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星期一

海淘税改今起实施:电商将洗牌 个人代购或回暖

  “最后的免税时代”是四月以来,洋码头、网易考拉海购等跨境电商们打在平台首页的促销口号,哀声一片的海淘者们试图通过囤货来降低税改实施之后的涨价成本。

  毫无疑问,将于今日正式实施的税收新政将成为国内跨境电商们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拐点,自今日起,我国将实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同步调整行邮税,取消了税费50元以内免税等政策,跨境电商将告别“免税时代”,使用“跨境电商综合税”代替行邮税。

  事实上,新政出台半个月来,关于跨境电商利好和利空消息早已被吵得沸沸扬扬,但是新政是否真的将成为跨境电商的终结序曲?面对涨价,海淘者们除了囤货是否还有其他出路?哪些游走于政策边缘的个人代购又将会受到哪些影响?

  商品涨价?降价?

  对于大多数海淘爱好者来说,价格无疑是他们选择跨境电商购物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也正因此,那么在新政之后,海外商品的价格将会出现怎样的波动?

  新浪科技对税改前后相关商品税费进行了对比发现(如下表),价格上涨较为明显的主要集中在此前低于100元的化妆品品类,而对于一些价格高于100元的个人洗护类产品价格反而会出现大幅的降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京东的全球购负责人邱煌认为,短期内对消费者的心理冲击是会非常大的,之前便宜的东西,现在变贵了,购买的欲望可能会下降,但长期来看,跨境电商上很多商品的价格跟传统贸易相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我觉得跨境电商整个行业来说,整体还是向好的,政改的时期会有波澜,销售层面来看,短期会有影响,长期还是上涨的趋势。”

  洋码头CEO曾碧波则认为,随着税改靴子落地,海购商品的价格上涨已成定局。不过,在当前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对价格已不那么敏感,而更愿意为品质、服务买单。

  个人代购回暖?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上的个人代购一度被认为是政策的监管难题。在跨境电商出现之后,因价格补贴和平台的信誉背书被而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个人代购的市场。中国跨境电商论坛副秘书长李鹏博认为,针对跨境电商出台的税改新政对个人代购一族来说可能说是小小的利好。

  此外,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轮值主席张宗涛也认为,新政会对跨境电商尤其是保税模式进口是很大的伤害,这将导致境外购物和海淘代购出现回暖。“一开始做跨境试点城市就是为了解决境外购物和海淘代购、跨境直邮的问题,这也是最早做保税模式试点的初衷。但是新政一出,试点工作恐怕就要踩刹车了。”

  “新政一出,等于是把以前控制住的出境购物和海淘代购的现象又重新激活了,很可能就会回到之前的状态,可以说是等于一次倒退。”张宗涛如是说。

  对于上述说法,中枪企业纷纷将希望寄托在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启用的海关总署新快件通关管理系统。蜜芽CEO刘楠认为,海关毫无疑问不希望把跨境的订单推回到个人代购和水货渠道,“根据海关总署新快件通关管理系统,个人海淘的效率和体验会下降,抽检率会上升,买家被税的几率增加,这点上利好保税区自营备货”。

  跨境电商行业洗牌?

  目前跨境电商以物流方式分为保税备货模式和跨境直邮模式,二者区别在于先有货还是先有订单。保税备货,即先将货物囤在保税区,消费者下单之后再配送至客户;而跨境直邮,是指消费者下单后,商家在国外采购货物,统一打包入境清关后,再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目前,网易考拉海购、蜜芽以及小红书等均是保税区模式的几个代表企业,而洋码头、宝贝格子等则是跨境直邮模式的代表企业。对于消费者来说,保税备货模式凭借物流速度快这一优势一度占据了跨境电商的半壁江山。

  据新浪科技了解,在保税区备货的大多为价格相对便宜、需求量高的商品,被称为标品或“爆款”。新晋商家通过标品打价格战吸引用户成为跨境电商们的重要推广手段,而此次税改之后,100元以下的化妆品、个人洗护都将出现较大的涨价幅度。张宗涛看来,这将让消费者丧失对这部分商品的购买热情,对保税备货模式产生很大伤害。

  商务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部副主任张莉则认为:“当前跨境电商企业都不赚钱,此时进行税改意味着这个行业的无序竞争该到头了,那些用投资想做完了以后套一笔钱就走的风险投资,包括捞钱的都应该及时收场。”

  稿源:新浪科技 周雪�i 徐利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的营销推广分析

  摘要:1. 整理出高质量的文案发布到长微博。 2. 请一两个大V进行转发。 3. 大V转发后使用粉丝头条功能,加速其传播。 4. 如果事件具有可传播性,大量营销号也会免费快速跟进转发,从而形成一次事件营销。 5. 这种思路可做为通用的微博维权方法。

  这两天,网上刷屏最多的是“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一个新注册微博的小号弯弯发帖称,2016年4月3日,她从外地来北京办事,在朝阳区和颐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后被抓住头发用力撕扯,在该女士大声呼喊后,围观者逐渐增多,受害者被一女顾客搭救后,陌生男子逃走。

  该事件在4月5日发帖,仅仅在一天时间内就得到极为广泛的媒体关注度和曝光度,成为一次热点事件,这里面的网络营销推广技巧不容小窥。下面月光博客就根据这个案例对其营销推广方案进行一番分析。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是一次比较典型的事件营销,事件营销是指通过某些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和大众的兴趣与关注,最终实现某些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的营销推广分析

  1. 事件营销要素:事件

  要想形成病毒式的事件营销传播,事件本身的内容是最关键的因素,对越多的人产生越大的影响,事件的价值就越大。越是心理上、利益上和地理上与目标受众接近和相关的事实,事件价值越大,越能吸引大家的眼球。

  例如“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里,事件主角为单身女子住酒店,与其类似的群体非常广泛,在大众的通常概念里,酒店有保安、监控等设施,理论上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但女子住酒店遇袭事件里,店方安保反应的迟滞,看客的视若无睹,犯罪分子的肆无忌惮,都足以让人揪心,引发了大量女性网民的共鸣。每个人都有关注自身安全的权利,漠视他人今日的不幸,自己的明天就可能遭遇孤立无援,弱小女子在看似安全的地方却遇到袭击并且险遭不测,无疑大大激发了大众的同情心,同情心也引发事件的二次传播,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

  2. 事件营销要素:文案

  有了具体事件,还要有好的内容和文案,才能引发事件的爆发式传播。如果故事讲的不好,可能会阻碍事件的快速传播,而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对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怎么讲好一个故事,对于具有文字基础的人来说并不难,对于那些学生时代作文不好的同学来说,稍加注意也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故事。

  故事的最基本要素有四个: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每一个故事都应该包括这四项内容,才算表达清楚。内容一般在开头或者结尾有概括性的语句,在重要段落里有总结性概括。

  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讲解,换句话说也就是重现场景,重现场景的一个技巧就是表达具体化.描述细节化,这才能使听众以一个一致性的画面进入情节。这时候,故事的内容就不能只有文字,应该添加辅助性图片或视频,在互联网时代,一图胜千言,无图无真相。图片或视频打给读者的冲击力会远大于文字,一张好的配图可以让整个故事变得更为生动,甚至可以形成“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的营销推广分析

图例:“挟尸要价”事件的新闻配图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几个原则,比如使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来突出要表达的思想,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不要使用解释性语言,例如不要使用因为。。。所以。。。这样的语句,表达语音是要使用合适的感情色彩,这样才更容易勾起听众的认同感。在描述对话时,直接用对方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态度,他的特征,这样才会活灵活现的将他展现在听众的面前,也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例如“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里,当事人写的微博就图文并茂,详细地描述了事件的经过,并配有视频。

  3. 事件营销要素:传播

  事件影响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传播,只有事件的内容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能形成新闻效应,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才有可能跟进报道,要想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就需要寻找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为你发声。

  在“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受害人弯弯的好友Onlyswan恰好是一个社交网络上活跃的两性专家,用微博等社交网络拥有数万粉丝,Onlyswan对这个事件进行转发,并充值使用粉丝头条功能后,使得该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曝光,从这个角度看,Onlyswan的转发是此事件能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

  Onlyswan使用的粉丝头条是微博推出的轻量级推广产品,当用户的某条微博使用粉丝头条后,在24小时内,它将出现在其所有粉丝信息流的第一位,增加该微博的阅读量、传播量和影响力。通常橙V用户使用其价格打折后只有几十元到几百元左右,其性价比还算不错。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的营销推广分析

  经过了有效的一次传播后,如果事件具有可传播性,大量营销号也会免费快速跟进转发,从而形成二次传播,随着传播量的增大,报纸电视等媒体跟进,从而使得事件营销的传播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事件营销的核心就是找到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平台讲出出合适的故事,只要当一件事情真正具备了新闻价值的时候,它就具有了成为新闻的潜在能量,这时候借助网络大V帮忙进行事件传播,就可以做到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关注度。

  这种思路可以做为通用的微博网上维权方法。

FBI:我们买的破解工具不适用于新款iPhone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周四向CNN表示,该局用于破解圣贝纳迪诺(San Bernardino)枪击案所涉iPhone智能手机的方法并不适用于配备了Secure Enclave模块的新款iPhone。

  他表示,联邦调查局买来的破解工具仅适用于“范围很窄的 一些手机”,其中并不包括最新款iPhone机型或iPhone 5s。

  这个事实还倾向于对该局到底使用了什么方法来破解iPhone的主要理论提供了支持。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曾表示,自动清除功能可以通过复制闪存的方法来绕过,这就意味着可以尝试输入几次密码,然后将原始内容重新拷贝到iPhone中去。但对于配备了A7或以后版本处理器的iPhone来说,Secure Enclave模块会对登录尝试进行注册,也就意味着即使重写闪存也无法覆盖自动清除功能。

  目前还不清楚联邦调查局是否知道自己已经在多大程度上透露了其所使用的方法。该局曾在上周表示可能不会向苹果公司透露其所使用的方法,并向CNN发表了同样的言论,称其仍未作出决定。

  科米表示:“我们告诉了苹果公司,然后他们就会加以修复,从而让我们回到起点。到最后我们有可能会那样做,只是现在还没做出决定。”

  但是,除非美国联邦调查局只是在虚张声势,否则这就意味着苹果公司无需对未来将会推出的新款iPhone修补漏洞。

  美国国会参议院下属情报委员会(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仍在考虑制定一项立法,内容是强迫科技公司必须在破解密码的问题上与执法机关进行合作,但据今天披露的消息称,这项法案并未获得白宫的支持。

  稿源:新浪科技

CNNIC报告:微博是用户兴趣信息获取首选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沟通交流、关注新闻热点及兴趣、获取及分享知识是使用社交应用的主要目的,但不同社交应用的使用行为和目的差异明显,横向对比微博、微信、陌陌三个代表性应用,微博在多个用户需求上都是用户的首选平台。

  CNNIC指出,微博作为兴趣信息的获取、分享平台的地位凸显,在“及时了解新闻热点”、“发表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论”、“关注感兴趣的内容”、“获取或分享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识”等方面都是用户首选的平台。相比之下,用户对微信、陌陌的使用更偏重沟通,其中微信偏重熟人关系链上的沟通,陌陌则是年轻人认识新朋友的社交平台。

  近五成用户日均使用微博超半小时

  CNNIC指出,微博已成为用户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媒体,23.4%的用户每天对微博的使用时长在1小时以上,日均使用时长在半小时以上的用户占45.1%。

  从对微博功能的使用情况来看,73.9%的用户通过微博关注新闻/热点话题,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舆论平台,成为人们了解时下热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61.6%的用户主要看热门微博;59.6%的微博用户关注感兴趣的人;57.9%的微博用户在微博上看视频/听音乐;52.8%的人在微博上分享/转发信息。各种需求均可以在微博上实现,微博成为用户主要沟通交流平台。

  微博用户之所以选择微博来关注新闻/热点话题,主要的原因是微博的快速响应速度,这一因素的认同率为62.8%。在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上,微博都比传统的新闻媒体有天然的优势,而新浪微博一直都是各类重大新闻事件的首发源头。每逢遇到社会重大事件,新浪微博上的内容发送量都会出现显著上涨。

  微博熟人陌生人关系链并存

  根据CNNIC的调查,微博所有联系人中,同学、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事占比最高,均在60%以上;其次是亲人/亲戚、明星,55%以上的微博用户会关注。

  与社交网络不同,微博除了熟人关系链的在线交互外,还有基于生人网络弱关系链和虚拟空间相关性的社交关系模式。在微博中,用户除了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进行互动外,还会关注明星大V、垂直行业V用户,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追随网络,还会因为对某一话题的关注,而迅速走到一起,从而造成很大的传播效应,这也是微博社交媒体属性的一个重要基因。

  此外,10.5%的微博用户会关注企业账号,他们关注企业账号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企业发展动态(79.9%),其次是了解促销信息(68.5%)。微博用户都是以休闲的心态来看微博,因此,微博企业账号的内容要尽量轻松幽默,这有利于增加品牌的亲和力。另外,配以图片和视频对提高微博质量也有较大作用。企业的官方微博是企业的品牌形象所在,有特征、有个性的企业账号才能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

  微博凸显强大服务价值

  CNNIC指出,微博除了社交媒体的属性外,还有很大的服务价值,很多政府机关、名人、新闻媒体纷纷开通微博,与网民展开互动。其中,政府方面主要利用微博征求民众意见,让民众自由发表观点建议,尽力在民众心中树立亲民民主形象,名人们通过微博发表自己正面积极有趣的信息以获得更多支持,新闻媒体则利用微博发表精短新闻消息以扩大知名度。

  CNNIC认为,微博对当下社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让新闻资讯传播更加便捷”、“能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对政府政务透明起到推动作用”,以及“用户与企业直接的沟通渠道”。

  根据年初发布的《2015年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截至2015年年底,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52390个,政务微博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标配”。多数政务微博都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运营机制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流程,微博运营人员也以更熟悉互联网的80后和90后为主。团队专业化也使政务微博更具人格化特征。推动了政民互动:2015年政务微博共收到网友私信3.3亿条,回复评论1642万条,这表明网友已经习惯于通过微博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

2016年4月7日星期四

微信公众号设计规划与管理

  微信2015年Q1月活跃数达到5.49亿,相比于腾讯2014年年报中5亿的月活跃用户,本季度新增活跃用户达到0.49亿,季度同比增长达到近10%,微信公众账号从2012年8月上线至今,已经有超过100万的注册用户,逋过认证的账号中70%是企业用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微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利用微信来为自己创造价值。

  然而,如何利用微信盈利,是很多企业的困惑,当微信5.0把公众账号划分为订阅号扣服务号以后,企业更是摸不到头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该如何设计和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呢?

  一、确定运营公众账号的目的

  你的企业为什么要运营微信公众账号?不知道有多少企业在注册微信公众账号之前系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仅仅是因为微信的用户上亿,或者其他企业都有微信公众号,我们也要有?在运营公众号之前,明确目的很重要。

  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未来一定在移动互联网上,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原因。移动设备上的应用有很多,但是用户的时间却有限,他们的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而且这种稀缺资源被少量的app占有。巨头以外的企业,尤其是非互联网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更加弱势。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就真的没有机会进入移动互联网了吗?其实不然,因为微信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大平台,一个拥有上亿用户的超级平台

  有了微信以后,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都不太充足,企业完全可以放弃传统的企业官方网站,开发app等一系列做法。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微信中,凭借微信低成本地进入移动互联网,而且还能为他们的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微信是带领它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捷径,他们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其他手段为顾客提供的服务,都能在微信上得以延伸,而且能把服务做得更好。如果企业的资源和资金都比较充足,当然也可以将微信与移动官方网站、App等工具结合起来使用,通过有效的整合,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零距离与顾客沟通和互动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是靠用户需求来驱动的,产品的设计是用户需求驱动的,运营和管理是用户需求驱动的,商业摸式也是用户需求驱动的。也就是说,了解用户需求至关重要。然而,在微信出现以前,绝大多数企业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与自己的最终顾客进行沟通和互动,要收集用户的需求很难。企业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最终都卖给了谁,顾客也不能随时向企业反映诉求。企业如果想听到来自顾客的真实反馈,就需要采取问卷调查、电话回访、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等措施。顾客如果要向企业反映问题,则需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费时费力。

  使用微信,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如果企业能把自己的顾客都聚集在自己的公众账号之下,企业运营人员就可以随时和顾客沟通,顾客也可以及时、方便地向企业表达他们使用产品后的感受,完全做到零距离的沟通。当然前提是顾客都能够及时的关注企业的微信公众账号。

  三、抓住新客户

  企业运营微信公众账号,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来赚取更多的利润。也就是说,先有顾客,然后才会有生意。企业要从顾客身上赚取更多的利润,要么开发新客户,要么促使老客户再次购买,通过微信获取新顾客,这是很多企业运营公众账号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达成最终目的的基础和前提。

  比如,你的企业是生产减肥或者美白类保健品的,你可以通过运营一个类似于“爱美丽,爱健康”这样的公众账号,每天推送一些美白和减肥的知识或者经验,关注这些信息的人就很可能对你的保健品感兴趣;如果你的企业是提供旅游相关服务的,则可以运营一个类似于“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的公众帐号,每天推送一些旅游技巧和旅游常识。通过这些方法间接地获取新顾客,比直接通过广告的形式来获取新顾客要有效得多。企业逋过微信获取新顾客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但是核心都是要为潜在的目标顾客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对他们有价值的内容。

  四、留住老顾客

  对企业而言,老顾客是最重要的财富。维护一个老顾客,使其发生重复购买,这个成本只是开发一个新顾客的20%,也就是说,企业开发一个老客户更加合算。

  微信将公众号划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微信的服务属性。从而更有侧重点的为用户服务。服务号的作用是让企业通过微信为老顾客提供售前、售后服务,使企业通过实体店、PC和电话等方式提供的服务在移动互联网上得到很好的延伸。而订阅号更倾向于内容的阅读,知识和经验的分享。

  那服务号和订阅号该如何操作呢?首先服务号要能及时回复顾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尽可能迅速地提供解决方案;第二,服务号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客户需求解决各种问题。例如:关注中国建设银行的微信公众号,不但可以了解不懂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办理余额查询,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等各种业务。轻松解决各种问题。

  如果所有企业都能通过微信为他们的老顾客提供如此功能强大且贴心的服务,老客户就会对企业微信号产生依赖感。一旦有了依赖,发生重复购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总之,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广告,地铁里、电梯里、厕所里,……广告无孔不入。作为一个强黏性的、拥有几亿用户的大平台,微信公众号自然是企业不可错过的营销渠道。想要顾客主动接受企业推广的信息,企业就必须赢得潜在顾客的好感和信任。当有一大批潜在顾客信任你时,你的微信公众账号才有营销的价值。

  来源:崇立鑫博客投稿(微信公众号:clxzmt QQ号:2042669521),原文链接

2016年4月5日星期二

揭开“流量劫持”的神秘面纱

  明明打开的是A网站,莫名其妙却被跳转至B网站;明明想下的是A软件,下载安装后却是B软件;打开一个App,弹出的广告让人心乱如麻,同时也不胜其 烦……你以为电脑手机中毒了?错!或许你真的错怪了病毒,因为你的互联网流量很可能被劫持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流量劫持并不是件新鲜事。所谓流量劫持, 是指通过一定技术手段,控制用户的上网行为,让你打开不想打开的网页,看到不想看的广告,而这些都会给劫持者带去源源不断的收入。

  尽管早已存在,但在“用户是绵羊”的环境下,流量劫持始终“野火烧不尽”。到底谁在劫持流量?流量劫持背后的“恶魔之手”究竟什么样?《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世界,流量劫持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链,仅DNS劫持一种方式,每天被恶意劫持的流量至少有上千万个IP。

  下载小米商店却“变脸”成UC浏览器

  不久前,乌云网发布的一则《疑似某基于运营商流量的APK劫持推广系统存漏洞(每天高达百万计的劫持数据统计)》的公告再次将“流量劫持”推到了风口浪尖。

  事情起源是乌云网白帽子“路人甲”的朋友在下载小米商店应用时遭遇尴尬,无论是手机端还是PC端,下载到本地都会变成UC浏览器。“路人甲”随后进行抓包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了一套隐秘的管理系统。

  在乌云网提供给记者的漏洞信息中,详细分解了“路人甲”是如何发现背后劫持流量那只黑手的过程:先是在抓包测试过程中发现了UC浏览器的下载链接,该用户在利用当地运营商宽带发出请求时,传回的链接就被篡改了。

  “路人甲”顺藤摸瓜,挖出了一个“安装分发平台”,并在后台的数据库中发现,每天从该系统中被劫持的数据都很庞大,最高一天劫持数量达到了151万,这只是一个准二线城市的量级。

  “简单来说就是下载时地址为a,然后下载链接变成了地址b,b地址尾部有个加密参数,解密后是a地址,但下载的依然是b地址里的内容,”一位乌云网的安全专家向《IT时报》记者解释道。这种劫持行为目前很常见,而尾部的加密参数则让这种劫持变得更具迷惑性,“从劫持方来说,也是为了标记这个用户下载的应用是从a地址劫持的,到时候就很容易计算通过劫持a地址到底带来多少量。”

  “流量劫持泛指网上的流量被窃取、刺探、控制,在收到用户的流量后,还可以分析窃取用户隐私。我们上网时使用的电脑是客户端,请求访问的目标是服务器,从你发生请求到看到网页,速度很快,中间却要经过网络链路及设备,而链路上的点和设备都可以被人做手脚,对流量进行恶意分析窃取。”国内安全团队Keen Team成员吕礼胜告诉《IT时报》记者。

  在吕礼胜看来,能接触到网络链路及设备的人都可以进行流量劫持,常见的两种劫持方式:一种是DNS劫持,用户输入域名后转去了黑客指定的IP地址;一种是链路劫持,页面被替换或插入许多广告或被黑客用于DDOS攻击。

  记者调查

  每天被劫持的用户多达上千万

  流量售价:千人IP

  最高可卖70元/日

  “PC端横幅点击1.5毛,贴片点击1.2毛和1.8毛,右下角富媒体2.2元/千次展示,对联2.1元/千次展示,弹窗5.5元/千次,移动端下悬浮2.5元/千次展示”,在近千人的“DNS劫持 移动流量”群里,每天高价收流量的消息在不停刷新,直至深夜也没有停止。

  “我们都在这里找渠道,什么流量都收,”刚发完一波收量信息的孙婷(化名)告诉《IT时报》记者,在群里喊话的,大部分都是“买流量的”,而流量从哪里来,孙婷三缄其口。

  流量价值不菲。收流量的中介或流量购买方按照带来的流量(千次IP)按日计算费用,千次IP的市场行情是每天35元至70元,根据用户的质量和数量,价格不等。比如某黑客劫持的流量是每天5万个IP,合作90天,千次IP的价格是35元,那么流量购买方应付给黑客的费用就是157500元(50000 /1000×90×35),平均每月5万元。

  事实上,出售流量的人,手里拥有的IP远不止5万个。

  在这些收流量的群里,不时有一些提供劫持技术的团队“探头张望”,偶尔跳出一条信息,“我们提供劫持技术,有意者私聊。”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和一家提供流量劫持技术服务的公司搭上了话。据其客服介绍,他们可以帮助有流量的公司安装劫持系统,“在你们的服务器上安装centos(社区企业)操作系统,做好分光端口,然后把服务器IP提供给我们就行,”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技术人员会部署好劫持系统,基本保证每天能反馈数据,看到收入,“即便运营商有源地址校验,也能做,就是稍微复杂一点。”

  要想和他们合作,手里至少要有10万以上可劫持流量的IP,通过劫持流量获得的收入,“三七开,我们拿三成。”

  谁在卖流量?

  谁在卖流量?又是谁在买流量?这些被劫持的流量是怎么流动的呢?在互联网世界里,一个巨大的黑色产业链若隐若现。

  据吕礼胜介绍,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路由器的生产厂商、黑客都可能是流量劫持的操作者,目的不外乎广告收入、商业竞争(给网站刷点击率)、收集用户信息等。

  流量劫持者将流量出售的方式有三种:将流量直接劫持到购买方的网站,行业内称为“直设合作”;第二种是将流量先劫持到自己的网站域名,再跳转到购买方的网站,比如先劫持2345.com到qjjxw.com,然后再跳转到5w.com,行业内称为“跳转合作”;最后一种是将流量劫持到自己的网站域名后,不跳转到购买方网站,而是完全引用购买方的网站内容,购买方同样可以获益,行业内称为“框架合作”。

  “劫持者为了利益最大化,一般不愿意直设合作,主要是跳转合作和框架合作。一旦有出价更高的,可以立即把劫持流量转走。”上述安全界人士向记者表示。

  收量中介从流量劫持者手中购买流量,流量购买方则从收量中介那里购买流量,“有几家大的流量中介手中动辄可以掌握每天数百万IP的庞大流量,他们经营的公司表面上业务看起来都很正常,但暗中从事的是一些流量劫持、垃圾广告的生意。”一位熟悉产业链的业内人士向《IT时报》记者透露。

  打击劫持流量,非一日之功

  2015年12月25日,今日头条、美团大众点评网、360、腾讯、微博、小米科技等六家互联网公司共同发表了一份《六公司关于抵制流量劫持等违法行为的联合声明》,呼吁有关运营商严格打击流量劫持问题,重视互联网公司被流量劫持,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这封公开信,让电信运营商异常被动。

  “作为基础网络的服务商,即使运营商要打击、防范流量劫持,黑客也能通过路由器等其他方式进行劫持后兜售流量,”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

  据记者了解,电信运营商内部针对非法流量劫持都有相关防范措施,但仍有劫持系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渗透。以常见的DNS服务器劫持为例,在电信运营商里有省级DNS服务器、市县级DNS服务器,不同级别的服务器,所管辖的区域大小不一样。省级DNS服务器安全级别高,管理较规范,恶意劫持较少。市级、县级DNS服务器发生恶意劫持用户访问的情况就相对较多。

  “互联网世界里流量就等于钱,当一些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足够的流量时,买流量就成了首选。”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人士告诉记者。

  “利益链是流量劫持黑产生存的土壤。”2345总裁助理罗绘向《IT时报》记者表示。2015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判决了全国首起流量劫持刑事案件,两名被告因售卖劫持的2345网站流量而被判刑。然而,时至今日,流量劫持并未停止,罗绘透露,2345网址导航的整体流量被劫持行为每个月会给公司带来三四百万元的损失。

  当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互联网公司打击流量劫持的力度开始加大。据罗绘介绍,2345形成了包括商务反劫持监控系统、页面反劫持技术以及推广平台反作弊系统在内的全面反劫持系统,并通过建设技术联盟加强协同攻关,为网络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流量劫持的监管比较难,从技术上,监管部门不知道怎样监管和防范,监管力度也不够,应该多和电信运营商沟通,防止有人为了谋取私利进行电信DNS服务器劫持。”上述人士表示。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茫茫互联网江湖里,总是不乏希望快速掘金的人,有需求就有帮你实现需求的人,然而法律对流量劫持是不会宽容的。《刑法》第286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在上述流量劫持案中,两名被告人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短期内,在巨大的利益下,这只“恶魔之手”不会消失,依然会继续蹂躏互联网、蹂躏用户,但别忘了,天网恢恢,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许恋恋)

  稿源:IT时报

2016年4月4日星期一

福布斯:中国虚拟现实头盔除了便宜无其它优势

  北京时间3月30日消息,《福布斯》网站刊文称,中国企业对虚拟现实(VR)市场兴趣深厚,它们纷纷推出了VR头盔,这些头盔都很便宜,但是提供的体验却并不好,总的来说,中国VR头盔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企业匆匆推出原型产品的目的是抢占市场,争夺早期用户。

  下面是报道全文:

  在人们的预期中,VR应该提供沉浸式体验,观看者会感觉到自己成为了场景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场景之外。但是我最近尝试的VR头盔没有达到这样的预期。我试用了乐视的设备,观看对象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有时干脆从视野中消失。

  虚拟现实是一门新兴的技术,为了争夺粉丝,几百家中国企业纷纷推出原型产品,分析师说这些产品带来的体验无法让人满意。尽管如此,用户仍然掏钱购买产品,原因在于它们太便宜了。

  乐视的VR设备售价只有149元。这是一款头盔,可以通过智能手机App提供VR流媒体内容。暴风科技也提供了相似的产品,售价179元。在阿里巴巴淘宝网站,有些厂商销售的VR头盔甚至低到59元。三星Gear标价为99美元(约合人民币640元)。

  一些高端头盔虽然支持更丰富的内容,它们的定价却并不昂贵。深圳3Glasses的头盔定价2000元,上海DeePoon头盔售价1799元。这两款头盔都是针对桌面游戏开发的,它们的竞争对手是索尼PlayStation VR(售价399美元)、Facebook Oculus Rift(售价600美元)和HTC Vive(售价799美元)。

  分析师认为,中国企业先推出产品然后才担心质量问题。IDC中国高级市场分析师郑熙说,中国企业希望能用原型产品吸引早期用户,从而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但是它们的技术落后于西方企业。郑熙称:“中国企业这样做是为了尽快进入市场,它们提供的体验是有限的。” 按照郑熙的预测,到今年年底中国出货的VR设备将会达到48万台,比2015年增长475%.

  乐视承认自己的产品并不完美,公司高管李代(音译Li Dai)说,团队正在开发新产品,它的技术更先进,提供的内容更多。李代还说,之所以早早推出产品,主要是因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VR市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足够庞大的。

  虽然观看体验难以令人满意,用户却迫不及待想尝试未来设备。25岁投资行业员工周彭华(音译Zhou Penghua)最近购买了暴风设备,他说:“有时影片不清楚,操作有点困难。我只是想尝试一下新东西,当更好的产品上市时我肯定会买一台。”

  中国最大的一些互联网公司还没有动手生产VR设备,它们希望能利用新技术增强现有业务。最近,腾讯开始招募开发者开发VR游戏和内容。本月,阿里巴巴也成立了研发实验室涉足新兴技术,VR在购物和娱乐方面有用武之地。阿里巴巴还投资了Magic Leap,它开发的设备可以在真实世界上叠加3D图像。Magic Leap估值已经高达45亿美元,但它至今没有推出任何产品。

  稿源:凤凰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