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星期一

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人尖叫

  没有内容的营销就是放空枪,一声巨响,毫无营养却镇伤内脏。是的,就是一坨干巴巴的硬广,毫无技术含量,劳民伤财,损兵折将。

  靠吆喝声吸引过来的顾客,大多是一次性顾客,不是贪便宜就是贪便宜。而靠内容吸引过来的顾客,大多是对你有些感情的,或者是将会对你产生感情的。

  我们都希望做出一些经典的内容,让顾客吃了之后就像吃了撒尿牛丸一样翩翩起舞,欲仙欲死,然后死心塌地消费你,念念不舍地记住你,甚至,骚里骚气地爱上你。

  可现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苦逼了一番,最后终于证明了自己是个傻逼,做出来的内容不是被人嘲笑就是被人鄙视。更惨的是,嘲笑和鄙视你的人就那么几个,还是你认识的亲朋好友,因为你的内容没有多少人看到。

  看着自己被自己这么蹂躏,心里是不是像打翻了一桶冰水,拔凉拔凉的?受伤的时候,不要用心灵鸡汤麻醉自己,也不要用二锅头自欺欺人,你要做的,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愉快地提升自己。

  为什么你熬了好多个通宵做出来的内容却付诸流水?为什么你做内容的时候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看结果的时候却像哭丧一样烦闷?为什么你每次都以为别人会赞一万次,结果连鸟都懒得拉屎?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同一个答案:你的内容不能让人尖叫。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人尖叫呢?个人认为,无论是一篇文章、一段视频还是一张图片,要让人尖叫,都需要具备以下属性:

  大前提:搞清楚你想让谁尖叫

  这是你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试图然所有人尖叫是很傻很天真的,每种内容都有它的特定受众,就像你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满足所有人。

  所有,第一件事是确定你的受众是谁。除了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人通常在想什么,痛点和痒点在哪里,你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怎么解决他们的痛和痒。是的,一个人通常都是浑身痛痒,需求一大堆,你要考虑的是你可以满足他们的哪一部分需求,而不要试图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

  在充分了解了你的受众之后,你才能开始考虑什么样的内容能够让他们张嘴尖叫,否则就是你张嘴哀嚎。

  圈定了一群人,并且摸清楚他们的脾气之后,怎么用内容让他们尖叫?个人认为,让人尖叫的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属性:

  有创造性

  经典的内容我们都很认可,很愿意分享给别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流传很广,大家都在看。这种内容通常都被模仿改编烂了,万变不离其中,谈不上什么创意。我们看到这种内容的时候,通常的反应都是“嗯,很有道理”,但是不会尖叫。

  人只会认可已经知道的东西,不会对他们尖叫。但是那些新奇的东西,却可以让人尖叫。创造性代表了稀缺,代表了新奇,会给人一种“哇,第一次见”的感觉。尖叫通常是装不出来的,只要你的内容让人意想不到,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叫起来。

  怎么才能让内容有创造性呢?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需要天赋的。其实也没那么玄乎,很多东西都是技巧性的。就像前面在《怎么让更多的人点开你的微信内容》一文提到的,除了要了解你的用户需要什么,还要弄清楚在你的领域内,已经存在哪些内容。那些已经存在的内容,大家都已经见过了,就不会对你拿过来的东西尖叫了。

  对于某样东西,用户的需求是不会变的,而且通常就那么几种。比如对于牛奶这种产品,大家的需求就是营养美味、新鲜、无污染等等。对于无污染这个需求,可能很多人会给大家介绍奶牛的生长环境有多么天然纯净,但是也有人会讲述“一头奶牛的一生”,后者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可能会更大,而且内容方面也更有创造性。

  主题聚焦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那种东方一枪西放一炮的电影通常会让我们很迷糊,看到结尾时,我们最想问的问题通常就是:它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种电影一般被誉为烂片,因为它连最基本的 表达清晰都没有做到。它不是留给别人思考的空间,而是让别人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思考。

  所以,做内容的时候我们主张一次只讲一个故事,不要节外生枝。在主题唯一性的前提下,再通过多种方式去增强表达效果,当表达的效果被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可能让人尖叫。就像挖掘机技术,一直往一个方向深挖才有可能有井喷的效果,这铲一下那敲一下通常什么都捞不着。

  例如,一部讲述“大学生毕业头一年的辛酸”的微电影,所讲的故事是有一个主线的,所有场景都围绕这根主线上下浮动,比如吃饭、租房子、恋爱、过年回家这些场景,但是浮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如果某个场景占用的时间过长,超出浮动范围,就会分散主题的表达威力。整个看下来,感觉就像一个人说话没有重点一样,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形式简洁

  不要以为形式只是个形式,它还是蛮重要的。如果认为有了创意就可以不注重形式,就相当于一个人有了内涵就可以不注重形象一样。营销不是装深沉,所以,“看起来怎么样”还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看起来怎么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给会让人对你的内容有一定的辨识度,比如是否有创意、是否丰富、可读性等等。另一方面是内容把观众引进来的难易程度。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观众获取内容的大概意思的难易程度。一般人消化内容都是先获取大概的内容框架,看值不值得读。比如一篇文章,他可能先瞄一下开头几句和大小标题,如果觉得不值得读,就不会再深读了。如果文章的形式毫无层次感,都是一片文字,那就让人无从下眼了,这样的形式自然也会堵掉很多观众。这对于音频和视频内容来说更加敏感。

  要让内容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形式上就要做到简洁。简洁的形式可以让人一下子知道明白内容讲的是什么,值不值得看。简洁的内容通常没有多余的字眼来干扰视听,比如公众号中的逻辑思维、杜蕾斯就做到很厉害。

  总结一下

  要让人尖叫,首选了解你的人,然后用出其不意的创意来刺激他,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

  来源:张飒的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创业公司被抄袭后如何逆袭

  5月中,创业界内应该都有耳闻问卷网被京东抄袭的消息。为了维权,问卷网的产品经理在微博上向京东发起了控诉,但是京东调研以“行业共识”草草的解释了这件事。虽然问卷网后期还向京东递交了律师函,但是至此之后,并没有听到更多消息,是否起诉也不得而知。

  不过,这件不大不小的事,却引发了创业圈的一阵讨论,因为被抄袭,是每一个创业公司都可能遇到的情况。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公司被抄袭后,逐渐落寞的案例了。IE抄Netscape后,Netscape于2008年停止服务了。Office Word抄Lotus Word后,迅速形成行业垄断。因为抄袭而灭亡,导致了小微企业对巨头产生恐惧,这种恐惧,最明显的莫过于曾经游戏公司对腾讯的恐惧。

  但是巨头染指,创业者就只有死路一条?我看未必!

  虽然创业公司在资金,人才,经验和管理上,都难以与大公司匹敌,但是就算同质化竞争中,创业型公司还是可以凭借一些优势脱颖而出。

  第一:创意,努力玩出新花样

  创业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在产品被抄袭的时候,第一反应,就应该更加用心的打磨产品,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算小而美,也能在市场内屹立不倒。在文章开头的抄袭事件中,问卷网就偏向这样的案例。在线调研是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问卷网一上线,就和开拓了新的运营模式,免费。这是当时所有的在线调研行业所不具备的特质。凭借这个优势,问卷网在调研这个小市场中,迅速获得了大量用户。同时,问卷网在产品的更新迭代上一直保持高速,其优良的用户体验,也是帮助其留住大量用户的法宝。最终上线不到2年时间,成为业内领袖。

  虽然相对于烧钱的立竿见影,靠产品和创意去获得用户的效果,明显不如意。不过,依靠创意和产品获得的用户是最忠实的。如果问卷网能够在未来静下心来打磨产品,加大力度提升用户体验,在未来的调研市场与巨头分庭抗礼的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

  第二:优质的服务,用超预期服务虏获用户

  中国消费者看中两点:便宜和服务好。在拼价格的过程中,巨头企业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服务,却需要用心。海底捞的服务,有口皆碑。海底捞并不是第一家做火锅的企业,它的服务也不是没有人模仿。但是为什么海底捞火锅品牌依然屹立不倒?

  因为,它的服务,永远超出你的预期!

  如果只是微笑,礼貌,折扣这种老三样都服务,再优质,也无法让客户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海底捞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火锅行业屹立不倒,离不开其超预期的用户服务。我曾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顾客在海底捞用餐后,询问服务生能否将桌上剩下的西瓜打包。服务生没有打包桌上的西瓜,而是将其倒垃圾桶后从后厨拿出一个完整的西瓜打包好,交给顾客带走。很显然,顾客被震惊到了,因为她原本只是想要几片吃剩的西瓜,但是海底捞却给了她一个西瓜。这种超预期的服务,让许多同行业者只能惊叹逆天,而抄袭者,也只能望其项背。

  第三:尝试颠覆和突破

  手机的抄袭事件并不少见,苹果和三星的抄袭战也打的惊天动地。,就市场占有率而言,三星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为25.8%,而苹果手机仅12.7%.巨头抄袭,并没有对苹果造成任何影响。苹果手机依然是公认世界上最好的手机。这一切,只因为苹果具有颠覆的精神。

  颠覆,是很难做到的。一个品牌必须有勇气去尝试,去创新,去试错,更重要的是有勇气去罔顾市场原有的规则。最具有代表性的颠覆者,就是乔布斯。乔布斯一直是个有颠覆精神的人,他不承认品牌公司现有的玩法,也不去顺应现有的产品功能,也从不循规蹈矩。相对于其他人,乔布斯是个纯粹的产品人,他只是在打造产品。他带领的苹果常,在新品中给人以惊喜,而相反三星已经因为新品没有惊喜,让人们失去期待,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这足以说明颠覆是非常重要的。私以为创业公司在面对巨头的抄袭和竞争,如何能做到时不时给用户以惊喜,是一家创业型公司是否能异军突起的重要标志。

  创业企业在被抄袭后,除了要积极的思考如何应对巨头的竞争外,其他方面完全不应该太过悲观。因为巨头的侵入,也未必就是坏事。如同文章最开始提到的京东抄袭问卷网,进军调研网站,侧面显示调研行业被京东看好。在线调研,相对于时下的o2o上门,b2c等模式而言,是比较冷门的行业。巨头的介入入也可以引发人们对该市场的重视,毕竟用户也需要被教育。或许巨头的介入可以帮助创业企业教育用户。所以,“抄袭”,不一定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就看创业企业如何去把握它。

  来源:chris投稿

2015年5月31日星期日

关于携程瘫痪事件“真相”的5点疑问

  5月29日凌晨4点15分,携程官方微博发布声明:5月29日1:30分,经携程技术排查,确认此次事件是由于员工错误操作导致。由于携程涉及的业务、应用及服务繁多,验证应用与服务之间的功能是否正常运行,花了较长时间。携程官方网站及APP已于28日23:29全面恢复正常。对用户造成的不便,携程再次深表歉意。

  至此,5月28日在整个中国互联网掀起轩然大波的“携程5.28瘫痪事件”真相水落石出。这条迟来的真相显然无法让业界信服,为什么迟迟不公布瘫痪原因?为什么在携程公布所谓“真相”之前已经有业界提前公布?为什么携程低级安全失误一犯再犯?

  显然,携程5.28事件所谓真相疑点重重,值得我们去逐一思考,携程到底还隐瞒了什么?

  为什么业界提前就知道是“内鬼”

  携程5.28瘫痪事件发生在上午,说明是内部人员所为的真相是在29日凌晨发布,然而在5月28日下午时,就有多位网络安全资深人士向速途网透露携程事件系内鬼所为,并非如支付宝的外部原因导致的故障。为什么业界人士提前知道内鬼所为?携程瘫痪事件发生之前,携程内部到底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迟迟不公布瘫痪原因?

  一般来说,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偶尔发生故障在所难免,但绝大部分情况下互联网企业能够第一时间解决,而如果第一时间无法解决,则第一时间也会说明故障原因,以此来打消公众的猜测和恐慌。 携程方面,第一时间如果无法解决故障,也应该告知用户和公众故障原因,但为什么直到当天深夜才将原因告知用户?公众的知情权真的这么难保障吗?

  为什么不公布真相细节,失误操作的原因是什么?

  既然已经查明了系内部人员导致了此次故障,携程为什么不公布具体原因? 到底是内部人员操作失误还是蓄意攻击? 如果是无意导致的过失,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宣布“这次事件是因为内部人员失误操作,并非传言的数据被物理删除,我们已经严肃的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如果是蓄意攻击,那属于家丑,不好外扬可以理解,但造成如此的的损失,是否应该给广大消费者除了道歉之前的其他赔偿呢?

  艺龙为什么也瘫痪了?

  携程在瘫痪后,建议用户访问艺龙网。但随后艺龙网也跟着瘫痪,无法访问。携程作为艺龙网第一大股东,是否应该分别说明这两起网络瘫痪事件?另外,艺龙和携程不管是管理体系还是服务器的机房线路均是独立分开的,艺龙遭遇的这次网络瘫痪和携程的瘫痪是否有直接关系呢?还真的只是一场巧合?

  为什么携程频发低级网络安全事件?携程内部到底怎么了?

  携程作为中国最大的旅行网站,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非常低级的网络安全事件?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携程为什么没有能够从泄密门事件发生后升级安全体系?携程内部到底怎么了?

  在笔者看来,携程连续多次出现非常低级的网络安全问题,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问题,更是管理层面出了漏洞。说明了我们传统的互联网巨头在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业务和产品本身,忽略了基本的管理规律,如果不完善公司制度和管理机制,携程即使这次不出问题,下次也会出现其他严重问题。

  附录:携程5.28瘫痪事件回顾

  5月28日上午11:09,携程称因为部分服务器疑似遭到不明攻击,导致官方网站及APP暂时无法正常使用。

  5月28日下午14时许:携程瘫痪事件刷爆微信朋友圈,引发各种原因猜测。

  5月28日下午15时许:携程网站声明暂时无法提供服务,正在紧急修复,并且官网顶部提示用户访问艺龙旅行网(笔者注:近期携程成为艺龙网第一大股东)。

  5月28日下午17时许:艺龙网瘫痪,无法访问,30分钟后艺龙网恢复访问。

  5月28日23:29时,携程官方微博宣布经技术人员抢修,携程官方网站及APP全面恢复正常。经过排查,携程郑重声明,数据没有丢失,预订数据也保存完整。

  5月29日凌晨4时:携程宣布此次事件系内部人员操作错误导致,而此前5月28日上午携程方面的口径是“疑似遭到不明攻击”。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5年5月29日星期五

谷歌发布照片应用Google Photos

  5月29日消息,北京时间凌晨消息,谷歌今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会上,谷歌正式发布了旗下新款照片应用Google Photos,这是一款云端照片、视频存储和管理工具。谷歌同时宣布Google Photos今日登陆安卓、iOS和网页平台,没有存储量的限制,可以无限免费的存储云端图片和视频。

  在照片和视频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难管理的现实情况下,Google Photos可以给这些资料一个家。据Anil Sabharwal介绍,Google Photos可以自动同步用户所有终端设备上的照片视频。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Photos可以将用户的照片视频自动分类。用户可以方便地管理自己的影像。

  通过深度学习,用户不用标注,Google Photos能够自动识别出相关的人物及事件。只要选中照片中的某个人物,设备中关于此人的所有照片就会全部显示出来。

  Google Photos同时具备了视频编辑功能。用户可以将照片组合成动画短片,并可以加入一些特效,增强视频的趣味性。

  另外,谷歌把照片分享功能做了增强和简化,可以对Google Now说“get a link”,然后就自动对每张照片生成一个链接,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享这些链接。

  谷歌宣布,用户在Google Photos没有存储量的限制,用户可以无限制的免费存储自己的照片和视频等资料。并且从今天开始提供,支持Android、iOS和桌面网页平台。

携程瘫痪映射出的企业数据管理乱象

  继支付宝昨天被一个农民工大哥的锄头打败之后,今天,携程也“挂”了。今天的头条是属于携程的,CDN、联想+范冰冰、黄晓明+baby已经哭晕在厕所。

  携程故障现在已经发生了4个小时,依然未见恢复迹象,这是继前不久网易全服务趴下,到昨天支付宝光纤被挖掘机挖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巨头被各类安全事件挖的体无完肤,深其原因,还是因为国内企业对安全问题的漠视,大家都忙于业务、忙于竞争,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一线业务中去了。

  特别企业数据的管理和保护这个领域,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这和国人的观念不无关系,就像买保险一样,大家都抱着侥幸心理,万分之一的几率,但是万一发生了呢?有一个数据可以例证,到微博上搜索一下备份,上面有近1亿条用户记录痛哭流涕的抱怨自己没有及时备份个人数据而终身遗憾,或遗憾终身!

  今天携程事件,据说是内部人为删除了所有的数据,包括服务器的根目录数据,相信备份肯定有,毕竟是上市企业,有严格的审计过程,数据如何管理、如何备份和恢复、涉及到哪些流程、有没有权限管理,应该都有四大会计所来做审核。我的一个朋友,当初在1号店负责运维时,因为1号店被沃尔玛收购,作为上市企业的关联交易公司,当时沃尔玛派KPMG来做详细的审计,核心岗位和管理层都被做了访谈,并出具了详细的操作流程,他亲自参与这个过程,审计是做了,但在执行人心中是非常没有底气的。这位朋友之前呆过的几个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有做数据管理流程和备份恢复服务,但是因为这些安全业务比较边缘,所以在整个公司关注程度很低,并没有落到实处。

  所有的公司都有做数据管理和备份,无论是小微企业老板自己手动用U盘或者硬盘拷贝、还是大的互联网公司有专门的运维人员专项负责、传统的中大型企业用专业的软硬件工具,关键是99%的公司都没有做数据管理流程、备份和恢复的演练,恢复的数据到底可不可用,如何快速的恢复等操作演练。

  再来看看欧美环境,再小的一家公司,都有专业的数据管理软件或者专业的IT维护人员,他们极其重视数据,视数据为企业生命,所以在欧美,做数据管理和保护的IT公司不下500家,像IBM、HP、Dell、EMC、赛门铁克、康沃、飞康、爱恩铁山、CA、carbonite这些老牌的上市公司,还有很多新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如Datto、code42、durva、Rubrik等企业。而中国该领域企业少之可怜,国内的IT软件公司绝大部分是代理欧美产品,极少数是自己维护开发,无法保证专业性。

  有消息称,此次攻击直接导致了携程网站的数据库被删除。接连发生在互联网巨头身上的灾难,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安全是细活,但安全更是无绝对的,无论工作做得多细,团队的技术实力多牛,都无法做到绝对安全。数据备份作为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有效杜绝人为原因和技术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通过数据备份的分布式管理,将代码、数据库、文件等进行异地容灾保护,加上有效的集中管理平台,就可以在数据发生损坏或丢失时自动进行恢复。

  目前,国内在企业数据管理和保护该领域企业只有多备份等少数几家公司,国内的IT软件公司绝大部分是代理欧美产品,极少数是自己维护开发,无法保证专业性。究其原因,数据管理要做的非常专业实属不易,该领域属于基础技术领域,要与各类操作系统、硬件平台、文件系统、网络和安全领域交互,比如分块、去重、压缩、上传下载、增量、加密、索引、存储分层、海量小文件、备份和恢复时间窗口、集中管控等综合技术难点。传统的IT企业不愿意做基础研发、还靠代理或者买单机版软件垂死挣扎,新型互联网企业不愿意做也看不上这个不性感且极度垂直的2B领域。

  最后,想问一下,晚上去股市抄底携程靠谱吗?

  来源:投稿,作者:程小微

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企业网站SEO优化方案实例

  早先曾经受邀帮助某企业网站进行了一次SEO优化分析,解决这个网站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的页面状态,最终提高连该网站整体的页面排名何权重,这里月光博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案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SEO优化方案的优劣。

  一、网站当前状况

  该企业网站有一个16年的域名,网站的程序为企业自己开发的CMS程序,Google权重正常,而百度权重相对较低,说明网站在百度搜索里竞争力较低。

  二、网站存在的问题

  1、网站安全性

  通常网站安全性较好的话,会比较容易获得较好百度排名,如果网站具有重大安全漏洞,则可能会被百度降权甚至除名,从目前情况下看,该网站在百度中的安全性检测效果不好,需要将全部安全漏洞修复,否则不但百度权重难以提高,而且会带来网站被黑客攻击的危险。

  另外,网站内的论坛存在spamer发布的黑链,数量不少,有可能会导致百度搜索引擎的惩罚,导致网站被降权。
 
  2、死链接情况

  死链接决定了搜索引擎爬虫对网站的爬行情况,一个网站存在死链接不是什么好事,首先一个网站如果存在大量的死链接,必将大大损伤网站的整体形象,再者搜索引擎蜘蛛是通过链接来爬行搜索,如果太多链接无法到达,不但收录页面数量会减少,而且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权重会大大降低。

  对于不存在的页面,应该返回 404 信息, 目前返回302信息,属于不正常情况,302的重定向跳转非常容易被搜索引擎惩罚,属于黑帽作弊。应该立刻修改,在404页面返回正确的404信息,并提示一个页面地址, 不要立刻进行302跳转,而是等待几秒后通过javascript进行跳转。

  一些过期的内容搜索引擎抓取会返回500错误,应该使用301重定向页面。

  单独建立一个404的html页面,该页面显示一段时间后,使用javascript的方式重定向到网站首页,具体HTML页面代码,建议参考新浪的404页面。

  三、网站结构优化

  网站的布局过于传统,应该在网站底部加入网站的二级导航或者网站地图,如此方便客户也方便搜索引擎。

  网站目录的组织方式采用:首页-》栏目页-》内容页。网站顶部增加面包屑导航,底部增加主要栏目的导航,导航地址增加到所有页面上。

  增加robots.txt和sitemap.xml文件。同时提交sitemap.xml到各个搜索引擎。

  四、网站页面优化

  1、网站描述及关键词的密度

  网站描述是为了搜索引擎及客户更直观的了解网站本身,了解网站服务和产品信息。关键词及关键词密度决定了网站关键词在搜索做网站制作或者网络推广的人估计没有谁不知道SEO的,即搜索引擎优化,这是一种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规则来提高目的网站在有关搜索引擎内的排名的方式。

  问题:网站标题仅为公司名称,也不能准确表达网站的主题,keywords标签里的关键词太多,同时关键词在网站首页无法显示,说明了搜索引擎很难判断网站的关键词。

  建议:在网站Title里,最好将“首页”两字去掉,或者放在后面,突出企业的核心关键词,另外增加“官网”以及企业的核心口号到Title后面。

  重新选择keyword,keyword应该在首页具有一定出现频率,且密度大于2,例如企业名称等关键字。

  2、网站的图片和flash优化

  问题:网站存在了大量的图片和幻灯的表现形式,网站显得好看,但不实用。

  解决:对于所有图片均需要在图片加上 alt 说明,如此搜索引擎才能知道网站讲述了哪些内容。尽量减少Flash并增加文字信息。

  3、H标签优化

  问题:网站文章的标题没有增加H标签,而是通过字体大小来显示。

  解决:所有文章的标题都放在H1标签中,而小标题就放在H2标签上。H1和H2标签的样式通过全局CSS来控制。

  五、内容优化

  问题:网站内容更新量少,不利于网站在各个搜索引擎的收录。

  解决:网站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经常更新并且原创的内容是搜索引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网站的内容维护:

  1.根据目标关键词制定内容更新计划。

  2.分析长尾关键词,进行整站长尾布署。

  3.看具体情况,建设站内专题栏目,以丰富网站内容。

  效果跟踪与评测分析:根据日志和统计系统分析每日从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分析客户的来路等等,经过统计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访客的动态,并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优化策。

  主要的措施包括:主站增加内容更新频度,并将更新的内容通过新浪微博、新浪博客等外部平台发布,带回反向链接。

  六、外链优化

  问题:反向链接少,反向链接的文字大多是企业名称,不利于优化业务关键字。

  解决:加强外链建设,向各大分类目录提交网站,从而增加网站的知名度。同时在其他第三方网站里面提交主站信息,与同类型网站交换友情链接,适当购买合适网站的外链,来增加整个网站的反向链接数量。

  在社交网络上,多提交一些原创的高质量文章,同时在文尾加上网站的链接,建议优先使用新浪微博,同时在新浪微博上绑定新浪博客,然后在新浪微博上发布长微博,自动同步到新浪博客,这样新浪博客上文章也会增加官网外链。

  对于网站上的官方软件产品下载,建议将软件产品提交到各个下载站、手机应用推荐站等。争取在各个知名下载站上提高产品的曝光度。此外,软件下载站,手机应用推荐等网站提交成功后,通常还会有一个反向链接地址,可以提高友商官网的域名权重。

  七、媒体软文

  问题:在百度指数中,官方核心关键词的百度指数一直低于竞争对手的百度指数。

  解决:百度指数的媒体关注度可以通过发布软文的方式来提高。所谓“软文”,就是指通过特定的概念诉求、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消费者走进企业设定的“思维圈”,以强有力的针对性心理攻击迅速实现产品销售的文字模式。软文推广的作用在于提升品牌为主,从而带动流量的提升,让更多对公司网站内容感兴趣的人们更好的了解公司,进而成为公司的实在客户,为公司带来更多的订单。通过各大门户网站,在里面发布一定的重要新闻,可以有效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这就是通过建立新闻的模式达到的推广效果。(让有质量的新闻报道定时出现在品牌网站上)

  效果评估:软文效果评估以百度指数的指定关键词的媒体关注度为指标。

  八、百度竞价排名

  问题:对于某些核心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通常前几名都是百度推广竞价广告,官网自然排名第一却排在后面。

  解决:对于有商标的关键词,可以联系百度申请品牌保护,这样竞争对手就无法投放这个关键词,自然排名就会上去了。对于无法进行品牌保护的关键词,只好也投放百度竞价,提高关键词和目标网址的关联度,以期待使用较低的金额获得较多的点击量。

  综上所述,针对这个网站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个优化步骤:

  第一步:进行网站内部优化,杜绝死链接,加强网站内部链接建设,(内部链接也是反连接,反连接即入站链接,对网站的排名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步:修改后的网站链接及地图重新向搜索引擎提交,向分类目录提交网站。

  第三步:内容建设,主站增加内容更新频度,多对外发布高质量原创文章,并将更新的内容通过新浪微博、新浪博客等外部平台发布,带回反向链接。

  第四步:国内优化需要加强百度产品建设,在百度知道、百度文库、百度经验等百度类网站提交主站信息,或者通过购买高权重百度外链来增加百度权重,来宣传网站、产品和服务。

  第五步:采用竞价排名和SEO优化相结合,为了要让网站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接受合的策略、SMO和SEO相结合的策略,多管齐下,重质量和数量,全面提高网站的权重。

  因为该网站为企业自己的开发人员进行开发,因此需要针对网页开发人员指定一个网页开发规范,下面是专门针对该企业的SEO网页设计规范。

  企业网页设计规范

  1.页面:为每个网页添加合适的标题,如果是网站首页,则标题建议使用站点名称或者站点代表的公司、机构名称;其余的内容页面,标题建议做成与正文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标题使用倒序,格式为“页面标题_栏目标题_网站名称”。标题中应当包含该页面最重要的目标关键词。每个页面的标题应该各不相同。

  2.标签:充分利用网站首页或者频道首页的 description 标签,提供此网页内容的概括说明,形式为<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此网页内容的概括说明" />.内容页面不添加description 标签和 keyword 标签。

  3.导航:确保网站导航都是以html的形式链接。网站应该有明晰的导航和层次结构,网站上重要的网页,应该能从网站比较浅层的位置找到,确保每个页面都可以通过至少一个文本链接到达。站内的页面都要有链接至首页,链接结构为:首页-内页-首页,相关联的网页内容要做互链,如文章下方的“相关文章”功能。所有页面之间应该有广泛的互联,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点,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网站地图。如果站点地图上的链接超过 100 个,则需要将站点地图拆分为多个网页。

  4.链接:使用文字而不是flash、Javascript等来显示重要的内容或链接。当链接到相关内容时,请使用能确切描述该内容的文字。比如,当你为浏览者提供更多Photoshop信息的链接时,使用诸如“关于Photoshop的更多信息”的描述,而不只是“更多信息”。

  5.图片:尽量使用文字而不是图片来显示重要的名称、内容或链接。如果必须对文字性内容使用图片,使用“ALT”属性来加入一些描述性的文字。网站上重要的图片,如:logo,照片,导航图片等,都需要使用“ALT”加上描述。

  6.改版:网站改版或者网站内重要页面链接发生变动时,应该将改版前的页面301永久重定向到改版后的页面。网站更换域名,应该将旧域名的所有页面301永久重定向到新域名上对应的页面。

  7.框架:不要使用frame和iframe框架结构。

  8.URL:尽量使用简单的URL地址,如果网站采用动态网页,尽量减少参数的数量和控制参数的长度。

  9.CSS/JS:样式表尽量放在页面的顶部,脚本尽量放在页面的底部,尽量使用外部的CSS和JavaScript文件。

  10.其他:利用网络服务器上的 robots.txt 文件。告诉抓取工具哪些目录可以抓取,哪些目录不可抓取。创建一个sitemap.xml文件并提交到Google Webmaster和百度站长平台。

2015年5月26日星期二

DT时代变革的反思

  DT一词,翻译过来即数据科技。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词,但它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阿里研究院最近写的一本书《互联网+:从IT到DT》。阿里作为国内IT技术的引领者,其技术定论不可轻易忽视之!

  我们先撇开DT不说,我们先来看一看IT。

  从1936年的图灵机的发明到1945年冯。诺依曼机的出现,这些都是计算机发展的基石,甚至于往后各种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的诞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都不是IT.真正IT技术的开始应该是万维网的发明,这标志着信息进入了互联的时代。

  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比国外稍微的晚了那么几年,但其发展势头远不是其他国家能比的,97年的时候只有60万网民,而现在已经超过了6亿,其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可以说,如今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了人们衣食住行甚至是政务等方方面面。

  这是一个IT时代!

  对于这个定论,或许大部分人都不会反对。但是有一天,有人突然对你说:人类正在从IT时代步入到DT时代。

  DT时代,数据科技时代。我们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数据科技时代?为何这么突然?!

  这并不突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有预见性!

  DT时代来临——变革在悄然发生

  数据科学家一词,最早是在09年被提出来的。当然,它的提出并不是一个轰动性的事件,甚至可以说还有很多人并不赞成突然出现这一科学分支。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有人在腾讯科技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数据科学家可能成为2015年最热门职业》,我们暂且不去评论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是它已经给出了一个信息—数据,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如今,在各大招聘网站,我们可以随意的搜索一下“数据挖掘”,各大公司企业的针对于这个岗位的需求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同样,通过各个招聘网站平台等,我们可以发现不断有新的职位名称被创新出来,如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Hadoop工程师等等。

  数据挖掘工程师这个岗位或许早就有了,那么大数据挖掘工程师呢?一字之差,但蕴含的意义却相隔千里。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从程序猿、攻城狮的角度看到的,这并不能代表宇宙大众的意思。

  好吧,我们换个思路来思考这个问题。不过咱还是接着说招聘,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大数据时代招聘模式的文章,分析了一下招聘网站到底“懂不懂”我们(求职者)需要什么。

  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打开了一个招聘网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恰巧是我们想要投递的职位;我们打开一个电影,侧栏显示的是一个个相关的电影,要么恰巧是同类型的,要么恰巧是同一个演员的电影;我们在网上购物,底栏显示的恰巧是你需要的东西。

  好吧,不止如此,我们看文章、搜索问题、网上预约旅行甚至是看新闻,总是会在一些不经意的角落里发现我们刚好需要的信息。好巧!

  这并不是巧合!个性化定制已经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暂且不去考虑这个个性到底有多个性,不可否认的是,与传统的信息展现来对比,它的确是起作用了。

  是的,我们猛然发现:人,作为一个在互联网上主动寻求信息的主体,已经开始变得“被动”起来了。

  曾几何时,信息已经变得如此“主动”。但是,这一切让我们感到又是那么自然。

  究其所因,其背后的数据是“罪魁祸首”。是的,数据把我们“出卖”了!

  我突然想到了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个事。出于某种原因的需求,我需要一批小企业、小公司的联系方式。按照我们传统的做法,肯定是找相关领域的人,依赖其关系脉络,拿到这一批联系方式。

  但是我突然发现,我们在相关领域并没有熟识的朋友,或者说即使有,也不可能拿到这么多的联系信息。

  最终,我还是拿到了近3000多个企业邮箱。风过留痕,雁过留声。如今是一个互联网“横行”的时代,只要是个行为实体,总是会在互联网上留下足迹的。我以智联招聘为源头,使用爬虫、网页信息提取、数据分析挖掘等相关技术拿到了这一批数据。

  这次的事让我再一次感叹互联网信息量的浩瀚、伟大。信息技术“沧海桑田”般的快速变迁,十几年积累的底蕴,互联网上蕴含信息就如同一座巨大的金山。“卑微”如斯的人都能从中“窃取”一份小小的财富,那么浩瀚地球中的其他万千大众呢?

  数据竟然已经变得如此有用,数据的影响力竟然强大如斯!这一切的变化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是那么的悄无声息。

  或许,真如马云所言: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

  在数据处理需求急剧上升的今天,是什么在支撑着数据的变现?

  DT时代的骨骼——大数据处理平台的衍变

  是的,正是数据处理平台,或者换种说法: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流程。

  从数据的采集、清洗、流式实时计算、数据落地。在大多数时候,这一套完整的流程过后(或许会没有流式实时计算),这才真正进入数据的价值挖掘阶段,包括了数据的离线计算,通过一系列的建模挖掘其隐含的商业价值。

  当然,在大数据遍地的今天,数据的收集也好、处理也好、挖掘也好,我们想必也要加一个“大”字了。

  那么,在DT时代来临的今天,能够支撑这一流程得以流通的正是数据平台,或者说是大数据处理平台。

  它将是支撑DT时代来临的骨骼!

  当然,大数据处理平台也不是一开始存在的,它也必然经历着一系列的衍变。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或这或那的数据平台形式。

  就在不久前,我曾在storm-分布式-IT技术群中发起了一次近千人的话题讨论(当然,实际参与讨论的人远没有这么多,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喜欢静静的围观的),其核心就是当前互联网公司中大数据平台发展的现状。

  当时的讨论过程很剧烈,汇聚了各个企业公司的大牛小牛、程序猿、设计狮、产品狗,总之各种动物都有,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观点看法,但总体来说就目前几种大数据平台的形态,大家还是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的。

  (1)大数据处理平台的终极形态——深度挖掘

  数据已经完美流通,包括了完整的大规模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预处理清洗系统、数据流式实时计算系统、大规模数据存储系统、大规模离线计算系统;拥有全面的数据监控调度系统,能够方便地低成本地进行数据流程监控、调度,实时掌握数据的动态变化;拥有完善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机器学习算法库,数据挖掘层面,已经进入了数据深层挖掘阶段。

  其中以BAT为代表。在国内,BAT一向是技术的引领者,因此他们在数据价值挖掘这一方面,也确实做到了领先地步。

  (2)其次是大数据平台完善,处于数据浅层挖掘状态

  同样,这种形态的企业公司,数据平台的数据已经完全打通,他们已经在开始尝试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意图达到数据的变现。

  当然,或许是由于技术积累的问题,或许是人力物力的原因,他们并没有能力做深一层的探索、挖掘,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努力。他们缺少是一套完善的,适合自己的,又能够方便使用的数据挖掘库。

  处于这种形态的公司也不少,诸如CSDN、去哪儿、艺龙等等,他们在个性化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3)数据流通,处于数据统计分析阶段

  这种形态的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处理平台已经基本搭建,数据已经能够流通,处于大规模数据的统计分析阶段。

  这种类型的公司,他们更多倾向于对数据仓库的建立,对大批量数据进行存储、统计并且分析数据的走势以及变化。所以,就Hadoop生态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Hive之类的技术或者工具。

  处于这种形态的公司是占大多数的,典型如刚组建大数据部门的短短一年时间的360,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公司,数不胜数。

  他们希望摸清楚自己到底掌握了什么样的数据,这些数据到底是怎么变化的,通过对这些数据的了解以及掌控,他们才能更好做出更合理的商业决策。

  在不久的将来,在他们已经充分掌握了数据的规律,他们也必然会向数据潜在价值挖掘方向努力。

  (4)数据整合,平台搭建阶段

  这种形态下,数据尚未流通,整个体系尚未搭建起来。

  或者说,很多企业公司,在以往的情况下,各个部门产品,其数据都是分开维护的。需要维护多份数据,成本高;数据的利用率低,数据不连通。

  他们意图将数据进行整合,有一套完整的收集、清洗以及落地的流程,因此,他们尤其缺少懂得数据收集、数据清晰以及数据大规模落地的人才。或者,换个更通俗的说法,他们缺少懂得hadoop生态平台的人。

  这种公司也不少,诸如金山的西山居,智能手机界的黑马小米等。

  (5)数据量不够,但然仍意图搭建一个大数据处理平台

  这一部分公司大部分都是小公司,在数据量层面上,他们并没有很急切的需求,去搭建起一套完善的数据处理平台。

  或许是受大数据潮流影响,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数据量的增长,这也必然是一个趋势。

  所以,他们往往也会花费少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一方面上进行技术预研,或者搭建起一个简单的小规模数据处理平台。

  其实,简单来看,这是大数据处理平台的五种不同形态,但这又何尝不是大数据处理平台的一个衍变过程呢?!

  在DT时代来临的今天,你是否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的位置,将来又将向何处发展变迁?

  只有将骨骼搭建起来了,我们才能、才有资格去谈论如何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我们不止需要骨骼来支撑DT这一体系,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液来激发它的活力。

  DT时代的血液——数据从何处而来

  是的,前面我们说了很多很多,但一个关键的问题不可忽视:数据从何处而来?

  如果说大数据处理平台是支撑DT的骨骼,那么数据就是DT的血液。那么如何造血就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了。

  (1)企业的业务数据

  数据最直接来源就是各个企业公司自己产生的业务数据,或许是某些公司拥有很强的预见性,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收集自己的数据,也或许是他的无意之举。

  但不管怎么样,他把自己的历史数据给保留了下来。当然,有部分公司,本身产生数据的速度就足够快,数据量也足够多,他们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

  (2)互联网的隐藏数据

  前不久,有一个朋友在群里问了一个比较复杂问题,是关于数据抓取解析方面的。

  可能是他问的问题太深奥,也可能是恰巧群里大牛都不在,总之就是没有人解决。

  有人就问了:哥们,你研究这个这么深干吗?他回答了一句:抓取数据啊,难道你们研究处理的数据不是从网上抓取的吗?

  这句话让我猛然惊醒:有人已经开始向互联网这座公共金山动手了。

  十几年的底蕴,隐藏了多少数据财富?在DT时代来临的今天,必定会越来越多的人去挖掘它的价值,只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技术、一定手段而已。

  (3)移动互联网数据的暴涨

  相对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他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4G网络的推广,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数据正在处于爆炸似得增长。

  同样,这是一座新的数据金山,需要我们去开采它。

  (4)传统以及线下数据的接入整合

  随着总理的一句“互联网+”,传统行业开始纷纷与互联网进行结合,这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线下数据的接入与整合。

  或许有人会说:传统行业能有多少数据。可千万不能小看传统行业的数据,毕竟他们有着近乎数十年,远超于互联网的历史,其累计的数据量亦不可小看。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线下接入的数据也将是DT时代的血液之一。

  (5)网连万物——万物都可以产生数据

  说道物联网,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说他一定会火起来,但是之前却一直没有火起来。究其因,不在乎两个:一是移动网络成本过高;二是终端感应技术尚未发展到这个阶段。

  但如今不一样了,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移动网络成本大幅度下降;智能终端感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让物联网这一技术方向不再是概念。

  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纷纷布局智能领域了,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办公等等。

  在DT时代,感应终端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数据产生源,一个DT时代造血的源头。

  在DT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不止是数据处理以及数据获取这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反思,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去思考。

  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我们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迎接DT时代的到来!

  来源:投稿,作者:博客虫,作者公众微信号(博客虫,ID:blogchong),关注最前沿的IT技术,关注最热的IT时讯,分享最蛋碎的工作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