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星期四

移动互联网给社区带来机会

  最近几年,我们听到的关于互联网领域资本投资的新闻,最多的除了BAT的兼并收购、排兵布阵,便是一家又一家垂直社区获得风险投资的消息了。妈妈圈获得腾讯5000万人民币注资,美柚获得了海纳亚洲领投的3500万美元投资,美啦美妆获得IDG领投的2000美元入股,等等,不胜枚举。

  同为社区,一方面是以美啦美妆、辣妈帮、美柚为代表的新型垂直社区迅速崛起,风头一时无两,另一方面,以天涯、猫扑为代表的传统综合社区、以及地方社区门户的不断衰退,江河日下,天涯Alexa排名不断下降,猫扑将总部搬迁至南宁,可谓冰火两重天。

  到底是何原因?是社区过时了吗?还是天涯、猫扑养尊处优,变得不思进取了。为何社区出现一面兴盛,一面衰退的现象呢?从案例来看,妈妈网这个在PC时代就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区在移动端的妈妈圈没有衰落,相反却越来越活跃,成为资本的宠儿,成为移动社区的典范。

  论坛已死

  似乎社区这个已经诞生30年,曾经创造无数热门话题、新兴词汇,无数大人物由此从无名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网络平台(雷军、马化腾、丁磊等,都曾经是混BBS的老手),似乎走到了末路,将就此消逝于互联网发展洪流。是吗,是真的如此吗?

  细致地来讲,是论坛BBS已日暮西山,真正的社区正在新生成长。论坛这个电子公告牌系统,这个延时的公共发声的古老平台已经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公共发声不再成为一种特定时代下渴求与奢望,而变得习以为常,人们进而寻找一种更体现自我个性的平台。当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内心变得更加焦虑,人们希望找到一种更快速的交流工具。

  社交革命

  科技以人为本绝非只是空洞的政策宣传语,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从解决政府、企业的需求,IBM的大型机时代;到解决个人的工作娱乐需求,微软的PC,苹果的Mac的推出;到现在人的基本欲望、情感、诉求的表达,Facebook、微博的兴起。10年前,人们在网络上交流形式,主要是文字的发言回复,鲜有真实的个人头像;10年后的今天,各种自拍、晒哇、语音、小视频无处不在。

  有人说,明星微博晒娃,是因为某档热门的亲子节目,是因为他们想赚钱,让我们驳斥这种无稽的观点,看看你自己作为普通人的行为就知道了。人们要交流,要表达,也要彰显个性。谁会有精力天天去论坛BBS愤世嫉俗、发表公知的言论呢?没有人说那种言论不重要,个体个性的表达本身就是对开放社会的一种促进。

  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免除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免费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互联网更彻底更深入介入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如果说PC时代下,互联网应用的场景是一台固定桌子与一台可以挪动半个身为位的椅子的话,那么移动时代下,互联网应用的场景将是任何时候、任何场所。谁会有空天天盯着屏幕刷新最新的帖子,打开个人中心查看最新的消息,一个智能手机震动提醒就够了。

  同时,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与功能多样性,允许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送照片、语音和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交流平台既能满足人们交流的即时性,又能表达社交个性,彰显平民特色,让人们逃离论坛BBS也见怪不怪了。

  社区新生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所带来的改变便是传统的论坛BBS衍变为真正的社区,从弱社交关系演变为强社交关系;从弱用户个性到强用户个性;从倾吐发声的外在平台到表达自我的无形网络;成为一个从社会学定义真正的共享共同价值观的社会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个人在其中获得一种安全感与超出一般社会关系的某种肆意的自由,意即归属感与表现欲。新型垂直社区以特定人群,如兴趣、身份、职业为切入点迅速发展壮大,并提供其对应的消费需求进而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内容生产聚变

  PC时代社区的互动行为可以用“看帖”、“发帖”、“回帖”来形容。而在移动端,“互动”的行为变了,一个最直接的说明就是,以前你可以为一篇帖子敲键盘敲一天,现在你能在手机上打字一小时吗?

  因为手机智能传感器(摄像头、话筒、重力感应)的缘故,各种晒照片、语音、短视频等的互动行为已全面代替发帖。但这不代表这种琐碎随意的短内容交互无价值,更为频繁的“发帖”行为加速了信息交互速度,使社区由如课堂老师讲—学生发言沉闷模式,发展为日常对话活力模式,社区变得更为有生机力。

  兴趣而生

  王家卫《东邪西毒》里欧阳锋有一句台词:每个人都有自己执着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完全浪费时间,他却很在意。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没有共同的兴趣与话题,聊不到一块,也玩不熟。垂直社区以此为出发点,并深入贯彻交流的即时性与社交性,使得因兴趣而走到一起的陌生人,慢慢熟悉,兴趣社区变成熟人社区,如同现实的小区一般,沉淀了用户的社交关系,并还提供相应的消费需求满足,就不会轻易搬家了。而提供的需求满足,正是垂直社区的商业模式,当广告不再像广告,既让用户满意,也符合移动端可行的广告展现方式。

  垂直细分—未来之主流

  由上述种种事实论据表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时代已经完全到来。不断分裂的“元需求”创造出了无数个个性垂直社区,这些社区彻底瓦解综合社区。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未来,泛泛的通用的大众市场,将会彻底消失。

  对于综合性社区与地方社区门户而言,移动端社区的垂直化运作将是无可逃避的选择。对此,数百万个微信公众号中排名前列粉丝数上百万的“美食”、“旅游”等个性公众号便是最佳的证明。

  来源:投稿,作者:傅瑞栋,深圳周百通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运营经理。目前在运营OpenCom—开放的移动社区引擎,专业免费为地方互联网从业者打造移动社区+O2O电商App的平台。微信公众号“wwwzbt”。

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

阿里市值超腾讯百度京东总和背后

  2014年的双11如期而至,这一天仅仅天猫和淘宝平台销售的产品就超过了中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以上。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双11开始后的38分钟交易额突破100亿,7小时后突破200亿,按此节奏2014年的双11交易额会达到500亿人民币左右。

  11月11日0点到来的时候,伴随着交易额的上涨,阿里巴巴的股票也一路疯涨,截止收盘阿里巴巴股价超过119美元,市值达到2994亿美元。按此计算,阿里巴巴一家的市值超过了腾讯(1540亿美元)、百度(866亿美元)、京东(358亿美元)、360(90亿美元)、网易(120亿美元)、搜狐(19亿美元)6家中国互联网巨头总和。

  阿里巴巴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家真正意义上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帝国,但纵观今年的双11来看,阿里并非不可战胜,阿里也不会独享双11的成果。留给第三方电商平台和线下商户的机会还有很多。

  2014年开始双11增速会大幅度放缓

  2009年5000万,2010年9亿,2011年55亿,2012年191亿,2013年350亿.....通过历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双11快速增长的时间已经过去,2014年会大幅度放缓。所以我对2014年双11交易额的预告是500亿人民币左右,不会出现像外界预测的600---700亿交易额。

  线下商户纷纷开展双11促销

  或许很多人已经看到了,近期我们去大街上或者商场逛街,发现为数众多的线下商户也纷纷开展各种双11活动,其折扣和营销力度不亚于那些淘品牌们。线下商户纷纷觉悟,开展各种双11促销活动,从一定程度上会分流一部分天猫、京东的客流,尤其是从11日晚上7点以后分流会明显加速。

  其他家电商和垂直电商迅猛发力

  除了阿里以外,国内其他主流电商平台和垂直电商网站在双11交易额都实现了大幅增长,以下是笔者收集到的几组数据:

  11月11日早上8点,汽车之家公布了通过汽车之家网店订购汽车的数量。截止8点,汽车之家疯狂购车节订购总量为11197辆,订购总金额达17.42亿。

  国美在线在11月11日凌晨宣布,开始10分钟后,大家电销售60360台,订单额突破2个亿!无线占比50.8%!比去年劲增10倍

  酒仙网宣布,双11开局后,10分钟内卖出了100万瓶酒。据了解,今年参战酒仙网双11的供应商数量由去年的198家增加到423家,增幅高达114%,促销产品SKU更是达到了上万种,其中不乏五粮液、郎酒、汾酒等著名品牌。

  苏宁易购宣布,截至01:00,苏宁易购PC端和移动端同时在线人数峰值达到206万,主力品类彩电50寸彩电售出20017台,对开门冰箱销售20212台,油烟机销售21961套,手机销售100257台,平板电脑销售35689台。母婴销售252120件,超市食品销售312569件。

  中粮我买网宣布,1秒钟卖出去16873个商品,10分钟后卖出5万多盒牛奶,12600多个进口啤酒(大家没有看错,我买网官方宣布的计量单位是“个”,不是“件”),同比增长400%。

  京东、聚美优品、当当等平台还没公布最新数据,不过基本上每一家都能大幅度超过去年的交易额。

  网民由感性到理性

  三天一小促,五天一大促已经成为电商常态。双11举办的6年来,我们的网民也在逐步成长,依靠所谓的半价促销就想俘获消费者芳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低价”这个标签要被撕去,转而向用户体验和服务提升来努力。也就是,越来越多的网民买东西不在等哪天买,而是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买。

  总结:虽然双11由一家独大到了今天的百家争鸣,但无论如何,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足够巨大,天猫双11还会依然火爆下去,阿里会继续强大下去。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微软宣布完成25亿美元收购Minecraft

  北京时间11月9日早间消息,微软Xbox业务负责人菲尔·斯班瑟(Phil Spencer)周六在Twitter上宣布,已经完成了以25亿美元收购《Minecraft》开发商Mojang的交易。

  斯班瑟表示:“交易正式完成。今天,我们欢迎Mojang来到微软工作室大家庭。我们对于《Minecraft》社区带来的可能性感到兴奋。”

  微软于今年9月中旬宣布,将收购Mojang。微软当时预计,这笔交易将于2014年底完成。而在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当前一个财年中,这笔交易将实现盈亏平衡。在这笔收购之后,Mojang的创始团队,包括大股东和《Minecraft》的开发者马库斯·佩尔森(Markus Persson)将离职。

  佩尔森在交易宣布当天曾表示:“这与金钱无关,而是我理性思考后的结果。”

  Mojang将加入微软的内部工作室团队。这些工作室包括《光晕》的开发商343 Industries、《Forza》的开发商Turn 10 Studios,以及《战争机器》的开发商Black Tusk Studios。在这笔收购后,微软将在欧洲全资拥有两家游戏工作室,另一家是位于丹麦的《麦克斯:兄弟魔咒》的开发商Press Play。

  斯班瑟此前曾确认,尽管微软将Mojang收入麾下,但微软并不打算停止在非微软平台上《Minecraft》的开发。除Xbox 360和Xbox One平台之外,《Minecraft》还有Android、iOS、PS3和Windows等版本。截至今年6月25日,所有这些版本带来的总营收接近5400万美元。

  稿源:新浪科技

流量为王是SEO思维的毒药

  SEO在中国是一种相对神秘的职业,在局外人看来,它好像技术含量很高的样子,怎么跟老爸老妈解释都说不清楚。但是在局内人看来,又经常会有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情绪,他们觉得这种职业很二很苦逼,地位也不咋地。即使有人发财了,也只能闷声发财,因为SEO好像怎么也高调不起来的。反正,这个行业很不明朗。

  自从有了微博微信,搜索引擎好像没有那么受宠了,也是SEO也变得更加黯淡无光了。圈子里流传着这样的恐怖气息:没前途了,没饭吃了,SEO要死翘翘了。

  互联网形势两天一小便,三天一大便的,如果SEO不能及时把发霉的老观念排泄出去,那就真的是死有余辜了。当洪水冲过来的时候,死得最快的方法就是一动不动。现在搜索引擎在流量把控上不再一柱擎天了,SEO要跟着转变的正是那个流量为王的脑残思维。

  流量啊流量,我们做SEO的初心,不就是为了那让人死去活来的流量吗?不忘初心,死得更快。流量为王,也是一头狼,如果你控制不了它,最好不要把它引进来,否则就是引狼入室。

  传统的SEO思维就是通过关键词排名来获取流量,而且喜欢冲热门关键词;好一点的,就会去做海量的长尾;有资源的,直接自己造一个品牌词出来。无论操作方法如何,目的都是把流量引进来。可是,引进来之后呢?

  是的,引进来之后,就开始碰运气了。我们印象中的SEO都是负责把流量引进来的,至于流量进来之后怎么流转的,则考虑得不多。所以,很多流量进来之后就像迷失了方向,最后也不知怎么的,不知所踪了。

  其实流量有流失是很正常的,你的网站又不是万人迷,当然不可能迷倒众生。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可以让这些流量放任自流了。传统的SEO思维缺的正是对流量进行引导和筛选的思维。如果SEO仅仅停留在引流这一步,就相当于销售停留在“头脑简单向前冲”的阶段,虽然很过瘾,但是很傻很天真。

  对流量进行引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体验,目的是通过优质的内容和巧妙的内容关联把访客一步步引导到交易页面,最终完成交易。而进行流量筛选则复杂得多,需要进行持续的后续互动,通常需要把访客引导到微博、微信或者邮件列表,用不同的内容把潜在顾客挖掘出来。

  一把做SEO通常都会把这两个过程忽略掉,好一点的SEO也就尽可能地把流量口径调准了,让进入网站的流量尽可能精准。至于对流量的处理,通常没法插手或者不知道怎么插手。结果,SEO成了一门很粗糙的推广手段,在微信微博这种平台兴起之后,SEO就显得更没有人情味了,因为微信微博可以更加近距离地跟客户对话。

  其实只要关键词调好了,从搜索引擎进来的流量质量还是很高的,只不过进来之后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冷冰冰的网站,这些流量就很可能就四处逃窜流失掉了。如果你现在还是通过拼命发布文章来导入长尾流量,甚至通过疯狂外链来冲热门关键词排名,那就要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么苦逼了。做好SEO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千万不要被旁门左道伤了筋骨,最后留下一个“切”字就改行了。没有做好,一定是方法不对,而不是没有前途。

  来源:投稿,作者:张飒的博客,原文链接

2014年11月7日星期五

微软Office移动版正式免费

  微软今天宣布,iPad、iPhone和Android版Office套件将正式免费。这家软件巨头希望借助这一意外之举加强Office的移动战略,吸引用户继续使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编辑各种文档。

  在此之前,iPad用户虽然可以通过苹果App Store下载包含Word、Excel和PowerPoint在内的Office应用套件,但必须付费购买Office 365云办公套装,才能创建或编辑文件。Office 365家庭版的价格为每年518元人民币,最多可供5台PC或Mac,以及移动设备共同使用。

  从今天开始,用户再也不需要使用Office 365订阅服务来编辑文档并将其存储在云端。此前几天,微软刚刚宣布与云存储公司Dropbox达成战略合作,将该服务整合到桌面、移动和网页版Office中。用户现在可以下载iPad版Office,并将所有文档存储到Dropbox中,但却无需支付给微软任何费用。

  微软今天也将推出全新的iPhone版Office和Android平板电脑版Office预览版,并且都将整合Dropbox。

  微软的这一计划令很多人惊讶不已,但该公司却表示,此举的目的是将免费的网页应用推向移动设备。“这是我们战略的一种延伸。”微软Office营销主管迈克尔·阿塔拉(Michael Atalla)说,“这并非彻底的战略转变,只是现有战略的延伸。”微软通过互联网提供免费的Office应用,阿特拉表示,由于最近的开发模式发生了变化,使得微软可以对移动客户端开放编辑功能。

  “我们把通过网络提供的相同用户体验,引入到iOS和Android原生应用中。我们希望确保用户可以在各种设备中提升效率。”他说。

  使用移动版Office的消费用户可以免费获取该应用,但微软仍将继续对企业用户收费。Office 365订阅用户只能对企业版OneDrive和企业版Dropbox中存储的文档进行编辑,表明微软仍将继续通过数以千计的企业用户创收。

  “我们仍将在此基础上提供附加价值。”阿特拉说,“订阅这些服务仍有价值,最明显的就是在商业领域。而在消费领域,我们也会提供先进的创作、分析、展示功能,以及没有上限的OneDrive存储空间。”微软还将对部分图表元素定制和追踪修订功能作出限制,只允许付费用户使用,使之成为收费功能。

  微软此举的关键目的是让Office在移动领域脱颖而出。该公司的竞争对手可以轻而易举地为iPad、iPhone和Android开发免费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收费功能。微软Office套件虽然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却面临着巨大挑战。倘若有一款免费的iPad办公应用可以提供便利的使用效果,便会降低用户对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依赖。基于手势的CloudOn Office文档编辑应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苹果也为新iPad的用户提供免费的iWork办公套件,iPad版Paper应用同样对Office构成了威胁。微软的危机在于,用户或许很快就会意识到,他们无需使用Office,仍然可以创建简历和个人文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使用免费应用呢?

  虽然微软永远不会承认,但真正促使其针对移动平台部署转型战略的,还是该公司面临的各种威胁。“我们希望在所有设备上,为用户呈现他们喜欢的Office创作体验。”阿特拉解释说。这种核心创作体验可以继续加强Office用户的忠诚度,避免消费用户和企业用户的流失。除此之外,这项战略还可以吸引更多用户购买Office 365服务,以获取额外的存储空间,并在PC和Mac上使用Office。

  微软此举虽然很大胆,但却是为了防御,这将迫使竞争对手不得不另辟蹊径挑战Office。

2014年11月6日星期四

互联网品牌的尴尬:粉丝并不是用户

  粉丝是互联网的一道主食,有了大把的粉丝,就不愁没有饭吃。但是,吃粉丝又有点像吃快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部分粉丝一煮就烂,经不住锤炼,于是“品牌忠诚度”这个词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是的 ,在离婚率一路攀升的形势下,品牌忠诚度也每况愈下。这两种现象好像扯不上关系的样子,但它们俩应该都被互联网蹂躏了一把:互联网打开了我们的眼睛,方便了Ta与Ta的互动,选择多了,就凌乱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谁变得更好或者更坏了,人性没变,只不过遇到了新事物而已。

  中国的粉丝经济为什么能搞起来?

  粉丝经济的大红大紫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大量的人口搭上互联网这辆便车,就算芝麻蒜皮的小事也可以被炒得沸沸扬扬,在地球上可能也就中国有这个条件。中国的人口数量、网民数量、手机用户数都还在上升,而且后两者空间还很大,所以,一切的加速度都很大。一切的狂热,都围绕这个加速度在转。因此,“博人眼球”、“砸钱赚吆喝”这一类短平快的品牌策略很流行,因为仅仅这样就可以赚到不少钱了,哪有空跟消费者慢慢谈感情啊。

  所以,粉丝经济就是赚快钱的生意。这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当下中国互联网适合这种经济存在。有快钱赚的时候,有哪个正常人愿意慢悠悠地去构建一个品牌出来?天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现在是狂热期,还没到沉淀期,所以不必像某些专家那样忧心忡忡,或者红着眼批判中国的企业乱搞一通。还没到浪潮退去的时候,裸泳就是最爽的。

  粉丝并不是你的用户

  粉丝这个词的背后,默认就是一个群体。既然是群体,跟风的成分很多,也就是说粉丝们其实并不深爱某个品牌,而是听到周围的风声之后一头钻进去凑热闹的。是的,他们要的就是参与感,这些参与感是以他人的参与作为基础的。当哪一天某个粉丝团要解散的时候,通常只会留下某个品牌孤伶伶地呆在那里,即使哭得很大声,也不会有粉丝回来给它安慰。

  果粉们大部分并不是一般的粉丝,而是苹果的真实用户,因为他们认同的是苹果那种酷毙的科技感;而米粉们可能仅仅是粉丝而已,不能算是真实的用户,他们可能只是被饥饿营销饿坏的一群人。所谓用户,必须是真正认同你和信任你的人,而不仅仅是跟你做买卖的人。用户在你犯毛病的时候会理解你甚至宽容你,而粉丝则很容易就会一哄而散,甚至跟你翻脸。

  所以,即使粉丝经济能让你赚很多钱,也不要忘了粉丝大多数并不是真实的用户。既能在粉丝经济中捞到钱,又能用心培育用户的,日子就会好过些。

  拨开粉丝找用户:不要玩个人秀

  以人为中心是粉丝经济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很多公司往往是带头人先出名了,再顺便提一下这个品牌。个人觉得,这很不利于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褚时健的橙子、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还是苍井空的Bra,看似都很热,但是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冷下来之后也许就热不起来了。我承认有些人是世界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人气资本用完之后,再拿什么出来支撑这个品牌呢?尤其是当我听说她的女性用品吸引了很大比例的男性朋友之后,我就知道她仅仅是出来卖的。

  把一个人捧红当然比塑造一个品牌容易得多,前者只需要短平快地打广告,而后者需要日积月累地深耕。广告容易吸引眼球,但也容易被人遗忘;而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之后就势不可挡了。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广告和故事都是不可缺少的,前者像一道好菜,后者像主食,都不应该缺,尤其是主食更是刚需。

  只吃菜不吃饭可能很快就会瘦骨嶙峋,只吃饭不吃菜可能问题不会太大。所以,塑造品牌的时候,不能以人作为底牌,否则吸引过来的大多是粉丝,而不是用户。终有一天,你会成为粉丝的弃儿。

  粉丝迷恋你的营销噱头和重磅新闻,用户用心感受你的点滴价值,时刻与你保持互动。“怒刷存在感”是现在很多互联网品牌的生存法则,在这个以加速度为主题的形势下也是很合理的。不过培育品牌的土壤也在慢慢形成,在刷存在感的同时沉下心来输出自己的品牌故事,也许你的互联网道路就会走得更稳妥。

  来源:投稿,作者:张飒的博客,原文链接

智能路由器时代来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智能家庭越来越接近大众了,也影响着很多传统的设备制造商,手机首当其冲,然后是穿戴,高级点叫穿戴设备了,比如手表叫智能表环,接下来会越来越多,比如 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设备,不过最重要的是,这里牵扯到一种关键的网络设备,智能路由器,智能路由器是控制终端和家庭内部设备的网络接口,现在小米的智能路由器已经上市好一段时间了,小米是路由器行业的新进入者,是互联网公司,传统的路由器设备厂商确实要努力了,毕竟传统设备厂商先天缺乏互联网方面的积累,竞争者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激烈,看看各家的情况。

  一、TP-Link

  传统家用网络设备的行业领军者,据说早几年就出货量全球第一了,国内外都占据着最高的市场份额,现在具体的数据不是非常清楚,但行业地位还是有目共睹的,看看TP-Link官网发布的最新产品,Touch&Play Link ,

  TP-Link的产品质量和性能都很可靠,尤其是设计,总给人一种设计情怀在里面,很有灵性,放在家里,看着让人非常赏心悦目,这款最新的主打产品更像是一款概念性产品,不过从功能上看创新不是很大,甚至还没有太多智能路由器的成分在这款产品里,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新颖性:

  1、控制终端集成在路由器上,通过触控配置,这相对而言方便了很多,路由器出问题了,不用老打开电脑来,折腾,最要命的时候很多消费者还不会配置。

  2、访客网络和主客网络分开,这在公开场合相对比较方便,不过在家庭用,这个功能作用也不是特别重要。

  二、腾达科技Tenda

  官方网站暂时没有发布新产品,比较新的产品就是便捷式3G/4G路由器,这类产品主打随时随地Wifi,跟360,小米现在出的随身wifi产品功能类似。腾达在传统设备厂商中,一直紧跟TP-Link,国内外市场份额应该排在第二,产品的性价比是很高的,如果TP的触控产品销量可观,Tenda应该也会很快跟上的,在智能路由器方面,应该还不会那么快有新动向,毕竟TP才走到这一步。

  三、互联网公司(小米代表)

  小米有三款产品,小米路由,小米路由mini,小米随身wifi,出这么三款产品是很有意思的。

  1、这三种类型的产品能大范围的覆盖消费者的需求,小米路由覆盖高端智能家庭,智能办公市场,小米路由mini满足一般家用,低层次一点的消费家庭,小米随身wifi满足个人,覆盖大众消费者。

  2、有智能家庭的影子了,至少概念和定位上已经支持了,支持很多智能家居的接入,集成存储,分发共享,远端控制。

  3、小米是互联网公司,围绕核心的小米手机,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移动生态,所以出了小米电视,现在出小米路由器,都是非常重要的产品。

  对比传统厂商和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总结为3点,值得深思:

  1、智能路由器在技术上只是组合创新,是很多已有技术的组合,比如小米,主要集成了存储,对于小米在手机设备上的积淀,出小米路由设备简直易如反掌。

  2、智能路由器主要作为控制终端和家庭内部设备的网络接口,未来我们只需要用手机或者其他任何终端设备,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方便的控制我们的家庭设备了,虽是方便,但安全问题呢?所以安全就非常重要了,因为穿过智能路由器,就是我们全部的隐私了,何况小米路由器还集成了存储,苹果的泄密事件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

  3、真的需要换上智能路由器了吗?传统网络设备厂商在开始试水新型智能路由产品,我觉得TP这家公司也是非常聪明的,毕竟现在很多家居设备还不具备接入路由器的统一管理,暂时先出来一款概念性产品,有触控的概念,这也许就够了,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这或许也可以扣上一顶“智能”的帽子,毕竟出一款类似小米的智能路由对他们来说也是简单的,步子跟上了不担心, 这颇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诱惑,既然对于大众消费者,大部分家电设备还不支持网络控制,智能路由器的价格又相对贵一些,普通的路由器在100元内,说白了,换了智能路由器大部分功能还用不上,消费者会一下子买单吗? 这也正是小米的高明之处,他的东西性价比都很高,毕竟小米的目标是互联网,不是硬件公司,总的来说智能路由器时代的来临也许还需要点时间吧。

  来源:投稿,投稿人:罗立兵,邮箱:ddshig at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