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万人签名拯救Google Reader活动

  据美国科技博客Mashable报道,Google周一正式宣布升级Google Reader阅读器服务,深入整合谷歌社交服务Google+。此举让很多Google Reader老用户十分不满,他们为此参与了一项请愿活动,要求谷歌换回以前的Google Reader版本。

  由美国大学毕业生布雷特·凯勒(Brett Keller)发起的请愿活动,迄今已有一万多用户在请愿书上签字,希望Google能换回以前的Google Reader版本。

  许多失望的Google Reader用户纷纷以#OccupyGoogleReader#OccupyReader这样的标签发帖,在Twitter上面发泄他们的愤怒。部分华盛顿居民则在纽约大道1101号谷歌华盛顿办公室门前举起“拯救Google Reader”的牌子进行抗议。

万人签名拯救Google Reader活动

  目前Google正在将内部许多其他网站和应用集成到Google+上,而Google Reader应用是Google+最新集成的一项服务。当Google宣布关闭Google Reader的内容共享功能后,一些用户在论坛和博客上对此表达了不满情绪。

  这些用户抱怨在共享内容时无法再使用笔名,同时还认为失去了共享RSS内容的专用空间,他们觉得在Google+内共享Reader内容相当不方便。

  Google Reader由Google在2005年10月7日向用户开放,是一款管理和阅读RSS的流行工具。

2011年11月1日星期二

对Google Reader的新界面很失望

  据Google Reader官方博客报道,如一周前的消息所说的那样,Google Reader今天正式启用新界面,功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早先,Google Reader博客曾经报道,即将对Google Reader进行重大改版,并和Google+进行整合,新版本将重新设计,包括friending、following等功能将会被删除。之前Google Reader的社交功能是和Buzz整合,随着Buzz的关闭,Google Reader的新版会将关注和被关注整合到Google+中,然后用户在Google Reader的分享功能整合到+1中,并发布到用户的Google+。

  目前用户登录Google Reader,就可以看到Google Reader已经更新为新版,新版Google Reader具有一个全新设计的外观,清洁、更快,有点类似Google+的风格。

  新的版面虽然较为“小清新”,但是设计不紧凑,非内容区域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减少了内容阅读区域的空间。

对Google Reader的新界面很失望

  另一个巨变就是使用+1来替代以前的Like、Share和Share with Note,并与Google+ 进行集成。同时,从今天起,原有的Google Reader的好友、关注、跟随、评论分享条目等功能均被关闭,其他类似的具有交互性质的社会化功能都被关闭,用户在条目上已经看不到原有的按钮。

对Google Reader的新界面很失望

  新版Google Reader可以通过顶部的“分享”来分享正在阅读的条目到Google+中的好友,也可以通过点击+1来分享条目到Google+,但是与老版Google Reader不同的是,这个分享是摘要分享而不是全文分享。

对Google Reader的新界面很失望

在Google Reader通过+1分享到Google+

对Google Reader的新界面很失望

通过顶部工具栏分享到Google+

  不过,改版后的Google Reader,其+1按钮在中国地区显示异常,经常出现无法显示的情况,使用VPN连接后才能正常显示。

  如果用户对这些修改不满,Google还提供了导出功能,用户可以带着自己的资料转移。

  对于这个新版Google Reader,以下几个地方我非常不满:

  1、以前在Google Reader中可以看到别人分享的信息,现在改成+1后,就无法在Google Reader中看到别人的分享,只能跑去Google+看,这有点像是在强迫用户访问Google+,而在Google+中,分享信息会和其他信息流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阅读效率,同时在中国,Google+又经常无法打开。

  2、分享的条目都是摘要分享而不是全文分享,用户需要点击条目上的链接地址才能查看,而这些链接,在中国很可能无法访问。这意味着中国用户从Google+上查看别人的分享,可能无法访问到该分享信息,而老版本Google Reader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以前中国用户访问Google Reader,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能不翻墙看到一些无法访问的文章。

  总而言之,Google Reader这么瞎折腾,我看不但不会给Google+增加流量,反而会导致Google Reader的用户流失。

一淘要革谁的命

  购物搜索并不是个新鲜事,国外的Google跟国内的有道都推出了购物搜索,能够给消费者选购商品提供快捷的全网对比品,能够增加各大平台及商家之间的竞争,这是电子商务发展成熟透明后必然出现的产品。一淘则是阿里巴巴在2010年10月推出的购物搜索,去年在“一淘如何避凶趋吉”这篇文章里面,提出了一淘面临的两大挑战:第一是来自兄弟平台淘宝内部的抗力,淘宝有什么理由接受一个没有造血需要自己不断输血的平台?即便这是同姓兄弟。第二是带着淘宝色彩的一淘,很难获得其它电子商务网站的支持,购物搜索其实就是给电子商务网站加了一层盖子,谁也说不准一淘成为购物搜索寡头之后,会不会帮助淘宝一起打击其它B2C网站。

  这就是为何京东对有道购物搜索听之任之,而选择向一淘开炮的重要原因,一淘在从淘宝分拆出来后解决了与淘宝纠缠不清的独立性问题,开始在北广上等电子商务主力城市大举投放。一淘这种愈发强势的作风愈发让京东们警觉起来,一是淘宝开放电商计划已经开始影响到市场格局,害怕被淘宝给捂了盖子一窝端了,二是不愿意出现强大的购物搜索截流消费者,从长期看购物搜索必然会增加电子商务网站订单成本。

一淘要革谁的命

  之所以刘强东带头向一淘开炮,第一是因为刘强东一向敢说风格所致,第二京东是目前B2C第一阵线,必须站出来对一淘表现战略姿态,未经许可抓取只是一个诱因,而360与马云的陈年旧事估计也是被有心人挖出来混淆视听。唯利是图是商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没准儿马云跟周鸿祎回头发个声明,表示为了维护用户安全个人利益皆可抛。

  从长远看,购物搜索必将会成为电子商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盖子,这是由电子商务网站数量与消费者需求共同决定的,便捷、优质、低价永远是消费者不变的追求。一淘与京东的口水战,更多只是购物搜索加入电子商务格局的开始,未来在购物搜索与电子商务网站之间的争议还会越来越多,破而后立总是新生事物的必经阶段。也不排除京东、淘宝、当当、新蛋、凡客会尝试做购物搜索,而淘宝与拍拍的开放电商计划也是电子商务需要关注的新变化。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一淘网到底让谁睡不着?

  马云曾经在谈及打造一淘网原因的时侯,放话“要让百度睡不着”。而现在看京东、当当、苏宁三家比较大型的B2C都屏蔽了一淘的蜘蛛禁止抓取,到底谁现在睡不着?

  要分析谁睡不着,就先要分析一下一淘的出现会造成什么后果。

  正面:让消费者避免选购一件商品的时候,需要打开很多大型网站对比价格,经过各方面因素考虑最终购物。有了一淘,直接在一淘里搜索商品,大部份网站的价格将会一目了然,方便快速选购。可以给更多电子商务网站带来流量和销售量,只要对方网站的商品具有价格优势,不怕没人知道没人购买。

  反面:网购消费涉及因素很多,例如商品质量、物流、售后等。如果消费者单从比价后购买商品,很容易造成因低价而忽视了其他的重要因素,最后消费不愉快带来困扰。对电商网站来说无疑是打击,因为只有你的售价比其他网站更低,你才能在一淘上排名靠前,取得更多的销售量。这种恶性竞争或许会对整个电商行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谁都不关心商品的质量,一味考虑最终的售价。

  一淘出现后会造成上述正反面效果,这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

京东、当当、苏宁屏蔽一淘蜘蛛

  百度睡不着

  百度肯定会睡不着。就在今天(10月28日),百度发布了2011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由于各个电子商务公司的广告开支增加,百度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加了80%,净利润达18.82亿元人民币。一淘的出现或许会改变这个状况,很可能未来几年渐渐没有电子商务网站愿意在百度投放广告,而转投到一淘网上。因为对于网购来说,一淘比百度更专业。百度岂能睡得安稳?

  大型B2C网站睡不着

  很明显,京东、当当、苏宁已经开始睡不着了,从屏蔽一淘蜘蛛就可以看出来。大型B2C网站在很多商品上已经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例如《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书,大家售价都是51元,只是部分B2C送些礼品。而一淘是抓取不到送的礼品,只能抓取售价,那么这就给消费者一个不全面的数据,更是对那些花大价钱做促销的商家一个不公平的待遇。小部分商家在促销的时候喜欢用低折扣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其实是他们修改了原价才有这种看似优惠的折后价。而这种吸引眼球的折扣价也不能提现到一淘里面,他们肯定不干了。最可怕的是百度有凤巢,淘宝有直通车,一淘以后有什么?你懂的。

  一淘睡不着

  马云打着如意算盘,以后等所有电子商务网站都入驻一淘,消费者直接用淘宝帐号登录,用支付宝付款“一站式”购物,自己就是守着关卡的人。C2C淘宝已经是霸主,要是一淘能卡住B2C们的脖子,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里一扫天下谁又能不服?而现在以京东、当当、苏宁为首的B2C开始就“不听话”,不按照规矩来出牌,如果带动更多的B2C们,这个场子就不好收拾了。信心满满来帮助消费者对比价格,一切站在消费者的利益下,结果搜索到的商家都是二、三流商家,相信使用一淘的消费者也不会买马云的帐。

  一淘网的出现也是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如果一淘成功,势必对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胜利。而对于那些大商家,只能被价格战拖得越来越无力。那些小B2C呢?最终会被大B2C们给淘汰掉。

  特约评论员:西门,原文链接

当当网流量变现,对电商行业有何启示?

  “想当就当”这是当当网近期在地铁广告中打出的最新标语。一向以销售图书,低价示人的当当网,成立12年以来如此大的品牌转型貌似是头一次。

  当当网所属的电商行业尽管是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但竞争也日益激烈。

  眼见淘宝京东凡客等逐渐壮大,自己却由于毛利率出现下滑开始出现亏损,当当网需要求变。所以就衍生出了“想当就当”与“流量变现”。

当当网流量变现,对电商行业有何启示?

  流量变现给当当网带来什么?

  流量变现简单说就是靠卖广告位赚钱,是传统门户类网站的主要盈利模式。

  事实上,同时于今年初尝试流量变现,变卖外链广告的还有京东和卓越,但后来都放弃了。官方解释是:担忧引流到外部网站,影响用户体验。(有些扯淡,更有可能是因为不想肥水外流)

  而当当网却激流勇进,在网站的醒目位置(顶通栏,地通栏),投放凡客、银泰网的外链广告。2家都是以服饰“自居”的电商网站,当当网与他们打通,可以理解为一种满足消费者诉求上的互补行为。

  收入方面,虽然开辟的广告位不算多,但在这几个重要位置过去半年为当当贡献了近1000万的广告收入,收获还是不小的。

  当当网理想定位是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满足所有购物人群的购物需求,但实际总会与理想有差距。图书依旧贡献了当当网销售额的70%,百货的发展相对滞后。由此看来,当当网“想当就当”的品牌策略,以及“流量变现”的突破尝试也就不难理解了。

  流量变现对电商全行业有何启示?

  电商尽管热火朝天,但仍然是一个处于巨亏的行业,主要原因还是毛利率过低。

  随着物价成本及物流费用的日益高涨,降低毛利率依然是个艰难的问题。而提价又不太可能,因为当下的中国电商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圈地时刻”,列为大佬圈地的手段最常用的就是降价大促销。胆敢提价者必死,而且会死的比卡扎菲还惨。

  现在是有VC(风投)的票子撑着,如果撤资了呢?最近团购行业的“轰然倒塌”是个警示。

  电商网站想要更多盈利,无非就是让更多流量转化成购买,让购买用户多次购买。除此之外再无他法,如何求变?流量变现也许是个出路,能够带来什么,至少是2点:

  1、多一种盈利模式。网站获利。

  2、多一种全方位满足消费者诉求的方式。(特指互补行业)消费者满意度提升,提高购买率,提高二次购买率,依然是网站获利。

  电商网站们是否能够通过“流量变现”扭亏为盈?是否能够由点到面衍生出更多的盈利模式,需要继续观察…

  来源:光明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30日星期日

开发者应对iOS 5限制本地存储的非官方指南

  众所周知,由于 iOS 5 新增的机制,在设备容量空间不足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清除高速缓存文件或临时目录的内容,迫使开发者将应用存储的数据最小化。

  在 iOS 5 系统中,那些涉及到离线工作、需要用到本地存储的应用都会有相同的问题。很多的果迷热衷于使用这一类应用,尤其是在那些没有 Wi-Fi 网络的地方(地铁、飞机)。如果某一天你安装了一些很大的应用或者同步了大量的图书、音乐,这时候系统的自动清除机制被激活,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你在地铁里、飞机上想要打发时间的时候突然发现找不到之前下载好的一些离线数据了。(如果对此还不清楚,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苹果设计这个机制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好的用户体验,但是现在看来,苹果设计师还没有考虑得万分周全(或者是用户和开发者暂时还不能接受这种“激进”做法)。

  作为开发者,现在要让苹果提供另外一个可以存储离线下载数据的文件夹已经不可能了,但是假如有足够的开发者向苹果表明他们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文件夹来存储一些数据,我想在将来的版本当中,这种欠妥当情况也许会出现改善。

开发者应对iOS 5限制本地存储的非官方指南

  开发者应该怎么做?

  如果 APP 目前是把文件存储在 Documents 文件夹

  现在它在 iOS 5 中运行是不会有任何问题出现的,只是用户可能会抱怨 iCloud 备份了太多数据,浪费时间和存储空间。

  但是当你的应用下次更新时,很可能会被苹果应用审核团队以在 Documents 文件夹存储太多数据为由拒绝,这绝对会是让你头疼的事情。

  如果 APP 目前已经(或打算)把文件存储在 Caches 目录

  请确保你的应用能漂亮的处理任何存储在 Caches 目录里的文件(被)消失的情况,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创建一份应用存储在 Caches 目录里的文件的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列表。

  显然开发者要把这个列表文件存储在一个更持久的不同地方。可以在应用启动时检查一下列表中的文件是否还呆在那里。如果发现有任何文件丢失,可以弹出提示框告知用户这个情况,然后询问是否重新下载。当然如果设备是离线状态,你的任何道歉和解释都将被认为是白痴行为。

  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比如有时候只有部分数据仍然有效,你需要决定怎么和多少提示需要显示。

  迁移现有的数据

  如果你打算更新应用,把数据存储在 Caches 目录里,以适应苹果 iOS 5/iCloud 的新规则,那么你可能会需要把原来存储在 Documents 目录里面的文件迁移到 Caches 目录。可以肯定,Apple 的应用审核团队不会对此进行测试,因为他们不会有你旧版本存储有数据的应用,所以,选择迁移数据可能是个正确的选择。

  记住不要在应用启动时在主线程里面做大量数据迁移的工作,因为这可能会引起“启动时间看门狗”的注意,并被它终结掉。

  提早警告用户

  当应用运行时,你可以经过用户设备存储空间不足,这种警告并不会改变文件被清除的命运,但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从而引起苹果的注意。

  让苹果知道这是个大问题

  向苹果相关人员提交漏洞报告,或者疯狂的在twitter、微博、博客里面抱怨,或者像中国的网店主一样到淘宝公司门口举牌抗议,更可以学习华尔街事件的做法(不建议)。

  用户应该怎么做?

  知道现在,存储了大量数据的应用在备份时都是个大麻烦,因为 iTunes 备份进程不得不运行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我们确实有那么多有用的数据需要备份的时候。

  在 iCloud 备份过程中,用户可能不愿意使用免费的 5 GB 标配空间来备份他们认为不重要的数据(当然更不愿意付费购买额外空间),这是用户可以设置关闭某个应用的 iCloud 备份。设置的具体路径在:

iCloud > Storage & Backup > Manage Storage > Backups

  根据上面的路径进入设置界面,可以选择 开启/关闭 每个应用的 iCloud 备份,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会知道有这么个设置功能,所以可以在程序帮助文档、支持邮件中说明,或者,还是用老办法,弹出一个漂亮的提示框,告知用户这一切。当然,这好像是苹果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想说的是,苹果推出了新机制,大部分总是以用户体验更好为初衷的,但是限制本地存储的新机制或许对部分用户和开发者都存在欠妥的地方,本文只是应对 iOS 5 限制本地存储的非官方指南,希望文中没有提供有害的建议,仅供参考。

  原文作者:Our4.org,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谷歌地图API即将收费

  Google地理开发博客宣布谷歌地图API(Google Maps API)将不再免费提供,当用户调用谷歌地图API超过一定限制,将会按照超出的次数来收取费用,费用是每一千次调用4-10美元左右。

  对开发商的影响

  Google建议使用Google Maps API的开发商,需要评估一下调用谷歌地图的用法,确认他们的服务是否受到影响。如果调用次数超过限制,则需要:

  1、降低调用Google Maps API的次数,将其限制在每天二万五千次以下。

  2、根据超出的调用次数支付一定费用。

  3、购买Google Maps API的高级许可证。

谷歌地图API即将收费

  谷歌地图调用限制

  免费的谷歌地图API用户依旧可以在限制范围内继续免费使用,具体的调用限制是:

  1、每天地图API调用次数少于25000次。

  2、每天彩色地图(Styled Maps)API的调用次数少于2500次。

  收费标准

  Google在地图API的FAQ中列出了如下的收费标准:

服务 每天免费 超出后千次调用收费(美元)
JS Maps API v3 25,000 $4
JS Maps API v3 styled maps 2,500 $4 / $8
Static Maps API 25,000 $4
Static Maps API styled maps 2,500 $4 / $8
Street View Image API 25,000 $4
JS Maps API v2 25,000 $10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通常会购买Google Maps API Premier较为合算,其价格以地图调用量为参考依据,价格每年$10,000起。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可以登录Google APIs Console来监控API的调用次数以及目前的访问次数,如果调用次数过高则需要采取一定措施。

  免费模式的商业化

  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付费习惯尚未养成。而对于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开发者来说,选择免费模式是发展的首选,然而,免费模式如果长期运营,无疑有个尴尬现实:服务提供商为大众贡献了优质的服务,投入了不少运营成本,却无法从中获得有意义的收入,来支撑服务的长期运营。因此,将原先的“免费”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收费,就成为服务长期运营的手段。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模式是个美丽的陷阱。很多打着“免费”旗号的大公司,在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免费”的模式拥有了足够多的用户,并取得了市场的垄断权之后,用户面临的可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状况,反垄断的重要性对于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一样,哪怕是打着“不作恶”旗号的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