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星期日

运营初创业公司的几点建议

  公司运营当中,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IT行业,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员的流失,特别是初创公司,在薪资以及其他福利和条件不如别人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人员流失?如何聚集人心是很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公司运营中的几点建议,不奢求能吸引多少人才,但至少可以帮助那些初创公司减少人才流失。

  1.别把加班当作鼓励

  a)创业公司加班是常态可以理解,毕竟你属于起步阶段,这个时候不拼搏以后必然会死掉,但是不应该将这个当作是鼓励,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因为现在的加班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不加班,而你反而无限鼓励员工加班,甚至是拿其他的公司过来做例子,但是有没有想过,其他公司也许福利很好呢?也许不是老板鼓励加班,而是他们自愿的呢?

  b)笔者听说过一个故事:一家公司招人,面试时都OK,当最后的时候老板来了一句:我们公司有加班的传统和文化,你来了以后也一定要加班,不能按时走的,否则就破坏我公司的氛围。毫无疑问,应试者只说两个字:呵呵

  2.给员工充分的自由

  a)在给不出行业标准薪资的前提下,自由这个就显得难能可贵。而其他大公司过多的条条框框只会让员工不自在,两边都是那么繁琐的条款,而待遇却是两重天,是个人都会离职的。

  3.关注员工的一举一动

  a)倾听员工的建议,不要把员工当傻子。要是一个人的意见一致没有被采纳,那么他也呆不了多久。

  b)多和员工聊天,收集员工的心理活动,以便及时对应做出不同的决定。

  4.目标明确

  a)资源有限,千万不可以东一枪,西一枪。

  b)人员数量宝贵,时间宝贵,预算宝贵,要求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去做一个事情而不是多撒网。

  
5.承诺不远的未来

  a)太远的什么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就谈上市后分红,原始股,股息什么的是不靠谱的,最多用的了一时,就像某党的终极目标一样,太远,过程太长,人都是有耐心的,时间过程太久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会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觉得被忽悠,被欺骗感会油然而生,如此一来,人心就不再了。

  b)相比较而言,期许一个更容易达到,更近的未来会更好,从心理学上,一个人实现了一个目标,开心值会上升,信心会增加,能更好的投入到下一次的战斗中,而公司而言,承诺也更容易兑现,而这样一来,又会给员工一种公司靠谱,蒸蒸日上的感觉,认同感也就来了。

  6.培养员工的认同感

  a)要是都不认同你的公司,你的项目,那什么都是白搭。

  7.共同参与企业文化

  a)要想培养一个大family 一样对待自己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大家的认知上,如果是你一意孤行的,那不叫文化。

  8.拥有成长空间

  a)由于很多条件制约,高薪的概率比较低,那么就需要增加很多除了高薪以外的很多隐性的东西

  i.能力的提升就是一种

  ii.有发展的潜力

  9.人员招聘

  a)减少实习生,增加可以立即上手的社会专业人士。

  i.不要因为公司预算等问题觉得实习生价格便宜,但是实习生的不确定性,为参与实际项目缺少经验,等等都是软肋,而且还需要去花大力气培训,这样的成本就远远高于出价雇社会专业人士了,而最悲剧的就是好不容易培养好一个人才,却因为各种因素跳槽……这时候的损失已经无法估量。

  10.高薪

  
a)这点初步感觉和初创公司的背景和能力相违背,但是在对于优秀的人才时,这是必须的一点,这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一种肯定,也是让优秀人才看到公司的诚意和努力的关键。

  b)舍不找孩子套不着狼

  11.赶紧找个好干爹

  a)初创公司很难一直烧钱做产品,而即便是做好了产品也很难有足够的预算去做推广,所以当产品开发开始就可以开始找VC了,未必要等到产品上线才找,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当然,最佳时机是产品拥有Demo的时候,这个时候方便演示,又不至于没有VC就不能活的状态。

  b)清晰的盈利模式会更好的说服VC

  希望对各个正在烦恼,却不知道怎么办的初创公司有点小小的帮助。

  来源:投稿,作者:进击的十三

美国学者发布核爆仿真地图

  据《每日邮报》、《赫芬顿邮报》7月26日报道,日前美国史学家阿列克斯·韦勒斯坦设计出一款3D核爆仿真器应用程序NukeMap3D,只需利用“谷歌地球”软件选择世界任何地方当作核爆点,该仿真器就会以3D形式显示核爆产生的蘑菇云,并且提供各种参数供大家选择,使用者可以点选任何地方、爆炸的大小、设置观看位置、甚至推动蘑菇云的增长。你也可以绘制风速和方向,以及估计伤亡的人数,从而让人们身临其境地直观了解原子弹爆炸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然而,有人担心,3D核爆仿真器或将成为恐怖分子的手中利器,帮助他们更容易地选择目标发动核攻击。

  可任选“引爆”地点

  据报道,这款3D核爆仿真器是由美国马里兰州物理学会的历史学家阿列克斯·韦勒斯坦发明的,多年来他一直专门从事研究核武器发展史。据韦勒斯坦称,在动画和电影中,人们不时能看到核爆产生“蘑菇云”的场景,但却很少将这一恐怖画面和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联系起来。为了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一枚重磅原子弹在他们所居住的城市爆炸所带来的可怕后果,日前他开发了这款名为“NukeMap3D”的3D核爆仿真器程序。

  据悉,韦勒斯坦是在参考了自从20世纪40年代起的多场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数据后,设计出该款3D核爆仿真器的。使用者只需利用“谷歌地球”软件选择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当作核爆点,然后设定观看者的位置、风速和方向等数据,该仿真器就会以3D 形式显示核爆产生的蘑菇云,以及辐射影响范围和伤亡数字,从而让人们身临其境地直观感受原子弹爆炸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仿真核爆景象

  由于这款3D核爆仿真器中存储了几乎所有已知的原子弹数据,因此使用者在模拟原子弹爆炸时,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原子弹类型和威力级别。比如,使用者可以选择1945年在广岛投放的“小男孩”原子弹。甚至可以选择前苏联设计的高达100万吨TNT当量级的“沙皇”原子弹由于其破坏力超乎想象,这枚原子弹还从未被实际测试过。但如今,通过3D核爆仿真器,人们却可以逼真地看到一枚100万吨TNT当量级的“沙皇”原子弹在华盛顿引爆之后,身在纽约的人们所能看到的恐怖场景。

  按照预想,一旦这枚原子弹在华盛顿中心爆炸,爆炸原点周围方圆半英里的所有人都将无望生还,包括白宫、国会大厦、财政部、旧行政办公大楼和许多沿着华盛顿国家广场的建筑物,都将在瞬间灰飞烟灭,化为一片废墟。甚至,远在纽约的人们,也可以看到华盛顿方向升腾而起的巨大蘑菇云。

美国学者发布核爆仿真地图

  或被恐怖分子钻空子

  据报道,这一3D核爆仿真器自上线之后,立即引发轩然大波。韦勒斯坦辩解称,他发明3D核爆仿真器,只是希望民众明白核爆炸会对身处的城市有何影响。“我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知道,一旦他们生活的城市发生核爆炸,将会是怎样一幅可怕的画面。”

  不过,也有人担心,3D核爆仿真器或将成为恐怖分子的手中利器,帮助他们更容易地选择目标发动核攻击。

  对此质疑,韦勒斯坦表示,如果恐怖组织真的打算发动一场核袭击,并已开始讨论投放原子弹地点的话,想要阻止行动或许也已为时太晚。韦勒斯坦说:“当恐怖组织已开始问 "我应当将所拥有的核武器投放在哪里?"这种问题时,我们已经错过了扭转局面的关键点,我们已无力阻止一场灾难发生。” (稿源:搜狐网)

  核爆仿真地图地址:http://nuclearsecrecy.com/nukemap3d/

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谷歌发布Nexus 7、Android 4.3和Chromecast

  7月25日凌晨,谷歌公司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小型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新一代的Nexus 7平板电脑,Android 4.3系统以及电视棒产品Chromecast。

  Nexus 7

  新Nexus 7提供16GB Wi-Fi/32GB Wi-Fi/32GB 4G LTE共3个版本供选择,售价分别为229美元(约1400元)/269美元(约1650元)/349美元(约2140元)。

  新产品相比上代更加轻薄性能更强屏幕分辨率更高,机身薄了2毫米,轻了50克;处理器速度提升80%之多。支持4G网络,并采用了全新的背面LOGO设计。

Nexus 7

  具体配置和此前曝光的消息相差无几,新Nexus 7平板采用7寸1920×1200屏幕(323PPI),搭载1.5GHz高通骁龙S4 Pro四核处理器,配备2GB内存,预装刚刚发布的Android 4.3系统,这也是首台搭载Android 4.3系统的设备。

  此外,新Nexus 7还增加了120万/500万像素前后两个摄像头;内置一块3950mAh电池,续航时间可达10小时。同时内置蓝牙4.0,支持无线充电以及近场通讯NFC功能等。

  新Nexus 7将于7月30号正式在上架发售,首批发售国家包括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中国并未出现在首批发售名单中。

  对于Nexus 7,我不太看好,7寸平板没必要那么大分辨率,和iPad Mini相比,Android平板的硬伤是应用缺乏,和iPad Mini相比,除了价格优势之外,实在想不出Nexus 7有那些地方值得用户选择。

  Android 4.3

  同时发布的还有新版的Android 4.3系统,Android 4.3操作系统新增一系列功能。

Android 4.3

  首先是多用户设置功能,包括针对保护儿童的“受限文件(restricted profiles)”特性。用户可以对应用内容进行限制,防止儿童在使用应用时看到不适宜内容,或接触不合适的应用内购买广告。这项功能与微软Windows Phone的“儿童乐园(Microsoft''s Kid''s Corner)”功能类似。

  第二项升级是智能蓝牙(Bluetooth Smart)功能,即“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此外,Android 4.3将支持OpenGL ES 3.0,为游戏带来更出色的视觉体验。

  第二代Nexus 7是首款搭载Android 4.3系统的设备。今天,Nexus 4、Nexus 10和第一代Nexus 7也将陆续升级至该系统。HTC One和Galaxy S4谷歌版也将在不久后升级至Android 4.3。

  Chromecast

 

Chromecast

  Chromecast是谷歌在本次发布会上推出的一款电视棒产品,其体积只有U盘大小,配备HDMI接口,与家用电视的HDMI连接后,用户手机、平板或者笔记本上播放的YouTube视频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传送到电视上。

  Chromecast支持Android、iOS、Chrome系统,目前仅支持YouTube,未来谷歌承诺其会支持NETFLIX、Google Play音乐、Google Play电影等业务。Chromecast的售价为35美元,约合人民币210元,用户可以在亚马逊、百思买以及Google play买到它。

向前看,向后看?

  如今在一些投稿平台总能看到作者在投稿下面留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而不是过去常见的博客链接。笔者认为,博客作者留下的这些公众号的作用不大。

  一来相比点击博客链接那么容易,掏出手机打开数据链接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这太麻烦了;二来笔者在微信里加过的公众号都是经过“严格论证”的,一共也就关注了那么几个,而且其中有一些都已经很久没有打开过了。

  相比而言,笔者在订阅器里订阅了几十个博客和网站,其中大多数文章都会看。

  这样的情况不只出现在笔者身上,之前也不止一次看到过有人讲过类似的话,说微信里的公众平台不会关注太多,看的文章也不会太多,多了会觉得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笔者个人来说,我看微信都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比如蹲坑的时候,坐公交的时候,等饭的时候,总之都是无所事事的时间。这种时间每天都会有,但问题是这些时间加起来也不会太长。

  你会为了把微信里的文章看完而在厕所蹲上半个小时吗?可能看到好文章时会,但肯定不会经常这样。但在电脑上耐心地看完一篇博文会容易得多。

  继续深究这背后的原因,你也许会认为这还跟习惯有关。就像人类读了上千年的纸质书,但如今纸质书还是正在被电子书取代。是的,纸质书和电子书之间的对比,跟博客和微信之间很像。前一种都更考验耐心,后一种相对而言都比较碎片化。

  但别忘了,互联网已经存在这么多年,电脑存在的年头更久,纸质书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被电子书取代,依然占据着很多人的很多阅读时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反思阅读习惯的变化造成的注意力涣散等问题。到了更加碎片化的微信(还有微博)这里,这些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比如和电脑相比,微信的载体手机更容易让人分心,一个电话一则信息就可能彻底打断你的阅读。

  物极必反,你凭什么认为微信这个移动互联网的代表就一定能取代博客呢?你又凭什么以为取代博客的就一定是微信呢?

  这两年,移动互联网的概念被炒的越来越热。不管它是对传统互联网的颠覆还是延续,大家都在谈它。于是好像人人都变成了未来学家,预测移动互联网中会发生什么事,就算预测不了,最起码要抓住现在的移动产品,于是就有了上面所说的微信公众号的泛滥。

  可是,向前看就一定是对的吗?向后看就一定是过时的吗?

  微信很前卫,博客很古董。但对比这两者,博客仍旧有着微信无法比拟的优势。除了上面讲到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景上的优势,博客文章更容易随时查找,和搜索引擎紧密结合,功能更丰富;相反,微信中的内容不仅在微信平台中难以查找,也无法被搜索引擎所收录,功能也相对简陋。

  笔者想我不会关注太多微信公众号,哪怕他们做得再好,我也只会重点阅读一两个号的文章。除非有一天我难以接触电脑,只能通过手机阅读,微信才有可能成为我用的最多的阅读平台。但对于大多数会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的人来说,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还是很难离开电脑的吧。

  当然,如果你只是把微信当作博客的辅助功能,那倒也可以一试。

  来源:投稿,作者:孙岩松,原文链接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也看Google Blogger和Google+的集成

  Google Blogger早先提供了一个集成到Google+的功能,可以将Google Blogger的个人资料以及评论系统转化到Google+,并支持发布博文后的分享功能,今天我对此功能进行了一些测试,感觉不太理想。

  升级Blogger资料到Google+后,博客的作者信息会显示Google+上的名称,在Blogger的管理界面上的Google+选项里,会有两个新功能:一个是设置将帖子分享到Google+,一个是使用Google+的评论系统。

  这两个功能我都测试了一下,感觉都不好用,所谓的分享Google+,是在发布帖子后,给用户弹出一个分享框,让用户手动提交到Google+,而且默认只提交标题。评论系统就更有问题,在Blogger里使用Google+评论系统固然增加了社交特性,但也有很多限制,最重要的问题是,修改博客地址会导致所有评论消失,评论也不提供导入导出功能,那还不如用Blogger原有的评论系统,更保险更安全一些。

也看Google Blogger和Google+的集成

  当然也有个好消息,用户可以升级Blogger资料到Google+后,选择“降级”回到Blogger资料,继续使用Blogger原有的功能,如果开启了Google+评论,需要先关闭Google+评论后,再降级回去,降级回Blogger后,那些Google+评论将会自动消失。

  总的来说,目前Google Blogger和Google+的整合我不是很满意,我理想中的整合应该是更深度的整合,也就是将Google Blogger的功能完全集成到Google+中,就像Facebook里的博客日志功能一样,让Google+能发布多图片多视频的文章,并支持绑定域名。虽然Google+的评论系统比较强,并且交互效果强于Blogger,不过Google+目前的URL对SEO不太友好,如果支持PermaLink的话,再支持RSS订阅,应该可以替代Blogspot,话说Blogspot应该也好几年都没更新了吧,很难说下一个被Google咔嚓的会不会就是Blogspot。

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

互联网发展的逻辑框架

  互联网有其自身发展逻辑,理解了其中规律,可以有效把握创新的方向,对随机性创新有结构性分析和认知,清楚其发展方向及不足。通过对互联网应用的梳理和讨论,展示其中部分发展逻辑。

  先说个常识

  在新浪微博上,每秒钟都有上万条微博发布,一些微博被评论转发,出现在众多不知名的网民前。我们的城市也是如此,几十上百万的市民一早离家奔走于城市各个角落,开始一天的生活,傍晚他们再次穿越城市,回到家中。城市庞大的交通网络支撑着人员频繁流动,维持着城市繁荣,社交网络天量级的数据传播更加少不了高效的信息传播体系,FB新浪微博作为社交网络犹如靓丽的城市被我们所熟知,信息传播体系与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一样默默支撑着社交网络和城市的发展壮大。信息传播体系与社交网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将两者相混淆是很多人的误解。

  我们认为互联网的发展逻辑也如色彩的三原色一样,通过三个基本模块的演绎,就可以描述大部分的互联网应用。这三个模块是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接收,我们先对这三模块进行简单讨论,再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解读。

  基本模块

  首先是显示类,信息如何显示在我们面前,是我们对其进行传播、加工的第一步。此类创新又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指内容编排方式的创新,比如flipboard杂志,pinterest瀑布流,win8格子,根据图片逻辑显示的织图,3D,橱窗浏览,无限缩放,多层页面展示等,硬件方面包括分辨率,尺寸,曲面屏幕,多屏显示,投影,穿戴装备等。

  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形式大致为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信息生产则指产生上述内容的应用。文字方面有输入法,网络流行语,长微博,设计诗,第三方评论等,声音方面有微信,啪啪,唱吧,声音微博等,图像则有相机应用及图片处理应用,instagram,美图秀秀,贴纸表情等,视频有自拍,vine比较少。这是软件方面,硬件则有体感、传感器和智能手机,google glass ,lumia,leap motion,海淀桥路况,铛!铛!铛!。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进行有章法的创新,比如显示方面,加入时间线,不同的时间点显示不同的预制模板,以满足不同的情境下,不同内容展现。文字方面是排版的创新,文本模块化,考虑评论内容,更便利的图文,gif,声音视频混排,以满足当下的快速、互动的阅读需求。图片动作化,视频图像化,视频加工凸显具体物体的运动,以根据视频特点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能够降低网民信息生产门槛的创新,基本上能符合当下网民需求大方向,不会导致方向性的错误。

  信息传播体系是当下阶段创新的核心。信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一对多,微博上的博主与粉丝关系,微信上的公共帐号,微博的转发网络,关键字传播,这是一对未知的多,如果是一对多个熟人,则有朋友圈、微博群组等,一对一有私信、微信、@、陌陌等,一对未知的一,有定向发布。多种传播方式构成一个信息传播体系,维持信息的有效传播。恰如城市里的交通系统有地铁、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不同的运输方式满足不同的流动需求。

  最后是信息接收模块,信息在微博、微信、地图、浏览器、淘宝、app市场上被我们看到,这也是入口之争。不过我们知道信息是在传播渠道终端出现,传播渠道在哪里,信息就会出现在哪里,所以入口之争的本义应该是对传播渠道的占有,在社会化媒体阶段,渠道是动态的,不可控的,发出一条微博你不知道谁会转发,这条微博会被传播到哪些人群中,传播渠道的动态化,导致入口的多变,现有的入口之争思维方式是存在问题的。个体信息处理中心将会是信息接收模块的接口,搜狐浏览器,网易类的新闻终端有这样的雏形。在硬件方面,就是信息显示在何种终端上,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汽车,可穿戴硬件,体感设备等,这就将讨论延伸到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上了。互联网的发展逻辑是连贯的。

  应用的分解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基本模块搭积木一样对互联网应用进行解读。

  成功的创新是能够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在当下,用户既是生产者,使用者,也是传播者,比如说拍张照片,签个到,他们发出了照片和签到信息,同时也将照片和签到信息传播给了自己的好友粉丝,这里就有两种理解,我把照片分享给好友,我们进行了沟通互动,这是社交活动;另一种是我用照片建立了一个传播网络,可能只有几个朋友刚好看到了,看到的也未必都与我就这照片进行互动,但通过这样的传播体系,我有效的将照片传播给特定人群。

  我们可以看下美图秀秀和街旁,首先他们是否能让用户便利的拍照,对照片进行修饰,很容易的生产信息,街旁能否让人快捷的签到及标签情境,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根据所满足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照片分享在不同的需求情境下代表不同的意义,可能是记录,可能是炫耀,可能是沟通,可能是搞怪等很多种,这就在传播途径上有不同的选择,对分享的群组进行归类,以进行定向分享,让照片在熟人圈中传播,或家人间传播,对照片进行标签,根据标签来分享等,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街旁同样如此,除了根据用户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传播通道外,分享的另一面是信息的获取,我们利用标签将自己的内容传播出去,同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能便捷的接收到,当我标签女装店时,我进入的是一个以女装为标签的传播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我能与之相关的人群建立联系,直接查看女装店的图片、评价、优惠信息,或询问店主具体地址。

  我也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早上地铁或公交上,打开一款app,输入自己吃的早餐,面包、馒头还是面条,这样就建立了一个以“早餐吃过什么”为主题的传播通道,在该通道内收到早上的趣闻乐事,或者统计一车厢一公里范围内的人数,举行面包、馒头、面条游戏战等各种互动。这算是个模板,可以举一反三推演。

  我们再把积木做些延伸,前面讨论过信息发布和接收的硬件都可通过智能终端,比如手机来实现,我们的讨论可以平移进移动互联网领域。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本质上是一样的,其同质性远大于所宣称的差异。讨论移动互联网要说O2O,我们将其分为Offline 2 Online和Online 2 Offline两部分。线下往互联网迁移在于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得更大传播的影响力,以及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互联网往线下转移在于能够找到在合适的时间和场所来匹配自身的需求。要做O2O,首先要考虑的线下与互联网上两群人是否由于时间和场所这两个原因造成错失交易机会,比如出租车,场所和技师的服务时间,如是,做O2O则有利于两者的信息沟通,创造交易机会,另一种是两者沟通达成更好的消费体验,查看场所具体情形,预约,选座点单等。当确认了目标用户的需求后,就是将Offline 2 Online的过程,你可以用手机,思维开阔些的可以用智能终端,传感器类的,简化Offline的信息生产步骤,快速上线,接下去是传播体系的选择,如何将Offline与Online的信息进行匹配,不同的需求需要采用不同的传播途径,微信是一个选择,标签化传播通道是另一个,一对多的广播传播也算一个。这是O2O的大致框架。O2O如果深究起来,算是微博上的细分渠道。

  O2O与电子商务关系密切,接着谈淘宝。一个交易的达成,首先是大家能够遇到一起,也就是交易机会,第2步是达成商品价值价格上的一致,最后成交交钱拿货。淘宝的价值是提供交易机会,给店家带来流量,撮合店家与消费者相互协商。而这样提供交易机会的能力,淘宝正在消失。在社会化媒体阶段,消费者很容易的建立以自身需求的传播通道,比如建立运动鞋的标签,那么通过这一标签,我可以得到有关运动鞋的大量资讯,包括数量众多的卖家。不仅如此,选定大致几种款式,再次建立以其为标签的传播通道,可以很容易收集到几种款式的价值评价,可以对运动鞋有更准确的判断。相关传播通道所提供的信息根据用户具体需求情境,需求的不同,更为详尽准确和个性化。其次,供应商与消费者关系的演变,C2B形式的扩展,对现有店家也是一大冲击。淘宝维系其商业生态的基础及能力逐步被瓦解,淘宝的颓势将无可避免。

  说说微博与微信。微博有完整的信息传播体系,一对一、一对多、关键字、转发等,微信则有一对一、一对多的公共帐号,前面打过比方,微博就如城市的交通系统,微信则是出租车,两者的信息传播效率不再一个档次上。微信的一对一,就如出租车一样点对点,直接有效,一对多的公共账号有如出租车拼车,有我需要的内容,但我得忍受部分的垃圾信息,要拼车就得承受冤枉路,公共账号信息发多了,就如拼车过头了,送完城东的送完城西,才轮到城南的你。这样的效率还不如去做公交车,直接在微博关注信息源。微信的传播体系所达成的效果在微博上都可以达到,甚至更好的被实现。如果说CRM,微信上用户还需要关注具体的航空或银行,那么在微博上我发布一条咨询信息@他们,不是更为有效吗,如果说要接收他们的新业务,那么在微博上为自己建立一个分组,将自己所有相关的服务商,汽车银行家电等官微都归入其中,他们发的信息都存在里面,用户有兴趣的时候去查看,这样对用户的骚扰不是更少吗?微信上发送的信息都会看吗,至少我看见太多的直接忽略。新浪微博忽略了自己的传播体系,沉迷于社交网络,微信已经实例说明传播体系的重要性,微信当下的各种创新,类似与坐出租车送饮料,其信息传播效率无法与整个交通系统对比。

  应用的创新 媒体转型

  对渠道改变感受最为直接的应该是各类杂志,我们看看IT媒体会如何转型。

  社会化媒体,人人都是写作者,人人都是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使用者。对于写作者而言,他们可以直接面对众多的用户,写作者能以自己的观点获得关注和转发(实际是对其思维模式的认可),也就是说写作者有能力影响某些细分传播渠道(因为人人都是传播者),这也是自媒体的底气所在。 众多的自媒体能快速响应用户的阅读需求,对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多角度解读,与用户直接互动。文章变的短平快,速度快,产量多,看过即被湮没。文章也自我驱动成为一种快消品。

  用户也由于自媒体的天然存在,直接在自己的传播体系中获取足够多的资讯,而无需再通过传统媒体。本是媒体竞争力的写作者一夜间变成自媒体成为媒体的竞争对手,用户也越过媒体直接与自媒体沟通互动,传统媒体就这样被合谋架空。

  媒体的转型在于能否在新的传播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获得价值。媒体若能继续为自媒体和用户提供价值,那么转型就算成功一半了。那么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是获取资讯吗,我们购买电钻需要的不是电钻而只是电钻钻出来的那个孔一样,用户获取资讯不是目的,而是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而媒体的专业性恰好能够帮助用户实现这个目的,媒体可以根据事件的真实逻辑对自媒体的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给用户展现出完整的事件,媒体从提供内容转变为提供服务。解决了用户端,再来看媒体对自媒体的价值,前面讨论过,自媒体因为其观点及思维模式而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继而能够在一些传播渠道中拥有影响力,而这与其自身价值有直接的关联,同时我们也知道内容价值兑现是个难点,自媒体如何兑现自己的内容价值也是如此。媒体如果能够更有效率的帮助自媒体兑现内容的价值,那么就能将自媒体与用户重新对接。

  解决了定位,媒体可以做的事情就变的容易了。首先是内容组织形式的改变,媒体要完整展现一个事件,那么包括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当下的最新状况都要能展现,用户想了解某个事件,可以一览无余。我写了篇《智能电视与生活方式》,写好了发现有几个IT媒体在做智能电视专题,不过已经做完了,点进去看了下,发现我这篇他们错过可惜。专题可以做完,但对智能电视的思考不会结束,媒体的价值在于为用户展现一个完整的事件,就应该持续追踪用户所希望了解的事件,否则就直接找自媒体获取最新资讯了。其次,一篇文章的精华是什么,最大的发挥文章价值,是三赢的局面。一篇文章的精华不在于写作者的思维模式,不在于观点是否犀利,而是神右。神右君的出现意味着传播,意味着互动,文章的价值不过如此。所以媒体应为神右君的出现创造有利条件,让评论变的更容易,传播更简便,评论挖掘更轻松等等。其他的组织形式则在实践中逐步探索。

  媒体在内容价值兑现方面的作为。信息完整性与时效性,每个自媒体会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及观点,那么其对指定事件的观察有时是很有价值的,嘉宾之类的,这个模式已经很成熟了,时效性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差,这个也很成熟了,订阅用户参与最新的观点讨论,免费则延后。个性化价值,媒体为用户提供服务,可以优先服务订阅用户的选题要求,或可以组织自媒体就付费选题进行讨论,新媒体可以提供小众个性化的选题服务。不只是选题,当媒体转变为服务商时,用户会提出各类需求,为互动付费,为评论付费,自媒体点名费...等等。数据的价值,媒体可以将讨论的文章观点做成书籍或电子书。电子书不是简单的合辑,这就太掉价了,电子书是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及互动方式的数据书,用户可以通过电子书了解和参与事件,而不是阅读途径。除了电子书,对数据进行挖掘从而创造新的服务也是多方面的。渠道的价值,自媒体影响着一部分渠道,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两者作为细分渠道,其价值是可以兑现的。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重新定义了媒体的作用和地位,媒体需要在新技术条件下以新模式新定位重新找回自身的价值。

  信息传播体系是当下创新的核心,上述几个案例都基于此核心展开,理解了信息传播体系,就掌握了社会化媒体的钥匙。虽然这很容易明白,但思维的改变却是困难的,现在看到最多的词是平台,谁都想做,谁到可以做,谁都能做,鼠标随便一点,就可以撞到平台,这样的平台思维是门户网站思维的延续,掌握了渠道,就能在此基础延伸业务线,但在社会化媒体阶段,用户既是产品的使用者也是传播者,谁的产品有用户,就同时拥有了渠道,用户的需求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汇集,就形成不同的传播渠道,就形成现在渠道漫天飞,平台到处做。平台现象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化媒体阶段渠道的动态特征及普遍性。

  互联网的创新及对传统行业的革命在于,互联网的社会化信息传播体系,大幅提升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效率,这就扩展了信息的价值与功能,原有没有或不可能的功能由于社会化传播体系得以实现,得以重新定义用户的原有需求,我们要么是主动适应已经被改变的用户需求预期,要么是主动为用户挖掘新需求,重塑行业生态,引领行业变革。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创新同样如此。

互联网发展的逻辑框架

 

硬件扩展

  除了信息传播部分,另两块积木是信息的生产与接收。信息生产与接收由智能手机、体感设备、穿戴类硬件等来完成, 硬件的芯片化是为人的需求服务,而我们在不同的需求情境下,会运用到不同的信息功能,硬件则是实现这些信息功能的载体。我们常处的环境是办公、家庭、车载等,那么在此类环境下的硬件智能化,或者通过社会化的传播体系创造新功能,这些都是创新方向,办公设备的智能化,桌椅、照明、输入输出设备、气氛调节等,比如桌椅检测工作时间、状态、身体状况,同事互动显示器等诸如此类,在家庭背景门类会比较多,可以有物品存储信息化的模块,家电间通信类模块,监测病菌或蚊虫的健康模块,以及各种功能化的传感器等,车载环境同样如此,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硬件载体和交互方式。穿戴类硬件很炫很酷,这往往会让我们失去焦点,硬件是为满足人们某种信息需求的载体,满足信息需求是主体,而不是硬件的炫、酷。

互联网发展的逻辑框架

  互联网以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这一模式为基石,模块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传播组织方式,形成不同的产品形态,实现不同的信息功能以满足我们的各类需求。当互联网的实施主体延伸到智能手机和智能硬件时,互联网亦同时迁移,形成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他们的行为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互联网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加以结构化思维,可以对应用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让应用的创新变得有章可循。大道至简,互联网没那么复杂。

  来源:sbumblebee投稿,作者微博

自媒体:现状与玩法

  360在新闻首页直接给自媒体平台引入流量,百度则将互联网版块直接提升到第二的位置,在互联网版块右侧引入自媒体相关的资源和内容,巨头开始抢占自媒体平台,关于自媒体的话题再度被引爆,笔者关于自媒体浅谈个人的看法。

  360新版自媒体平台上线,新闻首页引流。据悉,360新版的自媒体平台正式上线,和旧版本的自媒体百科区别较大,无论是自媒体的展现方式,还是内容上都有所区别。

  360百科版本的自媒体平台上线后,就被用户吐槽“360自媒体百科,你是在做一个微博微信大号目录吗?”新版本的内容有力的抨击了此种悲观言论,红衣大炮的公关能力一向很强,怎么会放弃目前被各大巨头哄抢的自媒体圈子呢?360为了给自媒体平台导入更多流量,在360搜索新闻首页的互联网板块突出显示“自媒体”

  新版的360自媒体平台,主要收录的是科技圈子、互联网圈子的自媒体人,其中又分为团体型自媒体,如钛媒体、极客公园、36kr等,团体型主要接入的是网站内容;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型自媒体,如李瀛寰、魏武挥、葛甲等,个人型主要接入的是微信内容。

  百度新闻首页提升互联网目录位置,显示高质量的自媒体内容。在百度新闻首页,直接将互联网页面的位置提升到第二的位置,甚至要比热点靠前,在互联网版块的右侧显示的是专栏,内容显示的是这些知名自媒体人发布内容的载体网站,如钛媒体、新浪博客等,包括伯通、阑夕、魏武挥等知名自媒体人。

  百度不仅只是调整了互联网版块的位置,在内容上也有所改进,引入了大幅度的新媒体网站内容,如钛媒体、快鲤鱼、雷锋网等。这些新媒体的网站是大多数自媒体人内容的载体,右侧专栏的开通,也算是百度对自媒体“笼络”。

  自媒体这个话题自从被程苓峰引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但是自媒体真的这么好玩吗?笔者倒是不这么认为,关于自媒体,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自媒体不能单打独斗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是一个内容非常开放的平台,相对于纸媒、平面媒体那种只能被强J,不能自己意yin的平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远没有那么多限制。用户从终端上接收内容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台式电脑、有的是笔记本、有的是手机和平板电脑,屏幕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用户接收内容的习惯。

  从自媒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独有的内容也许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但是如果从媒体的散发性角度来看的话,独有的内容只能是“敝帚自珍”。现有的如微信公众平台、百度新闻客户端的专栏订阅、中搜搜悦的自媒体关键词个性化订阅、搜狐新闻客户端等,甚至是一些自媒体联盟,很好的为自媒体敞开了大门,关在笼子里的鸟,能飞多高呢?

  一则好的广告,作为广告主肯定是希望能多个平台上显现的,而不是只能在央视这种平台上独家买断,散发的越多则价值会越大。

  在自媒体圈子里单打独斗的人不是没有,但能大成者甚少。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以及自媒体扩散的全面性决定着自媒体只能“抱团”。

  自媒体一般人玩不起

  自媒体的概念在互联网圈子盛行多年,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换的是内容输出的平台,而自媒体的概念却从未消失过,自媒体的水涨船高,既有自媒体人自身的推高,也有市场对自媒体的需求。

  在自媒体这一个概念达到最顶峰的时候,甚至连“人人都是自媒体”这种伪命题,都充斥于各大媒体版面,呜呼哀哉,玩媒体的、记者、公关、站长、水军,都把自媒体这个标签往自己脸上贴,一说自媒体立马高富帅,一说自由撰稿人神马的立马变�丝。

  不是在某个行业浸淫数十年,不是有多年丰富经验的人,真的能做好自媒体吗?做不好!也许一时能出几篇轰动性的内容,但是长期的输出,是很困难的,所以自媒体是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东西,一般人玩不起!

  留下来的是精华

  在经过市场的沉淀之后,一些嚷嚷着自媒体的人,一部分被“吞噬”,一部分回归原始状态,留下来的才是精华,而选择自媒体人是否留下的则是他们的用户、读者、粉丝等,一个缺乏影响力的人,还能算作是自媒体么?汤里的才是精华,各种“鱼池肉林”,难保不会被淘汰掉。

  自媒体这个概念,多年来一直消消停停,也没看到它死,反正一直有人炒,在现如今自媒体如日中天的时候,甚至连国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老总都被惊动了,于是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加入抢人计划、圈地计划,“包养”各种大大小小的自媒体资源,能被“包养”的自媒体当然开心,而没有被包养的自媒体则使劲的往“被包养”的圈子里涌,试图也能被看中。

  笔者个人比较看中的还是自媒体对于价值的传播,是否能将有价值的内容传播给更多的用户,至于自媒体的发展和走向,笔者倒是不多大关心,比如我喜欢A这个人,我就去找A出现的地方,总能找到自媒体人的价值所在地。变得是平台,不变的是价值。

  来源:钛媒体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