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国内独立博客发展的障碍

  中国的独立博客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和BSP托管博客不同,独立博客不仅仅需要具有域名、主机、博客程序等各种知识和技术,还要和BSP博客那样坚持不断地更新,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码字,这的确是一个门槛较高的领域。

  和BSP博客不同的是,独立博客是个人媒体(大部分是非常小的个人媒体),以前的媒体是垄断行业的天下,网络上门户网站放什么信息,你就得看什么信息,现实社会中,是书刊、报纸、电视等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普通人的话语权简直微不足道。掌握话语权的是那些媒体巨头,他们想让你看什么,你就得看什么,我们草民的声音显无足轻重。博客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我们终于不需要向别人表示唯唯诺诺,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我们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我们终于可以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了,写出那些垄断媒体、门户网站不想让你知道的事情。

  现在,随着博客的迅速普及和大众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博客,通过每个人这一点点的努力,人人都是个人媒体的现象正在中国四处开花。

博客

  然而,之后的发展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随着“备案”的出现,个人网站的发展被极度限制,大量个人网站和个人博客毫无理由地被关闭,那些已经“备案”成功的网站也必须战战兢兢的过活,因为“注销备案号”这个宝剑随时都可能落下,从今年初开始就有大量正规网站被莫名其妙的“注销备案号”。

  一旦注销备案号,你的网站在中国境内就是非法的,没有一个机房会让你接入,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网站一下子就成为互联网上的流浪儿。

  除了政策性的因素外,国内独立博客媒体发展最大的障碍还有几点,包括:

  1、时间:写博客耗费大量时间,如果不辞职,而在工作之余写的话,将影响个人生活质量,时间因素可能是影响大多数人无法长期写博客的原因。

  2、收益:如果辞职写博客,将不会存在时间的问题,但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人写博客所得到的收益无法和正常工作的收益相比,这也就导致写博客在中国无法成为一项工作。

  3、竞争:各大网络门户有足够的资源来运营自身的科技门户,其编译的新闻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但时效性和数量都占据优势,博客难以与之竞争。一些大网站(例如华军软件、天空软件等)更是直接不署名转载博客文章,做起了不劳而获的生意,我们博客发邮件让他们删除,他们还不理你,我们博客也拿他们没办法。

  4、广告:中国的互联网尚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的主要需求还是娱乐,实体产业的广告商难以获得足够好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会降低了在博客等网站上的广告投放的比率,而将主要广告投放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

  对于一个独立域名的博客来说,运营网站会受到来自政策性的一系列麻烦问题,这对于网站主来说是一件很折腾的事情,一些原本很简单的事情(至少在国外很简单的事情),到了中国就变得异常复杂,而这种种的复杂因素竟然全都是人为造成的,很多事情的社会成本是很高的,想降低这个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官僚的目光短视以及管理上的简单粗暴,让整个互联网充满了无奈的怨恨,难怪中国的网络发展滞后,都是因为自己人在里面瞎折腾啊。

  博客这个群体是辛苦的一族,付出不少,收获不多,但是,个人媒体又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自己的文章能够迅速传播给大众,写一些门户网站不愿写的东西,在夹缝中生存,如果涉足这个领域,务必要选好行业和目标,考虑好各种运营方案,各种问题都考虑清楚,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

  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建党伟业》,颇有些感想,本来想写篇观后感到豆瓣上,后来发现豆瓣将该电影设置为不能评论且不能打分,因此只好将这篇影评写到我的博客上了。

  《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

  北洋政府从清政府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继承了辛丑条约的巨额欠款,以及孙中山和日本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在短短十多年里,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国力迅速恢复,民众的税收很轻,政府没钱却不多征税,而是向西方各国借钱,在领土上,通过超人的政治智慧没有丢失过一点领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从俄国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

  那时候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之所以贫弱的原因就是内耗太大,中国南北几个帮派自己瞎折腾打仗,面对日本等列强自然处于劣势。就袁世凯那样的北洋政府来讲,在当时对日斗争中能做到那样已经不错了,弱国无外交,而当时民国的外交智慧远远超过后来的政府。

  北洋政府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无论学生、教师、文人等,都具有非常的的自由和话语权,想办报就办报,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组党就组党,想骂政府就骂政府,甚至几十个人组建一个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党,也没人管你,除非你真的里通外国,购买军火并实施行动,北洋政府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政府能达到北洋政府那种高度和智慧。

  因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并非外界描述的那样卖国,五四时期的学生搞的运动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烧这种事情,这不是救国,而是误国,辜鸿铭、胡适等人在当时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当然,北洋政府最具争议的就是袁世凯称帝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袁世凯搞的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比的议会制更符合国情,如果成功的话,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也未可知,英国、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典范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君主立宪和议会共和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袁世凯搞的太急了,时机没有成熟就搞,结果搞砸了。

  实际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宪制吗?中国的发展就必须搞成革命式的发展吗?所谓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实只是一句口号,具体实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无非是,依靠外国政府或党派的大力援助,组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组件军队,通过军队暴力夺取政权,当然,也需要好的军事指挥官和军事策略。

  可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对来说,北洋政府是一个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时代。可惜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两党的共同特点,就是一直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让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那个真实的北洋政府。

  总的来看,这部片子,感觉拍的很乱,时间跨度太大,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能反映出来的,越看越像PPT,真正的叙事太少,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少的话,根本看不明白这部电影,加之电影对于历史的一些不客观的描述,让这部电影的史学价值大为降低。

  最后,鉴于豆瓣将该电影的评论关闭,因此本博客也将此篇观后感的评论关闭。

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自半年前类Quora网站“知乎(zhihu.com)”内测以来,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也陆续推出了针对不同市场细分的问答类产品。诸如百度旗下的“新知(xinzhi.com)”,人人旗下的“车问网(chewen.com)”,类Formspring网站“米饭(mifan.com)”,类Stackoverflow网站“StackPoint”和“SegmentFault”,以及升级到2.0,并且与百度进行合作的国内第一家社会化问答网站“啊烦题(rfanti.com)”。在2.0的概念上,好似只缺少基于LBS问答类网站。不过参照国内同行的开发速度,和海外近期相关产品的走热,比如:Localmind,Crowdbeacon,AskAround,Loopt,Askalo等等,国内LBS问答类网站的亮相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按照keso的说法,百度知道类的第一代产品是快餐,知乎等第二代产品是私家厨房。只是国内的现状是快餐质量低下,而且也不快,无法解决即时需求。私家厨房味道虽好,但是不是必需品,也不保证人人都有。在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来,前者生产未经验证信息(information),后者主要生产知识(knowledge)。根据Michael Polanyi对知识(knowledge)的分类,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tacit)之分;Wikipeida,互动,百度百科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检索服务。对于基于包括个人经验,观点看法,以及技能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问答网站,则要指靠少数专家级别的用户输出贡献。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与双向互动的问答网站不同的是,实名制的知乎带有明显的地位不均等,而且级别高的用户往往是知识(knowledge)的提供者,而不是消费者。然而现有的机制很难提供一种对专家用户的答题激励措施。而且他们时间更加宝贵,同时难以和用户产生双向互动(Fig1)。提问的新手用户短期内又难以成长。随着圈子的扩大势必会造成问题回答质量下降。

  而保持网站社区的活跃度和用户之间的粘度,需要引入机制提高专家用户的积极性。对系统提供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专家用户补偿有以下几种可行的方式:

  A. 建立商业生态关系,在提问者行列中定位具有解答专家的潜在客户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B. 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广告商的引入等)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C. 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knowledge application:问题解答等知识产权的外部应用)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D. 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knowledge transfer:特殊问题的有偿回答)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E. 引入虚拟(线上),或真实(线下)评价体系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另一方面,单单建立在共享(其实并不平等,仅仅是高端用户的共享,而低端用户认真的作答往往也没有影响力)体系之下的问答网站,尤其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共享只能存在在一个相对封闭,专业化程度高,且范围窄的小圈子。但是这样小范围内的需求也是很广泛的,在互联网上的各个细分领域,如医药,健康,能源,书籍,电影,音乐,都会需要一个“有来有往”不对外的私家厨房。与其说问答类网站是时代的心思想所造,还不如说是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他慢慢取代的也许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论坛BBS。

  来源:denver0sun投稿

腾讯、人人、新浪社交网络优劣势分析

  社交网络是现在网络界的热门话题,从facebook,twitter到foursquare,tumbrl,社交网络一直在被创新。在中国也有相应的人人网,微博,街旁,点点网等一大堆社交网站,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中国的社交网络是互联网大佬的天下。在激烈的竞争中,社交网络时代的三个巨头——腾讯,人人,新浪也在慢慢形成。他们不仅要面对互相蚕食对方地盘的竞争,也要面对新兴社交网站的挑战。三大巨头到底鹿死谁手,接下来笔者就来个分析。

  腾讯篇:

  腾讯的社交产品主要由三部分构成,QQ空间腾讯朋友腾讯微博,分别提供的是博客,sns和微博的服务。从产品布局上来看,在比较成熟的社交领域,腾讯都有相应的产品,而一些不成熟的产品,像lbs这样的功能腾讯还没有做。用户体验方面做的不错,在模仿竞争对手的基础上还会做些小的创新。产品思路整体上是跟着人人,新浪等竞争对手走,创新不多。

  腾讯的优势在其推广方面,第一个方式是路人皆知的,依靠其庞大的QQ用户群,用弹窗,邮箱,在聊天软件加入口等渠道进行推广。第二种方式就是不惜血本的广告和媒体宣传。腾讯很容易获得用户,但是其产品繁多,用户花再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并不多,用户质量也不高。为了提高ugc,腾讯将个性签名,微博,空间等产品数据打通,用户一次操作可以将消息发到这些社交产品,企图给网站制造一个虚假的繁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在总的用户数方面,腾讯的数量是绝对的领先的,但是在单个产品方面,用户数和活跃度都落后于人人跟新浪。

社交网络

  人人篇:

  人人网的主业是SNS,基于实名制和真人关系,满足朋友,同事,家人之间沟通的需求,主打亲情牌。产品布局比较完整,像公共主页,小组,群,在线视频聊天,话题,位置,人人桌面客户端,家庭空间等产品都是对用户社交需求的满足。人人网越来越碎片化,再加上开放平台后很多第三方产品的接入,人人网出现了一些产品之间不衔接,界面不统一的情况,让用户使用成本变高。随着最近几次产品的升级和改版,这种情况在慢慢变少。 人人的产品思路是跟着facebook走,也关注最新的社交产品,然后进行模仿和本地化。

  在媒体资源不如新浪,推广渠道不如腾讯的前提下,人人还能保持领先的优势,主要就是靠其有中国特色的推广方式。人人网有一个渠道部门,这个部门专门做人人网的推广工作。他们在大学,中学,网吧等地方建立起了庞大的兼职团队,据说总人数有上万人的规模,其内部称为“维度军团”。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在线下通过宣传海报,活动,以及其它的方式对人人网进行宣传。这种看似复杂但是却很有效的方式,让人人网对自己的目标用户进行了有效的覆盖,并且在校园形成了垄断的地位。现在很多想进入校园的产品都在试图模仿人人网的这种推广方式。

  新浪篇:

  新浪的社交产品主要是最近一年来发展凶猛的微博。微博是一种社交媒体,满足一些有媒体影响力的人表达自我的需求,比如明星,媒体人,企业家等等。作为中国的twitter,新浪在twitter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创新,比如适合中国网民的评论,转发,发图片等功能。不过新浪似乎不满足于只做twitter,在产品布局方面,推出了微群,微领地等产品,在向中国的facebook人人网靠近。新浪的思路是用twitter的概念,做中国facebook的目标来模仿人人网的产品。

  新浪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媒体资源和运营能力。微博用加v的方式,给了名人用户特殊的身份标识,满足其高人一等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挥名人效应,制造了一些社会事件和娱乐八卦事件,然后利用媒体资源进行报道,勾引名人的粉丝们上微博。这种方法颇为有效,同时微博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普通用户之间交流不多,活跃度不够,名人认证宽松,导致一些人很容易就能通过认证,然后利用名人的身份做一些炒作的事。还有些商业机构利用微博的转发功能进行商业广告转发,有很多名人也参与其中。假粉丝泛滥,用户经常被打扰,谎言和假新闻经常在微博上流传。总之在微博变的越来越大的时候,也变的越来越喧嚣和功利。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SNS领域人人网是绝对领先的,但在整个社交领域,人人网的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人人网主要还是80后,90后的人在用,对掌握社会资源的老白领用户覆盖不够,新浪和腾讯两个大家伙都在猛追。在微博领域,新浪是领先的,后面除了做的比较好的腾讯外,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等也在发力,新浪既要保持领先,还要向人人网靠近做sns,尺寸把握不好,就会被后面专注于微博的小兄弟超越。对于腾讯来说,虽然目前都是在老二的地位,但是老二也做的轻松,如果新浪和人人在社交领域出现危机,将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的危机,而腾讯业务繁多,几个产品的问题不会对企业整体产生多大的影响,目前只需紧跟老大的步伐,保持跟进,等着老大翻错误就可以了。

  来源:huanglong投稿

2011年7月15日星期五

LBS的担忧

  光看标题,如果不是玩转互联网的达人来说,有点摸不着头脑。LBS的英文全称是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专业的定义网上一搜一大把。它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时下最热门的手机签到服务,我的位置,周边相关等等手机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价格的亲民化,基于LBS的各类应用层出不穷。

  LBS从手机终端的角度看,就是我们使用的各种地图定位软件及所附带的各类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如商业、饮食、游玩、公共服务等信息。LBS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弊端。

  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苹果手机和基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都会随时记录用户的行踪。也许很多人不明白,但是这的确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换一种说法,你在苹果或者谷歌面前你就是个“透明人”,几乎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更为可怕的是,如果这些信息被一些打着坏主意的人得到,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目前基于LBS的大大小小的有资质的和无资质的软件提供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让人很难放心其中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出卖。

  那为什么一只小小的手机,会产生如此严重的隐私问题,我们来做进一步分析。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过这样的情行,绑架犯通过手机联络被害人家属要其提供赎金,警方很快能定位到他的位置。其实这就是基站定位技术发挥的作用,它并没有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高科技。但凡有通讯知识的人都知道,手机要能够使用,就必须在移动运营商的蜂窝网络中登记手机的有关信息,我们暂且认为是手机的号码吧。当我们打电话时,对方能够得知我们的手机号码,对于有移动运营商位置信息查询权限的机构来说只需要知道你的手机号码,就能够知道你的手机目前与哪个基站相连,而每个基站也都有自己唯一的ID.移动运营商在安装每一个基站时,都预先检测过该基站的GPS位置和具体的地址,并存储在系统中。当然,每一个基站都有一定的覆盖范围,小至几十米,大至几公里,这样看在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在地广人稀的乡村了。所以基站定位有一定的偏差,但是也不是很大。警方只要在一公里范围内排查并布下天罗地网,那是插翅也难飞的。

LBS的担忧

  理论上来说,一个人只要知道了你的手机号码,他就能够大概知道你的位置。也许你也曾收到过陌生的短信,内容极容诱惑性,大致的内容是“只要只知他(她)的号码,就能知道对方在哪里”,说实话这几乎成了“捉奸”利器的代名词。至于这些人如何得到或者接入移动运营商的地理位置信息系统,我们不得而知。

  在介绍完基站定位的原理后,再来说说耳熟能详的GPS.GPS就是老美搞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共有24颗在天上的卫星网络组成,具体的原理可以这里不缀述,不是理工科的人很难看懂。但是我们可以简单而静态地认为,地球上每一寸土址,其GPS地址值都是唯一的。LBS服务提供商事先在地图上通过预置GPS位置位息,然后跟据你手机所接收的GPS位置值,就能够确定你在地图的什么地方。

  GPS是十分精确的,当然老美出于不同的目的提供了两套方案。一套是民用的算法,人为加了干扰,精度在几十米左右,至于到了天朝为什么偏差变得那么大,这得问我们的相关部门了。另外一套是军用算法,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甚至是毫米级别,想想看这会用来干麻。

  再来讲讲WIFI定位的那点事儿。现在千把块以上的智能手机都有WIFI功能,能够像笔记本电脑一样连接到无线路由器上网。WIFI并不能单独定位,这个国家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构机有能力来统计每一台无线路由器的精确地址(当然公共的除外)。但是你会神奇地发现,即使是你新购置的一台理由器,只要你手机连上去,手机立马能够告诉你精确的位置,“天!手机居然知道你在家里!”。这是为什么呢?这又不得不把GPS大神再请出来。上面说过,GPS能够准确的得到你的地理位置,每个路由器也有自己的全球唯一ID,这个时候手机会将你的GPS信息与你的WIFI身份进行绑定。也就是说,只要有过一个人他的手机开着GPS并且连接过理由器,那么这台路由器就被永久的打上了GPS座标的记号。当然如果你把GPS从深圳挪到了上海,只要再来一次同样的操作,位置就会被更新。这就WIFI定位的原理。

  同样的道理,蓝牙也跟WIFI类似可以用来做定位。但是理论上来说,很多蓝牙设备本身是移动的,并不可靠。

  所以说现在的定位已经强大到了只要你跟外围有交互,就能够得到你所在的位置。无论是GPS、基站、WIFI、蓝牙等等。

  上面啰嗦了一大堆,讲的就是手机定位的各种原理,没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可能理解起来有些费劲。有了上面技术的捕垫,任何LBS服务供应商都能够开动他们的大脑玩出很多花样了。当然了,谷歌基于自身不可逾越的硬件、技术、用户数量等优势,做得也是最好的。

  但如此轻而易举便能够得到个人时时刻刻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不禁让人担扰。而LBS市场的混乱和无序使得个人基于位置信息的隐私更容易被出卖和暴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人在网络上所留下的痕迹,足以能通过各种支术手段得知他本人的大部分信息(还没有包括人肉),而结合地理位置信息的记录,将使得一个人彻底“赤裸祼”地暴露,包括他的家庭、亲戚和客户等交际关系网。而一旦此人有任何不检的污点,将这些信息统统挖出并公之于众。那么他将难以在这个“星球”立足。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对年轻群体极大渗透,以后必将更加容易在网络上得到个人的各方面信息。所以尊敬的看众,以后如果你想在政治的舞台有所作为,就要对网络敬而远之,保持你的神密。至少不能让对手在这条路径上找到你的把柄和弱点。

  来源:ThanksNet投稿

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

标签化管理

  标签化管理,是指通过标签接收信息和发布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不同的标签来接收相应的信息。

  在上下班时,设置#出租车##拼车族#,就可以接收出租司机、拼车族的信息,并直接与司机建立联系,敲定行程。在办公室,可以根据工作性质或者兴趣爱好,设置#设计##股票行情##客户2号订单#等,接收相应的信息。在晚上可以设置#商场##电影院#等,接收折扣信息,票务信息,新上线电影,若遇有演出,则可以在该演出的标签下,获得官方信息,演出场所附近的交通路况,拼车信息。若要出去就餐,输入#餐馆#,则可接收不同餐馆的折扣,座位,菜品评价等等。

  你可以通过标签来接收你感兴趣的任何信息,并可以与其建立直接联系。通过标签获得信息类似在google上搜索关键字获取信息,但又超过搜索引擎,信息的获得是动态,和可直接联系的。

标签化管理

  通过标签,还可以完成一些更复杂点的任务。你想买本书籍,就设置#书名#作为标签,于是,你就可以收到书评,书商折扣,与书商联系好,购买付款。在阅读过程中以#书名书签#那么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你就可以收到其他阅读者在阅读此书时的书签,读后感,mindmap等,阅读完毕,还可以发布是否将此书捐献或者转让,有意者会看到你的信息,并与你联系,做下一步的操作。

  标签还可以帮你组建私密频道。在公司里,你可以设置一个标签,可以设置密码,拥有密码的人才可以接收该标签下的信息,或者也可以通过认证确定该标签下的成员。如此,若以该项目的名称作为标签,那么有关该项目的信息都可以在该标签下汇总,并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传播。

  通过标签的设置,对事件信息进行分类,让信息的焦点更为集中,信息的获取效率更高。除了对事件做标签以外,我们还可以对人进行标签。

  将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标签,同一标签下的人,就构成一个类别的关系圈。同事,摄影,游泳,阅读,八卦等这些标签贴到不同的人身上,就可以将与自己有联系的人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Google+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吧。

  标签化得信息传播,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不考虑粉丝的数量,使得草根的信息可以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弥补名人与草根间不对等的传播范围。

  若想进一步的认知标签化,可以参考互联网的锤子系列。

  来源:sbumblebee投稿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ifttt的价值

  ifttt是一款新兴的互联网工具型应用,正如他们给自己的介绍“If This Then That”,让用户可以根据他们设计的流程设计一些小程序,例如你可以让它帮忙监视女朋友的Twitter,当Tweet内容中出现“出差”这个词的时候,自动在Google Calendar里面添加一个晚上的聚会晚餐,并且在Facebook发表一条消息开始呼朋唤友。

  正如你所见,ifttt能够帮你把互联网的服务连接起来,让他们可以通过ifttt的协调为你完成一些复杂的事情,这可以解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并且操作过程简单流程不需要任何高深的技术。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这样的需求是极少的,即便ifttt的设计继续完善但是仍然可能会出现误判的状况,或者说不能满足部分用户的特殊条件,那么ifttt的应用面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ifttt的价值

  但ifttt仍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些关注与它能够解决的需求并不匹配,大家都在到处求邀请,而国内山寨应用也即将出炉。大家关于ifttt的众多讨论,更多是集中于它做了一个很多人遇到的问题,尽管不那么完善但是已经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第一个需求是怎样智能高效地将各种应用连接起来,这些应用可能包括电子邮件、新闻、视频网站、电子阅读器、社交网站、微博客。2007年创立的Friendfeed发现了这里面的机会,当时出现了数量繁多的社交网站与微博客,而用户的好友分布在各处,不得补花费大量时间去处理种类繁多的信息,Friendfeed帮用户把这些社会化信息整合到一起,这在当时引发了大量的关注,不过现在Friendfeed已经被Facebook收购并且风采不再。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Facebook统一的社交网络,Twitter统一了微博客,用户浏览处理信息的负担大大降低,而原网站又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功能,失势易时Friendfeed的衰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Friendfeed并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整合关系、资讯、需求的方法,简单聚合对用户的吸引总是短暂的。

  第二个需求是如何让在线应用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或者说爆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并不只是建立一个APP,而是一种新的世界通用规则,这将会彻底革新我们的生活。应用与应用、应用与人、应用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人与设备,这些都是现在互联网新规则中的组件。怎样让他们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流量输送。

  1.0时代的用户是信息孤岛,而2.0时代的用户只不过变成更大一点的信息孤岛,而ifttt则是对整合、连接服务的更深探索,给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更多憧憬。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