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日星期三

删除任务栏右下角Windows 10推送更新图标

  最近一段时间,微软向全球的Windows 7/8用户推送了Windows 10免费升级的提示,用户电脑的任务栏右下角会出现一个提示图标,点击后会出现Windows 10免费升级版的相关介绍信息,用户在预订这一版本后,仍然需要等待通知,等Windows 10正式发布就可以下载3GB大小的安装包,安装后就可以平滑升级到Windows 10版本。

  微软在6月1日宣布,将于7月29日在全球190个国家地区推送平板电脑与PC的Windows 10免费升级,而手机版的Windows 10 Mobile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向手机用户推送。若用户并非使用Win 7或Win 8系统,则需要付费购买。

  不过这个图标会“常驻”任务栏右下角,且无法关闭、删除或隐藏,另很多人感到不爽。下面我就介绍一个方法,用来关闭删除这个任务栏右下角的推送图标。

  打开控制面板,在“程序-卸载程序-查看已安装的更新”里面,找到“用于 Microsoft Windows 的安全更新(KB3035583)”,双击将其卸载,然后重启电脑,之后任务栏右下角的该图标就不见了。

删除任务栏右下角Windows 10推送更新图标

  如果下次Windows再提示安装这个KB3035583补丁,不必再安装,不选中将其忽略即可。

2015年6月2日星期二

阿里欲瓜分网络文学蛋糕还来得及吗?

  之所以关注网络文学这个领域,缘自于个人在一年多以前“客串”过几个月的网络写手(好歹也是写过数十万字,领过大纵横稿费的选手啊),所以对网络文学这一块一直保持着比较高度的注意力。

  在2015年5月26日,阿里文学召开了2015年战略发布会,宣布将以移动阅读为突破口,开始布局网络文学市场。并且还拉上了几个小伙伴,小伙伴的成员如下:新浪阅读,塔读文学以及长江传媒。可谓是声势浩大!

  并且,根据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发言可以看出,大概“终极目标”是:联合文学IP产业链上的各个小伙伴,一起朝将文学IP向多元化版权衍生和变现发展的方向努力。

  等等!这话怎么听着这么熟悉呢?这不就是网络文学界“枭雄”吴文辉主张的围绕网络文学的“泛娱乐”概念吗?

  不错,这正是“泛娱乐”的节奏。网络文学是一个蛋糕,而且是一个巨大的蛋糕。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学已经不单单只是网络文学这个小圈子了,它将衍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带动的是一整个网络文学IP的产业链,包括了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动漫、影视、游戏等多个领域。这是一个巨大产业利益链,一个巨大的商业蛋糕!

  在如此巨大的网络文学市场之前,阿里想要分上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实属正常之举。

  “刀叉”准备好了,蛋糕呢?

  说道早期的网络文学,龙的天空、榕树下、天涯文学版块以及幻剑书盟等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其作用不可谓不小,甚至不少70后、80后都是跟随他们一起成长起来的。那时候的网络文学很纯,很天真,远不能成为“蛋糕”之说。

  再往后就是老一代的小说网站、平台渐渐落幕,新的平台渐渐涌现,它们正式开启了网络文学的产业之门,虽然其产生的商业价值跟其他产业相比是那么的不显眼,但好歹“蛋糕”是做出来了,能吃两口的蛋糕也是快蛋糕啊!这个年代,是网络小说站、网络小说平台乱战的年代,其中又以起点、纵横以及17K等为佼佼者。

  我们得始终相信一句话:有BAT的地方,就有“硝烟”;有BAT的地方,就没有了“硝烟”。

  看起来很矛盾,其实不矛盾。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BAT就如在玩拼图,拼好了一块,总是要拼下一块的,况且,当“蛋糕”变的足够大了,那么这一块拼图就是时候该“拼”了。

  所以,当BAT插手了这一领域,“硝烟”必定燃起,当然,当他们下定决心玩大的时候,“硝烟”也必定随之而去。没办法,有钱就是任性!

  所以,网络文学真正进入整合时期,是百度开始插手这一领域的时候,也就是2013年7月的时候。百度以1.915亿元的价格从完美世界的手中接手了纵横中文网。当然,随后买下的可不止是纵横中文网。BAT做事一向就是,要么不玩,要么就玩大的。所以,随之,百度又收购了多酷文学、91熊猫看书。直到2014年11月,百度终于完成了网络文学资源的整合,正式成立了百度文学。

  百度先下手为强,腾讯当然也不甘落后。其实说起来,腾讯应该是走在百度之前的,只不过它开始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

  2013年5月,腾讯上线了创世中文网,而领头的正是盛大文学中起点中文网的创始人团队。于是,有着腾讯的支持,短短时间内创世中文网迅速崛起,成为了网络文学界的一流平台。随后,腾讯也进入了资源整合阶段,并于2013年9月成了腾讯文学,旗下整合了包括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以及QQ阅读等资源。

  这远没有结束,2015年1月,盛大文学旗下多个核心公司转移至腾讯名下,腾讯终归走上了“征战兼并”之路。盛大文学与腾讯文学合并,成立了阅文集团。一个新的文学帝国出现了,它统治了网络文学的半壁江山!

  时隔4个月,“三人麻将”中的最后一位选手终于按捺不住了,阿里捉急了:再不出牌,其他两人就“胡”了。

  阿里的优势在哪里?

  拼谁的小伙伴多?阅文集团中有网络文学界的泰山北斗——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湘潇书院、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华文天下等等,好吧,不说了,还有好多说不完,简直能成立一个军队了,“文学帝国”的称号可不是白给的。退而求其次,咱跟百度比吧。乍一看,百度的小伙伴也不少啊,小说站中能排前五甲的纵横中文网、多酷文学、91熊猫看书以及百度书城。是的,这方面,阿里就目前来说是没有优势的。

  阿里说:我专注于移动互联网领域。谁不玩移动互联网啊,要不百度收购91熊猫看书干嘛,腾讯的QQ阅读也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耕耘多年的了。同样,在这一概念上,阿里同样没有优势。

  再说到围绕网络文学,建立一个产业链生态。阿里是有这个想法,但百度、腾讯已经着手实施了。百度依赖其百度平台资源,包括百度视频、百度搜索、百度客户端、爱奇艺、PPS、贴吧、hao123、91手机助手以及百度移动游戏等,全面建立包括动漫、游戏、影视以及周边产品等增值业务在内的文学产业生态链。腾讯就更不用说了,吴文辉一直强调围绕网络文学,建立“泛娱乐”体系,大概就这个意思了,所以它们在这一方面走得更远。所以,虽然阿里手中资源也不少,但仅从这个方面来讲,他已经落后不少了。

  至于其他方面,我们就不一一进行对比了。从总体上来看,阿里在网络文学市场这一块是处于比较弱势地位的。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需要清楚的几个事实是:网络文学领域的兼并还没有彻底结束;阿里财大气粗,气粗到百度腾讯不能比的地步,说白了就是可以任性;在相关资源整合上,其优势同样不会弱于百度、腾讯。

  但不管怎么说,在网络文学的领域上,目前的阿里虽然算不上是一只虎,但至少也是一头狼。我甚至可以想象如今的现状:阅文这只虎,还有百度文学、阿里文学两头狼各站一边,中间围绕着一群绵羊(其他一些网络文学平台),狼目四顾,虎视眈眈!

  之前我说过一句话:有BAT的地方,就有“硝烟”;有BAT的地方,就没有了“硝烟”。其实还有一句话我忘了说:没有了“硝烟”之后,燃起的却是熊熊战火!

  在未来,网络文学市场必定是进一步整合的状态:羊,终究难以在狼虎之中存活。最后,说到阿里欲瓜分网络文学这块蛋糕,我个人观点是:虽迟觉,但未晚。但至于他能从中分得多大一块蛋糕,这就需要看其手段了。

  对于阿里文学,我拭目,我期待!

  来源:博客虫投稿,作者公众微信号:博客虫(ID:blogchong) 关注前沿IT技术,最新最热IT时讯,分享工作经验吐槽!

2015年6月1日星期一

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人尖叫

  没有内容的营销就是放空枪,一声巨响,毫无营养却镇伤内脏。是的,就是一坨干巴巴的硬广,毫无技术含量,劳民伤财,损兵折将。

  靠吆喝声吸引过来的顾客,大多是一次性顾客,不是贪便宜就是贪便宜。而靠内容吸引过来的顾客,大多是对你有些感情的,或者是将会对你产生感情的。

  我们都希望做出一些经典的内容,让顾客吃了之后就像吃了撒尿牛丸一样翩翩起舞,欲仙欲死,然后死心塌地消费你,念念不舍地记住你,甚至,骚里骚气地爱上你。

  可现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苦逼了一番,最后终于证明了自己是个傻逼,做出来的内容不是被人嘲笑就是被人鄙视。更惨的是,嘲笑和鄙视你的人就那么几个,还是你认识的亲朋好友,因为你的内容没有多少人看到。

  看着自己被自己这么蹂躏,心里是不是像打翻了一桶冰水,拔凉拔凉的?受伤的时候,不要用心灵鸡汤麻醉自己,也不要用二锅头自欺欺人,你要做的,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愉快地提升自己。

  为什么你熬了好多个通宵做出来的内容却付诸流水?为什么你做内容的时候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看结果的时候却像哭丧一样烦闷?为什么你每次都以为别人会赞一万次,结果连鸟都懒得拉屎?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同一个答案:你的内容不能让人尖叫。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人尖叫呢?个人认为,无论是一篇文章、一段视频还是一张图片,要让人尖叫,都需要具备以下属性:

  大前提:搞清楚你想让谁尖叫

  这是你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试图然所有人尖叫是很傻很天真的,每种内容都有它的特定受众,就像你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满足所有人。

  所有,第一件事是确定你的受众是谁。除了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人通常在想什么,痛点和痒点在哪里,你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怎么解决他们的痛和痒。是的,一个人通常都是浑身痛痒,需求一大堆,你要考虑的是你可以满足他们的哪一部分需求,而不要试图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

  在充分了解了你的受众之后,你才能开始考虑什么样的内容能够让他们张嘴尖叫,否则就是你张嘴哀嚎。

  圈定了一群人,并且摸清楚他们的脾气之后,怎么用内容让他们尖叫?个人认为,让人尖叫的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属性:

  有创造性

  经典的内容我们都很认可,很愿意分享给别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流传很广,大家都在看。这种内容通常都被模仿改编烂了,万变不离其中,谈不上什么创意。我们看到这种内容的时候,通常的反应都是“嗯,很有道理”,但是不会尖叫。

  人只会认可已经知道的东西,不会对他们尖叫。但是那些新奇的东西,却可以让人尖叫。创造性代表了稀缺,代表了新奇,会给人一种“哇,第一次见”的感觉。尖叫通常是装不出来的,只要你的内容让人意想不到,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叫起来。

  怎么才能让内容有创造性呢?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需要天赋的。其实也没那么玄乎,很多东西都是技巧性的。就像前面在《怎么让更多的人点开你的微信内容》一文提到的,除了要了解你的用户需要什么,还要弄清楚在你的领域内,已经存在哪些内容。那些已经存在的内容,大家都已经见过了,就不会对你拿过来的东西尖叫了。

  对于某样东西,用户的需求是不会变的,而且通常就那么几种。比如对于牛奶这种产品,大家的需求就是营养美味、新鲜、无污染等等。对于无污染这个需求,可能很多人会给大家介绍奶牛的生长环境有多么天然纯净,但是也有人会讲述“一头奶牛的一生”,后者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可能会更大,而且内容方面也更有创造性。

  主题聚焦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那种东方一枪西放一炮的电影通常会让我们很迷糊,看到结尾时,我们最想问的问题通常就是:它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种电影一般被誉为烂片,因为它连最基本的 表达清晰都没有做到。它不是留给别人思考的空间,而是让别人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思考。

  所以,做内容的时候我们主张一次只讲一个故事,不要节外生枝。在主题唯一性的前提下,再通过多种方式去增强表达效果,当表达的效果被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可能让人尖叫。就像挖掘机技术,一直往一个方向深挖才有可能有井喷的效果,这铲一下那敲一下通常什么都捞不着。

  例如,一部讲述“大学生毕业头一年的辛酸”的微电影,所讲的故事是有一个主线的,所有场景都围绕这根主线上下浮动,比如吃饭、租房子、恋爱、过年回家这些场景,但是浮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如果某个场景占用的时间过长,超出浮动范围,就会分散主题的表达威力。整个看下来,感觉就像一个人说话没有重点一样,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形式简洁

  不要以为形式只是个形式,它还是蛮重要的。如果认为有了创意就可以不注重形式,就相当于一个人有了内涵就可以不注重形象一样。营销不是装深沉,所以,“看起来怎么样”还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看起来怎么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给会让人对你的内容有一定的辨识度,比如是否有创意、是否丰富、可读性等等。另一方面是内容把观众引进来的难易程度。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观众获取内容的大概意思的难易程度。一般人消化内容都是先获取大概的内容框架,看值不值得读。比如一篇文章,他可能先瞄一下开头几句和大小标题,如果觉得不值得读,就不会再深读了。如果文章的形式毫无层次感,都是一片文字,那就让人无从下眼了,这样的形式自然也会堵掉很多观众。这对于音频和视频内容来说更加敏感。

  要让内容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形式上就要做到简洁。简洁的形式可以让人一下子知道明白内容讲的是什么,值不值得看。简洁的内容通常没有多余的字眼来干扰视听,比如公众号中的逻辑思维、杜蕾斯就做到很厉害。

  总结一下

  要让人尖叫,首选了解你的人,然后用出其不意的创意来刺激他,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

  来源:张飒的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创业公司被抄袭后如何逆袭

  5月中,创业界内应该都有耳闻问卷网被京东抄袭的消息。为了维权,问卷网的产品经理在微博上向京东发起了控诉,但是京东调研以“行业共识”草草的解释了这件事。虽然问卷网后期还向京东递交了律师函,但是至此之后,并没有听到更多消息,是否起诉也不得而知。

  不过,这件不大不小的事,却引发了创业圈的一阵讨论,因为被抄袭,是每一个创业公司都可能遇到的情况。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公司被抄袭后,逐渐落寞的案例了。IE抄Netscape后,Netscape于2008年停止服务了。Office Word抄Lotus Word后,迅速形成行业垄断。因为抄袭而灭亡,导致了小微企业对巨头产生恐惧,这种恐惧,最明显的莫过于曾经游戏公司对腾讯的恐惧。

  但是巨头染指,创业者就只有死路一条?我看未必!

  虽然创业公司在资金,人才,经验和管理上,都难以与大公司匹敌,但是就算同质化竞争中,创业型公司还是可以凭借一些优势脱颖而出。

  第一:创意,努力玩出新花样

  创业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在产品被抄袭的时候,第一反应,就应该更加用心的打磨产品,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算小而美,也能在市场内屹立不倒。在文章开头的抄袭事件中,问卷网就偏向这样的案例。在线调研是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问卷网一上线,就和开拓了新的运营模式,免费。这是当时所有的在线调研行业所不具备的特质。凭借这个优势,问卷网在调研这个小市场中,迅速获得了大量用户。同时,问卷网在产品的更新迭代上一直保持高速,其优良的用户体验,也是帮助其留住大量用户的法宝。最终上线不到2年时间,成为业内领袖。

  虽然相对于烧钱的立竿见影,靠产品和创意去获得用户的效果,明显不如意。不过,依靠创意和产品获得的用户是最忠实的。如果问卷网能够在未来静下心来打磨产品,加大力度提升用户体验,在未来的调研市场与巨头分庭抗礼的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

  第二:优质的服务,用超预期服务虏获用户

  中国消费者看中两点:便宜和服务好。在拼价格的过程中,巨头企业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服务,却需要用心。海底捞的服务,有口皆碑。海底捞并不是第一家做火锅的企业,它的服务也不是没有人模仿。但是为什么海底捞火锅品牌依然屹立不倒?

  因为,它的服务,永远超出你的预期!

  如果只是微笑,礼貌,折扣这种老三样都服务,再优质,也无法让客户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海底捞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火锅行业屹立不倒,离不开其超预期的用户服务。我曾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顾客在海底捞用餐后,询问服务生能否将桌上剩下的西瓜打包。服务生没有打包桌上的西瓜,而是将其倒垃圾桶后从后厨拿出一个完整的西瓜打包好,交给顾客带走。很显然,顾客被震惊到了,因为她原本只是想要几片吃剩的西瓜,但是海底捞却给了她一个西瓜。这种超预期的服务,让许多同行业者只能惊叹逆天,而抄袭者,也只能望其项背。

  第三:尝试颠覆和突破

  手机的抄袭事件并不少见,苹果和三星的抄袭战也打的惊天动地。,就市场占有率而言,三星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为25.8%,而苹果手机仅12.7%.巨头抄袭,并没有对苹果造成任何影响。苹果手机依然是公认世界上最好的手机。这一切,只因为苹果具有颠覆的精神。

  颠覆,是很难做到的。一个品牌必须有勇气去尝试,去创新,去试错,更重要的是有勇气去罔顾市场原有的规则。最具有代表性的颠覆者,就是乔布斯。乔布斯一直是个有颠覆精神的人,他不承认品牌公司现有的玩法,也不去顺应现有的产品功能,也从不循规蹈矩。相对于其他人,乔布斯是个纯粹的产品人,他只是在打造产品。他带领的苹果常,在新品中给人以惊喜,而相反三星已经因为新品没有惊喜,让人们失去期待,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这足以说明颠覆是非常重要的。私以为创业公司在面对巨头的抄袭和竞争,如何能做到时不时给用户以惊喜,是一家创业型公司是否能异军突起的重要标志。

  创业企业在被抄袭后,除了要积极的思考如何应对巨头的竞争外,其他方面完全不应该太过悲观。因为巨头的侵入,也未必就是坏事。如同文章最开始提到的京东抄袭问卷网,进军调研网站,侧面显示调研行业被京东看好。在线调研,相对于时下的o2o上门,b2c等模式而言,是比较冷门的行业。巨头的介入入也可以引发人们对该市场的重视,毕竟用户也需要被教育。或许巨头的介入可以帮助创业企业教育用户。所以,“抄袭”,不一定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就看创业企业如何去把握它。

  来源:chris投稿

2015年5月31日星期日

关于携程瘫痪事件“真相”的5点疑问

  5月29日凌晨4点15分,携程官方微博发布声明:5月29日1:30分,经携程技术排查,确认此次事件是由于员工错误操作导致。由于携程涉及的业务、应用及服务繁多,验证应用与服务之间的功能是否正常运行,花了较长时间。携程官方网站及APP已于28日23:29全面恢复正常。对用户造成的不便,携程再次深表歉意。

  至此,5月28日在整个中国互联网掀起轩然大波的“携程5.28瘫痪事件”真相水落石出。这条迟来的真相显然无法让业界信服,为什么迟迟不公布瘫痪原因?为什么在携程公布所谓“真相”之前已经有业界提前公布?为什么携程低级安全失误一犯再犯?

  显然,携程5.28事件所谓真相疑点重重,值得我们去逐一思考,携程到底还隐瞒了什么?

  为什么业界提前就知道是“内鬼”

  携程5.28瘫痪事件发生在上午,说明是内部人员所为的真相是在29日凌晨发布,然而在5月28日下午时,就有多位网络安全资深人士向速途网透露携程事件系内鬼所为,并非如支付宝的外部原因导致的故障。为什么业界人士提前知道内鬼所为?携程瘫痪事件发生之前,携程内部到底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迟迟不公布瘫痪原因?

  一般来说,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偶尔发生故障在所难免,但绝大部分情况下互联网企业能够第一时间解决,而如果第一时间无法解决,则第一时间也会说明故障原因,以此来打消公众的猜测和恐慌。 携程方面,第一时间如果无法解决故障,也应该告知用户和公众故障原因,但为什么直到当天深夜才将原因告知用户?公众的知情权真的这么难保障吗?

  为什么不公布真相细节,失误操作的原因是什么?

  既然已经查明了系内部人员导致了此次故障,携程为什么不公布具体原因? 到底是内部人员操作失误还是蓄意攻击? 如果是无意导致的过失,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宣布“这次事件是因为内部人员失误操作,并非传言的数据被物理删除,我们已经严肃的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如果是蓄意攻击,那属于家丑,不好外扬可以理解,但造成如此的的损失,是否应该给广大消费者除了道歉之前的其他赔偿呢?

  艺龙为什么也瘫痪了?

  携程在瘫痪后,建议用户访问艺龙网。但随后艺龙网也跟着瘫痪,无法访问。携程作为艺龙网第一大股东,是否应该分别说明这两起网络瘫痪事件?另外,艺龙和携程不管是管理体系还是服务器的机房线路均是独立分开的,艺龙遭遇的这次网络瘫痪和携程的瘫痪是否有直接关系呢?还真的只是一场巧合?

  为什么携程频发低级网络安全事件?携程内部到底怎么了?

  携程作为中国最大的旅行网站,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非常低级的网络安全事件?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携程为什么没有能够从泄密门事件发生后升级安全体系?携程内部到底怎么了?

  在笔者看来,携程连续多次出现非常低级的网络安全问题,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问题,更是管理层面出了漏洞。说明了我们传统的互联网巨头在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业务和产品本身,忽略了基本的管理规律,如果不完善公司制度和管理机制,携程即使这次不出问题,下次也会出现其他严重问题。

  附录:携程5.28瘫痪事件回顾

  5月28日上午11:09,携程称因为部分服务器疑似遭到不明攻击,导致官方网站及APP暂时无法正常使用。

  5月28日下午14时许:携程瘫痪事件刷爆微信朋友圈,引发各种原因猜测。

  5月28日下午15时许:携程网站声明暂时无法提供服务,正在紧急修复,并且官网顶部提示用户访问艺龙旅行网(笔者注:近期携程成为艺龙网第一大股东)。

  5月28日下午17时许:艺龙网瘫痪,无法访问,30分钟后艺龙网恢复访问。

  5月28日23:29时,携程官方微博宣布经技术人员抢修,携程官方网站及APP全面恢复正常。经过排查,携程郑重声明,数据没有丢失,预订数据也保存完整。

  5月29日凌晨4时:携程宣布此次事件系内部人员操作错误导致,而此前5月28日上午携程方面的口径是“疑似遭到不明攻击”。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5年5月29日星期五

谷歌发布照片应用Google Photos

  5月29日消息,北京时间凌晨消息,谷歌今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会上,谷歌正式发布了旗下新款照片应用Google Photos,这是一款云端照片、视频存储和管理工具。谷歌同时宣布Google Photos今日登陆安卓、iOS和网页平台,没有存储量的限制,可以无限免费的存储云端图片和视频。

  在照片和视频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难管理的现实情况下,Google Photos可以给这些资料一个家。据Anil Sabharwal介绍,Google Photos可以自动同步用户所有终端设备上的照片视频。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Photos可以将用户的照片视频自动分类。用户可以方便地管理自己的影像。

  通过深度学习,用户不用标注,Google Photos能够自动识别出相关的人物及事件。只要选中照片中的某个人物,设备中关于此人的所有照片就会全部显示出来。

  Google Photos同时具备了视频编辑功能。用户可以将照片组合成动画短片,并可以加入一些特效,增强视频的趣味性。

  另外,谷歌把照片分享功能做了增强和简化,可以对Google Now说“get a link”,然后就自动对每张照片生成一个链接,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享这些链接。

  谷歌宣布,用户在Google Photos没有存储量的限制,用户可以无限制的免费存储自己的照片和视频等资料。并且从今天开始提供,支持Android、iOS和桌面网页平台。

携程瘫痪映射出的企业数据管理乱象

  继支付宝昨天被一个农民工大哥的锄头打败之后,今天,携程也“挂”了。今天的头条是属于携程的,CDN、联想+范冰冰、黄晓明+baby已经哭晕在厕所。

  携程故障现在已经发生了4个小时,依然未见恢复迹象,这是继前不久网易全服务趴下,到昨天支付宝光纤被挖掘机挖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巨头被各类安全事件挖的体无完肤,深其原因,还是因为国内企业对安全问题的漠视,大家都忙于业务、忙于竞争,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一线业务中去了。

  特别企业数据的管理和保护这个领域,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这和国人的观念不无关系,就像买保险一样,大家都抱着侥幸心理,万分之一的几率,但是万一发生了呢?有一个数据可以例证,到微博上搜索一下备份,上面有近1亿条用户记录痛哭流涕的抱怨自己没有及时备份个人数据而终身遗憾,或遗憾终身!

  今天携程事件,据说是内部人为删除了所有的数据,包括服务器的根目录数据,相信备份肯定有,毕竟是上市企业,有严格的审计过程,数据如何管理、如何备份和恢复、涉及到哪些流程、有没有权限管理,应该都有四大会计所来做审核。我的一个朋友,当初在1号店负责运维时,因为1号店被沃尔玛收购,作为上市企业的关联交易公司,当时沃尔玛派KPMG来做详细的审计,核心岗位和管理层都被做了访谈,并出具了详细的操作流程,他亲自参与这个过程,审计是做了,但在执行人心中是非常没有底气的。这位朋友之前呆过的几个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有做数据管理流程和备份恢复服务,但是因为这些安全业务比较边缘,所以在整个公司关注程度很低,并没有落到实处。

  所有的公司都有做数据管理和备份,无论是小微企业老板自己手动用U盘或者硬盘拷贝、还是大的互联网公司有专门的运维人员专项负责、传统的中大型企业用专业的软硬件工具,关键是99%的公司都没有做数据管理流程、备份和恢复的演练,恢复的数据到底可不可用,如何快速的恢复等操作演练。

  再来看看欧美环境,再小的一家公司,都有专业的数据管理软件或者专业的IT维护人员,他们极其重视数据,视数据为企业生命,所以在欧美,做数据管理和保护的IT公司不下500家,像IBM、HP、Dell、EMC、赛门铁克、康沃、飞康、爱恩铁山、CA、carbonite这些老牌的上市公司,还有很多新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如Datto、code42、durva、Rubrik等企业。而中国该领域企业少之可怜,国内的IT软件公司绝大部分是代理欧美产品,极少数是自己维护开发,无法保证专业性。

  有消息称,此次攻击直接导致了携程网站的数据库被删除。接连发生在互联网巨头身上的灾难,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安全是细活,但安全更是无绝对的,无论工作做得多细,团队的技术实力多牛,都无法做到绝对安全。数据备份作为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有效杜绝人为原因和技术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通过数据备份的分布式管理,将代码、数据库、文件等进行异地容灾保护,加上有效的集中管理平台,就可以在数据发生损坏或丢失时自动进行恢复。

  目前,国内在企业数据管理和保护该领域企业只有多备份等少数几家公司,国内的IT软件公司绝大部分是代理欧美产品,极少数是自己维护开发,无法保证专业性。究其原因,数据管理要做的非常专业实属不易,该领域属于基础技术领域,要与各类操作系统、硬件平台、文件系统、网络和安全领域交互,比如分块、去重、压缩、上传下载、增量、加密、索引、存储分层、海量小文件、备份和恢复时间窗口、集中管控等综合技术难点。传统的IT企业不愿意做基础研发、还靠代理或者买单机版软件垂死挣扎,新型互联网企业不愿意做也看不上这个不性感且极度垂直的2B领域。

  最后,想问一下,晚上去股市抄底携程靠谱吗?

  来源:投稿,作者:程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