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7日星期三

产品的What究竟由谁产生

  无论是在公司工作还是自己创业,我对产品的理解都是「用户、场景、需求&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Why、What、How」。我以为这个产品的「What」应该由最理解它的人来定义。

  但是在新的公司,我的这一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出于对同事的尊重我就不详细说明是如何冲击我的了。我只是想把我的理解分享出来,当然我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确,我也接受任何人的 PK。

  为什么要做?

  初创团队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这里主要是要说一下在大公司里面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新What?我的总结:

  开会时候老板随口一说、有的人就去 Kiss ass 了

  公司需要做些新的尝试、老板会指派人去做

  有人需要找点儿存在感、会找些事情来做

  当然也真的是有人会因为真的想做而做

  其它我列举不出来的

  这里我不想多说,私以为从大公司出来的人都曾面对过这些问题,但是因为自己势单力薄只能被 rape 去执行。

  多问一些为什么,花费足够的时间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找到其本源,想清楚了再做决定。

  当然如果你懒得想,我有一个建议,那就是Paul Graham的三点原则帮你衡量这个为什么:

  是创始人自己要、自己能做出来、别人不认为值得去做的东西。

  该由谁来做?

  要做一个新的What了,第一步是要找一个Owner,初创团队肯定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如果连 Founder 都搞不定这个问题,那还是趁早洗洗睡了。

  我以为在大公司能定义What的人,应该具备三个特征:

  1、热爱

  热爱其实算是理想状态了,基本条件应该是对确定的某个事物具备很深程度的理解和长时间的思考。

  例如你想做「陌生人社交」,你自己都不具备在外面搭讪美女并且她聊的很 High 的能力,我是不相信你能做好一个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我曾经跟投资人聊,他为了测试我,当场在咖啡厅指定了一个女性让我去聊至少15分钟,结果我聊了半个小时。

  我认为乔布斯最成功的产品其实是 iTunes,因为他对音乐的挚爱是我们一般人无法达到的。他的 iPod 里面有12张 The Beatles 的专辑、5张 Bob Dylan 的专辑。因为对 Bob Dylan 的热爱,甚至还与 Bob Dylan 的前女友 Joan Baez 热恋。自己是 Hippie 的缘故+对音乐的挚爱,所以才能将听音乐这件事情,做到了这样的极致。

  2、自驱

  Paul Graham 的三点原则第一条是创始人自己要。如果 Owner 对于想要的东西都不能通过强大的 Self-Driven 持续将这件事情做好,那么这件事情也许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反观我们自己在公司打工时候的各种现象:要么就是为了做而做、要么就是纯粹的应付了事、要么更有甚者连事情都做不好。

  3、努力

  这里只送给大家一句话: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最后还是忍不住吐槽:

  新的产品方向真的不是靠非产品人看看机构报告,做办公室意淫出来的。没有去过富士康就不要跟我说厂妹!

  来源:newbex投稿,作者邮箱newbix at 163.com

浮躁的年代,疯狂的创业

  导语:投资人阎焱说过一句话:如果全民创业,这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了,说明国家没有给这个社会提供一个好的选择机会和社会保障。

  从15岁开始折腾互联网,到17岁真正有意识的创业,再到两年后的今天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比起总理今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才开始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年轻朋友们多经历了那么一点。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当美国青年能够在科技,互联网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候,中国青年无法通过简单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想法。此刻,因为我们身处中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难度又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一个等级。

  浮躁的年代,疯狂的创业

  从今年2月份开始,基于政策的发布,在神州大陆,创业开始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15年前没有全民创业,创业还是小部分人的事情。现在创业成了潮流,随便做个APP就想融资几百上千万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

  投资人阎焱说过一句话:如果全民创业,这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了,说明国家没有给这个社会提供一个好的选择机会和社会保障。其实创业一定是一个社会中间少数人的事,而且它应该只适合于少数人。如果全民创业一定是社会在它的功能上有所欠缺。在中国目前这个机制下,政治体制下,相对来讲创业的人多一点倒是个好事。因为如果说年轻人都去考公务员、去当警察、去国企工作,那可能是更坏的。所以在这些坏的中间比较,创业可能稍微好点。

  媒体的鼓吹,社会的膨胀

  媒体对社会氛围的影响太大了,现在我看到的天使轮基本上都是500万以上的了,几千万美金的A轮随处可见,我想咱们中国人真牛逼。现在满世界都创业者,我们可以拍部电影了,取名为《进击的创业者》,一定热卖。

  鼓吹创业的人,都在讲白手起家的例子,听到这些的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想change the world。但是不是打击你们,刚出来没有资金,人脉,资源是很正常的,很多人其实也明白。但是看了那些媒体的报道“大学生卖切糕日入十万”,“创业青年卖APP月入百万”……马上打了一针兴奋剂,觉得自己就是下一代马云,自己也能搞定一切事情。要知道那些光鲜的90后能有多少,成千上万的创业大军就上了那么几个。肖恩在《社交网络》中说过,这个时代idea最值钱,但是你要好好想一下,你身处的是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大陆。

  媒体喜欢报道年轻创业者,吸引关注度。投资人喜欢投被媒体关注的创业者,方便下一轮资金的接入。创业者喜欢数据夸大,大家也都喜闻乐见了,这对三方来说是一种何乐而不为的事情。Too young too naive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是进步的,从刚开始媒体报道的犀利哥,芙蓉姐到90后富二代,官二代。至少今天满世界的创业新闻比当时的满屏幕负面新闻正能量了。这是媒体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的风气。

  创业不适合大多数人,个人选择个人自由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那么媒体报道的是少数情况还是多数情况就显而易见了。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包括:影响、时间性、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狗咬人太多了,所以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了。但是人咬狗就从来都没出现过,占了异常性,吸引读者,关注度高,相对的新闻价值就高。那些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事情不是新闻,而那些很少发生或偶尔发生的事情才是新闻。在这大众创业的时代,成功的创业者能有多少呢?

  自己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经历。那么年轻创业者的热情,信念,激情,天真便是他们最大的财富了,当然这也为他们能轻而易举被打鸡血做下了良好的铺垫。你知道的越少时你越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你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时,你越觉得自己渺小。创业要选对方向,盲目的跟风只会让自己一败涂地。好好想想你的产品能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了吗?你现在能成为一位优秀的leader么?……

  现在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再是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了多大的价值,更多的融资了多少,公司估值多少。现在的创业者可以想想,现在你是在为了什么创业。为了名誉,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改变世界,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徐小平说过:创业是人生资源总和的爆发。如果你现在很年轻而且出身在一个有资本有背景的家庭,你可以试试创业。如果不是,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生命嘛,休轮公道。跟风鲁莽创业,失败率很高,把这时间拿来做能丰富你自身,投资你未来的事,远比你现在创业要更具价值。多积累,厚积薄发,总有比现在更好的时间段进行创业。

  在创业的过程中大家可能因为种种因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希望各位年轻的创业者: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经历过后,才会刻苦铭心。自己经历过的感受会很深,为你们说出来了,但是你们没经历过,可能会不太在意。个人选择,个人自由,因人而异,不是大多数人现在就适合创业的。多积累,多经历,再创业。慎重创业,自己抉择,做你喜欢做的事吧,即使那是"创业"。

  也许有朋友会问我现在你在做什么:我想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那么一点点,这是我想做也是我正在做的事。

  来源:投稿,作者微博@伟大的子健,95后创业者,自媒体评论人士,关注互联网金融及营销领域

企业级SaaS常用的三种加密方式

  区别于传统软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SaaS强调的是一种共享方式的软件应用程序,这种共享即包括用户之间的共享,也包括用户和SaaS企业之间的“共享”。由于法律和商业道德的约束,为你服务的企业可能永远不会偷看你的数据,但你仍然需要知道,你的数据是怎么被加密的。

  很多综合SaaS和PaaS功能的文件存储和备份应用程序中都会为用户提供一个客户端的应用程序。这样的程序会在你发送数据至外部服务器(可能是你自己的,也可能是别人的)之前加密你的数据。并且会给你生成一个秘钥,只有你自己知道并自行管理的秘钥。

  数据备份公司多备份在这方面的做法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数据从客户端接入数据后,立即进行AES256加密,加密后的数据分布在云存储中,而加密用的密钥则是在安装过程中,由客户端产生并由用户自己保存下来。

  第二种方式是使用你自己的软件在发送至互联网之前进行本地加密。但由于这种加密方式需要针对不同的文件或软件做不同的应用,所以管理难度很大,导致具体的应用范围很小。

  第三种方式则是使用某种基于网络的加密代理。当企业不完全信任他们供应商时,大多会转而寻求这种解决方案。有专家指出:被置于网络上的代理模式,如同一个网络网关一样运行。当用户访问SaaS网站时,他们通过代理重定向。该代理依赖于SaaS应用程序和拦截网页关键组成域的深厚知识。在发送至供应商之前,加密位于这些域的敏感数据,而在发送回用户前,将其解密。

  对于用户来说,看上去就如同访问服务,只要他们在网络上使用代理。但是,如果他们试图通过直接连接至SaaS应用程序访问客户账户号码,他们所看到 的一切将是加密数据。对于不提供如你所需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服务,你可以对用户屏蔽数据并获得超过应用程序内部控制的安全性。此外,你可以在云计算中技术上 托管代理本身以支持远程访问。

企业级SaaS常用的三种加密方式

  作为云计算领域最重要的落地应用,SaaS(软件即服务)提供了最低程度的洞察力和控制力。SaaS安全涉及非常多的内容,其中包括身份管理、内部安全设置和角色管理、事件响应、审计规划等等,对于SaaS本身的加密也已经成为一种必备因素,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用户,但是你的第一个尝试应该是找一个你所信任的供应商,并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

  来源:投稿,作者:程小微

2015年10月6日星期二

纯HTML5APP与原生APP的差距在哪?

  笔者写过一些纯H5的APP,虽然开发起来的确很快很舒服,但和原生比起来纯H5APP还是有很多问题,主要聚集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画

  动画有很多种,比如侧边栏菜单的滑入滑出、元素的响应动画、页面切换之间的过场等等,在H5之下的众多实现方法都没有办法达到纯原生的性能。一般这些的话有几种不同的选择:css3动画、javascript动画、原生动画。

  css3动画非常的消耗性能,如果某一个元素用到css3动画可能还看不出来,但大面积或过场使用css3动画会让app低端手机体验非常差。最好的选择一般是通过框架调用底层的动画,但不管怎么样等于在原来的代码上包上了一层,性能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比如在一个新页面的载入上,如果调用底层动画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本身资源页面的渲染问题,另一个是远程数据的获取。即便是这些动画能够很快的响应,但大量的css页面会导致渲染卡顿,滑入时可能会有白屏/机器卡顿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性能问题又必须要用到预加载或模拟动画。即便是这样,滑入滑出的动画在低端的安卓机器上还是有很多问题,如果获取服务端数据处理的方式不合适,卡顿白屏的现象会更严重。具体看下面的数据获取方式。

  2、获取服务端数据

  首先要接受的是,这里的数据获取都是在资源页面上异步完成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资源页面完成预加载或者渲染。但是异步拿到的数据在填入页面中时可能会涉及DOM操作,众所周知,DOM操作非常消耗性能,如果页面小还好,页面稍大数据稍微复杂一点,频繁的DOM操作会导致明显的闪白。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页面加载进来之后数据更新的速度太慢,也会让页面模板等待很长时间,对用户体验又不友好,总不能每次打开都像浏览器一样等待刷新是吧。

  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决,H5APP是很难承担大规模数据的页面,在它们之中频繁切换更是难上加难,那么肯定有人也会想到用MVVM的方式,其实我也写过一些基于MVVM的H5APP,相对来说它们获取数据和更新数据的方式更敏捷更科学,但写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很多H5独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下面的页面切换里来讲。

  3、页面切换

  上面我们看到了几种不错的实现方式,比如预加载和模拟动画,甚至有批量的预加载,批量的截图模拟动画等等,虽然看起来很友好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事实上如果页面足够多就会引发另一个问题——页面的生存周期。

  试想一下,如果引导页或者主页面缓存了5个子页面的资源,在跳转到响应的子页面时又会缓存这些子页面的下级页面资源,如此反复肯定会占据大量内存使APP的体验下降。那么怎么知道那些页面是需要的,最多缓存多少页面,什么时候结束哪些页面的生存周期呢?在我用过的很多H5APP的框架里都没有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完美的解答,因此在页面较多内容较多的APP中可能会因这些资源分配的问题降低性能。

  这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MVVM的数据加载问题,实际上不管哪个MVVM框架,写过的人都知道管理这种新型的前端代码最重要的问题是内存的问题,你既要保证代码写的足够优雅没有任何内存泄露问题,也要考虑到在页面生存周期结束时它们的控制器/页面资源是否得到释放,这对全局有没有什么影响,在多个请求时也要合理的分配资源,甚至是复用这些父级页面传过来的缓存资源等等。较小的APP可能并不会有这些问题,如果你想用纯H5来开发大型APP,这很可能会浪费你很多时间——而且结果还不会让你满意。

  4、Android/iOS的区别

  很多人都说纯H5APP一次编写就能编译Android/iOS两种不同的APP,大大降低了成本。实际上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你写过这类APP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它们既不省事,又存在很多BUG,调试时尤其繁琐。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Android和iOS在返回上一页的处理方式上就有明显的区别,iOS的顶部bar在全屏下怎样处理,Android机器出现smart bar怎样处理页面的布局,调用底层硬件时怎样区分不同的场景等等,你需要写一个又一个机型和系统的判断,然后分别在Android和iOS下调试,最后你却发现这并没有卵用,累的要死却什么没学到,只有一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过时的经验。

  现在做H5混合APP开发的人很多,但是纯H5却很年轻,很多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几个是我在做这些APP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当然大家也不必担心,随着ES6的推行,硬件发展越来越快,纯H5APP未必没有一席之地。最后说一个很少人注意到的H5优势,大家大谈H5APP时都是快速开发、低成本、多平台等等,但我却觉得它和很多APP开发方式相比有一个不同之处——图文混合的排版。正是这些复杂多变的CSS样式消耗了性能,但是它带来了排版的多样性,能够细致到每一个字宽行高和风格的像素级处理,才是H5的优异之处。

移动应用观察

  来源:维特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月光博客的微信公众号

  随着越来越多人使用微信,微信公众号也越来越多,很多以前写博客的人,现在都开始写微信公众号了,这两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从引流的角度看,这只是两个不同的写作平台而已。

  博客平台的流量来源是开放的,例如基于BSP的博客平台主要流量来自门户,例如新浪博客的流量基本来自新浪编辑的推荐,百度百家的流量也是一样,独立博客的流量则大多来自不同的搜索引擎。

  微信公众平台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封闭的平台,里面基本上没有来自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流量,相当于是腾讯自己的一个生态系统:微信,腾讯控制了所有微信公众号的生杀大权。

  对于博客来说,来自搜索引擎的流量是变动的、不稳定的,随着博客权重的变化以及页面收录情况而变化,长期不更新的博客流量会慢慢降低,用户的黏性不大,基本上是看了就走的那种。

  在RSS阅读器流行的时代,RSS阅读器是一个用户入口,阅读器用户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来成为一个博客的真正“订阅者”,然而RSS的天生缺陷是社交能力不足,缺少用户之间的关注、评论、赞等功能,随着Google Reader的灭亡,博客的这种RSS订阅平台用户大量流失。

  而在中国,还存在着网络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个人开通博客网站在很多省份是“非法”的,开通评论、分享等社交功能的网站通常会被要求以“企业”身份进行备案,这也让个人博客的生存空间备受挤压。

  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腾讯微信的封闭用户池,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是私有的,只有公众号运营者自己知道自己多少用户,用户属性都是怎么样的,自己的用户喜欢什么类型的服务,微信用户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公众帐号,随着时间的增长,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是处于稳定增长的状况,这也提供了一个自媒体的新型平台,虽然你控制不了这个公众号的生死,但却可以通过这个公众号来获得大量用户。

  因此,对于个人博客来说,将博客文章同步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是一个增加稳定的订阅用户的一个好方法,既然Google Reader已经不存在了,但真实的用户并不会消失,用户们会在自己喜欢的平台继续订阅各种信息。

  接下来推荐一下月光博客的微信公众号:名称是williamlonginfo,是一个已认证的公众号,提供互联网信息前沿资讯,分享互联网无限资源,关注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博客媒体。订阅二维码如下图所示。

月光博客

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华为代工谷歌发布Nexus 6P新机

  9月30日凌晨消息,谷歌在美国旧金山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由华为代工的Nexus 6P手机等两款手机产品,以及Android 6.0棉花糖系统、新一代chromecast、Chromecast Audio等。

  Nexus 6P以及Nexus 5X

  谷歌首次在一次产品更新中推出两款手机,包括华为代工Nexus 6P和LG代工Nexus 5X。其中Nexus 6P采用5.7英寸WQHD 2560 x 1440分辨率显示屏,骁龙810+3GB RAM基本硬件组合,屏幕表面覆盖康宁大猩猩第四代防刮玻璃,以及一体铝制机身;拍照方面,新机配备前置摄像 头800万像素,和索尼制造1200万级别主镜头,当然画质是另外一回事。其他方面,Nexus 6P拥有USB Type-C接口充电速度是iPhone 6 Plus的两倍,并且配备指纹识别模块。

华为代工谷歌发布Nexus 6P新机

  Nexus 6P负责旗舰系列,Nexus 5X则负责中端发展,新机采用5.2英寸1080P显示屏,搭配2GHz骁龙808处理器+2GB运行内存的基本硬件组合。不过,这款手机反倒成了发布会主要讲解对象,譬如Nexus Imprint的背置指纹传感器,可用于识别、支付;支持每秒120帧连拍和4K视频录制,CMOS规格也和Nexus 6P相同。最后,新机同样是USB Type-C接口。

  具体到发售方面,两款手机均会在10月和各位见面,并且在谷歌的官方在线商店就可以买到。价格上Nexus 5X为379美元,Nexus 6P为499美元。

  Android 6.0

  虽然上半年刚刚进行版本更新,但是此次Google对系统再次进行调整。譬如会精简预装应用,同时还会增加Now on Tap,可以看成是Google Voice和谷歌搜索扩展出来的应用抽屉,根据打开的App快速呈现你想要的内容;锁屏状态下也可以通过“OK,Google”语音启动Google Now,电池性能也会增强30%。

  谷歌服务

  依旧是一段国内关联不大的内容,新的谷歌音乐家庭计划需要用户每月花费14.99美元,可支持6台设备;相册玩法更多样,可以和别人共享相册,对照片进行多维度注释,方便查找分类。

  当然,既然云上有了用户这么多秘密,自然安全也是个问题。到现在为止,Chromecast已经卖出超过2000万台。新Chromecast采用双频无线网络连接,以及改进的Wi-Fi性能;另外chromecast的音频设备也亮相了,对于国内用户,看看就算了。

  Pixel C

  Chromebook Pixel一样由谷歌设计,不同的是,Chromebook Pixel运行Chrome OS操作系统,而Pixel C则运行Android。外观方面,Pixel C采用金属材质机身以及10.2英寸302ppi显示屏,屏幕分辨率为2560 X 1600像素。

  配置方面,Pixel C搭载英伟达Tegra X1处理器,3GB运行内存,USB Type-C接口,运行Android 6.0 MarshMallow软件。类似于Chromebook Pixel,Pixel C背部或有能显示电池电量的光条,同时支持外配键盘盖。存储方面有,32GB和64GB可选。

  售价方面,基础版售价499美元,而64GB版本售价599美元。

  稿源:新浪科技

苹果音乐电影图书服务进入中国

  9月30日消息,苹果宣布即日起为中国大陆用户推出Apple Music音乐、iTunes电影以及iBooks图书服务,这是苹果入华以来首次在国内推出其音乐、电影和图书娱乐生态内容,使用这些服务要求用户有iOS 8.4或更高版本。

  Apple Music

  苹果表示,Apple Music囊括数百万首歌曲,并特别呈现陈奕迅、李荣浩、林俊杰和邓紫棋等华语乐坛音乐人,以及TaylorSwift、EdSheeran等在内的一系列国际艺人的精彩内容。从9月30日起,中国的乐迷将获得为期3个月的免费会员试用,试用结束后需支付每月10元人民币的个人会员资格费用。另外,还可选择家人共享计划,每月需15元,即可让六位家庭成员享受此服务。

苹果音乐电影图书服务进入中国

  中国大陆地区用户包月后可试听大部分音乐,中国版Apple Music的音乐只能通过在线和离线试听两种方式收听,不能被下载或转存。鉴于国内音乐软件的多样化和资费较低的情况,苹果此次针对中国用户除下调了资费外,还将提供独家定制内容,也会有林俊杰、邓紫棋、李荣浩等本地艺人通过Apple Music的Connect(明星与粉丝互动的社交平台)与歌迷互动。

Apple Music

  iTunes电影

  与Apple Music一同上线的还有iTunes电影服务,用户还可以通过iTunes电影来租借或购买来自中国以及好莱坞电影公司的精选影片,同样的苹果也会提供很多资源,例如《侏罗纪世界》、《复仇者联盟2》、《速度与激情7》等电影。目前,iTunes电影在国内的正常价格是租借高清电影5元人民币(即只能在线看);购买18元,可以下载到自己的iCloud云空间,在其他设备也能看。

  苹果电影服务在中国在上线之初也开展了优惠活动,用户可以免费下载《智取威虎山》等电影,另外还有50多部电影可以用一元的价格购买。

iTunes

  iBooks图书

  中国区iBooks Store提供了付费和免费图书服务,苹果联合了国内20多家出版社,为用户提供几万种图书选择。上线之初,苹果同样采用独家资源吸引用户,例如提供《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中国人的家当》、《暮光之城》系列等内容,用户在购买后,可在多平台上的iBooks终端继续观看此前购买内容,同时iCloud可以记住上次停止观看的地方。

iBooks

  至此,苹果在中国大陆地区推出其娱乐生态内容服务,不仅代表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更意味着苹果硬件、系统、内容提供三者之间的环路正式打通,iTunes Store或将成为苹果在华盈利的又一利器,但国内提供影音娱乐的内容服务早已完善,部分厂商早已采取硬件、系统与内容搭配的模式提供服务,因此,苹果iTunes Store的压力还是不小。

  视频服务的小米和乐视都提供智能电视的硬件设备,可以与其视频服务相匹配,毕竟在大屏幕电视上看电影的体验才是最好的,苹果也有自己的电视硬件设备Apple TV,既然苹果iTunes电影都已经进入中国了,那么我很希望Apple TV也能进来,但我明白广电总局是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地在客厅看Apple TV的,因此苹果在视频服务上会遇到广电系统的各种阻碍,做为对比,国内的众多电视盒子都已经被广电总局玩的半死不活了

  此外,虽然苹果中国版的iTunes电影里面有不少1元钱的大片,但你要是只有16G存储的iPhone会感觉很无力,或许这是苹果在逼着你购买64G和128G的iPhone设备。

  图书服务中的佼佼者亚马逊早在2013年就进入中国,凭借着Kindle优异的阅读体验和低廉的价格,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同时,Kindle也推出了iOS和Android版本,让用户在亚马逊购买的电子书可以在全平台观看。而反观苹果iBooks里的书,价格相比亚马逊的要贵,而且数量也相对要少,并且购买的书只能在iOS设备上观看,不能在其他设备上看,这就难以和亚马逊Kindle相竞争,既然Kindle的书可以在iPhone上看,而iBooks的书却不能在Kindle上看,那么就没必要用iBooks买书了。

  音乐服务的国内竞争对手也非常多,虽然从硬件上说,iPhone天然就是一个音乐播放器,但腾讯、网易、百度等平台都有非常多的免费音乐资源,并且也都能在iPhone上使用,苹果如果能在内容丰富性与价格灵活性上多做些功夫,那还是有可能成为中国音乐服务上的后起之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