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

2010年用户体验挂历

  2009年已经结束了,“用户体验”已成为上至领导老大下至我等平民百姓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究竟体验是什么?体验好,但又好在哪里?以下列出国外Frank Spillers 作的2010年用户体验挂历,加上笔者对09年各产品用户体验的理解加以点评,不到之处欢迎指正。

  一月份 Intuitive( 让产品具有让人产生直觉的)

  直觉意思就是不需要理解。对一个产品来说,一个让人有直觉的产品是通过设计来满足用户期望的;对用户产品说直觉就是产品就如、自己期望的那样运行操作,而且她们也没必要过问自己为什么那样。

  如QQ2009面板中个人信息面板中,空间、邮箱、钱包、邮箱上的数字消息提醒,一看就让人明白有新的、多少消息提醒,点击进去后直觉告诉用户回去哪里。

  二月份 Sociability(让产品具有社交性的)

  社交性给予了用户扩展社交交互和社交行为的方法.一个产品越具有高度的社交性,那么它也就越能够更好的将用户和社区联系在一起.社交界面可以促进用户状态、用户的归属感及群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可以使得用户参与贡献、分享及共同进步。

  如Slideshare是一家做Slide、PPT稿件上传分享的网站,里面有象twitter那样follow和发送短消息那样的社交功能。

  三月份 Explicitness(让产品直截了当的吧)

  条条框框是直截了当的死敌。产品给使用过程中的条条框框和逻辑能力要求会导致用户挫败感。“dumbing it down”的意思就是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用户不知道你所知道的。

  淘宝的站内搜索在之前阿石日志《站内搜索的演化——淘宝篇》中提到过,新版淘宝站内搜索给用户最大的观感就是直截了当的一搜就看到搜索结果,不像现在正式版中搜索到的还有一大堆筛选分类,搜索结果在类目多时第一眼看上去更像是分类器。不过这种直截了当的做法也可能引起老用户的反弹,如最近《万店签名!共同抵制淘宝的按“人气”排名》的帖子引起很大反响,其实淘宝站内搜索还是在A/B test,但A Test中已然在改动实际触犯了老用户的真金白银实际利益。

  四月份 Context of Use(注意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情境)

  任何一款产品或者一组用户行为都“生存在”在一个独特的情境当中,这个情境是由产品所在的环境、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产品设计情感、社会现象等各种因素塑造的。拥抱产品使用情境的设计吧,这样就能更加懂得什么样的用户什么时候需要她(产品)。

  如豆瓣9点的根据用户上网时间情境的白天、黑夜模式自动切换

  五月份 Personas(请关注产品的用户身份)

  “用户身份”本意是拉丁语的“面具”。一个“用户身份”就是一个用户档案,抑或是一个具体用户、用户行为、用户期望和用户需求的快照。好的“用户身份”,植根于用户行为的深度观察和了解,用以帮助优化产品设计并对其追踪跟进,以及使产品设计更加体现真实的生活。

  如新浪微薄的对名人推出的新浪认证小徽章,因为有真实,才会有用户努力追求真实。对比与139说客的“真实互联”,新浪的认证更容易形成用户层级,也富于可操作性。

  六月份 Task-Oriented Design(面向任务的产品设计)

  一个面向任务的产品设计可以给予用户有益的产品功能点和特点,使得她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完成任务(或一组动作流程)、更快的达到她们的目标和释放产品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阻滞感。

  如京东的购物车流程设计,随着用户购买的进度区分购买流程的步骤,到了订单核对页,还可以点击进度导航往前一级回退,这个细节设计让人佩服,值得学习。

  七月份 Progressive Disclosure(进度显示)

  进度显示是一项连续界面过程中展示信息和动作交互设计技艺,用以避免用户感到不知所措。通过显示信息的进度,你可以向用户展示每一步的产品信息主要部分,这样可以帮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现她们平时不易发现的产品强大特点和功能。

  如QQ软件安装进度展示,不仅显示安装进度, 还可以在安装过程中以简单、清晰图文展示新版推出的功能,在QQ版本屡创“新高”的09年这一招无疑是个很好的熨贴。

  八月份 Pleasurability(令人心情舒畅的)

  令人心情舒畅的产品会让人产生一种深度情感体验的满足感。越是让人心情舒畅的产品,它也就越能够从社交、生理及认知上满足用户,甚至是她们的价值观。用户会对一个高度令人舒畅的产品产生积极反应,甚至会“爱上”这款产品。

  如身边的苹果控们热爱力推的iphone 3Gs,谁也不能否认“信乔布斯哥”的威力,谁说产品不能让人产生信仰?

  九月份 Cognitive Overload(信息设计中关于认知的过度加载)

  认知的过度加载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境:用户在海量信息中感到不知所措,以至于达到认知的极限。困惑、沮丧、神奇、甚至无助等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阻滞感都是常常都是来自于认知过度加载。当用户抱怨道:“太多了”时,这其实就是用户对产品发出认知“被”过度加载的信号!

  信息设计的认知过度加载实在是太常见了,一本《don‘t make me think》道尽了信息设计过程出现的种种现象,著名的Krug三大定律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十月份 Containership(UI设计中的集装箱理论)

  “集装箱”讲的是相关类信息的视觉组合。只要有联系的信息都可以被组合或是在界面的同一区域看上去是组合的,或包含的。提供好的集装箱意味着提供可以将各种控制走到一起清晰的边界。例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一个表现为“局域性”的动作不能表现为和“全局性”动作。

  如江苏移动首页“优惠与活动”中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个Tab切换,全球通的品牌色是蓝色,区块背景是全球通的logo,当切换到动感地带时,Tab标题的颜色也随之切换为动感地带的品牌色橙色,背景换位动感地带的logo.局域性有封装的“集装箱”,也有清晰的边界。

  十一月份 Synch (让用户与产品一起同步心跳)

  “同步”即在用户和产品之间存在的一种直觉合并的状态或者是“流”。产品和谐的运行在用户的工作韵律当中,例如产品以更少的错误、和用户在一起、以及和用户一起“心跳”。带有 同步感的产品设计会让用户产生一种“情感孽债”,而这种情感会帮助用户完成任务、强化用户的满足感以及提高产品的舒适感。

  如豆瓣电台,用户期盼豆瓣算法可以向其推送好的歌曲,豆瓣算法也需要吸收统计用户的偏好(我喜欢、不在播放、跳过曲目)等动作,用户和产品各取所需,两者之间自然有一条一起心跳的“流”。

  十二月份 Desirability (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令人向往性)

  “令人向往性”是指用户实际想要和需要的一个特点或一些功能点,这里不仅指的是她们需要这些,更是期望这些都在产品用户体验里面。可用性将目光聚焦于使产品使用变得更加容易,令人向往性呢这是和用户在一起想要、需要、以至一起向往。不管是可用性还是令人向往性,都是一个好的用户体验的必须,而令人向往性则须优先考虑。

  令人向往性的产品今年非Google wave莫属,社交娱乐、即时通讯、团队协作集成到一个平台下无疑是一个平台级产品的梦想,也十分令人向往的。不过Frank Spillers本人在可用性与令人向往性的优先上,阿石认为值得商榷,给用户“画饼想像”的理念当然很好,如果基本的可用性不能达到要求,令人向往性则成了无本之末。

  来源:读者阿石投稿。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趋势研究——云输入下一波

  在2009年9月4日提出了“云输入”,推出《输入法破局研究——联盟推广》的研究后,这些创意研究对输入法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Gmail有一封csdn的约稿,只是现在忙着《商业的未来是云商业》一书的修订完稿,几乎处于闭关,一直没能抽出时间来写一篇稿子。所幸我在书中也提到了云输入,便选择部分内容来谈一下云输入的发展趋势。

  未来云输入的发展对于一般用户而言,最具实用意义的创新应该是3库输入,也就是输入法不再局限于对应词库输入,而是会增加句库和资料库的输入应用。

  一、什么是词库输入?

  这个大家应该都懂,就是你要打“正在”,可以把“正在”当作是词语输入,而不是要分别输入“正”和“在”。

  二、什么是句库输入?

  例如输入“我正在”后,可以有句子联想输入:

  1.我正在吃饭。

  2.我正在看2012,等我看完再聊。

  3.我正在路上,遇到塞车要晚点才到,很抱歉!

  4.我正在开会,以后再联系。

  三、什么是资料库输入?

  资料库输入就是借用云计算的强大能力,让你快速输入内容。

  你可以输入一个人物姓名,一键导入人物简介。

  你可以输入一部电影名称,快速导入电影简介、票房、影评、上映时间、图片、预告片视频(链接或播放代码)等。博客写影评需要这个。

  输入一个术语,可快捷导入解释。例如律师向客户发邮件,这个功能就很实用,输入术语都不对着书打字,或复制内容,一键导入即可。例如淘宝的卖家,输入一个产品型号就能导入产品介绍和图片,这就是高效率!

  输入一个热门社会事件,一键导入相关报道和评论。

  如果你是商务人士,你会经常输入联系方式。现在只要输入“我的联系”便可以一键导入你的联系资料。

  如果百度推出输入法,百度百科就是一个资料库。如果是英文输入法,那么维基百科就是最大的资料库。

  四、这种3库输入的应用体验是什么?

  例如,你在电脑看《2012》,QQ有位好友找你了。

  1.当你使用词库输入“我正在”;

  2.你可以选择句库输入“我正在看2012,等我看完再聊。”

  3.这时候你如果向他推荐,可以通过资料库输入一段《2012》的影评、简介或一条预告片的网址。

  4.这样3库输入就是“我正在看2012,等我看完再聊。强烈向你推荐!影评(视觉效果超越震撼,年度必看超级大片!);简介(故事发生在2012年12 月,一家人正在度假。没想到根据玛雅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正是世界末日,玛雅人的日历也到那天为止,再没有下一页。人类要如何才能阻止一切被毁灭呢?);视频(一段在线视频的网址)”。

  简哲预测云输入的发展必然是朝着3库输入的方向发展,将来3库输入会更加智能化和效率化,从智能化来讲,当你输入第一个字后,你可以通过句库和资料库来写出一篇文章;效率化的体现在于资料库的输入应用,会大大减少用户查找资料和录入资料的时间!

  云输入也将不局限于文字的输入,而是资料输入,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MP3、视频的综合输入,具体请看我写的云商业。

  这是未来的趋势!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简介:简哲,创意人,擅长商业策略设计。原文链接

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QQ音乐的硬盘问题

  众所周知,QQ音乐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音乐平台,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领先的正版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音乐播放器。其音乐更新及时,因此,许多QQ用户都喜欢用QQ音乐播放器听音乐。在QQ好友列表中时常会看到对方正在收听的歌曲,这一功能也让QQ音乐的用户不断增加。可是,您是否知道,用QQ在线听音乐多了,C盘可用空间会慢慢变少?下面由笔者一一道来:

  一、一次偶然的发现。

  在一次对C盘进行病毒扫描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在扫描C盘QQ音乐目录所用的时间有点长,于是出于好奇,打开了相应的目录(C:Users用户名AppDataRoamingTencent),看了下属性,如图:

QQ

  竟有436M之大,继续打开文件夹,歌词、广告图等文件都放在了这里,发现一个大小为305MB的缓存文件夹是最大的,如图:

QQ

QQ

  这个文件夹中存放的正是QQ音乐播放器播放列表中每首歌下载下来的缓存文件。

  二、小硬盘用户是大负担。

  笔者统计了一下播放列表,大概有300多首音乐,粗略算下来,每首音乐要占用1M的大小,相当于wma格式的音乐文件大小。如果QQ音乐播放列表有1000首在线音乐,岂不是要占用C盘1G的空间?
  很遗憾,在QQ音乐播放器的设置中,并没有自定义临时文件存放位置的选项,软件默认地把歌曲的临时文件保存在了C盘中。对于C盘空间分配量少的用户来说,这真是个悲剧。

  三、腾讯软件占用多。

  我们退回到前边的目录,看看腾讯软件的临时文件大小占所有软件临时文件大小的比例,如图: 

QQ

QQ

  可以看到,所有软件在该文件夹下的临时文件总大小是888MB,而仅仅腾讯软件的临时文件大小就占847MB,其实,腾讯软件的开发者完全可以把软件的临时文件存放在安装时用户指定的目录内,不知为何要放在C盘的临时文件夹内呢。

  四、补救措施:定时清理。

  话说回来。其实,只要定时把QQ音乐文件夹中的临时文件删除就可以了,笔者经常用一些带有计划任务管理功能的软件定时清理指定文件夹,或者也可以在Windows的计划任务中实现。

  总结:QQ音乐的更新十分及时,并且音质也不错,若在这方面能够人性化点,或许会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

  来源:读者前行网投稿。

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Google Buzz实时同步Twitter的方法

  相比Twitter而说,Buzz目前还可以从国内访问,因此昨天我那篇文章的后面就有人咨询,是否能实现Buzz的微博同步到Twitter上,经过我的研究发现,这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同步几乎是实时的。

  这主要归功于PubSubHubBub,可以实现RSS Feed的实时更新,而Google Buzz的RSS Feed和Google Reader一样,从一开始就支持PubSubHubBub,这使得Buzz的Feed变成实时的Feed,而恰好Google的另一个产品FeedBurner也支持PubSubHubBub的Feed,因此就可以通过这个来实现微博的实时同步。

  具体同步Google Buzz到Twitter的方法是:在个人Profile页面找到自己Buzz的Feed,通常使用IE或Firefox进入 https://www.google.com/profiles/me 后,会看到地址栏的RSS图标,点击后可看见RSS地址,这个地址格式类似:http://buzz.googleapis.com/feeds/112646999948608559077/public/posted 。

  登录FeedBurner,将上述Feed烧录,然后在Publicize里面,点Socialize,加入自己的Twitter帐号,格式选项中,选Body Only,不加Link,不留retweets空间,保存后就可以实现同步。设置界面如下图所示:

Google Buzz实时同步Twitter的方法

  同步的内容只有140个字,虽然Buzz是不限制字数的,但如果你想把Buzz当作微博客同步Twitter,那么还是将字数限制在140个字好一些。注意同步Twitter后,就不要再Buzz中再连接Twitter了,否则就搞成死循环了。

  经过我的测试,使用FeedBurner将Google Buzz的Feed发布到Twitter,消息同步时间在一分钟内,基本是实时的,如果你想以Buzz为自己主要的微博客,那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同步信息到Twitter,简单而快速。

  从技术的角度我很喜欢Google Buzz,因为它支持PubSubHubBub,可以聚合其他网站内容(连新浪微博都支持同步博客信息),这些东西Twitter至今也不支持。有了实时的RSS,信息的快速传递就可以不依赖于某个平台(如Twitter),这大概就是Twitter至今也不想支持PubSubHubBub的原因吧。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Twitter实时同步Google Buzz的方法

  Google Buzz和FriendFeed一样支持导入Twitter的信息,不过Buzz和FriendFeed不同的是,它对于Twitter的同步是单向的,你可以看到别人的Twitter,却无法回复到Twitter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延时,Twitter同步信息到Buzz的延时非常严重,和Friendfeed的实时性同步形成鲜明对比。

  经过我的测试,Buzz连接Twitter的功能严重延时,通常我在Twitter发的消息,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同步到Buzz,而且一同步就是一大堆,形成刷屏的效果,浏览体验非常不好。

  究其原因,是Google没有和Twitter官方实现同步,所以无法实现实时同步,只能定时抓取。

  不过,经过我的分析,我发现了一个接近实时同步Twitter到Buzz的方法,使用我那个GAE程序同步Twitter到Ping.fm,然后从Ping.fm绑定GTalk Status ,最后在Buzz中连接“Google 聊天状态”即可。

  经过我测试,使用该Google聊天状态同步方法,从Twitter同步到Buzz不会刷屏,同步时间在1分钟以内。

  该GAE项目地址是: http://code.google.com/p/twitter-feed/

Google Buzz的试用体验

  昨天,Google正式对外推出了基于Gmail的Google Buzz,以此重新进入了微博客和社交网络服务,昨天晚上我的Gmail帐号也开放了Buzz功能,于是我就第一时间进入Gmail,对Buzz进行了试用和体验。

  开通Buzz的Gmail帐号,会在登录Gmail的时候出现如下图的界面,点“试用Buzz”按钮即可在Gmail开通Buzz功能,没有开通的用户也可以使用iPhone或iPod Touch提前体验。Buzz最基本的功能是状态发布,图片和链接分享等,如果用户使用Flickr、Pacasa、Google Reader、Twitter等工具时,还可以将这些信息自动导入到Buzz,主要功能和FriendFeed一模一样。

Google Buzz

  Gmail中的FriendFeed

  现在的社会化网络太多了,Google Buzz试图将其他社会化网络都汇合到一处,并成为一个信息聚集地,FriendFeed正好是这方面的先驱者。

  FriendFeed当年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产品,但最终却被Facebook收购,没有像Twitter一样走向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户量太小。和FriendFeed不同的是,Gmail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有了这个用户群基础,克隆FriendFeed就不那么容易失败。例如我的Follow数量,一天的时间就超过了FriendFeed几个月数量的总和,而普普通通一条信息可以多达数百条评论,可见Gmail用户群的庞大。

  Google Buzz本身虽然可以发布消息,但感觉不太像微博客,因为其输入的内容不受140个的限制(这和FriendFeed完全相同),这样就限制了其在手机上的应用,聚合功能虽像Friendfeed,但是内容显示却不是像FriendFeed那样按照时间线来组织的,感觉是个四不像。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FriendFeed已经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了,幸好几个月前明智而有前瞻性地卖给了Facebook,否则现在直接和Google的Gmail相竞争,FriendFeed会很惨的。

  Buzz界面风格

  和FriendFeed一样,用户的个人Timeline界面会有follow,unfollow和block等链接,还会显示用户的关注者、关注数量。旁边还有用户的Google Profile的链接。对一个用户的操作均在这个界面可以完成。

Google Buzz

  当有用户关注自己的时候,会在主界面上显示这些人的信息,用户可以选择是否也关注他们。

Google Buzz

  用户发布信息的界面也很简洁,可以添加链接和照片,添加链接的时候,输入链接地址,会自动带出相关标题信息和部分图片。添加图片的时候,上传的图片会自动放到用户的Google Picasa网络相册中。添加链接的时候输入Youtube的链接可以带出视频,但国内看不了。

Google Buzz

  和FriendFeed不同的是,如果用户的Gtalk在线,那么你可以直接通过个人聊天的方式和该用户交流,而不需要在Buzz中回复,这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隐私。

Google Buzz

  信息过载

  在Google Buzz连接的网站中,可以连接Twitter、Gtalk状态、Flickr照片、Picasa照片、Google Reader分享,其中Picasa照片和Google Reader分享是默认就连接的。

Google Buzz

  Google Reader和Twitter的连接功能导入了这些网站的信息,但是大多数用户可能会在阅读器或Twitter里已经看过了这些信息,Google Buzz这种设置让用户的信息阅读量毫无意义的增加了几倍,带来很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

  信息的显示也不是绝对按照时间线来显示,只要有其他人回复评论了某个信息,此信息就会被“顶”上来,这样,对于一个用户并不关心的热门话题,该信息会一直在顶部显示,除非用户按 m 键将其忽略。

  邮件方面的骚扰更为严重,只要自己发布或者参与过的信息有更新,Buzz都会发邮件一个邮件,这点设计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方便用户通过邮件来参与讨论,如下图所示,但却容易让人受到邮件骚扰,LifeHacker介绍了一个防止被 Buzz邮件打扰的办法,创建Gmail过滤器,包含字词label:buzz,将其存档并标记已读即可。

Google Buzz

  因此,我怀疑Buzz本身并不想做Twitter,而是要做Digg,用户顶或评论的信息才会上去,普通信息则沉下去,通过聚合大量信息来扩充自己的信息量,让用户自己来投票选择哪些信息是有用的信息,否则Buzz就不会搞这种信息过载的设计了。

  Buzz聊天室

  Buzz可以做聊天室用,因为其刷新是实时的,支持多人在上面聊天,测试感觉聊天的体验很爽,Google的技术太牛了。聊天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快捷键: r 打开回复框, TAB + 回车 为发布信息,按 j 和 k 可以上下移动,全部的快捷键可以按 Shift + ? 来显示,和Gmail快捷键一致,使用前需要在Gmail设置里开启快捷键功能。

  移动应用

  Buzz从一开始就可在移动产品中使用,对于iPhone和Android都有较好的支持,用户使用支持GPS手机的手机发布信息后,可以显示出详细的地理位置,旁边还有该位置的地图显示链接。不过对于不支持GPS的手机和电脑用户,Buzz并没有提供位置定位服务。

Google Buzz

  Buzz会成功吗?

  Google曾经以不作恶为信条,通常通过收购第三方服务来扩展自己的产品,例如先前收购了Orkut和Jaiku,想以此来和Facebook和Twitter竞争,但这次却一反常态,自行研发并克隆了一个FriendFeed,直接通过自己庞大的用户群来将竞争对手边缘化,互联网弱肉强食般的丛林法则显得异常残酷。

  但是拥有庞大用户就一定能成功吗?Google这次的对手是Twitter和Facebook,Google想用Buzz证明分享信息会变得简单。但Google以前从来没有成功的运营过任何一款社会化产品,从Orkut到Jaiku,都是以失败而告终,那么Buzz会成功吗?你会在Gmail中进行社交活动吗?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Buzz的各项功能都完全克隆FriendFeed,而Friendfeed那么少的用户量都会被封,Gmail这个的用户规模可比Friendfeed多N倍啊,这让Buzz在中国的发展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由于Buzz和Gmail的高度整合,Buzz让Gmail在中国的运营也无端增加了极大的风险。

  从Buzz的推出,可以看出Google对于社会化网络的重视,不惜在自己最热门的产品中推广,但Google这次能否成功呢?目前还难以判断,但是如果Buzz在信息过滤上不做好功夫,推送给用户大量重复和垃圾信息的话,那么Google的这次社交努力可能将再尝挫败。

  最后做一下广告,我的Google Buzz地址是 https://www.google.com/profiles/williamlone ,欢迎Follow。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Google发布Gmail微博客Google Buzz

  今天,Google在其最热门的产品Gmail中发布了一个重要的社交网络服务Google Buzz,该服务类似Twitter等热门社交网络服务,可让Gmail用户分享自己的状态更新,可从浏览器或手机终端使用,目前这项服务正在分批向Gmail用户开放,预计不久Gmail用户都会看到这项功能。

  Google的这项服务将对Twitter产生一定的压力,Yahoo则称自己早在1年半前就推出过Yahoo Buzz(其实这个产品和Google的并不一样),微软则对Google Buzz进行了抨击,称人们不需要再多一个社交网络了。目前Gmail是全球第三大电子邮件服务,使用量仅次于雅虎邮件和微软Hotmail。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Gmail支持微博客后,有可能会导致Gmail服务被屏蔽,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预测,我的工作生活已经离不开Gmail了,如果用不了这个服务,那么上网的一半事情都做不了。

  因此,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开通Google Buzz,不知道Buzz实际是什么样子,但我还是希望Google Buzz是类似QQ邮箱的那种微博,从外部无法访问,登录后才能看到,这样的话即保护了隐私,又避免了被墙。不过从QQ邮箱的微博使用情况来看,这么设置的话可能不会有太多人使用。

Google发布Gmail微博客Google Buzz

  由于Google Buzz在iPhone中默认就能使用,喜欢尝鲜的用户可以安装Firefox扩展User Agent Switcher,然后设置User Agent为iPhone 3.0就可以模拟iPhone使用Google Buzz的功能,我目前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提前体验Buzz,但是在电脑的浏览器上却依然看不到Buzz的链接。

  Google Buzz默认使用了Google Reader的好友关系,我刚刚登录使用,就有了1137个followers,并Following了407个人,用户的发言可以在自己的个人Google Profile地址中显示,这让我更加担心google.com的安危了。

  Google以前在Google Reader中也曾经推出过类似微博客的产品,界面和功能都克隆Twitter,可惜最终并未成功,但是这次,我比较看好Google Buzz,虽然以前Google Reader的微博失败了,但因为Google Reader是个小众产品,而Gmail是个大众产品,只要有1%的Gmail用户使用Buzz,那就有几十万用户,这是其他微博客产品所不敢想象的。

  在我使用Buzz的过程中,发现只要自己发布或者参与过的信息有更新,Buzz都会发邮件一个邮件,这点设计的太不好了,容易让人受到邮件骚扰,LifeHacker介绍了一个防止被Buzz邮件打扰的办法,创建Gmail过滤器,包含字词label:buzz,将其存档并标记已读即可。

  对于隐私问题,有些人认为Buzz会泄漏用户的Gmail地址,其实只要经过一些设置,Google Buzz并不会泄漏用户Gmail地址,设置位置在Google Profiles中,编辑,在Contact info去掉邮件地址,在Your profile URL里选择数字格式,这样别人就不知道自己的Gmail信箱了。

  Google Buzz API 已经开放了,可供第三方程序调用,API的地址是: http://code.google.com/apis/bu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