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

再次说到马云,再次说到支付宝

  2011年6月中旬,阿里巴巴集团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控股的另一家中国内资公司,这一转让让雅虎心有不甘。支付宝顺利获取了央行发放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以马云为首的阿里巴巴集团在与雅虎、软银的竞争中也占据了优势。但因股权变更所引发的三方纠纷却远未结束,甚至愈演愈烈。

  一、有关契约

  让笔者意外的是,在最近因支付宝股权重组引发的风波中,“挺马”的人居然有那么多。

  笔者不知道那些“挺马”的朋友里面有多少是买过阿里巴巴(HKG 1688)股票的,现在还继续持有的人又有多少?作为一个曾经买过阿里巴巴股票的小小股民,笔者庆幸的是早就抛掉了那些股票,这样至少笔者现在不用担心哪天马总再次先斩后奏像终止支付宝“控制协议”那样,祭起“国家安全”的大旗、拿出“100%合法”的原则把阿里巴巴1688的“控制协议”也终止掉,不然看着电脑上跳跃的数字瞬间归零,你说笔者是去搞条绳子、找把剪刀,还是去学杨佳、钱明奇那样磨菜刀、制炸弹,或者像史玉柱那样为马总的爱国行为唱上一首红歌?

  这句话当然近乎玩笑了,理性的选择是先看看马云开出的补偿条件。相信和这次马云在第一时间就启动了与雅虎、孙正义间的补偿谈判一样,宣称要建立“新商业文明”的马云肯定也会给予所有股东包括中小股民补偿,但问题有二:一是一个甚至一群小股民怎么可能具备雅虎、孙正义那样的谈判实力,何况就算是雅虎、孙正义,不也被马云批评为自私自利,当他们不以“阿里巴巴大部分人的利益,也就是我(指马云)的利益”为根本来考虑问题时,一切的损失在马总眼里皆因自作孽;二是和拆迁类似,有房子在,或许还可以做“最牛钉子户”,假如房子已经被强拆了,掌握谈判主动权的只会是马云,何况他“不完美但是正确”的行为不仅“100%合法”,而且合乎国家安全。

  当然补偿谈不拢,还可以上法庭,而理由也只肯定不外乎这一个——违反契约。

  就像笔者相信人权高于主权一样,笔者也相信在经济和商业领域里契约与产权是高于其他东西的,契约与产权就是经济与商业的自然法。如果一个人违背了契约或者侵占了他人产权则必然违法(何况是以违背契约的方式侵占他人产权),如果一项法律或者一个政策(及其执行效果)与契约及产权的精神相冲突的话,那么要检讨和修正的不是契约与产权,而是法律与政策。

再次说到马云,再次说到支付宝

  二、有关安全

  在马云发给胡舒立的短信及他在媒体沟通会的发言里,他连篇累牍地讲了一个问题——“国家安全”,他甚至感叹到“我第一次对国家央行有对未来国家安全考虑而敬重”。

  那么支付宝的支付数据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财新网的《支付宝考验》和易凯资本CEO王冉的《制度之责与马云之错》都对此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证,他们给出了一致的意见——影响不大。王冉还进一步假设,“就算支付宝真的掌握了关乎国家利益和金融安全的核心数据,那么这样的数据似乎应该交与政府掌管,而不应让一个由两个自然人发起设立的公司成为它们的实际拥有者”,当然,马云已经放出话来“随时准备把支付宝献给国家”,尽管这话听起来与善于言辞的马总说过的另一些话是一个味道。

  而且从商业上笔者也很难理解马云的这些话,就算淘宝不考虑海外的拓展(其实已在开拓日本市场),阿里巴巴也是有大量海外客户的,现在马云宣布他的公司和某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是如此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的,那么其他国家的政府、企业、民众会怎么看待他的公司,如果说央企、华为的海外并购频遭抵制是因为他们不可改变的背景,那么马云就是在自己给自己的未来设置障碍。

  对比一下联想吧,说爱国,老柳可真是发自内心的,“产业报国”在他那里可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但国际化了的联想却迅速将其使命“去国家化”而调整为了世界性的主题,比如“创造世界最优秀、最具创新性的产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新、更好的技术”等等,主动融入世界的联想是不会被排斥的,所以它刚刚完成了对NEC的收购,就又顺利的并购了德国公司Medion,而所有的评论都只讨论联想的战略与竞争的格局,而未见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

  回到安全,实际上安全并非不重要,反而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但这里说的安全不是国家安全,而是个人安全。

  和对国内邮箱、IM的态度一样,笔者从来没有相信过支付宝能给我什么真正的安全,国家安全可以随意的查看一个人的邮件,也就可以随意利用一个人的支付信息,当一个企业和所谓的“国家安全”如此紧密的捆绑在一起,被国家安全掩盖了的个人安全,总会让人觉得那么的不安全。

  如果把诚信和安全看做支付行业的两根支柱的话,那么马云这次不但一脚踢飞了其中一根,还顺带让本就不很结实的另一根看起来那么的摇摇欲坠。

  三、有关VIE

  由马云“爆料”而掀起的关于VIE的讨论多少有些不痛不痒。

  VIE的支持者大多强调VIE结构对中国互联网及创新行业的巨大贡献,但却每每卡在马云讲到的“完全合法”,因为有没有作用和违不违法是两回事情,不管VIE产生了多少正面的作用,但它的本质就是绕开法律。

  而反对者呢,除了举着“100%合法”的大旗在道德层面诈唬一下,又实在是提不出什么可行方案既代替VIE又维持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如果用马云最新出炉的“合法、透明、健康发展”的商业三原则作为标准,那么有了“合法”,几乎就断送了“健康”。

  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VIE的错与对,而是互联网、新闻、支付等领域外资究竟能不能进入。如果不行,那么VIE也不行,如果可以,其实又何必搞什么VIE。

  现在的局面很类似1978年的小岗村,18个农民已经按了血手印把田分了,而事实又证明不分是不行的,那是给他们一个合法的身份,确认分田到户有理,还是回到人民公社,挑开潜规则并不可怕,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才是关键,上一次选对了,这一次呢?

  如谢文在微博上所说“这轮进攻已经触及改革开放的底线了。三十年努力可能毁于一旦,或者毁于一事”,但这已经不单单只是勇气与智慧的问题了,它涉及意识形态、涉及权贵利益、也起决于官方的改革动力,但这已经是任何人都无法轻易回答的问题了。

  比如VIE的支持者,明知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外资禁入的政策和过度监管的体制,却只在VIE的合理性上进行争辩,《创业家》甚至在其《关于VIE的看法》中呼吁“不要引发政策之争”,在红歌高唱、国进民退整个政治经济都全面左转的当下,求得政府对现状的默认肯定是更安全的做法,一旦刨根问底不成,伤得最重的肯定是企业和它的用户。

  又比如央行,从财新网在《支付宝考验》中提供的信息来看,在外资是否可入、VIE是否可行的问题上,央行又打起了其擅长的太极拳。央行相关人员给财新传递的信息——内资可拿牌照、外资可走国务院审批通道、VIE的事以前不了解现正在研究——以其说是央行给外资进入留出了空间,不如说是央行给自己留出了空间,因为现实是没有一家企业是以外资持股身份走特别申领牌照的,把这些关乎根本的问题搁置起来远比卷入漩涡要好,毕竟十八大在即又有稳定高于一切的天条,维持现状才是最好的选择。

  真正尴尬的人是马云,在业内固然是千夫所指,送给央行的黑锅又被原包退还,而他提出的、或许可以促成又一轮开放的问题,却很可能随着时间被河蟹得烟消云散,只剩下一个故事——关于他为了私利而拍给体制的一个马屁。

  四、有关马云的决策

  在马云发给胡舒立的短信里有这样一句:“评论者注重的是评论本身,而当事人必须关心正确的方向和用正确的方法把事做完了才考虑参与评论。”

  这句话的一个潜在意思是评论者评论完就完了,就算错了也只要承担评论错了的责任就可以,而当事人必须为事情的全部负责;评论者可以只在理论和道义上进行分析,而当事人必须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寻找可行的方法。

  不少人说由于政策本身的模糊,VIE结构在国内的既成事实普遍存在,加上支付宝的规模,就算支付宝以VIE协议控制的模式申领牌照,央行也必将进行慎重的考虑,协议控制不会有问题。

  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政策的解释与执行往往又有很大的随意性,用老罗的话说,他可能10年不查你一次暂住证,也可能1天查你10次。除非你是红到牙齿的太子格格,不然谁又敢肯定自己对政策口径的把握100%准确,谁又敢拍胸脯肯定马云所说的央行明确告知支付宝要获取牌照就必须内资化而且不能存在协议控制不是事实?

  批评马云容易,但把你我放到马云的位置上去,谁又会拿自己的企业去做政策的试金石?

  中国的民营企业,包括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在内,面临的生存环境是残酷的,除了资源被政府高度垄断之外,还有诡异的政策环境——严厉的行业准入、过度的监管、不完善而又模糊的政策、随意的执行和深入骨髓的腐败。

  诡异的政策环境让本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显得更加脆弱,市场规则受到漠视,短期利益被无限放大,而这些恰恰是企业理性决策的天敌,却也恰恰容易成为企业恶劣决策的促因。

  马云错了,错不在目标与方向,无论是支付宝要取得牌照,还是要从雅虎手中夺回阿里巴巴的绝对控制权,而在于其借着政策环境之乱,只求利益而漠视基本规则的做法。

  还是笔者在《从迪伦到支付宝》中写的那句话:

  对生活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个体的恶而不去找体制的恶因,那么恶永远不会消除;但如果只是把所有的恶归咎于体制造成的环境,而不去追问自身的从恶、助恶、行恶,还把从恶、助恶、行恶视为现实的生存之道甚至称之为成熟,那么恶最终将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无可救赎的受害者。

  五、有关社会责任

  关于马云之错,笔者觉得王冉的话讲的最到位:

  “作为行业的领军人物,他本来完全有机会选择通过捍卫公司治理的原则和底线从而推动监管部门对过度监管做出某种有利于中国产业和经济长期发展的局部修正,但实际上最后却选择了触碰这样的原则和底线同时还顺带把所有采用VIE结构的中国公司悬在了半空。”

  马云是最爱讲“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之一(也可以说是把“社会责任”讲得最深刻的中国企业家之一),而企业、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较高的层级(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呼吁政治体制的改革、促进公民社会的建立,但马云说他不关心政治。

  谁他妈关心政治?

  只有捧体制臭脚、给芝麻绿豆都贴上“国家安全”标签、口口声声理解了政府的苦心的人才他妈的关心政治。

  蜘蛛侠说“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马云却做了相反的事,他曾经是笔者尊敬的创业偶像,也因此,笔者希望有一天他会后悔。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

中国成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

  App Store统计分析公司Distimo日前发布了一份Apple App Store在亚洲国家市场表现的研究报告,研究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

  尽管过去6个月以来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iOS应用下载量出现了微弱下滑,但在所有亚洲国家均取得了疯狂的增长,尤其是中国,更是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

  不过,亚洲地区付费下载的比例和总收入仍低于欧美水平。Distimo报告称,亚洲市场消费者更倾向于下载免费版,而不愿选择无广告的收费版。在亚洲地区流行的多数iPhone应用都是区域性的,在其他地区并不受热捧。

  不得不感慨,中国果粉的力量太强大了,因为Apple去年才在中国开通了功能有限的App Store,短短一年时间就取得这样的成绩,令美国人民都不禁汗颜。

中国成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

  报告中的亮点盘点:

  1、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

  1、尽管韩国人口相比中国很少,但是应用下载量却相当高,已经超过了德国和法国。

  2、在所有国家中,游戏都是下载量最高的类别。

  3、由于韩国政府禁止了App Store的游戏下载,因此韩国的所有应用下载都是非游戏类。

  4、亚洲国家的付费应用下载总量和比例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仅为后者的1/3,如果排除日本,付费应用的下载比例更是欧美国家的1/6。

  5、亚洲国家的In-App购买仍处于较低水平。

  6、亚洲用户更喜欢本地化应用。

  7、亚洲不同国家的用户所喜欢的应用呈现出很大不同,比如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300个应用中有65%的只在中国流行。

  8、应用的本地化趋势在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尤为明显,而在印度和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则不那么明显。

中国成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

中国成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

  详细报告请查看网址:Distimo

  英文原文:Distimo: China Now The Second Largest iPhone App Market After The U.S.

  中文翻译:雷锋网

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

Web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

  如今已进入了web2.0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互联网的Web应用程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那么作为一名Web开发人员,怎样去开发一款优秀的Web应用程序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甚至那些教育机构都未必能清楚的知道。所以,像大多数在这个领域里的web开发人员一样,我们只是通过去做,去实验才学会了这些。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我们从给自己做点什么东西开始,学会如何开发web应用程序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这是学习任何语言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Web应用程序与网站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要说明,开发一个web应用程序跟开发一个网站是不一样的。虽然在总体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但开发它们所需要的时间有巨大的差别。那究竟web应用程序和网站有什么不同呢?通常,维基百科能帮助我们解释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维基百科是如何定义应用软件的:

  应用软件,通常也被称作应用,指的是专门为帮助用户去执行一个或多个相关特定任务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企业软件,会计软件,办公套件,绘图软件,媒体播放器等都属于这种软件。

  跟应用软件相对照的是系统软件和中间件,它们管理计算机效能,管理如何跟计算机集成,但通常这些工作并不会直接反映到使用户受益的任务执行上。举个例子,一个不是很恰当的实体类比,应用软件跟系统软件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个电灯泡和一个发电厂之间的关系,发电厂(系统软件)只是产生电能,它自己没有任何真正的用途,除非利用一个电灯泡这样的应用工具才能为用户提供服务。

  Web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现在特征已经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定义开发一个web应用程序的整个过程了。当然,这依赖于工程的大小,过程中的某些步骤可能很小,在你的脑海里就能完成这种工作,但把事情整个的了解一下总是有好处的。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你要明白,这篇文章并不会对每个步骤进行深层次的描述。

  步骤一:分析

  开发一个web应用的第一步是分析你的需求。你此时应该定义出一个尽量周全的你的应用应该提供的功能清单。如果是你为一个客户做这些工作,你需要明白他们想要什么(要确保你们对方都知道对方在说些什么)。从你们的讨论中,你能总结出需求和软件规格。你即使是为自己开发,我也建议你把希望这个web应用能够做的功能写下来。

  步骤二:设计

  一旦你弄清楚了这个web应用需要做哪些事情,你就可以开始设计了。这个步骤通常会反反复复进行很多次,每一次都把设计细化一些。你第一要做的是画出页面流程图(画在纸上,或使用软件工具,凭各自所好吧。我喜欢用纸,这样我可以做更快速的改变)。页面流程图通常是很抽象的黑白绘画,画出你将要实现的web应用的样子(你可以加一些色彩,但尽量保持简单)。

开发

  这个步骤能够让你知道你的应用最终会是个什么样子。跟37signals倡导的相反,我建议使用一些词语描述,适度细化。当我想到一个很好的想法时,或想到事情该如何做时,我会把它标注到纸上(例如,当点击这个按钮时应该使另外一个元素改变或隐藏,我会把这写在流程图上)。

  当你对做出的草图满意后,你可以开始制作实体模型了。
实体模型仍然是些图案,但有色彩和细节。最终的实体模型看起来应该像你将要实现的web应用的一个截屏图。如果你为一个客户开发,他会看看这些东西,并给你他的认可。然而,很多人都喜欢跳过这一步(大多数都是非设计人员),他们喜欢直接奔向网页原型。

  原型是用HTML开发出来,使用CSS渲染(有时也是有Javascript)。页面布局要做出来,链接能够点,颜色,字体,字体大小要设定好(如果你做了实体模型,这个会很容易)。这一步非常的重要,因为这里所有的东西都能用于你最终的应用中。如果允许的话,在你的原型上做一些可用性测试,从长期的效果来看,这能使你避免大量的失误。

  在这个步骤的最后,你基本上就知道了你的web应用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了。登录页面有些什么,用户如何从主页转向到各个页面。

  步骤三:实现 选择一个框架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要去开发什么东西,那就要把它做出来。这一部分的工作很多,你大部分的时间都要花在这个上面。你第一个要做的决定是如何着手,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框架。你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你需要选出一个适合你的。下面是一个最常用的框架的列表:

  • ASP.NET
  • PHP 上的任何一个流程的框架
  • Python with Django
  • Ruby on Rails

  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说哪个框架最好。它们都各有不同,每个都有自己的长处。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们任何一个都能让你开发出好用的web应用。

  开发

  一旦你知道了如何去开发,那就要甩开臂膀开干了。这个开发工作可以看作有很多块,但说到底,这都是标准的编程活动了。在后台,你要创建类,对象,服务,过程,以及持久层来把这些对象保存到数据库中。后台是整个应用的核心,对任何应用来说,它跟普通的编程没有什么区别。接着是前台的开发,你现在编写的代码才是真正给用户使用的操作界面。你把后台的程序和原型界面集成到一起,把系统各部分集成到一起。你还可以把你在开发过程中想到的一些很炫的小功能用JavaScript实现。

  再说一次,有很多种途径可以实现后台程序。建议你去读一读跟你选择的框架相关的资料,弄清楚如何实现这一部分的工作。通常,这些知识会跟面向对象编程有关,但有些框架正在慢慢的向领域驱动设计发展。

  步骤四:打磨抛光

  现在应用程序已经开发出来,各个独立的模块也集成到了一起。你需要通过测试来确保你在步骤一中定义的需求和软件规格是否被实现(这个问题在你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记在脑中)。你要确保那些愚蠢的用户不能通过试图做一些你还没有实现的操作而把你的应用弄坏(参考白盒和黑盒测试)。你同时还要确保你的程序能够在各种浏览器里(希望不是IE6)都能正确的运行。

  现在也是你做一些小的调整,改进你的应用程序给人的感觉的时候,让它趋于完美。

  步骤五:发布和后续工作

  这最后一步(但不是就此完结)是发布你的应用,让用户能够真正使用它(如果这个应用是个公众开发的应用,别忘了做新闻宣传)。如果你愿意,先发布一个Beta版,这样只有一小部分用户能够发现你的应用里的大问题(因为你的程序里肯定会有bug),他们会帮助你改进程序的质量。不要忙着增加功能,要专注于把你目前的程序变的稳固。

  当经过了beta阶段,你的程序已经变得十分的稳固,听取用户反馈的意见,自己试用一下自己的应用,你可以开始思考如何使应用变的更好。找出不和谐的地方,消除掉。以后每次的迭代都要经过上面所说的五个步骤,但就像我最初说的,你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可以运行的应用程序,你很容易直接在心里完成这些步骤,直接奔向在代码里测试你的功能。

  恭喜,你已经自豪的成为一个web应用程序的作者了。

  英文原文:How to develop web applications

  中文翻译:晨露博客 投稿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Facebook的审查制度

  使用Facebook的好处非常明显:你无需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联系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管他们在哪你都可以和他们分享你的任何事情(心情、照片等)。这几乎属于公众的社区却也被一家实体公司所掌控,而且,该公司对网站上允许哪类行为有着自己的标准。

  那就毫无疑问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个网站是否正忙着去审查公众发的帖子呢?继本周Roger Ebert发的一篇批评性的帖子被移除、英国反政府组织者的网页被堵塞等事件之后,我们毫无疑问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去监督监督人呢?

  继周一Ebert对Jackass(蠢物搞怪秀)节目的联合主演之一Ryan Dunn的死做出回应之后就对引发了一系列的批评,Ryan Dunn死于周一早晨的车祸。警察说像是撞上了什么东西引发的车速失控,还有相关消息称该演员在车祸之前喝醉了。Ebert现在在Twitter上有475,5000的听众,他是在癌症手术导致下颚切除之后开始使用Twitter的, Ebert发了一篇这样的帖子:“ 朋友们不要让jackasses(蠢物搞怪秀)再这么嚣张了”,这样一则评论受到了Dunn的联合演员和博客名流Perez Hilton的攻击。

  Ebert后来发现他的网页都被移除了(即使他在Twitter上对Dunn的评论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些网页全部报错,显示的信息为:由于违背Facebook的使用宗旨,这些网页已经被移除。Facebook阻止任何有恶意的评论、威胁、淫秽或者是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攻击。Ebert回应道,他本人的网页是无害的,接着他向Twitter提问道:“为了回应蠢人的批评何苦要删除这些网页呢?你们做的太差劲了。”

Facebook的审查制度

  Facebook后来声明,原来显示出错的网页又被放回原来的地方。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和Global Voices Online的Jillian York在博客中说道,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网页被移除。难道是因为被标记为辱骂,因此自动被移除了?York曾经写过Facebook移除那些对中东和其他地方有政治偏见的网页,他说道该公司否认自动删除网页。那么,是人为误删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将来Facebook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阻止删除这样的事件呢?

  如果说那些在Twitter上批评Ebert的人通过不停地标注的方法来攻击Ebert的网页,他们有效地采用了跟政府压制政治偏见同样地做法:Foreign Policy杂志专栏编辑Evgeny Morozov说道他最近得知至少有一个政府将那些带有偏见的群组网页标记为淫秽色情网页,目的就是为了删除他们。Facebook以前也删除过那些看起来反对伊斯兰教和反对以色列的网页(出于某种原因,后来又将这些网页还原),后来该网站又删除了更多的没有恶意的网页,比如说某个网页讨论用母乳喂养小孩的好处。

  而且Facebook还不仅仅是删除那些Facebook用户所关心的网页。从最近反英国政府的一个组织者在博客上发的帖子可以看到,很多用户都报道Facebook不仅限制他们链接有反政府组织的网页,而且还限制链接与反政府相关的网页。Facebook的一位发言人声明,这也是因为某些问题导致的,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他们又可以链接那些网站了),但是还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而且也不知道Facebook用户讨论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英国一位博客作者在他的帖子中提到,Facebook是人们接触信息(包括)的社区。我们过着越来越公众化的生活,我们从互联网诸如Facebook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这是Facebook非常强大的力量。我们看到了诸如在突尼斯和埃及发生的暴动——“阿拉伯之春”,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信息会被一家公司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规则过滤掉,而并非所有的这些规则都是显性的,有些是极其深奥的。

  英文原文:The downside of Facebook as a public space: Censorship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6月21日星期二

解读Facebook的移动产品计划

  有关Facebook即将推出移动产品的消息在上周炒得沸沸扬扬。但是拨开这重重迷雾,我们能看到这家最大社交网站为开发者和用户所打造的产品计划。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

  一些确凿的事实

  今年年初,Facebook公开宣布其HTML 5移动战略——优先打造移动Web浏览器而非针对特定的移动平台。然而本地应用具有反应灵敏、易于推广的优点,且与Web版相比,能更好地与手机集成。Facebook目前的移动应用广受欢迎,但是鉴于公司重心不在此处,这些应用的开发滞后,(与其他的社交应用相比,)确实有点“逊”。

  最新消息:

  Facebook正在开发基于HTML5的应用平台,通过与外部开发者合作,紧锣密鼓地筹备其发布。也正如纽约时报报道,Facebook公司即将发布官方iPad应用。

  现实情况:

  从战略角度看,HTML5有点老调重弹。Facebook首席技术官Bret Taylor在今年一月份宣布HTML5发展方向时,他明确表示这是为了减少Facebook开发针对不同平台的应用程序时遇到的麻烦和阻力,这也能减少Facebook平台开发者的困扰。

  All Things D的美女作家Liz Gannes曾在三月份采访过负责Facebook移动业务的Erick Tseng,就这家社交巨人最新的HTML5移动Web网站进行了讨论。Liz明确提问对于应用开发者,公司能提供哪些支持。Erick当时回答:“目前我们专注于让我们的移动网站更好用,我们也会继续通过我们的软件开发工具包为iOS、Android和黑莓平台上的开发者提供工具。”结论就是:此事已在计划之内,但尚未准备妥当。

  Liz能笃定地说出如上结论是基于以下事实:Facebook一直公开帮助社交游戏厂商向HTML5而非Flash推进。Facebook很明显更倾向于像Zynga公司出品的CityVille这样的Facebook游戏,而不是完全转向去开发iOS应用。上周Zynga发布CityVille的iOS版《城市小镇:家乡》(CityVille Hometown),这距Facebook网页版发布多达6个月之久。

Facebook

  Facebook与Apple开战?

  是的,但是一点都不出乎意料。Google前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指出当今科技界四巨头: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正展开激烈的平台之争。

  每位巨头都努力弥合本地应用和Web应用之间的鸿沟。Android的创造者Google已宣布效忠HTML5;而Steve Jobs也在《Flash的迷思》一文中透露出自己对HTML5的喜爱。

  现实就是开发者不得不在为Facebook开发应用或为iOS及其他平台开发本地应用之间取舍,而他们只有这么多时间和资源。目前每个平台只能从应用购买中获得30%的利润;而in-app支付要想发扬光大,就得变得不那么复杂。

  Facebook与TechCrunch开战?

  也许吧?TechCrunch资深作者MG Siegler最先报道了Facebook的斯巴达计划,他对Facebook极力淡化此事的做法十分不满。就个人而言,笔者认为双方都过分偏执于自己的解读。

  iPad应用

  Facebook一直考虑要提供自己的iPad应用,但是由于种种内部和外部因素而未能实现,其中既包括与苹果的结盟分崩离析,也包括对HTML5的战略承诺。不过现在,正如纽约时报报道,iPad版Facebook应用即将推出。

  这是否与HTML5不一致?

  事实上,Facebook并不全是HTML5。在Facebook的2.5亿移动用户中,约有半数是通过浏览器访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移动电话都具备浏览器功能。今年早些时候,Facebook与一家名为Snaptu的合作伙伴联合推出一款适用于某些指定手机的移动应用。Facebook随后购买了Snaptu(以色列创业公司),并与世界各地的运营商协商免费的移动数据促销活动。

Facebook

  然而部分Facebook本地应用早已是基于HTML5的。例如,从右侧的Facebook iPhone应用截屏中,我们能看到动态更新采用HTML5呈现,这是由于脱机错误信息是可点击的HTML元素。我们期望Facebook的移动应用和本地应用能早日一致。

  神秘的“Facebook电话”

  Facebook与手机厂商的关系日益密切,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针对Facebook优化设计的手机。除了本地应用或Web应用,与电话操作系统的集成可能会更强的。鉴于Twitter最近与Apple结盟,这可能会刺激Facebook展开行动。

  下一步是什么?

  除了一些泄漏出来的小道消息,我们应该更多关注Facebook每年一度的F8开发者大会。据该公司人士说,只要这些平台产品准备就绪,就将在大会上发布。

  英文原文:What’s Really Going on With Facebook’s Mobile Plans? An Explainer for the Rest of Us.

  中文翻译:雷锋网

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中国黑客耍流氓

  今天我外出旅游,回来后发现我腾讯微博和QQ信箱被黑,据称是前些天被我在腾讯微博抨击的那些所谓的“黑客”所遭到的报复,不过这个报复却恰好验证了我早先论断的正确性。

  话说几天前,我在腾讯网看了一则新闻《中国黑客元老9月推自律公约 欲重拾黑客精神》,我当时在腾讯微博里针对该新闻的评论是:“我不看好所谓‘黑客自律’,所谓的黑客早已经商业化,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通过挂马、病毒来威胁网民的利益,这种环境和条件下,一个商业化的安全卫士软件比‘黑客自律’更有现实意义,更有可操作性,网民的利益是通过斗争获取到的,不是那些黑客施舍的。”

  之后有些黑客界人士进行反驳,说黑客有很多种,有的是Hacker,有的是Cracker,我的看法是,没有所谓的“好黑客”,无论是骇客、黑客、红客,以及所有利用系统安全漏洞进行攻击破坏的群体,都是坏的,在美国这些人早就进了监狱,中国因为法律不完善,观念落伍,很多人以为“窃书不是偷”,才导致现在中国黑客的嚣张,肆意通过安全漏洞攻击他人以获取经济利益,这些黑客本质和小偷强盗没有区别。

  所谓的“红客”更是一个怪胎,是极端民族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结合体,其本质与早年的“义和团”没有什么区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些所谓“洗白”了的黑客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成立公司,销售防火墙,做网络安全的生意,其中不乏一些成功范例,不过这其中也有很多圈内的“潜规则”,我的一个亲身经历是,某个“安全公司”为了让某个公司购买其天价防火墙产品未果后,故意将这个公司的主页黑掉,并换成色情图片,该公司向本地公安局报案后,公安局根本就不受理这种案件,也没有侦查能力,让该公司去找和他们合作的公司进行分析,正好就是“安全公司”。

中国黑客是流氓

  以前所谓的黑客精神,应该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是一种专注和执着的精神,是对技术近乎疯狂的追逐;是善于独立思考、喜欢自由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精神如果在国外,我相信是可能有的,但在中国,目前看是没有的,中国的所谓黑客大多数是无脑的“义和团”和“网络黑社会”,根本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网络的只有破坏没有贡献,在任何民主国家,这些人都应该在监狱里接受惩罚。

  实际上,目前国内的媒体对于黑客圈子的负面批评也一直络绎不绝,从各式各样的盗号木马,到恶意的熊猫烧香病毒,还有那些以支付宝、网银为目标的恶意攻击,直到最近中国黑客竟然针对国外从事政治目标的网络钓鱼,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谴责,给我国的外交带来重大的麻烦,美国甚至立法规定,网络攻击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将不惜动用军事力量进行反击。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目前的中国黑客已经失去了自制力,演变为以自身“高超”的技术为手段对网民进行要挟和攻击的恶意群体,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麻烦制造者”,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对黑客群体产生负面印象,而一旦黑客们遇到媒体或网民对他们恶行的揭露,就会像小孩掐架一般的幼稚和歇斯底里地进行反击,从另一方面,这类举动正好应印了人们对黑客流氓本性的指控。

  这件事情令我想起了一个心理学现象——“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是心理学上对一种现象的描述,即人会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导致预言结果出现。在心理学原理上,人并非被动地任从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地根据个人的期望,作出相对的思想及行为反应,而使期望得以实践。

  在这次黑客事件中,我针对所谓的“黑客精神”做出了某种预言,即中国目前不存在所谓“黑客精神”,黑客就是“义和团”,就是“网络黑社会”,根本不懂什么叫法律和秩序,而之后这些黑客所做的所谓“绝地反击”行为,恰恰用自己的行为不折不扣地印证了我早先论断的正确性,在无意之中帮助我完成了这个预言,证明了自己的流氓性质。

  由此可见,真正的流氓,根本不需要费力地证明,他自己就可以一遍又一遍自证了自己的流氓本性。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Tumblr、点点、新浪Qing的比较

  轻博客是一种介于博客和微博之间的一种网络服务。在国外,2007年4月推出的Tumblr一直在轻博客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很多知名人士和大型媒体公司都使用Tumblr网站。

  因为种种原因,Tumblr并不支持中文,也没有在中国运营,期间还长时间无法从中国访问,因此,从今年开始,国内也出现了很多类Tumblr的轻博客产品,比较知名的国内轻博客有点点、新浪轻博、宽途、推他等服务,但目前仅有点点开放注册,其他均内测不开放注册,其中点点将轻博客的概念在中国放大,日前最新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百万。

  以下将从产品体验的角度对比评测一下Tumblr点点新浪轻博的异同。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是一个网民访问的第一个页面,他是否会转化为这个网站的注册用户,首页起到了很大作用。Tumblr、点点和新浪轻博的首页都很简洁,样式也类似,Tumblr和点点将注册栏放在中间,登录按钮放在右上角,新浪轻博则将登录框放在中间,注册则转到新浪微博的注册页面。

  Tumblr首页用图片的方式快速展示了该网站的主要界面,旁边是快速注册栏,Tumblr在网站下侧列出了30个使用该产品的理由,包括大量的模版、支持手机、支持大量第三方应用等等。

Tumblr

  点点网首页和Tumblr类似,同时还在左上角用一句话阐述了该网站的用途“高质量内容社区”,表明了点点网的性质。

点点

  新浪轻博的首页用图片展示了网站的一些界面,但并没有说明该网站的功能和性质,页面提示用户“使用微博账号登录”,表明其和新浪微博具有紧密关系。

新浪Qing

  发布首页

  注册用户登录后就会进入发布首页,三者的发布首页也极为类似,均是上侧为快捷发布栏,中部为好友发布的内容,右侧为功能栏。

  Tumblr可以发布文字、照片、引用、链接、聊天、音乐和视频,其中引用(Quote)为引用他人的语句,可添加说明。聊天(Chat)为一段聊天内容。音乐可以引用外部音乐,也可上传10MB以内的音乐文件,视频可以引用,也支持上传5分钟100M以内的视频文件。

Tumblr

  点点可以发布文字、图片、音乐、链接、视频,其中音乐为引用虾米网站内音乐,视频为优酷、土豆、酷6、六间房、56网、音悦台的视频地址。不支持上传音乐和视频。

点点

  新浪轻博可以发布文字、照片、视频,视频也是引用新浪播客、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56网的视频,不支持上传视频。

新浪Qing

  模版主题

  Tumblr支持的模版最多,支持68套免费模版以及52套付费模版,付费模版价格从几美元到几十美元不等。点击Browse more themes还可以浏览到数百套Tumblr模版。

Tumblr

  点点支持17套免费模版,目前没有付费模版。

点点

  新浪轻博可能是因为发布时间短,支持的模版较少,只支持7套免费模版。

新浪Qing

  Tumblr和点点支持自定义CSS样式,新浪轻博目前暂不支持自定义CSS样式。三者均支持自定义主题外观,可以修改背景图片、文字颜色等信息。

  微博同步

  Tumblr支持和Twitter同步,用户绑定Twitter帐号后,在Tumblr发布的信息可以同时发布到Twitter;对于中国用户来说,Twitter显然不符合国情,点点网则支持轻博客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绑定功能,用户发布信息的时候可以选择是否同步到新浪腾讯微博;新浪轻博默认集成新浪微博,用户体系也集成到了一起,用户发的信息也可同步到新浪微博。

  其他功能

  手机客户端:Tumblr和点点均有手机客户端,支持流行的iPhone和Android系统;新浪轻博还没有手机客户端。

Tumblr

Tumblr的iPhone端

点点

点点的iPhone端

  RSS支持:Tumblr和点点支持RSS输出,新浪轻博不支持RSS输出。

  域名绑定:Tumblr和点点支持独立域名绑定,不过Tumblr域名绑定的IP已经被墙了,无法从中国访问,点点绑定域名需要备案,还需要人工审核操作;新浪轻博不支持独立域名绑定。

  导入:Tumblr支持多种形式的导入功能,包括RSS Feeds、Delicious、Digg、Twitter、Wordpress.com、Blogger、LiveJournal、Vimeo、Youtube,为了保护版权,Tumblr对于RSS Feeds导入的信息为摘要信息,不支持全文导入,此外,Tumblr也支持Instagram和picplz照片的同步。点点和新浪轻博不支持导入功能。

  标签浏览:Tumblr和点点均支持以标签(Tags)的形式浏览内容,Tumblr的标签都是英文的,点点的标签为中文,两者均可显示标签热度、内容活跃度、首席小编名称等信息。新浪轻博目前还不支持标签浏览,而是将所有推荐内容推到一个页面上。三者均提供按分类推荐优秀博客的功能。

  邮件语音发布:Tumblr支持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语音来发布信息,点点和新浪轻博目前不支持邮件和语音发布。

  API和第三方应用:Tumblr开放了API,并支持数十个第三方应用,点点和新浪轻博目前还没有开放API给第三方。

  总结

  轻博客是一种介于博客和微博之间的一种服务,从轻博客的发展来看,其易用性比博客好,更倾向于图片博客,比微博大,比博客小,轻社交,重内容,适合较高质量的内容发布者使用。

  总的来看,从相似度来看,点点和Tumblr的相似度更大,从功能上看,Tumblr > 点点 > 新浪Qing,不过Tumblr并不支持中文,且部分地址(域名绑定IP)无法从中国访问,语言和文化存在巨大沟壑,因此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具有一定的门槛。对于国内使用轻博客的用户来说,点点网的功能和界面较为全面,实现了以兴趣为核心进行用户群体细分,同时提供子博客、多人博客和投稿系列功能,来保证内容的质量性,相比新浪Qing更具一定优势,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版Tumb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