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星期二

谷歌地球十周岁更新增加全新功能

  谷歌地球是谷歌公司在全球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日前谷歌地球迎来了十岁生日,而在生日这天,谷歌地球再度增加了多个新功能,目的仍然是帮助用户发现地球上最优美的景观照片。

  在桌面客户端中,谷歌增加了一个新的图层Voyager(航行者),集成了世界各地的名胜景点,并能让用户快速跳转浏览,由五个不同类型的景点组成:街景、地球视图、3D城市、卫星图片以及特别景观推荐。

  街景功能也有更新,能够提供更细致的街景视图,俯瞰的卫星照片,城市和城镇的3D渲染图。

  谷歌地球的街景视图照片大为扩展,增加到全球共1500处风景区。

  2004年10月27日,谷歌公司收购了专门提供卫星照片的Keyhole公司,而在2005年的6月,谷歌正式推出了“谷歌地球”软件,让网民在电脑上可以将真实的地球作为一个“虚拟的地球仪”看探索和浏览。谷歌地球已经成为谷歌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产品之一,彻彻底底颠覆了人类对地球和自身环境的认知。

  下面是谷歌官方博客针对谷歌地球十周年的博文翻译:

  Google Earth十岁啦!

  发表者:Sean Askay,工程经理,Google Earth

  十年前Google Earth首次进入市场的时候,我就立刻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除了能在世界各地自由翱翔之外,借助Google Earth,我们还可以在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球画布上绘制地理数据并将其可视化,这项功能让我着迷、难以自拔。

  2005年Earth发布几周之后,我在由真实人物事件构成的数据集的吸引下,开始使用KML制作自己的地图。另外,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我使用Google Earth制作了一个高科技生物研究储备库的虚拟成像。Vint Cerf看到了我的作品,最后让我加入到Google Earth Outreach团队中来,把我用地图讲述故事的热情变成了我的职业。

  2005年同样也是Google Earth变革的开始。当年8月份, Katrina飓风让我们了解到Earth等绘图工具在危机应对方面的实用性。相比从前,救援人员在Google Earth影像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在随后几年,世界各国人们的下载量超过了20亿,Earth帮助人们发现新珊瑚礁、将足迹扩展到月球及太空中更远的地方、寻找失散多年的父母、清除地雷等等。

  Google Earth能帮助学校学生、NASA 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的信息,是我喜欢它的原因所在。如果您花时间去探索、发现和分享自己的所学,Earth有可能使世界变成联系更加紧密的地方。所以为了庆祝Google Earth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促使其在未来十年快速发展,我们发明了一些新的方式,来帮助您更好地游览世界各地。

  Voyager

  世界之大,让我们很难知道从何处开始我们的虚拟之旅。现在,您可以通过Google Earth桌面版Voyager新图层,直接查阅到世界各地最新、最有趣的影像。

Google Earth十岁啦

Voyager提供的不同影响类型,通过颜色进行标识

  在第一版Voyager中,您可以探索五个板块:

  街景:街景亮点,包括泰姬陵和大峡谷

  鸟瞰图:从太空看到的世界各地的美丽景色(更多内容,详见下文)

  3D城市:逼真的3D城市和城镇展示窗(不要忘记倾斜!)

  卫星图像更新:我们近期公布的航空影像地图

  精华游:数以千计的Voyaer地点可供选择,快速浏览其中几个,可让您兴趣十足

Google Earth十岁啦

位于尼泊尔卢克拉镇的佛教寺院Kemgon寺院

  世界之大,让我们很难知道从何处开始我们的虚拟之旅。现在,您可以通过Google Earth桌面版Voyager新图层,直接查阅到世界各地最新、最有趣的影像。

  鸟瞰图

  从上方俯瞰我们的星球,不仅能让我们再次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而且还能让我们发现地球惊人和超现实的美丽。

Google Earth十岁啦

在周边干旱气候的环境下,伊朗Hammar沼泽缺少湿地的典型特征

  鸟瞰图囊括了Google Earth几个最引人注目、最神秘非常的景观。它始于一些爱好搜索这类世界奇观的卫星影像的Google人,在去年创建的项目,当时已完成了20%的工程量。这些影像很快就被人们下载到自己的设备中,从而能够在打开电脑和浏览器的时候,看到地球俯瞰景色。

Google Earth十岁啦

古巴周边岛屿Chrome Extension鸟瞰图

  在Google Earth十周年之际,我们不断丰富鸟瞰视图集,使其扩展到1500个景观,涉及各个大洲和海洋,并且我们也在努力使更多人使用它们。这些图片可见于更新版Chrome extension和全新的web gallery。下载高清图片,用作手机、桌面设备壁纸吧,或者将其打印出来用作墙纸!

  英文原文:Google Earth turns 10 today

2015年6月28日星期日

小米路由器被曝“劫持”404页面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米路由器在使用过程中劫持HTTP403和404页面,发生这两个错误时浏览器会跳转到路由器指定的“广告”页面。还有消息称,小米路由器(开发版中)代码中又加了一行JS,开始在部分用户访问页中推广小米应用。

  对此,小米路由器团队正式做出回应:近期尝试的‘404错误页面优化’功能,旨在网页出错时帮助用户更便利的继续浏览,如果不需要,通过小米路由器的手机APP即可关闭。小米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恶意夸大,利用‘劫持’、‘代码注入’等专业术语制造恐慌、煽动用户。

  为了核实真伪,我对于小米路由器404页面访问进行了测试,测试ROM版本“MiWiFi 稳定版 2.2.9”,经过测试,访问一个不存在的404页面,浏览器并没有显示原始的404页面内容,而是跳转到了一个小米路由器的网页,网页提示“你访问的页面地址出错了(404)”,下面是一个百度搜索框,搜索框下还有一些热搜词,页面内容如下。

小米路由器被曝“劫持”404页面

  通过这个百度搜索框进行搜索,或者点击热搜词,会发现百度搜索地址后面多了一行代码“tn=89046110_pg”。查看小米的404源文件,会发现源文件里会有一行语句“<input name="tn" type="hidden" value="89046110_pg">”。如下图所示。

小米路由器被曝“劫持”404页面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百度联盟里的“搜索推广”代码,用户使用这个搜索框去搜索,点击搜索结果里的百度推广广告,百度联盟用户就会有收入分成。这就意味着,小米路由器的用户访问不存在的404页面后,都有可能帮小米公司赚钱。

  如何关闭这一选项呢?我从WEB版的小米路由器管理后台,以及手机APP里找了个遍,并没有找到关闭劫持404功能的选项。

  对于小米公司的官方声明,我认为该404页面并没有提升用户的浏览体验,但的确可以提高小米公司的收入。同时我用的稳定版本的ROM也会劫持404页面,在各个路由器管理后台没有找到关闭该功能的选项。

  以下为小米公司的声明全文:

  小米路由器团队官方声明

  近期尝试的“404错误页面优化”功能和开发版试水的“新功能提示”功能,被人借机炒作恶意煽动,为避免对用户造成困扰,特此声明:

  1.我们极度重视用户的体验,“404”是空白页面和错误代码,我们在其中加入快捷搜索旨在网页出错时帮助用户更便利的继续浏览。很多系统和浏览器也做了类似的功能,用户如果不需要,通过小米路由器的手机APP即可关闭。

  2.“新功能提示”只是特定场景的友好提示,并非广告。只在少量的开发版中试水,意在帮助用户通过路由器APP体验更多路由器精彩功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我们已经做出相应调整。

  3.我们非常欢迎和重视用户提出的建议,并积极在产品上做出优化。一些�有用心的人恶意夸大,利用“劫持”、“代码注入”等专业术语制造恐慌、煽动用户。我们反对这种恶意抹黑和困扰用户的行为,希望友商共勉,把精力放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产品上。

  感谢各位用户的支持与关注

  小米路由团队 2015.06.27

网络营销的方法有哪些?

  网络营销这么一个大规模的词,在大家的想象中比较难,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两种,要么等客户,要么是找客户,所谓的等客户就是做一个网店或网站后,等待客户来访问咨询,像这种情况下一般适合线下营销,找客户却成了网络营销的重点,那么应该怎么等和怎么找呢?

  等客户

  等客户一般是不可能的,在线下你有一个门面位置比较好的情况下,你光等来的客户够你吃喝,根本不需要到处跑业务、拉客户之类的,但是在线上,做一个网店、网站等人来访问,除非你有一个好域名,一个好的域名多则上千万、少则几百几千,刚刚起步就使用好域名还是不现实的,但也并非完全不能依靠等客户,比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以等来客户。

  做了广告:比如你在百度做了百度推广或是在某大型网站有挂你们的广告,像这种情况就有可能等到你的客户,但比较耗费资金。

  做SEO优化:网站和网店做了SEO优化,使网站的关键词在搜索引擎有一定的排名,那么还是可以等到客户,少则几十个人访问,多则上百万人访问,但SEO的技术不是一天两天就有明显的效果的。

  传播等客户:比如你有一个行业的干货,通过不断分享干货,让你的用户转载到他的朋友圈,那么他的朋友圈自然也关注了你,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力量也非常大,另外做互动营销最好借助一些工具,以免人工维护不过来,比如:自动点赞工具、自动评论留言工具、刷外链工具等,多的还需要自己积累。

  PS:不管咋等,总而言之,在等客户的前提下,我们是要推广的,续费也还、免费也罢都离不开推广二字,如果干等着,那就等死!

  找客户

  在互联网上营销推广比较适合找客户,毕竟在互联网上,你可以丢弃一切免费到处贴小广告、发传单而且完全不需要到处跑,从速度效率都比线下要快,另外找客户相对而言也比较有优势,从寻找到联系只需几分钟的事情,那么下面是几种我们常用找客户的方法。

  QQ空间:搜索你行业的关键词,点击竞争对手客服对话,打开你竞争对手的QQ空间最近访客,即使他的访客量不多哪怕只有一个,当然,你最好是找一些做QQ营销的客服,那样他的访客量比较大,那也能说明这个人是你需要的,这样下来,完全不需要努力一天找50个也不是问题。

  微博:打开微博,搜索你的行业词比如关键词“SEO”,随便点开一个粉丝比较多的人,然后点击他的粉丝,直接关注他的粉丝,一般的情况下,被一个认证帐号关注的人,都互相关注你的,这个时候,你的私信/@爱咋营销咋营销了。

  网站网店访客:别人的网站别人的网店自然是看不出访客是哪些人,但自己网站的访客就一定要把握好,所以很多客服系统推出了弹窗客服,但弹窗客服并不能获得用户的喜欢,而QQ云营销可以直接抓取网站访客QQ号码,这也就意味着新营销的突破,有了QQ号码,自然也有了微信号码,通过分享微信公众帐号内容,QQ公众帐号内容,可以直接绑定用户与你的关系。

  总结:等客户的前提下是你把你的产品推广出去了,找客户是推广的基本,也就是我们做营销前期应该做的事情,至于文章提到的工具不在这里说明了,硬是需要可以联系我。

  来源:冯耀宗博客(QQ号:394062665)投稿

2015年6月26日星期五

网络营销:产品卖点是核心营销方式

  其实说到产品的卖点大家都懂得,但最终在互联网还是以“价格”为最终的卖点,偏偏用户看中的不是产品的价格,而是价值。懂得产品卖点的朋友却不知道如何运用产品的卖点。

  我们团队在销售产品的时候,很多客户在说我们的产品销售的比较贵,说别人怎么怎么便宜,但大多客户都是在同行找了一圈,然后还是购买我们的产品,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突出了亮点,满足了同行满足不了的亮点,所以撇开价格战一样可以生存。

  找卖点

  可能你觉得你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产品,和同行一模一样,所以和竞争对手比起来自然就没有亮点可言,那么问题来了,难道你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一模一样,难道你的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企业一模一样,难道你的运营模式和竞争对手的模式一模一样,如果真的完全一样,那就没搞头了,如果不一样或者不想一样,那么下面的工作需要你去做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产品不可能完全不一样,即使外观不一样,但核心的点还是要一样,比如一个吹风机核心点必须是可以把头发吹干,所以这一点可以一样,但细节就靠自己创新了,可以款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功能不一样,款式不一样可以说成这样设计的理由,颜色不一样可以说成颜色搭配的好处,功能不一样可以说成多功能吹风机的优势,但总而言之核心功能还是用来把头发吹干,其次是在附加价值上面增加产品的价格。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是做吹风机的,要我给他做个文案,从新给吹风机定位一下,我看看了吹风机,感觉毫无亮点可言,无意中发现市面上大多的吹风机都出现吹风卷发的时候卡头发的现象,于是把他的吹风机的卖点说到了不仅仅可以用来吹干头发,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做卷发,后来他的吹风机产品往这个方向发展了。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了,当自己看起来和别人没有卖点的时候,试着给自己的产品找亮点,找到和竞争对手不一样的亮点,当然在互联网上竞争对手是在全世界,不可能你的卖点竞争对手没有,那么我们讲究的就是把卖点做到极致。

  做卖点

  我在做产品的时候卖点非常简单,就是我们是企业团队运营、自己开发、自己售后,相对有保障,我在筹备产品的时候,一直在找人、找钱、找政府,一来帮助我成立公司去运营这个产品,让用户看后是企业运营可信,二来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团队来运营保持售前售后的可靠性,三来找钱是为了维持产品前期的运营。

  从上面的例子,我做的事情看起来主要是为了一个团队做了几件简单的事情,但用户能够购买我们产品的核心点也就是团队运营售后有保障,在一个完全透明化的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太多太多便宜的产品,但用户依然选择我们,他们不是在乎这两块钱,更多是花钱买来的价值。

  在拿手机行业举例说明,仔细研究手机后,你会发现每一个手机都有自己的卖点,比如苹果有独立的系统和漂亮的外观,两大卖点足以让其占据大市场,三星的像素高、步步高的音质好、诺基亚耐摔、小米的配置高价格便宜、锤子手机外观好等等。这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点。

  同是手机,他们都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把他们的卖点做到了极致,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手机可以打电话、发微信、上QQ等,因为他们还是一个手机,他们还是同行,不可能放弃本质的功能,如果放弃本质的功能,那可能就是手表了。

  推卖点

  找到属于自己的卖点,然后把卖点做到极致,最后就是推卖点,当你在购买手机的时候,你绝对看不到他们会说什么手机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而是介绍手机外观、像素、音质等,就比如小米在推广手机的时候,说到的“为发烧而生”,无非就是在说他的配置怎么高怎么高。而不是推他 的手机可以打电话可以发短信。

  在来看王老吉,王老吉在饮料行业算是晚辈了,但在营销卖点上却做的非常成功,“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是有史以来没有一个饮料这样做的定位,也正式这个定位,让王老吉撇开了康帅傅、娃哈哈等大品牌。在功能饮料上无非就是红茶、绿茶,但这些功能饮料却没有把核心点放到怕上火上,所以导致王老吉的生存空间非常大。如果说王老吉当时把饮料定位成普通的饮料,自然市场没那么大了,论量不够多,论价格不够便宜,最后比的只有是价格和口感了。

  总结:每一个产品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说把一个产品的定位和传统的产品一样,那在互联网的年代是非常难生存的。

  来源:QQ云营销投稿

2015年6月25日星期四

论华为竞争力的根源

  华为一个让外企恐惧让国人尊敬的企业,在我个人看来,华为已经是中国最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那么华为是如何做到这么牛的?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说说华为在哪方面牛,免得一些不太了解华为的小白们以为华为只做手机。说起来手机只是华为最近才崛起的一个版块,华为真正赖以起家的是通信行业和电信行业。华为的竞争力目前主要表现在三个行业,均做到了这三个行业的顶尖水平。

  1,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

  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的传输设备,路由器是ip层传输设备,我们使用的互联网的每一帧数据都要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交换和路由。这二者就好比是一张网络世界的地图,只有通过这张地图,我们才能准确无误大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普通的网络用户可能会感到奇怪,既然华为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设备这么厉害,为啥市面上很少看到华为的路由器,而像“腾达”这样的路由器到处都是呢?这是因为我们用的路由器都是家用设备,属于比较低端的设备。而华为的路由器和交换机一般在大型的数据中心机房使用,属于高端设备。交换容量和处理速度远远不是这些家用路由器所能比拟的,并且价格方面也上百万到千万级别的。

  华为在这一领域主要竞争对手是思科、惠普、Juniper以及国内的中兴。这里提示下,惠普之所以榜上有名,很大程度上是收购了H3C(华为 3com)。H3C是华为和美国3com的合资公司。里面很多骨干都是华为嫡系,甚至至今都保留华为的工作作风。华为曾经想要收购H3C被美国安全机构阻挠,后来H3C被惠普收购,在这件事请上华为算是吃了亏。在中国市场上华为排行老大,华为在中国区营收120亿美元,思科20亿美元。而在全球区域,思科则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IDC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季度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2/3层)在2014年第二季度达到了57亿美元的规模。从供应商的角度看,在2014年第二季度,思科的 以太网交换机(2/3层)收入占到市场份额约60%,惠普的市场份额在2014年第二季度占到了10.0%。这两者相加超过了70%的市场份额,华为中兴等其他厂商的市场份额不超过30%。所以在全球市场来说,虽说思科CEO钱伯斯说“华为是最强竞争对手”,但是华为要想超过思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难关有评论说“思科称王的IP领域,华为的市场份额小到只能出现在数据机构市场报告的“其他”选项中”

  但是就个人看来,市场份额的巨大差异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思科的作为路由器企业的历史累积优势(思科1984年成立)以及作为西方企业所获得美国政府支持优势。从这些年来 美国政府不停的阻挠华为中兴可见美国人还是很怕华为的。从技术上来说,华为和思科差距不大,在某些方面还有领先。比如在400G路由器产品上,华为已经思科摔在身后。

  2,运营商电信行业

  来自于一家网站数据显示“在电信公司销售上华为仅次于爱立信(Ercisson)。华为运营商网络销量增长3.9%至2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49亿元),占所有收入 的70%,其中,无线运营商业务占32%,固定网络27%,服务占31%,软件占10%。在运营商市场排名中,华为落后于销售约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169亿元)的爱立信而位列第二,领先于销售额为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9亿元)的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网络的销售额为178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1103亿元)。想必随着中国4G移动网络的升级,华为2014年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同行。”

  运营上业务目前华为暂时落后爱立信排在第二位,但是华为的发展速度超过爱立信。在加上今天(2015年6月24)爱立信宣布裁员1700人,华为超越爱立信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3,手机行业

  手机业务是华为新崛起的业务板块。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陆手机市场的真正赢家并非小米,而是华为。华为2015年一季度大陆市场手机销售1100万台,到了第二季度暴增至2000万台左右,上半年销售达到3100万台,由于华为手机的均价更高,所以其仅大陆市场营收就超过430亿人民币。

  除了销量,就国内品牌魂牵梦绕的高端品牌来说,华为已经率先实现了跨越。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6个月时间里 Mate 7的累计发货已超过400万台,而这是华为卖手机的12年里首次销售一部3000元以上的手机超过10万台。除了mate7,计划中“MATE8”,“ P8”,“D8”将在2015年陆续上市,参照mate的成绩,出货量值得期待。2015年手机行业对于华为来说,这画面美得不敢想象。

  上面所说的业绩只是华为竞争力的一部分,现在的华为业务很广远不止这三个行业。但是这三个行业最能代表华为的过去和现在的成就。那么华为究竟是怎样取得这些成就的呢?这个问题有很多人做过解读,有的说任正非军人出身执行力强,有的说华为崇尚狼性残酷嗜血,也有的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来分析华为相对于外企的优势。做为一个曾经在华为就职过并且在华为竞争对手公司也待过的一个观察者,我尝试着从多个独特的方面来解读下这个问题。

  华为的工作制度:一周工作60个小时

  华为的工作强度在业内时出名的,每个部门当然可能略有差别。就我所在的部门来说,一个星期工作六天,周六一般是加班,每天晚上,加班到9点左右。当然有的人可能会问,这个是硬性规定的吗?有一部分是硬性规定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员工在工作进度的压力下不得已为之。6*(8+3)=66小时,当然有时候没有加班,减去6小时,大约一周工作60个小时。参照国家规定的每周4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华为的员工都是在超负荷工作的。当然周六加班那天一般是有双倍工资的,这个比大多数企业做的要好。

  华为的内部一大奇观就是公司的地铺,好几百的地铺连片的摆放起来颇为壮观。中午的时候,华为整个公司熄灯,员工争分夺秒的在地铺上休息起来。华为办公室晚上一般都是灯火通明到九点十点,甚至有的员工在遇到项目紧急的时候干脆就在公司的地铺上过夜。

  不得不说,华为的成功真要感谢这些为华为做出巨大奉献的员工们。他们是华为成功的基石,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的付出成就了华为的优秀产品。他们为了华为错过了多少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美好的瞬间。从这一点来说,外企几乎是不可能复制华为的模式的,你能想象欧美企业的员工为了工作在地铺上过夜吗?你能想到欧美员工为工作而牺牲全部的业余生活吗?

  华为的培训制度,培训无处不在

  每一位进入华为的新员工都是要进行培训的。这一部分我不打算多说,因为网上有一篇文章介绍的很仔细,大概就是下面这些步骤

  第1阶段:新人入职,让他知道来干什么的(3~7天)

  第2阶段:新人过渡,让他知道如何能做好(8~30天)

  第3阶段:让新员工接受挑战性任务(31~60天)

  第4阶段:表扬与鼓励,建立互信关系(61~90天)

  第5阶段:让新员工融入团队主动完成工作(91~120天)

  第6阶段:赋予员工使命,适度授权(121~179天)

  第7阶段:总结,制定发展计划(180天)

  第8阶段:全方位关注下属成长(每一天)

  这个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技术培训。

  新员工入职后,由一个老员工负责带新员工,这样的老员工在内部被称为“师傅”。“师傅”负责指导新员工的日常工作安排,解疑答问,对新员工的学习进度和工作成果进行评判,甚至在生活上都有帮助。带新员工都是有额外的收入的,另外新员工的考核成果影响到老员工的绩效,所以老员工带新员工特别的负责。这是我比较欣赏的一种做法,这种老员工负责制极快的帮助新员工融入到公司中来。

  除了“师傅”的培训,一个部门的新员工都要被集中起来培训,你可别以为这些培训只是过过场子。培训完了以后首先在“师傅”面前讲解一遍,觉得没问题再当着全体部门成员的面来讲解并接受提问。要知道给你提问的很多是部门内部的权威,提出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绝不会想着给你留面子,没有好好的听培训,就等着出丑吧。

  部门的培训之外还有公司的培训,新员工入职的前半年时间内,几乎每天都会有两个小时的培训。这些培训一般都安排在晚上6:30到8:30,培训都是请华为各个部分的技术骨干讲解。培训内容则比较广泛,很多都是跨部门和跨领域的。经过这些培训,新员工不仅能熟悉自己所在领域的技术还能更全面的了解到其他部门的技术,这能让员工在整个框架层面上了解到公司的产品和所涉及到的技术知识。

  华为考核制度,考核停不下来

  华为的考核很多,几人小组考核,部门内部考核,整部门新员工接受外部专业考核部门考核,编程规范考试,编程语言考试,安全条例考试,产品考试,网络知识考试,专业领域考试。

  这些考核对新人尤其多,达到每个月至少10次以上的各种考核。考核的结果决定这新员工的绩效,同时层出不穷的考核逼着新员工抓住一切的时间去接受新知识,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华为的新员工随时都有一种强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担心一旦没用功就会被其他人超过,积累多了就成了工作压力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华为工作压力大的原因之一了。

  华为内部代码的管理,过关斩将的代码

  代码是产品的灵魂,没有代码,硬件产品只能当做一堆破铜烂铁。华为的代码管理异常严格,开发人员的代码,要经过华为各种各样的审核方能通过。

  华为对代码的控制总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的要素

  1),编程规范,分为产品编程规范和公司编程规范

  2),组织编程规范考试

  3),内部开发的语法检查工具

  4),内部开发的编程规范工具

  5),小组内代码审视

  6),部门内代码审视

  7),专业代码检视团队审视

  8),不达标代码退回重写

  9),代码通过后内部测试

  10),内部测试过后专业测试人员测试

  11),联调测试

  华为对代码的要求那真是极高极高的,甚至是达到了苛求的地步。不仅仅要求代码正确性,运行效率,兼容性,还对代码的可读性要求极高。这是很多公司做不到的,所以在离开华为后,我看到有些公司的代码看起来乱七八糟,格式混乱,注释随意,都忍不住感叹华为的高标准。

  华为的测试部门,重复的事情反复做

  我不是测试部门,但是基本天天都要和测试部门打交道。华为的测试部门也是很重要,它的存在大大的减少了华为产品的bug数量。每天估计有2-3小时待在机房,我们当时所在部门业务是高端交换机路由器,一个机房内,一排排高大的机器散摆列错落有致,cpu风扇的发出的散热声交织在一起,指示灯永不停歇的在闪烁,机房内的线路蜘蛛网般密布。每一根线,每一块板块,每一个端口都要精确无误的连接在一起。不小心拔错一根光纤先可能会导致网络故障。而做测试的一个小失误也可能带来整个网络的广播风暴。

  测试部门的职工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的测试开发人员的测试用例,测试新上线产品的功能。不要小看这个测试,他们的工作虽说没有开发人员那么高的技术含量,但是每天也能挖掘出大批量的问题。测试专家也是需要测试经验,测试水平,产品知识再加上不间断的测试流程给造就起来的。说起来,测试和开发人员的战斗每天都在上演。测试人员的绩效和发现的bug挂钩的,发现bug越多,说明测试能力越强。于是乎他们每天都在给开发人员找问题,而有些问题开发人员也尽可能的进行反驳。表面看,这是一场零和游戏,测试人员的业绩是建立在开发人员的问题上的,而开发人员开发的越成功也就意外着测试人员可以发现的bug越少。但是从整个公司层面来看,这种内部的部门矛盾极大保障公司产品的质量。而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在相互之间的缠斗中都把自己的业务水平带到了更高的阶层。

  华为的工作计划,每天都知道你要做什么

  华为员工对工作计划应该很清楚,员工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每日工作计划。详细的记录你今天要做的事情,每个周末还有写好这个周的工作总结和下周的周计划。这些工作计划部门经理每天都要审阅的,并且员工如果忘记了写每天的工作计划,累积三次,被罚请全体部门成员吃“下午茶”。当然这里说的“下午茶”主要是在公司小卖部买的瓜子花生薯片鸡爪等零食。想想,我当时还真是乘机混吃了不少的鸡爪子。

  工作计划不仅仅是员工写给自己看的,主管也会根据工作计划来安排工作。并且一个员工的工作计划是可以被部门内的所有员工看到的。如果某一段时间,你自己的工作比较少,那么在写工作计划的时候,你会感觉写无可写。这个时候,你自己都会主动要求主管给你安排更多的工作。因为谁都不想让大家看到自己很清闲,尤其是看到别人的工作计划表排的满满当当的时候。华为员工很少打酱油,明确的工作计划是一个重要原因。

  华为的管理体系,战友和对手的转换

  华为的部门经理一般也是很牛的技术工程师,是团队的核心力量。在华为你是看不到那种没技术只负责管理的部门经理的。每个经理都赤膊上阵,带领着一个部门冲锋陷阵。部门的每个成员都没有陌生感,因为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一起pk,一起争辩,一起进步。所以在华为,没有那种纵向很深的管理,整个团队趋向于扁平化。你的问题不仅可以和你的资深员工讨论甚至直接和经理讨论。而各个部门经理之间也是在唇枪舌剑,激烈交锋。有时候为了一个方案,部门经理之间的讨论看起来就像是在吵架,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解决方案才是最优秀的。

  华为内部的管理是竞争与帮助的融合体。竞争无处不在,我记得刚走进华为办公室的是被当时的场面震慑了,在一个几百平方的开放式办公室,要么两三一组的讨论着什么,要么旁若无人的盯着电脑,要么一员工在给底下的一群人做讲解。每个人都在忙碌着,每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自己当前的工作中。而员工刚入职不久,就会在这种氛围下不自觉的和其他同时入职的同事做比较。当然,有很多情况下也是相互协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熟知的技术来指导其他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也是很多的,比如一台路由器开发设计到系统平台,驱动层,ip层,协议开发等等,不合作是不可能单独开发出来的。

  华为的技术男,高智商低情商的结合体

  华为内部当然也有女员工,但是给人普遍的印象就是不修边幅的技术男。当时我所在的部门有23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华为的技术男有很大一部分是单身职员,好多员工都到三十多岁都没有对象,比如我“师傅”都36了依然单身一人。这有两个原因:1)长期与机器和代码打交道,导致技术男在社交方面异常单纯,与异性更是技巧不足,经验有限。所以如果你了解华为的技术男,你大概会觉得他们在某些方面是很木讷的,就是是一个“满脑子都是代码”的老古板。曾经的华为副总 “李一男”算是这群华为技术男的代表性人物:高智商,高业务水平,低情商,低社交能力。2)没有空闲时间去谈女朋友。华为的职业算是世界上最忙碌那类人的一份子。我上面说过没周66小时的工作制度,很难再抽出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虽说“时间是海绵的水挤挤总是有的”,但如果这篇海绵的根本就没没水,再怎么挤都是无济于事的。至于“水”去哪里了,“水”已经被工作给榨干了。

  在华为的女职员相比其他行业的也是不怎么爱打扮,所以你会看到华为整个公司无论男女穿着都很朴素。打扮上几乎没什么亮色,唯一有点独特的可能就是布满血丝的眼球和黑眼圈了。

  华为的薪酬,人人是老板

  关于华为的工资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华为的平均薪酬28万”,这个新员工肯定是“被平均的”。哪怕是华为多次提高本科和研究生的起薪,到现在起薪也没有超过10000元。这个工资说低不低,但是要和阿里外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来比就很寒酸了。但是这个说的是起薪,华为的薪酬制度是尽可能的留着人才,一般来说在华为待的越久工资越高。一般在市场销售和研发部门工作5年后,都有不菲的年终奖和股票分红。

  建立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命运共同体。 据不可靠数据来源“华为集团实施员工普遍持股制。目前华为集团员工持股的基本情况是,30%的优秀员工集体控股,40%的员工有比例的持股,10%~20%的新员工和低级员工适当参股。”这种“人人是老板”的员工持股机制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和价格,又兼顾了各方的利益,结成了员工与集团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

  华为的喜讯,做为华为对手的感觉

  当初在华为的时候,很多场合都要使用到工作邮箱。我印象最深刻的邮件就是“华为的喜讯”,经常就是“恭喜某某产品销售XX台,某某产品进军xx网络中 心”。这样的“喜讯”几乎每天都有,而且这样的单子收入一般是在千万以上的。从这样的邮件中你可以感受到华为的强大竞争力和公司欣欣向荣的活力和作为华为 员工的自豪感。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就算再累,你也会感觉士气高昂的。

  对于IT员工来说,世界上有一种绝望叫做“做华为对手”。离开华为以后,最大的感受是那种类似“华为的喜讯”大幅度的减少。我曾经也在知名企业诺基亚西门子工作过,按说这个也是一个跨国公司实力是很强的。但是我的一个部门经理曾经在会议上坦言“有时候遇到华为我们完全没法竞争,同等性能的产品,他们很多时候的价格只有我们的一半。你这让我们怎么和华为竞争”。这种感觉就是绝望,毫无胜利希望的绝望。华为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是竞争对手的噩梦,甚至有评论把华为称为“跨国公司的梦魇”。

  总结:华为竞争力强悍的原因有很多,被行内人士说的最多的是“狼性文化”。“狼性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作为一个华为的员工,我很少在内部听说过“狼性文化”。这或许是因为员工已然成了一匹匹狼,并且已经把狼性融入骨髓,到最后甚至很多人已经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狼”。当然任何公司的成功不能单独归功于“某一因素”,必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也这导致我们探讨华为成功原因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华为并不是可以轻易复制的。另外在提倡人文关怀的时代,华为或许某些方面应该更加人性化一点,我们在看到华为辉煌的表面也要看到无数华为员工所作出的牺牲。

  来源:投稿,原文连接

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那些国际安全软件巨头没落了吗?

  安全软件作为企业软件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可以说真是清一色的巨头排排坐:赛门铁克、McAfee、卡巴斯基、IBM……不过,这几年,在几次比较严重的网络安全事故中都鲜有这些巨头们的身影,我们不禁要问,他们过得好吗?

  从行业层面来看:略显单薄的增长

  2012年全球安全软件营收总额达到192亿美元,相比2011年的177亿美元增加7.9%;

  2013年全球安全软件收益总额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5.7%;

  2014年全球安全软件收益总额达21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3%;

  相比于2008年前后的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最近几年的增长则略显单薄。

  差不多从2010年开始,安全软件市场兴起了一场市场细分的变革: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师Ruggero Contu表示,信息安全市场一直在不断地整合,但即便是十分密集的兼并与收购(M&A)也未能阻止市场的进一步细分。新起步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的拓展和创新。他们带来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以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恰恰又是为了应对新的威胁而产生的,因为黑客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IT生态系统转变时的新漏洞。

  从技术层面来看:云倍受青睐,移动端是未来

  从Gartner最新报告来看,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安全网络网关(SWG)、身份管理和行政 (IGA)以及企业内容识别数据丢失防护(DLP)等依然是目前安全软件的主要应用技术。是的,目前。

  以SIEM为例,作为一种对威胁探测与响应的防护手段,2014年,SIEM市场增长11%,收入达到16亿美元。不过其并不具有竞争力的部署和使用成本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寻找可行的替代方案。另一方面,随着云计算相关技术及应用的落地,凭借简单部署、软件即服务等优势,一些安全领域的SaaS企业(比如多备份、安全狗、云锁等)进一步分割了传统安全技术的份额。除了杀毒之外,企业迫切需要更为多样的数据保护,例如数据备份、端到端的系统管理、员工个人设备管理等等,更为重要的是,SaaS的成本更低,服务的周期也更长。因此,包括安全软件在内的企业软件正在被市场倒逼不断实现互联网化,软件+云,硬件+云的方式成为企业软件的转型利器。

  此外,虽然PC平台上的杀毒软件,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用户体验上都要比手机杀毒软件成熟,但不争的事实是,移动端才是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BYOD策略,其中就包括员工个人移动设备的安全问题。

  从厂商层面来看:几家欢喜,几家愁

  赛门铁克及McAfee(英特尔旗下)依旧牢牢占据了头两把交椅,紧随其后的是互有胜算的IBM、趋势科技、EMC等。赛门铁克虽然排名首位,但是连续几年的营收下滑,正在使得股价遭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从现阶段来看,一方面,赛门铁克需要抵挡来自FireEye等对手的竞争,另一方面,占安全软件收入近一半份额的消费类安全软件细分市场的下滑以及自身服务部门的扩充等来自内部的因素,也使得在最近一次财报中并没有出现漂亮的数据。

  安全软件并不是IBM、趋势科技、EMC等企业的主营业务,比如IBM,从去年的营收情况来看,IBM超过趋势科技排名第三。主要原因是IBM于2013年8月耗资10亿美元完成了对信息安全企业Trusteer收购,同时自身的硬件优势(卖硬件送软件)也是助其增长的一大原因。

  早早退出中国市场的卡巴斯基,在安全软件的发展上并不顺利,不仅鲜有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出,更是在前几天爆出了其公司内网被Duqu 2.0攻击的“�”闻。

  在国内,软件市场是一个相对较为小众的市场,媒体关注的程度较低,所以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不温不火的感觉,甚至很少有人能连续说出5个以上的主做安全软件的厂商。

  最近一次让人关注的事件还是在去年的8月份,当时,国内外两大媒体人民日报和路透社几乎在同一时间透露,中国政府已将美国的赛门铁克和俄罗斯的卡巴斯基排除在了反病毒软件提供商的名录之外。同时,中国政府采购办公室已经批准使用奇虎360、瑞星、北京江民、启明星辰、冠群金辰5个国产反病毒软件品牌。

  虽然政府市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而个人消费市场又是一个难以产生利润的市场,比如猎豹,即使是在国外,其盈利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安全软件最大的市场还是企业级市场,随着国内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擅长的企业来做,另一方面,借力“去IOE”的影响,这对国内的数据安全服务类厂商,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来源:投稿,作者:程小微(微信:ch18666297060),关注B2B、云计算等领域

2015年6月23日星期二

离职员工眼里的腾讯微博之死的真相

  本文作者:腾讯微博离职员工李阳,微信公众号:veyronli

  2011 年加入腾讯前,我直接没有考虑去聊聊新浪微博。因为我觉得腾讯微博其实更有机会笑到最后,即使当时新浪已占先机、如日中天。怀着投机心理和济世情怀,我成了腾讯微博的一员。但2013 年初,我感觉腾讯微博脉象衰微,已经知道“这孩子迟早是要死的”。虽然我做过一点事情,尽管我认为腾讯微博仍有机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从离开的当季开始,微博就再也没在腾讯季报中出现过。

  我不晓得当时的战略、决策,也不关心有什么宫斗、内幕,更无意于对任何一位共事过的同事指手画脚。我只从自身体验和观察出发,说说我所知道的真相。毕竟作为一个久病成医的互联网老中医,在腾讯微博活着的时候,我曾牵过它手、摸过它脉。

腾讯微博

  勉强完成使命,终算死得其所

  腾讯当时要做好微博是认真的,它并不注定是个会成为炮灰的产品。我对腾讯微博有三个基本判断:它还算完成了使命,死得其所;它其实可以活得很好;它的死因,真相只有一个——慢性自杀。

  关于他的使命,我同意魏老师所说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腾讯微博又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它的确拖缓了新浪微博的商业化速度,并通过微信,将“现象级产品”五个字从新浪微博手中重新抢了回来。”但防守只是他的最低目标,目的都谈不上。如果要说目的,探索社交广告收入才是真实的目的之一。

  通过微博一战,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硬生生并列为两大主流微博,流量早就第一、收入当时刚刚爬到四大门户第一的腾讯门户,由此正式成为最主流门户。同时,腾讯和新浪一起把微博这个行当做得半死不活,保卫了QQ 空间及其开放平台,也为微信另辟蹊径崛起争取了时间。但这是个客观结果,而不会是初心,它并不是为当肉盾而生的。只能说,腾讯微博成功完成了它的最低使命,结局是腾讯最初设想中能接受的最不济结局。也算死得其所,没有白死吧!

  它其实可以活且活得更好。但瞧病可以免费,开药就得收钱了,腾讯又不给我钱。更何况,有药腾讯微博也已没法再吃了。

  因为No Zuo,所以Die

  腾讯微博之死,真相只有一个,是慢性自杀。它死于跟新浪亦步亦趋、与兄弟若即若离、对资源不依不舍。

  常见的死法是No Zuo No Die,腾讯微博却相反,它没犯过啥作死的致命错误,没做什么、坐以待毙才是死因。

  魏武挥老师复盘腾讯微博的小败局,认为原因在于丧失先机、激励和动力不足、运营水平落后和定位为防守型产品。还有人认为是这种产品形态水土不服有缺陷。这些都是客观原因或一些原因的结果。我认为还可以往灵魂深处挖一挖。

  无数案例,包括微信,证明未得先机其实并不是个事,对巨头来说更是如此。腾讯微博人的运营水平、努力程度够不够,也还不必成败论英雄、轻易下结论。激励机制和求生动力,不是根本原因。劲头不那么足是个未经验证的表象结果,原因不一定就只是激励不够。更深层是求生求胜的欲望不强烈。若一开始就存在失败主义,地球人科技进步、装备提升,也无法战胜三体人。

  说到这又要提一下微信。腾讯广研的资源和激励不见得比微博多,当时也并不面临像新浪微博一样需全员上阵、背水一战的境地,起步同样不是最早的。如果说广研团队比别人多点什么,恐怕就是他们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设计产品,抱有做成一个产品的欲望和信念。

  想赢和相信能赢,真的很重要。这能决定是不是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自信,决定是否能从腾讯社交系统和用户的特点出发,用微博形态做出受喜爱的产品。

  跟新浪亦步亦趋

  腾讯对微博的“战略级产品”定位我认为是真诚的。腾讯微博最初获得的资金、流量、技术、人力支持等资源让竞品都眼红得很。腾讯总办一票大佬天天发微博、体验社交游戏和小应用,甚至不惜沦为广告狗。

  腾讯微博动用了很多的资金拼抢名人资源,虽然很粗放,但还是有效的,在局部建立起颇为不错的影响力。只是这打法跟新浪亦步亦趋,得出的结果终究只是跟老大的屁股贴更近点,而不可能从某处超越。运营方法上,跟领先者用一样的方法贴身肉搏,除非体量有真的压倒性优势,不然外界看来,你终究不过是个大老二。

  商业模式探索上,腾讯其实也本有优势,无论是社交游戏还是社交广告,腾讯微博都有大过新浪的基本盘。

  游戏收入、产品供应和游戏玩家,腾讯都不太缺,但不会阻拦微博把游戏渠道做起来。广告模式是腾讯希望有大突破的,这也本是OMG(腾讯的在线媒体事业群)的基本价值所在。这两个部分最终都是QQ 空间为主的开放平台做起来了,SNG(腾讯的社交网络事业群)的广点通成了全腾讯社交产品和开放平台的广告运营主体。

  也许还可以靠电商和卖“大数据”维生,也许吧。这俩其实一直只是理论上可能。

  结果腾讯微博只是跟着新浪,对方开发啥广告形态啥广告位,这边就弄个类似的拿去抢着卖,在广告主那里分食到老二级的广告份额。最终结果就是让新浪不要活得太好,自动对号入座做了肉盾。

  有一种情绪,内部一直任其存在和滋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心——“我们就是炮灰”。当时有的同事在群里讨论问题,会带出这种情绪,甚至直接表达这样的意思。一边跟新浪亦步亦趋,一边觉得这样不是出路,一边还觉得自己就注定是在参与一个炮灰事业。好悲壮。

  可能有些人真是受了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影响,他们天天鼓吹腾讯微博就是防守型产品。比如之前网易副总编张锐宣称,微博对四大门户来说,新浪是战略级产品,网易是变革型产品,腾讯是阻击型产品,搜狐是跟随型产品。更有业者这样评论:新浪拿它当饭吃,网易拿它当菜吃,腾讯条件反射抢着吃,搜狐说你们都吃我也吃。其实都是说说而已。张锐那样讲,有一些对各公司习性的判断在里面,但更像是鼓舞网易士气和打击腾讯气焰。就像以前业界长期诋毁QQ.com 用户低端广告价值低,流量只靠QQ 弹窗不靠门户内容之类,那是对广告圈糊弄糊弄的,大企鹅自己内部竟也有人当真?

  其实哪家公司会投入大量资源和人力在一块业务,还公开对这块业务的将士说:“你们就是送死的,对付对付别失守就行。”你见过谁家派敢死队,是配备战役级装备和兵力,还持续那么多年的?肯定还是希望进取打出漂亮仗,最坏能接受“不失守”而已。

  与兄弟若即若离

  与兄弟若即若离,我指的是腾讯微博跟QQ、QQ 空间等相处起来显得比较独。早期即通、空间和搜搜等部门都对微博有过支持,奉命行事也好,投资于“战略级产品”也罢,GM 们相互支持也成,兄弟们的支持是不少的。但后来微博追求独立性,几乎断绝了与大社交体系和大开放平台的协同,没有背靠腾讯生态体系压制新浪,而是单打独斗去“撞沉吉野”。

  微博自己一度说要做个广告系统,后来为啥没做我不确切知道。但广点通运营不错的时候,腾讯微博却没有开心地引进这样一个现成武器。社交游戏也一样。不甘于做一个受兄弟指挥的渠道很有志气,但前提得是你做成了一个好渠道。

  既希望大哥小弟们给量给底层支持,又不希望分享运营果实。自己既不是美国,又不肯加入北约给美国当日本小弟,资源有限还想学中国自建“完整工业体系”,呵呵。哥哥弟弟们再宠你让你,也不会一直傻下去。慢慢地,后起的微信都不愿意关联微博了。

  要说安心当肉盾,日本这样的肉盾当得其实很不赖,防守中国的时候把自己也搞成了强国。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好的肉盾本身也肌肉强健。

  对资源不依不舍

  大企鹅是有系统性的支持,让内部很多产品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只靠拼爹轻松就有机会成为千万级、亿级产品。这种系统性的成功保证,让腾讯人不必是特种兵,2 万个普通人加少量的英雄,就能为腾讯帝国持续开疆拓土。

  生为富二代是好事,但奶是迟早要断的。什么OMG 没有社交基因,这跟“防守型产品”一样不成立。微信团队不是搞社交起家,陌陌唐岩是搞门户内容出身。根本原因是这个产品一开始就是催熟的,没有尽快形成内在的生长能力,没有了解和满足用户让用户真的爱上,除了撒娇闹独立也没试过真的具备独立生存能力,一直是个靠输血喂奶的怪胎巨婴。直到被抛弃,还在说“妈你生我就是为了让我死吧”。

  一开始业界说,腾讯微博就是靠QQ 和空间说说同步,这也本不是真相,而是一种误解,或是别有用心的诋毁,慢慢竟真的一语成谶。

  2012 年中已有迹象,腾讯希望微博,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产品,得自己找到好好活的办法了。然后,你懂的。

  资源是毒药。当你不知道为何而战,当你并不为胜利而战,有毒药也不给你吃。腾讯微博,卒。

  原标题:关于腾讯微博之死,离职员工所了解的真相

  本文作者:腾讯微博离职员工李阳,微信公众号:veyro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