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8日星期三

李彦宏称“再赢谷歌一次”,真的赢过吗?

  2018年8月6日,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Facebook上刊登了一篇标题为"Stability prerequisite for China's internet opening up"(《稳定是中国互联网开放的重要前提》)的文章指出:"无论是退出还是重新进入中国大陆,Google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化的标志。对于这家知名跨国公司来说,无疑是场悲剧。欢迎 Google回到中国大陆,但前提是得遵守政府相关的法律政策。"

  针对"谷歌返华"的传言,百度CEO李彦宏表示,中国的科技公司今天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在与国际企业的良性竞争中变得更强,共享全球化红利。"如果Google决定回到中国,我们非常有信心再PK一次,再赢一次。"

  百度李彦宏说"非常有信心再赢Google一次",实际上,百度真的实实在在地赢过谷歌吗?百度当年对于谷歌的领先,仅仅只是市场份额的领先,而不是技术(搜索质量)的领先。

  如果只谈搜索引擎的质量,哪怕是在中文搜索领域,谷歌当年对于百度来说是领先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2007年的时候,谷歌的一个员工做了一个"谷歌百度比比看"的程序,对搜索引擎进行盲测,来验证谷歌和百度的搜索质量,结果经过大量匿名用户的测试,最终谷歌搜索胜出。至于英文搜索,百度的英文搜索简直糟糕的一塌糊涂,和谷歌的英文搜索有巨大的差距。

李彦宏称

  如果没有那些人为的干扰,让百度和谷歌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竞争,那么百度和谷歌的搜索质量对比哪个更好呢?原谷歌中国的CEO李开复从"相关度"、"索引规模"、"速度"、"新鲜度"四个方面给出了一个详细的评测:

  在2008年,谷歌和百度的比较:

  1、相关度:谷歌远远领先7个点(大约是谷歌英语刚出来时和雅虎的差距)。

  2、索引规模:谷歌是百度的10倍左右(当然,对绝大部分常见搜索词是感觉不出差别的),并且弥补了有些爬取的错误和落差。

  3、速度:谷歌和百度大约一样,虽然许多服务器不在国内。

  4、新鲜度:谷歌达到6分钟之内,也就是说一个网页上线6分钟后就可以被搜到(如果是PR值够高的话)。

  可见,当年百度对于谷歌的竞争,技术上是落后的,市场份额上的领先,只是因为产品推广较为成功,当年通过hao123网址导航、MP3盗版音乐搜索、木马病毒锁定网吧浏览器等等手段,都给百度带来了大量低端用户的搜索流量,但这种运营方式不是一种长远之策,提高搜索质量才是搜索引擎的根本,百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并不是依靠纯粹的技术和创新获胜,如果不是Google被屏蔽封杀,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百度赢了市场,失去了口碑。

  是的,很多中国人已经慢慢习惯了百度,甚至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谷歌,没有谷歌又怎样?大家还是开心的看微信微博,看娱乐节目。慢慢的,搜索结果里的假药广告、莆田医院越来越多,你想看到的搜索结果却越挪越后,越挪越后,最后就不见了,好像原本就不存在一样,连大学生魏则西都会被百度的虚假搜索结果害的丢了性命,普通的老百姓自然更会被百度玩弄于股掌之间。

  一个可以随意侵犯他人版权,给钱就可以删除负面消息,竞价排名发布假药广告,通过百度全家桶强制捆绑安装软件,宣称中国人更愿意用隐私换效率,将莆田医院放在搜索结果第一,这样的企业竟然成为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排名第一,这的确是中国网民的悲哀。如果百度真的依靠这种劣质的搜索质量"再赢Google一次",那就是中国网民的耻辱,因为我们生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

  原文链接:《李彦宏称"再赢谷歌一次",真的赢过吗?》

2018年8月7日星期二

百度李彦宏回应“谷歌返华”传言:再赢一次

  8月7日午间消息,近日,人民日报在Twitter、Facebook上刊文,涉及到"谷歌重返中国"传言,其中提到:欢迎 Google回到中国大陆,但前提是得遵守政府相关的法律政策。对此事,李彦宏也在朋友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非常有信心"再赢一次"。

  李彦宏表示,中国的科技公司今天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在与国际企业的良性竞争中变得更强,共享全球化红利。"如果Google决定回到中国,我们非常有信心再PK一次,再赢一次。"

  李彦宏称,这些年来,百度一直被认为是占了Google退出中国的便宜。百度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回顾百度与Google的竞争,李彦宏提到,事实上,谷歌是2000年先于百度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独立搜索服务的,2005年更是加大投入,而百度是后来者居上,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反超Google。到2010年,谷歌在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退出中国时,百度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

  "如果现在Google回来,我们正好可以真刀真枪地再PK一次,再赢一次。"李彦宏表示。

  以下为李彦宏表态全文:

  今天《人民日报》在海外的社交媒体上说欢迎Google回归,但前提是遵守中国法律。这个事情有朋友问我怎么看。我想说,中国的科技公司今天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在与国际企业的良性竞争中变得更强,共享全球化红利。如果Google决定回到中国,我们非常有信心再PK一次,再赢一次。

  今天的百度,已经是一家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司,我们的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已经超过300家。Google也是我们国际市场上的合作伙伴。在产业的下一幕人工智能时代,百度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和世界共同拓展技术边界、分享创新成果。

  再来看中国市场。这些年,我们的产业环境和发展规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科技公司在发现新问题,服务新需求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全球都在Copy from China。这是每个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企业,都必须认真考量和面对的。

  这些年来,百度一直被认为是占了Google退出中国的便宜。我们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事实上,谷歌是2000年先于百度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独立搜索服务的,2005年更是加大投入,而百度是后来者居上,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反超Google。到2010年,谷歌在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退出中国时,百度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如果现在Google回来,我们正好可以真刀真枪地再PK一次,再赢一次。

  原文链接:《百度李彦宏回应"谷歌返华"传言:再赢一次》

人民日报称欢迎Google回归 但需遵守中国法律

  8月6日,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Facebook上刊登了一篇标题为"Stability prerequisite for China's internet opening up"(《稳定是中国互联网开放的重要前提》)的文章指出:"无论是退出还是重新进入中国大陆,Google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化的标志。对于这家知名跨国公司来说,无疑是场悲剧。欢迎 Google回到中国大陆,但前提是得遵守政府相关的法律政策。"

  文中引述了不久前外媒TheIntercept关于"Google计划让搜索服务重返中国"的报道。实际上,尽管随后据证券日报网从相关部门获得的信息指出,有关Google或重返中国的消息并不属实,但人民日报相隔数日后再次发表有关报道,让这一事件再添一抹疑云。

  在此次人民日报的消息中指出:

  "无论是退出还是重新进入中国大陆,Google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化的标志。对于这家知名跨国公司来说,无疑是场悲剧。

  欢迎 Google回到中国大陆,但前提是得遵守政府相关的法律政策。"

  其实,早在过去数年间,不断有媒体就Google重返中国做出过猜想和评论。8月3日《南华早报》在一篇报道中指出,"Google如果重返中国,将对百度带来巨大挑战"。该文引用了彭博社分析师LingVey-sern的观点,"如果Google能在未来的6至9个月内回归中国,百度或许会丧失在搜索引擎市场的重要地位和份额"。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对Google重返中国抱有遐想呢?关于此,外媒The Verge指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硅谷的科技巨头正面临着全球市场格局的变革。不少科技巨头已遍布北美、欧洲、亚洲来提供服务,而谷歌则将自己排除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之外,无法获得来自中国的市场利润。

  二是谷歌现任CEO Sundar Pichai 也对中国以及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进展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三是这也有助于谷歌通过聘请来自中国的AI领域人才以保持领先地位。

  要知道,Google最早于2000年进入中国在线搜索市场,而直到2010年Google退出中国市场时,百度已占据了75%的中国搜索市场份额。如今,八年过去,中国本土则涌现出了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以算法引擎驱动的信息分发平台,这种模式曾一度撼动了百度在移动端搜索广告的地位。与此同时,"百度掉队"的声音背后,有关Google或将回归的传闻愈演愈烈。

  英文原文:Stability prerequisite for China's internet opening up

  稿源:新浪科技

  原文链接:《人民日报称欢迎Google回归 但需遵守中国法律》

2018年8月2日星期四

证券日报:谷歌重返中国的报道不实

  8月2日早间,证券日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有关谷歌或重返中国的传闻并不属实。此前,国外媒体Intercept报道,谷歌计划在国内推出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搜索引擎,该报道也被国内一些媒体转载。

  Intercept在报道中称,谷歌计划在中国推出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搜索引擎,消息来源是一份谷歌的内部文件以及相关知情人士。据称,谷歌团队开发了一个订制版的安卓app,有两个分别名为"Maotai"和"Longfei"的版本,最终版本会在6个月后上线。

  2005年谷歌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宣布搜索服务业务退出中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开始,有关谷歌或重返中国的传闻就此起彼伏。记者刚刚确认的消息是,谷歌重返中国之事并不属实。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大背景下,谷歌不太可能在短期内重返中国。

  另有观点认为,谷歌在欧洲正面临有史以来数额最大的一次罚款,与欧盟的关系处于冰点。这种局面下,或有意释放回归中国市场的信号,以刺激资本市场。

  稿源:贺骏/证券日报网  (原文题为《谷歌或重返中国的报道不实》)

  原文链接:《证券日报:谷歌重返中国的报道不实》

谷歌或将中国推出有审查的搜索引擎

  据国外媒体Intercept报道,谷歌或将在明年向中国推出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可供审查的搜索引擎,该搜索服务将主动封锁那些"不存在的网站",并对"人权"、"民主"、"宗教"等敏感搜索词的结果进行过滤并加入到黑名单。据悉,谷歌这一计划代号为Dragonfly(蜻蜓),开始于去年,并在去年12月谷歌CEO会见中国高层后得到加速推进。

  该计划自去年以来一直在进行。目前,Google 的工程师和程序员已经开发了一个定制的 Android 应用,不同版本的代号为"茅台(Maotai)"和"龙飞(Longfei)",该应用已向中国政府演示过,或将在未来六到九个月内正式推向中国市场。

  如果成功,这将是谷歌搜索服务在离开中国大陆将近 10 年后的首次回归。也标致着谷歌政策的大转变,谷歌或将从此开始遵守中国法律。此前由于拒绝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谷歌搜索服务在大陆被屏蔽。

  原文链接:《谷歌或将中国推出有审查的搜索引擎》

2018年7月30日星期一

VR产品为什么没有火起来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中文的意思就是虚拟现实,概念是在80年代初提出来的,其具体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

  VR产品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一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VR产品一直没有火起来呢?这里面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目前的VR产品功能有限,并不是消费者的刚需,覆盖面局限于小众和专业的市场,比如游戏、电影视频等,在色情行业上,VR可能会有一些较多的需求,但目前VR产品并不完善,体验并不理想,其次国家也对VR色情明令禁止,难以在阳光下发展。

  对于VR游戏行业来说,主要产品有两类,一类是HTC Vive、PS VR等有线头戴式显示器VR产品,另一类是Oculus Go、Vive Focus、小米VR等VR一体机产品。

VR产品为什么没有火起来

  对于有线头戴式显示器VR产品来说,其优点是资源丰富,凭借Steam VR平台,可以玩到大量优秀的VR游戏和VR软件,但这个产品的缺点也很明显:产品安装体验不佳,体积庞大,不便捷,连接在电脑上的各种线缆影响用户操作,大幅限制了使用者的活动范围,产品价格也非常高昂,对电脑硬件要求很高。

  VR一体机则做了不少改进,没有大量线材,体积很小,便携、易用,价格也较为低廉,但其缺点是,电池续航能力不足,游戏资源较少,不能支持直接Steam VR,游戏内容缺乏且质量不高。

  目前的VR产品在打游戏,看视频上还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容易眩晕和恶心,如果镜头移动过于迅速,对于用户眼镜有一定伤害,给用户带来身体不适,有的游戏,打上十分钟就会觉得非常疲劳,这对于普通电脑游戏来说,游戏体验反而会下降。

  总的来说,目前VR并没有热起来的主要原因还是产品不行,如果未来VR产品能解决上述的种种问题,就如同电影《头号玩家》里面的那样,将用户的游戏体验提高一个档次,那时的VR相信一定会大热起来。

  原文链接:《VR产品为什么没有火起来》

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两步验证和短信验证码安全对比

  不知从何时开始,手机号成了注册各种账号的必要信息,短信验证码也成了各种敏感操作的验证方式。大家都知道只要不把验证码告诉别人,自己的账号安全就能得到保障。毕竟手机在自己手里,贼总不能来抢我的手机吧?但事实并非如此,短信验证码的安全隐患比想象中大的多,所以抛弃短信验证码势在必行。

  短信验证码权限极大

  目前,短信验证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网站、论坛、游戏、银行金融和医疗等平台上。短信验证码可以帮助用户进行修改密码、修改绑定邮箱等敏感操作。短信验证码也能让用户不输账号密码直接登陆。所以短信验证码的权限很大,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SIM卡劫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SIM卡克隆),是一种可以完全控制一个手机号的技能。可怕的是这种技能的学习门槛和实现难度都不高。比较低级的SIM卡劫持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随便搜到教程。

  越高级的方法需要的"原料"越少。2017年黑帽大会上曾演示了只需一个手机号码就在一分钟之内劫持SIM卡的方法。

  一旦SIM卡被劫持,你的手机就会立刻没网。这时不法分子可以随心所欲使用你的手机号。比如窃取你的隐私,诈骗亲戚朋友,或者通过手机短信验证码来盗取你的社交媒体账号和资金财产。

  从本人搜集的国内外十几个案例来看。从不法分子获得SIM卡控制权,到从银行偷钱平均也就1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一旦被劫持,等你打通银行客服,钱很可能已经被偷了。

  更安全的验证方式:基于APP的两步验证

  短信验证码一直是使用最广泛的两步验证方法。但正如上文所述,短信验证码的安全隐患很多。

  所以银行业很早就开始使用动态口令卡(比如网银U盾)——一种类似于U盘的专门显示动态验证码的设备。但想使用动态口令卡必须将其随谁携带,便利性不佳。所以现在不少平台都启用了依赖于手机APP的两步验证,相当于把动态口令卡集成在了手机中。

  使用手机两步验证APP时,用户需要首先安装并设置好APP,包括对需要验证的账户的绑定。

  绑定完成后再登陆这些账号时,两步验证APP就会推送动态验证码。用户必须在登陆界面输入该验证码才能完成登陆。当然,两步验证APP不仅可以用来登陆,也可用来验证其它敏感操作。

   大部分两步验证APP基于TOTP机制,不需要任何网络连接(包括Wi-Fi),也不需要短信和SIM卡,验证码完全在手机本地生成。所以APP两步验证几乎免疫了SIM卡劫持。

   为什么说几乎呢?那是因为在首次安装两步验证APP时,用户需要通过短信进行一些初始设置的验证。但只要确保这时SIM卡不被劫持就安全了。

  另外必须要说的是两步验证APP只是绕开了短信验证码,并没有解决SIM卡劫持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你的SIM卡还可以被劫持。只不过不法分子不能在通过你的SIM卡威胁你的网络和财产安全了。

  两步验证APP的现状

  两步验证APP主要分两类:"独占类"和"开放类"。独占类指只支持自家账户登录的两步验证,比如新浪微盾。开放类则是一个纯粹的两步验证APP,支持绑定第三方应用。这样一个APP就能变成很多账户的验证器,比如Authy 2-Factor Authentication。

  国外的优质开放类两步验证APP很多,都在这两年流行了起来。主要是因为它们支持很多常用账号,包括主流社交媒体、游戏、银行、教育和医疗等平台。

  国内的两步验证APP基本都是独占类。这样一来每个账户都需要单独装一个APP,所以用的人很少。

  结语

  基于TOTP机制的两步验证APP有着比短信验证码高得多的安全性和相媲美的便利性,是一种能保障用户财产安全的工具,非常值得推广。

  希望国内会有信誉可靠的大公司推出开放类的两步验证APP,允许用户绑定各种第三方账户,抛弃短信验证码。这样才能把SIM卡劫持的危害降到最低。

  稿源:新浪科技

  原文链接:《两步验证和短信验证码安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