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星期五

百度有啊下月没啦

  今天下午,百度旗下的C2C业务“百度有啊”发布公告,即日起将对百度有啊业务进行调整,有啊购物平台相关功能将关闭,有啊的商城业务将有计划地转移给乐酷天、耀点100等合作伙伴。

  百度有啊的具体的调整方案有《有啊致买家公告》和《有啊致卖家公告》,内容包括: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一个月后,有啊购物平台的商品、店铺、交易相关功能将予以关闭,全部商品及店铺编辑、管理、发布、交易等相关操作功能将予以关闭,商品将下架。

  乐酷天与耀点100是百度的电子商务合作伙伴,均属于B2C类网站,目前已经展开商家申请入驻工作,百度有啊的店铺关闭之后,符合资质的商家可以申请加入。

百度有啊

  百度有啊是百度的C2C网络交易平台,于2008年10月28日上线,百度为此还推出C2C支付平台“百付宝”。

  百度有啊的推出旨在挑战当时已经占据C2C市场80%以上市场份额的淘宝网,百度当时野心勃勃地宣称有啊三年内会打败淘宝,成为中国最大的个人网上交易平台。然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百度在电子商务发展道路上并不顺利,百度有啊在淘宝和拍拍的夹缝下难以生存,最终选择适时退出也是无奈之举。

  百度虽然精于搜索,并擅长于社区运营,其搜索业务,知道和贴吧都发展不错,但百度对于电子商务属于门外汉,百度有啊的失败再次证明了中国C2C市场的大局已定,电子商务业务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百度做好自己擅长做的事就可以了,在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上发展,即使动用百度庞大的资源也未必能成功。

  想想这两年多的时间,百度有啊给我最深的回忆就是百度有啊上线时候那些令人笑抽了的段子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关于“知乎”和“者也”的故事

  2008年12月创建于美国的Groupon估计一定想不到,他竟然会是中国“百团大战”的导火索。也许你在等地铁的时候,也许你在等公交车的时候,也许你在等楼梯的时候,你已经深深进入了百团大战的战场。这场硝烟纷飞的百团大战中,需要特别点名表扬的:素有抄袭美誉的王兴牛人的美团网:此人屡抄屡败但是决不气馁,这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抄袭创业精神,值得我等小辈不断学习努力。

  随着Groupon在美国不断的扩张壮大,终于把视线转移到了中国,财大气粗的Groupon并没有携带一枪一炮,也许鉴于google,myspace等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黯然退场,找了一个同样财大气粗的QQ腾讯作为中国百团大战的主力军,域名采用了Groupon的中文译音gaopeng.com,让manzuo.com满座网确实很尴尬,因为在成语里面,高朋满座,高朋排在前面。

  另一股中国特色的抄袭创业精神

  Quora由Facebook前雇员查理·切沃(Charlie Cheever)和亚当·安捷罗(Adam D' Angelo)于 2008年 创办,是一款问答 SNS 产品,目前拥有11名雇员,共融资超过1100万美元,产品还未上线,就被估值8000万美元。当大家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的时候,每一个中国的热情青年,无不内心澎湃,这预示什么呢?啊Q大战(Quora的首字母)也会在中国上演吗?

  也许王兴当时比较忙,沉浸在百团大战之中,没有更多的精力开辟新的战场。但是,另外一个名叫“知乎”网站,在慢慢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尤其在李开复投资知乎之后,名声大振,一码(邀请码)难求。甚至有人在淘宝上用他的生日11月9日作为价格119元,卖出了3份。有网友调侃说,如果他的生日要是颠倒一下,他就发了……

知乎邀请码

  是开放还是封闭

  在现在,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网站不断开放平台的API,腾讯马化腾也高声呐喊要开放QQ,当Quora也开放普通用户浏览入口的时候,zhihu.com不让任何未注册用户看到任何的信息,让人很难接受。也许就像Jack Dorsey为了好玩开发Twitter这样简单的目的,我们(者也团队)借助中文成语的优势,注册了一个并不被大家看好的zheye.org。但是开源力量是铸就了今天Android的辉煌成绩。“者也”有高昂的斗志,满腔的热情,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是凌晨3点了。

  最后想以一个普通用户的语言作为文章的结束:

  @Rei:者也zheye.org会对知乎产生什么影响 ?

  zheye 对比 zhihu 的存在,我觉得是几个朴实的程序员对一群靠 copycat 拿风投,却像个娘们斯斯缩缩不敢露脸的人的蔑视。

  来源:李华顺投稿,原文链接

  注:“者也”提供开源代码,源代码地址:http://github.com/huacnlee/quora

中国版Quora:知乎

  知乎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词,知是指知道或知识,而乎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语气助词与介词,在历朝各代的古文、诗词中极为常见。饱受文言文教育压榨的我们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段。

  同时知乎也是一个社会化问答网站的名称,被誉为是国外Quora的中国版,这个网站在一月底上线测试,目前仍然处于严格的邀请控制中。与百度知道这样的传统问答网站相比,知乎更强调人的元素与知识性,相比起来社会化问答更像是介于百科与传统问答网站之间。

  百科类网站的词条,必须要有完整的准确的定义,例如笔者能够从百度这一词条了解到百度相关的信息,但是并不能够询问百度业绩、财报、人事变动相关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而传统问答网站更适合于回答是非题,他们也将选出的最终答案作凸显,但事实上那些没有被选中的回答仍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与百科类网站比,社会化问答网站宽容度更高,与传统问答网站相比,社会化问答问答的知识性与讨论氛围更佳。

知乎

  知乎是笔者近期遇过气场最好的网站,这与笔者初遇维基百科的感觉差不多,与传统问答网站短小精湛的回复相比,知乎的每一条回复看起来都像是慎重考虑过的答案,这是一种精心经营下的良好氛围。

  知乎严格控制了参与测试的用户数量,上线测试快两个月邀请仍然难以寻觅,而淘宝上销售知乎邀请的不过寥寥数家,最便宜的一口价要20元。笔者如果不是透过特殊渠道获得了邀请码,可能直到现在仍然无缘了解知乎,这可以被看作是饥渴营销的又一实践,但是似乎有点饥渴过度了,更重要的是知乎邀请的第一批用户大多是各个行业的专家或知名人士,当然目前最多是互联网。他们对于互联网有足够深的认识,更容易去接受新生事物,更愿意去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比起网站的硬件与软件,这些意见领袖更像是知乎的命脉所在,他们极大提高了知乎的内容吸引力,也减少了知乎的沟通与管理成本。这些用户被知乎称之为种子用户,寓意他们能够把知乎这种知识讨论的氛围带动起来,进而启动网站内在的良性循环。

  在这里面笔者看到了中国互联网极其少见的沉下心做事情的态度,现在已经有太多的快融资、快扩张、快上市与快死亡,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时间、耐得住浮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意见领袖,知乎还引入了维基百科的社区精神。每个用户都可以对提问进行完善,也可以对回复进行加扣分操作,最大限度调动用户的力量对优质内容与劣质内容作筛选。知乎并没有积分制,受益种子用户带来的良好讨论氛围,你发现别人提交的问题都得到了优质回复,你会尝试着自己发表一些想要了解的问题,同时你也会用更加认真的态度回复别人提出的问题。以诚待人者,人必诚而应之,这正是中国人传承千年以来的处世哲学。

  这给笔者一种印象,如果笔者是需要一种肯定答案的时候会去传统问答网站,如果笔者是需要更多的思维发散、提供更多不一样的想法,那么笔者会选择去知乎,两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就像是你不可能在百度知道就业界最新的热点疑问获得满意的答复,同样的你也不可能去知乎询问北京地铁路线信息,知乎用户的漠视会让你的问题迅速堕出视野。

  知乎做得很好,至少截至现阶段是这样,良好的社区讨论氛围,严格控制的用户增加速度。但是知乎未来遭遇的问题一样让人头疼,如果知乎大范围开放后,大量涌入的新用户是否会打破知乎良好讨论氛围的平衡,是否会降低知乎的提问(似乎叫话题更合适)与回复的质量,知乎是否能在IT以外诸如生活、法律等更多领域吸引足够多的优秀意见领袖,能不能够为用户推荐足够感兴趣的问题。

  盈利并不是笔者担心的问题,假设知乎真的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公共知识网站,即便没有任何盈利项目也不难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看看国外的维基百科你也许会感叹国内环境如此困难。但是那些活跃在知乎的意见领袖、活跃用户,它们并不难给知乎找出一条好路,所以知乎现在需要考虑的并不是盈利,而是怎样构建好这个公共知识平台做好,当你把大家的需求都解决得异常妥帖的时候,你的生存也不再是一个难题。

  而竞争是一个很难去判断的问题,即便给你足够多的钱和人员,要构建一个成功的公共知识平台也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其中包含了意见领袖、会员、话题、回复等诸多因素,这些并不是所有都能用钱搞定,但是如果有出现这样一个优秀的竞争对手,这对于知乎或者用户而言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Web3.0从内容匮乏到信息收敛

  假如从内容层面定义web的版本——文章里有点概念投稿的时候总是比较容易让编辑通过审核的——那么可以说web1.0就是一个内容匮乏的时代,必须由编辑或者专业人士来建设互联网的内容。而web2.0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UGC形式的涌现让所有人都成为了内容的创造者,而随着互联网的信息的飞速膨胀,网友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信息太多了。

  一旦接入网络,门户资讯,im群和好友信息,微博,rss订阅等信息主动推送过来,在主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多个渠道来源,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搜索结果让用户变得越来越累,而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加剧又迫使用户没有办法在获取信息整个过程花费比原来更长的时间,两种矛盾必然造成用户越来越懒,因此,从内容的角度上,我们正在由信息爆炸的web2.0走向信息收敛的web3.0时代,这一时代,整个互联网的信息仍然在快速增长,但是对于个人而言,获取所需的信息会更快速,更准确,也就意味着,对个体而言,信息则是收敛的。自然,伴随着这种需求的增长,而对于网络从业者而言,服务于这个趋势的产品也将会越来越多,就目前而言,服务于信息收敛的产品有这几种方式。

2010年3月5日Twitter的信息总量就已经突破100亿条

(2010年3月5日Twitter的信息总量就已经突破100亿条)

  一、专业的内容筛选

  web1.0以编辑和专业人士建设内容为主,这是迫与互联网内容的缺乏,而今这种历史却有再一次重演的可能。在这个方面,恐怕目前影响最大的就是百度的阿拉丁平台,而非存在至今的各类行业专业媒体,虽然由于阿拉丁缺乏公平公正性而广受业内诟病,但是它致力于信息收敛的理念却在网友群里中获得相对较好的评价,网友搜索一些确定性信息,不会出现其他网站搜索结果而是展现百度内部人工筛选的搜索结果,客观上节约了网友的信息获取时间。当然,大部分人没法拥有百度那样的身价,不过现在大行其道的,1,2个专业人士就能维护的轻量级资讯网站,或者博客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基于公众推荐的内容筛选

  google reader里面每天有几个未读提示,消灭这些数字是件有趣的事情,然而当数字变成1000+就没那么有趣了,google reader的chrome插件PostRank Extension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通过对digg以及其他社交数据的采集,来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分成还成(good)、不错(great)、特好(best)几个档次,大多数情况下,只选择获得best级别的信息会是个不错的决定。而另一种推荐方式——社交推荐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而日渐增多,国内的qq阅读就有标配了微博阅读栏目。

基于公众推荐的内容筛选

  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性化筛选

  Google有个免费的博客插件,名为Related Links,它可以根据可以在您的网页上放置一个控件。对于每个页面,它可以自动找到站内相关的页面,并显示在控件内。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这个——一款名为无觅的前google技术人员开发的产品则更进一步,它“利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分析博文之间的关系,在读者看你的文章的时候显示与其相关的文章,从而增加访问量,提升读者逗留在你网站的时间。文章的相关度还会根据点击率自动优化。”对于喜欢闲逛的浏览者,这种推荐更具针对性。

  下个互联网会什么样子?抛开本文作者为了保持博客月更而写在上面的废话和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所提出的web3.0这一可笑定义,其实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用户一直在变懒,并且始终想要变得更懒。

  作者:飞翔猪,原文链接

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

百度文库与谷歌苹果的对比

  三天前,百度发布声明,就“伤害了一些作家的感情表示抱歉”,并保证在三天内处理百度文库中未授权的文学作品。今天,百度对外宣布称,百度文库的清理工作已完成,百度称文库中非授权文学类作品基本清空。

  避重就轻式的文库清理

  截至到去年年底,百度文库的文学作品类文档共有200万份,经过我实际查看,现在百度文库里的文学作品类只剩余205份文档,大部分是两天内上传的。这样看来,应该是百度直接将所有文学作品类文档全部删除了。据介绍,用户目前已经无法上传从其他网站获取的小说文档。百度文库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度会持续排查,并将通过4月中旬上线版权DNA识别技术进一步从源头上阻止非版权作品的上传。

损人利己的百度文库与互利共赢的苹果谷歌

去年年底百度文库文学作品数量

损人利己的百度文库与互利共赢的苹果谷歌

清除后百度文库文学作品数量

  然而,经过仔细浏览,我们发现百度文库并没有清除全部侵权的图书,所删的大多是抗议者的作品,未删的则是那些沉默者的作品。我随手搜索了一本卓越网首页的热门图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原价29元,在百度文库里就提供免费下载,并且下载量高达20万次,这样看来,百度文库的清理工作显得避重就轻。

损人利己的百度文库与互利共赢的苹果谷歌

盗版图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被下载20万次

  法律规定的版权保护期

  显然,所有受到法律保护的文档都应该被删除,只有保护期届满,版权失效,作品进入公有领域,百度文库才能自由使用。

  中国的法律规定,中国公民的作品的版权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欧盟和美国都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死后七十年。

  有些畅销书在百度文库的下载量超过了上万次,这显然已经影响到了实体书的销售,版权方有很大的损失。例如前面所说的那本《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被下载了20万次,按照一本书30元的价格算,该书作者和出版社的损失高达600万元,显然,百度应该有所补偿。

  损人利己的百度模式

  百度文库的模式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百度和网友各自获得了收益,百度获得了流量和广告,网友获得了“免费”书籍,而作家、出版社和其他内容贡献者的利益则被损害,一方收益越大,一方损失越大,因此百度文库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除了百度文库之外,百度的其他产品,如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等,也存在大量“侵犯版权”的行径,有些侵权行为比百度文库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网站虽然给百度带来了很多流量,增加了百度在网民中的普及,但这一切却是建立在大量发布侵权内容,严重损害了内容创造者利益的基础上,更有甚至,百度利用自己在搜索引擎上的强势地位,人为推广这些侵权作品,让版权所有者的损失更为扩大。例如搜素很多关键字,排在前面的都是百度自己的网站,如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而谷歌则更多把原创文章排在前面。

  百度文库的损人利己显然不得人心,在各方猛烈的抨击之下,百度事实上已被逼到死角,有点难以招架了。百度CEO李彦宏在谈及百度文库问题时说,“我在公司内部的态度很明确,如果管不好,就关掉百度文库。”

  互利共赢的苹果模式

  在百度文库和百度MP3引发出版商、作家、音乐界不满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很羡慕美国的苹果模式。

  在美国,iPod的出现创新了音乐的销售模式,音乐界通过苹果模式来认识市场的本质。iPad和Kindle的出现则试图改变图书的销售模式,作家通过数字销售也可获得获得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iPod只改变了数字化音乐的销售模式,人们的收听模式没有改变,而iPad和Kindle不仅仅改变了销售模式,连人们的阅读模式也改变了,这种变革相对来说更激烈一些。

  在iTunes上,一首歌的价格大部分都是1美元,一部专辑的价格大部分是10美元,没有CD那种数字化介质,购买和付费非常简单,体验极佳,这种低廉的渠道使得音乐的价格可以非常低,薄利多销;电子书的价格同样也十分低廉。如果中国也搞一个类似的在线商店平台来销售音乐和书籍,同时对于盗版书籍和音乐进行政策上的抑制,相信这会是一个多方皆赢的销售模式,其市场规模应该也是很大的。

  这样的模式是一种良性的产业模式,其出发点是尊重劳动者的付出,鼓励创作,排斥盗版,韩寒曾经算出一个作家卖出一本书就赚2块钱,我相信“在线商店”这样的销售渠道可以让作家赚更多的钱,并且激励更多的人去创作。

  很多中国人使用盗版的原因是因为正版的价格太高,实际上在线商店的出现已经改变了这种局面,正版未必意味价格高,iPhone上的正版游戏大部分只有1美元,只要平台好,付费方便,一首歌或一本书的价格可以降低到1元人民币以下,甚至几毛钱,通过大量的销售而使得作者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实现双赢。如果下载一首歌只要1元钱,并且盗版歌曲大部分被屏蔽,用户寻找盗版歌曲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已经远远超过这首歌的成本,那么用户自然会选择花费1元钱来购买正版歌曲。

  谷歌图书模式

  苹果的在线商店虽然好,但是中文图书资源非常贫瘠,而早先谷歌曾经为创建Google图书而做了不少努力和尝试,Google愿意为每个同意扫描、列入图书计划的著作权人支付至少60美元、最高300美元的许可费用,之后的广告和销售收入中63%,归著作权人所有。显然,Google的这种图书销售模式对于著作权所有者来说是非常划算的。

  Google图书很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在于,Google图书支持从Web、Android、iPhone、iPad、Sony阅读器等多个平台进行阅读,在iPad等设备上的阅读体验已经逼近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可惜早先因为一些复杂的问题,这个阅读平台并没有向中国用户开放。

损人利己的百度文库与互利共赢的苹果谷歌

Google图书支持多种阅读器

损人利己的百度文库与互利共赢的苹果谷歌

谷歌图书在iPad上的浏览体验

  希望有一天在中国也能有这样的平台出现,当然前提是,目前的百度文库模式需要消失。

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企业遇上微博——互联网的锤子(五)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企业如何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利用新媒体技术为企业的发展助力,本文将试图从企业内部,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两个方面对企业的转型进行解读。

  1. 人才录取要看微博吗

  在决定录用员工前,要对其微博进行观察分析吗?一个长期使用的微博可以体现博主各个方面的信息,通过他的言论、关注对象、粉丝群体,互动行为等等,可以看出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应对能力、思维能力、价值观等等,这比任何的人才测评来的客观和全面。通过微博来了解真实的员工,可以做出相对更为正确的决定,该职位是否真正与之相适应,企业能否与之共同发展进步等等,前期充分的了解,有助于双方作出双赢的决定。

  2. 允许员工开微博吗

  员工以个人身份开立微博账户,企业无权干涉。企业应该同意或者鼓励员工以企业名义开立微博账户吗?

  以企业名义出现在微博上,就表明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起着部分背书的作用,员工的表现和形象就部分的与企业的形象相联系。如果企业名义的微博账户是员工的真实表现 ,员工在微博上的长期表现是无法管理的,微博将展现员工的真实一面,体现员工的个人魅力,而员工的个人魅力与企业形象是有冲突的,典型的例子是个性董事长的个人形象带给企业的是正面还是负面效应,若董事长言辞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是否就此让企业陷入大麻烦,董事长如此,其他以企业名义开博的员工呢。微博展示的员工个人魅力对企业形象的影响就变的不可预期,企业面临无法控制的风险,唯有做的是祈祷员工有足够的素养,尽可能表现出符合通常价值观的行为以期给企业形象带来正面影响。

  虽然有这样的风险,但员工开微博的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A.全体员工的微博,将建立企业内部即时沟通平台,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提升企业效率(已经有很多此类功能创新产品)。B.来自于企业各个层面的员工,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会反映出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向外透露,有助于外界消费者对企业全方位了解,透明化的企业,有助于增加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信任关系,尤其对某些行业来说这点尤为重要。C.真实就是力量,员工的真实表现,将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好感和信任D.在员工的微博表现中,企业的形象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借助员工与网民的信任关系塑立的形象比广告更能深入人心,员工渠道的影响力也远比广告的效果更广、持久而且还免费。

  有这样的收益,但无法未知的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无尽的麻烦,相对安全的选择还是放弃全员开博的念头,除非企业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下。风险未知,但可以管理。员工的表现体现企业的形象,那么挑选一些能够代表企业形象的员工,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对于像IBM这些巨头,员工素质壮,还有强势的企业文化做后盾,员工的表现不会与企业的价值观差的离谱,员工的总体表现不会偏离企业的价值观很远,企业始终存在被高效执行的价值观,个别员工的负面影响也更易被外界解读为个案,那么全员开博的未知风险,就难以冲击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就相对有限,IBM就可以无需对员工的微博进行管理而可以安心享用全员开博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力。

  没有条件全员开博的企业,最简单的选择是允许部分的员工开微博,选择哪些员工则成了另一个问题,若希望能体现企业的文化,价值观,那么一批最能体现企业文化的员工是最佳选择,比如董事长、管理层或明星员工等等。若希望将体现企业优势、竞争力的部分展现给外界,那么将面对用户的专家,面对读者的记者,面对人才的人力专员等等,这些员工的技术素养,将有助于塑立企业专业形象展示企业的实力。企业根据自己的行业特征,自身条件,确定适当的目标,制定筛选标准,鼓励员工以企业名义开博。

  3. 企业该在微博上设立职位吗

企业遇上微博

  鼓励员工以企业名义开博,维护微博是员工的个人行为,企业有必要开立账号,安排专人设为一种职位吗?

  微博作为高效的信息沟通工具,展示平台,企业对外联系与信息发布的需求可以在微博上得到实现。企业的官方微博可以发布企业的官方信息,即时对负面信息进行反馈,与网民互动,并可集中展示企业的形象。

  官方微博可以发布企业新闻,产品信息,生产细节,办公花絮,有选择的发布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将黑匣子般的企业逐步透明化,拉近企业与网民间的距离。

  官方微博能及时澄清不实传闻,及时处理用户的抱怨和意见,是处理企业麻烦的得力工具。

  用户购买产品,买的不是产品本身,是产品所能带来的效用或利益。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会有各种意见和心得,官方微博可以与用户就产品的各方面与用户进行频繁的沟通,体现企业产品对用户带来的价值,情感体验,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艺龙旅行网的微博发布了大量旅游景点的信息的潜台词是艺龙与你们的旅游梦想在一起,尤其是因为艺龙的图片而决定去旅游的网民,在出行中要预定票或酒店的过程中,在潜意识里对艺龙品牌有所偏好了。同质性产品泛滥,但有文化的产品凤毛麟角,而与用户的密切沟通,信息交换,是塑造产品文化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与用户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产品的改进方案,可以享用用户的群体智慧。戴尔通过新媒体可以集中超过14000个客户的想法,并采纳了客户创造的解决方案超过10000多种。

  官方微博与网民的互动中,可以让物化的公司组织具体化、拟人化,从冷冰冰的组织,转变为可直接对话交流的对象,体验到企业的热情,这有助于与网民从情感上接受企业的行为,有利于两者的情感沟通。真诚的官方微博可以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当企业需要面对众多消费者而保有的职位,比如话务员等,是否也应该微博化,充分利用微博的信息沟通平台,答案是肯定的,将需要面对大量沟通对象的职位微博化,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和质量。戴尔每年可以与客户进行近200万次的互动,每天进行4000多次关于戴尔的在线交谈。新浪微博上对人才招聘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投资公司通过微博也可以直接众多的项目方案。

  4. 企业流程的改造

  当企业职位微博化,我们可以就此延伸,讨论由此对企业流程的改变。企业职位微博化,大幅缩短了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将改变企业流程的内容与形式。

  企业的新品开发可以通过挖掘消费者的需求表达,进行定向开发。海尔的"天下无霜"就是通过对社区的网民需求收集,进行开发并大获成功。(也可以对团购进行类似的理解,收集社区网民的消费意愿,集中提供商品。)

  企业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对于有些企业生产流程是可以完全公开,那么公开化的生产流程,其技术局限,升级空间,都暴露无疑,只要企业愿意,能够迅速得到网民们的群体智慧,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造方案,技术设备升级方案等等,新设备新技术的扩散速度和范围也会大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就此快速提高。生产流程的公开化,有可能诞生隐形企业,加工能力如生产要素一样在市场上流通,对加工能力的不同组合方式,就可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将让生产单元小型化,小作坊式企业重新获得生存空间,小作坊只需少量的需求,就可以持续,只要集中一定数量的网民需求,就能满足小作坊的日常经营,这个商业链条就能运转。迅速发现和集合网民的需求,是新媒体技术的强项,这会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文化创意工作者们可以方便的在众多的网民中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买家。

  5. 企业微博需要粉丝

  粉丝通过关注博主,可以看到博主发布的微博。我们希望关注我们的粉丝越多越好,这样我们发布的微博,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如果关注我们的粉丝有上百万的话,那么广告费都可以省了。但我们不能决定网民的关注对象,只能被动的等待网民们关注我们,成为我们的粉丝,虽然有上百万粉丝的雄心,但也只能从几个粉丝开始慢慢增长。增加粉丝的办法有很多人给出好建议了,就不班门弄斧了。

  增加粉丝数量,是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的有效手段,也是与我们的传统广告思维相一致的,受众人数越多,信息的传播效果就可以越好,只是企业在传统广告方式中可以主动选择受众群体,在微博上只能接受由粉丝们所组成的圈子范围内传播。微博是企业与消费者的信息沟通平台,双方的信息沟通是双向的,除了被动等待粉丝增加外,如何主动出击,无视粉丝数量,与自己的受众群体相沟通?

  微博的信息沟通方式有很多种,但微博处于发展初期,很多的沟通特性尚未明显体现,就阻碍了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发展,过分依赖对粉丝的直接传播。现尝试对微博信息传播方式的描述,来扩展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

  关键字传播是消费者为信息发起者的沟通模式。消费者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相关的需求信息,标注相应的关键字,企业就可以通过关键字查询到消费者的相关微博,获取其需求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响应网民的需求,而无需看其是否是我们的粉丝。这种传播方式也将会是微博营销模式创新的基础。

  细分渠道的建立。微博上的细分渠道并不少见,比如@搞笑大百科@热门微博@全球奇闻趣事等这些精选类账户,通过将散布在平台上的有趣微博集合发布,我们只需是他们的粉丝,而不必是原创者的粉丝也同样可以接收到这些有趣信息。同样,若有类似的供应商分类微博账户,能够收集企业的活动信息,新品信息,优惠信息等等,通过他们,我们也可以将我们的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消费者,而无需关心他们是否是我们的粉丝。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挖掘粉丝们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功能,积极与他们互动,丰富互动行为和互动结果,比如荣誉制度,贵宾级别等调动他们的信息发布(转发)作用,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我们自己发起活动,获得网民的参与,也可以积极参加其他博主发起的活动,尤其是体现企业价值观,或者体现行业特征,消费者利益的活动,与他人共同活动可以整合双方的粉丝资源,几何倍数的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这些传播方式对粉丝数量的要求都不会很高,但仍可以充分利用粉丝资源,扩大信息传播范围。企业微博是展示企业和产品的平台,产品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因此没有必要追求所有的网民都来关注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粉丝数量而频繁借助营销公司,企业微博不是短期的广告行为,企业微博是维系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桥梁,经营维护现有的粉丝群体,培养目标客户的忠诚度,稳步扩展企业的影响力,都需要长期耐心的经营。

  6. 企业勿作恶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企业活动有无数人参与其中,有供应商、员工、消费者、旁观者等,他们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企业的所有行为,任一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当做丑闻被发布到网上。有了微博的互联网,网民可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沟通,丑闻被发布到网上,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迅速扩大,企业若想通过谎言来圆谎,就是在与群众智慧相斗。微博可以让企业的恶行无处遁身,让企业承担其后果,这将使得企业在作恶前不得不三思。微博将有助于商业文明的净化和成长。

  新媒体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全面和综合的,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产品文化,建立竞争壁垒,公开企业运作,利用群体智慧,提升企业经营效率,融入消费者,开拓新销售模式,获悉需求,快速响应等等。不过对新事物的接受有一个过程,现在更多的是尝试了解,如何真正运作还需要一段实践的摸索,希望本文能对实践探索有所裨益。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谷歌拼音的脑补优化

  前些天看月光一篇讨论Google拼音的文章有感。这里提供一个思路,让输入法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文中有洁癖、偏执、妄想、超现实内容,如果引起您的不适请自便。我没有长时间用过紫光和Google以外的任何输入法。如果文中的一些想法有抄袭其他输入法的嫌疑,那么请推荐给我那个输入法,我立刻去用。

  更洁净的UI

  现在Google输入法的UI右边有两个切换按钮。这两个按钮是必要的么?不是。那么为什么不移除它?搞不好有人会用——那么解决办法很简单,只要用户使用了逗号、句号(或者是中括号)来翻页,那么立刻隐藏掉这两个翻页按钮

  悬浮的状态栏是必要的么?当然不是,而且我们可以手动把它关掉(笔者洁癖,不管是任务栏上的输入法框还是输入法自己的悬浮状态栏统统关掉然后强迫自己记忆快捷键)。其实不用这样。我们可以把状态栏塞到输入框里面(Google其实已经这么做了,你可以在输入框上面点右键来实现状态栏的功能)用状态栏替换掉Google的logo,甚至可以把它做成doodle的样子,比如这样:

谷歌拼音

  然后,我们可以学会一个快捷键自动隐藏一个图标(这里标准也许应该高一点?用3次快捷键而且不点击图标)。

  之前有人问我说,UI那么麻烦不要做了专心改好功能吧。我回他说,UI即功能。可惜这句话被无视了,这里再重复一遍。

  更快捷的快捷键

  这样就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在未输入文字之前我们无法得知将要输入的文字是简体还是繁体、是半角还是全角。解决方法很简单:让用户先输入,然后他希望这是简体就是简体,希望这个是繁体就是繁体。

  比如说我们点击Shift可以切换中英文,但是现在当我们打了两个字,还没确认输入,字还在输入池里面的时候点shift会怎么样?Google拼音的设定是相当于空格+shift,即先让输入池中的字母变成汉字输入下去,再切换中英文。那么为什么不是相当于回车+shift呢?当我们在输入中按下shift,代表我们需要英文。那么为啥在输入池中的部分要被判断为中文呢?正确的做法是先让输入池中的字作为英文输入进去,然后再切换为英文,即回车+shift.

  中英和简繁好说,全角和中英符号切换咋办?答案是没办法,不过可以有一个补救措施:举个例子,我按下句号,发现是个英文句号。然后我把这个句号删掉,然后再按句号的时候出现的是中文句号。——还好这个切换不常用。

  当然这些只是现有的功能。键盘上的很多快捷键,包括组合键目前还没被用到,这是无疑是种浪费。比如说,Shift+字母键。——这不是出大写字母的么?当然。对大写字母的利用,Google拼音做的太烂了:只要输入大写字母,那么即刻转换成英文。不说别的,至少像紫光一样让大写字母可以用于自定义短语吧?除此之外,大写字母还可以引起词频的变动,比如说可以引起一些专有名词的词频上涨。再比如说可以用来代替[']分割号来标识文字的首字母。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让输入法更便利。

  然后是Shift+数字键。我的建议是这个组合用来人工更改词频。——当然这个组合目前也没有在使用。再然后是Shift+翻页键。我建议这种情况定义为往后跳一个词。当用户放开Shift的时候输入文字。

  这里顺便提一下tab键,tab键在Google拼音里面是翻页。其实这里可以考虑Google瞬搜式的补全。……meh……

  另一种输入的办法:“瞬输”

  除了快捷键以外键盘还有什么输入方式可以拿来用?答案是“按住”某键。我们一般打字的时候无疑都是轻点字母键,断没有按住一个键超过0.2秒的可能性。这个要素怎么利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做一个更优秀又更方便的选词系统。为了方便叙述我在下面称之为“瞬输”。

  举个例子,我想要打“方便”,输入“fangb”。这时候按住b键0.3秒再松开,那么更方便俩字就直接跳到屏幕上。如果我不想要方便想要防爆(第三个被选词),那么我只要按住b键,半秒后备选词后移一位到‘防备’上,再0.3秒后备选词后移一位到‘防爆’上。这时候我只要松开b键就即刻输入了防爆。这个流程是,如果按键时间小于0.2秒那么就按正常输入算,如果按键时间大于0.2秒就进入“瞬输”模式,如果在0.5秒之前松开键盘,则输入第一个备选词。之后按照0.3秒一个的频率跳动。

  这么做好处在哪里呢?最大的好处不是输入第一个字符变快,而是这种输入方式会引导你一个一个去查看备选词——而不是塞给你一大堆备选词让你从中挑一个。一个一个看和塞给你一大堆让你选的区别在哪里呢?再举个例子,我们都有桌面,桌面上的东西是我们所熟悉的、整理好的,这种情况下一下子塞给你一大堆让你从中挑一个你也不会选错,因为你已经知道你要找的在哪里;但是如果你要从一张刚拿到手的、无序排列的表格里面找一个人的名字,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一个一个看下去,因为你对它不熟悉。这样做另外一方面就是可以让输入法中备选的词语更少,甚至可以只留一个备选词(当然最好还是至少留三个)。从而让输入法看起来更简洁。

  ————

  最后说下功能改进,只有一点:在输入完毕立刻点backspace的时候调整词频,将刚刚输入的词的词频还原。

  ————

  又两天前看到月光提到手机输入法,我对触屏手机输入法的感觉是:

  1,因为键盘是可以自己随便画的,所以双拼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用两个拇指打字和用一个食指打字的最佳输入法是不同的,换句话说竖着拿手机和横着拿手机的最佳输入法可能会不同。

  3,谷歌果然是个小公司。我的意思是谷歌,不是Google。

  来源:幻视研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