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Siri涉黄的背后

  或许大家都听说了,前几天苹果的智能语音助手 Siri “被涉黄”了,原因是用户在 Siri 上说出诸如“找三陪、要嫖娼”等关键词后 Siri 给出了附近一系列娱乐场所信息。然后,各种专家就出来了,各种声称苹果或承担法律责任。那么 Siri 究竟到底有没有涉黄?需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说“Siri 涉黄”的背后是什么呢?

  Siri 究竟有没有涉黄?

  大多数说 Siri 涉黄都认为 Siri 向用户提供了嫖娼指南,那我们根据网友的真实试用截图先来看看 Siri 找“三陪”过程:

  当用户说出“找三陪”、“去嫖娼”后 Siri 先是进行语音识别,将你说出的语音转换为可识别的文本,然后进行语义判断,(根据相关度算法会被定义为“寻找娱乐类场所”),之后将语义判断后的关键字“娱乐场所”在 POI 信息数据库中搜索,最后将匹配结果作为答案返回给用户。

Siri “涉黄”

  其实和上面步骤一样,如果你说找餐馆、电影院的结果和说找三陪 Siri 反馈回的都是基于地图 POI 信息的地理位置(属生活类),只不过进行语义判断的时候更加直接而已,本质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Siri 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专家说 Siri 涉黄,或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不明真相的围观用户也纷纷表示看起来确实涉黄,但至于需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不知道,但专家说承担,根据“错错得对”定律应该不用承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Siri 到底需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上面我们有提到,不管是找三陪还是去嫖娼,Siri 返回给用户的其实都是基于地图 POI 信息的地理位置,而且其实都是 POI 信息分类下的娱乐场所类(数据库中字段名称相同)。

POI 信息分类

可以看到中枪的基本都是休闲娱乐类下的娱乐中心类

  既然是地理位置信息,那就不是淫秽物品;同时它也不属于淫秽信息(除非这个地理位置所在的娱乐场所能够证明自己或被有关部分认证属于违法的淫秽场所,而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只有有一条符合该场所都会被查封或整改为合法场所)。此外最主要的是这些都是用户主动询问获得的信息,而并非 Siri 主动提供或传播这类信息的。

谷歌中国退出中国 

CCAV的真相

  因此说触犯我国《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以及第三百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通讯终端传播淫秽电子信息”是不成立的。

  另外有人说 Siri 侵害了“涉黄场所”的名誉权。但对 Siri 来说我是搜索推荐引擎,我的目的是为你找出尽量正确的信息,但该信息正确与否与我无关,即搜索引擎应该是不对搜索结果负责的。但在某朝特色国情下就不好说了,还记得大明湖畔的谷歌中国吗?作为 Siri 的服务提供商苹果需要赶紧熟悉国情了。

  Siri “涉黄”的背后

  Siri 涉黄的背后无非就是因为苹果将一些在和谐社会违法的关键字匹配到了的确有违法嫌疑(其实绝大情况下准确无误)的场所上了。Siri 最底层的本质就是搜索,和 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一样,不良搜索是永远不能禁止的,例如虽然现在搜索引擎禁止了直白的色情关键字,但用户还可以搜索“1024”、“好人一生平安”、“你懂得的”等各种层出不穷的暗示关键字,这些你能够禁止吗?你禁止得过来吗?

  另外作为一个向用户提供搜索结果的工具,你想要 Siri 显示什么样的答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搜索结果未予显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三陪”还是“和谐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人嫖娼”?

  即符合用户心目中理想的答案又符合现实真实情况确实不容易。或许苹果应该将某类场所也纳入关键字关联索引,如上图所在的深圳市罗湖区城建规划局。这样就没话可说了,毕竟这种事情应该不是一次两次了,也算符合搜索要求,苹果应该考虑一下。

更新:苹果公司客服人员表示,根据用户的反映,已将“三陪”信息列入屏蔽范围;屏蔽范围除“三陪”等涉黄信息外,还包括涉及暴力等违反中国法律的信息。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可悲的百度算法机制

  最近似乎已经很少看到有关于SEO的相关文章了,这是不是印证了《SEO已死》这篇文章。可能,也许在中国,真正的SEO离死真的并不遥远了。

  背景

  最近有个朋友频频跟笔者抱怨,网站无法被百度正常收录,几个关键词的排名也是好几个月没有动过了。这位朋友是个专心做内容的家伙,因为时常被我灌输“内容为王”的理念,而他网站的相关行业客户对象一般都是年龄较大的互联网用户,在分享传播和外链上,几乎不能指望靠优秀的内容达成,所以在外链规模上十分有限。

  另外,由于曾经因为有意识的购买外链而被搜索引擎惩罚,他也并不太敢于使用链接工厂的那些服务,只是花钱做了十来个所谓百度权重高大7的友链。毕竟行业不是很主流,他觉得也差不多了,其他精力都放在内容上了。

  在这样“曲高和寡”  的作风下,有经验的朋友已经猜到了结局:那就百度收录极差,谷歌收录极好。但谷歌带来的流量实在太过坑爹,基本可以无视,甚至360搜索都比谷歌多。

  这位老兄憋了两个月,终于忍不住问我:是不是还是要多搞点外链啥的?我看他那副惨样,终于长叹一声:搞吧。

  回忆

  以上这些事儿,如果发生在两三年前,我的建议肯定是——“酌情并有序地增加外链,避免作弊嫌疑”,如果发生在四五年前,我的建议肯定是——“给我义无反顾地搞外链,外链为皇!”。可是这已经是2012年的事儿了。

  在这几年,对于那些平凡的网站来说,想得到百度的稳定排名真的不太容易。

  我接触的数十位上海本地站长的一致公认:百度近一两年在排名方面存在严重的欺软怕硬现象。也就是说,普通网站不管是在内在外进行的各种优化都不见得会正常影响排名,甚至仿佛是随机抽取的,你基本得不到任何规律可言。你试试这招也没用,试试那招也没用,或者最多顶个几天用。总结下来,难道真得像百度所说,只要琢磨好《百度站长指南》,并把内功做好就行了?

  在我遇到的企业级客户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多个企业在没有进行任何黑帽优化的情况下,网站排名经常大幅波动,甚至持续性倒退。而在谷歌这里,却在收录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而对于不少大型网站或者“重要站点”,即使啥都不干,排名与收录都很稳健,即使那网站做的一塌糊涂。

  看起来这似乎是好事儿。搜索引擎的游戏规则那么神鬼莫测,是不是说明百度的技术已经真正超过了谷歌,“更懂中文”,能够更多靠内容和其他综合因素来判定结果,毕竟不管怎么说,百度的搜索体验不说最好,但也并不差。

  现实

  但事实并非如此,百度看似高明的算法变化与不留情面的生杀予夺,只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因为一切都没有改变。

  让我们来2012年10月27日凌晨的一个例子,这是我观察了不少天的一个网站:

可悲的百度算法机制

  上图底部的那家网站是出现在百度搜索“平板电脑”这个关键词的首页自然排名中,排除竞价投放因素,它的自然排名居然仅次于中关村在线的开放接口、百度图片、百度百科,位于第四位。在27日下午再次核实,它依然排在前五,首页10个自然排名除了它全部出自中关村在线、Pconline、百度自有产品、泡泡网。如果这种事发生在类似“卢森堡移民”这一类的冷门领域倒还可以理解,但是在微软Surface、Ipad Mini、Nexus 7二代竞相登场的金秋十月尚能做到这些,这到底是哪一家平板厂商?

  讽刺的是,百度居然在搜索结果中该网站标题的下方增加了这么一句话:“百度提示您:该页面可能因黑客侵入而存在安全风险”

  点击该信息,显示结果其实就是有大量的电脑管家用户举报它为“欺诈”型网站。对该网站WHOIS用户信息和IP进行了追踪,发现该平板电脑销售网站的持有方是一家深圳的山寨厂。令人惊讶的是,他还不是一家卖数码产品的,而是卖生物制品的公司。根据同IP下反查出的16个网站显示,这家公司主营的产品基本都是女性减肥、美容类产品,例如左旋肉碱、木瓜汤之流。

  写到这里,懂行的圈内人都会会心的一笑。

  再探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网站做的如何。

  这个网站做的中规中矩,算不上精致,但也并不难看。但仅就百度官方提供的“SEO建议”中涉及的那几项站内优化要求,我认为测试总分应不会超过70分,甚至堪堪及格。无论是JS位置、ALT信息还是DIV+CSS的要求,都并不是那么无懈可击。实际上,这顶多算是一个Landing Page型的销售页面,根本就没有代码层面SEO的基本思想在里面。

  这让文首提到的那位老兄情何以堪,让那些手写sitemap的站长们情何以堪。

  那么这家网站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而百度又是为何能让这么一个被频频举报为欺诈且没有付过一分钱给自己(这点清廉我们还是相信的)的山寨平板销售网站骑在联想、华为、京东、当当头上?这如果不是策略,难道是技术和算法上的原因?

  可悲

  我对该网站服务器上的10多个兄弟网站进行了调查,其中居然只有一个PR=0,其他网站PR都有2-3,要知道,这些可都是单页型的销售类网站,甚至不能叫网站,只是一个页面。

  谷歌的PR说明不了太大问题,我们看看它的百度反链。

  我的老天诶,11万多的百度反链。当然,由于雅虎退出搜索阵线,我没有找到特别好用的外链和锚文本检索工具,这11万中一定也包括很多无效的链接或者文本链接,同时,域名中的英文关键词与品牌标题一致也会增加反链统计数。然而毫无疑问,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收录24,反链11万。

  我记得上一个给我类似感觉的网站,叫做“麦包包”,高达65万的反链,连淘宝都甘拜下风。

  仔细查看这些反链,我们发现了一位极为高明的SEO外链老手的痕迹,而且几乎都是新闻站的软文。由于软文本身存在被转载的可能,大量增加了domain在文本层面上的曝光几率。这也侧面证明,非锚文本链接对企业主站的意义,也一定程度上证实这样一句话:“只有几个人表扬你,有人会不服;但是成千上万人表扬你,不服也得服。”

  百度无疑是服了,这就是百度的算法吗?在这样热门的关键词排名中,在网站被举报欺诈的情况下依然给出这么显赫的排名?这让那些因为相信百度而购买了接近2000元却用着MTK6573芯片的垃圾无售后山寨平板的普通用户作如何想法?

  真是可悲,和五年前一样,其实什么都没有变。大道至简,唯“多”不破。

  来源:投稿,作者:Shepherd,原文链接

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

  滤镜主要是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最早由专业单反摄影相机的实体滤镜进化而来,随后出现在电脑上的专业后期处理(如 PhotoShop),再到各种傻瓜式一键处理工具(如美图秀秀),而当移动智能设备浪潮来袭时又转战到了手机上。

  对于移动应用中的滤镜功能相信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中、重度用户都很熟悉了,也都知道它的流行因为 Instagram 的带动,在其之后先是几乎所有的拍照应用,再是几乎所有的 LBS 应用,最后到几乎所有涉及照片、图片的应用(如各社交网络客户端等)都内置了类 Instagram 的滤镜功能。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借移动应用大热连 QQ 截图都有各种滤镜了……

  滤镜功能优点:

  首先便是方便了用户。在数码时代,滤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胶片时代“暗房”的作用,用户直接一键选择滤镜功能就能轻松实现各种类高水准色彩画面,滤镜将人人变为摄影大师。其次不可否认的是滤镜效果在适当场景下可以提升照片效果,甚至还能一定程度上掩盖照片本身的不足。

  滤镜功能缺点:

  1. 滤镜损坏了照片的数据完整性

  因为诸如 Instagram 上的滤镜其实都是已经早已存在的经典参数设定,用户只需要简单的选择一个滤镜就可以实现不错的照片效果,免去了用户对相机参数设置和拍照环境调整的麻烦,降低了普通人拍照的门槛。 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滤镜效果就可能让原本一张非常普通的照片变得艺术性十足,同时还能掩盖照片本身的不足,因此很多人将滤镜效果当作“拍照法宝”来用,但滤镜并不是万能的,首先就是滤镜功能其实都是对原有图像数据的减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数据的完整性,因此“滤出来的照片”其实根本没用户想象的"那么好",很多在 Instagram 等上展示的优秀照片其实几乎都是由专业顶级摄影相机拍摄并经过后期处理的作品。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我是你永远的听众" Via 500px

  如在之前 Instagram 完全指南 一文中曾有一张看似是 Instagram 滤镜效果的配图(上图),其实它不是,它是出自俄罗斯摄影师 Vladimir Zotov 之手。Instagram 滤镜即使再好上几倍也是达不到这种效果水准的。

  2. 滥用滤镜导致信息真伪难辨

  其次,大多数用户拍摄的照片质量并非尽如人意,在手机上更是如此,在拍摄不理想的基础上再搭配滤镜虽然可能在猛的一看下感觉不错,但更多时候它会因为失真、偏色导致信息难辨真伪,甚至认不出真实的人,如在《爱情公寓3》第15集社交网络中亮瞎关谷与曾小贤两双钛合金狗眼的"美女"瑶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用了 iPhone 后的用户很难再看到正常的真人相。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

  3. 照片同质化导致审美疲劳

  除了上面两条外,更加严重的就是因为滤镜效果的使用,大量照片同质化现象严重增加。本来之前通过第三方拍照应用使用滤镜功能后再上传、分享到社交网络的用户现在都可以直接用社交网络自己应用使用滤镜功能了,这样带有滤镜效果的照片比例又大幅上升了不少。

  这种滤镜效果照片在当下国内还正在处于爆发阶段,如果这种现状继续保持下去的话,相信一两年后随着智能手机继续全面普及后,你每天看到的照片都不外乎这几种滤镜效果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国内大部分手机镜头不是太好,也就意味着用户拍照后使用滤镜功能使照片看起来稍微"上像"点的比例要更大。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本来更加适合工业、废墟、CG 等的滤镜让生活画面变得压抑阴森

  滤镜偶尔使用是一种乐趣,但所有的照片都用效果很强的滤镜暴力地过一遍就是一种"变态"了,而如果大多数人再将其分享到已经对其审美疲劳的用户时间线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视觉强奸”!尤其是当画面很多都是对着厕所镜子或自上朝下六十度的大脸自拍的时候!再满屏幕花花绿绿的"大师级画面"也不能掩饰内容的平庸、空洞甚至低俗。

   也是因为这一情况,在近日 Wired  Rip Off the Filters – We Need a Naked Instagram 一文就介绍了"滤镜疲劳"(filter fatigue)并呼吁用户停止滥用滤镜功能,并希望出现一款补充的无滤镜(#nofilter)应用重新营造一个没有滤镜效果的生态系统。虽然他的观点并不是要禁止滤镜功能,但在下方的留言中还是出现了很多表示赞同停止使用滤镜功能的声音。

  应该如何反思滤镜功能?

  其实不止在移动应用领域,连滤镜的发源地摄影界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面对浪潮汹涌的滤镜潮,一些专业摄影厂商也不禁跟风进来,如奥林巴斯 E-P3 上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二十多个场景选择和十个艺术滤镜,因为其风格的重口味以及其傻瓜型被网友调侃为“无耻滤镜”。滤镜本来的首要任务是校正色差,再来才是美化和营造特殊效果。但现在滤镜已经俨然成了唯一所会的选择了。也因此滤镜功能被称为“摄影的倒退“:”摄影不再是光圈先决及快门先决,而是滤镜先决,由艺术创作退化成艺术模式的大平卖。“

  在国内移动应用领域,滤镜功能依旧在向多而全的方向发展。没有是没有的赶紧上,已有的继续乐此不疲地增加数量,旧照片、中国风、铜版画、日系甜美(该再来个德国大师毒味?)……即使是很夸张、重口味的滤镜也各种无所谓。如腾讯朋友客户端中一口气就推出了 17 个滤镜,除了之前普遍的滤镜外还增加了多个夸张、严重失真的滤镜。虽然手机拍照日后会更加娱乐化、趣味化,但也不能太非主流、杀马特了。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

  作为产品人员如何选择滤镜?

  1. 学会做减法

  周鸿�曾提到”不要忘记你的产品本来的功能是做什么的,要学会给产品做减法,回到最初 Beta 版本的核心功能。“放到这里就要学会给滤镜功能做减法,如果有必要可以精简一下滤镜数目。

  2. 滤镜智能推荐

  能够对用户所在场景进行滤镜智能推荐,而不是放任用户胡乱使用滤镜。

  3. 研究更高质量的滤镜

  虽然现在不少滤镜看起来似乎已经足够好,但和真正好的电脑上后期处理一比较就会发现其不足,滤镜功能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

 

  作为用户如何使用滤镜?

  上面所提到的疲劳是指已经拥有移动智能设备并且是中或重度用户来说的,在国内,没有用过甚至没有见过的滤镜功能的用户相信绝对还是占大多数的,对初期好奇好玩的他们来说滤镜绝对是越多越好的,因此在当下希望寄希望于产品设计人员的限制是可能性不大,因此避免滤镜滥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用户的自律,学会分场景适度使用滤镜效果,不要因为有这个功能就一定去用从而导致滥用,学会取舍放弃。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拍照功能手机时代,虽然诺基亚有逆天的 4100 万像素的 Lumia 808,但就像我们之前在简单而又不简单的手机摄影中所说到那样,手机或许是永远也无法完全取代专业相机的地位的,但手机的便携用于生活的点滴记录与分享已经足矣了,偶尔使用滤镜点缀一下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生活最主要的依旧是通过真实的镜头画面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的真相。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曾提到“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会写字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之间的传播形式已经由工业革命前的“叙说”转变成了“信息”,而与之对应的摄影、电影等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与之前的叙事性文字。所以希望本来应当是一场多元多彩的视觉信息盛宴变成几种单调的滤镜效果展。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关于电子商务运营

   关于运营,在电商网站运营的新同学中,一直都有过讨论,并且,对于运营从基本概念,到各岗位协作的结果,也都有过全面的解释。而之所以在真正运营的过程中,我们偶尔会感觉到迷茫,则是因为,我们在互联网上,往往太注重结果和被放大后的数据所蒙蔽了双眼,而由此导致在实操过程中,会很纠结。

  关于运营

  很多人在想到运营的时候,会觉得,数据分析是运营、商品上下架是运营、做促销是运营,等等。当然,我不否认这些成果的产生,都是通过运营而产生的,只是,每个阶段不同,对于运营的理解和动作,都因该被区分。

  第一阶段:运转和经营

  我们都知道,一辆蒸汽火车之所以能够开动,是因为有人在不断的给他加煤、加水,使其产生蒸汽而行动。而对于一个新项目而言,起初的煤和水是什么?对于电商,他一定是定期更换banner、标题优化、上下架时间优化、落地页面重点品类推送提高二跳概率、商品台账建立等等。而从这些动作中,所输出的结果则是产生购买、用户行为判断、转化率分析等等。

  而往往这些基础的动作,确时常在被人忽视。因为,我们在网上往往被放大后的数据蒙蔽的双眼,总认为自己做得已经足够好了,但收益总无法提升。

  第二阶段:运用和营销

  上半年我去湖州,与当地一位年销售已经达到两亿的传统服装老板交流(品牌、店铺都是自营,很了不起),他给我分享了他数年来经营实体店运营的心得:

  1、  我从来不做新店开张的广告,因为那不是我店铺的最佳状态;

  2、  我也从来不做对外媒体广告,因为我会把这些钱节约下来,放在承诺用户不满意就退货上;

  3、  我把店铺开在我目标竞争对手边上,他的促销越做得大,我的生意越好,因为我的基本功比他强,用户一比较,都来我这;

  4、  每当我有真正的促销时,生意则是往常的数倍;

  而这些,对于电商而言呢?绝大多数人,一开始就会去思考,如何营销,如何促销,如何炒作等等,但最终肯定无果。因为,我们往往在被炒作、数据、热点等等搞得内心浮躁,总认为一上来,就能干,就因该干。由此,我理解的运营和营销,就如同男人对待女人的浪漫一样,要适度,情感经营的基本功不扎实,虚头巴佬的东西越多,女人越不在乎你。而对于用户呢!我们一直都在和他恋爱。

  什么职位才叫运营

  这个话题,在一开始毕业的那一年里,也非常困扰我,而在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也同样的困扰过我的同学们。

  而其实,运营是一个系统。他就如同瑞士表的表芯一样,外表看到的是时间指针在动,其实,他是靠表芯中无数齿轮配合所产生的结果。由此,只要你是整个项目组的一员,则你所干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运营,因为,我们共同在为一个结果而担当责任。

  由此,我们在共同为一个结果所承担责任时,所付出的每一个工作成果的累积都叫做运营。对于用户而言,他们看到的只是瑞士表的时间指针在动,而指针运动得越有规律,时间越准确,则我们运营得越仔细。

  所以,无论设计的同学、类目的同学、推广的同学都是叫做运营,只是岗位职能不同而已。

  运营中的核心问题

  往往,当我们开始有了热情去思考的时,一旦有了创意则很快会去想,结果会怎样!?

  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也可以理解为是惰性所产生的根本。

  之所以把这种惯性思维我理解为惰性所产生的根本,是因为创意背后看结果的习惯,会让人在越是看到假定的结果后越是会选择放弃。因为,在一个项目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购物习惯,产生创意,而创意一旦产生后人们就会产生得而失真的结果,于是乎往往觉得,不靠谱!

  由此,我便有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凡是创意产生,则围绕用户出发,而不围绕结果出发,因为凡是围绕结果出发的创意,往往都会让人心存疑虑,最终放弃。于是,做和不做,如何做,做了如何推广是整个运营核心过程中的问题点,至于结果,往往只有做完以后才会出现,当出现结果后,则是我们总结的开始。

  结束语

  运营是一项需要有态度的工作。这种态度,心态占比会比实际的工作态度占比要大很多,而往往,小聪明居多得人干不了大事,也是基于心态不稳,最终导致工作态度不扎实照成的。

  来源:大麦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

乔布斯究竟是怎?样造就的

  了解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乔布斯不太懂技术,比尔盖茨就笑话他不会编程。但是乔布斯自小就对电子学深感兴趣,这得益于硅谷大环境,以及他养父和邻居家少年电子专家的影响和熏陶。后来乔布斯遇上斯蒂芬·沃兹尼亚克,两人臭味相投,都热衷于用电子产品来搞恶作剧。对电子产品的这份热情是驱使他不断发现和应用新技术的源动力。

  不过乔布斯的热情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子产品,他的最后几年一直在忙于设计他的私人游艇,他最终没能坐上这艘游艇,但是设计的过程已经令他满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乔布斯跟所有男人一样,是对玩具感兴趣。不一样的是,他对几乎一切人造物品都吹毛求疵,他创造和改造了大家都在用的玩具——电脑、音乐播放器和手机。

  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让乔布斯得以拥有这样的能力。遇上斯蒂芬·沃兹尼亚克,让他以最好的方式进入最能一展才华的领域——电子产品和计算机行业;遇上“现实扭曲力场”之父弗里德兰,让他拥有强大气场,可以左右员工思想;在大学旁听了艺术字体的课程,让他对艺术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他将来设计产品带来灵感;看到一本书——《禅者的初心》,让他了解禅宗,重视直觉,助他选择技术和开发产品;被自己雇来的约翰·斯库利从苹果赶走,激发他从零开始重头再来……

  据他自己说,他“跟着自己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他的经历作为一个个点,日后被连结了起来,助他走向成功。所以,他建议所有人都去追随自己的内心。

  这话听起来有点诡异。谁能保证一生中遇到的所有事一定都是对他有益的?而且其意义又会在日后显现出来?听起来有点像宿命论。有人或许会说:成功的人就是能够从一切事物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这是励志的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却有些牵强。可是人生没有假设,谁又能肯定地说,如果乔布斯没有遇到那些人那些事,他就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呢?乔布斯自己的解释是:“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

  到最后,我们只能这样尽量客观的总结:乔布斯智商高,好奇心强,追求自我实现,追求价值,又在某种机缘巧合下遇到一些让他得以辉煌的人和事。

  有些人不屑看《乔布斯传》,可是至少我们能从乔布斯身上学到执着和热情;有的人认为一切成功源于机遇,可是至少我们应该多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让自己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遇到那些人那些事。

  来源:投稿,作者:牌巴子,原文链接

2012年10月24日星期三

内容营销典范――奥巴马竞选视频

  笔者昨晚无意中看了一段视频,看到一半反应过来,是奥巴马的竞选视频。这就是营销的一种境界,让你不知不觉“上了当”。今天笔者就把这个例子拿来聊一聊。过去我的内容营销博客讲的更多的是内容营销的理念,对实例讲的比较少。

  其实内容营销没有什么神秘的,甚至也没有特定的范畴。就比如奥巴马的这个视频,可能在他的竞选团队眼里,就是个公关案例,但是在我眼里,却是内容营销。

  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内容营销的兴起还是最近的事。不仅仅是内容好就算是内容营销,内容营销的概念更多是相对搜索引擎营销来讲的,是对SEO或SEM的一种优化和升级。你要记住,它是一种理念,一种策略,一种体系,它无所不在,却也绝非易事。如果对内容营销好奇,可以研究一下我翻译的那篇流传较广的文章:为什么说内容营销是营销之王,里面就提到了一些内容营销的种类。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这个竞选视频是我从优酷网看到的,该视频在优酷网首页显示的标题叫做“奥巴马总统当选的背后”。我不清楚这标题是翻译过来的,还是中国人起的。这并不重要,因为同一个视频可以根据需要变换多个标题。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标题。首先,它看上去很中立,不带立场,所以不管是奥巴马的粉丝还是罗姆尼的粉丝都不会反感这个标题;其次,它的潜台词似乎是奥巴马当选有不为人知的幕后秘密,激发了人的好奇心,于是点击行为就发生了。

  当然,这还不算完。我们接着看视频的内容,视频的开头回顾了奥巴马当选的那一刻,这是一段慢镜头,延续了标题的立场:那就是看不出有什么立场。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很多奥巴马的支持者这时心里还吊着块石头,不知道这视频究竟有什么鬼;而罗姆尼的支持者若有所盼。接着,视频从奥巴马当选时面临的经济危机开始,从奥巴马团队成员爆出的白宫内幕开始。你想看内幕?Ok,给你内幕。接着就是一个有一个“内幕”,从经济、到教育、到外交、到反恐、到医保、到就业,无所不包。而这些“内幕”都指向一点,就是奥巴马非凡的领导力、判断力、面临的危险,以及取得的成就。

  看完视频,或许你已经忘记自己是怎么会来看这个视频了,奥巴马的支持者松了口气,对自己的选择更加自信,而罗姆尼的支持者也一定多多少少被打动了,这显然是他们事先所无法料到的。虽然这是标题党,但是没有令任何人失望。因为,你想看的是真相,这个视频给你的也是真相,至少看起来是。而这个视频所产生的效力很可能是巨大的,虽然只是一段小小的视频,但是借助“蝴蝶效应”那扇蝴蝶的翅膀,它兴许能左右选举结果。

  前面说过,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内容营销是一种体系,所以这个视频只能算内容营销中的一个点。奥巴马本身就有相当高的关注度而你的产品可能还要想方设法让人知道,视频也只是内容营销的一个小战场。你要做的是让内容营销的理念渗透到网络推广的方方面面中去,在各个渠道展示吸引人并且有价值的内容。内容营销的理念,简单说,就是要用内容在受众心里留下点什么。和SEO或者SEM不同的是,它留下的不仅仅是排名或者单薄的印象,它是想通过卓越的用户体验和细腻的推广技巧打动你,让你记住某个品牌某个产品。让你不知不觉看到并且看完内容,然后产生进一步了解或行动的兴趣。它不反对SEO,SEO的技巧可以帮内容获得较好的排名,但是它超越SEO,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排名,更多的是品牌和用户,这些才是互联网价值的核心所在。

  来源:牌巴子投稿,原文链接。:http://www.sunyansong.com/example-of-content-marketing-obama/

  文中视频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2ODQ5Mjgw.html

苹果发布iPad mini等新产品

  10月24日凌晨消息,苹果公司今天美国加州召开特别发布会,发布5款最新产品,其中包括:13英寸MacBook Pro笔记本、新款超薄iMac、新款Mac mini、第四代iPad以及7.9英寸iPad mini。

  推出iPad mini平板

  iPad mini对于苹果公司而言,是一款象征意义更强烈的产品,这代表苹果平板电脑首次涉足中低端市场。根据苹果公司安排,iPad mini将在11月2日上市销售,售价329美元(约合2055元人民币)。

  iPad mini平板厚度为7.2毫米,重量0.3千克,较上一代iPad轻了53%;分为黑、白两色,与iPhone 5颜色相同;屏幕分辨率与iPad 2一致,具体为1024×768;搭载苹果A5双核CPU;支持LTE、FaceTime HD摄像头,分辨率达到500万像素;采用苹果最新的“闪电”接口。

  iPad mini分为WiFI及WiFi+4G版本。WiFI版本中,根据容量的不同,16GB、 32GB、64GB售价分别为329美元、429美元、529美元;WiFi+4G版中,根据容量的不同,16GB、 32GB、64GB售价分别为459美元、559美元、659美元。

苹果发布iPad mini等新产品

  第四代iPad发布

  第四代iPad平板电脑采用苹果A6X处理器,图形性能提高1倍;电池续航时间10小时;支持LTE网络,采用“闪电”接口;支持高清FaceTime,摄像头分辨率达到720P;16GB WiFi版本最低售价499美元。

  13英寸Retina屏MacBook Pro笔记本

  在本次发布上,苹果首次发布了采用Retina视网膜屏的13英寸MacBook Pro笔记本,这款笔记本最低售价1699美元,中国售价最低则为12488元人民币。

  13英寸的MacBook Pro笔记本,采用Retina视网膜屏,分辨率为2560x1600分辨率;屏幕对比度提升29%,反光率降低75%,可视角度达178度;厚度为19毫米,重1.62千克;电池续航时间可以达到7小时;配置两个Thunderbolt雷电接口以及USB 3.0、HDMI接口。

  新款iMac和Mac mini

  全新iMac更薄,比上一代产品薄了45%,采用IPS屏幕,可视角度达到178度,屏幕分辨率为2560x1440;采用融合存储,即128GB SSD加1TB或3TB硬盘;支持FaceTime HD摄像头;配置双麦克风、4个USB 3.0接口。

  苹果推出21.5英寸和27英寸两个尺寸的iMac产品,其中21.5英寸版iMac将于11月出货(配置:2.7GHz英特尔四核i5处理器,8GB内存,Nvidia GT640M独立显卡,1TB硬盘)售价1299美元,将于11月出货;27英寸版售价1799美元,将于12月出货。

  同时,苹果今天也宣布对Mac mini进行了硬件层面上的更新。配置2.5GHz英特尔双核i5 CPU、4GB内存和500GB硬盘的新款Mac mini售价为599美元;配置2.7GHz英特尔双核i7 CPU、16GB内存和双1TB硬盘的服务器版售价99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