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腾讯WebQQ 2.0上线

  腾讯在今晚低调上线了一款名为WebQQ 2.0产品,这是早先腾讯推出的网页版WebQQ的一个重大升级版,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互联网平台。与上一个版本不同的是,WebQQ 2.0着重强调自定制的桌面化体验,一站式服务的理念,除了可以实现IM的即时通讯功能,还集合了QQ客户端、搜搜、腾讯浏览器、QQ空间、QQ音乐、邮箱、微博、输入法等腾讯旗下的众多产品和应用。

  WebQQ 2.0已经默认为用户添加了40多种应用,5种桌面主题,用户可以在WebQQ上添加、管理应用,批量管理好友,使用腾讯云拼音输入法,修改个人资料等功能。

  WebQQ 2.0使用IE访问速度有点慢,但是在Chrome下访问十分流畅,看来不同浏览器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腾讯WebQQ 2.0上线

  腾讯Web OS?

  虽然在名称上,这个产品依然叫WebQQ,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WebOS,腾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集成到了这项服务,用户可以像操作桌面应用一样在WebQQ中使用各种应用程序,整个操作和界面给人的感觉还是挺震撼的,Google的Chrome OS现在还没个影子,QQ的Web OS就已经可以使用了,上面集成了QQ、浏览器、电影、音乐、游戏、微博、邮箱、云拼音输入法等一系列服务,已经足够大多数网名日常使用了,对于跨平台的系统,例如Linux和Mac来说也可以正常使用其中的大部分功能,因此我非常看好WebQQ在iPad和上网本上的应用前景。不过目前在iPad下目前还有一些BUG,但如果后期能在细节上多做一些修正,这显然这是继QQ阅读之后的又一个iPad杀手应用。

  Web OS这个东西国外好几年前就有了,但一直没什么发展,用户量也不大,没有在业界产生什么影响,主要恐怕是因为缺少足够的应用导致其用途不明朗,这次腾讯的加入让这类应用产生了新的变化,相比百度应用平台来说,腾讯的这个应用平台使用量更为广泛,如果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的话,也很有可能会吸引众多软件厂商加盟,再加上腾讯自身丰富的产品线,这个平台的发展前景令人看好,这恐怕也是Web QQ 2.0一开始曾经集成Gmail服务的一个用意吧。

  Gmail钓鱼事件

  腾讯Web QQ 2.0在推出的初期,集成了一个Gmail的服务,这大概是想为了展示一下腾讯应用开放平台,搞一个和苹果App Store一样模式的应用商店,以期待日后能利用开放平台应用接口,引入第三方应用。这个用意本来是好的,但这个Gmail服务的集成显然不是Google官方做的,而是腾讯做的,因为按照Google常规API的认证方法,Google账户的认证工作应该跳转到Google.com下进行登录认证,而不是在qq.com域名下登录认证,这让网友怀疑这个Gmail Pre模块存在钓鱼的嫌疑,经过大量Chrome和Firefox网友的举报,该Gmail Pre模块的网址已经被Chrome和Firefox标记为“网上诱骗网站”。因此在中午的时候,腾讯已经紧急撤下了WebQQ 2.0中的Gmail应用。目前的应用大多数都是腾讯自己及其伙伴的应用了。

Gmail Pre事件

  QQ地图和QQ阅读

  除了新版WebQQ外,新版QQ地图也上线了,其功能比腾讯原有的SOSO地图多一些,腾讯并没有说明QQ地图SOSO地图的区别。

新版QQ地图

  腾讯另一个新上线的产品是QQ阅读(个性化杂志),这个产品在排版上参考了iPad上的知名应用Flipboard,以图文杂志的形式显示内容,这种形式在iPad上浏览体验很不错,不过QQ阅读目前在iPad上浏览也有一些BUG需要修复。

QQ阅读

  我个人非常期待“QQ阅读”能出一个iPad应用,那样在iPad上就能像看杂志一样看阅读器了,体验估计会非常好,Flipboard由于连接的Facebook和Twitter都无法访问,对中文支持也有一些BUG,可以说在中文环境下存在一定劣势,QQ阅读如果能推出这样的应用,可谓iPad中文界的一个“杀手级应用”。

360是个纸老虎

  千橡宣布单季度广告营收过亿,另一方面,最新版360屏蔽各大门户广告,小说动漫内网站也被瞄准了。

  这是个比较大的新闻,还是从techweb的排行榜上看到的,是炳叔的文,只是不清楚什么原因,我开启测试,广告屏蔽效果似乎并不起作用。炳叔文说360是个纸老虎,真武松才不怕,似乎也忒乐观了,因为是第一次知道炳叔,所以顺便百科了一下,原来他是千橡的市场总监,那难怪,千橡有人人网,确实不怕这个奇老虎。

  360真是个纸老虎吗?

  绝对不是!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纸老虎,那也是老虎,君不见袁绍嫌汉献帝是纸老虎不肯迎接,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管多少人又发现了360越来越“流氓”的证据了,作为一个用户看,360的每一次动作都符合以用户为本的原则,千万不要从营收、非关系软件这些角度来小看360,依越石来看,当今天下有两剑偏锋蕴藏超前的无敌锋芒,一是韩寒,第二个是360,韩寒出道时,无数专家无比淡定,居高临下的“教育”他,你小子要到大学去学、要有文化、要有底蕴,等等等等,到今天,高大威猛的专家们通通都给矮了下来,你钱再多事业再成功都拿他没办法,因为成就这个神话的既不是钱财,也不是权力,他身无分文一丝不挂的时候都比你穿金戴银权势熏天时还拽,而360就是IT江湖的韩寒 ,可以预判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反对者会慢慢站回到360的身后,你今天鄙视它不算本事,能有底气坚定不移的鄙视下去那才是本事。

  这个新闻比较直显,360这一招下来无论是中小网站还是大门户,不可能倍感愉快所以就不多提了,只额外提出一点质疑:

  如果这只是虚晃一枪,敲山震虎,那么,周鸿祎的用意可能有点胁天子以令诸侯的架势,在各诸侯会晤之后他应该会把屏蔽调整得更加保守,你对我好点,我对你也好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毕竟,广告是所有网站的盈利模式,太狠似乎也没那个必要,灭一些过份的就可以了。

  如果是实干的话……?

  炳叔文中所提似乎也有道理,那就是垃圾点击少了,用户更愉快了,广告匹配也更精准了,于是广告价格也可以提高了。

  抛开广告营收是广告数量和价格的乘积和不说,这里还产生一个额外的导向性问题了:论精准,哪里的广告更加精准一点?

  考虑到360正在跟百度较劲,要真实干,360这个动作可能有点过早,他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格局所带来的其一变化会助长搜索引擎的强大,虽有利于自身,但无疑也大大助长了对手,毕竟,门户网站至少短期看并不是360的潜在对手,当然,360为了网盾跟金山大干了一场,下一步也可以考虑用技术手段屏蔽竞价搜索结果,所以浏览器和法院仍然会是360的两大重要战场,说到底执天下牛耳者还是有关部门啊。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Bloglines真的关闭了

  很早以前就有传闻,这个老牌的RSS阅读器即将关闭,这次终于成为现实了,在Bloglines的首页上发布说明,将于10月1日关闭该服务。

  Bloglines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一度曾经是在线阅读器的霸主,但是自从Google Reader推出后,Bloglines的新增用户就停滞不前直至倒退,而Bloglines自己也不争气,几年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更新,RSS的抓取也极不稳定,导致用户大量流失。

  与此同时,Facebook等社交网站和Twitter等微博网站的兴起也对RSS阅读器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其使用量大幅减少。根据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的数据,Bloglines今年8月的独立用户访问量为46.8万。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ltimeter Group的分析师杰雷米。欧阳(Jeremiah Owyang)说:“Bloglines等传统RSS阅读器消失的原因在于Twitter和Facebook成为新的feed阅读渠道。传统feed阅读器将继续下滑。”

Bloglines真的关闭了

  因此,Ask.com终于在其博客上宣布关闭该公司旗下的RSS阅读器Bloglines,并且帮助用户将feed导出到其他RSS阅读器中。Ask.com于2005年收购了Bloglines,但之后几年却没有对该服务投入太多精力,而且很少进行更新,期间谷歌阅读器(Google Reader)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从信息流动角度看搜索引擎优化SEO

  打开Google或者百度,在搜索框里填入“城市名+SEO”,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大中城市都有了一个所谓的SEO网站(博客)。SEO,全称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一般译为搜索引擎优化。通常可以将搜索引擎优化理解为通过某些行为(网站优化)提高网站在搜索引擎的排名从而提高网站曝光率的活动的总称。

  但是,就目前来看,更多的人把搜索引擎优化看成一种驯服甚至玩弄搜索引擎的手段,妄想通过控制搜索引擎的结果来控制营销,达到暴利的目的。不可否认,在当今,的确有很多人通过搜索引擎优化或者搜索引擎优化培训达到了“富起来”的目标。但是,搜索引擎优化的本义吗?

  互联网与信息流动

  如果不深究因特网、互联网、或者是所谓的万维网之间的区别,统称为互联网,那么,有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它(互联网)是干嘛用的?

  对于互联网而言,它传递的是信息。我们之所以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是因为信息也是生产力,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财富。以往需要信件、报纸才能传递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即时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信息的传递,既有私密的形式,诸如电子邮件,也有公开的形式,也就是信息展示(公开网站)。

  对于私密的信息交流而言,传递的速度非常重要。从电子邮件到后来的点对点即时通讯,都是传递速度的提升(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而对于公开形式的信息展示(公开网站)而言,既是信息的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流动的载体。作为信息的组成部分,网站自身需要向访问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信息流动的载体,网站需要向访问者提供补充链接以供进一步查询。因此,互联网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带来了信息的快速流动。

  搜索引擎与信息流动

  在互联网早期,是不需要搜索引擎的。搜索引擎的出现,源于两个因素:(公开的)信息量过大;(公开的)信息流动速度太慢。信息量过大是因为单个网站提供的信息增多,网站数量上升。信息流动速度太慢是因为信息量过大,用户无法通过网站出站链接快速获得信息(信息爆炸的雏形)。这时候,搜索引擎应运而生。而搜索引擎的出现,改变了信息流动的形式。

  首先,搜索引擎从形式上模仿了用户访问互联网的形式:通过一个网站的链接抵达另一个网站。其次,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将各个网站的信息“拍照留存”供用户查询,自身作为用户和网站之间的中介存在。只需要一次关键词搜索用户就可以直达目标网页,没有必要通多个网站(往往是从一个网站目录大全出发,比如互联网早期出现的雅虎目录)一点点的手动寻找信息。搜索引擎提供的关键词检索赋予了用户直达目标网站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解决了信息量过大和信息流动速度过慢的问题。

  搜索引擎优化(SEO)与信息流动

  搜索引擎优化的出现是一种进步。

  搜索引擎毕竟是一套程序,只能根据预先的设定工作。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的形式越来越复杂,如何从浩如瀚海的互联网中挑选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这是加快信息流动的重要途径),称为搜索引擎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无数工程师设计出各种算法来区分网页的相关性,进行机器识别。

  由于软硬件的限制,搜索引擎拥有了和真人不同的收录特性,比如,只能检索文字信息,对图形、音频、视频甄别能力非常低。对于文字信息,由于语义判断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如何甄别重点词语成了难题。无论是西方的Google还是本土的百度,都无法做到分词上的尽善尽美,各种瑕疵严重降低了搜索结果的准确性,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信息流动。

  此时,对网站本身进行优化,使之对真人访问友好,对搜索引擎也友好,就成了加速信息流动的客观要求。作为提供信息的网站,渴望获得尽可能多的定向流量,那么,就必须帮助搜索引擎提高搜索效率,加快信息流动。只有信息流动速度加快,才能获得更多的定向流量。协助搜索引擎,就是帮助自己发展,这应该成为网站所有者的共识。

  理想的搜索引擎优化应该立足信息流动。

  理想的搜索引擎优化需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参与信息流动,加速信息流动;第二,协助搜索引擎,而不是绑架搜索引擎。所谓的参与信息流动,就是提供优质的信息,而且最好是原创的信息,加速信息流动,就是主动链接相关的信息,通过链接展示其他人拥有的优质资源。协助搜索引擎,就是主动修改诸如网页标签等各种信息,使之便于搜索引擎收录和检索。但是,就目前来看,网上的诸多搜索引擎优化师(SEOer)的所作所为,近乎绑架搜索引擎,其行为造成的后果就是严重干扰了信息的正常流动,危害整个互联网的健康。一旦被搜索引擎惩罚,这类SEOer没有资格抱怨。

  许多优化技术在理论上并不可靠

  从信息流动的角度看,现有的大量的搜索引擎优化技术都是不可靠的。对于网站优化而言,只需要做到信息原创、信息充足、搜索引擎可读、链接合理就可以(做到这几条并不难,更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信息流动包括“信息”和“流动”两个词,而大量的原创信息满足了“信息”,搜索引擎可读和链接合理满足了“流动”。只有满足信息流动的要求,才能获得用户和搜索引擎的认可。

  搜索引擎的存在价值,搜索引擎的算法目标,就是加速信息流动。为了这个目标,工程师作出了各种设计,复杂的算法考虑了无数个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优化师或者小型组织可以完全掌握的。搜索引擎考虑这么多因素,完全是因为搜索引擎是死的,所以它很笨,需要一点点分析这些因素。而网站所有者是真实的人,完全可以绕开搜索引擎的“歧路”直达目标:加速信息流动。因此,现有的许多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在理论上并不可靠,从一开始,很多所谓的搜索引擎优化技术的方向就错了。

  注:此文参考了霍炬的文章《Google百度和谷歌的那些事》,再此表示感谢。

  来源:立柱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Google Reader小技巧

  我使用互联网的三大老师,Google(搜索引擎)、维基百科(知识库)、Google Reader。Google适用于根据一个点(关键词)来查找相关讯息,覆盖面广的全文检索;维基百科适用于查找地点、事件、人物、名词等约定俗成的定义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大百科全书,资料查询必备;而Google Reader更多是一种目标性很强的工具,从关注的站点获取最新的讯息。三者各有侧重,构成我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工具组合。

  对于Google和维基百科的使用,有很多现成的文档资料介绍,而且大家使用的熟练度也比较高。正好前几天大家要求我推荐一些订阅网站,我顺便分享一些自己关于Google Reader、RSS、信息管理的一些心得。

  谈到Google Reader就不能不谈到RSS,这样一种主动推送技术是一场信息革命,彻底改变了网民浏览信息的方式。从2000年跟随着博客概念兴起接触到RSS,我也和很多朋友一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技术的里程碑意义,但是伴随着互联网进入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发现信息的浏览和管理变成一件愈发困难的事情。

  假设我关注3个新闻网站、5个财经网站、30个博客、4个社区,这意味着查看这些网站的信息即便只全部打开一遍都会消耗惊人的时间。而且这个部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时间成本,因为你打开的时候可能它们并没有更新,或者没有更新你感兴趣的内容。这种频繁刷新以及获取内容的不确定感,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信息焦虑症,你就会频繁地刷新网页,然后一直心慌慌。

Google Reader小技巧

  在有了RSS技术后,你以前需要打开N个网页,现在只需要打开阅读器添加对应的RSS订阅,然后就可以获取订阅网站的最新更新。如果它们的RSS提供了全文输出,那么你甚至在阅读器里面看到全部内容,设置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所以RSS最大的革新是让大家从信息的包围中解脱出来,剪掉了中间步骤让用户可以把更多焦点集中在内容本身。

  RSS阅读器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客户端的、也有WEB的,那为什么选Google Reader呢?第一WEB应用是未来趋势,第二Google是巨头大树好乘凉,第三Google Reader是无界限的,世界更精彩。

  很多用户在刚使用Google Reader的时候,不得门而入抓不住诀窍,我总结了几个常见的新手技巧分享给大家:

  1、使用https方式连接不容易出问题。

  2、侧边栏可以点小三角隐藏,获得更大可视区域。

  3、使用列表浏览,可以更高效查看信息。

  4、使用未读查看模式,每次阅读完所有感兴趣文章不要忘记点“全部标记为已读”。

  5、建议起始页设置为“所有条目”,进入即可查看最新更新。

  6、添加订阅输入框,可以输入RSS地址,也可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7、加注星标是收藏,喜欢是评分,共享是分享给关注你的人。

  8、几乎所有阅读器都支持导出OPML文件,你可以在Google Reader导入使用。

  新手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订阅著名门户网站的新闻,然后每天都会收到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更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早已经被深深掩埋。所以新手不推荐订阅更新量大的RSS源,最好从自己喜欢的一些博客,小更新量让自己慢慢熟悉功能,然后再慢慢加入各种内容。内在的逻辑是订阅感兴趣的而不是知名的网站,往往他们能以更小的成本带给你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订阅那个资讯站点的细分RSS,例如你只关注某财经网站的股票。避开大而全的RSS订阅,例如门户、资讯类网站,它们每天数百条推送会塞爆你的未读列表,你要从中找到感兴趣的信息会花费太多额外时间。

  最重要的一点,遇到不喜欢的RSS源一定要果断退订,他们占据你宝贵的空间并且没有任何功能。

  除了传统的订阅功能,Google Reader也推出了社会化推荐功能,由于是基于用户推荐逻辑和阅读口味算法,所以推荐内容的成功率大大提升。当然如果你喜欢就点喜欢进行加分,如果不喜欢就点不喜欢扣分,这样推荐功能就会更贴近你自己的阅读喜好。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Google推出Google Instant功能

  Google宣布推出名为Google Instant的新功能,并将其描述为该公司12年历史上最重要的革新之一。该服务可在用户输入搜索框时,根据用户浏览记录和习惯,不断预测搜索内容并实时将搜索结果展现出来,而不必等待输入完成或点击“搜索”。

  Google Instant具备几大特点:更快的搜索,通过预测用户的搜索,在完成输入前就可以展示结果,使用Google Instant之后,搜索时间平均应该可以削减2至5秒钟。目前该服务仅在美国上线。

  中国用户提前使用Google Instant的方法,使用美国的VPN或SSH访问Google,点页面底部的Google.com in English,之后访问www.google.com/instant,点Try it Now,接着继续访问Google.com,当你发现你在搜索框输入文字的时候,搜索内容就开始改变,说明已经成功使用了Google Instant功能。

Google推出Google Instant功能

  Google Instant功能不会改变用户最终会点击的结果,只是用于加快显示用户的搜索结果。

  Google和百度的对于搜索引擎运营的最大区别是,Google认为搜索引擎是工具,Google为了让用户更加快速地离开自己的页面而不断努力。百度把搜索引擎看做打造自身社区的工具,为了实现“框”住用户,用尽一切方法将搜索引擎用户引向百度的内容和社区页面而做出各种努力。

百度的框计划

  去年九月的百度世界大会推出了框计算概念,一年后经过完善的百度开放平台在百度世界大会再次亮相。框计算提倡一页(1 Page)解决方案,即让用户在不离开搜索页的情况下获取更多信息,直接完成某些交互操作。

  框计算和开放平台的背后,是百度为避免被逐渐边缘化作出的不断努力。 经历了网址导航时代,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查找内容、服务使用最多的工具,称之为互联网流量入口一点也不过分,但是伴随着各类网站杰出者不断涌现,网站品牌的快速成长让很多搜索用户逐渐变成直客(直接输入网址),越来越多网站也有意识地减少对百度的依赖,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别人身上。

  淘宝屏蔽百度是阿里给百度的沉重一击,让百度清醒认识到自己离信息太近、离应用太远,它需要一个能将网站和自己更紧密捆绑到一起的工具。同时传统的搜索引擎竞价服务的已经逐渐进入了饱和状态,难以给股价和公司营收带来新的快速增长点。框计算与开放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们是一个很棒的概念,能够为百度业绩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百度框计算

  针对成交型产品能够更有效进行分成,以前机票代理要提高在百度的排名,需要购买竞价排名。但是由于这一类的竞价排名竞争激烈,价格昂贵而且效果难以掌控。如果接入百度开放平台后,因为对接的方式更底层,双方将能够以成交分成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更精确有效。以此类推酒店、教育等多个行业都能获益。

  针对应用型、内容型网站,开放平台能让百度成为服务的入口、或者直接在搜索结果页进行浏览。例如邮箱用户可以直接输入用户名密码登陆,用户可以直接在搜索页玩网页游戏,用户可以直接在搜索页查看最新的游戏报道,这些内容都来自百度框计算的合作网站,用户,死死将网站和自己捆绑在一起。

  针对部分需求巨大的产品,百度针对性开发了搜索产品。例如针对视频网站推出了视频搜索,针对用户网络购物的需求即将推出商品搜索,与开放平台相互补充吃透用户。

  但目前大家对于百度开放平台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第一如果和百度合作太深,用户都直接在搜索结果页完成操作不访问自己网站了,自己的独立品牌被无形中弱化;第二由于开放平台减少了用户在网站的操作,这可能会导致网站流量大幅下降,广告价值下降,最后为他人做嫁衣;第三百度会不会偏袒自家的产品,例如奇艺视频、有啊购物,会不会在流量来得正爽的时候要求分钱,这从百度以往的一些作为里面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百度开放平台前期会以流量做诱饵吸引第一批合作伙伴,那些观望的公司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加入开放平台怕被百度下手,不加入又不甘心看竞争对手专美于前。鉴于百度目前仍然把握着国内网站的流量命脉,开放平台应该不缺合作伙伴,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百度将会籍此慷合作伙伴之慨获得用户的青睐,名利双收。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