源的老白领用户覆盖不够,新浪和腾讯两个大家伙都在猛追。在微博领域,新浪是领先的,后面除了做的比较好的腾讯外,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等也在发力,新浪既要保持领先,还要向人人网靠近做sns,尺寸把握不好,就会被后面专注于微博的小兄弟超越。对于腾讯来说,虽然目前都是在老二的地位,但是老二也做的轻松,如果新浪和人人在社交领域出现危机,将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的危机,而腾讯业务繁多,几个产品的问题不会对企业整体产生多大的影响,目前只需紧跟老大的步伐,保持跟进,等着老大翻错误就可以了。

  来源:huanglong投稿

2011年7月15日星期五

LBS的担忧

  光看标题,如果不是玩转互联网的达人来说,有点摸不着头脑。LBS的英文全称是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专业的定义网上一搜一大把。它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时下最热门的手机签到服务,我的位置,周边相关等等手机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价格的亲民化,基于LBS的各类应用层出不穷。

  LBS从手机终端的角度看,就是我们使用的各种地图定位软件及所附带的各类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如商业、饮食、游玩、公共服务等信息。LBS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弊端。

  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苹果手机和基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都会随时记录用户的行踪。也许很多人不明白,但是这的确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换一种说法,你在苹果或者谷歌面前你就是个“透明人”,几乎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更为可怕的是,如果这些信息被一些打着坏主意的人得到,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目前基于LBS的大大小小的有资质的和无资质的软件提供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让人很难放心其中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出卖。

  那为什么一只小小的手机,会产生如此严重的隐私问题,我们来做进一步分析。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过这样的情行,绑架犯通过手机联络被害人家属要其提供赎金,警方很快能定位到他的位置。其实这就是基站定位技术发挥的作用,它并没有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高科技。但凡有通讯知识的人都知道,手机要能够使用,就必须在移动运营商的蜂窝网络中登记手机的有关信息,我们暂且认为是手机的号码吧。当我们打电话时,对方能够得知我们的手机号码,对于有移动运营商位置信息查询权限的机构来说只需要知道你的手机号码,就能够知道你的手机目前与哪个基站相连,而每个基站也都有自己唯一的ID.移动运营商在安装每一个基站时,都预先检测过该基站的GPS位置和具体的地址,并存储在系统中。当然,每一个基站都有一定的覆盖范围,小至几十米,大至几公里,这样看在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在地广人稀的乡村了。所以基站定位有一定的偏差,但是也不是很大。警方只要在一公里范围内排查并布下天罗地网,那是插翅也难飞的。

LBS的担忧

  理论上来说,一个人只要知道了你的手机号码,他就能够大概知道你的位置。也许你也曾收到过陌生的短信,内容极容诱惑性,大致的内容是“只要只知他(她)的号码,就能知道对方在哪里”,说实话这几乎成了“捉奸”利器的代名词。至于这些人如何得到或者接入移动运营商的地理位置信息系统,我们不得而知。

  在介绍完基站定位的原理后,再来说说耳熟能详的GPS.GPS就是老美搞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共有24颗在天上的卫星网络组成,具体的原理可以这里不缀述,不是理工科的人很难看懂。但是我们可以简单而静态地认为,地球上每一寸土址,其GPS地址值都是唯一的。LBS服务提供商事先在地图上通过预置GPS位置位息,然后跟据你手机所接收的GPS位置值,就能够确定你在地图的什么地方。

  GPS是十分精确的,当然老美出于不同的目的提供了两套方案。一套是民用的算法,人为加了干扰,精度在几十米左右,至于到了天朝为什么偏差变得那么大,这得问我们的相关部门了。另外一套是军用算法,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甚至是毫米级别,想想看这会用来干麻。

  再来讲讲WIFI定位的那点事儿。现在千把块以上的智能手机都有WIFI功能,能够像笔记本电脑一样连接到无线路由器上网。WIFI并不能单独定位,这个国家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构机有能力来统计每一台无线路由器的精确地址(当然公共的除外)。但是你会神奇地发现,即使是你新购置的一台理由器,只要你手机连上去,手机立马能够告诉你精确的位置,“天!手机居然知道你在家里!”。这是为什么呢?这又不得不把GPS大神再请出来。上面说过,GPS能够准确的得到你的地理位置,每个路由器也有自己的全球唯一ID,这个时候手机会将你的GPS信息与你的WIFI身份进行绑定。也就是说,只要有过一个人他的手机开着GPS并且连接过理由器,那么这台路由器就被永久的打上了GPS座标的记号。当然如果你把GPS从深圳挪到了上海,只要再来一次同样的操作,位置就会被更新。这就WIFI定位的原理。

  同样的道理,蓝牙也跟WIFI类似可以用来做定位。但是理论上来说,很多蓝牙设备本身是移动的,并不可靠。

  所以说现在的定位已经强大到了只要你跟外围有交互,就能够得到你所在的位置。无论是GPS、基站、WIFI、蓝牙等等。

  上面啰嗦了一大堆,讲的就是手机定位的各种原理,没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可能理解起来有些费劲。有了上面技术的捕垫,任何LBS服务供应商都能够开动他们的大脑玩出很多花样了。当然了,谷歌基于自身不可逾越的硬件、技术、用户数量等优势,做得也是最好的。

  但如此轻而易举便能够得到个人时时刻刻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不禁让人担扰。而LBS市场的混乱和无序使得个人基于位置信息的隐私更容易被出卖和暴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人在网络上所留下的痕迹,足以能通过各种支术手段得知他本人的大部分信息(还没有包括人肉),而结合地理位置信息的记录,将使得一个人彻底“赤裸祼”地暴露,包括他的家庭、亲戚和客户等交际关系网。而一旦此人有任何不检的污点,将这些信息统统挖出并公之于众。那么他将难以在这个“星球”立足。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对年轻群体极大渗透,以后必将更加容易在网络上得到个人的各方面信息。所以尊敬的看众,以后如果你想在政治的舞台有所作为,就要对网络敬而远之,保持你的神密。至少不能让对手在这条路径上找到你的把柄和弱点。

  来源:ThanksNet投稿

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

标签化管理

  标签化管理,是指通过标签接收信息和发布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不同的标签来接收相应的信息。

  在上下班时,设置#出租车##拼车族#,就可以接收出租司机、拼车族的信息,并直接与司机建立联系,敲定行程。在办公室,可以根据工作性质或者兴趣爱好,设置#设计##股票行情##客户2号订单#等,接收相应的信息。在晚上可以设置#商场##电影院#等,接收折扣信息,票务信息,新上线电影,若遇有演出,则可以在该演出的标签下,获得官方信息,演出场所附近的交通路况,拼车信息。若要出去就餐,输入#餐馆#,则可接收不同餐馆的折扣,座位,菜品评价等等。

  你可以通过标签来接收你感兴趣的任何信息,并可以与其建立直接联系。通过标签获得信息类似在google上搜索关键字获取信息,但又超过搜索引擎,信息的获得是动态,和可直接联系的。

标签化管理

  通过标签,还可以完成一些更复杂点的任务。你想买本书籍,就设置#书名#作为标签,于是,你就可以收到书评,书商折扣,与书商联系好,购买付款。在阅读过程中以#书名书签#那么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你就可以收到其他阅读者在阅读此书时的书签,读后感,mindmap等,阅读完毕,还可以发布是否将此书捐献或者转让,有意者会看到你的信息,并与你联系,做下一步的操作。

  标签还可以帮你组建私密频道。在公司里,你可以设置一个标签,可以设置密码,拥有密码的人才可以接收该标签下的信息,或者也可以通过认证确定该标签下的成员。如此,若以该项目的名称作为标签,那么有关该项目的信息都可以在该标签下汇总,并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传播。

  通过标签的设置,对事件信息进行分类,让信息的焦点更为集中,信息的获取效率更高。除了对事件做标签以外,我们还可以对人进行标签。

  将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标签,同一标签下的人,就构成一个类别的关系圈。同事,摄影,游泳,阅读,八卦等这些标签贴到不同的人身上,就可以将与自己有联系的人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Google+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吧。

  标签化得信息传播,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不考虑粉丝的数量,使得草根的信息可以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弥补名人与草根间不对等的传播范围。

  若想进一步的认知标签化,可以参考互联网的锤子系列。

  来源:sbumblebee投稿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ifttt的价值

  ifttt是一款新兴的互联网工具型应用,正如他们给自己的介绍“If This Then That”,让用户可以根据他们设计的流程设计一些小程序,例如你可以让它帮忙监视女朋友的Twitter,当Tweet内容中出现“出差”这个词的时候,自动在Google Calendar里面添加一个晚上的聚会晚餐,并且在Facebook发表一条消息开始呼朋唤友。

  正如你所见,ifttt能够帮你把互联网的服务连接起来,让他们可以通过ifttt的协调为你完成一些复杂的事情,这可以解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并且操作过程简单流程不需要任何高深的技术。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这样的需求是极少的,即便ifttt的设计继续完善但是仍然可能会出现误判的状况,或者说不能满足部分用户的特殊条件,那么ifttt的应用面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ifttt的价值

  但ifttt仍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些关注与它能够解决的需求并不匹配,大家都在到处求邀请,而国内山寨应用也即将出炉。大家关于ifttt的众多讨论,更多是集中于它做了一个很多人遇到的问题,尽管不那么完善但是已经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第一个需求是怎样智能高效地将各种应用连接起来,这些应用可能包括电子邮件、新闻、视频网站、电子阅读器、社交网站、微博客。2007年创立的Friendfeed发现了这里面的机会,当时出现了数量繁多的社交网站与微博客,而用户的好友分布在各处,不得补花费大量时间去处理种类繁多的信息,Friendfeed帮用户把这些社会化信息整合到一起,这在当时引发了大量的关注,不过现在Friendfeed已经被Facebook收购并且风采不再。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Facebook统一的社交网络,Twitter统一了微博客,用户浏览处理信息的负担大大降低,而原网站又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功能,失势易时Friendfeed的衰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Friendfeed并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整合关系、资讯、需求的方法,简单聚合对用户的吸引总是短暂的。

  第二个需求是如何让在线应用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或者说爆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并不只是建立一个APP,而是一种新的世界通用规则,这将会彻底革新我们的生活。应用与应用、应用与人、应用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人与设备,这些都是现在互联网新规则中的组件。怎样让他们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流量输送。

  1.0时代的用户是信息孤岛,而2.0时代的用户只不过变成更大一点的信息孤岛,而ifttt则是对整合、连接服务的更深探索,给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更多憧憬。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iPhone音乐应用盘点

  苹果iPhone系列手机强大的功能与时尚的外观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其最具特色的内置iPod音乐播放器也是很多人选购它的理由之一。

  说到iPod音乐播放器相信各位也都非常了解,而其作为iPhone的默认音乐播放工具也还算中规中矩,可以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然而,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内置iPod功能过于简单,并不能满足用户对于音乐应用的需求。

  苹果的App Store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音乐应用,这里我就精选一些常用、好用的免费音乐应用,让你的iPhone拥有更强大的音乐娱乐功能。

苹果iPhone音乐应用盘点

  音乐播放

  iPhone的听歌音乐应用里,主要有内置的iPod和QQ音乐,QQ音乐优点是跨平台(iOS、Android、S60、Java等),支持QQ在线音乐,可以收听大量在线歌曲并下载,还可以查看QQ音乐帐号里的收藏歌曲(需要QQ号登录),缺点是只支持中国商店,无法记录本地歌曲收听次数。iPod的优点是可以记录收听次数,和iTunes桌面版同步,界面很好,缺点是没有在线歌曲。

  这两个应用都有桌面版,一个是iTunes,一个是QQ音乐桌面版,桌面版相比起来,iTunes的优点是易用,不过如果音乐较少的话,用户可能会感觉iTunes繁琐,但如果你的音乐多达数百手,你就会发现iTunes管理大量音乐非常方便。即使不使用iOS设备, 对于有大量音乐的人来说,iTunes也是个很好的管理软件。QQ音乐桌面版最突出的特色是可以免费下载到大量MP3音乐,还可以收看很多音乐MV视频,而iTunes上的大部分音乐和视频都是收费的。QQ音乐的收藏功能可以同步到iPhone等平台。QQ音乐没有iTunes那么庞大,但是对于大量音乐的管理能力不足。iTunes的易用之处在于:傻瓜化的同步管理,使用其管理音乐非常简单,iTunes能使你的资料变得简洁,有序,管理方便。

  可能是因为版权问题,iOS平台上一直没有听Google Music应用,而Yahoo的音乐应用Yahoo Music在iOS平台上也使用量不多。

  iPod

iPod

  iPod是iPhone内置的音乐播放应用,iPod的音乐播放界面简单而华丽,最大的特点是分类清晰,它可根据歌曲、表演者、专辑、风格等来分类,支持同步音乐到iTunes桌面客户端,是iPhone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音乐应用。

  QQ音乐

QQ音乐:腾讯的音乐服务

  手机版QQ音乐是腾讯为手机用户开发的一款音乐播放软件。支持本地和在线音乐的播放,具备播放、下载、专辑图片和歌词等功能,登录QQ后可以同步电脑上QQ音乐的收藏歌曲。

  手机QQ音乐的主要功能包括:高品质音乐播放;专辑图片和全屏歌词显示;海量在线音乐资源试听和下载;提供换肤等功能。可能是出于对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该应用只对中国用户开放。

  音乐识别

  很多人可能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收音机或电视里听到一首好听的歌,却不知道歌名叫什么,谁唱的。音乐识别软件可以告诉你歌曲的名字、专辑的名称还有作者。iPhone上的音乐识别应用主要是Shazam和SoundHound两个应用,在音乐识别的体验来看,个人觉得SoundHound比Shazam有更为精准的匹配率,如果使用Shazam无法准确的找到一首歌曲,那么不妨使用SoundHound来试试。

  Shazam

Shazam:强大的音乐识别软件

  Shazam是一个音乐识别软件,将iPhone对着正在播放的音乐,Shazam可以通过手机的麦克风采样,大概只要采取十几秒的音源(歌曲样本),然后通过网络将音源的波段数据发送到Shazam公司的服务器内,经过快速分析识别,将得到这个音乐的相关信息,如曲名,主唱,专辑名,发行商等数据,传回Shazam软件内显示出来。

  SoundHound

SoundHound:免费音乐识别软件

  SoundHound是一款iOS和Android上都很受欢迎的音乐识别软件。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来知道歌曲的名称。与Shazam不同的是,免费版的SoundHound可以进行无限次识别搜索,不过免费版会有广告,付费版则无广告。

  音乐电台

  网络音乐电台把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台搬到了网上,网络电台不需要占用卫星频段和频率资源,其播出效果受网络带宽的影响。

  英文歌曲的网络电台主要有:Pandora,Last.fm,Yahoo Music,其中对比如下:

  1)Pandora,需美国的代理,英文歌很好听,但重复率较高,歌曲之间广告多,每跳过一首歌几乎都有广告,一个月只能免费听40小时。

  2)Last.fm,需美国的代理,不用代理也可访问,但是听完几首后就要收费。根据记录推荐歌曲也比较准,中英文歌曲都不少,但电台稳定性差,经常崩溃。

  3)Yahoo Music,不需要美国代理,更类似传统的音乐电台,没有音乐推荐功能。

  因此,对于听英文歌来说,个人觉得首选Pandora。

  Pandora

Pandora:美国流行的音乐电台

  Pandora电台是美国最流行的提供在线音乐服务的软件,用户可以Pandora电台收听高质量音乐,甚至是低速运行的网络上。

  用户只要输入自己喜欢的一首歌或者一位歌手,Pandora就会为用户建立一个电台,不断播放风格相近的音乐。收听过程中,用户还可以选择“喜欢”、“不喜欢”或者“我听腻了”,来让这个电台更符合自己的口味。

  Pandora只有英文歌曲,并且已经屏蔽了美国之外的用户访问。

  Last.FM

Last.FM:社会化音乐平台

  Last.FM是全球最大的社会化音乐平台,通过用户的音乐收听情况提供个性化推荐、提供定制的电台广播等服务。用户只要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一个客户端软件Scrobbler,此后用户在iTunes等播放器上收听的音乐都会被忠实地记录下来,Last.FM会分析哪首歌曲播放的次数最多,然后自动向用户的个人音乐主页添加数据,推荐用户可能喜欢的新音乐。

  iPhone版本的Last.FM是一个音乐电台播放器,用户登录之后,可以在联网的情况下播放自己的历史音乐或者LastFM推荐的音乐电台。

  Yahoo! Music

Yahoo Music:雅虎音乐电台

  Yahoo! Music 是一款基于 iPhone 和 Android 的免费音乐电台应用,由雅虎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台(CBS)制作,用户可以收听几十个流派的数百个电台,这款应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对于中文歌曲来说,主要的音乐电台有豆瓣FM和虾米音乐,我个人觉得豆瓣FM非常简单易用,而虾米音乐则非常专业,虾米比豆瓣FM专业的的地方在于:

  1)有音乐记录软件,支持记录iTunes、foobar2000、Windows MediaPlayer、Winamp、千千静听等音乐播放器中正在播放的音乐;

  2)MP3歌曲可下载;

  3)很像Last.fm,更专业;

  4)用户整理的精选集可直接试听;

  5)手机端虾米支持离线模式。

  豆瓣FM

豆瓣FM:社会化网络音乐电台

  豆瓣FM是豆瓣网推出的一个类似Last.FM的社会化在线音乐服务,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在豆瓣FM收听个性化音乐,移动客户端支持iPhone和Andriod手机。

  豆瓣FM的界面极为简洁明了,很符合文艺青年的审美,主界面只有“丢弃、喜爱、跳歌”三个功能,同时会显示专辑和歌曲名,系统通过判断用户在播放时的操作行为,为用户推荐他可能感兴趣的曲目。

  豆瓣电台没有客户端软件Scrobbler,因此无法自动记录用户在客户端收听的歌曲。

  虾米音乐

虾米音乐:社会化网络音乐电台

  虾米是另一个类似Last.FM的社会化在线音乐服务,和豆瓣电台不同,虾米碗盏本身就是一个专业音乐网站,因此可以提供较高品质的音乐,支持音乐客户端记录软件,移动版支持iPhone和Andriod手机,支持用户下载音乐歌曲。可以管理已经离线的歌曲,让用户在没有网络的时候也可以听音乐。

  虾米电台的界面较为专业,除了歌曲控制之外,还具有分享、收藏、评分、离线下载等多种功能,比较适合专业用户使用。

  广播电台

  不论Last.fm、Pandora Radio还是豆瓣电台,其实都不是真的在播放广播电台的节目,可惜iPhone手机不像诺基亚那样支持内置收音机,因此,要想在iPhone和iPad上听真正的电台节目,还是需要网络收音机应用。

  iPhone并没有FM收音机模块,不过已经有不少网络收音机应用可以模拟FM收音机,收听数百个网络广播电台。

  TuneIn Radio

TuneIn Radio:网络收音机 

  TuneIn Radio是一款网络收音机应用,包含国内外40000多个电台可供收听,支持所有主流手机系统。

  TuneIn Radio可以通过GPS确认用户所在的位置,列出当地的电台,用户也可以按照地域、语言、节目类型选择或是通过关键字搜索世界各地的电台。

  TuneIn Radio有免费版和收费版,免费版除了有广告之外,还少了录音的功能,收费版可以把用户喜欢的节目录制下来。

  TuneIn Radio支持WiFi、3G和GPRS网络,如果用户是用3G或GPRS网络收听,应注意流量控制,由于应用较为消耗流量,最好使用WiFi收听。

  iheartradio

iheartradio:免费收音机

  iheartradio收集了来自美国150个城市超过750家电台,这些电台又被分为音乐、新闻和谈话、体育三个类别,音质大致上比标准的FM收音机好,和标准的FM收音机相比较少广告。

  iheartradio在你收听广播的过程中,听过的歌曲会被自动记录,专辑封面下方显示的则是专辑名称及这首歌曲的名称,点击专辑封面你可以查看歌词或者在iTunes里购买这首歌。

  音乐视频

  Vevo

Vevo:流行的音乐视频服务

  Vevo是由环球音乐和索尼联合推出一个音乐视频网站,提供大量正版音乐视频,Vevo自称是最受欢迎的音乐视频节目网站。

  Vevo网站的音乐视频丰富且质量很高,不过Vevo目前只面向美国和加拿大用户提供服务,中国用户无法访问该网站,而iPhone版的Vevo只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应用商店推出,似乎忘记了限制用户IP,目前中国用户安装后,可以通过iPhone版的Vevo观看高质量的音乐视频,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的漏洞。

  除了拍照聊天LBS之外,听音乐也成为iPhone手机最受欢迎的功能之一,以上这些iPhone常见的音乐类应用,可以让你的iPhone真正变成一部音乐手机,将iPhone的硬件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