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乔布斯会不会推低端iPhone手机

  近期很多国外人士都表示,如果苹果公司愿意推出低端iPhone手机,售价在100-200美元左右,苹果的市场份额将会翻倍多少多少,收入将会翻倍多少多少。笔者觉得这不太靠谱。难道乔布斯不知道价廉物美的东西人人喜欢么?他肯定比谁都清楚。那为什么苹果的iPhone系列手机价格都是那么的昂贵呢?贵,自然有他贵的道理。但是价格这样贵,还是被众多消费者所购买,这是为什么?

  我们平心而论,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iPhone手机。外观漂亮?比iPhone漂亮的手机多了去了。经摔?赶紧去买诺基亚吧,iPhone 4一摔就是大几百上千元的损失啊。方便?使用iPhone 4相当不方便,拷贝文件麻烦,播放影音文件麻烦(格式问题),甚至充电都麻烦,因为不能换电池。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大批消费者成为果粉,那么痴迷苹果的产品,iPhone手机呢?我觉得还是iPhone的系统和应用商店。

乔布斯会不会推低端iPhone手机

  iOS自然不必说,即使使用量最高的Android,笔者都觉得没有iOS的流畅度好。至今笔者都未发现一款手机的流畅度能超越iPhone 4的,相信只要你把玩过iPhone 4,你就不会放手,因为他会深深的将你吸引住。而且人性化也做得很出色。相比iOS,Android连塞班的人性化都比不上,这也是笔者对Android不满意的其中之一。

  配备了30多万个应用程序的App Store,可不是开玩笑的。正是这些海量的应用软件,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用苹果的产品。从某个方面来讲,大多数用户是冲着苹果的应用软件才买iPhone的,这毫不夸张。

  那么为什么笔者说乔布斯不会推低端iPhone?低端iPhone就和上面两大因素相抵触了。

  售价高,很大一部分都归咎与手机硬件设备。而如果类似100-200美元的iPhone,试问硬件能到什么样一个高度?硬件跟不上来,自然系统会卡,苹果的特色流畅度和用户体验还怎么体现得出来?硬件降低,某些大型游戏无法运行,iPhone的优势在哪?

  尺寸比原来的小,自然分辨率会降低,直接导致30多万的应用软件无法运行。如果要运行,必须让开发者去调整软件、游戏的尺寸。而Android应用商店就是遇到这种难题。因为Android手机太多,分辨率不一,导致为Android开发软件的人员必须购买多台不同分辨率的手机来测试,以达到每台手机都可以完美运行。笔者相信Android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碰钉子了,苹果肯定不会重蹈覆辙。

  分析师们分析苹果推出低端iPhone最主要的是靠低廉的售价来夺取Android的低端市场,但是价格低了,配置低了,屏幕小了,原本iPhone的优势都没了,怎么能去抢Android的低端市场?没有这些特色,用户们还会选择苹果iPhone手机么?没有这些特色,这手机还是iPhone手机么?

  最后是笑话时间:中国iPhone 4用户表示压力很大,如果苹果推出低端iPhone手机,那让他们如何继续装逼?

  来源:西门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3月18日星期五

被炒作的微博粉丝价值

  2月份业内某知名媒体报道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创办,拥有各个行业的100多个知名微博帐号,这些帐号拥有超过200万真实粉丝,这些微博账号与粉丝被风险投资人估值为500万~800万元之间。而该公司还曾经40天里打造出了一个拥有20多万粉丝的行业微博账号,直接被业内大集团收购,给公司带来了几十万的利润。

  看起来这就像是一个借着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崛起,然后借势成就自己的一家新潜力公司,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这家公司今年年底营收就能超过很多国内互联网公司,明年就能去纳斯达克上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最大的疑问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的能够打造出一个粉丝数十万的微博帐号吗?答案是可以。

被炒作的粉丝价值

  第一种方式就是在新浪、腾讯这样的微博运营商关键位置有自己的人,或者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依靠微博给予的大量推荐位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粉丝,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持久,如果是公司之间的合作微博需要考虑这样的做法对自身利益的损害,如果纯粹是私人关系的小动作也只能偶尔为之,除非那个员工是彻底准备卷铺盖走人,否则被发现之后的下场更惨。

  第二种方式就是依靠奖品、奖金的大量投入吸引粉丝,现在各大微博这样的活动已经不鲜见了,微博上每天都飞舞着各种各样的转发、关注有奖活动,做活动的人可以得到粉丝与曝光,而微博可以借此拉高人气。但是必须要注意到的是,伴随着活动数量与日俱增,如果要获得同样的效果其实需要的成本已经大大提升。蔡文胜在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借助iPad、iPhone转发活动获得了大量粉丝,但是如果你现在按照同样的规格设计一次活动,会发现微博用户响应的热情会大不如前,首先是很难再找到让用户非常心动的奖品,其次活动太多让用户已经抽奖疲劳,毕竟中奖的几率实在太小。

  第三就是花钱买粉丝,在粉丝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时候,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能够让你瞬间跻身名人之列,花钱就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刷粉丝专业人士手里的有大量的僵尸帐号,甚至连用户头像、发表的内容都与真实用户无异,这让短时间制造一个超级微博帐号创造了可能。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能够相信这家公司40天打造出20多万粉丝的微博帐号,这个微博有没有价值,其中没有水分,或者说全是目标客户吗?短时间内靠正常运营根本不可能得到这么多粉丝,而无论推荐位、活动或者是花钱买来的粉丝,都不是客户所真正需要的,如果真的20W粉丝都是某个高端行业的目标客户,那么这个微博帐号带来的利润可能不止几十万。笔者认识的一家公关公司,某知名厂商的官方微博帐号正是由这家公关公司运营,据称他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奖品、资金来操作活动,但是最终的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微博运营其实是越来越困难了。

  国内发微博财的人并不少,甚至微博渠道已经变成大多数公关公司的新渠道,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想要给本来就不值钱的三流货镀金,来欺骗那些傻傻分不清楚的客户,不论从商业道德还是个人操守都难称道德。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央视曝光网秦飞流恶意吸费

  昨天的央视3.15晚会,火了网秦和飞流这两个手机软件。央视在这个315晚会上曝光手机杀毒软件网秦串通飞流下载软件恶意扣取手机用户费用:安装飞流软件后会出现手机故障,只有通过网秦交费更新病毒库后才能正常使用,央视称这两家公司联手共同坑害消费者。

  针对央视3·15晚会的曝光,网秦在其网站发布公告称,“从未进行恶意软件的传播”,飞流则回应称“情节与事实严重不符”,暗示遭对手黑手,不过通过搜索塞班论坛发现,网秦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口碑一向不佳,的确存在恶意吸费的案例,被用户讥为“网禽”,普遍认为其是流氓软件。

  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很多企业都在热衷于移动应用的开发,移动应用的数量也爆炸式增长,我以前也介绍过诺基亚S60手机Android手机的常用软件应用,虽然网秦和飞流这两个软件都支持Symbian和Android,但以前确实没听说过,也没有安装。

  Symbian手机因为应用很少,体验不佳,早就不用了,以前在上面安装的是某手机安全软件,Android手机就没装安全软件,因为感觉不必要,Android自身的安全已经很不错了。

  智能手机上的吸费软件一直是很多人痛恨对象,一些不法开发商就专门开发一些恶意软件,偷偷地干这种勾当,例如以前某个知名的手机助手软件,接管了用户底层的短信接口后,就会偷偷对外发送短信损害用户利益,由于用户只损失1、2元钱,因此大多数用户即使发现了也不愿追究,企业就可以通过巨大的安装量来获得大量收入。

  为了扩大软件的装机量,部分开发商打起了水货手机的算盘,大部分水货手机的ROM都需要刷机,刷机ROM里可以自定义安装一些软件,因此,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水货手机商就会在手机ROM中内置一些软件,也就有可能包含一些恶意软件,这种ROM软件无法正常卸载,需要刷机才能删除,而刷机的操作是普通消费者难以掌握的。

  而此次央视曝光的这种自动下载安装木马的情况则更令人发指,一个手机杀毒软件公司居然联合木马病毒开发商,两家公司联手共同坑害消费者,如果情况属实的话,这样的公司不仅仅应该曝光,还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按照工信部发布的互联网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互联网企业不得“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在用户终端上安装、运行、升级、卸载软件,或以强制、欺骗方式向用户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需提供“通用的卸载方式”,而这次曝光的手机软件,不仅仅自动下载安装木马病毒,还强行卸载破坏手机已有的安全和杀毒软件,情况非常恶劣。

央视曝光网秦飞流恶意吸费

  对这种问题,消费者的解决方法是:

  1、有技术能力的用户,购买了水货手机之后,如果发现手机ROM里包含不明程序,应该使用安全的ROM重新刷机,为了刷机的方便,建议使用Android手机而不是Symbian手机。如手机上有SD存储卡,则需要进行完全格式化,以防SD卡里包含恶意程序。

  2、谨慎安装应用程序,不要去一些论坛上下载安装程序,对于Android手机来说,最好使用谷歌官方的应用商店安装应用程序,如果实在有困难,也可以使用创新工场的豌豆荚来安装,安装应用的时候,看清楚该应用的操作权限,如果该应用有读取用户联系人信息或发送短信的权限,则需要谨慎安装。

访问权限

  3、在手机上安装应用,应该选择口碑好、规模大的公司开发的应用,不建议安装一些背景不明的公司开发的应用。

  4、实在没有技术能力,又不会刷机,又想要安装各类应用,那就建议使用iPhone手机,iPhone的应用商店管理较为规范,少有恶意应用,易用性优于Android,不过价格比Android手机高了一点点。

  下面是央视315曝光网秦串通飞流下载恶意扣费的视频回放。

Google的HTTPS服务不稳定测试

  从2011年3月2日开始,人们发现从国内访问很多Google的HTTPS服务(以下简称服务)开始出现不稳定现象,很多人怀疑是Google的服务或网络不稳定所致。本文通过技术测试的方法发现服务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为了测试服务不稳定的原因,我们使用了2台VPS服务器,一台在上海,一台在香港。这2台VPS服务器上分别运行测试程序,对Google的HTTP服务和Google的HTTPS服务同时进行测试。

  我们同时测试HTTP和HTTPS服务可以区分是否是Google的服务本身不稳定:如果是Google的服务本身不稳定,那么HTTP和HTTPS服务应该同时不正常。即使HTTPS所需要的服务器资源比较多也是在加密解密TCP连接中的数据的开销费,在TCP连接建立之前HTTP和HTTPS对服务器的资源开销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如果出现大量HTTP协议的80端口能正常连接,而HTTPS的443端口无法正常连接的情况,就不是Google服务不稳定造成的。

  在同一时间,我们使用香港的VPS进行测试,这样就能看到是国内网络的问题还是非国内网络的问题导致的。如果是非国内网络的问题,上海和香港应该同时出现服务不稳定的现象。结合这2者测试,我们就可知道是否是Google服务或者网络不正常了。

Google访问异常

  测试程序代码可以在这里找到,配置的各个参数可以在这里找到,本次测试的配置为5秒进行1次测试,连续测试1个小时,测试结果可以看在这里的2个log文件和编译好的Java程序。(这几个链接很多时候需要国外IP才能访问)

  从上海的测试结果的log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HTTP服务基本正常,而HTTPS服务时常连接失败,摘录一小段log如下:

  Start in: 2011-03-15 14:50:01 +0800    End in: 2011-03-15 14:50:01 +0800    Status: Success    URL: https://www.google.com/images/logos/ps_logo2.png

  Start in: 2011-03-15 14:50:06 +0800    End in: 2011-03-15 14:50:06 +0800    Status: Success    URL: http://www.google.com/images/logos/ps_logo2.png

  Start in: 2011-03-15 14:50:16 +0800    End in: 2011-03-15 14:50:16 +0800    Status: Success    URL: http://www.google.com/images/logos/ps_logo2.png

  Start in: 2011-03-15 14:50:26 +0800    End in: 2011-03-15 14:50:26 +0800    Status: Success    URL: http://www.google.com/images/logos/ps_logo2.png

  Start in: 2011-03-15 14:50:11 +0800    End in: 2011-03-15 14:50:32 +0800    Status: Connection timed out: connect    URL: https://www.google.com/images/logos/ps_logo2.png

  Start in: 2011-03-15 14:50:36 +0800    End in: 2011-03-15 14:50:36 +0800    Status: Success    URL: http://www.google.com/images/logos/ps_logo2.png

  Start in: 2011-03-15 14:50:21 +0800    End in: 2011-03-15 14:50:42 +0800    Status: Connection timed out: connect    URL: https://www.google.com/images/logos/ps_logo2.png

  Start in: 2011-03-15 14:50:46 +0800    End in: 2011-03-15 14:50:46 +0800    Status: Success    URL: http://www.google.com/images/logos/ps_logo2.png

  Start in: 2011-03-15 14:50:31 +0800    End in: 2011-03-15 14:50:52 +0800    Status: Connection timed out: connect    URL: https://www.google.com/images/logos/ps_logo2.png

  从上海的测试结果的整个log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HTTPS服务连接失败的周期为15分钟左右,15分钟正常访问服务,15分钟TCP协议无法建立连接,周而复始。而同时香港的测试结果全部可以正常访问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国内到Google的HTTPS服务中的某个路由器上,周期性地阻断Google服务器的HTTPS端口443,从而人为劣化Google的服务,进而导致使用Google服务的人慢慢减少。

  来源:davidsky投稿。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Google发布云输入法

  据谷歌黑板报报道,Google发布云输入法,支持23国语言。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国家,人们也在用类似中文拼音输入法的方式来输入当地语言,比如说印地语和阿拉伯语。

  云输入法(在线拼音输入法、Transliteration),指的是用户可以使用这个API轻松地在自己的网站的任何输入框中添加云输入法。这样,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站的输入框中输入中文,而不需要每次都先打开客户端输入法。用户只要在最左侧的语言下拉菜单里选择“Chinese” (即中文),就可以使用在线拼音输入法。用法跟客户端谷歌拼音输入法基本一致。输入一串拼音,用空格键或数字键选择中文候选项,用上下翻页键或逗号/句号键翻页。

  谷歌云输入法一共支持23种语言,包括中文,使用非常简单。用户可以到Google Transliteration API文档中学习如何使用。

  谷歌云输入法地址:http://www.google.com/transliterate/

Google发布云输入法

百度浏览器评测

  百度今年在客户端方面的动作不断,目前已经推出了百度输入法、百度电脑管家、百度安全卫士百度影音百度压缩软件,而现在,百度客户端领域的重要产品百度浏览器已经进入了测试阶段,不久后将正式对外发布。

  百度在其公关稿里称:“百度浏览器具备以下几点特性:第一,整合百度平台的热门应用,使用户一键触达;第二,采用沙箱安全技术将用户电脑与病毒木马隔离;第三,融合百度搜索技术的智能地址栏;第四,界面设计简洁易操作……百度希望通过浏览器的改进,推动互联网的良性发展,吸引更多的用户来使用互联网,增进使用的频度与时长,最终推动搜索这个媒体平台的发展和巩固。”

  为了揭开百度浏览器的神秘面纱,月光博客在第一时间下载和安装了百度浏览器,并对其进行了一番评测。

  外观界面

  目前百度公布的百度浏览器为Beta1.0.2.0版,软件大小为4.21MB,安装完成之后启动百度浏览器,首页默认为“我的百度应用”页面,此页面整合了音乐、视频、图书、游戏、小说、SNS、购物、工具等日常应用,并与与百度应用平台打通。

百度浏览器

  做为百度应用平台的客户端浏览器版,该页面是未来“百度应用商店”的雏形,显示百度在开放平台和应用商店上的野心,从界面上看,百度浏览器的“百度应用”页面非常类似早前谷歌浏览器的应用商店,看来百度的UI设计很缺人。

百度浏览器

连图标都不换一下,这抄的也太狠了

  百度浏览器新建页签的界面也明显抄袭了谷歌Chrome浏览器,从外观、界面、甚至图标按钮都和谷歌Chrome浏览器一模一样。

百度浏览器

克隆的很像

  百度浏览器的地址栏和Chrome浏览器一样可以直接搜索,和Chrome不同的是,搜索默认使用百度搜索,并且无法修改,而Chrome地址栏搜索可以添加任意搜索引擎,包括百度。看来百度浏览器也不是全抄Chrome的,抄的是界面和风格,Chrome的开放性百度就不抄了。

  在菜单选项上,百度浏览器的“访问历史”是:bdbrowser://history/,收藏历史是:bdbrowser://favorite/,而谷歌Chrome的“历史记录”是 chrome://history/,百度的菜单设计很简单,甚至连选项功能都没有,也就是说,你没法在百度浏览器设置单独的代理服务器、页面字体大小、地址栏下拉、全屏显示、脱机工作、页面设置、打印预览等等,当然也没有扩展和插件,或许百度浏览器的设计人员认为网民大多很蠢,不需要这些功能,但要想成为一个流行的浏览器,很多看似“简单”的功能是不能这样随随便便就省略掉的。

百度浏览器

  兼容性

  虽然百度浏览器界面严重抄袭谷歌Chrome浏览器,但内核却不是Chrome,即使Chromium是开源的。根据我的测试,百度浏览器和其他国产浏览器(搜狗浏览器、腾讯TT浏览器、傲游浏览器、世界之窗浏览器、360安全浏览器等)类似,也是IE内核浏览器,也就是在用户的IE外面嵌套了一个浏览器,在一些功能与外观上进行了修改,这种类型的浏览器已经有太多了,算是毫无新意的一种浏览器。

百度浏览器

百度浏览器的内核

  百度浏览器使用IE内核也可能是考虑到国内IE兼容的网站占有绝对比例,例如网银。百度浏览器的出发点可能并不是提供一款优秀的浏览器,而是为了推广百度应用平台。

  速度测试

  由于百度浏览器是IE内核,其性能实际和用户IE浏览器的版本有关,因此我们也不必期待其速度会有什么突破。经过我的一些Javascript速度测试,百度在Mesh Transfrom Benchmark测试结果是1750毫秒,而谷歌浏览器仅74毫秒,百度在JavaScript Progressive Raytracer测试是3.187秒,而谷歌浏览器仅1.092秒,总的来看,百度浏览器Javascript速度远低于谷歌浏览器,属于Chrome外壳+IE内核的浏览器。

  竞争对手

  各大门户很早就争先推出基于IE内核的浏览器,目前看360浏览器的推广较为成功,百度最近推出多款和360功能类似的客户端软件,也显示了百度和360在布局上越来越类似。

  除了IE内核的浏览器外,非IE内核的浏览器由于性能的卓越,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据CNZZ的数据在2月底,Firefox和Chrome的占有率也不断增高,超越了腾讯TT并接近搜狗浏览器,因此,最近我们也在腾讯和搜狐的首页看到双方在浏览器上合作进行推广,如果他们再不推广自身浏览器的话,很可能会被这两个竞争对手超越。

百度浏览器

腾讯和搜狐合作推广浏览器

百度浏览器

二线浏览器份额统计,数据来自CNZZ关于浏览器的统计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百度浏览器的试用,我感觉百度浏览器的功能还无法取代现有的IE、Firefox和Chrome浏览器,试用着玩玩还可以,真的要用其进行工作、学习和阅读是非常困难的,其虽然是在IE的内核上开发,但裁剪的功能太多,使其功能还不如IE全面,可用性非常差,面对目前所有的二线浏览器都没有什么竞争实力。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谷歌发布日本震后卫星地图

  据谷歌地理博客报道,在日本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和海啸之后,谷歌地图迅速从其卫星地图供应商处获得了大量最新的日本震后卫星地图数据,并将这些图像对外发布,以期望能帮助日本的救灾工作。

  用户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查看由GeoEye(地理眼)卫星提供的图像,一种方法是下载这个地标文件,然后在Google Earth软件里打开查看,如果用户没有安装Google Earth,也可以直接从这个地址打开Google Maps查看,或者直接访问这个Google相册里查看图像。卫星图片显示日本多个地区都遭受了地震和海啸的毁灭性破坏。

  Google希望提供的这些卫星地图能够帮助日本的救灾工作,也希望这些卫星地图能够产生应有的价值。

谷歌发布日本震后卫星地图

  除此之外,Google还专门创建了一个页面帮助日本人民寻找可能被困在海啸中的亲朋好友。该寻人服务可供人们发布寻人启事或提供线索,目前提供了英语日语两个版本。Google还创建了在线危机响应中心,提供地震地图、最新消息、预警中心链接、灾难公告板等信息。

  2008年的中国汶川地震时,谷歌也向中国提供了高清晰度的卫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