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2010,中国互联网救赎年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新媒体平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伴随着世界互联网发展的高潮,中国互联网也高歌猛进。尤其是21世纪的头10年,发展迅猛,成果显著。然而,当时间到了2010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再次到达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这个前途未卜的十字路口,中国互联网应该何去何从呢?

  审查与关闭

  谷歌走了,不管我们将此视为商业行为或是政治作秀,这家全球最伟大的企业之一确确实实的离开了中国,仿佛福楼拜笔下那个头也不回在清晨离开妓院的男人一样,他心虑重重却毫无悔意。

  封杀,在当今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司通见惯的常用词汇。上至国家要闻下至猪毛八卦,只要有人触犯莫须有的规则,一定会封你个密不透风。封杀这东西到了互联网上也是与时俱进,改名叫“审查”了。谷歌就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走的,如果说这家口口声声谈自由的美国企业不过是西方右翼力量普世价值的一个传话鹦鹉的话,或许我们可以淡定一笑:不遵守我们的法律就走吧。但是如今工信部对个人网站的严厉打压,又该怎样去评判呢?——个人拥有的小型网站是互联网不折不扣的中坚力量,他们提供了大多数的信息资源以及异常丰富的个性化服务。而如今个人网站遭遇无情的封杀,大量站点被迫下线无法访问,数以万计站长的财产遭遇侵犯…仅仅在上个月,就有媒体爆料差不多有上万家小网站遭到了关闭。

  这场中文互联网的浩劫,名义上是反低俗和整顿网络内容的,实际上却采用了先封再查,甚至封了就不管的暴力做法。导致很多丝毫不涉及黄赌毒、也没有违反国家法律的网站都遭到了牵连。追溯到去年,国内对微博客服务和社交网站的屏蔽,很好的反证了审查制度并非只针对低俗的信息,其真实的目标似乎是要抹杀掉信息传播过于自由的现象。

  反侵权与创作自由

  这一年来,以广电总局为首的行政部门一如既往的禁令频发:从闹得沸沸扬扬的整治视频网站到最近沦为笑柄的严禁使用英文缩写,在我们这个禁令的国度中,司法的严肃性最大限度的被无视和戏弄。脑袋一拍、灵光乍现的行政哲学继续无情地摧残社会的活力。

  不过凭良心说,整治文化产品的做法,多少带有一些知识产权保护色彩,从这一点上看并不算太过分。民众只是反感文化产品的垄断性以及过高价格——比如微软大爷一套OS非得卖几百上千就很过分。所以保护知识产权的要点,实际上不仅在于打压盗版,更重要的是鼓励和扶植文化产品的自由市场,用充分竞争和自由创作来实现产品的丰富,用产品的丰富来实现正版的价廉物美——相信我,价廉物美的东西老百姓绝对买账。

  反过来说,如今互联网中侵权现象的泛滥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原则在作祟:高价值文化产品的正常供给严重不足,旺盛的需求只好转向盗版。因为进口的电影、电视、游戏等,中国历来有着严格的审批与进口限制,真正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往往也是成本居高不下,比如在中国看一场《2012》,其开支已接近奢侈品消费。而在国内,对创作自由与言论自由的严格打压,使得中国文化界整体惨遭阉割,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出能够表达真善美与人性探索的作品。在这样内外皆困的背景下,由于进口与自产的两条路都很狭窄,年轻人,尤其是城市白领及学生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根本无从满足,因此只能借助于互联网的侵权,从海量的海外盗版作品中寻求精神慰籍。

  而这种言论管制语境下催生的精神慰籍方式,显然是很有害的。就拿美剧来说,它体现着美国的大众文化,尽管在人性层面上与中国的文化基本相通,但在社会伦理与生活价值方面却截然不同,中国年轻人长年累月的看美剧,会产生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的偏差,最后往往带来精神的负担。反而,美国的年轻人很少看电视剧,而是热衷于派对、运动、社团和冒险,相较之下,并不属于美国文化世界的中国年轻人,则陷入差异文化的折磨之中。

  当然,若行政部门对于互联网影视的整治真的是出于尊重知识产权,这不失为一件正确的事,但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社会要完全允许创作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而这绝非一件易事,在国内倡导自由言论的声音由来已久,但这些声音遭遇刻意忽视或封杀的传统同样渊远流长。

  互联网需要救赎

  在这扑朔迷离的世道,究竟是权力精英想要封杀平民主义?还是权贵阶层想要封杀自由呼声?抑或这愚人的审查不过是自我折磨、与人斗其乐无穷式的无脑乱杀?

  文明社会,对言论的尺度自然严格,稍有失当或低俗可能触犯法律,这是正道。约法三章,公平辩论,有效地排除了大量无谓的叫嚣和辱骂。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无谓的叫嚣和辱骂往往被默许,公平的辩论或公正的说话则腹背受敌,生不如死。

  对言论的封杀,现在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在简体中文互联网环境中,想要随意输入一段完整的文字甚为困难,历史悠久的汉语,硬生生被划出了成百上千的非法词汇,简直是中华民族之大辱。如今,基于社会化网站的互联网应用步入辉煌,理论上互联网已经可以实现全新的自由、便捷、超低成本的信息交流,但在国内偏偏要尽量打压这些便捷与先进的东西。在这样的互联网中,唯有低俗、无聊和消磨时光的内容尚能独善其身。

  2010年,这是中国互联网需要被救赎的一年,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旗尚未迎来自由的清风,无法飘扬于文化世界,但网络审查的风暴却又吹响了警钟…中国,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个渴望走向富强文明的古老民族,还是一个21世纪时代精神的局外人?我真的很怕民族的荣耀与进步就这样被万恶的封杀所侵害。

  来源:读者华尔投稿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写给新入IT的新人们

  IT=挨踢,这是IT人的自嘲,进入IT行业是有四五年了,也算得上是一个“老人”了吧,见了不少新人,面试了不少新人,也带了一些新人,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关于书本

  新人们常常会说我看了多少多少的书,看过某某人写的书,仿佛书看了就会做了。其实不然,很多新人在面试的时候夸夸其谈,说啥啥都知道一点,到真正做的时候,啥都不会。归根到底是没有经验,技术这玩意儿经验非常重要,很多东西如果不是你碰到了,你从书上一辈子都找不到答案。

  我看书的习惯一般都是先把整个书翻翻,了解一下书的基本内容,然后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再去翻书,当然这是因为我对技术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不需要通读整本书。初学者应该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书,通读一遍,其中的例子要认真做,一定要自己去写代码,而不是Copy。我以前在学做网页的时候,别人都用Dreamweaver去做,只有我打开源代码编辑器学习HTML源代码的编写。

  做完书的例子只能说明你会削木头了,但会削木头离会做柜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记得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么?不停地重复肯定是枯燥的,所以你需要自己尝试去做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做一个个人主页、一个留言本、一个通信地址本......在这些实际的东西中去实现你的创意,去实现你在书本上所学习的例子,并且将这些例子加入你的思想。

  永远不要认为书本能给你带来多少东西,虽然它们很有用,但它们只是一个Key,一个引你入门的Key。我买的技术书中,最多的是 VB.Net,但这却是我最烂的一门技术。而我用得比较好的Delphi、Sql Server、Photoshop、CoreDRAW、CSS、HTML、Javascript、Xslt、Xml,我几乎没有买书,但因为实际的项目需要,或者是我个人的兴趣爱好。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你去买书,去读书,我只是想告诉你,你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但你要记住,书本只是一个Key。

  关于基础

  现在很多新人们都是好高骛远,目空一切,基础的东西不想做,难一点的东西又做不了,真的很令人头疼。其实技术人员,尤其是中国技术人员,你要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们拿 Web程序员举例吧,HTML、Javascript、CSS、Photoshop切图,这些都是很基础的东西,但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去学,认为这些东西太低级,甚至有些老程序员也不擅长这些。但我要告诉你,在Web开发中,这些都很重要,尤其是CSS和HTML、Javascript,如果你不是做一个 OA之类办公的Web系统的话,这些在网站用得太多太多了,是一些Web应用的基础。

  虽然我们现在涌现一大批如ASP.Net的优秀开发环境,可以让你完全不懂HTML也能开发出一套“网站”来,但正如其它程序化的东西一些,它会限制你的灵感与思维,它们都很霸道,所以才会有开源的兴起。我以前甚至不愿意用ASP.Net内置的GridView,我宁愿自己去构造 Table,这觉得这样我更便于控制。

  很多新人们喜欢拿新兴的技术说事,比如说AJAX,但实质他根本就不懂AJAX实现的原理,连多线程的原理都不懂,怎么能明白AJAX呢?有些做了一年多 ASP.Net的人,居然还不知道.Net Framework框架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ASP.Net是如何实现的,也不知道客户端也服务器端是如何交互的。

  在这里,我建议做Web开的新人们,HTML、 Javascript,CSS是实现一些Web功能的基础,一定要打好基础,当你会你记事本编辑这些代码的时候,恭喜你,你过关了。

  关于语言的选择

  语言之争都是大公司战斗的结果,套用一句管理上的话来说,把合适的的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跟风去不停地换新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它的优劣,但在一般的项目中,很难看得出来。如果我们做一个只需要新闻发布功能的小公司网站,你说是Java和.Net好,还是Asp和PHP好呢?在很多时候,Java与.Net、Asp与PHP是难分高下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或许是你一辈子也不需要用到,我们范得着把自己拉入某一些阵营吗?

  当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语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了,武侠小说常无招胜有招就是这个道理。你现在让我换成Java或者是PHP,我很快就可以做项目,因为我掌握的不是语言,而是对技术深层次的理解,现在Java阵营也好,.Net阵营也好,不管你说它们之间有多少差别,但他们的本质始终没有变,掌握这些本质,换一种语言就好比换一辆车,只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和一个磨合期而已。

  最后,我建议新手们选择一种在你实质工作中需要的语言,坦坦实实地学好,不要中途“变节”,这样的成本太高了。.Net也好,Java也罢,只是一辆车而已,学好开本田就会驾丰田。

  关于学习态度

  学习嘛,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问题自然会想到求助。古人有云: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言下之意是有求于人,必要礼下于人。可是现在有些人不仅不礼下于人,反而还趾高气扬,仿佛谁欠着他似的。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拜师学艺要吃二十四碗鼻涕,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要受到多少的委屈。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技术尤是如此。我以前在学ASP的时候,同寝室有一哥们是学VB的,因为ASP也是用VBScript做为默认脚本,所以有很多问题请教他,他当是也是给了我不少的嘲笑,像“这些简单的问题都还要问”之类的话我倒是听了不少。但到后我们一起学Delphi的时候,我就已经超过他了。

  新人们碰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想找人解决,当你去帮他解决的时候,他却去做其它事了,好像这个问题是需要你来解决的,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他还得找你。遇到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排查问题,然后到互联网上查找问题的原因,这样你才不会忘记,不要忽略了互联网这个最好的老师。我以前在学ASP的时候,为了一个插入数据的问题,查了一个星期,但这个问题我永远也忘记不了,再也不会范同样的错误。

  高手们一般都比较忙,虽然我不是高手,但我还是不原意在我写代码正酣的时候,有人打断我的思路。先把问题记下来,趁机会问问高手,不要让他为你解决问题,你要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公司常常有新人问我,这个地方出问题了,怎么办?我便问他,你上网查了吗?不是我不愿意帮他,而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直接告诉他怎么做,那不是在帮他,那是我在害他,我只能是告诉他排错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他永远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没有人会珍惜轻易得到的东西的。

  最后,我想给踏入这行的新人们一个忠告,编程没有捷径可言,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捷径,那只有六个字——多看、多问、多写。

  来源:本文来自涂雅投稿,原文网址,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2010年5月1日星期六

你有重构的勇气么?

  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因为功能的增多,就会变得越来越臃肿,原来的架构,就会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因为我们有很多最初规划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事情,比如说在网站或者软件规模小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到国际化,但随着发展,我们走出亚洲奔向世界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全世界的人来用我们的产品,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构了。

  有人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在软件最初架构搭建的时候把这些东西都想进去呢?因为我们在产品的前期开发中,不会有这么多的人力财力投入进去。而且产品是慢慢进化的,不是一天想出来的,功能也会随着增多。还有一个个重要的原因,是技术不在停的进步,比如说原来没有OOP的概念,原来没有Web API的概念,原来没有AJAX的概念,所以我们可能会用一些老旧的技术。

  公司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因,在企业发展初期,公司往往是怎么快怎么来,前期主要是活下来,先生存再生活,一大早就想开个哈里法塔是不现实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记得曾经有个这样的老板,一个小小的创业型公司,就想着要把系统打造成日访问量500万独立IP的系统(他当时说的是并发500万,呵呵,因为他不懂技术,我认为他想的是日访问量500万),这明显是不现实的,因为一方面,你的团队没有这个能力来盖这么高的房子,迫其而为之,而你又不懂技术,最终得到的只是欺骗。另一方面,我们退一步说,就算你真的有这样的团队,也没必要把资金浪费在这种不靠边的事上。除非你真的经过沙盘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钱烧,让访问量很快达到这个水平,不过我觉得一个创业型公司达到500万独立IP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

  很多公司基本上是这样,在初创的时候,也没有统一的规划,找人是怎么便宜怎么来,结果可能是找一帮实习生来干的活,造成一个项目什么语言都有,完全没有OO的概念,比如我曾经在搜房呆过几天,他们的代码就是如此,Asp.Net的代码完全写在aspx的页面里,一行代码望不到头,没有文档。软通很多的项目也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你别看公司很大,其实他们的IT项目也不规范,因为真正规范起来的成本还是很高的,前期成本非常高。

  扯了这么多,我们该说说重构了,当项目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的时候,大家都会很烦,新手可能习惯Ctrl+V和Ctrl+C,我是最痛恨这种行为的,我本身比较懒,只要是在两个地方或者可能会在两个地方出现的代码,我就会提炼出来。面对着一团乱麻的代码,或者技术已经相当落后了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重构,重构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需要去说服决策者,这很不容易,因为很多时候决策者不懂技术,你忽然说要重构就意味着大笔的投入,而对于决策者来说,投入就意味着要产出,这个时候技术负责人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多技术负责人会卡在这里,停滞不前,或者是采用折中的办法。

  我们技术负责人应该就决策者关心的事情和他谈,就是投入与产出的问题,这个是决策者都最想知道的问题,如果你能清楚地告诉决策者,投入一千万可以赚下(或者省下)五千万,那么我想他会考虑这个事情,但技术负责人往往不擅长于谈判,或者是说责任心不足。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把过去一年中,在IT中的投入列出,告诉决策都有哪些是通过重构生避免的,同时把过去一年中的机会列出,告诉他如果我们重构生哪些机会可以把握住。

  然而,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重构么?项目重构都会成功么?未必!但是——我们需要有勇气打破僵局,不破则不立,当原有的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时,我们就打破它,建立一个新的规则。

  来源:涂雅投稿,原文网址,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百度奇艺网的Hulu模式在中国的生长

  奇艺网上线不短时间了,刚开始也跟着微博们玩了一把邀请制,效果很不好所以很快就开放给大家使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奇艺网并不奇货可居,看视频我不一定非得到奇艺网来,可替代品太多。

  前几天关于奇艺网的新闻并不少,有质疑也有赞许,有业界的声音,也有奇艺网自己PR的动作。前几天看央视12的一期谈版权的节目,在痛批了其他视频网站之后,重点嘉许了新兴的奇艺网。普通群众看不太明白,但是在我们看来多少带一点公关的性质。

  一个网站自身是否成功,必须融合了自身创意以及行业壁垒等综合因素。下面就从大家关注的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于奇艺网以及Hulu模式在中国互联网生长的一些看法。

百度奇艺网

  1.资方背景

  我们现在知道的,奇艺网是由百度创立,同时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普罗维登斯向奇艺网投入了5000万美元,这家投资公司同时也是Hulu的投资者。

  资金的方面暂且不谈,就算没有普罗维登斯的加入,百度一样能够把这网站很好玩下去。但是奇艺网的东家百度是大多数视频网站的客观流量来源,如果百度向奇艺网倾斜,将会完全可能导致市场天平向奇艺网倾斜。

  当然,在现阶段百度与奇艺网都对这种说法予以了否认,并且用一种很官方的口气作出了回复。但是大家心里都跟那啥似的,话可以这么说,但是事儿完全可以照做不误。

  如果到时候受到大家质疑,百度完全可以以内容质量、版权等乱七八糟看似正当的理由来搪塞媒体。所以作为中文最大流量来源,百度才是奇艺网最大的变数。

  因为腾讯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用户和流量,产品不好可以改,内容不好可以加,模式不好可以换。在百度垄断地位不改变的情况下,奇艺网一定可以在中文视频网站中占据一席之地。

  2.版权牌和内容覆盖率

  奇艺网复制的Hulu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100%的正版率,在美国这样的土壤里面完全可以很好发展。

  一方面是公众版权意识不强,法律关于版权保护的部分也还不够规范和严格,这导致视频网站部分盗版内容的存在被业界默认,这也是公开的秘密。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并没有一个有足够垄断地位或者说完整的版权厂商,这导致视频网站必须要向多家版权商购买不同内容的版权,这导致了版权支出的成本大幅增加,也大大限制了正版化的进程。

  如果奇艺网要做中国的Hulu,要面临的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他如何拿自己并不完整的正版内容去击败那些完整的不完全正版内容。毕竟对于用户来说,有奶就是娘,在哪里看并不是那么重要。

  这是我在体验奇艺网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因为我搜索一个窝喜欢的综艺节目,但是最后返回无此节目的信息。即便有的节目有,但是更新也相对滞后。

  有时候,做视频网站,并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正版不一定对,盗版不一定错,这就是现实的中国网络版权现状。

  3.盈利能力

  Hulu被广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市场占据大幅优势的Youtube并未盈利,但是Hulu就已经取得了千万美金级别的盈利。

  但是在国内来说,如果是简单走在线视频内容,需要面对来自多个视频网站的夹击。谈到版权问题,其实奇艺网可以买到的内容,优酷、土豆之流一样可以买到,差别只在于钱而已。

  我只能说,正版化只能给我们一个关于奇艺网盈利的更好预期,但是仅限预期而已。最终的结果还需要看执行团队的能力。

  ————结束的分割线————

  说到高清,传统视频网站已经早已经开始了在高清视频部分的布局,这并不是奇艺网的独家专利。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奇艺网撇开新闻稿的那些内容,和传统的视频网站并没有差异。

  奇艺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是趁着传统视频网站在正版化和高清这块尚未完全展开的时候,弥补自己与传统视频网站在内容上面的差距,凸显自己的优势。再辅以百度的适当辅导,才能够在视频网站之中,分到一杯羹。

  来源:XJP投稿,原文地址

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基于Dropbox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

  如何保存和管理知识,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人下载的资料很多,但大多数甚至从来没有打开过,或者不知道放到哪里了,实际上这样的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在大多数人的电脑中,“桌面”、“我的文档”、“下载”、“IE收藏夹”等目录都是混乱不堪的,极大的影响了个人的工作效率,如果有多台工作电脑(如公司的台式电脑、家里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则文档管理的混乱程度将翻倍增加。

  我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心得是:利用Dropbox软件同步多台电脑文档,所有文档按照分类放在不同的文件夹内进行管理。

  系统默认的下载目录不放在Dropbox目录中,每次下载完成后,手动将需要的文件移动到指定的分类目录里。

  下图是我设计的基于Dropbox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可以自动实现家里和办公室的个人工作平台的知识管理,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基于Dropbox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

  这个知识管理平台的配置方法和过程如下:

  安装Dropbox的时候,选择自定义目录,然后选择磁盘,例如E磁盘,这样,My Dropbox目录就建立在这个磁盘的根目录下。

  接着,在My Dropbox目录下建立如下目录:Work,My Documents,Archive、Src、Doc、Software、Favorites目录。

  对于Windows XP用户,安装微软提供的一个小工具junction,执行命令junction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Work" "E:My DropboxWork",可以在桌面生成一个Work目录,所有的草稿文件都可以放在这个目录下。

  在桌面上的“我的文档”点右键,选“属性”,目标文件夹选择“E:My DropboxMy Documents”,点“移动”,可以把“我的文档”移动到Dropbox目录下。

  “我的文档”和“存档文档”内均存放我自己产出的文档,个人类的放在“个人文档”中,工作类的按照项目放在“项目文档”中。

  “我的文档”的内容是当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和文档,“存档文档”保存以前历年的历史文档,存档文档通常只读,不进行修改。

  MSN的消息可以保存在My Documents目录(“我接收到的文件”目录),实现MSN消息的同步,但QQ的消息不要保存在My Documents目录下,因为QQ消息文件和MSN不同,QQ的非常大,很难进行同步。

  非自我产生的文档,例如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学习文档等等,都按照类别放在“参考资料”(Doc)目录下。

  “我的收藏夹”目前为IE系统的收藏夹,设置方法是,打开REGEDIT,在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User Shell Folders中,修改Favorites的数值为E:My DropboxFavorites,这样,即可将IE的收藏夹放到Dropbox目录下进行同步。

  常用软件Software目录里存放最常用的一些软件程序或安装程序,不要放一些大文件,通常我只放10M以下的小文件。

  经过上述操作,就可以把Dropbox打造成为一个可自动同步的工作平台,无论在家,在公司,还是在外出差,只要能上网,就能在基于Dropbox的工作平台上编辑最新的工作文档,很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

百度推广的投资回报率分析

  众所周知,在百度推广或谷歌关键字广告上做网站推广,是很直接的增加企业或公司销售量的一种推广方式,这种嵌入式的广告不同于电视或平面广告,没有强迫人们去接受广告内容,相反,广告被以关键字的形式出售,这种广告并不是直接瞄准所有的受众,广告只对感兴趣的使用者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用户自己选择了广告。

  这种以关键字卖广告概念本来是Overture开发的(即原来的Goto.com)。这种模式在Google身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后来百度借鉴这种模式在中国也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可否认,这种模式无论是对于搜索引擎公司还是对于普通个人,都是一件好的事物。搜索引擎公司借此获得滚滚的财富,而普通个人在上网时也避免了眼睛接受电视广告似的轮番轰炸。

  做网络推广的朋友们最为关心的是ROI(投资回报率),以百度为例,企业或公司通过做百度推广,提升了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业绩,但同时也投入了巨额的推广费,这种推广方式,做了推广马上就有效果,停了推广这种效果也就立即消失了,所以企业或公司只能不断地投入来做推广。这样,从做推广获得的盈利和用于推广的投入就像杠杆,前者如果远远大于后者那是皆大欢喜,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恐怕没人会去做推广了,如果前后者相差不大怎么办,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先来看看下面的问题你是否遇到并且解决了:

  一:如果你是卖鲜花的,你在百度上做了推广,但你的同行经常点击你的推广页面,你怎么办?你可能说,你可以让百度屏蔽掉经常点你推广页面的IP,但如果你的同行经常用不同的电脑或者去网吧点击你的推广页面怎么办?

  二:你是否计算过你从推广上获得的盈利与你在百度上做的推广费用的差额,是否真的是笔很大的净利润,还是不确定?如果不确定,你是否还在盲目的做着推广?

  三:很多人用第三方的监控软件监控网页的点击量和其他信息,但你是否知道百度的推广员有没有经常的点击你的推广页面?假象这些推广员都很绅士,从来不为了自己的业绩和提成去点客户的广告,但你是否确定百度后台的的点击扣费是否每天都很正确?

  四:你是不是发现你每天的预算都会用完,就算偶尔没有用完,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你预算的非常精确,你相信自己每天都是一个很正确的预言家?

  五:百度声明过很多种点击方式都属于无效点击,就是点击了也不扣费,但你是否知道百度怎样排除无效点击,你是否知道这些无效点击是否真的没有扣费?假如确实没有扣费,你是觉得很侥幸,还是你确实非常清楚这些原因和结果?

  最后,如果你能发现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你就会节省出你所想象不到的财富。

  来源:读者鱼求雨博客投稿,Williamlong做了部分修订,原文链接地址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Google Reader的探索、热门条目和神奇排序

  Google Reader(谷歌阅读器)的中文版终于更新,将原有英文版的功能中文化,增加了探索、热门条目和供稿的神奇排序功能,使得订阅阅读体验更加个性化和自动化。

  在Google Reader的英文版早就有了Explore的Recommended items和Sort by magic,但仅仅针对英文信息,对于中文用户来说没什么用,现在这部分功能已经中文化,探索的热门条目信息显示的是中文信息,供稿的神奇排序也支持中文了。

  探索中的“热门条目”显示的信息是按照Google根据共享算法筛选了最适合用户的最热门信息,用户再将这些信息按照“神奇排序”进行排序,就可以看到适合自己的内容源了,这些信息可能并非来自用户的订阅条目,适合用户发现网络上的新鲜事。

  同时,如果用户可以把Google Reader的语言设置为English,那么你会找到英语地区的热门条目。

  另一种筛选方法就是使用“神奇排序”功能。点击文章上方的“供稿设置”按钮,选择神奇排序即可。

  这些排序都是个性化的排序,是根据用户的“喜欢”和“分享”条目计算出来的,如果用户对“神奇排序”的排列结果不满意,可以通过对条目的“喜欢”和“分享”来改进排列结果。

  除了这些以外,在“探索”中的“推荐源”还会推荐一些用户可能喜欢的订阅源,方便用户发现好的内容。

  总而言之,Google Reader的这几个新功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些功能已经将Google Reader从一个RSS阅读器工具转变成为一个社会化媒体发现和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