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Chrome下强制http重定向到https的方法

  使用Google的https搜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搜索结果虽然可以显示,但是有时候结果的链接却无法打开。这里的原因是因为Google的https的搜索结果链接往往使用的是http的方式打开,因此有时候会无法访问,本文将介绍在Chrome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如果你使用的是Chrome浏览器,只需要经过一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强制Google的https搜索结果链接也使用https的方式打开。

  打开Chrome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chrome://net-internals/

  之后,在HSTS选项卡下的Domain中输入 www.google.com ,然后点击Add按钮。

Chrome下强制http重定向到https的方法

  现在你再使用Google的Https搜索,就会发现搜索结果的链接可以打开了。

  这个设置主要用于解决10月下旬开始的Google搜索不畅的问题,如果用户切换到https的Google,那一定会遇到本文所说的问题。

  对于其他网站的域名,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解决。

设计思维与出稿方法

  笔者初入交互设计行业,在工作的各种锻炼中发现设计的 sense 是初级设计师最需要提高的方面。从前只是在书本或文章里接受理论教育,而在实操时才正在体会到交互设计师的职责与处境。在这里想跟各位分享下自己的想法,抛砖引玉求大神指点。

  设计思维是核心竞争力

  与视觉设计师、前端开发等职业相比,设计思维可以说是交互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优秀的交互设计师应该能通过自己的思考,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方式去满足一个需求,而不只是原型的画图者。

  大多数情况下,是否自然、简洁、好用,可以作为交互方案评判标准。但在设计实践当中,这样的评判标准往往显得比较笼统,以至在拟定方案时难以拿捏当中的轻重。此时,交互设计师要靠自身的设计思维来做判断,从而影响方案的质量。

  设计思维的形成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自己实践时的思考与反思,二是吸收别人的设计思维。即对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加以分析归纳,建立起一套知识体系。大神与菜鸟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笔者这类新手,想进步就需要多做设计、多看别人的设计并认真分析。

  出稿方法论

  经过一路摸爬滚打,小弟渐渐理出一套出稿的方法论。主要从交互设计师的角度出发,视觉设计师也有相似之处,欢迎拍砖。

  1. 当面沟通需求,确保产品侧与自己的理解一致。

  从而避免中后期的返工与重复劳动。

  2. 对需求要有自己的判断,帮助产品经理理清思路。应该对需求有自己专业的理解,确定角色、场景、任务,梳理信息架构及任务流程。

  3. 区分任务层次,突出主要操作。

  让用户用最短时间明白“我该做什么”。

  4. 遵守交互规范,带着脚链跳舞。

  熟悉交互控件的用法与局限,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与整合,灵活应对不同的需求。

  5. 先做六十分,再做九十分。

  为需求寻找性价比最高的交互方式,然后再增加与众不同的地方,让自己的设计更有亮点。

  6. 提供多个解决方案。

  为产品侧提供多个建议或多个解决方案。向他们说明每个方案的优劣,与他们一起选择出最优的一个。

  7. “用手思考”,草图交付。

  不必急着出图,前期可以先手绘草图让产品侧了解大致效果。一旦有问题就能及早发现,避免无用功。

  8. 设计要有理据,经得起推敲。

  设计稿总会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出稿前需要仔细斟酌,每个细节都要有道理,才能得到产品侧及自己的上级认可。

  9. “斗争的艺术”,好好 pk.

  设计侧与产品侧对方案有意见分歧时,应该向产品说明自己的考虑因素,也倾听他们的想法。彼此了解之后权衡利弊,争取达成一致意见。

  10.情景还原,角色代入。

  最终交付前要以用户的身份体验下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果自己都用着不爽就必须返工。

  新人如何提高?

  许多对交互设计感兴趣的同学会问,如何作入行的准备和提高自己。

  个人认为,入行前先要搜集专业经典书目来阅读,如 About face、交互设计之路等,对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适合投身本行;

  然后就要实战锻炼,找公司实习、跟老师或师兄师姐做项目、打比赛,自己做些练习作品,总之要有输出;

  工作后最好能跟一位导师学习,或是加入业界的组织,为自己营造专业的氛围;

  之后的提高需要自己积累与定期的总结,把实战经验沉淀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真正的进步。包括小弟在内的新人们还有漫漫长路,需要长期坚持,以修成正果。

  来源:CS Lau投稿,作者微博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电商网站购买流程的一些思考

  今天在《UCD火花集2》中看到有一章是对电子商务的讨论,尤其讨论了购买流程的设计,这也引起了我的一些共鸣与思考。

  关于流程中是否需要注册与登录

  在购买流程中如果用户必须要注册或登录才可以进行购买,好处主要有:1. 可以增加用户对品牌的认知; 2. 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对网站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 提高用户粘性,有助于会员制度或社区化的建立与发展; 4. 增加恶意购物(如买东西货到付款但故意填写错误地址)的门槛。  不利的一面则包括: 1. 会导致很多冲动型购物用户放弃本次购物; 2. 流程中登录时机的设置有可能导致不良的用户体验。

  可以说各个电商终究还是都希望用户可以在登陆后的状态下进行购物,这样对电商而言无疑是最有利的,但这样做又可能丢失一次性或冲动型购物的用户。我认为可以在引导用户注册或登录时给予一定积极性的提示。假设目标用户就是冲动型购物的用户或首次准备购物的用户,为了防止用户流失,可以允许用户在未登录的状态下进行购买,但是要给出用户提示,比如注册成为会员后有5%的优惠。电商要做的,就是让用户看到成为会员的好处,要是当下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说成为会员了有积分以后可以怎样怎样,用户考虑的是我要完成当下这次购物,告诉用户现在注册会员当下就有5%折扣,这个激励与用户目前专注的目标——完成购物相一致。心理学上说人们在做事情时总习惯给自己找理由,给用户这个激励其实就是为了帮用户找到一个注册的理由。如果没有激励,我注册与否都可以买这件商品,为什么我要注册(冲动型人群当时不会太在意远期收益)? 现在我注册一下就能用会员价享受5%折扣,那为什么不注册?帮助用户找到一个注册的理由,也许是5%的会员优惠,也许是这次送您一个品牌袋子,总之让用户看到好处,我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注册率。

  关于“购物车”与“一键购买”

  购物车跟超市中的篮子类似,可以把你想要的东西都放在里面再集中支付,但问题就是放在购物车中再去支付,会让整个流程多出一步。如果用户仅仅就是为了购买这一个商品,或者说用户是通过外链直接链接到整个商品页,购物车这一步似乎有些多余。想象一下如果你就像买个口香糖,进了超市你还要拿起个篮子然后把口香糖装进去再出来结账吗?其实“一键购买”在很大程度上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型的、独立电商。超市中需要篮子是因为超市中种类繁多,人们进去很可能购买各种东西,有篮子会方便很多。综合电商的购物车也可以让用户购买许多东西而只需支付一次,促进用户购买更多的东西。而对于很多小型、独立的电商,很多用户可能都是偶尔来一下,或看到某个促销信息直接点进来,冲动型购买者的比例还是很大的,网站需要的就是让用户尽快完成购买,那么“一键购买”这个按钮会加速用户的购买流程,防止用户的流失,所以我认为对于很多中小型、独立电商而言,“一键购买”这个按钮是有必要的,不要让“购物车”流程成为唯一的流程。

  关于对会员用户的一些激励

  这个是根据上面注册登录问题的延伸。各家电商对于会员的激励制度不同,我认为比较好的是采用积分换折扣这种模式的激励而非永久性九五折之类的优惠。比如多少会员积分可以换取100元代金券,多少会员积分可以换取一周全场九折优惠这类的优惠,可以激发用户购买活跃度,跟促销的效果类似。还可以增强品牌宣传,比如用户用一万分换了一周全场九折,他可能会让亲戚朋友都知道这个消息,因为他可以帮助朋友们以优惠价格买到东西,他的虚荣心会得到一定的满足,还增强了友谊,这对用户而言让更多朋友知道是最有利的。其实这样也就给我们电商的品牌做了广告同时增加了销量还有了一批潜在用户,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相比较永久九五折这类的优惠,更偏向于这种动态优惠措施的原因是:人们的适应性很强,事情的变化在一段时间后就不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无论是事情的好坏,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喜欢变化的好事和不变的坏事的原因,因为不变的坏事我们很快就会适应,而变化的好事却时时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两个选择,1. 给员工涨薪2000元/月; 2. 给员工发2000元奖金,有时多有时少,有时有有时无,你选哪个? 如果涨薪的话,员工会很开心,但过两个月也就习以为常,期待下次涨薪;而如果奖金的话,每个月不同的数量都会刺激员工继续努力。 当然现实中很多都会是涨薪和奖金结合,并且会充分考虑行业竞争等各个因素,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我只是想说明,如果是好事,那么最好变化着,不断发生,而不要发生一次让用户适应后觉得习以为常。

  来源:投稿,作者:回首之泪,原文链接

iPhone商务应用盘点

  iPhone已经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智能手机之一,但是大多数人只注意到了iPhone的游戏和娱乐功能,很少注意其商务应用,实际上,iPhone做为一款优秀的智能手机,也有许多强大的商务应用软件,本文就向大家推荐几款iPhone必备的商务应用软件。

  通讯录管理

  CamCard

  CamCard名片全能王,是一款专业的名片识别软件,有效帮助名片管理。CamCard能利用手机自带相机进行拍摄名片图像,快速扫描并读取名片图像上的所有联系信息,自动判别联系信息的类型,按照手机标准联系人格式存入电话本与名片中心,识别率很高,对不太复杂背景的名片(图片)中的各类信息基本可以达到全识别。

  CamCard能够识别简体中文、繁体中文、韩语和日语等多国语言。免费版第一周可以保存10张名片,以后每周保存2张名片。注册并登录之后可保存30张名片,以后每周保存3张名片。

CamCard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id349447615?mt=8

  Bump

Bump

  Bump是一款有趣而实用的应用软件,任意两部安装了它的智能终端通过“碰撞”的方式即可实现信息共享。

  最初,Bump只是一个交换名片的应用。他的特点是:只要有网络或者3G信号,两台手机碰一下,信息能实现传递。

  如今,Bump进行了大幅更新,支持共享照片、音乐、联系人、日程表活动;成为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的好友;对比共同的朋友等等功能。

  Bump的使用不仅限于商务,但它是iPhone上最好用的商务名片软件。你所要做的就是打开程序,拿着手机,然后轻轻地在屏幕上触摸,准备“碰撞”就行了。市面上不乏其他虚拟通讯录应用程序,但Bump的操作实在是太酷了。将现实中的信息添加到手机中真是神来之笔,使用Bump也成了一种乐趣。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bump/id305479724?mt=8

  协同办公

  Trello

Trello

  轻量级的协同工作软件,团队工作成员都可以用它生成工作任务,分配给其他同事,并追踪工作完成情况。适合规模较小的团队使用。

  Trello作为一种看板式的管理应用程序,实现了三种主要概念:看板(Board),用来放置项目相关的内容;列表(List),代表内容所处的不同阶段;卡片(Card),代表各种工作任务。

  和其他的项目管理系统都是以开发者为中心的,过于复杂,对普通用户缺乏吸引力。Trello则为各种流程设计,既可以当做公司的协作工具,也可以当做个人的列表管理工具。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trello/id461504587?mt=8

  Yammer

Yammer

  Yammer是2008年9月推出的一个企业社会化网络服务,但随着Yammer平台上功能和应用程序的逐渐增多,让Yammer不再仅是一个通信平台。这些新的应用程序包括投票、聊天、活动、链接、主题、问答、想法等等。它提供的Activity Feed(活动源)可以聚合同事们在所有企业应用程序中的活动,而且用户还可以对内容进行关注。

   

  Yammer拥有超过500万已认证的企业用户,其中包括《财富》杂志500强公司中85%以上的员工。Yammer的基本版本是免费的,用户可以付费升级其网络以获得高级的管理和安全控制、与企业应用之间的整合、优先客户服务以及指定的客户成功管理人等服务。Yammer已经筹集了约1.42亿美元的风险资本。

  2012年6月,微软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企业社交网络服务商Yammer,意味着微软将向企业用户提供类似于Facebook的社交网络服务。这桩巨额交易通过现金方式完成,交易完成以后,Yammer将成为微软桌面办公软件Office部门的一部分,微软也计划加快Yammer与微软SharePoint、Office 365、Microsoft Dynamics、Skype等服务的功能整合和接纳度,这些产品将相互协作并成为微软云服务产品的重要成员。这项交易是自微软收购Skype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桩并购交易。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yammer/id289559439?mt=8

  Wunderlist

Wunderlist

  Wunderlist是一款免费的提升效率的应用程序。应用基本上就是一个高性能的待办应用,让用户记录做笔记、建立项目上交日期并在其他平台上同步细节,包括iOS、Windows和Linux.Wunderlist是Mac应用程序商店最有用的一个免费程序。

  Wunderlist是一款计划任务管理应用,能够实现云端同步,将用户的任务清单同步到Windows, Mac, iPhone和iPad上,能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管理或者与他人分享。除此之外,还有发布推送通知,邮件提醒,邮件任务管理,任意添加任务和到期时间,添加备注说明,还可以为特别重要的任务添加星星符号。

  Wunderlist的基本操作很简单,可以新建任务,也可以对任务进行必要的分类,还可以用星标加以区分。以iPhone版为例,其界面中就只有列表、加星标的、今日任务、已过期任和更多几个选项,十分容易上手。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wunderlist/id406644151?mt=8

  移动办公

  QuickOffice

QuickOffice

  QuickOffice这个付费应用是非常强大的移动办公软件,可以方便的在手机上查看、编辑Word文档、Excel电子表格及PowerPoint幻灯片。可以作为移动办公的最小载体而随时随地编辑公文,用手机收到的邮件附件为Office文档的,也可以随时打开来查看编辑。

  QuickOffice目前已被Google收购。

  下载地址:https://itunes.apple.com/app/quickoffice-pro/id310723177?mt=8

  CamScanner

CamScanner

  CamScanner扫描全能王将iPhone变成一台随身扫描仪。使用CamScanner,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将任何纸质文档电子化,例如发票、合同、笔记、白板讨论等等。CamScanner可以通过智能精准的图像裁剪和图像增强算法,保证扫描的内容清晰可读。

  扫描之后,用户还可以对图片进行多次编辑,随心所欲得处理图片,系统还支持多种云端存储服务,用户能方便快捷地上传和备份处理后的文件。

  版本差异:扫描全能王免费版部分界面有广告,生成的PDF有水印,付费版没有广告和水印。无线打印及搜索图片上的文字等功能在免费版中将不能使用。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camscanner-free/id388627783?mt=8

  商务社交

  LinkedIn

LinkedIn

  LinkedIn是一家商业客户导向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网站的目的是让注册用户维护他们在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这些人被称为“人脉”(Connections)。用户可以邀请他认识的人成为人脉。

  LinkedIn的CEO及创始人Reid Hoffman先前为PayPal的执行副总裁,曾经在Intuit软件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并在eBay公司售出它之后,与一些大学同学创办了LinkedIn。

  LinkedIn提供“高效”、“安全”并且“有商务价值”的社交服务:LinkedIn足够高效,而且没有什么打扰用户的信息。LinkedIn专注于商务功能,并且提供付费服务,这极大地体现了它的确具备提供高质量商务社交服务的能力,LinkedIn是非常适合白领使用的一款SNS工具,尤其是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员工或者自由职业者。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linkedin/id288429040?mt=8

  笔记本

  Evernote

Evernote

  企业管理者的大脑经常如核反应堆般每时每刻都有灵感闪现。他们在阅读文档或者听演讲的时候也往往能触类旁通。对他们来说,一个随时能记录语音、图片和文本的工具极为重要,Evernote就是个中最佳选择。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evernote/id281796108?mt=8

  业务管理

  Zoho CRM

Zoho CRM

  Zoho CRM提供了一套完整的CRM解决方案,使用了云服务,使得该CRM的实施管理非常简单。

  主要特点:

  自动化:自动化业务活动,从而将用户从繁杂的数据中解脱出来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销售中。

  跟踪业务活动:定义并跟踪业务活动,获取完整的销售过程信息。

  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创建与客户的联系,并在CRM帐号中链接客户的LinkedIn页面。

  扩展CRM:将用户的CRM与其它应用集成,获取更适合您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zoho-crm/id444908810?mt=8

  在线进销存

在线进销存

  在线进销存是一款专为老板及业务人员提供的数据分析及信息查询移动客户端。让老板随时掌握企业销售数据,为业务人员随时提供即时库存、销售报价参考等信息。

  在线进销存基于互联网应用模式的进销存管理服务,它集购、销、存和应收应付款管理为一体,帮助企业处理日常的进销存管理业务及成本、毛利核算,协调进销存管理业务流转过程,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这个财务软件应用,企业管理者能够对客户资源、销售情况、采购情况,库存存货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各部门的业务细节,发现存在的问题,避免库存积压,做到快速的市场反应。

  在线进销存适合人群:关注采购、销售业务、仓库管理、资金往来管理的中小企业。特别适合多分支公司、多仓库管理的中小企业。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id536075900?mt=8

  总结:

  业内专家指出:“一部好的商务手机,应该帮助用户既能实现快速而顺畅的沟通,又能高效地完成商务活动”。真正的商务手机,应该能够帮助商务人士进行日常办公处理,iPhone的应用商店里有大量优秀的商务应用,使得iPhone有能力成为商务人士首选的一款商务手机。

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Siri涉黄的背后

  或许大家都听说了,前几天苹果的智能语音助手 Siri “被涉黄”了,原因是用户在 Siri 上说出诸如“找三陪、要嫖娼”等关键词后 Siri 给出了附近一系列娱乐场所信息。然后,各种专家就出来了,各种声称苹果或承担法律责任。那么 Siri 究竟到底有没有涉黄?需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说“Siri 涉黄”的背后是什么呢?

  Siri 究竟有没有涉黄?

  大多数说 Siri 涉黄都认为 Siri 向用户提供了嫖娼指南,那我们根据网友的真实试用截图先来看看 Siri 找“三陪”过程:

  当用户说出“找三陪”、“去嫖娼”后 Siri 先是进行语音识别,将你说出的语音转换为可识别的文本,然后进行语义判断,(根据相关度算法会被定义为“寻找娱乐类场所”),之后将语义判断后的关键字“娱乐场所”在 POI 信息数据库中搜索,最后将匹配结果作为答案返回给用户。

Siri “涉黄”

  其实和上面步骤一样,如果你说找餐馆、电影院的结果和说找三陪 Siri 反馈回的都是基于地图 POI 信息的地理位置(属生活类),只不过进行语义判断的时候更加直接而已,本质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Siri 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专家说 Siri 涉黄,或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不明真相的围观用户也纷纷表示看起来确实涉黄,但至于需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不知道,但专家说承担,根据“错错得对”定律应该不用承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Siri 到底需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上面我们有提到,不管是找三陪还是去嫖娼,Siri 返回给用户的其实都是基于地图 POI 信息的地理位置,而且其实都是 POI 信息分类下的娱乐场所类(数据库中字段名称相同)。

POI 信息分类

可以看到中枪的基本都是休闲娱乐类下的娱乐中心类

  既然是地理位置信息,那就不是淫秽物品;同时它也不属于淫秽信息(除非这个地理位置所在的娱乐场所能够证明自己或被有关部分认证属于违法的淫秽场所,而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只有有一条符合该场所都会被查封或整改为合法场所)。此外最主要的是这些都是用户主动询问获得的信息,而并非 Siri 主动提供或传播这类信息的。

谷歌中国退出中国 

CCAV的真相

  因此说触犯我国《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以及第三百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通讯终端传播淫秽电子信息”是不成立的。

  另外有人说 Siri 侵害了“涉黄场所”的名誉权。但对 Siri 来说我是搜索推荐引擎,我的目的是为你找出尽量正确的信息,但该信息正确与否与我无关,即搜索引擎应该是不对搜索结果负责的。但在某朝特色国情下就不好说了,还记得大明湖畔的谷歌中国吗?作为 Siri 的服务提供商苹果需要赶紧熟悉国情了。

  Siri “涉黄”的背后

  Siri 涉黄的背后无非就是因为苹果将一些在和谐社会违法的关键字匹配到了的确有违法嫌疑(其实绝大情况下准确无误)的场所上了。Siri 最底层的本质就是搜索,和 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一样,不良搜索是永远不能禁止的,例如虽然现在搜索引擎禁止了直白的色情关键字,但用户还可以搜索“1024”、“好人一生平安”、“你懂得的”等各种层出不穷的暗示关键字,这些你能够禁止吗?你禁止得过来吗?

  另外作为一个向用户提供搜索结果的工具,你想要 Siri 显示什么样的答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搜索结果未予显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三陪”还是“和谐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人嫖娼”?

  即符合用户心目中理想的答案又符合现实真实情况确实不容易。或许苹果应该将某类场所也纳入关键字关联索引,如上图所在的深圳市罗湖区城建规划局。这样就没话可说了,毕竟这种事情应该不是一次两次了,也算符合搜索要求,苹果应该考虑一下。

更新:苹果公司客服人员表示,根据用户的反映,已将“三陪”信息列入屏蔽范围;屏蔽范围除“三陪”等涉黄信息外,还包括涉及暴力等违反中国法律的信息。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可悲的百度算法机制

  最近似乎已经很少看到有关于SEO的相关文章了,这是不是印证了《SEO已死》这篇文章。可能,也许在中国,真正的SEO离死真的并不遥远了。

  背景

  最近有个朋友频频跟笔者抱怨,网站无法被百度正常收录,几个关键词的排名也是好几个月没有动过了。这位朋友是个专心做内容的家伙,因为时常被我灌输“内容为王”的理念,而他网站的相关行业客户对象一般都是年龄较大的互联网用户,在分享传播和外链上,几乎不能指望靠优秀的内容达成,所以在外链规模上十分有限。

  另外,由于曾经因为有意识的购买外链而被搜索引擎惩罚,他也并不太敢于使用链接工厂的那些服务,只是花钱做了十来个所谓百度权重高大7的友链。毕竟行业不是很主流,他觉得也差不多了,其他精力都放在内容上了。

  在这样“曲高和寡”  的作风下,有经验的朋友已经猜到了结局:那就百度收录极差,谷歌收录极好。但谷歌带来的流量实在太过坑爹,基本可以无视,甚至360搜索都比谷歌多。

  这位老兄憋了两个月,终于忍不住问我:是不是还是要多搞点外链啥的?我看他那副惨样,终于长叹一声:搞吧。

  回忆

  以上这些事儿,如果发生在两三年前,我的建议肯定是——“酌情并有序地增加外链,避免作弊嫌疑”,如果发生在四五年前,我的建议肯定是——“给我义无反顾地搞外链,外链为皇!”。可是这已经是2012年的事儿了。

  在这几年,对于那些平凡的网站来说,想得到百度的稳定排名真的不太容易。

  我接触的数十位上海本地站长的一致公认:百度近一两年在排名方面存在严重的欺软怕硬现象。也就是说,普通网站不管是在内在外进行的各种优化都不见得会正常影响排名,甚至仿佛是随机抽取的,你基本得不到任何规律可言。你试试这招也没用,试试那招也没用,或者最多顶个几天用。总结下来,难道真得像百度所说,只要琢磨好《百度站长指南》,并把内功做好就行了?

  在我遇到的企业级客户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多个企业在没有进行任何黑帽优化的情况下,网站排名经常大幅波动,甚至持续性倒退。而在谷歌这里,却在收录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而对于不少大型网站或者“重要站点”,即使啥都不干,排名与收录都很稳健,即使那网站做的一塌糊涂。

  看起来这似乎是好事儿。搜索引擎的游戏规则那么神鬼莫测,是不是说明百度的技术已经真正超过了谷歌,“更懂中文”,能够更多靠内容和其他综合因素来判定结果,毕竟不管怎么说,百度的搜索体验不说最好,但也并不差。

  现实

  但事实并非如此,百度看似高明的算法变化与不留情面的生杀予夺,只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因为一切都没有改变。

  让我们来2012年10月27日凌晨的一个例子,这是我观察了不少天的一个网站:

可悲的百度算法机制

  上图底部的那家网站是出现在百度搜索“平板电脑”这个关键词的首页自然排名中,排除竞价投放因素,它的自然排名居然仅次于中关村在线的开放接口、百度图片、百度百科,位于第四位。在27日下午再次核实,它依然排在前五,首页10个自然排名除了它全部出自中关村在线、Pconline、百度自有产品、泡泡网。如果这种事发生在类似“卢森堡移民”这一类的冷门领域倒还可以理解,但是在微软Surface、Ipad Mini、Nexus 7二代竞相登场的金秋十月尚能做到这些,这到底是哪一家平板厂商?

  讽刺的是,百度居然在搜索结果中该网站标题的下方增加了这么一句话:“百度提示您:该页面可能因黑客侵入而存在安全风险”

  点击该信息,显示结果其实就是有大量的电脑管家用户举报它为“欺诈”型网站。对该网站WHOIS用户信息和IP进行了追踪,发现该平板电脑销售网站的持有方是一家深圳的山寨厂。令人惊讶的是,他还不是一家卖数码产品的,而是卖生物制品的公司。根据同IP下反查出的16个网站显示,这家公司主营的产品基本都是女性减肥、美容类产品,例如左旋肉碱、木瓜汤之流。

  写到这里,懂行的圈内人都会会心的一笑。

  再探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网站做的如何。

  这个网站做的中规中矩,算不上精致,但也并不难看。但仅就百度官方提供的“SEO建议”中涉及的那几项站内优化要求,我认为测试总分应不会超过70分,甚至堪堪及格。无论是JS位置、ALT信息还是DIV+CSS的要求,都并不是那么无懈可击。实际上,这顶多算是一个Landing Page型的销售页面,根本就没有代码层面SEO的基本思想在里面。

  这让文首提到的那位老兄情何以堪,让那些手写sitemap的站长们情何以堪。

  那么这家网站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而百度又是为何能让这么一个被频频举报为欺诈且没有付过一分钱给自己(这点清廉我们还是相信的)的山寨平板销售网站骑在联想、华为、京东、当当头上?这如果不是策略,难道是技术和算法上的原因?

  可悲

  我对该网站服务器上的10多个兄弟网站进行了调查,其中居然只有一个PR=0,其他网站PR都有2-3,要知道,这些可都是单页型的销售类网站,甚至不能叫网站,只是一个页面。

  谷歌的PR说明不了太大问题,我们看看它的百度反链。

  我的老天诶,11万多的百度反链。当然,由于雅虎退出搜索阵线,我没有找到特别好用的外链和锚文本检索工具,这11万中一定也包括很多无效的链接或者文本链接,同时,域名中的英文关键词与品牌标题一致也会增加反链统计数。然而毫无疑问,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收录24,反链11万。

  我记得上一个给我类似感觉的网站,叫做“麦包包”,高达65万的反链,连淘宝都甘拜下风。

  仔细查看这些反链,我们发现了一位极为高明的SEO外链老手的痕迹,而且几乎都是新闻站的软文。由于软文本身存在被转载的可能,大量增加了domain在文本层面上的曝光几率。这也侧面证明,非锚文本链接对企业主站的意义,也一定程度上证实这样一句话:“只有几个人表扬你,有人会不服;但是成千上万人表扬你,不服也得服。”

  百度无疑是服了,这就是百度的算法吗?在这样热门的关键词排名中,在网站被举报欺诈的情况下依然给出这么显赫的排名?这让那些因为相信百度而购买了接近2000元却用着MTK6573芯片的垃圾无售后山寨平板的普通用户作如何想法?

  真是可悲,和五年前一样,其实什么都没有变。大道至简,唯“多”不破。

  来源:投稿,作者:Shepherd,原文链接

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

  滤镜主要是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最早由专业单反摄影相机的实体滤镜进化而来,随后出现在电脑上的专业后期处理(如 PhotoShop),再到各种傻瓜式一键处理工具(如美图秀秀),而当移动智能设备浪潮来袭时又转战到了手机上。

  对于移动应用中的滤镜功能相信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中、重度用户都很熟悉了,也都知道它的流行因为 Instagram 的带动,在其之后先是几乎所有的拍照应用,再是几乎所有的 LBS 应用,最后到几乎所有涉及照片、图片的应用(如各社交网络客户端等)都内置了类 Instagram 的滤镜功能。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借移动应用大热连 QQ 截图都有各种滤镜了……

  滤镜功能优点:

  首先便是方便了用户。在数码时代,滤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胶片时代“暗房”的作用,用户直接一键选择滤镜功能就能轻松实现各种类高水准色彩画面,滤镜将人人变为摄影大师。其次不可否认的是滤镜效果在适当场景下可以提升照片效果,甚至还能一定程度上掩盖照片本身的不足。

  滤镜功能缺点:

  1. 滤镜损坏了照片的数据完整性

  因为诸如 Instagram 上的滤镜其实都是已经早已存在的经典参数设定,用户只需要简单的选择一个滤镜就可以实现不错的照片效果,免去了用户对相机参数设置和拍照环境调整的麻烦,降低了普通人拍照的门槛。 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滤镜效果就可能让原本一张非常普通的照片变得艺术性十足,同时还能掩盖照片本身的不足,因此很多人将滤镜效果当作“拍照法宝”来用,但滤镜并不是万能的,首先就是滤镜功能其实都是对原有图像数据的减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数据的完整性,因此“滤出来的照片”其实根本没用户想象的"那么好",很多在 Instagram 等上展示的优秀照片其实几乎都是由专业顶级摄影相机拍摄并经过后期处理的作品。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我是你永远的听众" Via 500px

  如在之前 Instagram 完全指南 一文中曾有一张看似是 Instagram 滤镜效果的配图(上图),其实它不是,它是出自俄罗斯摄影师 Vladimir Zotov 之手。Instagram 滤镜即使再好上几倍也是达不到这种效果水准的。

  2. 滥用滤镜导致信息真伪难辨

  其次,大多数用户拍摄的照片质量并非尽如人意,在手机上更是如此,在拍摄不理想的基础上再搭配滤镜虽然可能在猛的一看下感觉不错,但更多时候它会因为失真、偏色导致信息难辨真伪,甚至认不出真实的人,如在《爱情公寓3》第15集社交网络中亮瞎关谷与曾小贤两双钛合金狗眼的"美女"瑶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用了 iPhone 后的用户很难再看到正常的真人相。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

  3. 照片同质化导致审美疲劳

  除了上面两条外,更加严重的就是因为滤镜效果的使用,大量照片同质化现象严重增加。本来之前通过第三方拍照应用使用滤镜功能后再上传、分享到社交网络的用户现在都可以直接用社交网络自己应用使用滤镜功能了,这样带有滤镜效果的照片比例又大幅上升了不少。

  这种滤镜效果照片在当下国内还正在处于爆发阶段,如果这种现状继续保持下去的话,相信一两年后随着智能手机继续全面普及后,你每天看到的照片都不外乎这几种滤镜效果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国内大部分手机镜头不是太好,也就意味着用户拍照后使用滤镜功能使照片看起来稍微"上像"点的比例要更大。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本来更加适合工业、废墟、CG 等的滤镜让生活画面变得压抑阴森

  滤镜偶尔使用是一种乐趣,但所有的照片都用效果很强的滤镜暴力地过一遍就是一种"变态"了,而如果大多数人再将其分享到已经对其审美疲劳的用户时间线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视觉强奸”!尤其是当画面很多都是对着厕所镜子或自上朝下六十度的大脸自拍的时候!再满屏幕花花绿绿的"大师级画面"也不能掩饰内容的平庸、空洞甚至低俗。

   也是因为这一情况,在近日 Wired  Rip Off the Filters – We Need a Naked Instagram 一文就介绍了"滤镜疲劳"(filter fatigue)并呼吁用户停止滥用滤镜功能,并希望出现一款补充的无滤镜(#nofilter)应用重新营造一个没有滤镜效果的生态系统。虽然他的观点并不是要禁止滤镜功能,但在下方的留言中还是出现了很多表示赞同停止使用滤镜功能的声音。

  应该如何反思滤镜功能?

  其实不止在移动应用领域,连滤镜的发源地摄影界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面对浪潮汹涌的滤镜潮,一些专业摄影厂商也不禁跟风进来,如奥林巴斯 E-P3 上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二十多个场景选择和十个艺术滤镜,因为其风格的重口味以及其傻瓜型被网友调侃为“无耻滤镜”。滤镜本来的首要任务是校正色差,再来才是美化和营造特殊效果。但现在滤镜已经俨然成了唯一所会的选择了。也因此滤镜功能被称为“摄影的倒退“:”摄影不再是光圈先决及快门先决,而是滤镜先决,由艺术创作退化成艺术模式的大平卖。“

  在国内移动应用领域,滤镜功能依旧在向多而全的方向发展。没有是没有的赶紧上,已有的继续乐此不疲地增加数量,旧照片、中国风、铜版画、日系甜美(该再来个德国大师毒味?)……即使是很夸张、重口味的滤镜也各种无所谓。如腾讯朋友客户端中一口气就推出了 17 个滤镜,除了之前普遍的滤镜外还增加了多个夸张、严重失真的滤镜。虽然手机拍照日后会更加娱乐化、趣味化,但也不能太非主流、杀马特了。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

  作为产品人员如何选择滤镜?

  1. 学会做减法

  周鸿�曾提到”不要忘记你的产品本来的功能是做什么的,要学会给产品做减法,回到最初 Beta 版本的核心功能。“放到这里就要学会给滤镜功能做减法,如果有必要可以精简一下滤镜数目。

  2. 滤镜智能推荐

  能够对用户所在场景进行滤镜智能推荐,而不是放任用户胡乱使用滤镜。

  3. 研究更高质量的滤镜

  虽然现在不少滤镜看起来似乎已经足够好,但和真正好的电脑上后期处理一比较就会发现其不足,滤镜功能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

 

  作为用户如何使用滤镜?

  上面所提到的疲劳是指已经拥有移动智能设备并且是中或重度用户来说的,在国内,没有用过甚至没有见过的滤镜功能的用户相信绝对还是占大多数的,对初期好奇好玩的他们来说滤镜绝对是越多越好的,因此在当下希望寄希望于产品设计人员的限制是可能性不大,因此避免滤镜滥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用户的自律,学会分场景适度使用滤镜效果,不要因为有这个功能就一定去用从而导致滥用,学会取舍放弃。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拍照功能手机时代,虽然诺基亚有逆天的 4100 万像素的 Lumia 808,但就像我们之前在简单而又不简单的手机摄影中所说到那样,手机或许是永远也无法完全取代专业相机的地位的,但手机的便携用于生活的点滴记录与分享已经足矣了,偶尔使用滤镜点缀一下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生活最主要的依旧是通过真实的镜头画面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的真相。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曾提到“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会写字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之间的传播形式已经由工业革命前的“叙说”转变成了“信息”,而与之对应的摄影、电影等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与之前的叙事性文字。所以希望本来应当是一场多元多彩的视觉信息盛宴变成几种单调的滤镜效果展。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