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

Facebook将发布虚拟现实硬件

  Facebook在年度开发者大会上表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无人机将帮助这项服务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提升社交网络的用途。这也是该公司迄今为止对这些项目作出的最为明确的解释。

  Facebook高管称,该公司的很多项目对其社交网络用户都很有意义,包括去年斥资20亿美元对虚拟现实眼罩开发商Oculus的收购,以及对航天专家的大举招募。

  Facebook高管表示,虽然Oculus Rift等虚拟现实眼罩目前主要着眼于游戏和娱乐领域,但这类产品还可以改变用户在Facebook上的沟通方式。

  Facebook表示,Oculus眼罩将在“不久后”发布,但并未给出明确时间表。

  Facebook CTO麦克·斯克洛普夫(Mike Schroepfer)说:“经过了数千次的尝试,我们即将迎来转折,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潜意识推翻意识的时代,它会告诉你,‘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应用开发商Happy Bits创始人弗拉达·波特尼克(Flada Bortnik)在会上表示,Facebook从未明确透露过虚拟现实计划,“他们的使命是连接世界,而虚拟现实可以让人们置身于不同的地方。”

  Facebook还在会上透露,该公司将用1000多架太阳能无人机从两三万米左右的高空发射信号,为50亿人提供上网服务。

  而Facebook的人工智能集团也计划通过这种技术,帮助用户应对社交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和图片。斯克洛普夫说:“如果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目标,让所有人都上网,为全球提供服务,我们就会碰到新问题:海量信息的涌入将导致你无所适从,抓不到重点。”

2015年3月29日星期日

Facebook计划推无人机提供上网服务

  3月27日上午消息,Facebook刚刚公布了一项新计划,希望使用1000多架太阳能激光无人机为全球50亿人提供上网服务。不同于苹果和三星,Facebook的主旨是“联接每一个角落”。目前,世界上有近50亿人 无法享有稳定的互联网接入。于是,Facebook提出了一个 利用太阳能无人机在全球提供互联网的项目,把自己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

  去年,Facebook收购了一家名为Aquila无人机研发公司,如今已经能拿出自主开发的无人机原型,这种V形无人机的翼展与波音767相仿,但重量却不及一辆小轿车。

  在Facebook的开发者大会上,Facebook展示了这种无人机的最新设计,它可以一次性在高空停留3个月。Facebook表示,该公司计划利用1000多架这样的无人机为50亿人提供上网服务,用激光从6万至9万英尺(约合1.8万至2.7万米)的高空发送高速数据供全球最偏远的地区上网。至于价格,扎克伯格说,会是“接受得起的”。而对于一些不适合无人机抵达的区域,Facebook也考虑通过人造卫星 进行覆盖。或许不久以后,有些地方的人们真的可以连上名为“Facebook”的Wifi。

  “我们希望为全世界所有人服务。”Facebook连接实验室主管叶尔·麦圭尔(Yael Maguire)说,“我们能否达到让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同时接受同一条信息的程度,我期待着那一天。”

  这些无人机有望在今年夏天升空测试。

  其实,竞争对手谷歌早就公布了类似的计划,谷歌早些时候宣布其无人机公司Titan计划在今年首航,目的同样是为地面用户提供上网服务。Titan的无人机被描述为“大气卫星”,同样可以在高空长时间停留。该团队正在设计一款新型超轻无人机,可以长期停留在平流层,以便向目标区域发射互联网信号。

  无人机上网到底哪家强?这个谁都不知道。

谷歌拟推无人机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

谷歌推出Chrome流量节省扩展程序

  谷歌最近为Chrome浏览器推出了实用新扩展“流量节省程序”,可以为用户节省浏览时的数据使用量,这款扩展使用了谷歌的数据压缩代理服务来为浏览器提供流量优化的页面,从而实现简洁式浏览,目前需要Chrome 41版本以上的浏览器。

  该程序使用谷歌服务器优化用户访问的网页,从而减少数据流量消耗。此扩展程序处于启用状态时,Chrome会在加载用户要访问的网页之前,使用谷歌服务器对其进行压缩。采用 SSL 加密的网页和以隐身模式浏览的网页不在此列。

  用户也可以在 Android/iOS 设备的移动版 Chrome 上通过“设置”菜单启用流量节省程序,对于流量有限的用户来说的确是相当实用的功能。

  不过,经过我的实际测试,安装这个扩展后,访问国内网站的速度并没有加快,反而有所减慢,而访问国外网站的时候,如果遇到敏感网页,有较大机率会导致网页被中断,之后所有网页都无法访问。

  这里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该服务目前使用的压缩服务器在国外,因此访问国内网站的时候,还要先去国外转一圈,速度自然会减慢,而如遇到敏感网页,会因为关键字过滤导致连接中断,因此导致用户无法访问网页,因此该服务对中国用户来说基本无效,除非其压缩服务器能放在中国国内。

  流量节省程序地址: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data-saver-beta/pfmgfdlgomnbgkofeojodiodmgpgmkac

微商已死

  走在街上随便找一个人,可能就是个“IT从业者”,话不出三句便和你大谈B2BO2OP2P,如果经验老到一点从业时间长一点还会和你扯扯用户体验,指着街上的广告牌告诉你这就是乔布斯回归时候提出的圆角矩形设计,可惜这块广告牌的倒角太大不美观,接到传单会和你说这是线上运营过剩导致的线下营销滞留现象,如果你表现的再感兴趣一点,说不定还会有意无意的给你透露一些互联网业界的内部消息,或者悄悄告诉你一个Number,让你好在开盘时赚上一笔,最后临走时突然想起来有句话忘了对你说,“兄弟,不妨看看我的手机扫描一下这个二维码,我们这个产品很好卖快脱销啦,我看你是个朋友才和你讲啊,就算你不懂推广卖不出去也能随便找下家,拿着提成30%还上什么班啊?”

  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微商,这就和前几年的房地产从业者差不多,不管你是去买个早餐还是坐个地铁,总能够看到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低头盯着手机若有所思,他们走在互联网的超前端,关系网复杂神秘,每一个人都像是实体经营的大佬,随便动一动手指就从新西兰拨来源货两千箱,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顶梁柱。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对微商不太了解的,但是即便不了解你也不要问,这就像几年前你对着卖早点的问有没有豆浆一样,他只会微微一笑告诉你,“我不卖早点,我卖楼……”

  这样看来微商似乎已经成为超前形式的一种商业模式,事实上在他们的宣传中的确如此,“你已经错过了一次淘宝没有成为马云,你即将又要错过微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改变世界的idear,图形化界面、互联网、触屏手机、电商……微商!”那为什么我要说微商已死?其实已死也是说的过分了一点,将死还差不多,但我仔细想想对待国人是要这样过分一点,这就好比胡适深知国人需要部分的西方精髓但是却提出全盘西化,因为他知道国人拿东西学思想上来就会先给你抛掉一大半——我说微商已死,大家看着却是微商危险——听起来还是有那么点道理。

  这时候微商圈子里的人肯定就不高兴了,凭什么挤兑微商圈子我们挣的钱比你多得多这个行业已经成为主流你不是能够接受新思想的2.5%精英云云。其实我对相关从业者并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只是被迫卸载了一堆带有朋友圈的APP,顺带总结了几点微商必死的原因:

  1、低劣化产品。“花不切实际的钱买来的产品肯定也不切实际,想要贪小便宜就算出了微商你也只能接触到劣质产品。”——微商圈子里的人对这一点大多持有这样一个解释,但摆在眼前的是,这个圈子里所有的产品都是不切实际的劣质产品呀,怎么还有贪不贪小便宜之分呢?这不是空口白谈,因为这个商业理念和运作方式就已经决定产品的本身价值,当一个代理商下有一个代理商,这个代理商下又有一个代理商,他们要从已经便宜成零头的推销商品中再拿掉提成和提成和提成,那商品还能保证质量就一定是捐赠品和非卖品。

  2、商业模式的死路。每一个人在装APP时都是有极限的,而且从APP中获取的信息也是有极限的,中国已经渡过了从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发展的高速阶段,整体的APP信息获取量增速也会越来越平缓,甚至于在拥有很多的选择时用户甚至会卸载某些社交APP.频繁的广告在带给人们反感的同时也在加速这个产业的衰老期,简单的理解就是,这是一个由时代性需求+创新性需求带来的用户群体,现在微商就在消费这个群体资源,其本身发展越快对资源的消费也就越快,电信宽带业务都能被抢饭碗,这点资源还当真会消耗不掉?

  3、没有成熟的管理机构。在微商的发展看起来越来越快越来越好时,似乎没有什么合理的机构和法则来约定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且投入这一行业所需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等都太低,这就意味这会成为一个门槛低、规则少、市场乱、盲目跟风的商业模式。在一个商业活动中,更有可能获利的往往是较少人从事的,而某个领域的从业者越来越多时,人们应当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怎样从里面退出来。

  查拉图斯特拉从山上下来告诉人们“上帝已死”时并不是指上帝真的在形式上死掉,而是上帝的带来的道德体系已经出现裂痕,人们已无法从上帝那里获取更多的真理,山下的人们在坚信上帝的同时内心深处也涌上恐惧,有了怀疑之感。微商的从业者,在享受这时代的产物革命性的先驱营销方式的同时,请听听这悄然而至的平静话语——微商已死。

  来源:维特博客投稿,原文连接

2015年3月24日星期二

谷歌称CNNIC发布中间人攻击证书

  根据谷歌官方安全博客报道,谷歌发现CNNIC颁发了多个针对谷歌域名的用于中间人攻击的证书。这个名为MCS集团的中级证书颁发机构发行了多个谷歌域名的假证书,而MCS集团的中级证书则来自中国的CNNIC

  该证书冒充成受信任的谷歌的域名,被用于部署到网络防火墙中,用于劫持所有处于该防火墙后的HTTPS网络通信,而绕过浏览器警告。

  谷歌联系了CNNIC,CNNIC在3月22日回应称,CNNIC向MCS发行了一个无约束的中级证书,MCS本应该只向它拥有的域名发行证书,但MCS将其安装在一个防火墙设备上充当中间人代理,伪装成目标域名,用于执行加密连接拦截(SSL MITM)。企业如出于法律或安全理由需要监控员工的加密连接,必须限制在企业内网中,然而防火墙设备却在用户访问外部服务时发行了不受其控制的域名的证书,这严重违反了CA管理机构的权限。

谷歌称CNNIC发布中间人攻击证书

  CNNIC作为根CA被几乎所有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信任,谷歌已经将这些情况通知了所有的主流浏览器,谷歌所有版本的Chrome浏览器(包括Windows、OS X、Linux版)、Firefox等浏览器都会拦截这些证书,Firefox从 37开始 将引入 OneCRL机制,将建立证书黑名单,拦截被滥用及不安全的证书。同时谷歌建议相关人员修改谷歌帐号的密码。尽管如此,CNNIC依旧拥有大量权限,而其本身并不是适合拥有这些权限的机构。

  这件事情再次显示,证书透明度是保护证书安全的关键所在。

  谷歌英文博客原文:Maintaining digital certificate security

  Mozilla英文博客原文:Revoking Trust in one CNNIC Intermediate Certificate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未必能够“大众化”

  一般来说,在数字化时代,某件作品的价值我们往往喜欢通过具体的量化数据来进行评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某电视剧收视率破2,份额达到10%,或者某热门偶像剧点击量突破20亿的新闻。

  在一切以数字来量化的当下,我们的内容生产者为了追求片面的数据增长,忽视了节目质量的提升,所生产的内容为了迎合观众而迎合观众,不真正从思想高度或者艺术性去做考量。而整个视频内容生产市场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行业亟需打破以点击量或者播放量为标准的潜规则,让真正好的有价值的内容走上历史的舞台。笔者这么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审丑”

  之前我在分析媒体演进的时候谈到过: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关注的东西永远是那些“不好”的东西,文化领域更是如此。我们网民的关注口味越来越倾向于一些低俗、粗劣的文化产品。

  打开百度风云榜,再点击进入十大小说排行榜,我们很遗憾的发现排名前100名的文学作品有90本是网络小说。

  每天通过百度搜索“吞噬星空“、”斗破苍穹”的人要比搜索《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人多几十倍不止。 事实上很多网络快餐小说毫无任何营养,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用其来打发时间而已,虽然这个道理可能很多网民们也都懂,但越是没有营养,越是模式化的小说越能满足现在快节奏生活打发碎片时间的需求,搅起网民被麻木浮躁的生活培养的快餐阅读口味,从而赚取大量的钞票。

  我们很无奈的发现当下快餐化的网络内容已经成为绝对主流,当《万万没想到》乃至胥渡吧这类型网络内容生产者走红的时候,李银河、阿来、厉以宁、王逸舟、阮宗泽等真正有思想和深度的人却没有被年轻一代的大众熟知。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未必能够“大众化”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虽然刻薄,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又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媒体行业也是如此,在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包括文字、视频、图片等等一切展现方式)未必能被大部分人所关注所喜欢。

  以我多次当做案例研究的腾讯新闻的《事实说》为例,这档资讯视频节目近期累计点击突破8000万,很多人感觉8000万太少了,随便一部杨幂和黄晓明出演的偶像剧的某一集都有这个量级了,其实我想说的就这8000万在媒体类视频其实算一个惊人数量。平心而论,8000万不是一个大数目,但这8000万点击背后的观看人群是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有较高文化层次和修养甚至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群。《事实说》每期会根据时事热点匹配相应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嘉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嘉宾分为事实观察者、特约评论员、研究派、调查派、数据派以及神秘人等角色,他们分别从自身的研究领域,所从事的行业,或者平时所关注的事件出发,进行议题辩论。前文所提到的李银河、阿来、王逸舟、阮宗泽以及知周孝正、张鸣、王福重、柳实、武志红等学者、专业人士都曾参与节目,政府相关领域部门亦有成员代表,甚至还有国际友人发表世界观点。至少道长我看来,《事实说》的内容虽然是跟随时事热点,却基于热点让该领域的各界人士充分辩论表达,对网友进行知识扫盲的同时又不失可读性,引起用户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化,不管是影视娱乐还是资讯视频,要想真正赢得尊重获得长足发展,靠的不是《甄�传》《活色生香》或者《万万没想到》《十万个冷笑话》这种动辄几亿几十亿点击或者播放的内容,也不是《斗破苍穹》《完美世界》这种搜索量比四大名著都多了几十倍的小说。

  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对国人文化品位的提升,还是要靠腾讯《事实说》、凤凰《大学问》、速途《途夫有话说》等等这一类型真正有思想、有品质、有内涵的深度节目和生产节目的人,虽然这类型节目当前在中国的并不是资源最追捧的部分。

  公众?媒体的进化论

  有价值的内容受众少,甚至从经营学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无法通过有价值的内容获取收益,那么内容提供方将难以为继,最终有价值的内容难以为继,毕竟新闻理想或者内容价值不能当饭吃。大家或许已经发现,我上文提到的几个媒体的视频节目,比如《事实说》,大部分都有“靠山”或者节目以外的资金来源,并没有即可变现的压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媒体内容制作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容的提升上来。

  不过,我认为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现在随着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和移动支付习惯的普及,我们的深度的有价值的内容的商业价值正在进一步凸显。以移动阅读APP掌阅iReader为例,用户几个月,付费用户早已经已经足够支撑起数百人的运营团队和企业日常开支。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基本上深度类的视频节目成为了一线门户网站和垂直网站的标配,甚至笔者主讲的《途夫有话说》都已经做到接近40期,这档枯燥的行业观察类节目,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不用说前文提到的腾讯《事实说》达到惊人的8000万点击,且事实上这个产品也在第一季时有过一些商业化的成功尝试。

  写在最后:去年北美歌坛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说的是当大家都在想方设法让更多的音乐平台推荐音乐以增加点击量和关注度的时候,当红歌手泰勒斯威芙却特做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要求所有的音乐平台下架,如果歌迷要想听她的音乐必须花钱购买。我想,泰勒的举动就是一个内容提供者价值观不妥协的典型案例,这起震惊全球的事件或许就是我今天文章所讲的趋势的一个分水岭,总之我坚信在不就的将来真正能够大行其道并且实现多方效应共赢的,一定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内容。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5年3月22日星期日

防治运营商HTTP劫持的终极技术手段

  运营商HTTP劫持(非DNS劫持)推送广告的情况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解决的方法大多也是投诉增值业务部门进而投诉工信部。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投诉接听人员并不了解情况导致答非所问的情况有很多,有时候不但受气最终也没能完全解决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后过了一段时间复发的情况并不少见。

  近年来,运营商HTTP劫持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玩出了新花样:比如通过HTTP劫持进行密码截获的活动;比如下载软件被替换的情况;比如劫持进行返利(当然返利不是返给你)的情况。

  本文介绍一种技术手段用来防止HTTP劫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但可以解决广告推送的问题,也能解决密码截获和下载软件被替换的情况。最终的效果是运营商停止了HTTP劫持,而非劫持后通过浏览器插件进行广告过滤。此种方法的好处是既不用安装浏览器插件进行广告过滤,也不用额外的服务器(HTTP代理或VPN之类的),并且能防止下载软件被替换和返利劫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密码的泄漏。

防治运营商HTTP劫持的终极技术手段

  要说明这种技术手段的工作原理,首先需要说明大多数情况下运营商HTTP劫持的原理:

  在用户的浏览器连上被访问的网站服务器,发送了HTTP请求后,运营商的路由器会首先收到此次HTTP请求,之后运营商路由器的旁路设备标记此TCP连接为HTTP协议,之后可以抢在网站服务器返回数据之前发送HTTP协议的302代码进行下载软件的劫持,浏览器收到302代码后就会跳转到错误的软件下载地址下载软件了,随后网站服务器的真正数据到达后反而会被丢弃。或者,旁路设备在标记此TCP连接为HTTP协议后,直接返回修改后的HTML代码,导致浏览器中被插入了运营商的广告,随后网站服务器的真正数据到达后最终也是被丢弃。

  从上述原理中看出,如果需要进行HTTP劫持,首先需要进行标记:如果是HTTP协议,那么进行劫持,否则不进行劫持。那么,是否有一种方法,既可以避免被旁路设备标记为HTTP协议,而目标网站收到的仍旧是原来的HTTP请求,并且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服务器呢?答案是有的:

  旁路设备中检测HTTP协议的模块通常比较简单,一般只会检测TCP连接建立后的第一个数据包,如果其是一个完整的HTTP协议才会被标记;如果并非是一个完整的HTTP协议,由于无法得到足够多的劫持信息,所以并不会被标记为HTTP协议(我们伟大的防火墙并非如此,会检查后续数据包,所以这种方法无效)。了解了这种情况后,防止劫持的方法就比较简单了:将HTTP请求分拆到多个数据包内,进而骗过运营商,防止了HTTP劫持。而目标网站的操作系统的TCP/IP协议栈比较完善,收到的仍旧是完整的HTTP请求,所以也不会影响网页浏览。

  那么如何将浏览器发出的HTTP请求拆分到多个数据包中呢?我们可以在本地架设一个代理服务器,在代理服务器将浏览器的HTTP请求进行拆包,浏览器设置本地的代理服务器即可。我这里经过测试,默认设置的情况下对三大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的HTTP劫持现象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这个软件是个开源软件,代码在: https://github.com/lehui99/ahjs5s 。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欢迎在Github上提Issue。如果有更新,我也会第一时间更新到Github上。

  来源:DavidSky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