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破解周鸿祎的战术精要

  近两日,360再次出尽了风头,屏蔽广告的争议还没散去,出人意料的新故事又已经开始登场。张朝阳说,当今互联网的战国七雄是腾讯、百度、盛大、阿里、新浪、搜狐、网易,如果上面七家公司非要排出个座次,那搜狐勉强算是第七位了,但想必很多人都不这么以为,可能张朝阳这种级别的人物用的电脑太高端不需要用安全软件,所以他把自己算进了七雄里了。

  事物会两极双生,对立转化,地位的优势有时候会变成劣势,当张朝阳享受着高品位的生活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站那么高离绝大多数网民的距离实在太远了,也许可以说,当今互联网,大多数的大佬们对网民的理解相当少,当然他们自己可能不相信,但这是规律,视角往往是由位置决定的,当有的人作出“一百万一套的房子还喊贵,不要钱啊?”之类的表示,通常他们不是故作反问。

  但周鸿祎无疑是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应该是早期对搜索失败的反思带给他的财富,但是,360的对手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于是他们很自然的败了,这一次,360挑战的是东方不败的腾讯,只是,结局一如既往不会改变,360又将赢到最后。

  但不管怎么说,这的确是一件很出人意料的事,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按理,360要挑战腾讯目前还是不现实的,QQ被骂再严重也影响不到他的万世基业。

  1. 一条短信引发的大战

  片段一

  某日,周鸿祎突然收到一条消息,是360的某技术骨干x发来的,大意是公司有人开发了一个QQ监测小软件,发现QQ在扫描用户电脑的其他无关文件,其中包括360的文件,要请示下周总是不是该放出去。

  周鸿祎收到短信,琢磨了一夜,作出了批示:此事不得再提,但这个小软件检监测方向有点意思,日后可能用得着。

  片段二

  某日,周鸿祎突然收到一条消息,是腾讯网的某编辑y发来的,大意是由于360屏蔽各大网站广告,腾讯网内部会议作出决定,必须反击,公司内部正在创作和整理大量不利于360的新闻,准备两天后头条曝光,其中不乏#360浏览器涉嫌借色情网站推广 公安介入调查#这样的狠招,发短信呢也没别的意思,主要是大家都这么熟了,提前知会下周总。

  周鸿祎收到短信,一边若无其事的回复没什么大不了的,360从来不怕口水,一边连夜召集abcd商讨,最后定下了先发制人的策略。

  第一, 抢在腾讯网之前发布,转移网民的注意力,这样,等腾讯网再次发文曝光,人们都会认为那是刻意报复了,从形象上就变得低级被动了

  第二, 软件要单独发布,先探探腾讯的底线再说,输了就拉到,即使腾讯反应超级强硬,它的对手也就是一个小小的隐私监测软件而已,要是情况好就添加进安全卫士

  2. 攻则有余,守则不足

  奥,前面胡诌乱侃漫天瞎猜的,只是个玩笑,好吧,言归正传,回到兵法注解上面。

  《孙子兵法》是一部很受人尊重的著作,但是我们目前看到的都是经过注解的,由于注解者并非孙子,于是也不可尽信书籍,那些专业的解读未必比也许来得精准。

  《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叫“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

  这句话里后半句比较明晰,而前半段则颇有争议,何为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我个人之前所读的读本里是这样注解这句话的:防守是由于力量不足,进攻是因为力量有余,如果我的力量很强大,我就采取攻势,积极进攻,占据主动;如果我的力量比较小,比较弱,我就采取守势,进行防守,以逸待劳。但是该读本还额外表示,后世的史学家(指孙子后世的著名的很有名的史学家)怀疑,孙子在写兵法时这句话不小心写错了,应该是“攻则不足,守则有余。” 意思是:防御,常常可以做到绰绰有余;进攻,常常会感到兵力不足。

  但是放到上下文中,这两种解释似乎都很牵强,另外,曹操对这句话也有过注解,但是一样不能令我信服。于是第四种注解就出来,这并不是我原创的,是我无意中从博弈论书籍里看到的,觉得注解相当令人惊叹,是可以信服的。

  具体分析过程没搜到,只好凭记忆粗略模拟了,肯定没原作者分析的严谨,下面的数据好像也有些问题,但一时也没想明白问题的假设出在哪里,请见谅:

  回到古代的战场,让我们做出一系列假设,有一座城池正面临孙武的进攻,我们来守城。一般而言城池有东西南北四个门,为了简化我们假设孙武只可能进攻其中的两个门,即两个攻城点,敌我双方的队伍无论战斗力还是数量都相当,显然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是,城防不要高三丈,十万大军也攻不破一个三万守军的城池。我们主要还是在一个兵力数量上做文章。

  还需要继续假设。

  双方将兵力三分,在同等兵力攻守的情况下,我方占地利,胜利。若,攻方对守方兵力数量比是2:1,则地利不足以抵消兵力劣势,孙武方胜,城破。同样,如果兵力数量比是3:2,也算孙武胜。(为什么这么算,据说有一个兵力数量战力理论表示,战力跟兵力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3:2的数量会产生9:4的战斗力差别,这是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那么,在假设以上假设成立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来计算一下是进攻方孙武胜算大还是防守方我等胜算大?

  如果孙武这样用兵,同时擂鼓呐喊要进攻东门、北门两门,我军也必须同时守卫两门,但是由于我们无法判断孙武在东北两门外的兵力配置是2:1还是1:2,又或者是虚张声势的3:0或者0:3我们只能赌。

  第一种情况,我方在必须在东门配置绝对数量的3才能胜利胜率是25%.

  第二种情况相同。

  第三、四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只有25%的概率赢。

  话说回来,不管上面的数据假设问题出在哪里,比较显然的是,在这个故事里,进攻和防守的胜算概率颠覆了我们平时的感觉,因为同样的兵力,居然进攻优于防守,这正是为什么,历史上居然有一万大军围困十万大军的奇怪的战局出现。

  以上这些更重要的是说明了进攻的重要性,因为在同样的兵力下进攻可以最大程度的把握主动权,这样比较符合孙子一贯的“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积极战术原则。

  《战国策》里其实也有一句同样意义的台词:“强者善攻,则弱者不能自守。”

  3. 破解周鸿祎的兵法精要

  有了以上的结论基础,再回过头来审视周鸿祎,他就光环就会退去不少,成功不能预判,因为还涉及到对手的反应,而失败却可能是必然,所以,如果说你可以预判一场占据的胜败,那么逻辑上你通常只能这样表示:

  1. 某某必败。

  2. 某某可能有机会。

  尽管每一次360开战,我个人都预判360必胜,但从纯逻辑上讲,这是不对的,如果说战争最后必然要落到资源层面,那么以奇虎系的实力,他不应该无敌才是,所以,周鸿祎成为战神,不是因为他真是战神,而是因为他的对手愚蠢,不堪为将,他们或者不知天命,让私怨埋没了自己的判断,方向上就有问题,或者正面报复,没找准突破口,战术错误,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总意味舆论决定结果,那是意识问题,现在时代早变了,思维模式还停留在80年代。

  在以往的口水战里,只要周鸿祎一动作,触及到某方的利益,立刻激起一片反弹,但是?你反击你就输了,你口水战输了你输,口水战赢了你一样输,因为他是进攻方,攻的是你的弱点,用户反对你,你输了,用户反对周鸿祎,他又没丢皮毛。

  人家抓的就是你们这些弱点。很多人说360QQ大战,没有赢家,那是扯谈,除非QQ表示,只要用户装了360,QQ不给用户运行,直接逼迫用户卸载掉360,否则,360赢定了,但,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这即使不违反中国法律,也违反国际法律吧,腾讯的业务应该属于国际性的,所以,光脚的溅了你穿鞋的一身,腾讯是虽败犹荣,不要不服,悖逆民心,继续搞大,卸载了360,他还是会卷土重来,这是挡不住的。

  4. 决战境外

  读者们可能很难想象,我个人过去对于兵法的注解,居然是以魔兽争霸为题材的,很多战争的道理我是在玩暴雪的竞技游戏魔兽争霸时形象领悟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跟同学一起对抗,通常对战的情况是,你如果在基地外输了战争,那么还可以卷土重来,要是你在自己基地里防御进攻失败,那这一局你就输了。

  所以,你如果真想打败周鸿祎,让他也郁闷郁闷,这里有两大原则,每次他进攻你,你就默默受着吧,爽快认个错,把事结束,把漏洞补上,把错误的理念摒弃,让对手去成就你更优秀的文化,然而过段时间,过把战火烧到他家门口吧。

  堂堂战国七雄,英豪云集,周鸿祎之后,谁会成为下一个名将呢?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Firefox书签同步工具Xmarks宣布关闭

  据Xmarks的官方博客报道,美国知名社交书签服务和搜索工具提供商Xmarks周一在该公司官方博客中宣布,由于无法找到有效盈利模式,Xmarks服务将在今后90天内关闭。

  Xmarks是我一直在使用的服务,效果非常好,能将我的Chrome书签同步到Firefox中,还支持备份恢复功能,在跨浏览器书签同步领域处于领先。然而由于运营上的失败,以及Chrome和Firefox均推出自建的书签同步工具,因此Xmarks的用户量预计将会随着Firefox 4的推出而减少,盈利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只得宣布关闭服务。

  Xmarks创建于2006年,公司原名称为“Foxmarks”,当时主要向火狐(Firefox)浏览器提供免费书签插件服务。2009年3月,Foxmarks更名为Xmarks。截止目前,Xmarks服务已向微软IE8、谷歌Chrome及苹果Safari等浏览器延伸。此外,Xmarks还在其服务中增加了搜索功能。

  目前Xmarks活跃用户量为200万左右,所收录网址达10亿个,但一直没能找到有效盈利模式。今年4月,该公司曾宣布推出名为“SearchBoost”的广告和流量分析工具。Xmarks希望通过SearchBoost,能够增加用户点击文本搜索广告的比率,并给广告主提供更为直观的流量分析工具。但该计划同样没能给Xmarks带来更多收入。

  Xmark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CTO)托德·奥古尔尼克(Todd Agulnick)周一在该公司官方博客中撰文称,Xmarks决定关闭现有服务的原因是:用户群基数不够庞大,故而无法从各项服务中盈利。今年早些时候,Xmarks曾试图为自己寻求潜在买家,结果未能如愿。

  Xmarks首席执行官詹姆士·华金(James Joaquin)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表示:“我们曾试图通过为产品增加搜索功能来提高收入,但仍无法找到规模化的市场增长模式。由于火狐和Chrome已提供了免费的数据同步服务,这意味着Xmarks已走到了尽头。”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微软关闭Windows Live Spaces

  微软今天发布消息,微软即将关闭已经运营了四年的Windows Live Spaces服务,并在未来六个月中将用户转移至WordPress.com博客平台。

  微软和Wordpress共同宣布了这一消息,目前Windows Live Spaces拥有3000万用户,而WordPress拥有2600万用户。微软表示,将在2011年3月前完成博客迁移。在此期间,用户可选择将博客的全部内容迁移至WordPress.com,或选择下载保存日志文件。

  具体的迁移计划是:

  1、现在开始用户依然可以在 Windows Live Spaces 发布新文章。

  2、从2011年1月起,用户将无法再发布新内容,但已有文章仍是可见,用户可以选择迁移、下载或删除博客。

  3、2011年3月是最后的机会,Windows Live Spaces 正式关闭,用户在 Windows Live Spaces 的信息将被全部删除。

  如果用户选择迁移到 WordPress ,微软会自动将原 Windows Live Spaces 地址跳转至用户的 WordPress 博客,包括所有文章链接。此外,WordPress.com将与微软的Windows Live Messenger相关联,当用户在WordPress博客发文时,Messenger将向用户好友的Feed发送通知。

微软关闭Windows Live Spaces

  现在用户访问自己的 Windows Live Spaces 页面,会看到一个要求用户向WordPress迁移的页面。当用户选择开设新博客时,将被自动引导至WordPress的注册页面。

  博客看来真的是衰落了,连世界最大的博客服务之一 Windows Live Spaces 也即将关闭,还有什么博客服务是可靠的呢,鉴于 Wordpress.com 经常被和谐,中国用户已经到了放弃 Windows Live Spaces 的时候了,下一个关闭的会是 Google Blogspot 吗?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博客已经走向衰落,越来越多的博客运营商会关门大吉,而依靠博客进行盈利的相关第三方服务,例如Bloglines等博客相关服务也相继关门,博客走向衰落已经成为事实。

  当然,这里所说的衰落的博客应该是第三方博客服务和博客托管商,独立博客和门户博客因为没有盈利的压力,不会因此而关闭,而所谓的博客转型SNS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国内以开心、人人为首的SNS网站同样也在走向衰落,流量也一直在下滑,游戏总会玩腻的,依靠SNS游戏进行运营都会存在这个问题,除了QQ空间之外,国内的SNS网站最终结果恐怕都会和现在的博客服务一个下场。

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围观:360向腾讯QQ宣战

  360安全卫士在今天上午发布了“360隐私保护器”第一版,该软件针对用户隐私保护需求,专门曝光“窥私”的软件,360安全卫士指控,某聊天软件是“未提示用户或未经许可,恶意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的“流氓软件”。

  360在其公告中称,“某聊天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经验证,某些客户端软件,的确会在后台密集扫描用户硬盘,并悄悄查看与自身功能毫不相关的文件,如用户浏览器、下载、视频播放等文件。许多用户由此担心这些软件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个人隐私数据。此次360安全卫士推出的360隐私保护器,可以帮用户了解自己电脑中所装的客户端软件是否有侵犯用户隐私的流氓行为,并能将那些窥视用户隐私的行为实时曝光。”

  笔者在第一时间内安装并测试了这个“360隐私保护器”,发现这个软件虽然在界面显示“本工具将监督并记录其他软件对您电脑内隐私文件的窥视”,但实际仅仅支持对于腾讯QQ(TM暂不支持)的监控,因此叫“QQ监视器”更好一些,打开软件后,系统会提示用户运行并检测一下QQ的运行结果。

  笔者打开QQ软件之后,过了一段时间,360隐私保护期开始显示结果,称一共有多少个文件和目录被QQ查看过,其中多少项可能涉及到隐私。从界面上看到,腾讯QQ在运行期间访问过用户本地电脑里的大量exe程序文件。

360向腾讯QQ宣战

  该软件也有误判的情况发生,例如用户通过QQ传输图片文件给好友,其操作的图片文件也会被360隐私保护器记录,说明该检测程序并没有将用户的正常操作和程序的后台操作区分开。

  360公司表示,该软件为绿色软件,会默认安装在用户电脑桌面,如需卸载只要将文件夹删除即可。但实际该软件也是具有安装界面的,有推特网友戏称,原来360说的“绿色版”,指的是软件配色……

  早先,360和腾讯曾经有过多次激烈交锋,腾讯发布的“QQ电脑管家”和“360安全卫士”的功能极为接近,如果腾讯通过QQ强行推广“QQ电脑管家”的话,可能会对威胁360在安全防护软件领域的领先地位,360安全卫士早先发布的360网盾也提供了屏蔽QQ等门户网站广告的功能。“360隐私保护器”此次如此高调攻击腾讯QQ,最直接效果是降低腾讯在网民心中的信誉度,因为一个窥视用户隐私的软件很难有资格成为安全软件来保护用户的电脑,360试图从道德的高度阻止腾讯QQ电脑管家进入安全防护软件领域。

  后续:腾讯公司在官方网站发布了“腾讯关于《360新推软件指QQ侵犯隐私》的声明”,声称所谓的“隐私扫描”实际上是对QQ安全功能的误解,该安全模块采用了安全软件普遍采用的检测技术,可以系统地发现和清除各类木马,QQ为保护用户账号安全,对QQ用户上网环境加强安全检测,以预防木马盗号。十一期间,腾讯针对360专门制作了一个专题“360抹黑腾讯QQ追踪”。

  弹窗大战

  十一过后,360将战斗升级,开始在安装360安全卫士的客户端弹窗警告:“某些软件窥视隐私”。

360的安全警告

  腾讯面对挑战也不甘示弱,随后也在安装腾讯QQ的电脑客户端弹窗声明:“关于腾讯QQ被诬蔑 “窥视用户隐私”的严正声明,QQ绝没有窥视隐私的行为”。双方在用户的桌面展开弹窗大战。

QQ的弹窗

  10月28日,腾讯在QQ上弹窗称金山、百度、腾讯、傲游、可牛等公司今日联合发布“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旨在“揭露360的种种恶行,表达坚决反对360不正当竞争的行径,并呼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为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QQ的弹窗

  同日,360安全卫士也开始弹窗攻击腾讯,声称腾讯纠集金山、百度、傲游等三家公司,对360进行打击报复。360在公告中将以上几个公司通通骂了一通,并在弹窗信息的结尾声称马化腾领取经济适用房补贴,开始涉及到人身攻击,看来贵圈可真娱乐啊。

360的弹窗

百度推广的支付宝钓鱼广告

  据支付宝的新浪微薄报道,今天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支付宝”的时候,排名第一的竟然为钓鱼网站,该钓鱼网站伪装成支付宝网站的界面,试图窃取用户提交的支付宝帐号和密码等信息。

  支付交易类网站依然是钓鱼重灾区,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近两年的处理数据看,每逢国庆长假或新年期间,钓鱼网站的数量就会随之增长,日渐形成所谓钓鱼网站的“假日效应”。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假期购物高峰也是交易支付类钓鱼网站猖獗之时。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钓鱼网站居然利用搜索引擎营销的方式堂而皇之地进行欺诈,百度对于自己广告产品的监管出现如此重大错误,不仅仅对于自身声誉带来不良影响,也验证损害了上网用户的搜索体验,甚至造成用户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企业商标上投放搜索竞价排名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至今也没有完美解决的问题,一个企业购买竞争对手的竞价关键字的商业运作,显然非常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并且搜索引擎的确也从这种有争议的广告服务中获利,商标法也对构成侵权行为的条件规定的非常明确:任何使用竞争对手的商标来迷惑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搜索引擎做为一个“中间环节”,服务条款里声明可以出售任何商标的关键词,然而该情况对于假冒山寨产品以及支付交易类网站存在着随时可能失控的法律风险,甚至可能会触及搜索引擎公司的根本经营模式,这就极具破坏性。

百度推广的支付宝钓鱼广告

  对于假药或者支付钓鱼网站来说,一旦他们可以购买这类竞价关键字,正规的企业根本就无法和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相竞争,通常一个关键字的点击价格只有几毛钱,但非法网站可以以十倍的价格购买这个关键字,从而取得第一的排名,只要有一个搜索用户上当受骗,就可能会遭受成百上千的损失,因此钓鱼和假冒网站可以获得巨额收入,而百度搜索引擎则扮演了一个“分赃者”的不光彩角色,CCAV也是从这点入手对百度谷歌的广告业务进行“道德审判”。

  搜索引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规模,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用户相信搜索引擎是没有偏见和公正的,一旦百度搜索引擎为了自身的盈利而排演起了欺诈和损坏用户利益的角色,那不但严重破坏百度自己的声誉,还损害了整个搜索引擎行业的形象,让大众对于搜索引擎产生负面的看法。

  因此,我建议搜索引擎对于涉及到支付交易类型的竞价关键字加大审查力度,对于网银类关键字不进行竞价关键字业务,对于涉及到居民健康的医药类关键字也停止关键字业务,以防止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欺诈活动。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现在珍贵的域名价格越来越贵,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每天被删除的珍稀域名也不计其数。如何得到这些删除的珍稀域名,不管投资或者自己持有,需要结合两方面。第一,找到这些珍贵域名,第二,抢注这些珍贵的删除域名。

  第一步,我们要找到自己想要抢注的删除域名。首先,我们要得到删除域名的列表,从这些删除域名的列表里面,我们筛选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删除域名。比较常见的删除域名筛选查询工具可以直接从百度上搜到,笔者个人比较常用的是歪菜删除域名查询系统,里面的功能不错,覆盖了大部分笔者想要的功能。当然还有其他的,大家直接搜过期域名抢注就能找到一堆工具了,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

  笔者个人每天都查看的删除域名报表有双拼COM,三拼COM,一些英文字母的组合,比如china,wan,youxi,you,crazy,mini之类的,具体例子就不多说了,不能把家底曝光……嘿嘿,不过cvcv这样的,或者aabb这样的域名也是能筛选出来的,看个人喜好了,笔者比较喜欢直接有意义的域名。附一张截图。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最后,选定好自己喜欢的域名之后,确认这个域名的状态是不是还在删除列表之中。如果whois查询结果为pending delete,那就表明这个域名会按照显示的时间山除掉。因为删除域名筛选工具都是通过一些权威网站得到的删除域名列表,但是由于这些删除域名列表也不一定准确,所以一定要确认是不是还在删除状态,否则一旦对方已经续费,我们就白费功夫了。另外一点,可以查查这个域名的archive历史,看看有没有被做过非法网站,以确保自己投资安全。

  第二步,选定好可以抢注的域名后,我们接下来就要用合适的抢注工具来抢注域名了。笔者个人比较经常使用的抢注工具有pool.com,snapnames.com,godaddy.com.其实还有一家enom.com笔者一直没去用过,由于以前听过一些大佬说enom.com的抢注方式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所以一直没去试过。抢注工具的原理都一样,这些公司会注册很多家子公司,然后申请很多的注册管道,通过这些管道同时来在删除的下一刻进行抢注。所以公司越大,管道越多,管道越多,抢注成功率越高。下面笔者分别对这些工具作一些介绍。

  pool.com是资格比较老的抢注工具,非常有实力。不过可惜的是,笔者从来没有在pool.com上面抢注成功过,可能是笔者人品太差把。pool抢注的底价是69美元,不抢注成功不对信用卡扣款,所以,只有你抢注成功了,才有可能被扣款,最少69美元。一旦抢注成功,仅有你一人抢注这个域名的话,就直接成功了,扣款69美元。但是如果有多人抢注,则进入3天的秘密竞价,所有抢注的人才有资格参与竞价。

  snapnames.com是笔者用得最多的一个抢注工具,极其有实力,本人所有的域名均保存在moniker.com,moniker.com和snapnames.com是一家公司。前两个月bibi.com被删除就是被snapnames.com抢走,最后成交价20000多美元。snapnames的价格为59美元的底价,成功后直接扣款或者进入为期三天的秘密竞价。

  enom.com笔者个人不是很清楚,在这里不好发言了。但是enom.com和pool.com和snapnames.com合称为三巨头,大家有时间可以试试,比较比较。上次笔者有个在snapnames预定的域名被enom抢走了。

  godaddy.com的价格是最便宜的,只要19.99美元一个抢注机会,一次可以购买很多个抢注机会。与其他抢注不同的是,godaddy是预付款机制。买了抢注机会后才能抢注,但是如果抢注失败,还可以继续抢注,直到抢注成功为止以后,那个抢注机会才被扣除。所以笔者个人一般一次性买4个抢注机会,这样就能用75美元25%折扣的优惠码,还能再便宜一点。多人抢注也是竞价机制。

  经过笔者个人长期实践,抢注成功率是这样的snapnames > enom > pool >goadddy.所以一旦笔者碰到可以抢也可以不抢,也就是那个域名价值不高的情况下,笔者会用godaddy,意思就是,抢到了就抢到了,没抢到就算了。如果碰上特别好的域名,笔者会在godaddy,snapnames,pool三个地方都预订一份,一旦哪个地方抢注成功,以确保自己有竞价的权力。虽然有些域名最后成交价相当高,但是看看竞价能了解一下当前域名市场行情也是好的。

  国内域名抢注机构没有用过,因为本人所有域名均保存在国外,与其国内抢注再转移,还不如直接在国外抢注。不过大家可以去试试,只不过笔者不知道成功率有多高。

  下面附上snapnames的抢注详解,其他抢注工具都类似。

  第一步:注册  - 下图是第四步,必须要填信用卡信息。不过如果没有抢注成功,snapnames是不会给你扣款的。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第二步:提交订单  - 最低起价是59美元。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点ADD TO CART,然后准备下订单PLACE ORDER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第三步:等待结果  - PLACE ORDER之后可以在My Activity中找到这个订单,然后就是等待系统抢注了。一般com,net,org都是在晚上凌晨2点到3点左右删除。大家完全没有必要熬夜,直接睡觉,第二天察看邮件,如果成功了,竞价去吧。如果失败了,也会给你发一封邮件通知。不过通过whois你一般不能查到是哪个公司注册,因为都是通过管道来注册。

  第四步:开始竞价  - 如果你是唯一的参与者,就直接胜利了,进入第五步。如果有很多竞价者,这就到了各方自由竞价的时间了,谁出价高,谁拿到域名,限时3天。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第五步:竞价成功 - 竞价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给你开设一个账号,账号的名称和密码都是随机的,会直接发送到你的邮箱里面。你可以push进自己的主账号,也可以在60天后申请转移密码来转移到别的注册商。如下图,绿色表明你是最高出价者,就成功了。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到这里抢注的过程就算完了。希望大家都能找自己想要的域名。

  来源:读者ZHENGFei Meng投稿。

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微博特殊符号的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

  这篇文,新闻、博客类网站的朋友特别注意下,对你们有直接价值的部分在文章最后,那一段别不小心错过了。

  (一)缩短网址有存在的意义吗?

  在twitter以前,人们压根儿就没听说过缩短网址的服务,因为网址虽长,但基本不需要记忆,缩不缩短没有意义,因为浏览器可没有设定字数限制。

  由于缩短网址的诞生有明确的指向性目的,于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它跟email一样,就像是天生一样,然而,越是来得自然的东西,越是看起来不需要质疑的东西,越可能隐藏着强大的真理,当人们习以为常了,往往忘记了为什么。

  现在,我们来提出一个疑问:

  如果仅仅是为了缩短字数,给用户让出最大的字数空间,那么,直接将链接内置在标题里,通过直线或者色彩等视觉上的区别来点击跳转,一样可以达到,直接将链接缩短到0,岂不更符合缩短的明确目的?

  嘿嘿,那就搞笑了,这岂不是说明这缩短不彻底的网址服务压根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何必搞得这么麻烦,又抢域名又缩短的,放到后台不更简单。

  这个结论肯定是没到终点的,一个开创性的辅助服务既然存在,应该意味着有它存在的意义。。

  那么,是什么让twitter开创了缩短网址的先河呢?

  是操作的简单。

  从用户的操作流程来看,将链接内置在标题里,用户需要先进行一个划词过程,划完词用户双击,跳出对话框,然后将复制好的链接黏贴进去,再点击外面,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个过程用户至少要多三步,两次点击来启动和关闭对话框及划词过程。但请注意,以上擦组步骤是有些问题的,一般而言,复制链接应该是第一步,否则当跳出对话框后,发现没复制再出去复制,对话框又会关闭,于是实际的操作步骤还要多。

  从这点来看,缩短网址的诞生实际上是在缩短功能和操作简单两大原则要求之下的折中做法,既然140个字差不多够了,那确实没必要非要缩短到零。

  (二)#符号的话题跳转意义

  是的,操作简单原则,所有的意义就在于让用户的行为更加简单有效。#符号的意义也是如此。

  当用户在自己的主页上看到感兴趣的信息,想要进一步看到更多,他们会产生如下几种深入浏览行为:

  1. 查看所有评论。

  2. 划词复制,粘帖到搜索框,进行搜索,查看所有谈论这个的微博。

  3. 还不过瘾,进行网页搜索

  评论能够在信息下顺序罗列,正是因第一种应运而生。而解决第二种情况也很简单,你只需要划词、右击、搜索就可以了,chrome浏览器的右击搜索就非常方便,而且右键菜单相当少操作路径很短,但是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用户右键并不常用,chrome更不是标配,并且,这还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虽然很多浏览器支持划词搜索、右键搜索,但是老掉牙的IE用户很单纯,并且这种搜索直接跳转的是搜索引擎的网页搜索,而不是微博的话题搜索,于是"#"这个符号就产生了意义,用户可以通过#符号直接进行话题跳转到平台内部的话题搜索结果,简单有效。

  这里还存在引导问题,很多时候,如果你正在顺序往下阅读,某些信息你通常不会专门打开个页面来搜索,你是不是扩展阅读这是一个即兴决定,是心理问题,而潜意识层面的低成本会大大加大这个概率。

  (说可复制性,这里也可以顺便推导一个结论:考虑到大量普通用户并不习惯划词和右键搜索,从微博页面到搜索引擎进行网页搜索,实际上需要走好几步,但无论是话题搜索还是缩短网址服务,都可以让用户的操作做到至简的一步,一步就够了。所以相应的,从微博到网页搜索,应该也可以做到一步到位,那将是顺民心的事。

  怎么实现很简单,比如说通过视觉效果引导,将#话题#拆分成两部分#话题#,左跳转到微博内部的话题搜索,右跳转到搜索引擎的网页搜索。呃,新浪微博某位一直关注月光文的产品经理,这个,可以引导大部分用户到特定搜索引擎,从而获得流量分成,一年几百万有吧?借你们的花送你了。)

  (三)系统外跳转的意义与信息顺序变革的需要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定位到一条微博信息本身,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一遍吧。

  有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40个字本身不但包含了信息本身,还涉及到了信息之外的信息。从信息的关联角度来看,无论是信息里包含的缩短网址部分,还是#符号包含的话题部分,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方便信息跳转,#符号引发平台内话题搜索跳转,而链接引发的是任意网页的信息跳转,但无论是哪种,都属于系统外信息跳转。

  实际上,@这个符号本质也是信息外跳转,只不过是从信息里跳转到某个人的主页上去而已。

  这里的系统一词是相对概念,其他信息相对于某条特定信息是系统内外,平台外信息相对平台信息又是系统内外,所以,在微博平台上的变革,从理论上,如果复制到其他平台,也可能是一种优化,也就是说,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实现了更简单直接的信息跳转的操作优化,这个经验可以复制和扩散。

  《微博通讯与即时通讯对决》一文里越石曾提出了一个看法,所谓颠覆最终必须表现为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方式。(对于电子邮件服务,协议的必要性源自于不同服务器之间互通互联的要求,而普通用户对于这些并不想知道,最终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只剩下点→点的通讯,即时通讯一样如此,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完全是幕后过程,纵然不同即时通讯服务之间实现了互通互联,用户的操作方式仍然不会变,换而言之,所谓颠覆了传统点对点通讯规则,所谓颠覆最终必须表现为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方式)

  重点的是有没有体现在操作层面的变革,这种跳转本质正是一种信息关系的操作优化,当系统外的信息整合时,让用户的浏览行为可以不受制于顺序,当感兴趣或者困惑时,可以随心随时跳转。

  重复一遍,类似于顺序和插叙的区别,本质是信息之间关系的重塑。

  只是,研究这些有意义吗?有,没有俺就不写了。

  如果这些应用到博客,这对于独立博客和博客网站也是一个启示。先说独立博客,一般而言,我们扩展阅读是通过tag,或者作者,对吧,但是,这里同样有一些心里成本问题,如果某个话题在文前面或者中间出现,当文章阅读结束时,读者可能就忘记了,其二,tag出现在文章主体之外,会给人一种关系很薄的错觉,进而降低扩展阅读的愿望。所以其一,备注式的tag可以优化,当然,标签既分类,作者实际上也是一种标签,于是@#这两个符号的设定意义都是可以移植的。

  有朋友问我博客地址是哪个,愿收藏的这两个选一个就好了:

  月光专栏:www.williamlong.info/?auth=9

  Techweb博客:yueshif.blog.techeweb.com.cn

  自己本来也是准备建个独立博客的,但即使建了也是跟互联网无关的,想的方向是独立小说方向,一种可拆分成独立中篇又能组合成无限长篇的架构模式,只是一种设想,之所以没建,是因为。。。。。。

  在想象里,由于可能的读者不是传统的小说读者,所以字数不能多,独立性越高越好,单页信息既要容量高,又要精简,视觉效果有趣,最好独立得像博客一样,但还要能组合,不同的故事之间又要建立直接联系,这种模式对信息跳转问题有要求,这也正是促使越石分析这个的直接原因。

  试了试wordpress,觉得不是太好,期待下一代博客系统能借用优良的设计思路,作出相应改良。

  另外一个是这种系统优化对博客和新闻网站的影响。一般而言,用户通过主页重点栏目访问网站,然而通过编辑推荐到具体的文章,而通过标签扩展阅读的比例应该不大,至少可以变大,也就是说,用户或者阅读的是推荐的信息,或者是跳到搜索引擎去搜索,而网站内搜索这一环就没了,在优化跳转的模式下,这能像微博那样,凭空多出来一块站内搜索跳转。

  请注意关键词,搜索,是搜索啊,尽管是站内搜索跳转,但这也是搜索行为。

  对于新浪搜狐这种流量暴大,想争搜索又没办法跟百度抗衡的的新闻网站,你网页搜索干不过百度,新闻搜索难道也干不过吗?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从百度说吧说开去

  百度说吧低调上线,邀请码有限,市场策略尚不明,旁观者的焦点也只能暂时关注实名,手机验证和界面几个方面,能否找到这一类型产品新的市场定位,破解新浪微博的媒体性优势,是相当多人关心的问题。

  实名入V是其表面上与其他产品区别最大之处,由此也衍生了保护个人隐私还是要求用户负责等诸多争论。但事实上,这些都并非是重要因素。互联网面临的政策环境,始终是这个国度里不可避免的问题,指望运营商分担UGC内容的风险,也未免太过天真。实名上网不过把从桌下的牌翻上台面,算不上什么特殊之处。

  这一功能是否能够保证真实社交的需求,倒值得细细品味。衡量一下,无论是bbs,游戏,虚拟社区等产品,都沿着一条“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加深交互——交换QQ号,电话号码——视频或见面”这条路径前进,把路径缩短至一节,让用户在开始浏览内容的同时,就可以对对方有所了解,从而决定是否付出自己日益稀缺的注意力,倒不是新鲜的手法。从这个角度讲,新浪的名人认证和百度的实名,确实有类似之处。但用户更愿意首先从社会地位上,还是从照片和人名上认知对方,还需要细细斟酌。倘若决定用户是否关注的主要因素是照片上是否帅哥美女,那无非是利用百度流量优势做了个无病毒,无广告,速度快的大号婚恋交友网站,并无特殊之处。如何能将实名转化为用户的忠诚度,尚待观察。

  令我疑惑的是,百度不是谷歌,并非在UGC这一行当缺乏经验,百度百科,百度知道,都是成功汇聚用户创造内容,完成信息聚合的例子,而只要有内容,有接收者,创建关系并不困难,随手选择一例:

  开了个网店,想做手机话费充值,看到很多平台都在做,不知是不是真的,哪个最好?

  ……下载一个充值软件然后花300买这个软件的终身代理权。……(具体解答略过)没的话可以加百度名或扣扣:xxxxxxxxx 聊

  假如说facebook的逻辑是处于同一关系圈内的用户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分类bbs的逻辑是有同一爱好的用户会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地方网的逻辑是同一地点的用户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从问答这种形式也很容易发现,以前能够提供对应答案的用户,以后也往往能解决你类似的疑问。将这些对应的关系组织起来,给予激励,也是社交网络的一种方式。不同于越来越向“百科”发展的“知道”,一个反应灵敏快速,对你有了解,可以给出量身定做的答案,甚至可以预测你面临问题的社交网络,或许对用户具备更大的价值。由这些具备针对性的内容来组织社交网络,也更能依托百度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部分避免了现有类似产品信息水化,草根用户表达欲望不足,用户群集中于话唠群体等问题,能便利的推广和引入初始用户,并挖掘微博在信息交流中的更多优势。

  从目前的产品策略里,还看不到百度有类似的想法,而实名制的门槛,也间接影响了“发问——回答——建立关系”这一链条的简便性,将来产品的发展是否有类似的计划并不清楚,但并不妨碍我等妄加猜测,这一优势将以何种形式加以利用:

  1.在百度知道添加入口,发问题同时发一条微博,该用户的关注者可以“RT”或者“@”到别的用户,问题最终获得答复后,最优答案提供者获得一定积分奖励,将问题成功转载给他的人平分一定积分奖励。

  2.用问题的实时更新取代“大家正在说什么”,用更为准确的交互代替话唠聚集地的形象,任何用户可以对实时更新的问题投票,提高该问题分值或封杀该问题,被一定数量的用户封杀的问题回答或转载无奖励。

  3.“每日聚焦”一个话题,包括用户居住城市房租,菜价,购物比较等家长里短,让用户注意力聚焦在问题上,不必思考“我该唠嗑什么才能受别人欢迎”,用户在待聚焦话题中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标签,推荐等辅助工具获得感兴趣信息及其发布用户,短平快的融入社区。

  从实名,手机号,照片等高门槛,可以看出说吧所图甚远,但单独提出作为运营策略,看不出实名入V对草根影响力有太多影响,多一个符号或许能让部分用户的心理得到缓解,但总不能指望用户会冲着一个V字而来。定制化,规模化和可比较的信息,才是草根乐于发挥影响力的绝佳场所。要让被割裂的中国互联网越过写字楼,大学和iphone,到达厂房宿舍,矿井和钻石大哥大那里,还得从最基础的用户表达习惯,信息内容上开始培养。不妨看看在产品体验上备受诟病的移动联通等国有巨头,能成功将拜年转化为“拜年短信”这一产品,并让无数用户乐于以此保持联系,有多少互联网企业比得上呢?

  当美式的互联网沿着民权运动,个性解放,信息革命的轨迹不断前进,表达习惯,信息内容,个性创造都只是将现实生活直接搬到网上的成果,中国的互联网却与此不同,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仅有技术的巨变,生活状态、文化和审美、话语体系、政策环境等方面都在经历深刻和截然不同的变革,怎么让用户乐于开口说话,乐于用我们的产品说话,说什么样的话,都还需要互联网企业的深耕细作和长久坚持,现在就谈市场趋势尘埃落定,无疑为时尚早。当产品的发展,终于能让沉默的大多数都能开口的那一天,那时的互联网,无疑会有很大不同。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电子邮件:nwiggin(at)gmail.com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杂谈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说吧

  此前曾经注意到了一条新闻,大致是说新浪正在寻求将新博分拆,独立出来引入风险投资,最后的目标是独立上市。有趣的是文中还提到了一个观点:按照当前的情势,今年年内不大可能实现分拆。

  本来已经不怎么关注这个话题了,这个市场的大局已经确定下来了,但麦田的百度说吧突然跳了出来,稍微有了一点新的变化,不妨再提前臆测一次,当然,从上个月到今天,越石连续写了十五六篇,老实说,像笔者这样投稿的作者还是比较少的,不专业甚至有点反专业,思维散得一比,恨不得穿越宇宙天地,得感谢月光的容忍,让笔者有机会认识了不少朋友,也有机会挨了不少骂。

  实际上,笔者个人也一直不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专业,但如能让人看到一些相对不那么主流的观点,也是一种价值,专业者,成于专业,也受制于专业,不专业者,不够专业,也不受制于专业。

  怎么说呢?有句禅语叫人生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比如这句台词本身就可以产生两种另类的解读:

  1.你看山水是山水,基本没想,我想一大堆,看山非山水非水,看似境界比你高一筹,但结果可能你才是对的,最终山还是山,水仍是水。

  2.同样看到的是山水,但境界可能差别了两重境界。

  当然,你还可以做xy的算术置换,将台词变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后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后看山仍然不是山,看水仍然不是水。”

  于是这又意味着,天下之事,对错是非往往一念之间,究竟下去就成了一个无穷循环,只是人不是神,思维站再高也不是造物主,永远不可能将这个循环不断探索下去,一般也只需要进行那么三重界而已。哦,又开火车跑远了,好吧,回到话题,顺着思维和感觉跑几重界看看。

  (第一重)投资者和新浪的心理分歧

  由于微博本身的赢利模式尚未出来,投资者作出投资最优先的一个心理基础是要相信新浪微博必是最后的霸主,还要坚信有人就有钱赚。

  所以,所有正在考虑的投资者,一定会考虑到,新浪微博尽管暂时领先,但腾讯微博远远还没发力就发展迅猛,有变数存在,如果对投资新浪微博过于乐观,那么可能经过一年半载,腾讯反而后来居上,那么这项投资决策就是个失败。

  投资者的第二重顾虑是,即使新浪微博始终称霸到最后,但是腾讯财大气粗,你好不容易搞出个赢利模式,结果发现第二天他就免费,这样耗下去,投资何时能收到回报又是个问题,投资回报的周期估计也在计算范围。

  当这些不确定性降低投资者预期,而同时新浪却对微博持高期待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让投资过程变得复杂,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

  于是这里会产生几种可能的故事:

  第一类故事,谍战片,通过人脉、收买、抓把柄、卧底、等等等等,一切可能做到的情况试图套出双方的机密数据和案卷,以了解对方在这个问题上的谈判的底线。比如说,新浪说,新浪微博的开放平台将跟以往任何开放平台不同,更开放,更彻底,赚钱的都不做,都给第三方,那么,投资者可能就会读出信息:新浪微博底气不足,担心自己的前途,进而调低投资期望。

  第二种故事也是谍战片,拼命分析揣摩竞争对手腾讯,从数据到各种档案,从高层的态度到部门的思路,这里面逻辑分析、数据分析、人际交易、保密和反保密各种故事都会夹杂其中,错综复杂。

  第三类故事比较正统,只分析本部门的数据和显而易见的问题,只考虑留步留得住用户,目前的情况如何,做好自己职责内的事,依据局部数据和信息做最简单的判断就够了,在这种故事里,管理者表示,天才是99%的勤奋+1%的灵感,你们要勤奋,当然,管理者本人肯定留下了半截没说,那1%是往往是最重要的,他自己知道就行了,这个是教育片。

  当然,所有的谍战片都只拍过去某个年代的,从来没见过发生在当月的谍战片,所以,谍战片我们只可能在若干年后通过解密的**来看到,对于普通人来说,歌功颂德的教育片永远都是生活的主题,尽管传奇是人们喜好的,但主角只有一个,如果主角是你,那领导要不高兴的,所以,接下来,我们摈弃一切传奇,正统一点,再正统一点。

  (第二重)博弈的风险

  正统者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来支持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相信,我可以改变世界,所以我们经常看得到,到处都在讲荣誉感,即使是建筑公司的工人,他们也荣耀的相信,他们正改变着世界,尽管真正改变世界的人永远是拿笔签字,拿话筒讲话的人。

  但是,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的话你可能要丢掉自己的饭碗,这的确是一个矛盾,好吧,相信奇迹吧,相信做到极致吧,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吧。

  改变这个世界说难也难,说容易也似乎容易,你只需要找出理由,让那些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人相信,他可以没有后果的作出决策就好了。

  你得让他相信两点,其一是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关这个还不够,你还得让他相信,其他人也能支持他,这样,他没有风险,没有后顾之忧,还有利可图,即使你是错的,他也照单全收。

  (第三重)交易的相信

  似乎除了越石父这样的单纯人,没有那个傻瓜可能在做决定的时候优先考虑到公司的利益,随后才是个人利益,尽管教科书和政客们一遍一遍教育我们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但是这是一个价值观很单一的国度,现实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被投资者,准备签字的那一个总是希望,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顺带实现公司利益,如果仅仅只是实现公司利益,自己白忙一场,那似乎就说不过去了,于是……

  如果你知道这个决策本身并不最优,但是其他人却相信这个决策是最优的,那么,你很开心的利用他们的相信,与对方合谋,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仍然是个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一个完美而和谐的结果,过程都是如此,而结果,不过是一个信息判断后相互妥协的均衡。至于是不是值得投资,是不是值得被投资,这本身不重要。所以,无论试图微软收购雅虎,还是好123嫁给百度,或者……都是个人利益驱动的结果。

  所谓相信,只是让人相信你所相信的是对的而已。

  所以,真正改变世界的,是找出的那个理由,不是让你的顶头相信,这能改变世界,而是让他相信,其他人也相信这个能改变世界,所以,改变世界的理由得从多数人那里找,是文化属性。当某个环境多数人相信,只有自焚、人弹能改变世界的时候,那么,你告诉他们,让世界改变你并不是坏事,是没有人相信的。所以,回到前面的山水三重界问题,它又给产生了一个另类结论:

  为什么是三重界不是四重界五重界呢?你高出太多是要被骂(对不起,此处有非法字符,不方便显示)的,只要比别人多高出一两重就好了。历史告诉我们,太超前太落后都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韩寒说,在通往敏感词的道路上,人民是最愚蠢的阻碍,是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的命运,都被文化主宰着,呃,抱歉,火车又跑远了。

  (第四重)究竟有没有定腾讯必败的理由?

  我未必碰巧找到了这个理由,但当你闭上双眼,发现这个世界就跟微博一样,是由无数条线交错纠缠构成的时候,你只能相信,你永远看不到其中哪怕十分之一的变化,所以,本着顺天应命的想法,有一个叫越石父的人永远只注意最简单的点。

  因为简单,所以不专业,所以经常出错,所以出错了要请读者谅解,因为他跟你们一样,存在只是某个平衡态,不是一个稳定的固态,对了,那叫瞎猫碰到了死耗子,错了,那叫波动了低谷了。

  那么这一次,他注意了哪个点呢?

  请看一条收藏的微博:

  “据韩国科学技术院的研究人员称,Twitter并不像是一个真正的社交网站。研究人员分析了4100万份用户资料,以及14.7亿条关注/被关注关系信息,最后发现 Twitter上只有22%的关系是双向的,在flickr上这个数字接近68%,雅虎360上为84%.Twitter上78%的关系都为单向关系。”

  我们知道,有关QQ庞大的用户基数一直是个无敌优势,这个优势本身某些时候是没有意义的,投资者希望的是,他可以得出一个结论,QQ不是无敌的,但为了增加谈判筹码,it must be a secret,他们会说,风险就是很大,所以……

  投资者说:我们认为腾讯微博的增长潜力远远超过新浪,所以对你们的估值只有100亿左右。

  新浪说:那看来我们没得谈了,我们坚定的认为微博至少值10000亿,你这点小钱,我们只可以让出0.1%的股份。

  投资者说:靠,人家google也就市值一个亿而已……

  于是,谈判延期了。

  一个非确定性的信息是无效的。

  如果只是可能,心中底气不足,那不能说服投资者出大本钱。

  那么你呢?如果你是那个投资者,你认为新浪微博值得投资吗?显然,如果你能提前预判一个结果,那么,将因不对称的信息获利。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Twitter是一个高度自由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一个被人为操控的结果,这种带有极限性质的数据也许能真实反映用户的现实心理,如果上面这则研究本身没什么问题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下列几个反向的结论呢:

  1. QQ上78%的用户本心是拒绝双向关注的,或者说78%的时候,人们不希望双向关注。

  2. 单向关注越高的平台,社交属性越低,而双向关注越高,社交属性越高。

  从结论来看,尽管腾讯拥有了着无敌的用户基数,他可以让每个QQ号都是成为微博用户,但是腾讯本身覆盖的相互关系反而会成为用户的心理阻碍。在超过3/4的时候,人们对此有所顾虑。

  这意味着,腾讯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正是腾讯的最大劣势所在。

  归根到底,强强决战要回归到资源层面,技术可以追,制度可以改,而文化不可逆,错误可以修正,但没有的资源无法调用。

  失去了核心优势,又无法PK新浪的核心优势,于是,腾讯必败,有时候,败局是从一开始就埋下的伏笔,腾讯之败,败在没有差异化,却从一开始就没有勇气正面压下新浪的气势,破了新浪的优势,而让人渐渐对其失去了期待,让新浪成了一个符号,温水煮死了一条大鱼。

  (第五重)百度说吧的机会在哪里?

  如果说腾讯都将败北,那么姗姗来迟的百度可能成功吗?

  答案是可能,还是前面的话,战争最后都要回归到资源层面,你有砍刀我没有,于是你就赢了,但我会金钟罩你不会,于是你就输了。这跟游戏一模一样,只涉及到两点,攻、防,攻高防低容易死,防高攻低寸步难移。

  有人问这个披着Twitter外衣的实名SNS会成长为LinkedIn还是最终李彦宏都失去信心无疾而终?他认为说吧这种形式虽然创新,但它不是奇葩而是怪胎。因为短平快模式需要话题来驱动,而不是关系。

  我基本赞同的。

  应该是,麦田也是心知肚明的,比较明确的是,微博是形,麦田真正想做的是建立一个网络身份证,所以麦田的创新不是微博创新,而更倾向于SNS,所以,他有戏。但是从迅雷雷友互传文件的故事里,我们早已经知道,SNS最强大的在于关联,所以,如果可能赢,那么必须先建点,后建线,因为直接建关系的阻碍太大,用户的行为涉及到对关系另一头的判断,用户不会接受,属于逆天行为,必败,但是借用搜索,建点是行得通的,点建得足够多了,线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麦田能获得李彦宏多大的支持是决定成败的最大问题,这取决于麦田能不能找到一个说服李彦宏的理由来获得搜索的输出,而不仅仅是资金和人才,与以往所有的社交平台不同,这保证了说吧不会一开始就胎死腹中,它确实PK不了任何对手的优势,但有趣的事,任何对手也灭不了它的优势,如果说吧可能成功,那绝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当有一天这个系统的点建的足够多的时候,线随之足够多的时候,它却反过来会牵引微博的市场,因为本质上它是亲近普通人的,而微博是名人和精英的世界,微博对普通人的地心引力始终有限,所以那个形在此刻是形,到将来却是伏笔,说威胁新浪,可能的只在将来,前提是麦田成功建立了一个新世界。

  从方向来看,新浪想做的跟麦田想做的一样,让微博帐号成为网络世界的身份证,它宣称开放平台前所未有,那么是想挑战QQ咯。

  交换手机号是一个相当帅的创新,比较可能的情况是,新浪在微博的基础上为愿意的用户设计一张新浪名片,方便交换。所以,为了建立这个新世界,麦田必须借用搜索,让人们比在新浪更容易获取别人的名片,进而让人们更愿意建立自己的名片。在这个过程中,线不是最重要的,也是难以突破的瓶颈,面朝大海,只接建点才是王道,由于用户搜索也是信息搜索的一部分,这是当代搜索的短板,我认为麦田说服李彦宏的支持是可能的。独立博客的评论系统是开放的,让人们不用注册也能相互联系,而独立的世界不是一个孤立的世界,这实际上是一个点破线的范例,这个,百度可以参考。

  有点长了,坚持看得完的读者,将来的史料会记载你们是非常之人,这么长而杂都看得完,强……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免费的疯狂:评360安全卫士封杀网络广告

  近日,360安全卫士版升级了,但本是常态的一次升级却引起了不小的振动,新版的360安全卫士内置的360网盾模块新增了一项“广告过滤”功能,可以将门户、视频、下载、小说等各类网站的广告信息悉数屏蔽,提高网民的上网体验,该功能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业内大哗。

  目前网络广告是国内主要门户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五大门户2009年的广告营收总额超过50亿,同时调查显示360安全卫士的装机量过2亿,这一举动无异于直接挑战各大网站的根本利益和收入,带给业界的震动可想而知,面对各大网站媒体的指责,360紧急官方发布了一则公告“360公司关于‘广告过滤’功能的说明”,向外界澄清自己的观点。

  360的说法:屏蔽源于用户需求、默认为关闭

  360的官方公告称,“广告过滤”功能是应用户的需求而推出的。360指出,有部分网站(如小说站、下载站、广告联盟等)的广告对用户存在较大的骚扰和误导,严重影响上网体验,有许多用户向360提出要求,希望能够提供广告过滤功能。因此360公司就以“用户至上”的理念,从用户立场出发,在360安全卫士7.5Beta版中新增了这一功能。

  此外,360还声称,“广告过滤”功能默认不开启,所有广告过滤规则均由网友提供和共享,由用户选择性开启。是否过滤广告、过滤哪些广告,选择权在于用户。

草民的狂欢:360安全卫士封杀网络广告

图1:360广告过滤,剑指网络广告

  分析:迎合用户还是别有用心?

  360这种“用户至上”的说法的确很讨巧自己的用户,人性本恶,每个用户的天性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所有的广告都是流氓,网络上的内容和服务都应该是免费而无偿的,要是自己上网不用付网费和电话费那更好,网络公司都是来做义工的,天经地义应该免费为我们这些上网的大爷服务,如果每月再能发给我们些钱那就更好了,反正用户至上是吧。另据数据统计,网民们普遍对于“日本AV女优视频”具有强烈的需求,360也应该秉持“用户至上”的理念,立刻转型发布一个日本AV电影频道,以满足广大网民的这一需求。

  所谓的“广告过滤规则均由网友提供和共享”也是那种过时的免责手段,当年的盗版视频和音乐网站不都是依靠“网友提供”这种手段来免责的吗,但是当年那些网站忽悠别人,至少冒充网民的工作人员还穿个马甲意思意思,而360的这些“用户创造”的所谓的过滤规则XML文件,打开一看就是一些文本,根本就没有一点算法规则,这大忽悠也搞的太明目张胆了点吧,这种以“用户至上”、“网民需求”为幌子的理由实在有点自欺欺人。

从360网站下载的广告过滤方案的XML文件

图2:从360网站下载的广告过滤方案的XML文件

  网民的反思:网络真的是免费的吗?

  中国网民一直有一种很奇怪而且幼稚的想法,那就是在网络上免费获取一切,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既然用户能够容忍所有的电视广告,也能容忍价格高昂的收费电视频道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不能容忍网站广告以及收费网站的出现呢?是的,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看上去是免费使用的,这两个软件依靠360浏览器来养着,360浏览器也是免费的,它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把用户引入“360安全网址”,这个网址站依靠自身的广告收益养活了整个360家族,让幼稚用户幻想的“免费软件”变成了现实。

  如果所有的网络广告都被过滤掉了,用户就真的能看到免费的内容了吗?恐怕未必,因为你想要看的内容会消失,一些内容因为网站没有收入而倒闭后消失了,还有一些内容免费看不到了,需要付费会员用户才能看到。用户可以接受没有广告的付费电视频道,应该也可以接受没有广告的付费网站。免费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想法目前并没有太多的现实主义,除非你想要获取的是垃圾信息。

  互联网免费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流量带宽、服务器、信息内容版权全部都免费,网站的管理员还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这些实现不了,普通的网民就很难获得真正免费的资源。

  广告毒瘤:不良的广告侵害用户权益

  网站投放广告的最直接的原因很简单,服务器和带宽不是免费的,电信运营商不是傻子,不会免费给站长带宽和服务器,为了让网站“活”下来,就必须要有收入,而广告收入是最简单和有效的盈利方式。用户可以想想,自己上网的带宽都不是免费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网站的服务器和带宽是免费的呢?可惜的是,大部分上网用户不会知道托管、带宽这些事情的,许多网友沉浸在“免费”的互联网能够提供的巨大的“免费资源”的幼稚幻想中,却不知道在中国互联网上并没有什么活雷锋可以免费提供带宽,如果网站的广告费用不足以支持租用带宽的费用,那么网站的唯一下场就是关闭。

  如果一个网站只存在非常少量的广告(例如月光博客每个页面上只有一个广告),用户通常不会产生反感的情绪,但有一些非正规的网站,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提供了大量高点击率的弹出、悬浮、诱导等广告以获得资金回报,就如同360指出的,有部分网站(如小说站、音乐站、下载站等)的确存在太多的广告,有的网站一屏有十多个广告,大量涌入屏幕的广告严重影响了网民的浏览体验,大量诱导、虚假、欺诈广告也严重侵害了用户权益,这些不良广告都是应该得到制止的。这些网站通常是个人网站,网站上存放的小说、音乐、游戏、软件等资源绝大多数都是非法盗版,存在严重的版权问题,广告价值非常低(Google AdSense甚至不允许这类网站投放Google广告),通常广告点击单价也很低,迟早会被关闭,这些非法网站急功近利的大量投放广告也是必然的,做为网民也有多个选择,用户可以选择付费的正版小说、音乐、下载站访问,也可以选择忍受这些广告去下载盗版资源,最后一个选择是360给出来的,过滤和屏蔽这些广告,让网民体验“偷东西”的快感。

  很多网民不认同自己在“偷软件、偷小说”这种说法,但事实就是如此,甚至很多网站还鼓励用户来“偷东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网络广告”,因为虽然点击率不大,但依旧还是有一些网民会点击网站上的广告,为网站带来广告收入,这些网民没有付钱,广告商却付钱了,对于网站主来说,这种方案也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平衡,而“360广告过滤”的出现,就在破坏网络生态平衡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百度旗下某知名下载网站页面

图3:百度旗下某知名下载网站页面,数数看有多少广告

  不可调和的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曾经在《后谷歌时代的中国互联网生态》一文中阐述了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的现状,2009年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206亿元人民币,其中搜索引擎广告市场规模69亿,同比增长率达到了38.2%的高速增长态势,很多品牌广告主已经将越来越多的资金预算转移至性价比更高的网络广告营销上,而在69亿搜索引擎广告市场里,已经形成了百度、谷歌双寡头的格局,从长远上看,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后劲十足。

中国网络广告

图4:2003-2009年中国网络经济核心行业市场结构

  而秉持“用户至上”理念的360公司推出的“广告过滤”功能,不仅仅封杀了那些的确很令人讨厌的图片横幅广告,还封杀了包括Google AdSense、百度推广在内的正规网站投放的搜索联盟广告,很多网站只投放一个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广告也会被过滤,这必然会减弱网站提供免费内容的动力,最终还有可能让用户看不到免费内容,形成用户、网站、广告商多输的局面。

  有一些广告是很令人讨厌的,例如对于最影响用户浏览体验的弹窗广告,屏蔽是应该的,并且几乎所有主流浏览器都会默认屏蔽,漂浮广告严格说的话也应该屏蔽,而对于类似Google AdSense这种根据网页内容而自动匹配的内容广告,360将其屏蔽的话,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做为广告屏蔽功能,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做过,例如Firefox浏览器也有人做了个AdBlock扩展用于屏蔽广告,那的确是真正的个人行为,由于Firefox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很低,AdBlock又做为第三方扩展,用户默认并没有安装,这个扩展安装量也不大,因此并没有对网络广告市场产生太多影响。但是,“360安全卫士”由于早先较为成功的推广(甚至我在以前博客中也介绍过刚诞生的360),已经具有高达2亿的装机量,如果“360安全卫士”这时候内置一个广告过滤器,将对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产生巨大的营销,从而扰乱整个网络广告行业。

  俗话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60不想让其他网站放广告,首先自己的网站就应该不放广告,这也算起码的礼仪,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果霸道地只许广告出现的360的网站上,不许广告出现在其他网站上,这无异于将广告的发布权垄断在360一家手中,从而扰乱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真正受益的未必是广大的网民,因为真的到了360一统广告市场那一天,最终用户恐怕就只能在360的平台看广告,而不能在其他平台看广告,360实现自身广告收益的最大化,网民最终还是得看广告,唯一的区别可能是,那时只能看同一个广告了。

  调和矛盾的解决方案

  360做为一个安全软件,不去做安全份内的事情,却插足互联网广告市场,影响网络广告的生态平衡,做为一个拥有庞大的装机量的客户端软件来说,这种屏蔽广告的行为的确让各大网站无可奈何,但其实网站主如果也换位思考,其实也能发现一些反制措施。

  既然很多网民既想偷别人的东西(免费观看下载内容),又不想付出(显示广告),那么网站主也有自己的选择,就是屏蔽360用户访问网站,这样不就双方都欢喜了,不想看广告的网民也不用免费“偷”信息了,网站主也节省了自己的流量和带宽,可谓一举两得。

  360安全卫士之所以能够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其最终原因就是因为360可以依靠360浏览器进行广告盈利,360浏览器默认打开的“360安全网址”里面具有很多广告,足够支持360产品的运营,但是,既然360的用户无法给网站的站长带来收入,那么,网站管理员完全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屏蔽来自360浏览器的访问(通过脚本获取UserAgent数据可以识别360浏览器),如果使用360浏览器什么网站都上不去,自然其装机量就会减少,到时候没人用360浏览器,“360安全网址”的广告收入自然就会大幅度减少,当一个产品没有收入来源的时候,不知道360是否还会继续做公益事业,为网民提供免费安全软件,如果最后真发展到这一步,那就真是几方均输的最坏结果了。

  因此,我的建议是,尽管360安全卫士是一个安全软件,而非浏览器软件,但它依旧可以越俎代庖地做广告过滤功能,这是它的权利,但它应该顾及包括网站主和广告商的多方利益,使用技术手段来告知网站主,你的广告已经被过滤了,例如通过UserAgent的形式显示“过滤版浏览器”,而不应该伪装成为普通浏览器继续骗取免费内容和资源,网站主也有自己的权利,既然访问者选择过滤广告,那么网站主也有权利选择是否将自己的资源和内容提供给这些人,这才能做到网络生态环境的公正和平等。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社交洞与自我审查

  Google UX研究员的这篇《基于现实生活的社交网络》,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用户体验问题:在用户Gmail的联系人列表中,有他亲近的人,也有他不亲近的人。但所有这些人都无区别的列在一个大群组里面。如果这个联系人列表中有我不想聊天的人,而如果我害怕这种人看见自己在线并跟我打招呼,那我就会隐身。于是列表中的所有人都会看到我隐身。这种用户体验糟透了。因为我关心的人、我希望聊天的人都会看到我“离线”了。

  不过事实上作者也承认,无论怎样改善用户体验,也几乎不可能设计出能满足所有种类关系的产品。不妨看下面的例子:

社交洞与自我审查

  A,B,C,D,E组成一个双向社交网络,A试图传达信息M给B,C,D,但他不想把这个信息让E看到,但由于知道网络BCDE的存在,他不能保证他的信息不被B,C,D转发,所以在经斟酌后,他决定放弃发布信息M。

  在这里,外部信息M本可通过A传达至B,C,D,但由于A不愿意让这条信息被E看到,导致其传播路径到A处终止这样的现象,不妨称之为社交洞。

  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自我审查,办公室内拿老板开玩笑的笑话,不能讲给和老板过熟或者嘴巴不是很严的人,电脑里面到底有什么片子,也肯定不会让心仪女孩的闺蜜看到,谁是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 的学历,绝对要禁止让方舟子知晓,若是遇到前女友出席的聚会,也肯定要光光鲜鲜才会出现。

  通过自我审查,人们在有意识的向社交网络发布一些信息,并屏蔽一些信息。社会导向在这一隐蔽的信息筛选中,对普通用户创造信息的倾向作用相当巨大。一般的实名社交网络体系,只是移植了人们现实生活的关系网,并制约人们发布与社会价值体系有明显冲突的信息,但当社会共识缺乏,阶层分裂严重,用户社交网络中的不同人群观点分歧巨大时,即使只是对某种现象表明看法,也可能让人三思而后行。信息过度筛选的后果,就是实名SNS中社交洞的不断产生,假如用户在现实中就不可能拥有一个可以稳定的传播信息的网络,那么,试图把它移植到网上的SNS自然是天生跛脚的。

  另外,成功学与功利主义的盛行,社会评估标准的单一,更进一步缩减了普通用户传播信息的选择。其一方面导致网络内传播的信息趋于雷同,另外一方面使得网络中收益低于自我心理预期的用户自觉淡出该网络。这也可以作为国内SNS为何如此依赖游戏应用的一项可能解释。如何营造更健康的社区体系,保证用户更多的信息分享在该网络内可以受益,是横向类SNS不可不考虑的问题。即使不考虑受困于管制的部分内容,也大有文章可以做。

  来源:读者blindc投稿,原文链接。http://blindc.blogbus.com/logs/69595525.html

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暑期中国团购网站统计报告

  今年夏天……您团购了没?如果您仍然对团购这个词不甚了解,请把鼠标挪至屏幕右上角,然后点击小红叉。就算不怎么上网,您总会看电视和报纸吧?要知道,在过去的3个月里就连CCTV都对团购做了不下3次的专题报道,更不消说全国这大大小小的新闻网站和报纸了。让我们用个今昔对比来描绘一下团购的普及程度吧:几个月前,您举着手机上的确认短信鬼鬼祟祟地走进餐厅,而现在你会发现整个大厅三分之二的桌上都摆着和你一样的一扎酸梅汤和两斤烤鱼,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捡到金子般奇怪的笑容……是的,正如服务员小妹大吼的——“又来了一桌团购的!”

  欢迎不知道团购的您回到地球,你真的需要补课了。(点此补习2010年上半年团购网站报告)在这个夏天有更多的朋友已经沦为“团购控”了,我们和团购网站一起成长,吃了牛排涮了火锅,还看了好几场有爆米花和冰淇淋的电影……在步入初秋的9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0年中文互联网上最为炙热的团购市场暑期档吧!

  观察一:全国都在团团转——北京领衔,上海成熟,大城市全面铺开

  我们从团800所收录的上千家网站8月份团购活动信息中,随机抽取3000条各城市的本地团购活动为样本,和前六个月的统计结果一样,北京仍然独占鳌头,占到了总数的52%;排名第二的上海增长迅猛,上半年还只是北京的四分之一,而现在已接近三分之一,占到了总数的16%,足见上海的团购市场也日趋成熟。同时,团购之风南吹,在深圳、广州、郑州、武汉等城市都有数百条团购信息,团购在各大城市全面铺开,进入培育期。如果冲动的您仍然在打算做一个团购站,我们建议您避开过度竞争的北京和上海,在其它城市找找机会。实际上,很多知名团购网站已经在这么做了,像F团、拉手、爱帮团、窝窝团等都已经在深圳、广州等南方城市开通了分站。

暑期中国团购网站统计报告

  要是大部分城市都在“热恋”团购了,那对于想创业做团购的人来说还有机会吗?呃,我们想说的是,这世界存在沃尔玛和家乐福,但不妨碍小区周围有7-11这样的便利店,甚至是传统的烟酒食品小卖部。如果您把团购当作网站或者社区的一个新模块,发挥它本身的独特营销能力,相信仍然是可以给您的用户带来附加值的。据我们观察,在北京已经出现了专门针对天通苑居住区的团购网站,这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人们不禁要问,会不会即将出现回龙观团购网、通州团购网呢?

  鉴于北京团购活动数量突出地位不变,本文下面的分析内容仍旧以北京地区的8月团购交易为对象,这样与之前的统计报告横向比较也更具参考价值。

  观察二:秒杀网购变团购——网购实物型海量涌入,消费者犀利识破

  直接使用团购网站大全团800的五大分类来看8月份的团购活动,发现排序和上半年有了明显变化:网购精品>生活娱乐>美食天下>美容美发>其他团购。网购产品从之前的第三位跃升首位,可见此类内容的丰富程度。实际上,把一个曾经在淘宝店铺上“秒杀网购”的货品变身成“团购热品”操作异常简单,就是把图片和文字挪到团购网站发布系统里就可以了。但是“如此包装”能逃得过消费者的火眼金睛吗?看看下面的数据就有答案了。

团购

  从活动数量和成交额的对比来看,虽然常言说“买的不如卖的精”,但不要过分低估当下消费者的智商。其实淘宝和支付宝系统对中国网民起到了极大的科普教育作用,如何甄别假货并用好评差评来威慑不法商户,如何使用支付宝担保收款保护自己的权益,网购用户已经非常清楚了。只是在团购行业里,目前为止都是先打钱过去再消费再收货,难免会让消费者在临门一脚时产生疑虑了。从成交额来看,网购精品落到了很后面。我们建议,团购网站如果坚持做线上的网购精品,就需要在物流、货源和客服上有足够的实力来和大批类淘宝型的转型店铺竞争,而团购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在如何协助传统的地面商家做好营销服务上。

  观察三:团购电影票最火爆——餐饮之外的最新必杀技

  除了团购网站的百花齐放,商家们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发生过一周内同一商家在几个团购网站上先后亮相的局面。除了餐饮商户的此起彼伏外,电影票在8月的团购商品喜爱度中表现得相当突出,例如美团推出的48元横店电影城双人套票一经推出便被一抢而空。而“双人电影票加爆米花和冰淇淋”的套餐组合鼻祖恐怕还是得追溯到6月底那次15万人的糯米团购。大多数情况下,影院本身的投资规模保证了用户观影体验的质量稳定,唯一的抱怨也就是排队换票的等待时间了。不管怎么样,团购网站对于今年暑期电影的票房起到了很大的贡献。让我们期待冯小刚在未来的某个电影节上,因《唐山大地震》获得最佳导演奖时,能说一句感谢华谊兄弟和团购电影票的网民们!

团购

  按照经济学专家和教授们的词汇,团购电影票是个“刚需”,你可能吃不惯牛排或者羊肉,但年轻网民们对爆米花和电影大片应该没什么抵触。就像杀毒软件每个月都会一惊一乍地说什么关键词近日成为木马传播重灾区,电影票团购这种强烈的吸引力当然也会招致团购行业里的“木马”现身。近日有家叫鼓劲网的网站跟着电影票团购热潮,推出一个假的星美国际影城团购活动,许多网民下单后才纷纷发现上当了。在这里我们也提醒团购用户们,虽然电影票很吸引人,但最好还是先看看团购导航站上的用户点评以及该网站的历史团购记录,并事先和电影院电话查证确认一下。(团800并未收录这样的野站,但如果您拨打的影院电话就是某骗子团购网站上提供的号码,那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阻止你了……)

  观察四:冲动是魔鬼!——团购转让八月份增加迅猛

  在全国团购继续火爆的同时,团购老用户们开始产生疲劳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笔者观察每天活跃在团800用户论坛“二手团购”版块的会员,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并且每日都会有新的转售信息发布,8月内该专区的二手转让贴数量激增至1441个,占据了整个论坛用户发帖量的42%.转让的内容以餐饮美食居多,也涉及到部分美容美体和生活娱乐方面的团购券。甚至有一些转让相对最初的团购价格还有一定程度的折扣优惠,比如原价2599的婚纱摄影,一位消费者以299元团购到后没有使用,而后以279元转让,相当于又便宜了20元钱。因此,团购论坛的二手团购区、团购转让区成为很多“团购控”的二次淘宝地。

  团购转让成为解决消费者冲动消费的新途径,但即便有了舒解之道消费者还是应该更为慎重而理性的进行团购消费。部分团购网站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像淘宝“聚划算”最近推出的SMART汽车团购,就为消费者提供了下定金后3天的反悔期,毕竟汽车这种大宗商品在二手区转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观察五:糯米美团依然领先——“富二代”型团购网站涌入前十

  下面让我们看一张最为直接粗暴的数据统计表——八月份各大团购网站的销售收入排行榜。需要指出的是,表中的销售金额依然是按照各网站每日公布的成交单数和活动单笔现价相乘再逐日累加得到的,而各家公布的成交单数无法核实认证。不过这前十名都已经算团购行业的知名网站了,相信在成交单数真实性上会更为严谨,图表排名仅供大家参考。

团购

  糯米网凭借背靠千橡集团强大的人人网SNS 社区蝉联销售收入榜首,超出第二名将近一倍。正所谓“人红是非多”,糯米网的快速膨胀也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公众关注。八月末发生的“团购游戏币商家跑路”事件,让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团购客们在遇到不良商家时是那么的无力。糯米网在事件发生后快速做出了全额赔付的公开承诺,为消除消费者心中的负面印象做出了努力。从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团购网站同时面临消费者和商家两方面的压力风险。除了吸引消费者去下单购买外,如何和商家合作时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其实是一个需要花更多精力的问题。

  如果仔细排查前十名中各家团购网站的来历,会发现有一半都是所谓的“富二代”型团购网站。糯米团-人人网,58团-58同城、搜狐爱家团-搜狐、饭统饭团-饭统网、爱帮团-爱帮网……这些颇有资历的“互联网老面孔”们纷纷推出的新团购网站,就像富二代的公子哥儿们,资金雄厚又颇有行业背景,一旦发力就能迅速将原有用户转化为各自的团购用户。这批“富二代”型团购网站的涌入,使团购网站间的竞争从单纯的产品服务转化为资源竞争。就像团购行业内的一位专家所概括的:在2010年这场团购大潮中,有人穿着泳裤、有人拿着救生圈、更有人是带着一艘船跳下来的……当大浪褪去的时候,只有那些目标坚定、孤独但又有独门泳技的渡海者们才能确保自己的泳裤还在身上。

  来源:团800网投稿。

2010年9月19日星期日

也谈百度说吧

  一般而言,只有你有某个独有的优势,那么逻辑上只要出招正确,一路应对正确,就可能成功,所以,尽管百度说吧闪电上线后,比较主流的是反对声,也尽管这个时候的社交领域已经有了不止一个强大的领路者,笔者对麦田却付出了很大的期待。

  这种期待跟麦田这个人没关系,仅仅出于一种简单的逻辑推导,本质上是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当然,笔者个人对隐私没什么顾虑,注册身份证和手机号时算得上毫不犹豫了,在亲密接触百度说吧之后,再次坚持了自己的看法,麦田的百度说吧有戏,但是……

  与转折句相对应,分两部分说吧:

  1、实名所带来的变化

  2、祸起萧墙

  (一)实名所带来的变化

  何为实名?从人的属性来说,一个确定的人即实名。这些基本属性首先包括了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通常情况下,这三个属性足以确定一个人,但是我们知道,再某种人为的奇迹下,可能出现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还同姓名的人,那就是有人假冒你了,于是人的属性还需家庭亲友关系,总之,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证明,你是谁。

  从证明目的来看,所谓实名,并不局限于代表本名,比如keso和洪波,keso更加能代表一个确定的身份,洪波这个本名反而还不能确定一个人,重名太多了。

  所以,对于百度说吧而言,所谓实名认证,仅仅只是一种运营策略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实名并不是新浪微博的潜在杀手,如果有什么可能改写格局,是这个改变

  实际上在半年前,笔者曾经试图请业界某位著名的V帮忙联系腾讯微博的负责人,希望献上两策来破新浪的媒体优势和名人优势,以谋一打杂的职,当然,笔者没有得逞,V跟笔者毕竟身份有别,这两策其中之一大家并不完全陌生,是功能残缺控制和关联控制的宏观调控策,通过放大腾讯的用户优势来破媒体性优势,另一策笔者一直舍不得提,舍不得的原因是朋友告诉我得留一手,万一人格反被侮辱了,还可以回头报仇,这一策留到今天也失去了意义,叫七彩认证法,其实跟控制一样,相当简单。把认证的门槛从名人调低到精英,如果所有用户里,名人不过1%(实际的比例会更低),精英占据了10%,那么分散重心,将99%的重心分到十倍的点上,有利于环境的均衡和平衡,同时也避免了后手劣势情况下名人资源被过份稀释。

  麦田比笔者想得更狠,他直接扩散到了100%.这个策略最大的优点在于,他让我们这些看着V心理不平衡的屁民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但是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大幅稀释了名人的光环影响力,让习惯了这些的名人失去了鹤立鸡群的优越感错觉,从人性的角度说,名人的潜意识会抗拒,尽管这未必是坏事。(光环的意思?玩过魔兽吗,光环能提升一定百分比的攻击力、护甲、攻击速度,移动速度,回血速度、回蓝速度等等等等,名人的实际影响力正是来自于一系列光环的加成结果,本质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而麦田要做的正是要破除这些)

  另一个后果是视觉效果被严重干扰,不利于用户体验,所以目前我们看到的界面效果也不可能是最终形态,日后麦田肯定会调整的。

  由于一正一负,所以麦田这一手不能判为错,另一方面,从避敌锋芒的角度说,这是先手棋,综合来看是一步好棋,因为无论是新浪还是腾讯,反过来跟一个后来者的调整成本很大,不太现实。所以,除非新浪认为百度说吧对新浪微博没有威胁,否则,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学陈一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山寨,遏制这种可能性,但这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帮到麦田,不会改变百度说吧。(如果新浪内部恰巧有人倡议山寨先行预防,那这个人可能不是内鬼,胜似内鬼)

  所以,最终的胜败,不在于新浪手上,也不在腾讯手上,而在麦田手里,纯粹是麦田的理念和方向有没有致命问题的问题了,这一路走下去有没有犯大错的问题。

  (二)祸起萧墙

  从这出手的第一步来看,麦田是成功的,至少塑造了一个势。然而,一个失败过的将军心理上会有阴影,这是人性的弱点,这种潜意识层面的影响会干扰到麦田的冷静判断力,容易让麦田产生错觉,而不能在24小时内作出敏锐反应。我在百度说吧看到了一个家伙的发言,截了图:

百度说吧

  请注意其中一个台词“而且发现关注在两万以上的,好几个都是百度公司的。”所谓祸起萧墙,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古代将王者有两种,一种是圣明的主,一种是仁君,如果上有圣君,那么万事好说,如果上只是仁君,中无贤臣,那么祸患就潜伏了。

  在这个问题上新浪团队怎么做的,他们自己都不加V的,连陈彤都不加V的,到了百度,技术人员不补漏洞,反而利用漏洞自己先刷粉丝再说,OK,笔者不知道麦田究竟算仁君还是圣君,单由此来看,麦田怕是要累坏了。

  笔者在上面啥都没做,结果24小时没到,粉丝飙升到24,笔者耐心的查验了一下,个个接近两万的关注,假如笔者此刻站在麦田的位置,笔者会乘势设置关注成本(被关注者获得电话号码)先宽后紧是大忌,方便日后宏观调控,先测试最难的,把虚火降下来,先变态点不要紧,权当测试,不行可以再放宽,比如关注人要附加为什么关注,一则可以缘起点话题,二则增加关注的成本,都可以。

  关键这可不是小事,关系到平台的平衡性和塑造的文化环境,关系到人和,目前百度说吧的外部环境和平台环境还是颇好的,但之所以实名,更多就就是为了提升信用优势,无论什么时候,用户的心理变化是时刻需要警惕的,若麦田不反应,日后控制成本成几何级数暴增,弄不好千里之堤要溃于蚁穴了。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

个人独立网站博客的内容过滤的风险

  一个内容提供网站在WEB2.0的兴起的时候必然需要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因此很多新闻网站及blog网站都提供了网站评论功能。同论坛一样,这些留言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对于大型网站一般都有数百人的人工审查部门。这些人员专门的刷选删除工作。但是对于个人独立网站,独立blog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审核这些内容。

  目前存在风险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到社会类新闻,影响比较大的热点新闻。这类新闻一般都是社会的负面报道,而且十分贴近民众的生活。有的甚至或多或少的亲身接触过类似事件,所以这类新闻很容易就能让浏览者情绪激动,从而发出过激言论。往往这类带有很强烈情绪的言论又会带动其他一部人,从而留出大量对社会不满的言论,从而导致网站存在被查的风险。

  个人网站的内容多半是合作或则程序自动抓取的,因此,网站管理人员不能第一时间控制这类新闻的发布。从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导致网站下线。

  个人独立blog同样存在类似风险。比如因为博主的文章触动某人,导致该人的报复,那么就会招致大量不和谐内容出现在留言区域。当然博主可以关闭该功能和删除。关闭留言功能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删除是要耗费精力的,博主不可能一直在线。如果出现违规内容,有可能会触发服务器提供商的过滤系统,从而影响网站的正常使用。另外如果使用了专门软件来发布这些违规内容,在动态的情况下,博客留言区域会在大部分时间存在这些内容,从而引起有关部门对网站的关注。因此增加了博主的管理成本。

  如果使用一些第三方的数据存储服务,将这些留言转移就可以将这些风险转移了。

  例如iroaring.com就提供类似服务,这是一个第三方中立的评论网站,目前提供了获取评论列表的API和提交评论的API,调用网站也可以屏蔽某些言论显示在自己的网站,但是这iRoarng.com,上并不会删除,同时iRoaring.com 也会对你的网站页面进行评价,当然需要你共享你的用户,同时你也有可能获得其他网站的用户。

  来源:读者chopin xiao投稿。

2010年上半年Web2.0行业报告

  从2005年开始,Web2.0的概念开始在国内兴起,在随后的几年至今,这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而且根据用户使用的方向不同,网站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了2006年以后国内网站数迅猛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CNZZ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地区的中文网站总数达到363万家,相比2005年6月的网站数增长了435.7%。

  Web2.0的概念虽然提出的相对较晚,但这类网站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已经有了原始形态,比如网民最熟悉的网站类型——论坛就是其中的一种,博客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一种Web2.0网站,不过在国内,博客业务从2005年才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近两年来以SNS和微博为代表的新型Web2.0网站开始崛起,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热点。Web2.0网站是目前互联网最引人注目的网站类型,CNZZ结合数据发表论坛、博客、SNS和微博这四类网站在2010年上半年的发展报告,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Web2.0在2010年上半年行业报告

  论坛类网站现状

  在国内网站发展历程中,论坛类网站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即便到今天,论坛类网站依然是站点数目最大、访客量最多的网站类型之一。

  截至2010年6月末,国内有论坛类网站19.8万家,比2010年1月初增长了24.1%,超过了国内网站总体的增长速度。该类网站的日均访客数在6月末达到了1.06亿,比年初增长了10.7%,这其中每天访问3次以上的活跃访客数达到了1252万,比年初增长了11.6%.论坛类网站的活跃访客数占其总访客数的比例达到了11.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论坛类网站的访客数还是网站数都有着明显的增长,而且其活跃访客的增长率也略高于总访客的增长率,这说明经过漫长的发展,论坛类网站不仅没有像其他古老的网站类型一样慢慢消失,反而增长的越来越快。

  特别的,论坛类网站是建站程序使用率最高的网站类型,事实上,多数个人站长的第一个网站都是使用建站程序搭建的论坛。截至2010年6月底,在19.8万个论坛类网站中使用建站程序搭建的网站比例达到97.7%,比年初的97.2%略有增长。其中使用建站程序搭建的论坛的访客数为1.01亿,占论坛类网站总访客的95.2%.其中活跃访客数为1173万,占总活跃访客的93.7%。

论坛类网站现状

  一般来讲,使用建站系统搭建的论坛以个人中小网站为主,上面的数据表明,这些中小网站占据着绝大多数的访客,论坛类网站并未出现顶级通吃的局面,只要找准方向以及努力经营,中小论坛还是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去的。不过由于论坛类网站数太多,想要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型网站的难度也很大。

  论坛类网站由于数量众多,经营的主题也十分丰富,因此对于各种话题的访问集中度很低,今年上半年,最热门的话题也仅仅吸引了3.1%的访客浏览,而上半年的排名第三的热门话题吸引的访客比例均没有超过2%.

  SNS类网站现状

  SNS是最具代表性的Web2.0类网站,从2005年开始,以Facebook为代表的SNS类网站在一夜之间火遍全球,无数类似的网站出现在互联网上。在今年上半年,Facebook的访问量首次超过Google,成为全球流量最大的网站。在国内,SNS也在蓬勃发展,成为过去两年最火热的网站类型之一。

  国内中文SNS站点数在2010年6月底为814个,比年初骤降了22%.访客数达到了7303万,比年初下降了1.6%,这其中每天访问3次以上的活跃访客数达到了2420万,比年初下降了2.6%,活跃访客比为33.1%.

SNS类网站现状

  经过了2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国内SNS网站暂时进入了稳定期,有一大批小型SNS被淘汰,同时访客数也略有下降,由于SNS是一个赢家同吃的行业,因此现有的SNS还将被淘汰一部分,SNS行业的整合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SNS大量出现期间,SNS建站程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有93.5%的SNS是由建站程序搭建的,在这些SNS上的访客数为2500万,占SNS总访客数的34.2%,活跃访客数为536万,占总活跃访客的22.2%.

  当前在SNS行业中,网站的同质化倾向很严重,特别是使用建站系统搭建的SNS,其网站风格、展现形式以及内容都十分接近,这使得各个SNS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网民在SNS上的聚合效应,使得在SNS行业中呈现强者愈强的态势。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消失的SNS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使用建站系统搭建的SNS,其访客损失量也非常大,半年间使用程序搭建的SNS的访客量降低了22.2%,活跃访客数降低了7.6%,可以说上半年SNS行业的调整主要出现在使用建站系统搭建的中小SNS上。

  在SNS中,访客话题集中度非常高,在上半年,最热门的话题吸引了81.9%的访客参与浏览,在月排名前三的话题中,最低也有37.3%的访客浏览,这主要是得益于SNS独特的话题推荐模式,人们对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推荐的话题总是更感兴趣。

  博客类网站现状

  博客类网站是从2005年开始在国内火爆,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进入这一市场。博客是最好的展示自己的舞台形式,无数草根明星依靠博客一举成名,成为了互联网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截至2010年6月底,国内有323家博客类站点,比年初增长了9.5%,访客数为4849万,比年初减少了3.2%,这其中每天访问3次以上的活跃访客数达到了831万,比年初下降了5.3%,活跃访客比为17.1%.

博客类网站现状

  当前建立博客站点的成本越来越低以及“我的博客我做主”的本性驱使,使得独立博客网站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不过由于受到SNS和微博等其他信息分享方式的竞争,通过直接访问博客网站来查看文章的访客数略有下降,同时受到独立博客的更新速度的影响,在独立博客上的活跃访客数量下降的更多。

  在博客类站点中,话题主要由博主决定,而由于博主的关注点相对较为分散,因此博客类网站的话题集中度没有SNS和微博那么高,在上半年,最热门的两个话题都出现在2月,分别是春节和春晚,分别吸引了92.3%河56.6%的访客参与浏览,但对于其他时间的话题来讲,对访客的吸引力没有这么高,在月排名前三的话题中,平均有20%左右的访客浏览。

  微博类网站现状

  2010年上半年什么类型网站最炙手可热?答案只有一个——微博。各大门户几乎同时推出微博功能,这股热潮与当年博客的兴起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以快速分享短消息为主的网站是今年上半年风头最劲的网站类型。微博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这个词甚至已经成为了微博的代名词,其他主导的社会网络网站如Facebook、Myspace等也有其自己的微博,但被称之为状态更新。

  截至6月底,国内有中文微博36家,比年初增长了111.8%,访客数量达到了4759万,比1月初增长了43.2%,这其中每天访问3次以上的活跃访客数达到了1928万,比年初增长了63.8%,活跃访客比达到了40.5%.

微博类网站现状

  毫无疑问,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微博是上半年增长速度最快的网站类型。特别是活跃访客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普通访客的增长率,由于微博使用者的更新速度很快,一般每天都要更新几次,这使得活跃用户数对微博来讲更加重要,当前微博行业的整体活跃用户比是所有网站中最高的,这表明目前在用户方面,微博的发展还很健康。

  不过在这些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这一行业也隐藏着一些隐患,目前国内微博同质化较为严重,基本上都是在Twitter上加一些本地化的改进,这也从微博访客数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微博站点数的增长率中可以看出。微博的使用者在增加,但从国外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微博使用者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发布者,因此对于微博网站来讲,目前竞争的重点在于吸引信息主动发布者,特别是名人微博使用者。在这种竞争中,中小网站在与网络巨头们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位置。

  伴随着微博网站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实时信息也随之产生,这对搜索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各大搜索引擎提供商都在尽力与微博网站合作,提供实时搜索功能。

  微博网站的访客对热门信息的集中度非常高,在上半年,最热门的话题吸引了97.5%的微博访客浏览,不过一般只有最热门的话题能够吸引大量访客,排名2、3的话题吸引的访客量有着急剧下降。

  在上半年,Web2.0行业网站总体上呈现增长的态势,论坛类网站依托广大草根站长继续保持着规模最大的网站类型的地位。经过了2年的高速发展,SNS类网站在2010年上半年进入了调整期,网站数量、访客数量等规模数据均有一定下降。博客类网站进入了个人时代,独立博客有着显著的增长,不过由于受到SNS和微博的竞争,博客类网站的访问量略有下降。微博类网站是今年上半年最热门的网站类型,在短时间内的各项指标均有着高速增长,由于同质化程度很高,各个微博网站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互联网在诞生之初就承担着交流沟通的作用,到了互联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来分享信息,这使得Web2.0类网站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CNZZ将继续关注这类网站的发展情况,持续发布相关行业数据分析报告。

  来源:CNZZ投稿,作者:邓鸿飞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腾讯社区开放平台发布

  今天,腾讯社区开放平台正式上线,腾讯社区开放平台是基于QQ空间、朋友社区(QQ校友)两大社交网络的开放平台。主要用于连接分享网站间的信息,引入优秀的第三方应用。

  这个平台面向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和网站主开放,对于应用开发商,利用腾讯提供的一套通用的API,开发商可以方便地在腾讯社区开放平台上开发各类应用,并最终将开发商的应用程序呈现给腾讯的海量用户,从而可以迅速积聚用户量。对于网站主,可以通过使用腾讯分享等社交组件,方便在腾讯用户中快速传播网站的优质内容,并持续维系目标用户,以增加网站流量和用户活跃度。

  据了解,目前酷6网、cnBeta、YOKA等多家网站已参与合作,首批有8款第三方应用上线运营。

  腾讯社区开放平台推出,引发了开发者的强烈关注,虽然有开发者认为这一开放平台标志着腾讯的迈出了开放的重要一步,但仍有很多开发者对于平台的开放性持怀疑态度。而另有分析称,开放平台的“喜欢组件”功能将有可能威胁百度的广告体系。

  目前,腾讯社区开放平台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分享组件、喜欢组件(like)、认证空间和应用接入。

  使用“分享组件”功能,网站主只需要在自己的页面上嵌入一段简单的代码,就可以立即实现将自己网站的内容“分享到QQ空间”,在腾讯海量用户中迅速传播,且用户通过点击来源链接可进入您的网站,从而提升内容曝光量和网站流量。“喜欢组件”是一种简单的插件,运行于iframe中,可放置在网站任意网页的任意位置上。用户通过一键点击,即可成为网站的粉丝。“认证空间”是指经过腾讯官方认证的,针对知名品牌、机构、媒体、名人推出,拥有更多专属功能的QQ空间。同时,腾讯社区开放平台为第三方开发的社交应用提供开发接入入口,提供软件与硬件全方位服务。

  根据腾讯方面披露的信息,腾讯社区开放平台采取的是审核机制,腾讯对上线应用的主要评审指标如下:应用的题材,产品交互视觉体验,产品增值空间,产品生命周期,架构海量用户支撑能力,应用团队快速响应能力等。

  腾讯目前并未披露分成的具体比例。而据接入腾讯QQ空间的开发商透露,腾讯可能不会采取统一的分成比例,而是会根据收入规模的不同规定不同的分成比例,比如收入规模低的情况下开发者的分成比例高一些,而收入规模做大了,开发者的分成比例就会更低。

  来源:腾讯科技

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百度推出百度说吧

  继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各大网站相继推出微博之后,百度也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百度说吧,现在,百度说吧已经开始进行内部测试,用户通过邀请码即可注册和使用百度说吧。

  百度此前推出过类微博产品“i贴吧”,但实际使用中更像百度贴吧,里面的社会化功能并不强,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因此,“百度说吧”的发布的侧重点就是SNS,百度说吧虽然和目前流行的微博产品一样,字数设定为140字,但是百度说吧和常见的微博客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所谓的“实名社交平台”。

  百度说吧对注册用户采取了“实名制”的方式,用户账号需与手机号码绑定,注册时的验证码将直接发到你所填的手机号码上,并且还需要填入身份证号来进行实名认证,通过认证后可以一个“V”型百度说吧认证。

百度说吧

  百度说吧对于用户身份证的验证非常特别,其后台可能连接了公安系统的中国居民身份证的数据库,用户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必须和姓名完全对应,才能通过认证,这说明了百度说吧有可能和政府机关进行了深度合作。

  如果用户输入的身份证和中文姓名不匹配,那么就无法通过认证,也就没有“V”型标志,但用户依旧可以正常发布信息。

  在手机号码的隐私处理上,百度说吧也显示出一些独特的“功能”,在百度说吧里,在双方都互相关注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看到对方手机号的前三位和后四位,并且百度提供了交换双方手机号的服务。

  “百度说吧”的域名是t.baidu.com,目前处于公测阶段。内测人员获得的说吧号都为五位数,公测将从6位数开始,用户的说吧地址是类似t.baidu.com/6位数字,用户并不能使用个性化域名,就凭数字域名这点,我不看好百度说吧,因为注册人数增多之后,使用者很难记住长长的数字地址。

  百度搞的这个“百度说吧”,算是中国实现“实名制”的一个急先锋,但我对此表示质疑,一个简简单单,并非生活必需的微博,注册居然还要身份证号码和中文姓名,用户在注册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一下风险得失,使用这个微博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为此将失去什么。

  实名制本身也是一个双刃剑,本来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这么严格的实名认证下,用户将不能畅所欲言,这显然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并且,百度通过“说吧”建立起来的实名用户资料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百度被黑导致用户用户的身份证信息泄漏,这责任谁来负责,如果有人使用这些身份证和姓名去办理信用卡或其他违法犯罪的事情,由此个人遭受的损失由谁来负责,这中间的争议由谁来监管,难道百度真以为自己可以承担公安机关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并具有相关的公信力?

  由于从身份证号码即可得知用户的出生日期、出生地以及性别,因此,百度就知道了你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身份证号、手机号,百度还知道你每天搜索了什么信息、你的个人喜好、你想买什么东西,现在,百度可以据此来发布史上最有针对性的百度广告了,Google AdWords自愧莫如。那些群发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的公司和百度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样发展几年后,百度面向广告主的推介词就会变成:“你想让哪个人看到你的广告?”什么叫精准营销,这就叫精准营销。

百度说吧

  所以说,百度这样搞个实名制的“说吧”,很容易引起用户的抵触情绪,用户大不了“不说吧”而已,百度就只能自己和自己玩儿去吧。

  不过,如果百度说吧换个思路,不以通用型微博为发展方向,或许还有一些机会,例如,既然已经实名并且能交换手机号码了,我觉得百度说吧应该向婚恋交友的平台方向上发展,在注册的时候应该提供婚姻状态的说明以及相关证件(如户口本、未婚证),上传照片后提供视频认证,防止使用假照片,单身美女帅哥优先投放到首页,已婚者不推向首页,并无法关注未婚者,参考样例网站:“世纪佳缘”网站。

  另外,问我要百度说吧邀请码的同学,因为百度说吧要求录入正确的身份证才有邀请,我没录入正确的身份证,所以没有百度说吧的邀请码。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如何添加WebQQ 2.0应用,以谷歌音乐为例

  腾讯推出了WebQQ 2.0, 但应用市场均为腾讯各类产品,以网页游戏居多,而QQ音乐又是IE Only,QQlive又是需要安装插件……等等,反正比较实用的应用不多。所以,这里将以添加谷歌音乐的应用为例,介绍如何自定义添加应用。

  1. 找到自己需要添加的应用的真实链接。以谷歌音乐为例,我们需要添加的是谷歌音乐的播放器(http://g.top100.cn/16667639/html/player.html#loaded),而不是其主页(http://www.google.cn/music/homepage?sourceid=cnhp)的地址。

  2.记录相关地址在WebQQ浏览器中打开,或者直接在浏览器中寻找您要的地址。主页旁边有一个蓝色带箭头的按钮“一键另存为应用”,然后在您网页应用的页面进行点击。

  3.在弹出的新窗口中输入相关介绍,并将您的应用共享给大家。

  以下是谷歌音乐应用设置好的相关截图:

相关截图

  相关注意事项:1. WebQQ浏览器应用多为小窗口浏览,而添加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不然添加的应用就只剩拖滚动条的份了。以Gmail为例,宁添加移动版的地址,也不添加网页版的地址,但移动版的网址超出140字符,而应用网址一栏有140的限制(所以就要用到缩短网址服务)。2.目标地址一定要准确,以谷歌音乐为例要直接选择播放器,而非谷歌音乐的主页。

  以下是添加完Gmail移动版后的界面截图:

相关截图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阿莫,Google产品交流QQ群52189480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腾讯WebQQ 2.0上线

  腾讯在今晚低调上线了一款名为WebQQ 2.0产品,这是早先腾讯推出的网页版WebQQ的一个重大升级版,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互联网平台。与上一个版本不同的是,WebQQ 2.0着重强调自定制的桌面化体验,一站式服务的理念,除了可以实现IM的即时通讯功能,还集合了QQ客户端、搜搜、腾讯浏览器、QQ空间、QQ音乐、邮箱、微博、输入法等腾讯旗下的众多产品和应用。

  WebQQ 2.0已经默认为用户添加了40多种应用,5种桌面主题,用户可以在WebQQ上添加、管理应用,批量管理好友,使用腾讯云拼音输入法,修改个人资料等功能。

  WebQQ 2.0使用IE访问速度有点慢,但是在Chrome下访问十分流畅,看来不同浏览器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腾讯WebQQ 2.0上线

  腾讯Web OS?

  虽然在名称上,这个产品依然叫WebQQ,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WebOS,腾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集成到了这项服务,用户可以像操作桌面应用一样在WebQQ中使用各种应用程序,整个操作和界面给人的感觉还是挺震撼的,Google的Chrome OS现在还没个影子,QQ的Web OS就已经可以使用了,上面集成了QQ、浏览器、电影、音乐、游戏、微博、邮箱、云拼音输入法等一系列服务,已经足够大多数网名日常使用了,对于跨平台的系统,例如Linux和Mac来说也可以正常使用其中的大部分功能,因此我非常看好WebQQ在iPad和上网本上的应用前景。不过目前在iPad下目前还有一些BUG,但如果后期能在细节上多做一些修正,这显然这是继QQ阅读之后的又一个iPad杀手应用。

  Web OS这个东西国外好几年前就有了,但一直没什么发展,用户量也不大,没有在业界产生什么影响,主要恐怕是因为缺少足够的应用导致其用途不明朗,这次腾讯的加入让这类应用产生了新的变化,相比百度应用平台来说,腾讯的这个应用平台使用量更为广泛,如果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的话,也很有可能会吸引众多软件厂商加盟,再加上腾讯自身丰富的产品线,这个平台的发展前景令人看好,这恐怕也是Web QQ 2.0一开始曾经集成Gmail服务的一个用意吧。

  Gmail钓鱼事件

  腾讯Web QQ 2.0在推出的初期,集成了一个Gmail的服务,这大概是想为了展示一下腾讯应用开放平台,搞一个和苹果App Store一样模式的应用商店,以期待日后能利用开放平台应用接口,引入第三方应用。这个用意本来是好的,但这个Gmail服务的集成显然不是Google官方做的,而是腾讯做的,因为按照Google常规API的认证方法,Google账户的认证工作应该跳转到Google.com下进行登录认证,而不是在qq.com域名下登录认证,这让网友怀疑这个Gmail Pre模块存在钓鱼的嫌疑,经过大量Chrome和Firefox网友的举报,该Gmail Pre模块的网址已经被Chrome和Firefox标记为“网上诱骗网站”。因此在中午的时候,腾讯已经紧急撤下了WebQQ 2.0中的Gmail应用。目前的应用大多数都是腾讯自己及其伙伴的应用了。

Gmail Pre事件

  QQ地图和QQ阅读

  除了新版WebQQ外,新版QQ地图也上线了,其功能比腾讯原有的SOSO地图多一些,腾讯并没有说明QQ地图SOSO地图的区别。

新版QQ地图

  腾讯另一个新上线的产品是QQ阅读(个性化杂志),这个产品在排版上参考了iPad上的知名应用Flipboard,以图文杂志的形式显示内容,这种形式在iPad上浏览体验很不错,不过QQ阅读目前在iPad上浏览也有一些BUG需要修复。

QQ阅读

  我个人非常期待“QQ阅读”能出一个iPad应用,那样在iPad上就能像看杂志一样看阅读器了,体验估计会非常好,Flipboard由于连接的Facebook和Twitter都无法访问,对中文支持也有一些BUG,可以说在中文环境下存在一定劣势,QQ阅读如果能推出这样的应用,可谓iPad中文界的一个“杀手级应用”。

360是个纸老虎

  千橡宣布单季度广告营收过亿,另一方面,最新版360屏蔽各大门户广告,小说动漫内网站也被瞄准了。

  这是个比较大的新闻,还是从techweb的排行榜上看到的,是炳叔的文,只是不清楚什么原因,我开启测试,广告屏蔽效果似乎并不起作用。炳叔文说360是个纸老虎,真武松才不怕,似乎也忒乐观了,因为是第一次知道炳叔,所以顺便百科了一下,原来他是千橡的市场总监,那难怪,千橡有人人网,确实不怕这个奇老虎。

  360真是个纸老虎吗?

  绝对不是!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纸老虎,那也是老虎,君不见袁绍嫌汉献帝是纸老虎不肯迎接,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管多少人又发现了360越来越“流氓”的证据了,作为一个用户看,360的每一次动作都符合以用户为本的原则,千万不要从营收、非关系软件这些角度来小看360,依越石来看,当今天下有两剑偏锋蕴藏超前的无敌锋芒,一是韩寒,第二个是360,韩寒出道时,无数专家无比淡定,居高临下的“教育”他,你小子要到大学去学、要有文化、要有底蕴,等等等等,到今天,高大威猛的专家们通通都给矮了下来,你钱再多事业再成功都拿他没办法,因为成就这个神话的既不是钱财,也不是权力,他身无分文一丝不挂的时候都比你穿金戴银权势熏天时还拽,而360就是IT江湖的韩寒 ,可以预判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反对者会慢慢站回到360的身后,你今天鄙视它不算本事,能有底气坚定不移的鄙视下去那才是本事。

  这个新闻比较直显,360这一招下来无论是中小网站还是大门户,不可能倍感愉快所以就不多提了,只额外提出一点质疑:

  如果这只是虚晃一枪,敲山震虎,那么,周鸿祎的用意可能有点胁天子以令诸侯的架势,在各诸侯会晤之后他应该会把屏蔽调整得更加保守,你对我好点,我对你也好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毕竟,广告是所有网站的盈利模式,太狠似乎也没那个必要,灭一些过份的就可以了。

  如果是实干的话……?

  炳叔文中所提似乎也有道理,那就是垃圾点击少了,用户更愉快了,广告匹配也更精准了,于是广告价格也可以提高了。

  抛开广告营收是广告数量和价格的乘积和不说,这里还产生一个额外的导向性问题了:论精准,哪里的广告更加精准一点?

  考虑到360正在跟百度较劲,要真实干,360这个动作可能有点过早,他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格局所带来的其一变化会助长搜索引擎的强大,虽有利于自身,但无疑也大大助长了对手,毕竟,门户网站至少短期看并不是360的潜在对手,当然,360为了网盾跟金山大干了一场,下一步也可以考虑用技术手段屏蔽竞价搜索结果,所以浏览器和法院仍然会是360的两大重要战场,说到底执天下牛耳者还是有关部门啊。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Bloglines真的关闭了

  很早以前就有传闻,这个老牌的RSS阅读器即将关闭,这次终于成为现实了,在Bloglines的首页上发布说明,将于10月1日关闭该服务。

  Bloglines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一度曾经是在线阅读器的霸主,但是自从Google Reader推出后,Bloglines的新增用户就停滞不前直至倒退,而Bloglines自己也不争气,几年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更新,RSS的抓取也极不稳定,导致用户大量流失。

  与此同时,Facebook等社交网站和Twitter等微博网站的兴起也对RSS阅读器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其使用量大幅减少。根据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的数据,Bloglines今年8月的独立用户访问量为46.8万。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ltimeter Group的分析师杰雷米。欧阳(Jeremiah Owyang)说:“Bloglines等传统RSS阅读器消失的原因在于Twitter和Facebook成为新的feed阅读渠道。传统feed阅读器将继续下滑。”

Bloglines真的关闭了

  因此,Ask.com终于在其博客上宣布关闭该公司旗下的RSS阅读器Bloglines,并且帮助用户将feed导出到其他RSS阅读器中。Ask.com于2005年收购了Bloglines,但之后几年却没有对该服务投入太多精力,而且很少进行更新,期间谷歌阅读器(Google Reader)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从信息流动角度看搜索引擎优化SEO

  打开Google或者百度,在搜索框里填入“城市名+SEO”,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大中城市都有了一个所谓的SEO网站(博客)。SEO,全称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一般译为搜索引擎优化。通常可以将搜索引擎优化理解为通过某些行为(网站优化)提高网站在搜索引擎的排名从而提高网站曝光率的活动的总称。

  但是,就目前来看,更多的人把搜索引擎优化看成一种驯服甚至玩弄搜索引擎的手段,妄想通过控制搜索引擎的结果来控制营销,达到暴利的目的。不可否认,在当今,的确有很多人通过搜索引擎优化或者搜索引擎优化培训达到了“富起来”的目标。但是,搜索引擎优化的本义吗?

  互联网与信息流动

  如果不深究因特网、互联网、或者是所谓的万维网之间的区别,统称为互联网,那么,有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它(互联网)是干嘛用的?

  对于互联网而言,它传递的是信息。我们之所以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是因为信息也是生产力,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财富。以往需要信件、报纸才能传递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即时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信息的传递,既有私密的形式,诸如电子邮件,也有公开的形式,也就是信息展示(公开网站)。

  对于私密的信息交流而言,传递的速度非常重要。从电子邮件到后来的点对点即时通讯,都是传递速度的提升(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而对于公开形式的信息展示(公开网站)而言,既是信息的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流动的载体。作为信息的组成部分,网站自身需要向访问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信息流动的载体,网站需要向访问者提供补充链接以供进一步查询。因此,互联网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带来了信息的快速流动。

  搜索引擎与信息流动

  在互联网早期,是不需要搜索引擎的。搜索引擎的出现,源于两个因素:(公开的)信息量过大;(公开的)信息流动速度太慢。信息量过大是因为单个网站提供的信息增多,网站数量上升。信息流动速度太慢是因为信息量过大,用户无法通过网站出站链接快速获得信息(信息爆炸的雏形)。这时候,搜索引擎应运而生。而搜索引擎的出现,改变了信息流动的形式。

  首先,搜索引擎从形式上模仿了用户访问互联网的形式:通过一个网站的链接抵达另一个网站。其次,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将各个网站的信息“拍照留存”供用户查询,自身作为用户和网站之间的中介存在。只需要一次关键词搜索用户就可以直达目标网页,没有必要通多个网站(往往是从一个网站目录大全出发,比如互联网早期出现的雅虎目录)一点点的手动寻找信息。搜索引擎提供的关键词检索赋予了用户直达目标网站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解决了信息量过大和信息流动速度过慢的问题。

  搜索引擎优化(SEO)与信息流动

  搜索引擎优化的出现是一种进步。

  搜索引擎毕竟是一套程序,只能根据预先的设定工作。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的形式越来越复杂,如何从浩如瀚海的互联网中挑选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这是加快信息流动的重要途径),称为搜索引擎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无数工程师设计出各种算法来区分网页的相关性,进行机器识别。

  由于软硬件的限制,搜索引擎拥有了和真人不同的收录特性,比如,只能检索文字信息,对图形、音频、视频甄别能力非常低。对于文字信息,由于语义判断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如何甄别重点词语成了难题。无论是西方的Google还是本土的百度,都无法做到分词上的尽善尽美,各种瑕疵严重降低了搜索结果的准确性,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信息流动。

  此时,对网站本身进行优化,使之对真人访问友好,对搜索引擎也友好,就成了加速信息流动的客观要求。作为提供信息的网站,渴望获得尽可能多的定向流量,那么,就必须帮助搜索引擎提高搜索效率,加快信息流动。只有信息流动速度加快,才能获得更多的定向流量。协助搜索引擎,就是帮助自己发展,这应该成为网站所有者的共识。

  理想的搜索引擎优化应该立足信息流动。

  理想的搜索引擎优化需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参与信息流动,加速信息流动;第二,协助搜索引擎,而不是绑架搜索引擎。所谓的参与信息流动,就是提供优质的信息,而且最好是原创的信息,加速信息流动,就是主动链接相关的信息,通过链接展示其他人拥有的优质资源。协助搜索引擎,就是主动修改诸如网页标签等各种信息,使之便于搜索引擎收录和检索。但是,就目前来看,网上的诸多搜索引擎优化师(SEOer)的所作所为,近乎绑架搜索引擎,其行为造成的后果就是严重干扰了信息的正常流动,危害整个互联网的健康。一旦被搜索引擎惩罚,这类SEOer没有资格抱怨。

  许多优化技术在理论上并不可靠

  从信息流动的角度看,现有的大量的搜索引擎优化技术都是不可靠的。对于网站优化而言,只需要做到信息原创、信息充足、搜索引擎可读、链接合理就可以(做到这几条并不难,更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信息流动包括“信息”和“流动”两个词,而大量的原创信息满足了“信息”,搜索引擎可读和链接合理满足了“流动”。只有满足信息流动的要求,才能获得用户和搜索引擎的认可。

  搜索引擎的存在价值,搜索引擎的算法目标,就是加速信息流动。为了这个目标,工程师作出了各种设计,复杂的算法考虑了无数个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优化师或者小型组织可以完全掌握的。搜索引擎考虑这么多因素,完全是因为搜索引擎是死的,所以它很笨,需要一点点分析这些因素。而网站所有者是真实的人,完全可以绕开搜索引擎的“歧路”直达目标:加速信息流动。因此,现有的许多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在理论上并不可靠,从一开始,很多所谓的搜索引擎优化技术的方向就错了。

  注:此文参考了霍炬的文章《Google百度和谷歌的那些事》,再此表示感谢。

  来源:立柱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Google Reader小技巧

  我使用互联网的三大老师,Google(搜索引擎)、维基百科(知识库)、Google Reader。Google适用于根据一个点(关键词)来查找相关讯息,覆盖面广的全文检索;维基百科适用于查找地点、事件、人物、名词等约定俗成的定义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大百科全书,资料查询必备;而Google Reader更多是一种目标性很强的工具,从关注的站点获取最新的讯息。三者各有侧重,构成我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工具组合。

  对于Google和维基百科的使用,有很多现成的文档资料介绍,而且大家使用的熟练度也比较高。正好前几天大家要求我推荐一些订阅网站,我顺便分享一些自己关于Google Reader、RSS、信息管理的一些心得。

  谈到Google Reader就不能不谈到RSS,这样一种主动推送技术是一场信息革命,彻底改变了网民浏览信息的方式。从2000年跟随着博客概念兴起接触到RSS,我也和很多朋友一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技术的里程碑意义,但是伴随着互联网进入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发现信息的浏览和管理变成一件愈发困难的事情。

  假设我关注3个新闻网站、5个财经网站、30个博客、4个社区,这意味着查看这些网站的信息即便只全部打开一遍都会消耗惊人的时间。而且这个部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时间成本,因为你打开的时候可能它们并没有更新,或者没有更新你感兴趣的内容。这种频繁刷新以及获取内容的不确定感,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信息焦虑症,你就会频繁地刷新网页,然后一直心慌慌。

Google Reader小技巧

  在有了RSS技术后,你以前需要打开N个网页,现在只需要打开阅读器添加对应的RSS订阅,然后就可以获取订阅网站的最新更新。如果它们的RSS提供了全文输出,那么你甚至在阅读器里面看到全部内容,设置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所以RSS最大的革新是让大家从信息的包围中解脱出来,剪掉了中间步骤让用户可以把更多焦点集中在内容本身。

  RSS阅读器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客户端的、也有WEB的,那为什么选Google Reader呢?第一WEB应用是未来趋势,第二Google是巨头大树好乘凉,第三Google Reader是无界限的,世界更精彩。

  很多用户在刚使用Google Reader的时候,不得门而入抓不住诀窍,我总结了几个常见的新手技巧分享给大家:

  1、使用https方式连接不容易出问题。

  2、侧边栏可以点小三角隐藏,获得更大可视区域。

  3、使用列表浏览,可以更高效查看信息。

  4、使用未读查看模式,每次阅读完所有感兴趣文章不要忘记点“全部标记为已读”。

  5、建议起始页设置为“所有条目”,进入即可查看最新更新。

  6、添加订阅输入框,可以输入RSS地址,也可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7、加注星标是收藏,喜欢是评分,共享是分享给关注你的人。

  8、几乎所有阅读器都支持导出OPML文件,你可以在Google Reader导入使用。

  新手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订阅著名门户网站的新闻,然后每天都会收到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更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早已经被深深掩埋。所以新手不推荐订阅更新量大的RSS源,最好从自己喜欢的一些博客,小更新量让自己慢慢熟悉功能,然后再慢慢加入各种内容。内在的逻辑是订阅感兴趣的而不是知名的网站,往往他们能以更小的成本带给你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订阅那个资讯站点的细分RSS,例如你只关注某财经网站的股票。避开大而全的RSS订阅,例如门户、资讯类网站,它们每天数百条推送会塞爆你的未读列表,你要从中找到感兴趣的信息会花费太多额外时间。

  最重要的一点,遇到不喜欢的RSS源一定要果断退订,他们占据你宝贵的空间并且没有任何功能。

  除了传统的订阅功能,Google Reader也推出了社会化推荐功能,由于是基于用户推荐逻辑和阅读口味算法,所以推荐内容的成功率大大提升。当然如果你喜欢就点喜欢进行加分,如果不喜欢就点不喜欢扣分,这样推荐功能就会更贴近你自己的阅读喜好。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Google推出Google Instant功能

  Google宣布推出名为Google Instant的新功能,并将其描述为该公司12年历史上最重要的革新之一。该服务可在用户输入搜索框时,根据用户浏览记录和习惯,不断预测搜索内容并实时将搜索结果展现出来,而不必等待输入完成或点击“搜索”。

  Google Instant具备几大特点:更快的搜索,通过预测用户的搜索,在完成输入前就可以展示结果,使用Google Instant之后,搜索时间平均应该可以削减2至5秒钟。目前该服务仅在美国上线。

  中国用户提前使用Google Instant的方法,使用美国的VPN或SSH访问Google,点页面底部的Google.com in English,之后访问www.google.com/instant,点Try it Now,接着继续访问Google.com,当你发现你在搜索框输入文字的时候,搜索内容就开始改变,说明已经成功使用了Google Instant功能。

Google推出Google Instant功能

  Google Instant功能不会改变用户最终会点击的结果,只是用于加快显示用户的搜索结果。

  Google和百度的对于搜索引擎运营的最大区别是,Google认为搜索引擎是工具,Google为了让用户更加快速地离开自己的页面而不断努力。百度把搜索引擎看做打造自身社区的工具,为了实现“框”住用户,用尽一切方法将搜索引擎用户引向百度的内容和社区页面而做出各种努力。

百度的框计划

  去年九月的百度世界大会推出了框计算概念,一年后经过完善的百度开放平台在百度世界大会再次亮相。框计算提倡一页(1 Page)解决方案,即让用户在不离开搜索页的情况下获取更多信息,直接完成某些交互操作。

  框计算和开放平台的背后,是百度为避免被逐渐边缘化作出的不断努力。 经历了网址导航时代,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查找内容、服务使用最多的工具,称之为互联网流量入口一点也不过分,但是伴随着各类网站杰出者不断涌现,网站品牌的快速成长让很多搜索用户逐渐变成直客(直接输入网址),越来越多网站也有意识地减少对百度的依赖,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别人身上。

  淘宝屏蔽百度是阿里给百度的沉重一击,让百度清醒认识到自己离信息太近、离应用太远,它需要一个能将网站和自己更紧密捆绑到一起的工具。同时传统的搜索引擎竞价服务的已经逐渐进入了饱和状态,难以给股价和公司营收带来新的快速增长点。框计算与开放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们是一个很棒的概念,能够为百度业绩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百度框计算

  针对成交型产品能够更有效进行分成,以前机票代理要提高在百度的排名,需要购买竞价排名。但是由于这一类的竞价排名竞争激烈,价格昂贵而且效果难以掌控。如果接入百度开放平台后,因为对接的方式更底层,双方将能够以成交分成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更精确有效。以此类推酒店、教育等多个行业都能获益。

  针对应用型、内容型网站,开放平台能让百度成为服务的入口、或者直接在搜索结果页进行浏览。例如邮箱用户可以直接输入用户名密码登陆,用户可以直接在搜索页玩网页游戏,用户可以直接在搜索页查看最新的游戏报道,这些内容都来自百度框计算的合作网站,用户,死死将网站和自己捆绑在一起。

  针对部分需求巨大的产品,百度针对性开发了搜索产品。例如针对视频网站推出了视频搜索,针对用户网络购物的需求即将推出商品搜索,与开放平台相互补充吃透用户。

  但目前大家对于百度开放平台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第一如果和百度合作太深,用户都直接在搜索结果页完成操作不访问自己网站了,自己的独立品牌被无形中弱化;第二由于开放平台减少了用户在网站的操作,这可能会导致网站流量大幅下降,广告价值下降,最后为他人做嫁衣;第三百度会不会偏袒自家的产品,例如奇艺视频、有啊购物,会不会在流量来得正爽的时候要求分钱,这从百度以往的一些作为里面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百度开放平台前期会以流量做诱饵吸引第一批合作伙伴,那些观望的公司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加入开放平台怕被百度下手,不加入又不甘心看竞争对手专美于前。鉴于百度目前仍然把握着国内网站的流量命脉,开放平台应该不缺合作伙伴,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百度将会籍此慷合作伙伴之慨获得用户的青睐,名利双收。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百度的矛和360的盾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孟子滕文公下》

  注意到近日刮过的百度开放平台之风,奉上小小一个小故事。

  历史惊人的相似,现实世界里发生过的一切正在互联网上重复,还记得历史上那段绚烂的春秋战国吗?起初的时候,互联网还是个属国无数,一个一个的霸主先后涌现,有的沉寂,然后,新的霸主出来了,更多的小国灭亡了,大国们不再满足称霸一方,开始为一统天下争锋斗智,今天,互联网春秋将要结束,战国正悄然来临。

  在这阵风里,其中被当成代表来形象描绘百度威胁的是蔡文胜的4399和雷军的7K7K,老实说,这两家小游戏网站我一无所知,也不需要知道,从历史轨迹里,我可以得出直接的判断,它们的未来或者被百度控股,或者被百度消弱。

  当一家网站靠的是流量生存,那么必定受制于流量来源。对于百度开放平台的担忧,说不说出来是没有意义的,百度做了初一,很快就会做十五,有些事情,迟早来临。蔡文胜最终选择跟百度合作,这是个明智的短期选择,或者说此刻没有其他选择。

  事实上,大多数被冲击的领域都没有更好选择,它们就如同滕国,在大国没有兵临城下之时,不挖河筑墙收民心,只成天考虑依附谁才好,等到大国真兵临城下了,于是就无计可施了。

  谈谈这个小故事里的重点词汇吧,所谓深挖城防,到了互联网,指的是产品壁垒,所谓收民心,收的是用户的心。

  (一)、说到产品壁垒。过去360宁可得罪一个行业也要免费杀毒,业界纠结于周鸿祎本身先做人还是先做事的争议性,但是越石个人一直倾向于认为周鸿祎真正的用意可能不是一场进攻,而是以进为退的战略防御。格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很多人没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变化:一个垄断性质的360可以革杀毒的命,一个垄断性质的杀毒同样可以反攻360,既然免费是杀毒行业的死穴,那么这个弱点必然有人会利用,如果360不做这个恶人,将来引导这场革命的就可能是腾讯,那时候安全格局就会变成一个垄断性质的360+一个垄断性质的免费杀毒领头,两者之间势均力敌,若再起战端,谁胜谁负就难料了。只有把这个漏洞先堵上了,360才可能有机会偏安一隅,候机扩张。

  春秋时曾经还有一个小国叫中山国,该国被灭似乎相当冤枉,起因仅仅只是因为一次宴会,羊肉不足,大夫司马子期没有分到,他失了面子,感到气愤,他妈的大王你就这么看不上我司马子期?于是他逃到了楚国,说服了楚王攻打中山国,结果中山国就亡了。

  从表面上,中山国被灭是因为被士人出卖,本质上是因为中山国不能一战,大国只要一出兵,便可灭了它,即使司马子期不背叛中山,也迟早必有其他人这么做。从这个道理上说,如果事没做好,你想做人也做不了人。

  (二)、说到民心说到用户。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句老掉牙的台词了,但是真正领悟这句精髓的互联网企业家又有多少呢?

  收民心的意义首先不在于得,而在于守,一般而言,一家公司的产品深得民心,别人根本就没法图谋,一家新公司能后来居上夺得民心,也必是因为前面的人失掉了民心。

  还记得360和金山的口水战吧,当时遨游、可牛、搜狗等一拥而上,大有群殴周鸿祎之意,似乎只要口水淹死了周鸿祎,就赢了战场一样,但结果怎么样呢,我说,哪怕所有的媒体全部贬低周鸿祎和360,都没有丝毫意义,因为这些个精英放到几亿用户里面,稀释得连0.1%可能都不到。当时为了这句词,越石还被几个SX鄙视为360的软文写手。很多时候,真理并不那么顺耳,但实际的情况是,偏偏在这些大道上,太多公司本末倒置了,只有民心所向,才可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最后,百度和360只是一个特例,这篇文的更好的标题应该是:大国的矛和小国的盾。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实时搜索的现实需求与发展应用问题浅析

  今年4月15日,有道搜索推出专门针对微博信息搜索的“实时搜索”产品,正式拉开了搜索引擎向即时搜索的序幕。在微博已经成为WEB2.0不可缺少的互联网成员的情况下,即时搜索将是整个互联网发展的一种需求,而同时也是搜索引擎必然要过度的阶段。实时搜索作为独立出来的另一种形式的搜索产品,也正好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的搜索引擎市场上的产品,无论在产品还是在市场运作上都缺少一定的新意,不过,本文此处将探讨实时搜索的相关应用实践,搜索引擎市场方面的探讨请详见他文。

  而今天,李彦宏也开口发言,实时搜索很容易产生垃圾信息,因此百度在这方面很谨慎,事实上果然如此吗?

  实时搜索是一种信息检索产品

  事实上,实时搜索只是一款普通的信息检索产品。和我们常见的图片搜索、博客搜索一样,实时搜索只是一款专门面向微博信息检索的搜索产品,它的搜索范围也仅限于微博信息而非其他。不管百度、搜搜、搜狗还是有道,每款搜索引擎下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搜索产品,而这些细分的搜索产品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搜索需求。因此实时搜索在互联网上上所取代的作用也正在于为用户了解即时信息提供解决方案。

  微博的最大特点在于内容繁多、更新速度快,而传播迅速的特征,又为微博用户寻找、筛选有用的信息添加了更多的精力,而实时搜索的推出,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这就是实时搜索的最大特征。

  而至于李彦宏说的“实时搜索能产生大量垃圾信息”,笔者倒是认为,不管是网页搜索还是图片搜索,任何一款搜索因为所检索出来的结果就一定会让用户都满意吗?因此,笔者认为,说实时搜索能产生大量垃圾信息并不客观,实时搜索的功能只是为用户提供更便利的信息筛选工具,以为用户提供最便利的信息查找为目的。

  实时搜索的普通需求应用

  事实上,在当前的互联网状况下,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专门的会议议程,实时搜索其实已经登上互联网的历史舞台,而搜索引擎中的有道搜索独立将这一新理念独立成产品,虽然拉开了实时搜索引擎的序幕,但在有道独立推出这款产品之前,实时搜索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互联网页面上。

  无论在早期的门户网站,还是康盛创想举办的站长大会中,实时搜索的应用已经深入民心。随着各微博网站均竞相亮相互联网的时候,各网站的专题、事件等等下面的相关微博主题讨论无疑就是实时搜索的前身;而且在一些大型会议上,嘉宾和会员利用微博页面进行交流的形式,也可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实时搜索聚合。

  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实时搜索是当前搜索引擎必然要关注的一个发展方向,实时搜索的即时、便利、高效率等特征都会使得其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应用。

  在现在的互联网情况下,微博的产品特征也决定了微博信息的繁冗,因此实时搜索作为能帮助用户在第一时间提取有用信息的功能,其对于微博交流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同图片搜索对于我们寻找一张合适的图片的重要性,实时搜索的最大好处则在于可以让我们在万千微博信息中,寻找到用户所关心的主题内容。

  前些日子,腾讯搜搜也继网易有道之后推出实时搜索,而李彦宏虽然说百度很谨慎,但不代表百度不介入实时搜索,因此可见实时搜索正在引起各搜索引擎的注意。

  实时搜索的发展瓶颈

  实时搜索虽然对于搜索因和微博用户有着一定需求的解决能力,但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实时搜索也同样需要更好的表达方式。

  首先,实时搜索针对的用户群体非常特殊。大多情况下,除了寻找即时信息或是对某一话题有着特别关注的用户有着明确的需求之外,普通大众对于实时搜索的需求并不会像网页搜索、图片搜索那样强烈,因此面对特殊的用户群体,实时搜索如何走上搜索引擎产品的主流方向,这是实时搜索需要直面的问题。

  其次,实时搜索与微博站内搜索之间的矛盾。实时搜索虽然可以同时搜索多家微博网站信息,但对于习惯了登陆微博网站查看信息的用户来说,事实搜索的功效将会大打折扣。同时在各微博网站上具备的“站内搜索”,这也从另外一种程度上决定了实时搜索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

  再次,实时搜索的信息显示。实时搜索如何显示搜索结果?这是一个有待搜索引擎解决的用户体验和功能需求问题。微博作为信息交流的最佳载体,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势必会有其他人的讨论,因此如何处理这些话题讨论搜搜,这将是实时搜索需要处理好用户体验问题的一个问题

  实时搜索的相关建议

  1、多和其他互联网产品合作。在目前的各种互联网产品中,WEB2.0产品因为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因此实时搜索在这方面将有巨大的合作机会。无论是SNS还是个人博客,实时搜索都能在这样的产品中寻找到落脚的地方,而随着这样的群体聚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实时搜索的产品功能便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2、实时搜索的功能扩展性。实时搜索作为即时信息检索的最便利工具,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可增强相关的扩展功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给用户的信息处理方式提供很大的便利。如对搜索结果进行转发、收藏等等方式的处理,目前均可看作是实时搜索可以试探的方向。

  3、实时搜索的信息过滤。李彦宏已经说过,实时搜索无可避免会产生巨大的垃圾信息,而如何保证实时搜索的结果能在质量上有待提高,使得检索出来的结果能更符合用户需求,同时使得实时搜索结果对于相关不合适显示的结果也能有相关的采取方法,这也是实时搜索应该考虑到的原则。

  综述:实时搜索有现实需求,但仍需继续完善

  和任何一件新产品一样,实时搜索的推出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需求反映,实时搜索在微博、SNS交流等方面确实有着一定程度的需求,但实时搜索同时作为搜索引擎的一个分支搜索产品,在应用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来自现实的压力,这是实时搜索在未来搜索市场上同时需要面对的两个焦点问题。

  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实时搜索如何最大化地应用在现实过程中,这对于实时搜索的实际应用有着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一点的良好解决方案,也是决定实时搜索能否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充当大任的主要焦点。

  来源:海比研究(IT资深评论机构) 投稿,原文链接

从百度开放平台所想到的

  2009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公布了“框计算”的概念,而在2010年9月2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则公布了“框计算”这个概念下的实际平台,这就是“应用开放平台”。说这个平台是“框计算”概念下的一次创新,笔者并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只是将苹果的app store和百度搜索引擎的一次大胆的结合和尝试。作为国内占据将近80%份额的搜索引擎,这样的改变,势必会对百度自身和整个产业生态链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好,对于广大用户和网站来说也是喜忧参半。

  首先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改变提高了用户的搜索体验,即搜即用,使搜索更加快捷高效,避免了欺诈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但我们也注意到,百度会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考量,某些行业可能只要一家应用就可以了,百度就会只选择一家应用。在这里用户需求的考量又是遵循什么标准,如果说一个行业里有一个应用占据了95%的份额,难道剩下的5%就要被忽略掉吗,我们都知道,竞争促进创新,而如果将那5%的竞争力都抹杀了,创新必然受影响,而这也间接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另外,选择哪些服务,应该是用户去选择,而百度只需要把所有应用按相关的标准排序呈现给用户就好了,直接替用户做选择是不是有些不妥,难道以后我们在搜索里选择什么,都要百度来控制?

  流量问题。大家已经看到,应用开放平台和搜索引擎原有的模式是相反的,Google的理念是让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页面,逗留在Google时间越短,就表明搜索的效率越高。而百度虽然最终的目的和Google一样,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里搜到想要的东西,但操作方式则是截然相反的,百度希望把用户留在百度页面,直接获得想要的东西,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其对产业链的影响却是不同的,当百度应用开放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多时,用户如果习惯了直接在百度获得自己的需求,那对于提供应用的网站的流量必然会产生影响,虽然百度解释这样的做法可以给合作网站带来更好的品牌效应,对于像金山杀毒软件这样的产品当然是好事,他是卖软件的,相当于多了一个销售渠道,但是对于那些对流量比较依赖的网站型应用提供者来说却并不是如此,虽然有了品牌,却失去的流量,即使能够通过应用开放平台获得利益,但是由于自身的流量已经被百度绑架,慢慢的就会对百度平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可以看到百度的野心真的不小,他既想黏住用户,还想套牢提供应用的合作伙伴。

  公平问题。首先是随着应用数量的增加,各个应用的排序如何保证公平公正,百度将会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执行各应用的排序,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机制。但是对于以往百度的表现,这方面不容乐观。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已经显现出来,那就是虽然百度借鉴了苹果的app store模式,但是苹果应用开发平台上没有苹果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而百度则是既做平台又做应用,这将阻碍所有应用软件排序的公正、客观性。在目前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系的有啊、奇艺、天空软件下载等,还有和百度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一些企业的应用都被排在应用开放平台的前面,蔡文胜也说了,百度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百度都要为的话,只能引起第三方开发者的不满,没有第三方开发者的话,这开放平台难道是百度给自己做的开放平台。

  收入模式。李彦宏描绘了百度所能提供的开放平台收入方式:直接收费服务、捐赠以及贴片广告。看起来似乎收入模式很多样化,但是仔细想想,当框计算时代真的来临,当用户越来越习惯在百度来直接获取应用,其他开发者网站的流量被百度绑架后,我们不知道开发应用的网站能在这三种方式中获得多少收益,但显而易见的是,百度在截留了巨量的流量后,变现的速度将会非常惊人。

  看完这篇文章后,大家也许感觉这篇文章就是在批判百度的应用开放平台,但是本文的意义并不在此,总体来说百度应用开放平台对中国互联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他让中国互联网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应用时代,这也是全球互联网的趋势。而以上所指出的一些问题,也是中国互联网几家做开放平台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应该不断的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希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去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霸权形象,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让别人也有路可走,这样才是真正的开放、共赢!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被选择的互联网

  连线杂志的那篇《互联网死了》确实震动业界,而现在,百度的框计算似乎正在验证他的话。无论是高兴也好,无论是哀嚎也罢,百度的框计算终究给最终用户带来了一些实际的东西。他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搜索的认知。而百度这类似的行为,正成为互联网的一种趋势。可以说,商业化的大潮,正在人为的割裂互联网,让他的边界越来越明显。

  比特客栈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让互联网死亡,让互联网成长》,文章写的很棒,观点清晰明了,在此推荐一下。

  就像最初的图中那样,互联网正在被人为的割裂。以各种门户网站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和传统的草根类个人网站。他们之间的界限是如此的分明,甚至正在越来越大。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互联网这样的格局?而互联网,又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呢?

被选择的互联网

  付费与免费之争

  我们首先来看这样的一个实例。

  一个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在寻找一个他一直想要得到的稀有资源。这个资源是如此的难以寻找,直到某天,他在一个需要花费积分才能下载的私人FTP论坛上,发现了这个资源。此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

  1. 花费10分钟时间,赚取相应的论坛积分,以便开始下载
  2. 花费10分钟甚至可能更多的时间,在搜索引擎上继续寻找其他免费的下载

  在这个时候,这两个选择,可以说是等价的。我们假定这两种选择都只需要花费10分钟的时间,于是得到了这样一个公式

  付费下载/10分钟=免费下载/10分钟

  可以说在这个行为中,免费下载所花费的代价,事实上和付费下载是等价的。

  但是这只是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前提上的,那就是只需要10分钟就能够找到免费的替代资源。当这个时间开始增长的时候,公式也随之而改变。

  付费下载/10分钟=免费下载/20分钟

  在总代价仍然相同的情况下,在单位时间中,免费下载需要付出的更多,才可以得到与付费下载相同的结果。

  在这样的时候,用户会趋向于选择付费下载,也并非不能理解的事情。

  付费下载节省了用户寻找的成本。这也是为何付费的资源始终能够存在的主要原因。

  再谈框计算

框计算

  作为一个难得的实例,我们继续以百度的框计算为例,进行分析。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想要寻找一个软件的下载,两种方法:

  1. 访问常规的软件站;搜索自己想要的软件名;点击进入下载页面;找到下载链接然后开始下载
  2. 访问百度;搜索自己想要的软件名;点击框计算中的结果开始下载

  很显然,框计算节省了用户的步骤。也可以说,框计算节省了用户寻找资源所需的时间成本。

  在某种意义上,框计算实现了和付费下载一样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百度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现在互联网的一种趋势。而出现这种趋势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关于Google

  曾经有人提到过这个问题。既然百度能够实现框计算,为什么Google没有想到?事实上,Google并非想不到这个问题。

图片搜索

  这是百度的图片搜索与Google的图片搜索的对比。而这也是长期为人所诟病的一个地方。

  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百度直接显示出图片;而Google则将用户带领至原始网站。即使现在Google的图片搜索进行了全面的改版,较之之前的版本用户体验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宗旨也没有改变。

  正是这样细微的差别,早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搜索引擎。

  • 对于站长而言,百度的做法与盗链无异,只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但是Google则可以显著的带来流量的增加。
  •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往往他们并不关心这个图片出自一个怎样的网站;他们要的只是图片本身。

  两种理念

  让我我们来总结一下Google与百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

  • Google认为,保证网站的生存是第一位的,用户应该尽可能快的离开搜索页面
  • 百度认为,让用户找到自己的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用户最好在自己的网页上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源

  虽然两者在执行中有着诸多不同,但大抵如此。

  决定这两种不同理念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为了保证整个互联网业界的平衡与持续性。Google并非不知道哪一种做法对于用户而言是更好的。只是这种做法,对于网站而言却是一种打击。

   互联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人人都可以创造价值。虽然这一点直到Web2.0时代才逐渐被发扬光大,但我始终认为,这正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无论是Twitter还是Facebook的风行,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种特点,也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资源的分散。有可能同样的资源,会在不同的网站中出现;也有可能更加有意义的资源,是出现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小博客上。

  这是一件非常棘手而严峻的事情。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中占据一小块角落,并且各自为战,最终只会导致互联网被越割越小。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无解的。也正是出于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理解,百度和Google分别拿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法——

  • 百度认为,如果资源分散的话,只要将其中最有价值的集中起来就可以了。基于这一理解,框计算应运而生
  • Google认为,资源的分散是互联网不可避免的问题,无法依靠简单的集中来解决。基于这一理解,Google试图索引整个互联网的资源

  百度的做法固然容易理解,但是Google的做法却更加疯狂,也更加彻底。Google所做过的所有事情,包括对站长们发布各种工具和教程,都是为了帮助他完成这一终极的目标:索引整个互联网。

  对此,我并不愿意评价究竟谁的解决方法更加优秀。因为他们对于业界而言,有着完全相反的意义:Google的索引将会让互联网更加趋向于混乱和无序,但能够始终保持增长;百度的框计算将会让互联网更加有序而可靠,但中小网站终将无法生存。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水火不容?答案是,用户的选择。

   用户的选择

用户的选择

  互联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人说,是更多的资源;有人说,是无尽的自由;也有人说,只是另外一种交流方式。在我看来,互联网真正带来的东西,是选择。

  这里,我必须要感谢你在如此巨大的互联网中,选择了我的博客。即使你并不是在lolibeta.com上读到的这段文字。这并不重要,因为作为互联网的用户,能够看到这里,你已经做出了一次选择。而你的这个选择,可能会成为促使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互联网,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被选择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这种用户选择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

用户的选择

  假设对于普通用户而已,需要访问两个不同的网站以获取自己的资源。此时,出现了一种介于两个网站之间的索引服务,可以同时访问两个网站里的资源。对于这个用户用户,他在了解了这个索引服务之后,通常就不会继续访问那两个原始网站了。因为他至少节省了一个步骤,就可以获取到和以前同样的资源。

  这就是用户作出的选择。用户始终喜欢简单的东西。这一点,我之前在《界面与自由度》中就已经论证过。现在重新引用这一结果。

  无论任何时候,当面临多种不同的选择,大多数用户会趋向于选择最简单的那种。互联网始终在这种以“简单”为主导的选择中,不断的前进着,直到今天。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百度开放平台引争议

  这几天最大的消息,莫过于百度大会的召开,百度框计算提出一年了,中国网民要看看百度的李老板在这一年来对所谓款计算所作出的成果。前段时间,我们在月光博客看到讨论最多的是腾讯的企鹅来势凶凶,看来新一股更猛的大浪还在后面。这股百度大潮可是渗透到了互联网的方方面面!主宰我们站长的网站命运!

  1.第一浪:举荐自家的视频网站

  挑战对象:中国视频网站如:优酷网,土豆网。

  前段时间,我一个好友,在上网用百度搜索《新三国》,《泡沫之夏》的时候,看到搜索结果中百度将电视剧的剧集全部展示出来,后来他就跟我说,好方便呀!后来一看,是奇艺网,百度旗下的视频网站,前段时间,百度自己建立了视频,没想到动作这么快,后来我拿奇艺中推荐的电影,电视剧名称在百度搜索,发现在搜索结果中第一位链接的都是奇艺,我当时就在想其他的视频网站要因此元气大伤呀!可能会因此带来中国视频网站新的格局!

  2.第二浪:在线支付平台

  挑战对象:支付宝

  在和淘宝自家兄弟合作的支付宝,可算是在中国的网络支付平台上走的顺风顺水,成功稳坐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可是在百度推出百付宝后,一切却变的那么不可确定,在没有百度开放平台之前,我们可以说no,但现在一切真的很难说!如果这几天你用百度搜索一些出版的网络小说的时候,比如:韩寒的《三重门》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付费平台,可能你会说我可以去别的地方免费下载,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随着百度开放平台的放大再放大,如果以后出版社和作者只授权百度在线销售,那么到时候你就不会这么想了!那时候我想会有很多人去通过百付宝支付这个5元的!一个,两个……

  3.第三浪:应用开放平台

  挑战对象:苹果

  百度搜索小游戏,在第一页就有很多游戏,可以在线玩,我们基本不用离开百度就可以玩这些常见游戏。基于这样模式的应用还有很多,比如软件下载,邮箱登陆等。在这种模式下,百度还学习苹果的应用商城模式,用户可以在线向百度提交自己的应用程序,而结果我们也能猜到是用户付费,百度和开发者分成!

  ……

  百度大浪或改变互联网模式,左右大部分网站命运。

  1.关键字:流量

  百度的开放平台很美,很强大,强大到几乎只要百度一家,几百家网站向百度提交了数据,结果是得到百度的华美,而自己却空无流量入账,我们恋上百度不走,始终不愿走进那些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网站!最后那些网站会发现自己的服务用了不少,却网站流量少的可怜!

  2.关键字: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在百度合作的开放平台下也会如期上演马太效应,和百度合作数据的,百度会捧你,而不合作的,百度会踩你,最后只能是两级分化,愈演愈烈。如:百度搜索飞机票,结果第一位是去哪里网站提供的数据,而其他网站却被踩的稍远,稍远。也许以后是越来越远!而最后可能只有一家独大!

  也是从百度的开放平台我才知道搜索引擎不只可以搜索了,看来搜索引擎的定义: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是应该改改了!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Hap  Ju (朱文渊),联系QQ :903115812

2010年9月7日星期二

百度应用平台的马太效应

  近日,百度宣布推出应用开放平台,这是一个面向用户的应用分享平台,其应用资源主要由第三方开发者可以提交结构化的数据或资源,并在搜索结果中直接展现,目前的应用以游戏和娱乐相关的应用居多。

  应用平台的运作方式是,用户只要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应用名称等关键词,系统就能自动识别,用户将直接在百度的搜索页面上看到搜索结果或者直接登陆相关网站,而不是需要再次点击进入的搜索链接,这样,用户就可以在搜索结果页上直接玩游戏、看电影,进行各种应用的交互操作。

  百度在建立开放平台时声称,百度收录的资源为“确定性”的“官方数据”,旨在为网民提供更好的搜索体验,但实际运作中,对于具有广告效应的,搜索量大的不具备“确定性”的一些关键字,却以“框计算”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将流量引向百度自身平台或者百度合作网站上去了,一些热门游戏的关键字,如PopCap的“植物大战僵尸”的第一项搜索结果就变成百度合作网站7K7K的游戏,而该网站显然并非PopCap官方网站,而是一个盗版游戏网站。

  对于另一些关键字的搜索,百度应用平台就更明目张胆地将流量引向了百度的平台,例如搜索《少年维特之烦恼》,直接会显示百度文库的一本盗版书的内容,而仔细看看百度应用中“书籍”的目录,除了韩寒的《三重门》之外,其余全是来自百度文库的盗版电子书,如果说音乐人指控百度MP3搜索侵权,百度还能以“中间环节”来搪塞的话,那么百度通过应用平台将流量引入自身盗版内容平台的恶行就不容狡辩了。

百度应用平台的马太效应

  对于一些热门软件,百度也通过应用平台以及百度软件将流量引入天空软件站或其合作伙伴,一些本来还不错的软件,如“千千静听”被百度收购后,也不断弹出“1号店”的广告,令人生厌。

百度软件

  难怪程苓峰:“百度是一股邪恶的力量,与原创者为敌,与偷盗者共生。百度养活了一大堆的活得颇滋润的盗版网站,但作品的原创者却并未从中得到好处。当这些艺人、网络小说写手、以及媒体人等痛恨百度并起而骂之,犀利程度和客观效果也是相当可观……为什么骂百度的人那么多呢?因为百度得罪了这个社会最有创意的一波人,也同时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群之一。”

  对于“百度应用平台”,我觉得其对于目前的互联网企业将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百度利用自身的用户优势将更多的网络资源引向百度和合作伙伴的内容网站,来增加百度搜索引擎的“黏度”,那些依附于百度,依靠盗版和侵权为生的网站会在百度的帮助下越来越壮大,而那些弱小的原创者则渐渐被边缘化最终被无情地淘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百度的最大问题在于,百度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当内容索引者,又提供内容,而百度提供的很多内容(例如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还存在明显的知识产权问题,这种做法很难保证搜索引擎公正公平的原则,事实上,在百度搜索的结果中,百度系列的内容网站排名一直都非常靠前。比如搜索一个非常热门的关键字“李宇春”,第一个是百度百科、第二个是百度贴吧、第三个是百度MP3、第五个是百度视频、第六个是百度图片,这时的百度搜索引擎俨然已经成为了“百度站内搜索”,几乎将全部访客的流量都带入百度自己的平台。

  对于通常意义的搜索引擎来说,其目标显然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帮助用户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自己造东西提供给用户,在Google打造全新界面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搜索体验的同时,百度搜索则在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或许有一天,在百度的努力下,广大中国网民完全可以不需要互联网,只要在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百度文库、百度空间、天空软件、奇艺等百度旗下系列网站浏览,就可以满足网民那低廉的“搜索体验”了。

Google搜索启用新界面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Twitter的OAuth更新

  Twitter给用户发来邮件,说了两件事:1、所有第三方应用都将使用OAuth验证,2、未来几周内将启用t.co短网址服务。对于我们来说,这两个消息都是糟糕的坏消息。

  对于OAuth验证,虽然可以自己搭建API解决,但使用成本比原先更大了,至于t.co短网址服务,如果所有Twitter链接都被这个地址缩短,一旦t.co无法访问,则Twitter上的全部分享链接都将打不开,当年的bit.ly无法访问的时候有多痛苦啊。

  在OAuth验证下,原先使用的Echofon + API Proxy代理就无法正常登录Twitter,即使密码正确也不让登录,Twitter使用OAuth验证之后,感觉上Twitter的中文用户少了不少,大概是很多人不会设置如何用OAuth的API,目前支持OAuth的API有很多,大部分都托管在Google Code上,我就不多介绍了,个人推荐使用twip这个API proxy,支持PHP环境和OAuth,可以在国外的虚拟主机上安装。遗憾的是,安装的过程中也少不了翻一小下墙。

  实际上,在Twitter使用OAuth之后,对用户还是有一些好处,首先用户密码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证,其次用户发布的信息中的from可以自定义了,用户可以把自己发布的Twitter信息的from定义为自己的博客等自定义网址,不过无法带来反向链接,因为Twitter早就使用nofollow了。

  使用之前,首先要到Twitter Apps的页面申请一个applications,基本上不用审核即可申请到,之后会得到Consumer key和Consumer secret等多个信息。

  之后,下载twip,修改oauth_config.php文件,修改Consumer key和Consumer secret值为自己申请的,还可以修改文件为index.php中的内容来修改api的目录,使用默认目录也可以。OAUTH_CALLBACK 参数填写入上传的twip网址,后面加上callback.php即可。

  上传完成后,第一次使用的时候,点击Sign in with Twitter按钮,进入Twitter网站,选择允许应用获得信息,网页跳回之后,要求用户输入一个密码,输入用户Twitter密码即可,这时候,Twip就已经设置好了 Oauth,之后在 Echofon 等其他客户端设置就和以前的设置没什么区别,但这时候你发一条信息,会发现from来源不再是Echofon,而是变成了你自己设置的信息,这就表明你的Twitter OAuth已经设置好了。

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阿里将是银行杀手

  前几天传出了支付宝要进军信用卡领域的大新闻,这是个大新闻。这个新闻的先兆意义在于,阿里巴巴的方向开始跟其他互联网巨头变得不太一样,也许多少年之后你会发现,阿里巴巴更多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金融公司!

  金融是个什么概念,明儿个百度突然发生毁灭性火灾了,大伙有的是备用选择,就算深圳企鹅突然死了,我们也顶多就骂几句娘,生活如旧,世界没什么不同。但是一家金融公司的倒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经济危机,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做到吗?

  当然,我有点标题党,显然夸张素来是我的风格。说杀手,不是为了证明阿里可能消灭银行,而是为了突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金融能量。

  简要从几个方面论述下这个问题。

  1、存款

  有些朋友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你所在的公司要求你的工资卡必须是某某银行的,你就纳闷了,我换个银行的怎么就不行,然后人事告诉你,不行,公司是这么规定的。实际的情况是,这不是你们公司决定的,而是你们公司的财物经理跟该银行某业务经理有勾结。

  据我一位银行朋友的说法,上海民生银行正式的业务经理要求名下存款不低于3000万,至于你贷款发出去多少,这只关系业绩,不会影响到福利,但反过来,即使你贷款发出去N多,名下没存款,薪水虽高,但可能你还签不了正式合同。为什么?因为存款,是银行的血液,是基础。

  当AB两人利用支付宝交易,交易的资金先从A到支付宝,再从支付宝到B,中间有个资金驻留过程,就支付宝而言,这是一个输血放血过程,当大量交易交错进行的时候,就会导致支付宝账面上凭空会保持一定的资金,这个资金的额度取决于交易额、交易完成的平均时间,有所波动,但可以数据预测,同时,有意义的也只是平均数,偶尔的意外波动可以通过央行的贴现来解决,并不需要忧郁。当阿里的日交易额一次次创下新高,实际上,支付宝账面上能稳定保持的现金也必然同样变成了天文数字。

  这些钱存在银行,就会创造巨额利润,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利率大小。而银行又会利用存进去的钱,发放贷款,创造二次利润。那么,如果支付宝用这个钱直接发放贷款,理论上,它可以赚两次钱。

  从民生银行对业务经理的要求以及某些公司的不合理要求,不难看出,除了垄断性质的国有银行,吸引存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并非那么容易,而支付宝,凭空就能来这么多存款,而且还是不要给网民支付利息的。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阿里若做银行,比其他银行会活得更加愉快。

  2、贷款与风险

  银行靠贷款创造利润,但我们知道,贷款有风险,坏账率一直是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指标,这是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难在哪里?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除去抵押担保,判断源自于银行可以粗略掌握企业的财物数据。但风险却仍然很难精确预计,因为银行最多能了解企业资金流通,那些详细的数据信息是银行看不见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贷款的风险大小实际上跟银行对贷款对象的信息了解多少成反比。

  与之相反的,以电子商务为依托,阿里巴巴不但掌握了网商的资金流通数据,还掌握了整个商务运营细节,可以预计的是,阿里做银行,在风险控制上天生就比传统银行出色。

  3、信用公司

  信用,显然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同样,信用更是金融的基础。在外国,存在一些专门做信用评级的公司,但在中国,似乎没有,当然,可能有,但这些个公司本身的信用可能就值得好好怀疑。

  而信用的衡量,实际上跟信息掌握的多少有关,几乎可以绝对的说,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所有矛盾的根源所在,信息掌握越少,风险越高,融资的成本也就越高,信用评级公司的诞生,实际上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

  这个逻辑表示,如果中国将产生一家有影响力的信用评级公司,那么阿里是最大可能。

  同时,反过来说,同样两种融资渠道,其中一家对你不了解,另一家对你了解,那么你从第一家融资的成本就会更高,这决定了你会选择第二家作为融资渠道。

  4、信用卡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信用卡是一项收入来源,但是对于支付宝来说,信用卡的意义超出了传统信用卡的范畴。

  支付的便捷很多时候是电子商务的决定性因素。以我个人为例,几年来我每每想买点什么东西,我最终都几乎放弃,对一个懒人而言,目前的电子银行太麻烦了,支付宝太难用了,要是手机短信支付能扩散到电子商务,那该多好啊。

  电子银行之所以复杂,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然而,银行卡的演变也在与时俱进,不但有了动态密码,最近我还发现银行跟魔兽世界学了,居然有了密保卡,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在安全的基础上更简洁的支持电子支付。

  此前两三年间,校园刮过一场推销信用卡的风,一个银行接一个银行的吹,但学生们对这些真的没什么真实需求,更多是看心情临时决定开通的,但是支付宝信用卡的意义可能还不太一样,发这玩意的可是阿里,对你网购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不久之后,校园又会刮起一场信用卡风,这一次,它将比以往任何一家银行的信用卡更受欢迎,对于学生而言,将有一份很爽的兼职机会快来了。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从维基解密看保密和泄密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朱力安.阿桑杰(Julian Assange)和他创建的名为—“维基解密(Wikileaks)” 的解密网站迅速窜红。虽然网站名称同样有维基二字,但是维基解密和维基百科没有任何关系。

  维基解密之所以被广为人知是因为它公布大量机密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来自军方、政府、上市公司,它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考虑被设置为机密,而维基解密想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秘密公之于众。维基解密称:“信息的传播可能会揭发犯罪,或使一个制度难堪,但我们视之为一项权利、一种责任。”

  这样看起来维基解密更像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作品,他们认为所有的秘密被隐藏背后一定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只有让这一切曝光于阳光之下才能够让所有人共享知情权。他们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当局,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朱力安.阿桑杰说:“哪里有秘密,哪里就有坏事发生,因为处于权位中的人群倾向于用秘密保障他们的利益。”维基解密选择了美国政府作为了开炮的首选,因为大多数时候政府和所有人是站在对立面的,他们需要掩藏那些所谓秘密从而避免来自媒体、民众的苛责。

从维基解密看保密和泄密

  2010年7月25日,维基解密网站通过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和美国《纽约时报》公布了92000份美军有关阿富汗战争的军事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揭发了大量阿富汗战争的内幕,其中包括美国和其他北约军队在战争突袭中杀死了平民,并试图掩盖真相;甚至连2006、2008和2009年,美国军方获取过本.拉登的消息这样的机密消息也没有被放过。

  维基解密的这一做法让美国政府与军方非常难堪,机密文件的曝光导致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来自媒体和民众的质疑,狼狈至极。甚至有美国人惊呼,这是“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的翻版。与美国政府的如临大敌相反,广大民众与媒体对于维基解密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维基解密曝光的大量机密文件让平头老百姓也可以参与到这些大事件讨论中,让媒体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写,新闻自由得到了极大地弘扬。

  维基解密的颠覆性在于,它不只是一个爆料的1.0新闻网站,它号召网友发挥自己的力量曝光那些机密文件,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爆料的选择。《时代》这样评价:“维基解密也许会成为和信息自由法的一样重要的新闻工具。”同时,维基解密也荣登该杂志评选的2010最佳网站50强。

  那么面对如此肆无忌惮的维基解密,美国政府为什么没有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拔掉服务网线?或者直接逮捕其创始人朱力安.阿桑杰?维基解密的从成立之初就是严格按照法律逻辑来设计的,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来规避各种潜在风险的呢?

  首先维基解密利用了互联网这种不便管理的传播方式,在多个国家地区托管了服务器,并且将最主要的数据服务器放置在了对新闻来源信息严格保护的比利时和瑞典两个国家,这确保了网站的数据安全。

  其次维基解密提供了多种方式保护成员、报料者的安全,例如提供加密的数据传输、居无定所的工作人员、100%的匿名爆料。

  最后,在美国法律中:保密义务的主体是政府,新闻媒体的天职是传播信息。换言之,只要有新闻来源,媒体就有责任将其公之于众。美国政府只能够去追究泄密者的责任,但是显然维基解密不会给美国政府这个机会。

  1971年的“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最终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新闻界获胜。雨果。布莱克大法官说,“新闻界的重大责任是防止政府的任何一个部分欺骗民众”。这些措施让维基解密能确保自己的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避免受到来自美国政府的干预,为那些义务爆料人士免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提供各种机密文件爆料。

  关于秘密和解密,本身就是一个永远得不出唯一正确答案的争论。不过对于很多国家政府、大公司来说,维基解密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抹去的梦魇,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项机密资料会被什么时候曝光。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身正不怕影子斜。面对越来越多泄密的风险,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减少机密的数量,保持足够多的透明度,有紧急事件尽量及早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这样在面对维基解密的时候大概也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了。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企鹅凶猛》读后感

  这些天读了一本写腾讯的书《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作者是《南方人物周刊》商业人物的记者薛芳,对腾讯这家公司做了比较详细的解剖,读后颇有一些感想。

  写企业的书,其实挺不容易,记得以前参加过一次会议,被送过一本描写百度的书《壹百度》,就感觉书中的内容叙事较多,观点不太明确,读后比较失望。而《企鹅凶猛》这本书不愧是记者的手笔,文字功底相对来说较好,思路也比较清晰,读起来很顺畅,一些情节和段子比较有趣。

  这本书的读者有各式各样的人,个人创业者想复制腾讯成功的范例,企业管理者想探究腾讯的商业模式,可惜的是,在这本书中似乎找不到答案,作者毕竟不是IT业界专业人士,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这个大话题,要想说清楚还是有很大难度,因此,作者只是罗列了历史和事实,却没有从运营的角度深入讨论,为什么在腾讯QQ初期用户量会飞快增长甚至导致其资源紧张。全书告诉人的情况就是,腾讯QQ一经推出,就莫名其妙地走红了,红了之后用户就玩命注册QQ号,腾讯通过收费限制依旧难以阻止用户的激增,一旦腾讯找到了一个针对QQ用户方便的支付方式,腾讯就立刻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赚钱的公司,并一直维系成功至今。而对于腾讯QQ前期是如何运营和推广,这些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书中却没有能详细说清楚。

  此外,这本书在介绍腾讯公司的同时,对于其他互联网公司介绍的篇幅太多,有点影响全书的主题,而且,《企鹅凶猛》和《沸腾十五年》两本书的不少内容和情节都是差不多的,很多地方雷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企鹅凶猛》读后感

  腾讯成功的秘诀

  在《企鹅凶猛》这本书中,作者将腾讯成功的原因归结为“马太效应”,书中说道:

  事实上,当腾讯成为国内即时通讯市场上的老大的时候,QQ已经胜利了。“IM这个东西排他性很强,一般人只要用了一个,就不会再用第二个同类产品。因为不同的IM之间是不兼容的,你在这个IM里交到的朋友,在另一个IM里就找不到。”这样就导致一个结果,QQ用户越滚越多,用户越多,他们的品牌忠诚度越高,最终把竞争对手的用户群也“席卷一空”。马化腾自己指出了QQ胜利的原因。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的初级阶段,都是采取免费下载的方式提供,故用户抛弃一种软件,使用另外一种软件的成本很低。因此,对顾客产生锁定效应的不是转移成本,而是使用网络本身的价值。当从一种品牌的技术转移到另一种品牌的成本非常高的时候,用户就面临着锁定。转移成本和锁定在信息产品中是非常常见的。每个QQ 用户拥有的QQ号,在其他的即时通讯网络里是不能移植的,用户自己在QQ这个网络里的联系人也是不能转移到新的网络里去的。如果用户转换到新的网络,那么他就面临失去这个和朋友联系的方式。而且,QQ现在几乎和电话、手机一样成了网络上最普及的即时通讯方式。从单个用户的视角来看,转移成本好像不是很高。但是如果从用户整体来看,转移成本是非常之高的。总的转移成本等于顾客承担的成本加上新供应商承担的成本。

  QQ所形成的这种聚集效应,就像两个繁华程度不一样的城市,人们都愿意去繁荣的城市,结果繁荣的城市就更加繁荣,而贫瘠的城市就更加贫瘠,引发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名称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腾讯有趣的小段子

  《企鹅凶猛》这本书中有不少有趣的小段子,不知道作者从哪里收集来的,读起来颇有一些趣味:

  1、国家早年的监管

  (1998年)互联网企业家在历史关头,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重要契约。当时国务院新闻办在调研中表达了两点:一是企业以商为重,不问政治(不会惹事);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必须要听从召唤、听从指导,但是一些其他领域,比如说IT、娱乐、体育可以放开。

  2、害羞的马化腾

  马化腾是一个很害羞的人,和女生说话会脸红,有一次公司组织文艺晚会,女主持人要求拥抱一下马化腾,女主持人虽然达成所愿,但是在场的人都看到他脸红了,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3、马化腾和比尔.盖茨

  MSN是剑走偏锋,定位于办公室白领,成长为腾讯最强劲的对手。2004年,微软占据了即时通讯市场20%的份额。有一天,微软的比尔.盖茨突然给马化腾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如下,“QQ群不是社会网络,感谢QQ普及了中国小朋友对IM(即时通讯)的了解,等他们长大了,工作了,有钱了,就慢慢转移到了MSN,无缝切换。”当《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问及马化腾收到这封信有何感想时,他亦没有正面回应——“这件事很久了”。不过马化腾和微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似乎一点也不轻松。对于众多即时通讯领域的入侵者,他均没有回应。他只承认MSN是一个很可怕的竞争对手。

  4、腾讯和盛大

  关于腾讯和盛大,在2004年坊间流传甚广的一个小段子:2004年的秋天,陈天桥找到马化腾,提议盛大与腾讯合并。陈天桥说,“我当董事长,你做CEO,我们可以一统中国互联网的天下”。马化腾慢悠悠地说,“我不跟你合并,因为两年后,腾讯自己可以称霸中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