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星期三

陌陌的激情和迷惘

  2012 最风光的移动 app,陌陌应当属其一。用户数千万,融资千万美金。约炮营销无孔不入,一时间被各类媒介奉为“约炮神器”。人性深处深渊之一就是色欲,只要沾上这个,产品没有不火的道理。

  悲催的是,色欲的产品始终上不了大道,过度的约炮营销使陌陌变成了烙上了色欲产品的标签,无法抹去。

  陌陌3.0来了个大转弯,约炮都变成敏感词了,曾经骚的过火三版女郎,突然要从良变成端庄正经的良家妇女,这种转变谈何容易。三观都碎了一地。

  陌陌的发展几乎可以说追随了当年 QQ 的神迹,不过时代完全不一样了。QQ 刚起来的时候,有一本流行小说对 QQ 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那就是流行一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本网恋小说红遍大江南北,给无数�丝男青年一个寻找“轻舞飞扬”的美梦。QQ 在当时正处于发端期,借着陌生人交友的神风迅速摧城拔寨,各地乡镇网吧的荷尔蒙过剩的无聊青少年们每天 QQ 上搜寻异性朋友。马化腾一边为用户暴涨而高兴,一边为不断瘫痪的服务器忧心忡忡,烧钱烧的面露菜色都撑不下去,几乎要以百万的价格卖出。可惜当年大佬们看不上这个小企鹅,眼睁睁的看着 QQ 一路达到市值千亿的规模。

  陌陌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发端的机会,更投机更情色,直接抛出“约炮”营销,装上了陌陌,仿佛已经触摸到姑娘的蕾丝花边。现实是无情的,用户会用脚投票。不管怎么营造各种约炮神话软文,这种神话终究是要破灭的,用户约炮的梦想破灭之后,陌陌的活跃度在营销高潮中快速下降,从而到了必须转型的边缘,当然这里面也有过度色情营销带来的政策风险。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本正经的陌陌 3.0,还有“不排除陌陌改名”的各种可能。QQ 是无法复制的,陌陌没有选择 IM 这条道,我认为是非常明智的,IM 是腾讯的大本营,这么多年只有微博以媒体的形态稍稍撼动了一下 QQ,马上就被微信打回去了。做 IM,死路一条。

  陌陌经过了一段野蛮生长期后,进入了青春期,激情仍在,不过看上去很迷茫,不知道方向在哪。陌陌 3.0 没有新鲜的产品形态,而是烈士遍地的 LBS 兴趣社区交友。如果你在三年前就开始玩移动互联网,就知道三年前就有类似的产品,比如邻讯。邻讯是典型的 LBS 兴趣社区交友,也有周边饭馆点评这种路数,当时铺天盖地还做了一阵子广告,号称千万用户,活跃的群组大部分是各地的各种“色狼怨妇”,在运营了一段时间后,邻讯死亡(最近又回魂了,但和没回魂一样),死因有多种,急功近利、产品臃肿、烧钱过猛、体验不佳,多种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没有互联网基因。但是有互联网基因就一定有用吗,后来林林总总的各类产品诸如颇有名气的街旁、嘀咕、开开等等都是昙花一现,没有名气那就更多了,毫不夸张地说,无名尸成百上千。

  LBS 交友和 LBS 约炮是两个概念,约炮是刚性需求,交友绝对不是。位置交友,最成功的是各个地理位置为维度的社区网。比如像望京网这样区域性很强的小网站,用户不多,但相当活跃,能活下去,上市就别想了,全卖了也没几个钱。这样的社区网其实是小型的社区媒体,尽管也有交友的功能,更多的是小区内的各种鸡毛小事,什么小区热水停了、哪个路口红绿灯坏了,超市在送鸡蛋促销什么的,交友主要是邻里街坊在上面约个乒乓球、羽毛球打打,也有征婚的,但都正儿八经。

  位置维度很重要,在移动互联网产品里面,我认为以后会是标配,但位置不是人交往的中心维度,以位置维度获取资讯比交友靠谱多了。这点,大众点评已经玩的很转了。新陌陌里面也掺杂了大众点评和豆瓣的玩法,似乎还比大众点评多了一层社交的维度,比豆瓣多了一层 LBS 维度。听上去好像不错,但是往往承载过度信息的臃肿产品都很难找到突破点,貌似什么都能做,其实什么都做不成,用户也凌乱,到底这干嘛的。阿里巴巴投资陌陌,是否也有塑造另一个别样的大众点评的想法呢?时间可能会有答案。

  QQ 无法复制,大众点评也无法复制,豆瓣更是想都别想,此一时彼一时。如果陌陌不能拿出一些新技术和新体验的产品,这样的 3.0 形态是令人失望的。还好,陌陌还有时间,而且还有钱,以约炮营销的智慧来打造一个新产品,并非没有期待,只不过现在的产品是完全没有机会的。

  来源:投稿,作者:新浪微博:@柳志卿

谷歌街景车撞死一头驴

  据CNET报道,在谷歌街景地图上,有网友发现在非洲博茨瓦那Kweneng的一条路上,一头驴静静的躺着在路上,显然是被碾压致死,这引发了网友对谷歌街景车的争议。

  谷歌的发言人对此回应说:“我们的街景团队非常重视人与动物的安全。”

  那么,这头驴是否真的是被谷歌街景车撞死的呢?单独根据这一张图片显然无法判断,我们在谷歌街景地图上打开该地点的地图,根据该坐标前后照片对比分析,可以知道整个事件的原委。

  在街景地图上,这头驴在前一张照片还活着。

谷歌街景车疑撞死一头驴

  下一张照片就躺在了马路上。

谷歌街景车疑撞死一头驴

  之后的几张照片,可以看到,这头驴在马路上痛苦地挣扎。

谷歌街景车疑撞死一头驴

  显然,这头驴不会倒着走路,因此,这头驴极有可能是被谷歌街景车撞死的。

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通过本地文件提高Google Anlytics性能

  Google Anlytics 分析代码是异步加载的,一般来讲不会影响网页性能,但是技术部的网页性能报告里老是提到ga.js的状态为Aborted,说明ga虽然是异步跟踪,但某些情况下对网页性能与加载时间确实存在影响。Google分析代码到底会不会影响网页性能?本地托管ga.js是否可行?本文提供本地服务器托管ga.js的基本思路与实现方法。

  Google Anlytics 分析代码是异步加载的,一般来讲不会影响网页性能,但是技术部的网页性能报告里老是提到ga.js的状态为Aborted。出现请求Aborted状态,意思着这个请求被终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处于某个特定地区的网络环境(你懂的)。那如何解决非GA代码请求ga.js的加载速度?网上找到的方案不多于三种,但基本上都是修改跟踪代码,比如删除http:与https:的判断、忽略cookie残缺性检查等。但是笔者认为:提高ga.js可用性的彻底办法是“本地托管ga.js,将ga.js移植到本地服务器”。本文经过实测,与站长/SEO朋友们分享一下实现过程。

  本地化ga.js:本地托管ga.js文件,网页性能/加载时间神马的都是浮云

  Google分析代码到底会不会影响网页性能?

  跟一些站长,或者网站数据分析师们交流时发现,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因为GA跟踪是异步跟踪模式,所以不会影响页面性能”。在这一点上,SEO祥子倒有自己的保留意见:是的,2009年底,google analytics推出GA异步跟踪代码,性能相比以前的同步跟踪代码在网页性能方面有了跨越式的提升。但是,祥子根据多年做站与SEO的经验,GA并非有了异步跟踪就万无一失了!

  1。首先,我们要基于一个前提,GA使用的是异步统计模式,大大提高网页性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客户端浏览器仍然要下载大约为35.9KB的ga.js文件,而这个文件是从位于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的Google服务器上下载。

  2。我们的网络环境不是非常理想,虽然GOOGLE服务器的可能性很高, 但是对中国用户来讲,成功连接率有明显影响。我曾经查阅过相关的资料,中国用户打开www.google.com的可用率为92%左右,www.google-analytics.com/ga.js 的可能率高很多,但是也就是99.2%上下。这是2011年的数据,进入2012年,情况更糟糕,Google analytics网站更难打开。

  3。ga.js浏览器缓存周期为12小时,而且用户访问使用GA分析的不同网站,加载的是同一个ga.js文件。意味着用户访问不同网站时不需重复加载文件。这是个很好的消息。 但是,鉴于google在中国大陆用户的连通率,现在使用GA分析系统的网站不是太多;受ga.js 12小时缓存周期的影响,如果用户是12小时前浏览过使用GA的网站,将重新加载文件;还有部分没有浏览器从来没有加载过ga.js的用户就更不用说了,网页性能肯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GA代码虽然对网页性能影响的几率很小,但对部分用户来讲仍有加载ga.js文件失败的风险。

  本地托管ga.js是否可行?

  那么,将ga.js本地化能否有效跟踪访问?ga.js是否允许本地化?

  查阅了google analytics帮助中心“本地托管 ga.js 文件”,Google是充许ga.js本地托管的,不过,它似乎并不鼓励这么做。

  以下为GOOGLE关于ga.js本地化的说明

  GOOGLE帮助中心:本地托管 ga.js 文件

  虽然您可以下载文件进行检查,但我们建议用户不要自行托管 ga.js。

  大部分人希望在本地托管 ga.js,是为了避免网站访问者在每次请求网页时都要从 Google 下载该文件。然而,无论 ga.js托管在何处,它都只需下载一次,然后就会缓存(保存)在访问者的浏览器中,以便用于后续网页浏览。

  因此,对于您和您的访问者来说,从 Google 的服务器中引用 ga.js 文件最有利。这样能够确保您使用的是最新版本:只要有新功能和其他改进,立刻就会提供给您。这将有助于我们尽可能确保您报告的准确性。

  本地服务器托管ga.js的基本思路:

  托管ga.js到本地服务器的思路非常简单:

  1。用程序下载ga.js到本地服务器;

  2。定期检查ga.js文件,保持本地服务器为最新版本的文件;

  3。修改并将跟踪代码植入网页;

  4。成功发做分析数据,GA帐户接收报表。

  从google服务器下载ga.js文件到本地服务器,更新周期--每天。

  值得一提的是,ga.js文件会不定期的更新内容,如果使用旧版本的ga文件,可能导致跟踪出现问题,所以需要保持本地服务器ga.js为最新版本,我想一天更新一次,应该没有问题。

  在网页里植入GA代码

  本地服务器已有最新版本的ga.js文件,只需修改页面内跟踪代码即可,修改的主要内容就是把ga.src修改即可。如果你的网站不使用https://,那么可以对代码进行简化,删除网页是http:或https:的判断即可。以下为测试代码,经过验证,GA接收数据正常。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_gaq = _gaq || [];
_gaq.push([''_setAccount'', ''UA-232915-7'']);
_gaq.push([''_trackPageview'']);
(function() {
var g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ga.type = ''text/javascript''; ga.async = true;
ga.src =''http://www.giigift.com/本地服务器目录/ga.js'';
//因为不需判断页面是否属于https:
//可以把ga.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改为:ga.src =''你的本地ga.js地址'';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ga, s);
})();
</script>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支持中国访问Google Blogger的网站设置

  虽然Google的Blogspot在国内无法访问,但Blogspot依旧是国际上最大的BSP之一,其稳定性非常不错,支持域名绑定,并且完全免费,今天我就介绍一种方法,可以让中国的博客用户可以无障碍使用Google Blogger的独立域名,这个方法也可支持所有Google绑定域名的服务,例如Google App Engine、Google Sites等。

  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先购买一个国外的主机,然后在该主机上架设 ghs.google.com 的反向代理,修改网站域名的cname到该反向代理,从而实现Blogger绑定域名的正常访问。

  在具体实现上,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使用国外的VPS或独立主机,只需要修改一下web服务器的设置即可,不过这种方法需要购买的主机价格较贵,性价比不太好。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国外便宜的虚拟主机上,在虚拟主机上,使用php编写代码实现反向代理。现在Google Blogger上设置独立域名绑定,之后再修改域名的解析地址,将其解析到自己的虚拟主机上,在虚拟主机上使用php配置一个网站,对Google目标网站进行反向代理。

  PHP的反向代理程序是基于php-dynamic-mirror这个项目的,这个项目就两个文件,非常简单,适合做网站的完全镜像,不过需要进行一些修改,原来的项目是直接反向代理目标网站,由于我们已经修改了Blogger的域名解析,因此需要将该php代码修改一行,将$v = $mirror修改为可$v = Google Blogger的IP地址。

  这样,用户就可以使用自己的域名看访问Google Blogger上的网站了,这时候,用户网站解析的IP并不是Google Blogger的IP,而是用户虚拟主机的IP地址,但是调用的程序却是Google Blogger的。

  至于用户如何发布信息,由于目前Google Blogger支持https了,那么用户只要修改一下自己本地的hosts文件,将www.blogger.com的ip地址指向一个可用的ip,即可通过https的方式登录Blogger并发布信息。

  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支持Google Blogspot,还可支持所有Google绑定域名的服务,例如Google App Engine、Google Sites等应用范围广泛,彻底解决了中国网站管理员使用Google建站服务的可用性问题。

2013年1月12日星期六

人为网络故障的新方式

  笔者在《如何区分国内上网环境中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中曾经介绍过人为网络故障的多种方式,但近阶段又发现出现了新型的人为网络故障,此文将为大家进行介绍这种新型的人为网络故障。

  事情的起因是在前几天公司在海外的服务器工作不正常,国内用户访问该服务器上的网站要么只显示一个标题,然后一直处于加载之中,要么就是无法连接到服务器。经过自己的试验,发现一旦访问了服务器的网站(或者连接了服务器的SSH),五分钟之内便无法和服务器进行通讯,五分钟之内PING全部超时,过了五分钟后恢复。而且经常是网页传输到一半就无法和服务器进行通讯了,所以出现了有时候网站要么只显示一个标题,然后一直处于加载之中,有时候无法连接到服务器的情况。如果五分钟后再次访问服务器上的网站,则此现象就再次重复出现。

  为此,为了诊断故障原因,在无法访问服务器的五分钟内,关闭了服务器的iptables并使用了路由跟踪工具,结果如下:

人为网络故障的新方式

  从路由跟踪的结果发现,最后一跳是74.117.63.66,查询IP所在的地理位置显示此IP所在地为美国,经过《如何区分国内上网环境中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文中介绍的方式判断,似乎问题出在美国的网络部分。为此,和美国服务器提供商进行了联系,同时提供了路由跟踪结果。不过,提供商那里经过检查并没有设置过任何屏蔽IP的机制(包括根据访问后屏蔽五分钟的机制),需要排查国内自己本地网络的问题。

  经过思考,猜想是否有可能是防火墙进行了反向屏蔽:如果网络数据包中的源IP为国内,目标IP在国外,则放行;如果网络数据包中的源IP为国外五分钟内临时被屏蔽的IP,目标IP为国内,防火墙则丢弃该数据包。如果是这样,也就能解释通为什么最后一跳是在美国,但却是防火墙的屏蔽。因为国内发往国外的数据包永远被放行,所以海外服务器可以收到数据包,而在前13跳中返回数据包的IP地址都不在防火墙的黑名单之内,所以TTL超时的数据包仍旧可以发回国内的IP地址(路由跟踪工具的原理就是每次TTL加一,每次经过路由器则TTL减一,如果减到零那么路由器会发送TTL超时的数据包给源IP)。最后一跳之后由于海外的IP地址被屏蔽,则数据包无法送达国内的IP地址。这么解释就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最后一跳在美国,但却是防火墙的屏蔽了。

  但猜测归猜测,证据在哪里呢?

  为此,使用了其他代理工具连接上服务器的SSH,在被临时屏蔽的五分钟内反向路由追踪国内无法访问网站的IP地址,结果如下:

人为网络故障的新方式

  从反向路由追踪结果看,最后一跳是202.97.33.101,地理位置查询该IP属于“上海市 电信骨干网”,从而验证了猜测。而反向追踪的第一跳74.117.63.66又正好是正向路由追踪中的最后一跳,又再次验证了猜想中的正向路由追踪中的最后一跳之后的IP地址(也就是服务器的IP地址)被屏蔽的情况。至此,问题已经明确。

  之后,又再次在五分钟临时被屏蔽的时间内反向追踪了上海的其他IP地址,显示可以正常访问,并不影响服务器访问国内的网站,只有国内的IP地址首先对国外被屏蔽的IP地址发起通讯才能触发被五分钟临时屏蔽:

人为网络故障的新方式

  而《如何区分国内上网环境中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中介绍的通过国内IP路由跟踪国外IP进行判断是国内人为的网络故障还是海外的网络故障在一些情况中将不再适用。

  来源:投稿,作者:DavidSky,作者E-mail:lehui99 (at ) gmail.com

2013年1月11日星期五

韩国媒体猜测谷歌重返中国

  美国新墨西哥州前州长比尔·理查森和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一行1月7日抵达平壤,对朝鲜进行私人访问,四天时间,代表团见到了朝鲜外务省官员,参观了金日成综合大学、平壤的计算机中心,并与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交流。

  此次访朝,全球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施密特随行。他表示,此访最大收获是了解了目前朝鲜的科技发展水平,希望朝鲜能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

  韩国 《文化日报》猜测,认为谷歌代表团访朝有可能是为了“重返中国市场”。报道援引韩国IT业内人士分析称,谷歌事实上是不可能在“全世界最封闭”的朝鲜开展互联网业务的,因此施密特是想通过访问朝鲜与中国政府改善关系。

  对于谷歌搜索能否重返中国,我有着较为矛盾的心情,如果重返的话,能让更多人使用谷歌搜索,是件好事,但是,我目前使用体验不错的非过滤版谷歌搜索可能就会被替换为过滤版,这又让我不得不使用国外的谷歌搜索,从而降低我使用谷歌的体验,这实在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目前情况下,不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使用谷歌搜索的确很痛苦,“麦当劳”、“长江”、“胡萝卜”、“钓鱼岛”这些很平常的字词都不能谷歌搜索,一搜就“连接被重置”,好在现在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避规这个问题,但是普通的大众网民可能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正常使用谷歌搜索。谷歌对这种高强度过滤曾经进行过抗议,但最终也不了了之了。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C2B电商三种主要模式的分析

  在过去的一年中电商领域血雨腥风,尤其是天猫、京东、苏宁、当当、易讯等B2C电商打得不亦乐乎。而随着B2C领域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C2B模式也在天猫“双11”的预售后慢慢为更多人所知。目前的中国电商市场,C2C领域淘宝是绝对王者,B2C领域中平台式的天猫也稳坐第一,而自主式的京东、易讯、苏宁等几家在争夺第二的路上也没有给其它人留下太多机会,但C2B领域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空白,那么C2B领域会是电商的另一条路或下一个方向吗?

  其实C2B的概念比较泛化,形式也是比较多样化,根据一号店董事长于刚说法,常见的C2B模式有:聚合需求形式(反向团购、预售)、要约形式(逆向拍卖,客户出价,商家选择是否接受)、服务认领形式(企业发布所需服务,个人认领,类似威客)、商家认购形式(个人提供作品、服务,等待企业认领)、植入形式(软文)等。而目前看来电商的C2B模式主要依靠的形式还是聚合需求形式和要约形式,同时个性化定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模式,下面我来分别说一下我的看法。

  聚合需求形式

  通过预售、集体团购等形式可以将分散着的用户需求集中起来,对于一些还没有生产的出的产品,可以根据集中的需求进行快速的生产,在用户需求完全表达的理想情况下,这使得商家的供给可以正好与用户的需求匹配,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对商家而言,即需即产实现了零库存,使库存成本趋零,而由于已经知道需求的分布,甚至可以选择不同的生产地点进行生产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由用户已经付费锁定了收益,商家也不必担心调研时口碑很好的商品大规模生产后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这种形式整体降低了商家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商家的损失。而对用户而言,由于商家的成本降低,通过预售购买的用户可以享受到更低的价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在用“时间”换“价格”。很多用户对一些物品的时间属性并不十分敏感,而低价不及时正好迎合了这些用户的需求。可见聚合需求的形式给商家和用户都会带来许多好处,不过目前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商家是否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迅速生产。一方面如果聚合的需求较少,生产起来单位成本则会很高,商家一般不会做这些产品,而已经预定的用户的感情也许就会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如果需求较多,商家是否有能力实现快速生产?虽说弱化了时间属性,但时间过长的话用户必定不能忍受,此外还有一个行业问题,比如服装等季节性较强的行业,强调发布的时间,也许就不适合这种形式。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发布预售或团购时就注明预售数量达到多少时该预售生效,让用户有心理准备,同时商家要衡量自身的生产能力和运送能力能不能达到即需即销的要求,也许通过与其他商家或平台共同合作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但关键还是商家的能力与规模。聚合需求形式整体上说还是有着较大的用户群体,如果商家有足够能力,这种形式还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个性化定制

  由用户提出个性化需求,商家根据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用户为此付出一定的溢价,听上去不错但做起来很难。目前其实也有一些商品在销售时可以个性化定制,但这个个性化一般都仅仅是针对某个小模块,比如iPad mini订购时背面的刻字,又比如购买手机时外壳的颜色和样式等。这些定制可以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个性化元素,让用户体会到产品的不同,但这还不够,仅仅是某一个模块的定制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某一商品的外观、功能、包装、销售过程等都应该实现个性化的定制,这在目前看来并不容易实现,但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人们都有从众的内在倾向,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想让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打造唯一属于你的产品,这会迎合许许多多用户的需求。当然,为了这种个性化用户也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目前为个性化埋单的理念虽有发展但并没有完全普及,随着人们自我展现需求的不断加强以及个性化的不断升级,为个性化埋单,买属于自己的产品的理念终会深入人心。这种深度个性化的定制也对商家的设计与生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设计产品时就要考虑到如何让产品更有可配性,同时要为生产做铺垫,要考虑这样的个性化是否有利于生产?生产流程也需要一定改变,这无疑会增加成本。可见个性化定制同样要求着商家有着较强的实力,普及真正的个性化定制还尚需时日。

  要约形式

  这种形式的典型例子是priceline,即将销售方与购买方的传统位置调换了一下,用户自己出价,商家选择是否接受。从商家角度而言,这种方法最理想的状况使消费者剩余趋零,提高利润。所谓消费者剩余就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间的差距。比如一款商品价格为50,用户A愿意为这款商品支付55元,用户B愿支付60元,那么用户A消费者剩余为5元,用户B为10元。对商家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将商品55元卖给A,60元卖给B,但由于50元的公开定价使得商家在A、B用户身上损失了15元。而要约模式对商家而言将价格隐藏,根据用户的出价来进行判断是否销售,这种方法可以降低消费者剩余,对商家有利。对用户而言,如果对一款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是60元,尽管产品实际价格为50元,尽管用户都想越便宜越好,但在你不知道实际价格时,60元买到了产品同样会让你感到高兴。上面说的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在真正的要约模式电商中不可能只是商家得利,如果仅是某一方得利而造成了不平衡,那么这种模式也不可能长久。这种C2B电商的问题在于买家之间如果可以互相联系,那么就可以都用较低的成交价格进行买卖,而如果买家可以有较多次的尝试,从低价开始慢慢提高,甚至可以测出产品的实际价格,也就失去了这种要约模式的意义。在设计要约形式时规则十分重要,对用户的保护也十分重要,如果用户多次要约都以商家拒绝而结束,那么我想用户也不会第二次再访问你的网站。以高于产品成本一定区间内的价格销售,给予付溢价较多用户赠品或更好的服务等超出用户预期的体验,给多次要约失败用户一定补偿和鼓励,也许会有助于这类网站的稳定发展。这种模式相对较为新颖,可以吸引一定用户与商家,但设计与规则是重中之重,同时如果站内商品在别的公开平台可以查到价格,那么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提供服务这种不好公开比较衡量的商品还是更合适一些。

  总得来说C2B模式一定会是趋势,但一方面而言普及还尚需时日,另一方面不一定会是直接出现大的C2B模式的电商,可能B2C类的电商都会慢慢向C2B方向过渡实现双模式并行,对一些商品B2C,对另一些商品C2B.B2C电商行业竞争如此激烈,也许谁先抓住了C2B这个方向,谁就能像盟军在诺曼底登录一样开辟出第二战场,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投稿,作者:回首之泪,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