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星期二

GitHub遭遇超大规模DDoS攻击

  全球知名的软件代码托管网站GitHub从3月26日开始,遭到其网站历史上最大规模DDoS攻击。截止目前攻击已经超过了80多个小时并且仍在继续。GitHub指出,攻击者的目的是逼迫Github移除反审查项目Greatfire。

  作为开源代码库以及版本控制系统,Github拥有140多万开发者用户。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转移到了云上,Github已经成为了管理软件开发以及发现已有代码的首选方法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GitHub以其开创性的新型软件开发方式并且能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自力更生实现公司盈利和300%的年收入增长成功的吸引知名风投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一亿美金的投资。据悉,新的资金注入将帮助GitHub平台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扩展。

  遭受DDoS攻击的体验对于Github来说已经不是首次。2013年1月15日晚间,全球最大的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GitHub突然疑似遭遇DDOS攻击,访问大幅放缓,该网站管理员经过日志查询,发现是来自12306的抢票插件用户洪水般的访问导致GitHub出现问题。

  目前,这次攻击已经导致GitHub在全球范围内的访问速度下降。从3月28日起,GitHub在某些范围内变得十分不稳定,多数情况下无法访问。

  攻击持续80多小时

  GitHub官方博客发文指出,攻击者的目的是逼迫Github删除某些特定内容的页面。根据第三方的研究称,此次攻击采用了HTTP劫持,加密连接不受影响。攻击者的设备设在国际互联网和国内互联网的边界上,用恶意的代码替代百度的js文件,载入恶意代码后用户的浏览器将会每2秒访问域名https://github.com/greatfire/和https://github.com/cn-nytimes/。

  百度方面已在百度安全攻防实验室的微博上否认自身产品存在安全问题。Github的反制措施则是用alert(“WARNING: malicious javascript detected on this domain”)替换了原网页的内容。

  据悉,攻击者先后使用了四种DDoS技术攻击GitHub:

  第一波是创造性的劫持百度JS文件利用中国海外用户的浏览器每2秒向托管在GitHub上的两个反审查项目发出请求,这一手段被GitHub用弹出JS警告alert()防住;

  第二轮是跨域<img> 攻击,被GitHub检查Referer挡住;

  第三波是DDoS攻击GitHub Pages;

  第四波是正在进行中的TCP SYN洪水攻击,利用TCP协议缺陷发送大量伪造的TCP连接请求,让GitHub耗尽资源。对于Greatfire所实现的collateral freedom(PDF),也有许多人对此表达了不满,Greatfire的做法让一些CDN服务商遭到了封杀,而GitHub是最新的受害者。

  稿源:新浪科技

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

公司里的自媒体人,留你何用?

  就在这几年,自媒体这个群体抬头了,身边就有一哥们不顾家人反对倔强地加入了自媒体大军。这里说的自媒体大军,是指那种职业化的自媒体,就是以做自媒体为生,没有在公司任职的。

  后来,我发现有些自媒体人洗手不干了,说一直孤军奋战,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想找家公司好好上班。一打听他们到公司做什么工作,他们咧开嘴一笑:还是做自媒体。

  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两年前可能还没有公司招聘自媒体这样一个职位的,现在到各大求职网上一搜,还真出来一大堆。既然都出现了,那就是合理的,我也觉得公司设立自媒体这个职位也是很聪明的做法。

  企业里自媒体到底是个啥?有啥作用?为啥会出现在这个遍地节操的年代?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我是怎么理解企业自媒体这个角色的?

  我理解的企业自媒体就是讲述企业故事的人。在信息扁平化的互联网时代,没有故事的企业是很危险的,因为消费者的眼球都从传统的媒体转移到了网上,你不出现在网上,就等于自动消失在消费者的眼球当中。

  利用互联网,企业更容易找到顾客,更重要的是顾客也很容易接触到你,所以,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显得更加重要了。之所以叫做自媒体,背后就应该是能与顾客互动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冷冰冰的企业形象。微信之所以成为自媒体的主要工具,就是因为它跟其它工具相比,跟用户的距离最近,最容易跟用户进行日常互动。

  为什么企业需要自媒体?

  1、 成为会说话的公司:企业需要一个人物形象

  以前的企业,没有个官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现在的企业,光有一个官网会被人说没有人情味。PC端的官网,即时性的互动功能是比较差的,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如果信息展现还不到位,一般访客都不会再浪费太多时间,因为顾客的选择太多了。所以你必须“动起来”,主动去跟访客互动,主动去表达自己,并耐心去倾听他们的需求。能发挥这种功能的,绝对不是靠牛逼的计算机技术,而是靠一个活生生的富有感情的人。企业里的自媒体人,就是充当这样一个角色。企业自媒体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把通常官网上的官话套话用顾客听得懂并且喜欢听的方式表达出来,消灭假大空,让企业形象更接地气一些,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内容的基本要求。

  2、 顾客都喜欢主动一点的企业:企业需要近距离接触客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眼球的地方,就有广告。在以前的纯真年代,做广告的渠道非常有限。有钱的公司都把钱砸到电视、报刊杂志上,没钱的就往电线杆上糊。但是以前的广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离用户太远了。自从有了电脑和网络,无孔不入的广告让我们大开眼界,防不胜防。网络的开放性迫使企业要主动去进行布局,主动去接触用户。既然大家喜欢上网,我们就要到网上去发软文、发视频、发图片……现在,大家离开手机就活不了,我们就要钻到他们的手机里去,微信微博这种新媒体就是很好的载体。如果你不主动一点,别人根本看不到你。

  3、 会哭的品牌才有奶吃:不仅仅是刷存在感

  即使是在菜市场卖菜,吆喝的总比不吆喝的生意好点。自媒体人的责任之一,就是为企业吆喝,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并解释我们做的事情对顾客有什么好处。这种吆喝分为两种,除了自我的表达(媒体报道、品牌特点等),还有对舆论的引导。因为顾客在接触品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甚至误解,这时候就需要有个人去进行话题引导,为好的言论助力,把不好的言论圆回来。只有这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你的品牌的传说才是漂漂亮亮的,这会反过来反哺品牌的信任度和订单量。

  4、烧钱砸广告这事,根本停不下来

  如果某个企业今天获得了融资,可能明天就开始烧钱了,互联网企业更是这副德行。广告是最烧钱的环节之一,但也可能是很多企业烧得最过瘾的环节,没有之一,因为马上就可以看到白花花的流量涌进来。但是,如果太过于依赖这种付费流量,付费广告一旦停下来,流量也就基本枯竭了,这是比较被动的。

  企业的自媒体人不一定要做很多推广去吸引流量,但是他可以为企业囤积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无论是公关稿还是有趣的微信帖子或者放在网站上的一套理财入门教程,都是一个企业在网上的资产。这些内容是基本上不花钱的,关键是它们有累积效应,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声量越来越大。对引流来说,投广告可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做内容引流可能会慢些,但它会让流量持续不断稳步增长。

  公司里的自媒体人,应该做些啥?

  一个公司雇一个自媒体过来,绝对不是写写文章或者运营微信公众号这么简单,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打卡、烧开水、开会、加班等等。是的,既然不再是自由职业者,很多事都不是你一个人的事,首先要学会服从公司的规章制度。然后,自媒体人在公司应该主要忙以下几件事。

  1、内容渠道管理

  持续地占领内容输出的阵地,扩大自有阵地的版图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只要有眼球的地方,都要占领下来,最基本的就是要注册个账号,有没有去运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无论是哪个行业,以前几类渠道都应该去攻占下来:

  高流量的大众平台

  平时大家经常可以接触到的一些平台,如微信微博、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博客中国等)、搜索引擎产品(百科、知道、经验等)、问答平台(知乎、天涯问答等)、视频平台(优酷、腾讯等)。

  本行业内的社区和媒体

  行业内知名的社区和垂直媒体。

  商业评论、创业创新、科技类媒体

  虎嗅、钛媒体、I黑马等等。

  2、内容制作

  渠道占领下来之后,需要内容去充饥,否则就只是一片荒漠,无人问津。有些渠道的内容供应一旦开始,是不能停下来的,比如微博微信这种,一停下来就等于告诉别人公司不行了。

  内容制作的方法太多了,形式也太多了,没有一套统一的方法论。但是无论做什么内容,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考虑清楚的:

  1. 所做内容适合放在哪些渠道?
  2. 内容的形式(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是什么?
  3. 此内容可以达到何种转化?
  4. 怎么去评估内容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营销目的内容都是耍流氓,但是从内容到营销的过渡或者说内容与营销之间的平衡也是很考验功夫的。后续文章会对“植入技巧”这个话题进行详细分析。

  3、跟粉丝互动

  每个品牌在跟用户接触的过程中,总会有摩擦有火花,有点赞的也有抱怨的。公司里的自媒体人应该是对粉丝反馈最敏感的那个人,第一时间发现大家是怎么说你的。对于点赞的,要及时迎合,推波助澜,把赞美声狠狠放大;对于抱怨的,也要及时安抚和解释,把负面言论使劲压下去。粉丝对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一颗种子,自媒体人应该对好的种子进行悉心培育,把坏种子扼杀在摇篮里。

  4、 建立合作关系

  除了要跟粉丝对话,自媒体人还要跟各种行业伙伴进行友好洽谈,混进各种圈子拉拢各路人马为自己搭建关系,进行宣传推广。例如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找相关的号进行互推互捧,交换流量。合作方式多种多样,付费的免费的都有,该怎么发挥就看具体情况了。

  弱弱地小结一下

  公司里的自媒体人,用内容营销的话来讲,可以充当首席内容官的角色,也可以理解为公司的代言人。内容官不是一个国家干部,不是公务繁忙的公务员,而是一个管控企业内容输出的人。这个角色在国内还比较少,但是在国外已经比较普遍了,而且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位置,公司里的自媒体人就相当于这样一个角色,当然也有叫做内容总监、内容运营师、内容总编的。个人认为,凡是想在互联网上有一席之地的企业,都应该尽早设立这样一个位置,否则的话,是金子也没有机会发光。

  来源:张飒的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北京冬奥会申委:将对游客开放互联网访问

  3月25日晚间消息,路透社今日报道称,北京2022年冬季奥会申办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惠周三表示,如果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会,外国游客将拥有开放的互联网访问。

  除了担任副秘书长,王惠还兼任申办委员会新闻宣传部部长和新闻发言人,她今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将提供开放的互联网访问。

  当被问及“如果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外国游客是否将拥有未经审查的互联网访问”时,王惠说:“一些人经常会提到Facebook和Twitter,但我周围的人们根本不喜欢使用。”

  “我们拥有微博和微信,中国6.5亿网民可以自由使用这些工具来交换和接收信息。如果你让我使用Facebook和Twitter,我是不会使用的,我喜欢使用微博和微信。”

  但王惠补充道,外国游客,包括媒体、观众或运动员,他们在2022年会拥有开放的互联网访问。她说:“毫无疑问,2022年冬奥会将比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更开放。”

  本周,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正在北京考察,最终的举办方将于今年7月确定。除了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其他城市只剩下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Almaty)。

  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织者已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建立了官方页面,主要针对国外观众。去年11月组织者发出了首条Twitter消息,目前仅有约550名粉丝。而Facebook页面只吸引了400多个“赞。”

Facebook将发布虚拟现实硬件

  Facebook在年度开发者大会上表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无人机将帮助这项服务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提升社交网络的用途。这也是该公司迄今为止对这些项目作出的最为明确的解释。

  Facebook高管称,该公司的很多项目对其社交网络用户都很有意义,包括去年斥资20亿美元对虚拟现实眼罩开发商Oculus的收购,以及对航天专家的大举招募。

  Facebook高管表示,虽然Oculus Rift等虚拟现实眼罩目前主要着眼于游戏和娱乐领域,但这类产品还可以改变用户在Facebook上的沟通方式。

  Facebook表示,Oculus眼罩将在“不久后”发布,但并未给出明确时间表。

  Facebook CTO麦克·斯克洛普夫(Mike Schroepfer)说:“经过了数千次的尝试,我们即将迎来转折,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潜意识推翻意识的时代,它会告诉你,‘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应用开发商Happy Bits创始人弗拉达·波特尼克(Flada Bortnik)在会上表示,Facebook从未明确透露过虚拟现实计划,“他们的使命是连接世界,而虚拟现实可以让人们置身于不同的地方。”

  Facebook还在会上透露,该公司将用1000多架太阳能无人机从两三万米左右的高空发射信号,为50亿人提供上网服务。

  而Facebook的人工智能集团也计划通过这种技术,帮助用户应对社交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和图片。斯克洛普夫说:“如果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目标,让所有人都上网,为全球提供服务,我们就会碰到新问题:海量信息的涌入将导致你无所适从,抓不到重点。”

2015年3月29日星期日

Facebook计划推无人机提供上网服务

  3月27日上午消息,Facebook刚刚公布了一项新计划,希望使用1000多架太阳能激光无人机为全球50亿人提供上网服务。不同于苹果和三星,Facebook的主旨是“联接每一个角落”。目前,世界上有近50亿人 无法享有稳定的互联网接入。于是,Facebook提出了一个 利用太阳能无人机在全球提供互联网的项目,把自己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

  去年,Facebook收购了一家名为Aquila无人机研发公司,如今已经能拿出自主开发的无人机原型,这种V形无人机的翼展与波音767相仿,但重量却不及一辆小轿车。

  在Facebook的开发者大会上,Facebook展示了这种无人机的最新设计,它可以一次性在高空停留3个月。Facebook表示,该公司计划利用1000多架这样的无人机为50亿人提供上网服务,用激光从6万至9万英尺(约合1.8万至2.7万米)的高空发送高速数据供全球最偏远的地区上网。至于价格,扎克伯格说,会是“接受得起的”。而对于一些不适合无人机抵达的区域,Facebook也考虑通过人造卫星 进行覆盖。或许不久以后,有些地方的人们真的可以连上名为“Facebook”的Wifi。

  “我们希望为全世界所有人服务。”Facebook连接实验室主管叶尔·麦圭尔(Yael Maguire)说,“我们能否达到让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同时接受同一条信息的程度,我期待着那一天。”

  这些无人机有望在今年夏天升空测试。

  其实,竞争对手谷歌早就公布了类似的计划,谷歌早些时候宣布其无人机公司Titan计划在今年首航,目的同样是为地面用户提供上网服务。Titan的无人机被描述为“大气卫星”,同样可以在高空长时间停留。该团队正在设计一款新型超轻无人机,可以长期停留在平流层,以便向目标区域发射互联网信号。

  无人机上网到底哪家强?这个谁都不知道。

谷歌拟推无人机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

谷歌推出Chrome流量节省扩展程序

  谷歌最近为Chrome浏览器推出了实用新扩展“流量节省程序”,可以为用户节省浏览时的数据使用量,这款扩展使用了谷歌的数据压缩代理服务来为浏览器提供流量优化的页面,从而实现简洁式浏览,目前需要Chrome 41版本以上的浏览器。

  该程序使用谷歌服务器优化用户访问的网页,从而减少数据流量消耗。此扩展程序处于启用状态时,Chrome会在加载用户要访问的网页之前,使用谷歌服务器对其进行压缩。采用 SSL 加密的网页和以隐身模式浏览的网页不在此列。

  用户也可以在 Android/iOS 设备的移动版 Chrome 上通过“设置”菜单启用流量节省程序,对于流量有限的用户来说的确是相当实用的功能。

  不过,经过我的实际测试,安装这个扩展后,访问国内网站的速度并没有加快,反而有所减慢,而访问国外网站的时候,如果遇到敏感网页,有较大机率会导致网页被中断,之后所有网页都无法访问。

  这里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该服务目前使用的压缩服务器在国外,因此访问国内网站的时候,还要先去国外转一圈,速度自然会减慢,而如遇到敏感网页,会因为关键字过滤导致连接中断,因此导致用户无法访问网页,因此该服务对中国用户来说基本无效,除非其压缩服务器能放在中国国内。

  流量节省程序地址: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data-saver-beta/pfmgfdlgomnbgkofeojodiodmgpgmkac

微商已死

  走在街上随便找一个人,可能就是个“IT从业者”,话不出三句便和你大谈B2BO2OP2P,如果经验老到一点从业时间长一点还会和你扯扯用户体验,指着街上的广告牌告诉你这就是乔布斯回归时候提出的圆角矩形设计,可惜这块广告牌的倒角太大不美观,接到传单会和你说这是线上运营过剩导致的线下营销滞留现象,如果你表现的再感兴趣一点,说不定还会有意无意的给你透露一些互联网业界的内部消息,或者悄悄告诉你一个Number,让你好在开盘时赚上一笔,最后临走时突然想起来有句话忘了对你说,“兄弟,不妨看看我的手机扫描一下这个二维码,我们这个产品很好卖快脱销啦,我看你是个朋友才和你讲啊,就算你不懂推广卖不出去也能随便找下家,拿着提成30%还上什么班啊?”

  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微商,这就和前几年的房地产从业者差不多,不管你是去买个早餐还是坐个地铁,总能够看到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低头盯着手机若有所思,他们走在互联网的超前端,关系网复杂神秘,每一个人都像是实体经营的大佬,随便动一动手指就从新西兰拨来源货两千箱,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顶梁柱。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对微商不太了解的,但是即便不了解你也不要问,这就像几年前你对着卖早点的问有没有豆浆一样,他只会微微一笑告诉你,“我不卖早点,我卖楼……”

  这样看来微商似乎已经成为超前形式的一种商业模式,事实上在他们的宣传中的确如此,“你已经错过了一次淘宝没有成为马云,你即将又要错过微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改变世界的idear,图形化界面、互联网、触屏手机、电商……微商!”那为什么我要说微商已死?其实已死也是说的过分了一点,将死还差不多,但我仔细想想对待国人是要这样过分一点,这就好比胡适深知国人需要部分的西方精髓但是却提出全盘西化,因为他知道国人拿东西学思想上来就会先给你抛掉一大半——我说微商已死,大家看着却是微商危险——听起来还是有那么点道理。

  这时候微商圈子里的人肯定就不高兴了,凭什么挤兑微商圈子我们挣的钱比你多得多这个行业已经成为主流你不是能够接受新思想的2.5%精英云云。其实我对相关从业者并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只是被迫卸载了一堆带有朋友圈的APP,顺带总结了几点微商必死的原因:

  1、低劣化产品。“花不切实际的钱买来的产品肯定也不切实际,想要贪小便宜就算出了微商你也只能接触到劣质产品。”——微商圈子里的人对这一点大多持有这样一个解释,但摆在眼前的是,这个圈子里所有的产品都是不切实际的劣质产品呀,怎么还有贪不贪小便宜之分呢?这不是空口白谈,因为这个商业理念和运作方式就已经决定产品的本身价值,当一个代理商下有一个代理商,这个代理商下又有一个代理商,他们要从已经便宜成零头的推销商品中再拿掉提成和提成和提成,那商品还能保证质量就一定是捐赠品和非卖品。

  2、商业模式的死路。每一个人在装APP时都是有极限的,而且从APP中获取的信息也是有极限的,中国已经渡过了从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发展的高速阶段,整体的APP信息获取量增速也会越来越平缓,甚至于在拥有很多的选择时用户甚至会卸载某些社交APP.频繁的广告在带给人们反感的同时也在加速这个产业的衰老期,简单的理解就是,这是一个由时代性需求+创新性需求带来的用户群体,现在微商就在消费这个群体资源,其本身发展越快对资源的消费也就越快,电信宽带业务都能被抢饭碗,这点资源还当真会消耗不掉?

  3、没有成熟的管理机构。在微商的发展看起来越来越快越来越好时,似乎没有什么合理的机构和法则来约定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且投入这一行业所需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等都太低,这就意味这会成为一个门槛低、规则少、市场乱、盲目跟风的商业模式。在一个商业活动中,更有可能获利的往往是较少人从事的,而某个领域的从业者越来越多时,人们应当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怎样从里面退出来。

  查拉图斯特拉从山上下来告诉人们“上帝已死”时并不是指上帝真的在形式上死掉,而是上帝的带来的道德体系已经出现裂痕,人们已无法从上帝那里获取更多的真理,山下的人们在坚信上帝的同时内心深处也涌上恐惧,有了怀疑之感。微商的从业者,在享受这时代的产物革命性的先驱营销方式的同时,请听听这悄然而至的平静话语——微商已死。

  来源:维特博客投稿,原文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