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也看Google Blogger和Google+的集成

  Google Blogger早先提供了一个集成到Google+的功能,可以将Google Blogger的个人资料以及评论系统转化到Google+,并支持发布博文后的分享功能,今天我对此功能进行了一些测试,感觉不太理想。

  升级Blogger资料到Google+后,博客的作者信息会显示Google+上的名称,在Blogger的管理界面上的Google+选项里,会有两个新功能:一个是设置将帖子分享到Google+,一个是使用Google+的评论系统。

  这两个功能我都测试了一下,感觉都不好用,所谓的分享Google+,是在发布帖子后,给用户弹出一个分享框,让用户手动提交到Google+,而且默认只提交标题。评论系统就更有问题,在Blogger里使用Google+评论系统固然增加了社交特性,但也有很多限制,最重要的问题是,修改博客地址会导致所有评论消失,评论也不提供导入导出功能,那还不如用Blogger原有的评论系统,更保险更安全一些。

也看Google Blogger和Google+的集成

  当然也有个好消息,用户可以升级Blogger资料到Google+后,选择“降级”回到Blogger资料,继续使用Blogger原有的功能,如果开启了Google+评论,需要先关闭Google+评论后,再降级回去,降级回Blogger后,那些Google+评论将会自动消失。

  总的来说,目前Google Blogger和Google+的整合我不是很满意,我理想中的整合应该是更深度的整合,也就是将Google Blogger的功能完全集成到Google+中,就像Facebook里的博客日志功能一样,让Google+能发布多图片多视频的文章,并支持绑定域名。虽然Google+的评论系统比较强,并且交互效果强于Blogger,不过Google+目前的URL对SEO不太友好,如果支持PermaLink的话,再支持RSS订阅,应该可以替代Blogspot,话说Blogspot应该也好几年都没更新了吧,很难说下一个被Google咔嚓的会不会就是Blogspot。

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

互联网发展的逻辑框架

  互联网有其自身发展逻辑,理解了其中规律,可以有效把握创新的方向,对随机性创新有结构性分析和认知,清楚其发展方向及不足。通过对互联网应用的梳理和讨论,展示其中部分发展逻辑。

  先说个常识

  在新浪微博上,每秒钟都有上万条微博发布,一些微博被评论转发,出现在众多不知名的网民前。我们的城市也是如此,几十上百万的市民一早离家奔走于城市各个角落,开始一天的生活,傍晚他们再次穿越城市,回到家中。城市庞大的交通网络支撑着人员频繁流动,维持着城市繁荣,社交网络天量级的数据传播更加少不了高效的信息传播体系,FB新浪微博作为社交网络犹如靓丽的城市被我们所熟知,信息传播体系与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一样默默支撑着社交网络和城市的发展壮大。信息传播体系与社交网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将两者相混淆是很多人的误解。

  我们认为互联网的发展逻辑也如色彩的三原色一样,通过三个基本模块的演绎,就可以描述大部分的互联网应用。这三个模块是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接收,我们先对这三模块进行简单讨论,再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解读。

  基本模块

  首先是显示类,信息如何显示在我们面前,是我们对其进行传播、加工的第一步。此类创新又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指内容编排方式的创新,比如flipboard杂志,pinterest瀑布流,win8格子,根据图片逻辑显示的织图,3D,橱窗浏览,无限缩放,多层页面展示等,硬件方面包括分辨率,尺寸,曲面屏幕,多屏显示,投影,穿戴装备等。

  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形式大致为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信息生产则指产生上述内容的应用。文字方面有输入法,网络流行语,长微博,设计诗,第三方评论等,声音方面有微信,啪啪,唱吧,声音微博等,图像则有相机应用及图片处理应用,instagram,美图秀秀,贴纸表情等,视频有自拍,vine比较少。这是软件方面,硬件则有体感、传感器和智能手机,google glass ,lumia,leap motion,海淀桥路况,铛!铛!铛!。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进行有章法的创新,比如显示方面,加入时间线,不同的时间点显示不同的预制模板,以满足不同的情境下,不同内容展现。文字方面是排版的创新,文本模块化,考虑评论内容,更便利的图文,gif,声音视频混排,以满足当下的快速、互动的阅读需求。图片动作化,视频图像化,视频加工凸显具体物体的运动,以根据视频特点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能够降低网民信息生产门槛的创新,基本上能符合当下网民需求大方向,不会导致方向性的错误。

  信息传播体系是当下阶段创新的核心。信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一对多,微博上的博主与粉丝关系,微信上的公共帐号,微博的转发网络,关键字传播,这是一对未知的多,如果是一对多个熟人,则有朋友圈、微博群组等,一对一有私信、微信、@、陌陌等,一对未知的一,有定向发布。多种传播方式构成一个信息传播体系,维持信息的有效传播。恰如城市里的交通系统有地铁、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不同的运输方式满足不同的流动需求。

  最后是信息接收模块,信息在微博、微信、地图、浏览器、淘宝、app市场上被我们看到,这也是入口之争。不过我们知道信息是在传播渠道终端出现,传播渠道在哪里,信息就会出现在哪里,所以入口之争的本义应该是对传播渠道的占有,在社会化媒体阶段,渠道是动态的,不可控的,发出一条微博你不知道谁会转发,这条微博会被传播到哪些人群中,传播渠道的动态化,导致入口的多变,现有的入口之争思维方式是存在问题的。个体信息处理中心将会是信息接收模块的接口,搜狐浏览器,网易类的新闻终端有这样的雏形。在硬件方面,就是信息显示在何种终端上,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汽车,可穿戴硬件,体感设备等,这就将讨论延伸到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上了。互联网的发展逻辑是连贯的。

  应用的分解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基本模块搭积木一样对互联网应用进行解读。

  成功的创新是能够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在当下,用户既是生产者,使用者,也是传播者,比如说拍张照片,签个到,他们发出了照片和签到信息,同时也将照片和签到信息传播给了自己的好友粉丝,这里就有两种理解,我把照片分享给好友,我们进行了沟通互动,这是社交活动;另一种是我用照片建立了一个传播网络,可能只有几个朋友刚好看到了,看到的也未必都与我就这照片进行互动,但通过这样的传播体系,我有效的将照片传播给特定人群。

  我们可以看下美图秀秀和街旁,首先他们是否能让用户便利的拍照,对照片进行修饰,很容易的生产信息,街旁能否让人快捷的签到及标签情境,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根据所满足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照片分享在不同的需求情境下代表不同的意义,可能是记录,可能是炫耀,可能是沟通,可能是搞怪等很多种,这就在传播途径上有不同的选择,对分享的群组进行归类,以进行定向分享,让照片在熟人圈中传播,或家人间传播,对照片进行标签,根据标签来分享等,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街旁同样如此,除了根据用户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传播通道外,分享的另一面是信息的获取,我们利用标签将自己的内容传播出去,同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能便捷的接收到,当我标签女装店时,我进入的是一个以女装为标签的传播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我能与之相关的人群建立联系,直接查看女装店的图片、评价、优惠信息,或询问店主具体地址。

  我也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早上地铁或公交上,打开一款app,输入自己吃的早餐,面包、馒头还是面条,这样就建立了一个以“早餐吃过什么”为主题的传播通道,在该通道内收到早上的趣闻乐事,或者统计一车厢一公里范围内的人数,举行面包、馒头、面条游戏战等各种互动。这算是个模板,可以举一反三推演。

  我们再把积木做些延伸,前面讨论过信息发布和接收的硬件都可通过智能终端,比如手机来实现,我们的讨论可以平移进移动互联网领域。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本质上是一样的,其同质性远大于所宣称的差异。讨论移动互联网要说O2O,我们将其分为Offline 2 Online和Online 2 Offline两部分。线下往互联网迁移在于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得更大传播的影响力,以及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互联网往线下转移在于能够找到在合适的时间和场所来匹配自身的需求。要做O2O,首先要考虑的线下与互联网上两群人是否由于时间和场所这两个原因造成错失交易机会,比如出租车,场所和技师的服务时间,如是,做O2O则有利于两者的信息沟通,创造交易机会,另一种是两者沟通达成更好的消费体验,查看场所具体情形,预约,选座点单等。当确认了目标用户的需求后,就是将Offline 2 Online的过程,你可以用手机,思维开阔些的可以用智能终端,传感器类的,简化Offline的信息生产步骤,快速上线,接下去是传播体系的选择,如何将Offline与Online的信息进行匹配,不同的需求需要采用不同的传播途径,微信是一个选择,标签化传播通道是另一个,一对多的广播传播也算一个。这是O2O的大致框架。O2O如果深究起来,算是微博上的细分渠道。

  O2O与电子商务关系密切,接着谈淘宝。一个交易的达成,首先是大家能够遇到一起,也就是交易机会,第2步是达成商品价值价格上的一致,最后成交交钱拿货。淘宝的价值是提供交易机会,给店家带来流量,撮合店家与消费者相互协商。而这样提供交易机会的能力,淘宝正在消失。在社会化媒体阶段,消费者很容易的建立以自身需求的传播通道,比如建立运动鞋的标签,那么通过这一标签,我可以得到有关运动鞋的大量资讯,包括数量众多的卖家。不仅如此,选定大致几种款式,再次建立以其为标签的传播通道,可以很容易收集到几种款式的价值评价,可以对运动鞋有更准确的判断。相关传播通道所提供的信息根据用户具体需求情境,需求的不同,更为详尽准确和个性化。其次,供应商与消费者关系的演变,C2B形式的扩展,对现有店家也是一大冲击。淘宝维系其商业生态的基础及能力逐步被瓦解,淘宝的颓势将无可避免。

  说说微博与微信。微博有完整的信息传播体系,一对一、一对多、关键字、转发等,微信则有一对一、一对多的公共帐号,前面打过比方,微博就如城市的交通系统,微信则是出租车,两者的信息传播效率不再一个档次上。微信的一对一,就如出租车一样点对点,直接有效,一对多的公共账号有如出租车拼车,有我需要的内容,但我得忍受部分的垃圾信息,要拼车就得承受冤枉路,公共账号信息发多了,就如拼车过头了,送完城东的送完城西,才轮到城南的你。这样的效率还不如去做公交车,直接在微博关注信息源。微信的传播体系所达成的效果在微博上都可以达到,甚至更好的被实现。如果说CRM,微信上用户还需要关注具体的航空或银行,那么在微博上我发布一条咨询信息@他们,不是更为有效吗,如果说要接收他们的新业务,那么在微博上为自己建立一个分组,将自己所有相关的服务商,汽车银行家电等官微都归入其中,他们发的信息都存在里面,用户有兴趣的时候去查看,这样对用户的骚扰不是更少吗?微信上发送的信息都会看吗,至少我看见太多的直接忽略。新浪微博忽略了自己的传播体系,沉迷于社交网络,微信已经实例说明传播体系的重要性,微信当下的各种创新,类似与坐出租车送饮料,其信息传播效率无法与整个交通系统对比。

  应用的创新 媒体转型

  对渠道改变感受最为直接的应该是各类杂志,我们看看IT媒体会如何转型。

  社会化媒体,人人都是写作者,人人都是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使用者。对于写作者而言,他们可以直接面对众多的用户,写作者能以自己的观点获得关注和转发(实际是对其思维模式的认可),也就是说写作者有能力影响某些细分传播渠道(因为人人都是传播者),这也是自媒体的底气所在。 众多的自媒体能快速响应用户的阅读需求,对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多角度解读,与用户直接互动。文章变的短平快,速度快,产量多,看过即被湮没。文章也自我驱动成为一种快消品。

  用户也由于自媒体的天然存在,直接在自己的传播体系中获取足够多的资讯,而无需再通过传统媒体。本是媒体竞争力的写作者一夜间变成自媒体成为媒体的竞争对手,用户也越过媒体直接与自媒体沟通互动,传统媒体就这样被合谋架空。

  媒体的转型在于能否在新的传播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获得价值。媒体若能继续为自媒体和用户提供价值,那么转型就算成功一半了。那么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是获取资讯吗,我们购买电钻需要的不是电钻而只是电钻钻出来的那个孔一样,用户获取资讯不是目的,而是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而媒体的专业性恰好能够帮助用户实现这个目的,媒体可以根据事件的真实逻辑对自媒体的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给用户展现出完整的事件,媒体从提供内容转变为提供服务。解决了用户端,再来看媒体对自媒体的价值,前面讨论过,自媒体因为其观点及思维模式而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继而能够在一些传播渠道中拥有影响力,而这与其自身价值有直接的关联,同时我们也知道内容价值兑现是个难点,自媒体如何兑现自己的内容价值也是如此。媒体如果能够更有效率的帮助自媒体兑现内容的价值,那么就能将自媒体与用户重新对接。

  解决了定位,媒体可以做的事情就变的容易了。首先是内容组织形式的改变,媒体要完整展现一个事件,那么包括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当下的最新状况都要能展现,用户想了解某个事件,可以一览无余。我写了篇《智能电视与生活方式》,写好了发现有几个IT媒体在做智能电视专题,不过已经做完了,点进去看了下,发现我这篇他们错过可惜。专题可以做完,但对智能电视的思考不会结束,媒体的价值在于为用户展现一个完整的事件,就应该持续追踪用户所希望了解的事件,否则就直接找自媒体获取最新资讯了。其次,一篇文章的精华是什么,最大的发挥文章价值,是三赢的局面。一篇文章的精华不在于写作者的思维模式,不在于观点是否犀利,而是神右。神右君的出现意味着传播,意味着互动,文章的价值不过如此。所以媒体应为神右君的出现创造有利条件,让评论变的更容易,传播更简便,评论挖掘更轻松等等。其他的组织形式则在实践中逐步探索。

  媒体在内容价值兑现方面的作为。信息完整性与时效性,每个自媒体会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及观点,那么其对指定事件的观察有时是很有价值的,嘉宾之类的,这个模式已经很成熟了,时效性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差,这个也很成熟了,订阅用户参与最新的观点讨论,免费则延后。个性化价值,媒体为用户提供服务,可以优先服务订阅用户的选题要求,或可以组织自媒体就付费选题进行讨论,新媒体可以提供小众个性化的选题服务。不只是选题,当媒体转变为服务商时,用户会提出各类需求,为互动付费,为评论付费,自媒体点名费...等等。数据的价值,媒体可以将讨论的文章观点做成书籍或电子书。电子书不是简单的合辑,这就太掉价了,电子书是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及互动方式的数据书,用户可以通过电子书了解和参与事件,而不是阅读途径。除了电子书,对数据进行挖掘从而创造新的服务也是多方面的。渠道的价值,自媒体影响着一部分渠道,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两者作为细分渠道,其价值是可以兑现的。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重新定义了媒体的作用和地位,媒体需要在新技术条件下以新模式新定位重新找回自身的价值。

  信息传播体系是当下创新的核心,上述几个案例都基于此核心展开,理解了信息传播体系,就掌握了社会化媒体的钥匙。虽然这很容易明白,但思维的改变却是困难的,现在看到最多的词是平台,谁都想做,谁到可以做,谁都能做,鼠标随便一点,就可以撞到平台,这样的平台思维是门户网站思维的延续,掌握了渠道,就能在此基础延伸业务线,但在社会化媒体阶段,用户既是产品的使用者也是传播者,谁的产品有用户,就同时拥有了渠道,用户的需求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汇集,就形成不同的传播渠道,就形成现在渠道漫天飞,平台到处做。平台现象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化媒体阶段渠道的动态特征及普遍性。

  互联网的创新及对传统行业的革命在于,互联网的社会化信息传播体系,大幅提升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效率,这就扩展了信息的价值与功能,原有没有或不可能的功能由于社会化传播体系得以实现,得以重新定义用户的原有需求,我们要么是主动适应已经被改变的用户需求预期,要么是主动为用户挖掘新需求,重塑行业生态,引领行业变革。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创新同样如此。

互联网发展的逻辑框架

 

硬件扩展

  除了信息传播部分,另两块积木是信息的生产与接收。信息生产与接收由智能手机、体感设备、穿戴类硬件等来完成, 硬件的芯片化是为人的需求服务,而我们在不同的需求情境下,会运用到不同的信息功能,硬件则是实现这些信息功能的载体。我们常处的环境是办公、家庭、车载等,那么在此类环境下的硬件智能化,或者通过社会化的传播体系创造新功能,这些都是创新方向,办公设备的智能化,桌椅、照明、输入输出设备、气氛调节等,比如桌椅检测工作时间、状态、身体状况,同事互动显示器等诸如此类,在家庭背景门类会比较多,可以有物品存储信息化的模块,家电间通信类模块,监测病菌或蚊虫的健康模块,以及各种功能化的传感器等,车载环境同样如此,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硬件载体和交互方式。穿戴类硬件很炫很酷,这往往会让我们失去焦点,硬件是为满足人们某种信息需求的载体,满足信息需求是主体,而不是硬件的炫、酷。

互联网发展的逻辑框架

  互联网以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这一模式为基石,模块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传播组织方式,形成不同的产品形态,实现不同的信息功能以满足我们的各类需求。当互联网的实施主体延伸到智能手机和智能硬件时,互联网亦同时迁移,形成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他们的行为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互联网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加以结构化思维,可以对应用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让应用的创新变得有章可循。大道至简,互联网没那么复杂。

  来源:sbumblebee投稿,作者微博

自媒体:现状与玩法

  360在新闻首页直接给自媒体平台引入流量,百度则将互联网版块直接提升到第二的位置,在互联网版块右侧引入自媒体相关的资源和内容,巨头开始抢占自媒体平台,关于自媒体的话题再度被引爆,笔者关于自媒体浅谈个人的看法。

  360新版自媒体平台上线,新闻首页引流。据悉,360新版的自媒体平台正式上线,和旧版本的自媒体百科区别较大,无论是自媒体的展现方式,还是内容上都有所区别。

  360百科版本的自媒体平台上线后,就被用户吐槽“360自媒体百科,你是在做一个微博微信大号目录吗?”新版本的内容有力的抨击了此种悲观言论,红衣大炮的公关能力一向很强,怎么会放弃目前被各大巨头哄抢的自媒体圈子呢?360为了给自媒体平台导入更多流量,在360搜索新闻首页的互联网板块突出显示“自媒体”

  新版的360自媒体平台,主要收录的是科技圈子、互联网圈子的自媒体人,其中又分为团体型自媒体,如钛媒体、极客公园、36kr等,团体型主要接入的是网站内容;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型自媒体,如李瀛寰、魏武挥、葛甲等,个人型主要接入的是微信内容。

  百度新闻首页提升互联网目录位置,显示高质量的自媒体内容。在百度新闻首页,直接将互联网页面的位置提升到第二的位置,甚至要比热点靠前,在互联网版块的右侧显示的是专栏,内容显示的是这些知名自媒体人发布内容的载体网站,如钛媒体、新浪博客等,包括伯通、阑夕、魏武挥等知名自媒体人。

  百度不仅只是调整了互联网版块的位置,在内容上也有所改进,引入了大幅度的新媒体网站内容,如钛媒体、快鲤鱼、雷锋网等。这些新媒体的网站是大多数自媒体人内容的载体,右侧专栏的开通,也算是百度对自媒体“笼络”。

  自媒体这个话题自从被程苓峰引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但是自媒体真的这么好玩吗?笔者倒是不这么认为,关于自媒体,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自媒体不能单打独斗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是一个内容非常开放的平台,相对于纸媒、平面媒体那种只能被强J,不能自己意yin的平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远没有那么多限制。用户从终端上接收内容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台式电脑、有的是笔记本、有的是手机和平板电脑,屏幕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用户接收内容的习惯。

  从自媒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独有的内容也许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但是如果从媒体的散发性角度来看的话,独有的内容只能是“敝帚自珍”。现有的如微信公众平台、百度新闻客户端的专栏订阅、中搜搜悦的自媒体关键词个性化订阅、搜狐新闻客户端等,甚至是一些自媒体联盟,很好的为自媒体敞开了大门,关在笼子里的鸟,能飞多高呢?

  一则好的广告,作为广告主肯定是希望能多个平台上显现的,而不是只能在央视这种平台上独家买断,散发的越多则价值会越大。

  在自媒体圈子里单打独斗的人不是没有,但能大成者甚少。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以及自媒体扩散的全面性决定着自媒体只能“抱团”。

  自媒体一般人玩不起

  自媒体的概念在互联网圈子盛行多年,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换的是内容输出的平台,而自媒体的概念却从未消失过,自媒体的水涨船高,既有自媒体人自身的推高,也有市场对自媒体的需求。

  在自媒体这一个概念达到最顶峰的时候,甚至连“人人都是自媒体”这种伪命题,都充斥于各大媒体版面,呜呼哀哉,玩媒体的、记者、公关、站长、水军,都把自媒体这个标签往自己脸上贴,一说自媒体立马高富帅,一说自由撰稿人神马的立马变�丝。

  不是在某个行业浸淫数十年,不是有多年丰富经验的人,真的能做好自媒体吗?做不好!也许一时能出几篇轰动性的内容,但是长期的输出,是很困难的,所以自媒体是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东西,一般人玩不起!

  留下来的是精华

  在经过市场的沉淀之后,一些嚷嚷着自媒体的人,一部分被“吞噬”,一部分回归原始状态,留下来的才是精华,而选择自媒体人是否留下的则是他们的用户、读者、粉丝等,一个缺乏影响力的人,还能算作是自媒体么?汤里的才是精华,各种“鱼池肉林”,难保不会被淘汰掉。

  自媒体这个概念,多年来一直消消停停,也没看到它死,反正一直有人炒,在现如今自媒体如日中天的时候,甚至连国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老总都被惊动了,于是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加入抢人计划、圈地计划,“包养”各种大大小小的自媒体资源,能被“包养”的自媒体当然开心,而没有被包养的自媒体则使劲的往“被包养”的圈子里涌,试图也能被看中。

  笔者个人比较看中的还是自媒体对于价值的传播,是否能将有价值的内容传播给更多的用户,至于自媒体的发展和走向,笔者倒是不多大关心,比如我喜欢A这个人,我就去找A出现的地方,总能找到自媒体人的价值所在地。变得是平台,不变的是价值。

  来源:钛媒体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7月21日星期日

影响转化率的五个细节

  关于如何提升转化率,我想大部分从事网络营销的人可以说一大堆:要有说服性的文案,好的产品,醒目的行动按钮,清晰的购物流程,分析清楚用户动机,消除客户焦虑,阐述页面价值等等等等。虽然转化率是有公式的,但我们仍然会犯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从而不知不觉的影响客户产生最终购买,今天就把这些分享给大家,大家对照着看看,有无中招。

  1、不合理使用优惠券

  记得我有一次买一博客主题模板,就在最后一步将要付款的时候,付款栏里面有一项让你输入优惠代码可以打85折,作为中国资深网民,你懂的,我当时就犹豫了,我想在百度、谷歌甚至微博搜索一下有没有免费优惠券分享,于是关闭了那个结算页面,转而去搜索碰碰运气。最后在新浪微博居然被我搜索到了优惠券激活码,只可惜是另外一家卖模板网站,而且那家网站的模板质量也非常好,最后的结果我想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懂了,我去了那家网站买下了模板。

coupon

  其实使用优惠券来吸引更多的转化从出发点上来说肯定没错,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谁会愿意多花银子?谁不希望可以打折?优惠券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可以促进更多的订单转化,但请注意,这是一把双刃剑,这个策略仅仅对于“持有优惠券”的那批人有效。而对于大部分的新买家来说,他们就会有心里不平衡和不甘心的感觉:凭什么我要花更多钱?在神奇的中国互联网,老子就不信搞不到一张优惠券,相反如果我真的实打实的买下来,搞不好还被人说缺心眼呢。

  那么,优惠券到底要不要使用?我觉得用肯定是要用,这个策略出发点是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做两套页面,常规用户购买产品的时候呈现没有优惠券输入项的页面;另一套页面什么时候出现?只在我们发布优惠券的时候出现,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同时再发给用户一条指向该特定页面的链接,并说明只有通过此链接购买才会有优惠的机会,在这个购买页面上是有醒目的输入优惠券这一选项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好解决上面说的对于持有优惠券和未持有优惠券用户心理不平衡问题,而且这些在技术上实现是非常容易的。

  2、网站速度影响成单

  谷歌做过一个测试,当网站响应时间超过4秒之后,会有25%的用户会选择离开;同样对于电商网站来说,确保你的网站相应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多提速一秒,甚至0.1秒,就能为网站带来更多的利润和价值。

  我们来看沃尔玛的例子,当沃尔玛发现他们不是互联网领域访问速度最快的零售商,比起EBay、Amazon等,他们决定不遗余力提升站点速度,测试结论如下(这里是原文 ):

  • 网站响应速度每提升1秒,转化率可以提升2%
  • 每0.1秒网站载入速度的改进,revenue可以增加1%

rate-speed

source: WebPerformanceToday

  此外,互联网巨头类似亚马逊, Shopzilla, 雅虎, AoI and Mozilla也做了同样的事情,结果如下:

  • Shopzilla-把网页加载速度从6秒提升至1.2秒之后,revenue增加12%,页面浏览增加了25%;
  • Amazon-每提速0.1毫秒,revenue可以增加1% (和Walmart相同).
  • Yahoo-每提升400毫秒的载入速度,流量就会增加9%.
  • 最后,Mozilla提升页面加载速度2.2秒,就能多增加6千万的Firefox下载量(每年)

  请认真对待这些数据,然后回去看看自家的网站速度真的够快了吗?请招一个技术帮你全权负责并解决这个问题,不要在待遇上为难别人。10万年薪的技术做不了,就找20万的,20年的做不了就找30万的…因为你要知道网站的提速所带来的利润可能要远远高于这部分工资,这很重要。 

  3、小心设置验证码

  我们都痛恨SPAM,所以不得不设置验证码,可很不幸,事物总有两面性,当我们为网站设置验证码之后,转化率就受到了影响。SEOmoz做个一个研究:当你把验证码关闭之后,虽然SPAM会进来,但是转化率却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一旦开启了验证码,虽然无SPAM了,但是却造成很多失败的转化。(可能在购买的过程中,验证码无法显示等问题)。

  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法,我觉得这个和验证码过于繁琐有关,我们对验证码的思维还是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一旦图片不能显示那就什么都完了。我最近看到一篇国外的博文专门讲一些新奇的验证码机制,其中有一个我觉得真不错,叫QapTcha – 拖曳式jQuery验证码系统。顾名思义,作为用户,我们只需移动滚动条即可完成验证,轻松+愉快。

qaptcha

  4、尽量减少用户点击次数

  著名的”Three Clicks Rules”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用户会非常失落当他们发现连续点击三次都达不到他们想要的页面,提出这个概念的人叫 Jeffrey Zeldman,一个设计界的权威,写了一本书叫<Taking Your Talent to the Web>。而且,如果网站响应速度不给力,每次点击带来的等待时间也有可能让用户不耐烦。所以尽量合并操作,能在一个页面做完的绝不做两个,比如对于需要会员登录的网站或者说社区来说,当用户点击登录按钮的时候,我不建议再新开一个页面让其登陆,因为你点过去登陆之后还要被跳转回原来页面,相当麻烦。我们完全可以将登陆框加载在当前页,这样就很有效的减少了多余步骤。Moz的opensiteexplorer的登陆框就做的非常好,当你点击登录的时候,登陆框会很快在同一个页面显示出来,你就可以立即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按确定就可完成登录,非常快捷和方便。

login

  5、注意用色

  先看一些数据(来源),92%的用户承认视觉唯独是影响他们购买的第一要素(通过和味觉、触觉对比);2/3的用户不会买他们不喜欢的颜色的商品;经常看杂志的读者看全色广告比看黑白广告多26%;接下来是一些案例:Performable(现已经被HubSpot收购)把他们的CTA(CTA可以粗狂理解为购买按钮)从绿色变成红色,转化率提升21%;RIPT(一卖个性化T恤网站)把CTA从绿色变成黄色(外加略微修改了提交按钮的文案),转化率提升6.3%…

  每个网站的受众群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受众群都有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颜色,比如女人比较喜欢紫色、粉色,讨厌棕色;而男人通常喜欢黑色,蓝色,讨厌紫色;按年龄又分为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又可以按照地域来细分,按照学历工作来细分等等等等,每个细分人群对颜色的喜好又是不同的。所以搞清楚你的网站主要的受众是哪些人,了解他们的色彩喜好,为你的网站或产品重新配色,很可能会为你的转化率带来意想不到的提升。

  好了,今天关于转化率的问题就和大家讨论到这里,其实关于转化率可以足足写好几本书,以后我这边有时间了再和大家分享更多的奇思妙想,也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探讨!

  来源:Fimen投稿,原文链接

百度收购91无线的后续发展

  之前在《百度收购91无线,效果未必如愿》中曾经谈过百度收购的91的效果并不会有百度想象中的效果,现在笔者想分析一下在收购了91无线之后,百度会对91做些什么。

  1、 整合

  这个是必然要做的。相信91难以保持独立运作。为什么呢?百度自己原本也已经有了手机助手类应用——百度手机助手,如果同时运营两个,不仅会分散资金与注意力,还很容易造成同业竞争。搞不好,就会出现国美运营国美在线和库巴商城两个B2C电商的结果——库巴现在几乎都成了国美在线的招商部了。

  那如何整合呢?从品牌保留的角度来看,被整合的应该百度手机助手。从规模体量来看,百度的手机助手部门远小于91无线;从品牌认知度来看,在手机助手这一块领域里,91手机助手的名气也远高于百度手机助手。而百度收购91无线,也无非是想以更快的速度在应用商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被整合的91无线,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另外,由于91无线的总部在福州,而百度的总部在北京,如果要整合,这就注定了91无线无法像Instagram被Facebook收购后那样直接到Facebook总部去办公,总有一方需要迁移。如果单从后续发展来看,搬迁到北京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直接得到总部的支持以及更方便地招徕人才。不过这样搬迁,对91无线的员工去留会有很大影响,有可能导致很大一部分的员工的流失,极其不利于91无线的发展。另外,既然91无线可以在这人才、信息都没有北京丰富的福州发展起来,也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除了之前提到的人才的原因以外,相信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搬离了福州,所得的政策支持消失了,也不是很有利于91无线的发展。但从长期以及百度期望91无线在百度的移动互联网策略中所要扮演的角色,91无线最终会搬到北京

  那么,根据以上的猜测,我们可以判断,百度手机助手这个名字,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历史。而在福州的91无线将会在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后,也将会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北京的91无线。

  2、洗白。

  91无线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大家都很清楚。以前,91无线隶属于网龙这样的“小企业”,巨头们或许不会对91无线有什么大的动作。但,91无线的老大换成了百度后,估计巨头们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无动于衷了,尤其是苹果,对百度发动的攻势可能会很猛烈——现在的苹果已经成了专利和版权的官司的专业户了。当然,百度也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业户——百度产品的盗版问题一直没有停过,站在被告席上也是不计次数了。如果百度不自行对91进行洗白,到时可能会有一场“好看”的版权官司。但从利益的角度来看,百度在接到苹果等巨头的投诉前,是不会自动对91进行洗白的:(1)、参考百度文库的情况。百度文库在没被投诉之前,可以说是盗版严重泛滥。现在被起诉了几次后,才有所收敛,但还是有不少盗版内容。(2)、现在的盗版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没接到投诉之前,百度是不会放弃该部分利益的。(3)、立刻进行大规模的洗白,将会重挫91无线发展的基础,或者91无线会因此一蹶不振。因此,百度对91无线的洗白将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被投诉被起诉一次,改正一点,再被投诉被起诉再改正一点……

  3、 为91无线提供资源支持。

  包括了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流量资源等。流量支援的支持将会很明显。虽然现在百度搜索“手机助手”这个关键词,排在第一位的还是百度移动应用商店,估计不久的将来,将会变成91无线提供的应用。而排在第二位的也将不会是现在360手机助手,将会是原本排在第三的91手机助手。

  4、 在91无线的应用商店中推广“应用商店竞价搜索”。

  竞价搜索,这个是百度在传统领域里面极其擅长的。BusinessInsider旗下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估计,苹果App Store 2012年的付费搜索广告的年营收可以达到7.13亿至13亿美元之间。虽然,91无线的应用商店不能与App Store同日而语。但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其潜在的营收还是不能小觑的。面对应用商店的这一块肥肉,百度绝对不会放过。

  当然,以上都仅仅是猜测,百度将会怎么做,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投稿,作者:怡然博客,原文链接

用数据回答客户常问的SEO问题

  在行业混久的SEO人一定遇到过一些对SEO有误解、或者说完全不明白SEO是什么的客户,如果不让客户意识到SEO的重要性,那SEO推进起来会有点难。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消除客户的疑虑,去引导客户去认识SEO的价值,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客户常问的SEO问题以及如何应对。 

客户:“SEO有价值吗?能带来流量和订单吗?”

  回答:其实这个是非常好回答的问题,丢一些数据给他看就知道了。如下是来自Shareaholic关于网站SEO流量占比的数据,这个报告是基于研究了2.7亿个网站流量分布之后(paid排除在外),得出自然流量通常会占据网站一半以上的总流量占比,并且是其他social渠道流量总和的5倍以上。

shareholic-data-search-social

  且,SEO流量通常会有更好地转化,Hubspot’s的数据表明SEO流量是最好的潜在客户转化渠道,是付费搜索的2倍以上,将近social的4倍。

hubspot-search-leads-to-convert-data

客户:“我们在做竞价了,为何还要做SEO?”

  回答:竞价比如谷歌adwords、百度凤巢等确实可以给网站迅速带来流量和订单,而SEO见效相对缓慢,很难满足客户的短期需求,听起来好像不太有吸引力,但仍然有许多因素表明我们必须要去做SEO。

  1、SEO有更高的流量质量度

  免费的是最贵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当用户点击付费ads的时候,本身就是抱着一种看广告的心态,不满意就跳出看下一条广告,这样会造成广告主成本不断上涨而ROI低下。而SEO则不同,由于SEO处在自然搜索结果的位置,少了商业化的气息让访客看SEO的自然结果不会像ppc那样没耐心,毕竟如果你的网站是搜索“某词”而未通过付费就排到serp第一页的话,多少会有一些料,访客会多一份“敬重”。

  当然你可以说用户根本分不清自然结果和付费结果,但有数据显示(Econsultancy)只有40%的用户不知Google Adwords就是广告 ,但我相信随着互联网网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这一比例将会越来越小。

  2、SEO能够吸引更多点击

  通常来说,访客会更倾向于点击自然搜索结果,如下是百度的SEO和PPC的点击热力图,从图表来看,SEO平均可以分到60%的点击,ppc+seo可以覆盖首屏70%的位置。当然了,这是基于没有品专的前提下,你可以说百度有品专,品专可以覆盖90%的搜索点击,这是实话。但是先撇开品专高昂的费用不谈,不是所有的词都可以做品专(比如通用词),甚至很多词都没有购买了ppc广告,对于这部分流量来说,唯有seo才可以去获得更多关注度。

baidu-search-result

  而对于谷歌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明显,comScore数据展示,近92%的点击发生在自然结果,而非paid。特别是当你的自然结果中有(图片、视频)出现时,访客的注意力会先被自然结果中的图片或者视频吸引,从而再向四周发散。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要利用google adwords打品牌是有局限的,因为实际用户关注的第一着陆地不是adwords的位置,而是左侧的自然结果。所以企业,特别是一些外贸网站,要做好谷歌搜索营销,最大化抓住用户眼球,ppc需要和seo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品牌曝光最大化。

heat-map-ignore-paid-ads2

  3、PPC停止花费,停止流量;SEO停止花费,效果犹存

  回答:ppc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你账户里面没钱了,你休想从搜索引擎获得哪怕1个visit;而seo就不一样,seo是对网站进行所谓的“生态建设”,优化好网站自身的数据、体验、结构、权重,一旦搜索引擎认可你的网站之后,你的网站流量将会源源不断。即使停止了seo外包服务,只要维持这样一个“生态圈”,你的网站seo流量就不会停止。

  关于ppc和seo的区别还有很多,我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以后争取专门写一个总结贴,现在让我们move on!

客户:我们品牌词排的很好,我们不需要SEO

  回答:这个问题是上次参加ses会议的时候,一位客户说的,他说他们的网站知名度很大,品牌词常年都在第一名,我为什么还需要SEO。我问他:那第二名也是你的网站吗?他摇头否认了。我说,如果第二名、甚至第三名的位置也是你的,你可以获得比现在多至少一倍的品牌词流量,因为搜索结果的每个位置都是有它的点击占比的,在第一名的位置只能获得40%左右的点击量,如果要最大化回收品牌词的检索流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首屏全部占满。此外,如果你不做seo,你的竞争对手在做这个词,并且超过了你,设想那个时候情况就会很不妙了……

客户:SEO已死,现在是social的天下,我们为何还要花钱在SEO上面

  回答:social现在是热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social更多做的是品牌曝光,内容推送和用户互动,而搜索引擎是收口,当用户对品牌有一定印象时会产生搜索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seo把内容呈递在他们面前,这两者并不矛盾。

  另外,social虽然是热点,但毕竟年轻,基于Conductor’s analysis的数据显示,超过3100万的引荐流量中, 10个里面7个来自search,而还有一个来自social。

referral-traffic-distribution1

  再看Adobe’s analysis的数据,你可以看到分别拥有百万级流量的500个电商网站,34%来自搜索,只有2%来自social。

adobe-holiday-traffic-data-600x3914

  结论:用数据武装自己,说服不了解SEO的客户

  SEO行业本身就小,客户了解的途径本来就不多,而且很容易和其他营销推广手段混淆,所以常常造成被误解。我们需要充分地武装自己,把客户要问的问题事先先想清楚了,先把思路理清,然后寻找相关数据去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说服客户,并且获得客户的认可,体现自己的专业度。

  来源:Fimen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Google+的浏览器书签工具

  Bookmarklet(书签工具)是指以书签的方式存储在Web浏览器上的一段小应用,用户通常只需在浏览器上的书签栏点击一下,就可以对当前网页执行某种操作,例如数据提取或查询等功能,Bookmarklet通常使用JavaScript语言编写,安装非常简单,只需要把链接拖到浏览器的书签中即可。

  Bookmarklet(书签工具)完全在浏览器上执行,不需要安装插件扩展,对浏览器本身的性能影响非常小,其使用的是JavaScript语言,所需的编程很少,因此被很多Web 2.0网站使用其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Google+做为Google大力推广的社交网络产品,目前只能在Google产品中分享,并没有提供官方的浏览器书签工具,这里为了方便网友分享信息到Google+,我提供一个Google+的浏览器书签工具,如下所示,在Chrome或Firefox里,拖动下面的“分享到Google+”按钮到浏览器书签栏里即可。

  分享到Google+

  对于iPhone和iPad用户,使用Google帐号登录Chrome后还可以在iOS平台使用这个Google+浏览器书签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