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日星期一

比较专家与非专家如何安全上网

  据谷歌安全博客报道近期的一篇论文重点讨论了“人们为什么会使用安全选项(而不是其他选项)?”以及“安全社区如何有效地推广最佳实践?”等问题,谷歌将在适用隐私与安全研讨会(Symposium on Usable Privacy and Security)上进行阐述,该论文题为“...没有人能侵入我的大脑:专家与非专家的安全实践对比”。

  为了制定此调研报告,谷歌分别针对231名安全专家和294名非安全专家的网络用户做了两次调查,询问他们在网络安全方面通常采取哪些措施。谷歌需要对两组参与者的答复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差异以及差异存在的原因。

  专家与非专家的 5 大安全措施

比较专家与非专家如何安全上网

  调研显示,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会首选不同的安全措施,我们要求每个参与者分别列出3项:
 

  专家的5个首选安全措施:

  •   安装软件更新
  •   使用独有密码
  •   使用双重认证
  •   使用安全性强的密码
  •   使用密码管理器

  非专家的5个首选安全措施:

  •   使用防病毒软件
  •   使用安全性强的密码
  •   经常更改密码
  •   仅访问自己了解的网站
  •   不共享个人信息

  共同点:注重密码管理

  很明显,两组参与者都将密码管理作为首选实践,但他们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

  安全专家使用密码管理器以及可在一个位置存储与保护用户全部密码的服务。据悉,专业人士为部分账户使用密码管理器的次数较非专业人士高出三倍。一名专家表示:“密码管理器可提供更强、更独特密码,从而改变整个演算过程。

  仅有24%的非专业人士为部分账户使用密码管理器,而73%的专业人士会这样做。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在于对密码管理器的优势缺乏了解,以及/或者对诸如此类程序缺乏信任。一名非专业人士表示:“我会努力记住我的密码,因为没有人能攻击我的大脑。

  关键差别:软件更新与防病毒软件

  虽然存在共同之处,专家和非专家的回答通常大相径庭。

  35%的专家表示,安装软件更新是最重要的安全实践之一,而认同此观点的非专家比例仅为2%。专家往往认识到软件更新的重要性在于“不断修补漏洞”,而非专家不但对此欠缺了解,还会担心软件更新的潜在风险。一名非专业人士说:“我不了解更新软件是否能够确保安全。如果下载了恶意软件岂不是很糟糕?”,另外“我认为软件自动更新并不安全,因为它可能会被用于更新恶意内容。”

  同时,42%的非专家将运行防病毒软件作为确保网络安全的三个首选实践之一,而专家中仅有7%认同此观点。专家了解防病毒软件的优势,但表示担心它会误导用户对安全性的理解,因为这并不是绝对安全的解决方案。

  下一步措施

  我们鼓励大家阅读完整的调研报告,评估您的安全实践,并借鉴专家的建议,访问Google的安全建议网站

  除了提供一系列技巧外,该调研报告还阐述了对于基本网络安全实践的主要误解。例如,软件更新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可让您更加安全地进行操作。然而,非专家认为其中存在安全风险。我们仍需帮助绝大多数(非专家)用户更好地了解并选择最佳安全实践,我们希望战胜这个挑战。 

  英文原文:New research: Comparing how security experts and non-experts stay safe online

  发表者:软件工程师 Iulia Ion

  科学研究员 Rob Reeder

  用户体验研究员 Sunny Consolvo

没必要对央行网络支付办法恐慌

  2015年7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北京申奥成功(冬奥),瞬间此事在朋友圈刷屏,全民讨论,各种营销段子和文案层出不穷。

  然而,冬奥会申办的消息之后,另一条更重磅的消息迅速抢占我们的社交网络平台,: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央行)7月31日就《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5年8月28日。

  奥运会是国家大事,能提升国家实力和民族荣誉感,但和每一个公民切实的联系远远没有第三方支付紧密。因为据速途研究院相关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购用户已超过4.3亿人,预计2015年国内网购网民将突破5亿人,意味着中国5个人里面就有2个是网购用户,全民网购的时代正在向我们缓缓走来,而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是全民网购的核心支撑。

  央行的《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经发布,引发了滔天巨浪。诸如《剁手党们注意了!网络支付拟每天5000元封顶》类型的稿子在媒体层出不穷,微博、微信、门户网站上到处可以看到网友对央行批评甚至谩骂的声音。

  央行管理办法只是草案阶段 没必要恐慌

  中国的网民喜欢人云亦云,通过这起事件尤其凸显无疑。这次的《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不是硬性的法律规定,而是一个征求意见稿。部分的网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被个别媒体单边误导后,没有仔细查看该意见稿,就通过社交网络表达自己的不满,实在不应该。

  科普一个常识:为什么会有各种征求意见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现行的法律已经滞后,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我们知道要制定一部“某某法”这样的法律需要的时间和过程非常漫长,所以就出现了各种“条例”、“管理办法”、“若干意见”等等比“某某法”低一个层次或者可修改空间更大的法律。甚至我们不少地方上也有各种适应地方性的条例,比如这几天《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也公开征集立法意见了。

  而以上这些条例因为应用于新生事物,难免有不合适的或者疏漏的地方,所以发布之前,几乎都会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全社会的意见征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个部门和机构下发的征集草案,这些草案包罗万象,什么个体工商条例啊、博物馆条例啊,几乎都向全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提交修改建议或者不满言论。

  与其朋友圈发牢骚 还不如切实的给央行提出建议

  《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后,附带了相关联系人的姓名、邮箱、地址等,我们的广大网民与其通过社交网络发牢骚,还不如直接把建议提交给央行。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征求意见稿”只是走个过场,其实不是,据我所知央行在发布这次的征求意见稿之前,已经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别做过两次征集,管理办法里面的很多条款也在各界的建议下做了修改和调整。所以央行在7月31日真正想要说的是“嘿,广大网民,未了维护我们大家共同的利益,大家一起来制定相关的办法”,而不是“我制定了一个管理办法,你们来适应,谁不服就削谁”。

  写在最后:由于十多年来我长期专注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分析,有幸作为速途研究院代表多次参与了网信办等牵头的相关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研讨和座谈会,以我对高层的谈话理解来看,中国政府已经把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所制定的一系列和互联网相关的法规政策,无一不是为了推动互联网有序健康的发展。而且通过速途研究院发布的几百篇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来看,中国已经在电子商务、O2O、互联网金融、网络文学等多个领域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成绩已经足够说明了一切。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5年7月31日星期五

Windows 10使用体验

  今天将两台电脑升级到了Windows 10进行试用体验,一台电脑是装有Windows 8.1家庭版的触摸屏笔记本,一台电脑是装有Windows 7的台式电脑。这两台电脑虽然都收到了Windows升级通知,但后台一直没提示安装,因此我就使用了第三方提供的升级工具进行了升级。

  经过实际测试,国内第三方提供的Windows 10升级程序安装完成后未安装全家桶和大礼包,但会安装安全软件,并将浏览器首页设为第三方上网导航,家庭版Windows 8.1升级后还是家庭版。不过,但由于在升级途中,不少用户都遇到了问题,例如升级失败、反复重启、蓝屏等问题,怀疑是因为用户电脑于Windows 10系统不兼容,因此腾讯和360后来均宣布暂停提供Windows 10升级服务。

  安装过程

  我对于两台电脑的升级安装过程大体算是顺利,一台电脑直接升级成功,另一台升级时提示“本机暂不支持升级Windows 10 0x4000000”,后台我直接运行C盘隐藏目录下的安装程序,最后也升级成功了。整个下载安装的过程相当慢,大概需要2、3个小时的时间。

  系统界面

  升级完成之后,进入系统,就可以看到Windows 10的界面,整个界面采取了完全扁平化的设计风格,界面看上去十分简洁、干净,整个操作和Windows 8.1几乎一模一样,使用Windows 8.1的用户建议立即升级,我感觉Windows 10比8.1好用的多,按WIN键又可以看到开始菜单,一种回归Windows 7的感觉,对于触摸屏来说,系统增加的“平板模式”比以前的切换方式好用,以前按WIN键进入平板菜单界面让系统切换非常生硬。

  对于Windows 7用户来说,需要适应一下新的界面模式和菜单模式。如果习惯了Windows 7的菜单,可能会不习惯Windows 10的菜单,Windows 10的菜单栏里会自动展示应用商店的热门应用,即使用户没安装;开始菜单的所有应用按照字母和拼音两次排序,看上去非常长,这有利于触摸屏,但是鼠标操作会感觉不简洁。此外,任务栏左下角默认出现搜索框,毫无必要地占据了相当大的任务栏空间,好在这个搜索框是可以设置关闭的。

Windows 10使用体验

  浏览器

  Windows 10正式启用新浏览器Edge,抛弃了IE,但新浏览器的菜单里还有“使用IE打开”的选项,可以让用户通过IE来浏览网页。新的Edge浏览器界面简单,速度也比较快,使用体验不错,但比起Chrome来还有不少地方不尽人意。

  帐号同步

  对于Windows 7系统来说,如果原先使用的是本地帐号,那么升级Windows 10后系统会建议使用Microsoft帐号,考虑到Windows 10对于应用商店的集成,使用Microsoft帐号对于购买应用、音乐、影视都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使用同一个Microsoft帐号登录Windows 10后,系统会自动同步帐号设置,系统集成的OneDrive也会自动同步多台电脑上的文件。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在不翻墙的情况下,OneDrive应该是同步网盘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替代Dropbox了,OneDrive的容量也比较厚道,我看了下我的免费OneDrive帐号,有40G的容量。而我的免费Dropbox帐号只有25G的容量。

  在Windows 10应用商店里,可以切换到其他国家的商店,还可以购买美国商店的电影、电视剧和音乐。

  输入法

  系统默认安装微软拼音输入法,且无法删除。但我真不建议大家使用微软拼音输入法,我之前在Windows 8.1上曾经使用微软输入法在Windows 8.1的记事本里码字,码了大半页,忽然提示记事本异常需要关闭,然后就发现码了半天的字全没了,也没地方恢复,可算是惨痛经历,后来换其他输入法就没问题了。

  总结

  初步测试使用Windows 10的过程中,我感受这个系统对于触摸屏来说非常友好,如果用户使用触摸屏笔记本电脑,建议立刻升级Windows 10,不过对于非触摸屏并且安装Windows 7的台式电脑来说,建议用户再等等看,我个人感觉,非触摸屏用户升级Windows 10,对于使用体验来说并没有什么提升,反而会有一些降低,并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

微软发布Windows 10正式版

  北京时间7月29日零点起,微软正式开始向包含中国在内的全球用户推送Windows 10正式版安装包,Windows 7、Windows 8正版用户从29日零点起就可以免费升级到Win 10操作系统。

  如果你的C盘里边有“$Windows.~BT”隐藏文件夹,就意味着你预定的Windows 10正式版已经开始悄然下载了。升级之后,C盘会出现“Windows.old”文件夹,如果该文件夹不删除的话,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是能回滚到升级之前的版本。

  微软目前已经公布了Windows 10的最低配置要求:1GHz或更快处理器,1GB内存,16GB硬盘,支持DirectX 9的显卡,1024x600分辨率显示屏。只要你的电脑能跑Windows 7,运行Windows 10就完全没有问题。

  Windows 10新增了平板模式,用户可以在PC和平板两种模式之间切换,在平板模式下页面会变成以触控为主要显示方式,更加利于触控体验。此外,诸如多任务界面和拓展桌面也都是非常实用的功能。

  Win10总共会推出7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家庭版、移动版、专业版、企业版、教育版、移动企业版、物联网核心版。其中家庭版、移动版、专业版与我们联系最为紧密。家庭版比较适合大众用户使用,而专业版主要是在家庭 版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远程移动办公、敏感数据保护、云计算等功能中小规模企业。移动版则是专为智能手机及小尺寸平板电脑设计的专用版本。

  零售版Windows 10将于8月30日开售,目前中文版Windows 10的价格已经出炉,家庭版888元、专业版1799元,家庭版升专业版879.99元。

  很多盗版Windows 7用户也都收到了Windows 10的更新通知。目前微软高管已经做了相关解答,大多数用户(包括盗版用户)的确可以在7月29日后将自己的操作系统升级至Windows 10,但免费升级仅适用于从OEM合作伙伴渠道购买的正版Windows授权许可的Windows 7和Windows 8.1用户,且授权未被篡改过。如果微软无法验证是否是正版系统(盗版系统)的时候,系统会在计算机桌面上创建一个水印以告知用户。也就是说盗 版用户同样可以升级到Windows 10,但升级之后并不是激活状态,还是盗版的,之后若想使用仍然需要付费。通俗点说,你之前使用的是盗版,升级之后依然是盗版。

百度竞价账户28原则操作实战篇

  前言:作为一个百度推广竞价员,如果要掌握竞价这门绝学,在实战中就必须要学会灵活运用28原则。

  所谓28原则,就是账户中80%的关键词消费都会集中在20%的关键词身上,如果我们控制好这20%的关键词,相当于你已经控制好整个账户,尤其针对一些大型账户必须要这么去操作。

  既然这么说,大家都有个眉头了,那么这20%的关键词该如何才能控制好呢?是接下来问题的重点。

  第一;这20%的关键词在账户中要整理出来是个积累的过程,因为今天我们能把这20%主要消费的关键词整理出来了,但明天的消费可能又转移到另外一批关键词身上,例如;我们对账户新添加一批关键词,修改一些关键词的出价或匹配模式都会对整个账户的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要整理出这20%的关键词出来首先要积累数据。

  第二;我们将这20%的主要关键词做出分类。如图:

百度竞价账户28原则操作实战篇

  消费高的两类关键词是我们要去账户主抓的两类,也是账户80%的消费主要集中在20%的关键词身上。

  消费低的两类关键词是剩下20%的消费集中在那80的关键词身上。这里也顺带说一下。

  第一类关键词:高消费低转化,这类关键词每天占去我们账户一半的消费,但产生的转化寥寥无几,该类词的特点,出价高,竞争大。

  该类词的调整方法:新建计划,在新的计划中将这词重新细分然后归纳至我们命名好的推广单元内,创意撰写方面要比之前的创意有更大的创新,链接的着陆页也要一一对应好,毕竟这作为账户主要的一部分消费来源,我们要明确这些细节方面能做得更加精细化。然后将新建的计划给个合理的预算,可以更好的控制这些词消费,关键词出价方面和推广时间段方面也可以根据我们的推广需求做出自己想要的调整。

  第二类关键词:高消费高转化,该类关键词同样是占着账户主要的一部分消费来源,但同时转化方面也是跟上的,该类词的特点,点击量大、消费也大,热搜词。

  该类词的调整方法:也可以同上一种方法操作,这里就不在重复赘叙。方法2:我们将推广后台的监控文件夹利用起来,这里简述一下这个工具;监控文件夹是管理推广物料的一款工具,它能将账户中不同推广单元内的关键词放在同一文件夹内进行监控,相当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虚拟后台,针对一些重要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的去关注和管理它们。这里我们直接将这些高消费高转化的关键词利用这个工具监控起来即可。后面对这些词的整体出价是可以更好的控制,在某个时间段开启和暂停这些词也可以完全控制的。

  第三类关键词:低消费低转化,该类词的消费较少,该类词的特点,出价低,但带来的点击量大,主要集中在一些原因,症状、表现、饮食等类的关键词身上,该类词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在出价方面是比较低的,造成该类词属于高流量低转化一大特点。

  该类词的调整方法:除了以上两种方法是针对以上两类关键词所用到的,我们暂时不会采用到,这里我们用另外一种方案;将该类词的着陆页链接到咨询页面,这里要注意的是,创意的标题和描述一定要和链接页面达到对应,让网民搜索一个词看到你的创意,明白点击进入之后,是直接和医生,在线沟通与对话的。

  第四类关键词:低消费高转化,该类词的特点,竞争小,属于一些长尾词带来的转化。

  该类词的调整方法:对产生对话的关键词进行拓展和挖掘出相应的关键词来,保持这些词的排名。

  通过上面的分类和一些调整方法,后期我们再去操作账户,完全可以控制好一个账户。当然我们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控制好账户,可以带来更好的转化,因此我们要对之前的数据和做了之后的数据做出对比,这样调整之后账户转化方面是否有增多?成本方面是否有减少?消费方面是否得到控制?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才能决定我们最终做的事情是否有价值。

  总结:

  对于现在大多数竞价人员来说,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当账户效果好的时候,心里就觉得这竞价也就那么回事,效果不好的时候,总感觉账户有问题,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下手调整,感觉做竞价还真不是那么回事,这种现象普遍发生在大多数竞价人员身上。

  后序:

  账户中存在很多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账户不够了解,其次是我们没有对昨天分析完的数据在今天保持继续跟踪观察,这也正是竞价人员对数据统计跟踪这块所缺少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些问题做好,那么账户只要是出现了问题,都是可以找出来的。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四个步骤如果你能把它做好,那么你做竞价的技术才能提升到另一个境界。

  来源:胡文强投稿

2015年7月27日星期一

通过统计工具做数据分析、优化和挖掘

  很多站长每天都要看网站数据统计(cnzz统计、百度统计、51拉),我相信大多数人只看网站的“浏览次数(PV)”,“独立访客(UV)”,“来路域名”,“搜索词”这些大概的数据。这些东西只是一个表面的概览。数据统计所包含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做一些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有助于站长们做网站推广、SEO等运营工作。笔者这里以cnzz作为案例来分析下通过统计工具我们能挖掘到的以及我们能利用的东西。

  网站搜索词数据来做搜索引擎优化seo

  我个人是反感为了做搜索引擎优化而去写大量的无意义文章的,如果为了优化而优化,我们可能获得了流量,丢掉了用户。而根据搜索引擎的特点做一些顺理成章的优化则是必要的。通过数据统计工具,我们可以查看到最近一个月各大搜索引擎给我们带来的流量以及每天搜索词的变化。如果发现某一个关键词带来的流量突然下降,我们有必要查询下这个关键词排名情况,并且多增加一些链接指向包含该关键词的文章 。如果我们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还可以围绕该关键词写一个专题。

  网站用户体验

  我们有多少老访客?网站吸引力,用户只来网站逛一次吗?读者能在我们网站待多久?这些数据都能从侧面反映读者对我们网站的关注程度和忠诚度。如果网站经常出现平均访问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的情况,那么站长真该反思了。一般来说,上面三个问题都是正相关的,老访客少也就意味着很多人只逛一次再也不回来,也意味着读者在网站看不了多久。对于采集站或者专做seo的网站,这些数据无关紧要,对于个人博客网站,这些数据基本上决定了网站的前途。

  “人群价值”数据所带来的价值

  “人群价值”是新推出不久的一个栏目。笔者无法判断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也不知道统计统计是怎么统计这么详细的数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既然看统计数据,肯定是要相信数据真实性的。这个数据和一般的原始数据不同,应该是使用大数据进行云计算最后挖掘出来的深层次数据。假设这个cnzz云计算已经进化的相当强大,那么”人群价值”这个数据是很多站长的福音。通过分析网站用户群体,站长们可以开展各项营销活动,如果流量做的不错,甚至可以结合“淘宝客”来创造收入。这项数据也可以用来吸引广告商,让他们更加明确他们投放广告的作用。举例来说,如果网站用户中“数码达人”占据的比例非常高,站长们可以吸引数码相机商家来投放广告。

通过统计工具做数据分析、优化和挖掘

  我们网站跟上了移动互联网的节奏吗?

  根据下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网站在移动端的访问情况。88.09的手机流量来源于移动浏览器直接访问,这里的直接访问有两种情况,1)直接输入网址 2)收藏网址到收藏夹。8.84%的流量来源收移动到百度搜索,其他分别是QQ 1.26%,微信1.26%,搜狗搜索0.18%. QQ流量一般来源于qq空间,如果我们qq拥有大量的单向好友,使用qq空间做网站推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还有一些知名的自媒体人直接在qq空间开展推广,比如董董和木春。微信是现在自媒体的主要阵营,这一点上笔者做的并不好,来自微信的流量比较少。在微信上做网站推广多数情况是在文章中的”阅读原文”上做流量导入,很少直接在正文中推介网站,这也和微信粉丝的忠诚度有关联。

通过统计工具做数据分析、优化和挖掘

  从用户手机型号挖掘到什么?

  用户”移动设备”这个数据我估计绝大多数站长没有关注过。笔者觉得这个数据是一块隐藏在角落里的瑰宝。我们站长一般情况下很难得知我们网站用户群的人群消费能力,用户阶层,用户价值等数据。如果说对于”人群价值”这个非原始且经过云计算生成的数据我们还抱有怀疑态度的话,那么“用户手机型号”这个基础原始数据是毋容置疑的。通过移动设备这项数据我们基本上能判断出用户价值。比如移动用户中合计有17%的用户在使用苹果,2.63%使用小米,1.97%使用vivo,1.32使用oppo。使用苹果的用户用户排名第一,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用户消费能力比较强。使用小米排第二位,能告诉我们网站年轻访客比较多,其中很多可能是学生群体。vivo和oppo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用户的数量。用户阶层的分布情况反过来能让我们更加明确网站的受众,反应了我们网站比较受到哪些用户群体欢迎。从而能让站长投其所好,更加专注到我们的目标人群活着是想办法扩展一些我们还没有触及到的用户群体。

通过统计工具做数据分析、优化和挖掘

  如果你还在天天盯着统计数据看甚至几个小时就要刷一次的,如果你从来只看大概数据而从来不仔细看看深层次数据的话,那么尝试着改变下你的习惯。尤其是当网站的流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我相信挖掘下统计数据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源:朱海涛投稿,作者微信/QQ号:81433982,原文链接

华尔街日报:科技行业为Flash准备“葬礼”

  导语:《华尔街日报》周日刊文称,过去多年时间里,来自Adobe的热门软件Flash让网络变得更丰富,在文字和照片的基础上给网页带来了视频和动画。然而,Flash的安全性一直饱受诟病,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Flash拖累了网页的发展。而近期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故再次表明,Flash应当走向消亡。

  以下为文章全文:

  Facebook首席安全官埃里克斯·斯塔莫斯(Alex Stamos)上周向Adobe提出建议:停止修复Flash的漏洞,直接放弃这款软件。谷歌和Mozilla也做出了类似的表态。由于一个严重漏洞的曝光,谷歌和Mozilla已在浏览器中临时禁用Flash。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态度反映了Flash的衰落,也表明移动设备的发展正在迅速变革市场环境。

  Adobe仍在面向用户发布Flash及定期的安全更新。如果用户仍然担心,Flash不利于系统性能或是带来安全风险,那么可以从计算机中卸载Flash。不过,他们可能将因此无法浏览部分视频和互动内容。

  Gartner研究副总裁达尼·布莱恩(Danny Brian)认为,Flash的消亡不可避免。“至少一两年前,这一趋势就已非常明显。”

  Flash诞生于90年代初,最初被定位为一款易用的数字动画工具。Flash随后被预装在几乎每台计算机中。2005年,Adobe斥资34亿美元收购了Macromedia,而Flash正是这笔交易的基础。YouTube的流媒体视频技术最初基于Flash,而Netflix也是如此。广告公司将Flash视为制作网络广告的重要工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Flash都被认为是互联网上永恒的存在。

  2007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而Adobe的工程师也很快接受了这款手机。Adobe当时的高级工程师卡洛斯·伊卡扎(Carlos Icaza)表示:“公司中的所有人都用上了iPhone。”

  伊卡扎当时正负责移动端Flash的开发,而iPhone的出现也给他带来了新问题。在多年的发展中,Flash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需要大量计算资源去运行。在PC端,这不算大问题。然而在移动端,由于手机电池容量有限,因此复杂的程序将导致更大的耗电量。因此,苹果选择不支持Flash。

  Flash需要进行重新开发,才能适合在iPhone上运行。然而,伊卡扎未能说服自己的老板们为这一项目分配足够的资源。他表示:“对我来说,情况就是,‘发生了什么?我们有这样一款强大的设备。这款设备将改变世界,而所有人都熟悉它。然而,公司中没有人试图让Flash在这款设备上运行。”

  另一名Adobe前高管则表示,Adobe非常希望向iPhone提供Flash的授权,但未能与苹果达成协议。

  在2010年4月发布iPad时,苹果时任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公开讨论了伊卡扎几年前就看到的问题:Flash耗电严重、安全漏洞多,因此不适合苹果的移动平台。

  乔布斯本人也并不喜欢Flash。根据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乔布斯传》,由于1999年Adobe拒绝让作为行业标准的Adobe Premiere视频编辑软件在Macintosh电脑上运行,乔布斯一直耿耿于怀。当时,苹果正处于困境中。

  对于视频软件开发商Brightcove来说,乔布斯的指控已经足够。该公司的业务此前基于Flash,但随后使用别的工具取代了Flash。

  Brightcove董事长及创始人杰雷米·阿莱尔(Jeremy Allaire)表示:“很快,整个视频生态系统就开始转向。”与YouTube类似,Brightcove采用了基于开放标准的免费软件,这样的技术既适合桌面端也适合移动端。

  Adobe仍在提供工具,帮助用户制作基于Flash的网站,并从中获得收入。Adobe也试图销售Flash的服务器侧软件,但这款产品很难与免费工具竞争。Flash仍然与微软IE浏览器、谷歌Chrome OS系统,以及苹果Mac OS系统捆绑,但Adobe无法从这样的合作中获得任何收入。

  Adobe自身也认为,Flash对该公司的业务不太重要。目前,Flash仅占Adobe营收总额的不到5%。不过,仍有相当一部分网站使用Flash去开发。根据互联网技术追踪机构Builtwith Pty Ltd的数据,目前有不到6%的网站主页使用了Flash来开发,但这一比例正在下降。

  与Brightcove类似,Adobe也在转型。该公司基于Flash的替代技术开发了面向软件开发者的Creative Cloud工具。Creative Cloud支持Flash,但过去4年中Adobe正在向HTML5开放网页标准进行更多的投资。微软目前也在转向HTML5,并放弃了该公司开发的Flash竞争对手Silverlight。微软表示,将在未来6年中停止对Silverlight的支持。

  Flash从巅峰期滑落并未影响Adobe的盈利能力。自乔布斯对Flash提出批评以来,Adobe股价已经翻番。

  Adobe尚未接受斯塔莫斯的建议,但如果说Flash尚未消亡,那么也距离消亡不远。例如,Netflix目前只保留了以往5人Flash开发团队的1名成员。罗曼·斯塔罗什尼克(Roman Staroushnik)是Netflix坚持Flash开发的最后一人。关于Flash的衰落,他发表了这样的“悼词”:

  “这件事的发生令人悲伤,因为这是一个优秀的平台。Flash很好地弥合了设计师和开发者之间的鸿沟。”

  附:Flash发展大事记

  1993年:FutureWave推出了SmartSketch图形软件,这款软件使用触摸笔,而不是键盘来操作。

  1996年:随着万维网的发展,FutureWave将SmartSketch重新制作为FutureSplash Animator。这款软件能在静态网页上加入动画和视频,因此迅速获得了发展。Macromedia收购了FutureWave。


  2005年:YouTube推出了基于Flash的流媒体视频服务。这款软件随后被预装在几乎每一台计算机中。在日本手机市场,Flash内容给NTT DoCoMo带来了超过14亿美元收入。Adobe以3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Flash。

  2007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但拒绝为Flash提供支持。苹果认为,Flash存在耗电量大的问题。

  2010年:苹果推出了iPad。乔布斯表示,iPad永远不会支持Flash。Brightcove等数字视频公司宣布放弃Flash,转向开放标准。

  2011年:Netflix利用Flash提供了流媒体视频服务。但Adobe CEO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 Narayen)开始弱化Flash。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莫博士的采访时表示,Flash只是该公司业务的一小部分。

  2015年:信息安全研究人员发现,Flash存在严重的漏洞。谷歌和Mozilla在各自浏览器中临时禁用了Flash。Facebook首席信息安全官呼吁Adobe放弃这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