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避免Google+账号封禁

  这些天来,包括许茹芸在内的很多Google+用户的帐号都出现了被挂起审核的现象,大多数情况是因为用户的名字和Google个人资料不符合Google+社区准则的原因导致,Google并没有强制用户使用实名,但是用户的名称也必须符合Google的相关准则。

  实名认证未实施

  Google+目前还没有实施实名认证规则,用户可以起任何名称,因此很多搞网络营销的人就冒充名人注册帐号,早先的一个案例是有人注册“马英九总统”这个帐号,然后手动同步马英九Facebook的信息到Google+,之后那个帐号即被Google封禁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山寨马英九的出现,才使得真的马英九注册登录了Google+

  如果未来Google+模仿Twitter推出实名认证功能,就可以方便普通用户来判断很多名人到底是真是假,不会出现山寨名人到处泛滥的情况。

Google+的账号封禁

  名称政策

  Google并没有强制用户使用实名,但用户起名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在Google+的“内容政策”里写到:

  为有助于拦截垃圾邮件并防止假冒的个人资料,请使用朋友、家人或同事平常称呼您时用的名字。例如,如果您的姓名是赵小刚,但别人通常用“小刚”或“阿刚”称呼您,那么您使用后两者中任何一个都可以。

  Google在“您的名字和 Google 个人资料”里,更为详细地阐述了Google+关于用户名称的政策:

  名字和姓氏都要使用同一种语言。

  如果您使用自己的全名,则有助于其他人在网上找到您,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您有多个名字可以代表自己,请只选择一个,并将其他名字置于您个人资料的“其他名字”部分中。

  避免在名字中使用生僻字或不常用的字符。

  在您创建个人资料时,我们的系统会检查您提交的名字,看其中是否含有生僻字或不常用的字符。例如,不允许使用数字、符号或不常见的标点。

  您的个人资料和名字必须代表同一个人。

  Google 个人资料不支持多人或群组个人资料。此外,您不能为非人的实体(如宠物或企业)创建个人资料。只要个人资料名称没有更改,Google 可能会继续允许现有的不符合以上标准的个人资料。

  不要使用其他人的名字。

  假冒他人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您的个人资料被删除。如果有人冒充您,请转到其个人资料,然后点击举报此人。

  简而言之,用户起名的策略就是:1)不要在名称里中英文混用;2)不要使用非个人帐号(例如企业帐号、网站帐号、新闻帐号等);3)不要假冒他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Google+并没有强制用户使用实名,但用户应该使用自己的惯用名,如果用户的个人资料被挂起,通常是因为用户将名字改成了Google+不接受的名称,这时用户会看到一个需要审核的提示,这意味着Google正在审核用户个人资料。用户可以点击Google个人资料页面上的申诉表单链接,提出进一步上诉的申请,一般填表后24小时内就能得到回应。用户不需要填写实名,只填常用名或者常用网名即可,如果是常用网名,需要在申诉表内填写所对应的Twitter、Facebook或者其他社交网站的个人资料页网址,一般不需要上传身份证照片。

  如果用户的个人资料被暂停,用户仍然可以编辑自己的名字和个人资料。如果用户在暂停状态下编辑自己的名字,Google团队仍然需要先审查用户的名字,然后再重新激活用户的个人资料。

  不妥之处

  从目前Google+使用情况看,Google+的名称政策较易引发争议,我个人感觉是Google+的运营策略有一些问题,如果用户起的名称不符合政策,应该在注册的时候就进行限制,而不是让用户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封停,这很伤害用户的感受和体验。即使Google+要暂停用户帐号,也应该先联系账号所有者,让其先按照政策进行修订,而不是直接让人暂停。

  人性化的服务策略,可能是以工程师为核心的Google不太理解的策略,这也可能会成为Google在社交网络挑战Facebook和Twitter的一个短处。

  实名制政策不符合中国国情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真实姓名的社交网路政策完全不符合国情,鲜有成功实施的案例,在这个帖子的回复中,有人指出了实名制政策对用户的几点伤害:

  真实姓名政策如何在社区伤害用户:

  1、线上和线下的骚扰。

  2、就业和提供服务的歧视。

  3、现实中的人身威胁。

  4、逮捕、监禁或司法上的管制。

  5、经济伤害,如失去工作,专业声誉损失等。

  总的来说,从社区规则看,Google+并没有要求强制实名制,并且这也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是用户在起名的过程中,也应该符合Google的名称政策,以避免个人帐号被Google封禁,如果用户的个人帐号被Google暂停或删除,用户不仅仅将无法使用Google+社区,还会无法使用其他使用Google个人资料的产品,例如Buzz和Google+1,不过,用户的 Gmail 和 Blogger 帐号则不受此限制,可以继续使用。

Google+无法取代个人博客

  众所周知,极客们和Google+的早期用户早已接纳Google+.尽管进入Google+专属体验区需要邀请码,但是人们仍然竞相争取。Google+刚一发布,笔者就参与了体验,它太让笔者着迷了。

  近日,Digg的创始人Kevin Rose 宣布他会将他的个人博客转至Google+。

  Kevin Rose称:“我将把博客域名跳转到Google+个人页面,我之所以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G+确实比博客给我的(实时)反馈要及时得多,并且G+的参与度也远远高于博客。”

  笔者也认为Google+是一项极棒的服务,看到它成为Facebook的强力竞争对手,对业界来说也是好事一桩。但就笔者个人而言,“弃个人博客、宠Google+”并非明智之举。

Google+无法取代个人博客

  尽管Google+的账号管理十分方便且使用费用便宜(事实上就是免费),但是笔者觉得你还是应该给自己在网络中留一片个人天地。

  原因如下:

  1、你不能拒绝付费

  你在节省了托管费和域名开支的同时,你也失去了拒绝为自己的Google+账号付费的权利。付费来自于哪里?不是免费的吗?付费很有可能来自于账号状态升级(笔者可以肯定,这会在以后实行),最终结果是你的交际圈开始缩小。

  2、Google从中盈利

  这也是让笔者很蛋疼的原因。你不可能从你的Google+赚一毛钱,但是Google就不同。像Facebook或Twitter一样,Google可以通过Google+获得大量广告收入。笔者不认为他们会因为你的点击量而给你神马小费

  3、新奇也不过是一时的玩意儿

  因为Google+现在是有进入限制的,所以很多人削尖了脑袋也像挤进去看看稀奇。等这股浪潮一过,它也许就变得索然无味。众多社交网络也就是这样“死在沙滩上”。它们终将不潮。比如:Friendster、Myspace、Orkut、甚至是Facebook,都出现过上述情况。如果Google+就这么重蹈覆辙,你也就不会在你个人Google+页面上看到和现在一样的“反馈”或“参与度”。

  4、你不可能全身而退

  试想一下,Google+不再有产品管理。虽然现在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这是一大疑点。你将自己的精力大把大把地投入到Google+中,势必会减少使用其他平台或个人博客的时间。Google也许可以为你提供发布文章的方法,但是你要怎么做才能再次建立那些文章的链接?你不得不从头再来,这绝对让你抓狂,用行话来说这么做很难!非常难!

  5、博客就是博客

  Twitter适于共享较短的更新,Facebook更擅长跟踪调查用户群。Google+不但有虚拟牧场和虚拟农场可以玩儿,还可以将你的朋友划分在不同的交际圈中并将他们归于合适的分组。但是,博客就是博客。没有什么可以代替你的博客。无论某项社交服务有多潮,在网络上它也不能代替你的个人博客。

  此外,你还能在Google+上共享你的博客帖子,这样可以使你的交际圈扩大。

  笔者认为Danny Sullivan可谓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他说:“为了尊重Kevin Rose,可以+他,但是你不应该踢掉博客、独宠Google+.明辨社交网络,让他们切实为你服务。你的个人领域是给生活的,而不是给Google+的。明天,Google就可能关闭Google+,你还是可以访问你在网络上发表的内容,只是不能再用Google+的链接。你的帖子被整了个404,不能访问了,这是很令人冒火的事。你的地盘你做主,不只是Seinfeld的有趣段子。这是一个常识,因为这是一个不应该忘记”自主“的时代:社交媒体自主选择化的新时代。”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自techie-buzz

2011年7月24日星期日

马英九登录Google+

  继早先 Google+ 上的“山寨马英九”被封禁之后,7月19日上午,马英九正式登录Google+,由于在马英九的80万粉丝的Facebook上介绍了这个Google+地址,因此可以证实该帐号并不是假冒的。

  自马英九注册Google+之后,吸引了大量网友追随,短短4天没想到追随人数就破2万,其排名在中文用户圈内仅次于台湾艺人许茹芸,名列第二。而其竞争对手蔡英文虽然在7月上旬就注册Google+,但目前追随者仅及马英九的一半。

  马英九的Google+吸引了众多大陆网友留言,使其第一次和大陆网友大规模接触。马英九发布的第一条信息是条“问候贴”,内容如下:

  “各位Google+的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意见、分享心情。我也希望让这里成为一个为台湾集气加油的园地,欢迎大家呼朋引伴来这里一起关心台湾、祝福中华民国,为台湾「+1」,让世界看到 Taiwan Plus!”

  马英九的第一条信息发布了才3个小时,就有494个评论,然后就自动关闭评论了(Google+不支持大量评论的确是个大问题啊),跟随马英九的用户会出现“刷屏”现象,大陆网友对此戏称“刷屏求解放”。

马英九登录Google+

  之后马英九在Google+发布消息较为频繁,几乎每条消息都有大量留言评论,而评论的用户很多是使用简体的大陆人,很多留言看起来很令人感慨万分。

  马英九的Google+地址是:https://plus.google.com/100324436248497823664/posts

  最后广告一下,我的Google+帐号地址是:https://plus.google.com/112646999948608559077

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第三方Android ROM市场前景

  Android在iOS、WP7之外给大家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不仅提供免费的系统与促成更具性价比的智能手机,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开发者与用户的折腾欲望。iOS是一个封闭、完整且统一的生态体系,而WP7则是微软创造的另外一个类似iOS的生态体系,与苹果在iOS里的位置不一样的是微软只制造系统这样的基础构建,设备由三星、HTC这样的手机厂商来搞定。

  而Android呢?Google需要控制的更少,授权免费、代码向所有人开放,你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免费获得这一切,无论你是手机厂商、开发者、甚至一个Geeker用户。你甚至可以移除所有Google的应用,把默认搜索引擎改成百度,内置模拟器开始玩数码宝贝,你可以把它改变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gPhone、iPhone、XPhone,只要你能够足够的想法并且去行动,前几天风靡网络的Android iPhone 4就是典型案例。

  Android足够的开放性让很多开发者投身到第三方ROM的开发中,相比Google提供的标准Android ROM,摩托罗拉、HTC、三星这些手机厂商在自己的产品中会进行大量的改进以融入自身特色形成特殊的用户体验,而第三方ROM开发团队会要求自己比所有手机厂商做得更好。大多数第三方ROM改造后能获得更多的高级特性、更易用的界面、更好的性能,并且与手机厂商的为自己服务不一样,第三方ROM会不断增加各种热门机型的支持,不论你用的是摩托罗拉、HTC还是三星的手机都能够获得一致的用户体验。

第三方Android ROM的市场前景

  国外最知名的第三方Android ROM编译团队是Cyanogen,它们提供的CyanogenMod支持数十款Android设备,他们的网站已经有超过3万Facebook用户表示赞,Alexa排名高达4000名,作为一个纯开发者社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而在国内,除了大量个人开发者在自发进行各种Android ROM的优化外,最知名的第三方定制Android ROM包括MIUI与点心OS.

  MIUI是小米科技运营的项目,这是一个基于CyanogenMod进行二次修改的衍生项目,所以他们能够持续从CyanogenMod的最新改变获益,包括支持各种新特性与新机型,相对应的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用户体验与细节功能的改进。目前官方论坛已经拥有近30万注册用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Android ROM社区,他们每周发布一个新版本并持续改进,他们面对最终用户收集各种建议。

  点心OS是创新工场孵化的项目之一,同样致力于为Android智能手机提供更本土化的使用体验。与MIUI贯彻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不一样,点心OS直接面向手机厂商进行合作,不过目前面世的只有夏普与宏基的少数几款手机产品,缺乏大范围的好评并且远离主流媒体视线,大实话是与网友打交道比喻手机厂商、新片打交道容易太多了。

  第三方Android ROM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与封装Windows系统不一样的是第三方Android ROM是完全合法的,这是比浏览器更底层的入口,可以嵌入各种合作伙伴的应用,可以与手机厂商合作收取授权费,甚至打造自己的移动应用产业链,内容、应用、服务、资讯都是可以尝试的不错方向。但是目前的第三方Android ROM普遍做得不够深,缺乏自己独到的、统一的体验与特色功能,甚至版本繁多的第三方Android ROM导致的应用程序兼容性问题,要从发烧友的小众玩具变成大众宠儿,未来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广电总局禁止电视“上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广电总局7月14日下发的一则内部通知,禁止一些视频网站与机顶盒厂商合作推出的机顶盒产品,接下来对智能电视的互联网内容监管条例也可能出台。

  根据这则内部通知,广电总局要求互联网经机顶盒(DVD机等)向电视机终端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均须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有关要求,在经批准的试点城市,由广电部门另行组织。而在广电总局没有开放通过互联网经机顶盒(DVD机等)向电视机终端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许可前,各持证网站严禁从事相关业务,不得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与非法开展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公司开展合作。

  这次广电总局的通知,主要是针对深圳华强北等地出现的大量可直接上网的机顶盒或DVD。这些机顶盒或DVD盒子可以让电视机直接登录互联网,而很多正规DVD厂商也在纷纷计划推出可以上网的DVD或蓝光碟机。显而易见,这些是这次广电通知监管的重点。不过,彩电厂商推出的智能电视,很多已经可以直接登录互联网。这次下发的通知则还没有涉及到智能电视。

广电总局禁止电视“上网”

  在我看来,广电总局这次下发通知,禁止电视机“上网”的行为,是逆时代潮流,是对于“新媒体”时代负隅顽抗的反击。

  由于电视观看在线视频的体验要比电脑好,国内外都在发展能否上网的流媒体机顶盒,在国外,不仅仅Google TVApple TV等产品可以提供电视上网功能,连Wii等游戏机都提供上网功能,实现了将网络与电视相结合的目标,完全颠覆我们使用电视的传统方法,有着庞大的商机,市场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广电总局禁止电视“上网”

  在内容方面,大量的互联网视频网站也提供了传统电视所没有的海量电影、电视的点播服务,如果能通过一个简单轻巧的机顶盒将海量的互联网资源整合到电视里,无论对于最终用户、视频网站、广告商来说都是多赢,唯一吃亏的就是传统的电视广告业务。

Google TV

  广电试图通过政策限制电视上网,与国家的“三网融合”政策相抵触,让广电、电信的网络整合陷入了僵局。好在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广电来管理,要是让这样的部门要是来管理,中国的互联网肯定玩完。

  我曾经在《电视引领“低智商社会”》一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等新的媒体发展迅速,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已经取代了电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看电视了,新闻都是从网上看的,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更快更准确,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电视的确已经落伍了。

电视使用率

  目前的新科技的发展出现日新月异的情况,新兴的互联网视频已经出现取代传统电视的趋势,类似YouTube的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兴起带来了传播的有一次革命性发展,传统电视行业如果再不思改变,继续固步自封,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新兴的网络媒体所取代。

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

Google+:一个“圈子”引发的深思

  当Google+上周开始邀请内测后,“圈子”就成为了最热讨的功能话题。假如你在上周没有留意到Google+的相关信息(仿佛掉进了互联网一个阴暗的角落里),Google+特有的“圈子”功能主要用于对用户进行分组。你可以将某个人放进一个或多个圈子里,如“朋友”、“熟人”、“同事”、“约会对象”、“车友”等等。但你必须把那个人放进至少一个圈子里。

  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的“圈子”,互联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许多人更是称赞Google+这款独特优雅的应用清晰回应了Google前雇员Paul Adam的研究标题“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的真实生活)”。

  笔者思考好友分组和好友管理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作为一名信息架构师,笔者很自然地希望整理好每一个我所认识的人,并给他们贴上对应的标签。笔者在2004年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即时通讯如何分组用户”的文章。

  在思考了一小段时间后,笔者决定著书分享我一直以来对Google圈子的想法以及用户数字分组管理等内容。

Google+

  我们为什么需要“圈子”?

  我阅读了许多关于用户分组、圈子、列表的文章,包括各种各样的用例和需求。因为需求不少,所以我浏览了非常多的实现例子。包括非常多的网络社交用例,有针对出版商和消费者的,有针对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的,也有针对对称和不对称的。在我开始讨论我认为Google圈子或将遭遇的挑战前,我们先了解用户分组可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非公开信息

  我们需要“圈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某些用户仅希望他的讨论内容只被某些指定的用户浏览到。举个例子,你的孩子的照片,可能你仅希望跟你的家人分享而已。而著名网络相册Flickr的“好友与家人”的设置功能就是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兴趣内容

  每个人对于隐私的定义都会有微妙的差别,你觉得只有这些人需要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某个人想要从你的汽车爱好者朋友手中买车,他可能会想从你那拿到一些建议。你不必担心你们的对话是否是公开,你只需要确保信息仅在恰当的人内部传阅即可。现在,互联网上的兴趣社区服务提供商主要有Yahoo、Facebook和Google Groups。

  本地内容

  那些涉及“位置”的信息,如“今晚要上哪去呀?”或“谁有今晚那场音乐会的门票呀?”,可能你只是想发送给你附近的好友。

  活动内容

  类似于本地内容,当你正在某一个活动中(如Coachella音乐节),你可能希望跟你那些同样也在这个活动里的朋友聊天或者给他们发送一些信息。群聊服务工具,如GroupMe、Beluga以及现在Google的Huddle,都在尝试实现这样的需求。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所有的这些解决方案都是针对行动科技族开发的。

  组织内容

  你的大学朋友可能不认识你之前的同事,也不认识你的球友。也许你想分享一个你曾就读学校的校歌的链接地址,又或者你所在的那间著名企业刚刚更换了CEO,而你想通过一个链接把这个消息分享出来。

  发送的不全是垃圾信息

  对于内容的推论,有一种推论是这样说的,某个用户可能不只是希望发送的内容只有小部分人能看到,他可能还想所有人都能看到它说了什么,但这个用户也有可能很喜欢发送一些不相干的话题信息给其他人,但发送的不全是垃圾信息,或者只是讨个好玩而已。

  消费目标:从指定组阅读信息

  上面提到的任意一项内容,你可能还希望在某个群组里使用它们。或许你仅希望查看那些在Coachella这个地区的朋友的信息。或许你希望阅读的是那些你关注的技术博客撰稿人发布的最新的技术信息。Twitter的列表功能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了。

  什么是Google“圈子”?

  一切让这成为热讨的做法显然是正确的。虽然我认为Google的“圈子”还面临不少的挑战,但它们展现给我却是积极、创新,或者至少说它们很有趣。

  可见的

  不像Twitter的列表或者Facebook的好友列表,每一个Google+用户的好友都必须待在某一个圈子里。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将整个产品的焦点再次集中在用户分组上。虽然强制分组看上去是一个更高的门槛,但Google+的界面却让添加好友这事变得简单了。

  “圈子”的真面目

  “圈子”是一款非常可爱的体验。它让添加好友变成一项趣事。我感觉拖拽的功能界面更适合触摸屏,收集好友可能会花很大的力气。然而,根据它们的建议将某个好友添加到圈子中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试过删除“圈子”,你应该试一试,那体验让人非常愉快。

Google+

  共享界面

  尽管它不是唯一的,但共享界面却非常的简约。如果我要分享某段信息给某个圈子或者某个圈子里的用户,那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有一点并不友好,“Extended Circles”这个选项很容易让人混淆,甚至是我们这些资深用户有时候也会弄不懂。

  自动推荐圈子用户

  在创建的第一个圈子里,我添加了三名用户后,Google开始推荐其他用户让我去添加,而且每一个推荐都十分恰当。这让创建圈子变得更加容易。但不幸的是,我创建的其他圈子却没有收到推荐用户。我怀疑刚开始推荐的那些人都是来自Google讨论组的成员。

  单向的圈子

  我不认识你,但我确信有些人,我认为他是我朋友,但他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同样地,那些称呼我“哥们”的人,他们并不需要很深入地了解我,但我依然会将他放进“认识的人”的圈子里。

  为什么分组不好?

  当我第一次使用Google+时,我潜意识把A君分组到我的朋友圈里,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包括在Flickr,在Facebook,在Twitter,通讯软件昵称甚至我的通讯录。但不久以后,我发现这样明确地给用户贴上分类标识并不值得,于是我开始反思它的价值。当一个人越是要模拟一个现实的社交网络并且强调Paul Adam的研究时,我们会在数字世界里丧失人类的敏锐触觉。

Google+

  分隔线

  你是否在Facebook或者LinkedIn收到过请求信息时,犹豫是否接受这样一个陌生请求呢?好友和熟人之间一般有着这样一条分隔线。

  确实,你可以给每一个遇上的人都打上一个组织标签,但这样的结果却造成他们之间的区别变得更加模糊。你通过你的同学的介绍认识了一个人,但这个人并不在你学校上学。那么你是否应该把它放到“学校”的圈子里呢?那么跟你的那群好友经常出去玩的人呢?又或者说,某个人你碰见过无数遍,也打过很多次招呼,但仅仅是在派对上。你又该如何给他们贴标签呢?

  我们非常善于选择合适的场合认识合适的人。他们不是固定不变的死规矩,他们也十分依赖环境:是否在派对上?有谁也在那里?他们认识其他人吗?你有么有跟他们交谈?等等。十分不幸,我们所了解的这种技巧和这些隐含的社交规则并不容易转换到网络上。

  保持关系

  Mike是我一个关系很亲密的朋友,在2000年时,我们经常一起工作。我们无话不谈,常常结伴旅行,几乎每天都是形影不离。现在,我几乎每隔两个月才跟他碰面一次,但我们依然会在一起分享我们的想法并寻求对方的支持,但生活变了,我们的关系也不一样了。

  社会学家Gerald Molenhorst向我们展示了,每隔七年,我们的社交圈子就会发生一次变化,但很少有人能察觉到这种变化。我们难以弄明白,为什么我的好友Mike会从一个圈子移动另一个圈子。因此,维护数字分组必然会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你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将某人从一个圈子移动到另一个圈子,因为改变不容易被发现。第二,你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维护。你的好友列表多长时间更新一遍呢?如果它没有变化,这样的群组又有什么作用呢?

  回忆

  我想我可以给自己开一间卡片店,这可能会让我很好地给我的好友归类。但是,一旦我创建了这些有趣的圈子后,我是否还记得谁会阅览这篇文章呢?从我管理我的Facebook和通讯录的经验,我发现我从没有设计过如此复杂的分类。实际上,我还不知道我可以将每一个人都归类为我Flickr上的“家人”类别。高维护费和过时的分组方式混合在一起时,我更不可能知道我给谁分享了信息。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名人”的分组,并希望阅读他们的分享时,就算你不记得组里的每一个人也不碍于腻阅读这个分组的信息集。

  它能做到吗?

  分组的维护成本过高且界定模糊。我们还能一套简单的规则清晰定义作为程序指令,就算我们制造出这样的指令,你可以确保系统参数永远都不会改变吗?给每一个成员精确分组是一项挑战。

  比较明显的问题就算:什么是自动化?Google Buzz曾试过根据用户间的邮件频密度去自动判定用户的社交关系。它最后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仿佛让一个妇人跟她前夫走得很密。然而,Buzz的初期尝试和失败并不意味着自动化就是站不住脚的。如何你看过LinkedIn实验室的产品InMaps,你会发现你的网络群集和复杂。由于用户身上拥有着许多重叠的身份特征,你几乎不能制定任何精确的分类。

  当我们改善这样的模式和技术时,我们不仅可以开始推荐分组,还可以那些过时的分组推荐变化,这会减少我们的维护成本。然而,我真的不知道我们是否应该将现实生活的交往复制到网络上。除了绘图,是否还有其他更有趣的方式可以改变或创建新行为呢?

  来源:雷锋网编译自kevnull.com

也谈Google+的"圈子"

  Google最新的社交产品Google+推出有一段日子了,最大的创新是推出了“圈子”的概念,虽然还在测试期,但受到的关注可谓广泛。

  圈人是单向的动作,有点像微博的关注,不需要“互粉”,也不需要Facebook一样的确认,圈的时候只需要将好友拖进来,被圈的时候会得到邮件和消息栏的通知,非常简单。 G+给出的默认圈子包括:家人、朋友、认识的人,关注对象。这四个圈子精确而简洁地对人际关系做了最初步的分类,比如你把某个人划进“朋友”圈里,对方可以把你归为“认识的人”,你关注某个名人,以及你并不熟悉的人圈了你,都是可行的。

  G+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信息发布者掌握主动权, 不仅在浏览的时候可以进行信息流的分类,在发布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圈子,也就是完全可以自定义让哪些人看到什么样的信息,这一点是目前的Facebook, Twitter,或者国内的微博和人人都做不到的。比如你的好友热爱美食和科技,而你关心科技和音乐,你可以将他划入科技的圈子中,在发布关于科技的消息时选择发布到“科技”圈子让这位好友看到,在浏览的时候,你可以在两个圈子中都看到这位好友的信息,但你能得到的信息,又取决于这位好友对你的了解和划分。

圈子

  概括地说,圈子的精髓在于主动地发现、管理和提供信息流。在使用上,Geek们完全可以在这里建立一个完美的专业讨论圈。

  而从社交产品的角度进一步去挖掘,“圈子”的意义涉及到更深层的人际关系。“圈子”模式揭示出一个事实:无论在互联网还是现实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是不对称的。一方面,在大多数的人际关系里,人们考虑的往往是别人对自己的价值,而并不在意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至于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又不便过于频繁地公开说话(看看微博上的郭美美以及发言渐少的名人们就知道了);另一方面,从隐私上考虑,对完全公开的信息来说,真正关注你的人会留意一切有用的信息,而不关心的人也不会留意到你今天情绪不好多碎碎念了几句。换句话说,人都是是自私的,而G+的分享方式对人际关系里的这种不对称关系是一种模拟,也是一种探索和考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圈子”其实是相当理想化的一个社交产品,因为它在保护隐私和划分信息流的同时,增加了使用的难度,人际圈的细分可以很具体,也可以模糊,也可能能被不良利用,一切都取决于用户。

  笔者一直认为Google产品里有一种隐含的预设:用户是聪明的。不管是Search、Mail、Reader还是Google+,都不复杂,功能清晰,而且使用的灵活度都非常大,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效率最大化。但如果要更为个性化的使用,就需要一点用户自己的创造力。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喜欢Google的人很有限了,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去思考怎么用一个产品,而是习惯送上门来而且看起来好用的,比如360这样的流氓软件。而且在专业领域之外,很多人根本不打算做什么有责任感的用户。社交是一种娱乐方式,娱乐意味着时间成本可以不计,所以大多数人宁愿去刷人人和微博,被随机的信息淹没。

  但是没有必要比较优劣。这就和有人用QQ,有人用MSN;有人用微信,有人用talkbox;有人刷人人,有人刷微博;有人刷Facebook,有人刷twitter一样,纯粹是个人喜好问题。

  笔者喜欢Google+的思路,不仅仅因为它对社交关系敏锐的洞察,更是因为它触到了发展社交的同时控制社交影响的需求,有收有放。当然好的预设也可能被不良的利用,这是所有技术创新无法抵挡的。

  扯远一点,从Google+想到了写博客。写独立博客以来,心态一直在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写的人没法控制读的人,所以也很难去控制影响。谁在看,或者写给谁看,不可能像Google+一样划个圈这么简单,而写得任何人都能看,也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谁知道呢,也许哪一天就扔了手机关掉电脑告别了网络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而社交本可以很简单。

  来源:缭草投稿,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