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Z-Blog性能优化和评论IP显示

  前些天的一些突发事件,使得我发现了Z-Blog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性能问题,就是当单篇文章日访问量数万的时候,会有大量并发用户同时写Access数据库,会导致数据库死锁,之后的外在表现就是CPU占用猛增。

  经过对Z-Blog的代码进行分析,我发现其原因是大并发用户同时写数据库产生的原因。

  我这里想到了一个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时间缓存,定时写数据库,在一定时间内,数据只写入内存,不写入数据库,当缓存时间到了以后,再把内存的数据写入数据库。这样,即使再大的并发量,也不会再发生数据库死锁的问题了。

  经过初步的代码修改和测试,发现修改完了以后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修改方法是,打开FUNCTION目录下的c_html_js.asp文件,修改UpdateCountInfo函数为以下代码即可。

Function UpdateCountInfo(id)

 Dim strLastUpdate
 Dim intArticleCount
 Dim aryArticleCount
 Dim objRS

 Application.Lock
 strLastUpdate=Application(ZC_BLOG_CLSID&"LAST_UPDATE")
 aryArticleCount=Application(ZC_BLOG_CLSID&"CACHE_ARTICLE_VIEWCOUNT")
 aryArticleCount(id)=aryArticleCount(id)+1
 Application(ZC_BLOG_CLSID&"CACHE_ARTICLE_VIEWCOUNT")=aryArticleCount
 Application.UnLock

 If IsEmpty(strLastUpdate) Or Not IsDate(strLastUpdate) Then
  Application.Lock
  Application(ZC_BLOG_CLSID&"LAST_UPDATE") = Now()
  strLastUpdate = Application(ZC_BLOG_CLSID&"LAST_UPDATE")
  Application.UnLock
 End If

 If DateDiff("s",strLastUpdate,Now()) > 30 Then
 '如果当前时间与上次保存计数值的时间差大于设定的时间间隔,则把计数值重新写入数据库
  Call OpenConnect()

  Set objRS=objConn.Execute("SELECT [log_ID],[log_ViewNums] FROM [blog_Article] WHERE [log_ID] =" & id)
  If (not objRS.bof) And (not objRS.eof) Then
   intArticleCount=objRS("log_ViewNums")
  Else
   intArticleCount=0
  End If
  objRS.Close
  Set objRS=Nothing

  If aryArticleCount(id) > intArticleCount Then
   objConn.Execute("UPDATE [blog_Article] SET [log_ViewNums]=" & CStr(aryArticleCount(id)) & " WHERE [log_ID] =" & id)
   Application.Lock
   Application(ZC_BLOG_CLSID&"LAST_UPDATE") = Now()
   Application.UnLock
  Else
   aryArticleCount(id) = intArticleCount
   Application.Lock
   Application(ZC_BLOG_CLSID&"CACHE_ARTICLE_VIEWCOUNT")=aryArticleCount
   Application.UnLock
  End If

  Call CloseConnect()
 End If

End Function

  另外,默认的Z-Blog留言评论是没有用户IP地址显示的,通过一些修改,可以在留言中增加用户IP地址前三位的显示功能,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修改c_system_lib.asp文件的Public Function MakeTemplate(strC)函数,加入下面语句:

  ReDim aryTemplateTagsName(12)
  ReDim aryTemplateTagsValue(12)

  aryTemplateTagsName( 12)="article/comment/ip"
  if AuthorID=1  then
   aryTemplateTagsValue(12)=""
  else
   aryTemplateTagsValue(12)="ip: " + Left(IP, InStrRev(IP, ".")) + "*"
  end if

  修改TArticle的Function Export_CMTandTB()函数,将 objComment.LoadInfoByArray(Array(objRS("comm_ID"),objRS("log_ID"),objRS("comm_AuthorID"),objRS("comm_Author"),objRS("comm_Content"),objRS("comm_Email"),objRS("comm_HomePage"),objRS("comm_PostTime"),"","")) 改为 objComment.LoadInfoByArray(Array(objRS("comm_ID"),objRS("log_ID"),objRS("comm_AuthorID"),objRS("comm_Author"),objRS("comm_Content"),objRS("comm_Email"),objRS("comm_HomePage"),objRS("comm_PostTime"),objRS("comm_IP"),""))

  修改 b_article_comment.html ,增加 <#article/comment/ip#>标签。

  之后,文章评论就会出现评论者的IP地址栏,不过有个问题是,当评论有人回复的是时候,只能留下最后一个回复者的IP地址。解决的方法是:

  修改c_system_lib.asp文件,找到
 IP=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
 Agent=Request.ServerVariables("HTTP_USER_AGENT")

  修改为
   if IP="" Then
 IP=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
 Agent=Request.ServerVariables("HTTP_USER_AGENT")
   End If

  这样就不会覆盖掉留言回复者的IP了。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IPV6和网络实名制

  今天看了一则新闻,说北京为了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将在2010年分步推行网络实名注册制,逐步实现全部用户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推动文明办网、上网。

  网络实名制以前曾经讨论过很多次,但一直都没有实际实施过,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技术上的问题,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实名制实施的难度将变得越来越低,不久的将来网络实名制的实现将不会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据CNNIC报道说,2012年现有的IP地址将分配完毕,解决网络地址的问题就要从目前的IPv4过渡到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目前IPv6已经在国内一些省份试点,预计不久的将来即可使用。

  IPv6在中国推广的话,一个重要的应用很可能会是“网络实名制”,目前基于IPv4的网络之所以难以实现“网络实名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IP资源的共用,因为IP资源不够,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共用一个IP,IP和上网用户无法实现一一对应。

  在IPv4下,现在根据IP查人也比较麻烦,电信局要保留一段时间的上网日志才行,通常因为数据量很大,运营商只保留三个月左右的上网日志,比如查前年某个IP发帖子的用户就不能实现。

  IPv6的出现可以从技术上一劳永逸地解决实名制这个问题,因为那时IP资源将不再紧张,运营商有足够多的IP资源,那时候,运营商在受理入网申请的时候,可以直接给该用户分配一个固定IP地址,这样实际就实现了实名制,也就是一个真实用户和一个IP地址的一一对应。

  当一个上网用户的IP固定了之后,你任何时间做的任何事情都和一个唯一IP绑定,你在网络上做的任何事情在任何时间段内都有据可查,并且无法否认,想跑都跑不了。

  到时候抓网民也方便和容易多了,你可能昨晚刚浏览过色情网站,第二天早上就会有人上门给你开罚款单。

  未来真可怕啊。

  名词解释:IPv6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它的下一个版本就是IPv6。 现有标准IPv4只支持大概40亿(232)个网络地址,而IPv6支持2128(约3.4 ×1038)个。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谷歌中国官方辟谣——没有关闭和解散

  今天,谷歌官方博客发布了一则辟谣声明,首次对这次“退出门”事件做出了官方回应,表示谷歌中国并没有关闭,员工也没有离职,谷歌仍然一如既往地为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虽然这个辟谣的声明来的有点晚,但也澄清了早前各种各样的不实谣言,让谷歌中国的客户群心里有了底。

  效法一周前Google首席法务官大卫·德拉蒙德(David Drummond)通过博客表示考虑退出中国,谷歌中国分公司最高负责人刘允和杨文洛联名对外发布博客,表示日前某些中文媒体所报道的“Google已经关闭中国办公室”“部分员工已接通知将于近期离职”均为不实报道。而在一周前,Google总部的德拉蒙德在Google的官方博客发表了题为“对中国的新策略”的署名文章,表示Google要重新评估在中国商业运营的可行性,并决定不再继续审查中文网站Google.cn上的搜索结果。德拉蒙德称,“这很可能意味着公司将不得不关闭谷歌中文网站,甚至可能包括我们在中国的办事处”。

  谷歌中国发布的辟谣声明全文如下:

  澄清不实的传言

  发表者:刘允 杨文洛

  过去几天里,我们看到有很多关于谷歌中国以及谷歌员工的不真实的传言,一些报道称我们已经关闭了在中国的办公室,还有一些报道称我们在中国的员工已经接到通知将于近期离职。这些都是不真实的。目前,谷歌中国的员工同过去一样在办公室正常工作,讨论产品开发,与客户进行沟通。尽管谷歌总部管理层近期宣布他们将会在未来的几个星期与中国政府就一些事宜进行商讨,谷歌中国的员工们仍在一如既往地努力向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用户和合作伙伴对谷歌是非常重要的。

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

关于Google辱华谣言的分析

  最近一段时间在海外华人圈里流行着一则攻击Google的帖子,说Google发飙,利用搜索关键字报复中国,输入关键字“chinese people”就会出现“chinese people eat babies”这样的辱华建议。

  据Google搜索建议官方说明,Google Suggest(搜索建议)是利用是最近一段时间内相关搜索的相对热门的信息进行自动排名的,整个搜索建议的词语都是自动生成,通常情况下是按照搜索次数由大到小排列的,没有任何人工干预。

  而根据Google Trends(谷歌趋势)上分析,“Chinese people eating babies”这个词在最近一个月的搜索量不断上升,搜索次数的增加使得这个词自动成为chinese people的搜索建议词。

关于Google辱华谣言的分析

  这个词出现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几年前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组四川籍行为艺术家朱昱的吃死婴的行为艺术照片,有人曾经利用这组照片丑化日本人,说是日本人吃婴儿,因此导致美国人会误以为中国人或日本人有吃婴儿的行为。

  而有人为了丑化Google,故意在最近一段时间传播这样的谣言,导致“Chinese people eat babies”的搜索量越来越大,而Google搜索引擎的Google Suggest如实反应了这样的事实,反而证明了Google搜索引擎的公正和客观。

  另外,这个搜索建议并非仅仅只在Google中出现,如果说Google利用“Chinese people eat babies”来辱华,那么就请解释一下百度搜索“Chinese people”后出现的这张图是怎么回事。不要说百度也联合Google一起辱华哦。

百度辱华

  英文Yahoo搜索引擎搜索“Chinese people”也会出现类似建议。

Yahoo辱华

  因此可以认为,Google的搜索结果是根据用户的搜索频率自动调整的,不存在Google故意利用搜索建议的关键词进行辱华的行为。

破解Google Gmail的https新思路

  最近,Google针对Gmail被攻击事件,全面默认启用了始终以https访问Gmail的方式了。但是,对于可以动用整个国家力量的黑客来说,从网络通讯数据中(在此不讨论对用户电脑种木马破解https的情况,只讨论在网络通讯数据中破解https的方法)破解https除了暴力破解(暴力破解https即使按照现在的集群计算能力仍旧需要几百至几万年不等)之外真的别无他法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https的安全性主要是由SSL证书中的公钥和私钥来保证的。浏览器与服务器经过https建立通讯的时候(不考虑SSL代理方式需要用户提交证书的情况,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浏览器访问网站,和SSL代理无关)会按照以下步骤保证通讯的安全性:

  1、浏览器连接服务器,服务器把SSL证书的公钥发送给浏览器

  2、浏览器验证此证书中的域是否和访问的域一致(比如用户访问https://mail.google.com/时,浏览器验证服务器发送过来的SSL证书的公钥中的域是否为mail.google.com或*.google.com)并没有过期

  3、如果浏览器验证失败,浏览器通知用户证书有问题,让用户选择是否继续

  4、如果浏览器验证成功,那么浏览器随机生成一个对称密钥并使用接收到的SSL证书的公钥进行加密并发送给服务器

  5、服务器通过SSL证书的私钥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密并得到浏览器随机生成的对称密钥

  6、最后服务器和浏览器都通过这个对称密钥进行通讯了(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公钥和私钥进行通讯?因为非对称加密比对称加密效率低)

  这个方案看似完美,却无法抵御中间人攻击,攻击者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攻击截取https通讯中的所有数据:

  1、攻击者伪造一个Gmail的SSL证书,使其中的域为mail.google.com或*.google.com,并设置合适的证书过期时间

  2、攻击者等待访问者的浏览器访问Gmail时,通过DNS劫持或IP伪造(对于有路由器控制权限的黑客来说简直轻而易举)的方法使其访问到攻击者的服务器上

  3、攻击者把伪造的SSL证书公钥发送给浏览器

  4、浏览器验证SSL证书的域和过期时间都没错,认为访问到的就是Gmail本身,从而把对称密钥发送给黑客服务器

  5、黑客服务器把伪造的Gmail网页通过收到的对称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浏览器

  6、访问者通过浏览器输入Gmail帐户,发送给黑客服务器,黑客服务器通过收到的对称密钥解密后成功获得访问者的Gmail密码

  为了抵御这种中间人攻击,SSL证书需要由可信的SSL证书颁发机构颁发,形成一个证书链(比如Gmail的证书链为:最底层为网域mail.google.com,上一层为Thawte SGC CA证书颁发机构,最顶层为很有名的VeriSign证书颁发机构)。那么,浏览器除了需要验证域和有效期外,还要检查证书链中的上级证书公钥是否有效,上级的上级证书公钥是否有效,直至根证书公钥为止。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中间人攻击了,因为根证书公钥都是预装在操作系统中的,黑客如果不是暴力破解,无法得到根证书的私钥,如果黑客自己生成一个私钥,浏览器验证根证书公钥的时候发现无法通过操作系统中预装的公钥加密数据后使用这个私钥进行解密,从而判定这个公钥是无效的。这个方案也是现在https通讯通常的方案。

  那么,这个现在所有的浏览器正在使用的https通讯方案就无懈可击了吗?答案仍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后一个方案中,https的安全性需要在证书颁发机构公信力的强有力保障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证书颁发机构在没有验证黑客为mail.google.com的持游者的情况下,给黑客颁发了网域为mail.google.com的证书,那么黑客的中间人攻击又可以顺利实施:

  1、攻击者从一家不验证mail.google.com持有者的SSL证书颁发机构WoSign那里得到了网域为mail.google.com的证书,此证书的证书链为:最底层为网域mail.google.com,上一层证书颁发机构为WoSign,顶层证书颁发机构为VeriSign

  2/3、第二、第三个步骤同上一个方案的中间人攻击的第二、第三个步骤

  4、浏览器验证SSL证书的域和过期时间都没错,继续验证证书链:

    4.1、最底层的网域mail.google.com证书公钥不在操作系统中,无法验证其访问到的就是Gmail本身,继续验证上一层证书颁发机构

    4.2、上一层证书颁发机构WoSign的公钥也不在操作系统中,仍旧无法验证其有效性,继续验证上一层证书颁发机构

    4.3、浏览器看到顶层证书颁发机构VeriSign的公钥在操作系统中,认为证书链有效,从而把对称密钥发送给黑客服务器

  5/6、第五、第六个步骤同上一个方案的中间人攻击的第五、第六个步骤。黑客成功获得访问者的Gmail密码

  然而,不验证域名持有者就颁发证书的情况在国外几乎不会发生,但是在国内就不一定了。针对破解目标,国内证书颁发机构WoSign(在此只是举例国内比较有名的证书颁发机构WoSign,并不代表WoSign今后一定会这么做)很有可能为了上级要求颁发了证书给非域名持有者的黑客,从而使得破解目标的Gmail密码被黑客截取。

  那么,国内的破解目标是不是使用https的Gmail也无法保证安全了呢?欢迎与我进行探讨。

  来源:读者lehui99投稿,投稿人Email为:lehui99@gmail.com,Google Wave为:lehui99@googlewave.com。

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Google退出对中国IT业的影响

  关于Google退出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企业利益的本身,这是由Google产品价值,推崇的人文精神和对全球计算机网络进程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所决定的;而且中国是大国,世界问题的核心,当文化,经济,政治纠结在一起产生矛盾时,意义非常深远,值得思考。

  Google有什么产品,能干什么?为什么它的影响如此深远?

  1. Google搜索

  这是Goolge最原始最重要的基础产品,也是其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以其公平的排名结果,内容的准确和自然的统计对比而受到国际社会跨越民族感情的拥戴;如果它仅仅是一个搜索工具,走就走吧,没什么留恋,事实上它不仅如此。

  2. Google Code

  为什么把Code放在第二位?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而且为少数人理解并感知。如何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网络安全在资料信息机密的保护上非常重要,甚至是致命的,如果(美国除外)一个国家政府部门还在使用着windows系统,那实在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对于windows这样一个不对外开放源码的系统程序来说,何谈安全?因此,Open source program诞生了,协同GNU,GPL...已经成为国际网络世界的主流,而且也将是以后的主导,这是由人性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人们渴望自由,安全,甚至是免费——开源程序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既然开源与否能涉及网络安全,那么为什么就和Google的code项目扯上关系了呢?全世界有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天才,Google的Code这个平台就好像世界人才磁场,它为全人类有能力有智慧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实现创想的平台和各种实用的工具。 结果如大家所看到的,Google的code平台上聚居了多少优秀的linux, unix, 各种开源程序,工具,项目,这些作品都以开源面向世界并让大家一起讨论,改善,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即将改变整个网络技术格局,量变达到质变,这些技术便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但Google code有这样的功能,国外很多开源网站都有这样的平台,但技术力量和网站功能都比不上google code。

  我们中国的人才在code上的作品和项目寥寥无几,其中最具代表性而且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如何‘翻墙’。所谓的翻墙实际上就是国内计算机人才自发的与国家政策较量的形式,如果国家刑法把翻墙纳入违法并制定量刑手段,估计不再有人敢do evil things,而且能让国家把建筑墙壁的来自人民的税收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国家建设上。 但这将激化社会矛盾,矛盾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脊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老百姓,而是充满活力和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社会知识分子。

  在开源的网络世界,Donation的标志非常光荣的敞开口袋接受来自全世界的无偿支持用以鼓励开发者的激情和创想,这和街道上摆口破碗乞讨的乞丐有本质的区别——很可惜,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风气,公民自主的为开发项目的贡献者捐献,这象征着什么?知识技术大爆炸,社会文明的进步,他们不再是靠政府部门的引导,而是根植到了人民的自觉理念,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不然距离越来越大。虽然中国这几年的经济突飞发展,但需要追赶的领域太多,最重要而最容易让我们的满目自大掩盖的就是精神元素的借鉴和学习。

  这是个培养人才和孕育计算机技术的摇篮,在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力量和公益部门为中国的人才提供这样的平台,即使有也不可能和国际环境的平台相比,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和全世界的相关技术力量相比却微渺得很,何况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本来就落后,何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别人不可能专门学习中文来中国的网站讨论并协助改善中国人的项目,何况更有可能我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激情,精神甚至能力技术去免费的开发国际社会正在追捧的,开源,自由为理念基础的程序,技术……

  Google它支持了开源理念,为全人类,特别是贫困国家的人民学习并发展自己国家的计算机技术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试想一个到处高额收费的网络环境如何让全人类学习并飞速发展?

  3. Google Earth

  大部分的人只是觉得3D效果的地球旋转呀不错,居然能查找并看到自己家门口前有一条狗在撒尿很新奇,好玩。如果看问题仅仅是停留在这个程度上,那也太小看Google技术的应用了,Goolge Earth向人们展示的是涉及国家军事安全的技术,毫无疑问,Google Earth足以让各国安全部门冒汗。

  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它实际上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google map,它已经在国内各大手机程序中应用并帮助人们查找各种有用的信息。

  4. Google AdSense

  上面说了与平民百姓没那么密切的国家、技术、未来等问题,现在来说一个与民生相关的问题。网赚,这个词在一般人的心理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务正业,特别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在国内,有不少聪明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大学生毕业后有没有找工作,而是选择自己创业,做网站,放Google的广告,cj的广告,国外各大affiliate ads,百度的广告,阿里妈妈的广告;赚美元,为国家外汇储备做了不少贡献。

  中国人缺乏很多东西,但是唯一不缺乏的就是勤劳的民族传统,探索精神……,网络中多如牛毛的个人网站大部分是以什么支撑起来的,难道是个人兴趣么? 难道是开源项目无私奉献么? 难道是专门做来给政府添加麻烦要他们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处理,专门作对的么?难道是……不要遐想了,most webmasters of China只有一个目的,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网站,经济来源,要赚钱,为什么选择在一般老百姓不熟悉且认为是不务正业的途径? 如果你每个月从Google获取几百,几千美元甚至一万美元的广告费,你就知道他们的选择了,事实上很多成功的站长都达到甚至超过这个数目,有些并没有正式的网站,全靠技术作弊和垃圾站点也能有很好的收入,远比在国内一般单位上班的工资高得多,而且还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且还是非常自由的工作,而且这还是很有创造性的,充满激情的工作。

  在之前,中国和美国就轮胎出口问题中,美方对中国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严重影响依赖中国产品的10万名从事轮胎进口和销售人员的就业问题; ——而Google与中国的这次较量所影响的失业问题远超过这个数目。 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一个外资企业在中国乃至世界拥有如此庞大的追随者和拥护群,不仅是google推崇的自由开放的精神,更多的是他创造了世界化的就业率。

  在政治问题上,生存的诱惑几乎是任何阶级的群众基础,当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在国内的社会和网络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量的IT人才,知识分子感到悲哀,甚至有人跑到Google的中国总部献花,这是问题所在。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入侵导致社会问题,Google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被这样的文化入侵?该用怎样的政策处理现代化科技和知识的涌入?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宗教一直以来是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Google的文化绝对比宗教更强大,它不像宗教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出现,而是以先进科学技术和提供就业机会,能帮助人解决最基本的生存来源的高尚姿态出现,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各国都有绝对优势的追随者。

  以阿富汗,南斯拉夫,伊拉克等国家为例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发达,通信设备先进,探测技术高超,某个政党或者集团要从国内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机会已经是非常渺茫,一般都会被扼杀在襁褓中,只有通过其他国家力量进行干预,或者文化颠覆让当局失去群众基础达到内乱,或者武力入侵直接干掉。

  现在,Google和美国政府无形中充当了全人类追求自由,理想的英雄角色,这步棋走得太绝了——文化入侵成功,为什么成功?首先是他们提供了我们需要的东西和技术,我们有了依赖,不仅是物质的,更强大的是精神的——自由!

  我们并不希望文化属于入侵的范畴,但文化的作用一旦能改善并提供社会就业和个人生存,我估计大部人都愿意被入侵。

  好了,不想被入侵,那就封锁吧,还记得看中国近代史,自行车第一次进入中国,我们的皇上为了骑车的方便把宫廷的门槛都锯掉那个兴奋劲的背后隐藏了多少民族隐患、悲哀和政治危机。

  当信息化电子大战爆发,是全民普遍的知识力量大还是仅靠政府组织有限的人才和力量大呢? 这是很浅显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战争形态的部分已经逐步的从真枪实弹变为计算机技术的对抗,我们的网络封锁会不会让自己曾经被瓜分的悲惨历史在网络世界重蹈覆辙,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5. Gmail

  我相信如果设置一个投票让全世界的人来选择,题目是,当今世界最好的email是什么? Gmail绝对是当之无愧。

  当国内网站准备用email服务来创收时,Gmail以其无可比拟的技术含量和朴素内涵的气质轻而易举的击败了所有对手,获取绝对优势的客户和追随者,但它是免费的,而却是安全的,快速的,大容量的,美观的,没有到处塞满spam广告的,总之你把所有赞美加给他都不为过。

  它仅仅是一个email吗? 远不止,you can hava a live chat with it——Gtalk,它还有lab,各种实用的扩展……这些,所展示出来的技术让其他任何email变得自愧形秽,用户总是不断的惊讶Google的创想和神奇,而Google的作风却总是那样的低调,你不得不佩服它们的企业精神和作风,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6. Google Sites

  它的前身是Google page,把它放在第六应该不为过,虽然国内因为封锁导致很少人接触并使用它,但它的意义并不会因为国内的封锁而减轻它在计算机文化和企业文化中的分量。

  它能干什么?

  如果你或者你的公司每个月要支付几百甚至上千元一个月的高额费用来租用空间或者服务器,而且服务还很糟糕,速度还没Google网站那么快,你就能领略Google sites的作用和魅力了。

  它是免费的,几乎是免费的,如果你有自己的域名,它当然是免费的。

  你只要绑定一个域名,就能把自己的公司网站免费的架设到Google帮你维护的服务器上,世界上还有哪个企业的服务器的质量和Google的相比? 我想是没有的。

  它还在不断的扩展着创新的功能,各种新的技术体验让用户惊讶不已。

  如果国家对Google Sites解开封锁,估计国内的空间,服务器提供商的生意真不好做,而苦的还是平民老百姓,这些草根们。

  中国公民没有这个权力获取别人提供的免费的而技术含量世界第一的服务。为什么?不为什么!

  如果说vmware或者其他的虚拟技术为硬件设施节约成本做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想Google Sites让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公司,个人干脆就忽略了硬件设施和管理等等成本。

  但是回头想想,如果一个国家普遍的社会信息储存在属于美国的Google服务器上,是否安全?他们有强大分析技术对信息作出分析并统计判断一个国家的群众知识基础,趋向,结构……这还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一边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免费午餐的诱惑;一边是网络安全;而夹在中间的草根们更多的是无奈,没技术没产品还不能免费用别人的。

  来源:读者icalendar投稿,原文地址

谷歌和百度的竞争不仅仅与中国有关

  Techcrunch即日再次发文分析了Google与Baidu的战争。其援引数据指出百度在全球搜索市场已经占据第三位,并随时可能超越第二位的Yahoo。Techcrunch担心将来越来越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将收购美国的优秀互联网公司,而Google退出中国的举动让其在道德高度占领先机,可能影响美国政府拒绝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收购,以此达到Google自己的收购目标。

  以下是全文译文:

  包括我们 (Techcrunch)在内的众多出版媒体,均注意到昨日尽管Google放弃了中国六亿美元的市场,但是至少他在品牌和公众诚信度方面赢得不少掌声。 Google的光辉形象如此闪耀,甚至硅谷认为领导者们都对这个现象感到吃惊:一个逐利性的、公众性的公司可以在道德行为方面做得如此之多。

百度谷歌

  今天,随着故事的发展,中国居民们公开地开始“哀悼”活动,诸如在Google北京总部门前献花和燃烛。此现象令人震惊的原因有两点:

  一、他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审查制度有理解上的偏差。

  二、他体现了Google的高道德标准在部分中国人中产生了作用。

  但是还有可能更有力的第三点,该行动产生的影响可能在Google的市场定位中长期有效。看看在12月14日eMarketer公布的全球搜索调查。这不仅仅显示出百度在中国以两倍的市场占有率痛击Google,还显示出这场战役可能在全球蔓延开来。暂时排除中国,百度目前是世界第三大搜索引擎,并紧紧跟随Yahoo,随时可能取而代之成为第二大。Yahoo在2009年7月有89亿次搜索;同期百度有80亿次。这比处于第四的微软翻了一倍,而微软仅有33亿次搜索。从结果来看,Google以767亿次的搜索量拉开了所有对手几光年的距离。但这并不代表Google不把百度看作是一个“全球性威胁”

  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中国互联网有许多如一潭死水般的抄袭者,但那是不确切的。中国拥有强大的工程天才,充足的风险投资家,全球最多的互联网受众,特别是涉及到游戏及社会媒体领域时,有更好的货币化途径。

  今天有些人认为,Google的退出会造成中国只有一家搜索引擎,并会对中国互联网造成损害,并暗示着可能是Google在美国某个竞争对手的机会。这样的学者并不了解中国自己的企业家正如何生机勃勃的快速发展。如果那里有一个市场空白,当地企业会快速填补掉。我肯定中国风险投资无疑已经与精明的企业家们开始谈判。

  但是,随着搜索的发展和互联网走向全球,谷歌最大的竞争对手将越来越多的来自于中国。在他本周的声明中,他向世界民主人士和反华势力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百度站在中国政府一边,而我们不是。

  正如我昨天指出,这在将来的收购谈判中可能意义深远。众多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建立现金池和收购有价证券。很有可能这些公司将开始与Google在硅谷及世界其他地方展开收购竞争。毕竟,Google宣布其收购意向正在上升,并在考虑那些凄惨的美方竞争对手(雅虎和美国在线对于Google来说过于凄惨;而 Facebook还没有股票),而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可能成为Google收购的企业或者想拉拢的天才工程师们的主要竞争对手。

  我并不是说这就是为什么 Google作出如此行动,我也不知道高管们是否认为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是否应该向美国互联网瑰宝出价寻求收购?本周的事件无疑会被作为美国政府阻止中国企业收购行为的原因之一,我们已经看到了当阿拉伯公司投标美国港口的所有权和在金融机构中所发生的事。那显示了美国企业精明的一面,下个十年中,搜索巨人为了盈利而开始的互联网战争正在升温。

  英文原文:Google v. Baidu: It’s Not Just about China
  中文翻译:shaw & 谷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