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围观:360向腾讯QQ宣战

  360安全卫士在今天上午发布了“360隐私保护器”第一版,该软件针对用户隐私保护需求,专门曝光“窥私”的软件,360安全卫士指控,某聊天软件是“未提示用户或未经许可,恶意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的“流氓软件”。

  360在其公告中称,“某聊天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经验证,某些客户端软件,的确会在后台密集扫描用户硬盘,并悄悄查看与自身功能毫不相关的文件,如用户浏览器、下载、视频播放等文件。许多用户由此担心这些软件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个人隐私数据。此次360安全卫士推出的360隐私保护器,可以帮用户了解自己电脑中所装的客户端软件是否有侵犯用户隐私的流氓行为,并能将那些窥视用户隐私的行为实时曝光。”

  笔者在第一时间内安装并测试了这个“360隐私保护器”,发现这个软件虽然在界面显示“本工具将监督并记录其他软件对您电脑内隐私文件的窥视”,但实际仅仅支持对于腾讯QQ(TM暂不支持)的监控,因此叫“QQ监视器”更好一些,打开软件后,系统会提示用户运行并检测一下QQ的运行结果。

  笔者打开QQ软件之后,过了一段时间,360隐私保护期开始显示结果,称一共有多少个文件和目录被QQ查看过,其中多少项可能涉及到隐私。从界面上看到,腾讯QQ在运行期间访问过用户本地电脑里的大量exe程序文件。

360向腾讯QQ宣战

  该软件也有误判的情况发生,例如用户通过QQ传输图片文件给好友,其操作的图片文件也会被360隐私保护器记录,说明该检测程序并没有将用户的正常操作和程序的后台操作区分开。

  360公司表示,该软件为绿色软件,会默认安装在用户电脑桌面,如需卸载只要将文件夹删除即可。但实际该软件也是具有安装界面的,有推特网友戏称,原来360说的“绿色版”,指的是软件配色……

  早先,360和腾讯曾经有过多次激烈交锋,腾讯发布的“QQ电脑管家”和“360安全卫士”的功能极为接近,如果腾讯通过QQ强行推广“QQ电脑管家”的话,可能会对威胁360在安全防护软件领域的领先地位,360安全卫士早先发布的360网盾也提供了屏蔽QQ等门户网站广告的功能。“360隐私保护器”此次如此高调攻击腾讯QQ,最直接效果是降低腾讯在网民心中的信誉度,因为一个窥视用户隐私的软件很难有资格成为安全软件来保护用户的电脑,360试图从道德的高度阻止腾讯QQ电脑管家进入安全防护软件领域。

  后续:腾讯公司在官方网站发布了“腾讯关于《360新推软件指QQ侵犯隐私》的声明”,声称所谓的“隐私扫描”实际上是对QQ安全功能的误解,该安全模块采用了安全软件普遍采用的检测技术,可以系统地发现和清除各类木马,QQ为保护用户账号安全,对QQ用户上网环境加强安全检测,以预防木马盗号。十一期间,腾讯针对360专门制作了一个专题“360抹黑腾讯QQ追踪”。

  弹窗大战

  十一过后,360将战斗升级,开始在安装360安全卫士的客户端弹窗警告:“某些软件窥视隐私”。

360的安全警告

  腾讯面对挑战也不甘示弱,随后也在安装腾讯QQ的电脑客户端弹窗声明:“关于腾讯QQ被诬蔑 “窥视用户隐私”的严正声明,QQ绝没有窥视隐私的行为”。双方在用户的桌面展开弹窗大战。

QQ的弹窗

  10月28日,腾讯在QQ上弹窗称金山、百度、腾讯、傲游、可牛等公司今日联合发布“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旨在“揭露360的种种恶行,表达坚决反对360不正当竞争的行径,并呼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为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QQ的弹窗

  同日,360安全卫士也开始弹窗攻击腾讯,声称腾讯纠集金山、百度、傲游等三家公司,对360进行打击报复。360在公告中将以上几个公司通通骂了一通,并在弹窗信息的结尾声称马化腾领取经济适用房补贴,开始涉及到人身攻击,看来贵圈可真娱乐啊。

360的弹窗

百度推广的支付宝钓鱼广告

  据支付宝的新浪微薄报道,今天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支付宝”的时候,排名第一的竟然为钓鱼网站,该钓鱼网站伪装成支付宝网站的界面,试图窃取用户提交的支付宝帐号和密码等信息。

  支付交易类网站依然是钓鱼重灾区,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近两年的处理数据看,每逢国庆长假或新年期间,钓鱼网站的数量就会随之增长,日渐形成所谓钓鱼网站的“假日效应”。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假期购物高峰也是交易支付类钓鱼网站猖獗之时。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钓鱼网站居然利用搜索引擎营销的方式堂而皇之地进行欺诈,百度对于自己广告产品的监管出现如此重大错误,不仅仅对于自身声誉带来不良影响,也验证损害了上网用户的搜索体验,甚至造成用户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企业商标上投放搜索竞价排名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至今也没有完美解决的问题,一个企业购买竞争对手的竞价关键字的商业运作,显然非常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并且搜索引擎的确也从这种有争议的广告服务中获利,商标法也对构成侵权行为的条件规定的非常明确:任何使用竞争对手的商标来迷惑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搜索引擎做为一个“中间环节”,服务条款里声明可以出售任何商标的关键词,然而该情况对于假冒山寨产品以及支付交易类网站存在着随时可能失控的法律风险,甚至可能会触及搜索引擎公司的根本经营模式,这就极具破坏性。

百度推广的支付宝钓鱼广告

  对于假药或者支付钓鱼网站来说,一旦他们可以购买这类竞价关键字,正规的企业根本就无法和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相竞争,通常一个关键字的点击价格只有几毛钱,但非法网站可以以十倍的价格购买这个关键字,从而取得第一的排名,只要有一个搜索用户上当受骗,就可能会遭受成百上千的损失,因此钓鱼和假冒网站可以获得巨额收入,而百度搜索引擎则扮演了一个“分赃者”的不光彩角色,CCAV也是从这点入手对百度谷歌的广告业务进行“道德审判”。

  搜索引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规模,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用户相信搜索引擎是没有偏见和公正的,一旦百度搜索引擎为了自身的盈利而排演起了欺诈和损坏用户利益的角色,那不但严重破坏百度自己的声誉,还损害了整个搜索引擎行业的形象,让大众对于搜索引擎产生负面的看法。

  因此,我建议搜索引擎对于涉及到支付交易类型的竞价关键字加大审查力度,对于网银类关键字不进行竞价关键字业务,对于涉及到居民健康的医药类关键字也停止关键字业务,以防止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欺诈活动。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现在珍贵的域名价格越来越贵,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每天被删除的珍稀域名也不计其数。如何得到这些删除的珍稀域名,不管投资或者自己持有,需要结合两方面。第一,找到这些珍贵域名,第二,抢注这些珍贵的删除域名。

  第一步,我们要找到自己想要抢注的删除域名。首先,我们要得到删除域名的列表,从这些删除域名的列表里面,我们筛选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删除域名。比较常见的删除域名筛选查询工具可以直接从百度上搜到,笔者个人比较常用的是歪菜删除域名查询系统,里面的功能不错,覆盖了大部分笔者想要的功能。当然还有其他的,大家直接搜过期域名抢注就能找到一堆工具了,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

  笔者个人每天都查看的删除域名报表有双拼COM,三拼COM,一些英文字母的组合,比如china,wan,youxi,you,crazy,mini之类的,具体例子就不多说了,不能把家底曝光……嘿嘿,不过cvcv这样的,或者aabb这样的域名也是能筛选出来的,看个人喜好了,笔者比较喜欢直接有意义的域名。附一张截图。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最后,选定好自己喜欢的域名之后,确认这个域名的状态是不是还在删除列表之中。如果whois查询结果为pending delete,那就表明这个域名会按照显示的时间山除掉。因为删除域名筛选工具都是通过一些权威网站得到的删除域名列表,但是由于这些删除域名列表也不一定准确,所以一定要确认是不是还在删除状态,否则一旦对方已经续费,我们就白费功夫了。另外一点,可以查查这个域名的archive历史,看看有没有被做过非法网站,以确保自己投资安全。

  第二步,选定好可以抢注的域名后,我们接下来就要用合适的抢注工具来抢注域名了。笔者个人比较经常使用的抢注工具有pool.com,snapnames.com,godaddy.com.其实还有一家enom.com笔者一直没去用过,由于以前听过一些大佬说enom.com的抢注方式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所以一直没去试过。抢注工具的原理都一样,这些公司会注册很多家子公司,然后申请很多的注册管道,通过这些管道同时来在删除的下一刻进行抢注。所以公司越大,管道越多,管道越多,抢注成功率越高。下面笔者分别对这些工具作一些介绍。

  pool.com是资格比较老的抢注工具,非常有实力。不过可惜的是,笔者从来没有在pool.com上面抢注成功过,可能是笔者人品太差把。pool抢注的底价是69美元,不抢注成功不对信用卡扣款,所以,只有你抢注成功了,才有可能被扣款,最少69美元。一旦抢注成功,仅有你一人抢注这个域名的话,就直接成功了,扣款69美元。但是如果有多人抢注,则进入3天的秘密竞价,所有抢注的人才有资格参与竞价。

  snapnames.com是笔者用得最多的一个抢注工具,极其有实力,本人所有的域名均保存在moniker.com,moniker.com和snapnames.com是一家公司。前两个月bibi.com被删除就是被snapnames.com抢走,最后成交价20000多美元。snapnames的价格为59美元的底价,成功后直接扣款或者进入为期三天的秘密竞价。

  enom.com笔者个人不是很清楚,在这里不好发言了。但是enom.com和pool.com和snapnames.com合称为三巨头,大家有时间可以试试,比较比较。上次笔者有个在snapnames预定的域名被enom抢走了。

  godaddy.com的价格是最便宜的,只要19.99美元一个抢注机会,一次可以购买很多个抢注机会。与其他抢注不同的是,godaddy是预付款机制。买了抢注机会后才能抢注,但是如果抢注失败,还可以继续抢注,直到抢注成功为止以后,那个抢注机会才被扣除。所以笔者个人一般一次性买4个抢注机会,这样就能用75美元25%折扣的优惠码,还能再便宜一点。多人抢注也是竞价机制。

  经过笔者个人长期实践,抢注成功率是这样的snapnames > enom > pool >goadddy.所以一旦笔者碰到可以抢也可以不抢,也就是那个域名价值不高的情况下,笔者会用godaddy,意思就是,抢到了就抢到了,没抢到就算了。如果碰上特别好的域名,笔者会在godaddy,snapnames,pool三个地方都预订一份,一旦哪个地方抢注成功,以确保自己有竞价的权力。虽然有些域名最后成交价相当高,但是看看竞价能了解一下当前域名市场行情也是好的。

  国内域名抢注机构没有用过,因为本人所有域名均保存在国外,与其国内抢注再转移,还不如直接在国外抢注。不过大家可以去试试,只不过笔者不知道成功率有多高。

  下面附上snapnames的抢注详解,其他抢注工具都类似。

  第一步:注册  - 下图是第四步,必须要填信用卡信息。不过如果没有抢注成功,snapnames是不会给你扣款的。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第二步:提交订单  - 最低起价是59美元。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点ADD TO CART,然后准备下订单PLACE ORDER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第三步:等待结果  - PLACE ORDER之后可以在My Activity中找到这个订单,然后就是等待系统抢注了。一般com,net,org都是在晚上凌晨2点到3点左右删除。大家完全没有必要熬夜,直接睡觉,第二天察看邮件,如果成功了,竞价去吧。如果失败了,也会给你发一封邮件通知。不过通过whois你一般不能查到是哪个公司注册,因为都是通过管道来注册。

  第四步:开始竞价  - 如果你是唯一的参与者,就直接胜利了,进入第五步。如果有很多竞价者,这就到了各方自由竞价的时间了,谁出价高,谁拿到域名,限时3天。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第五步:竞价成功 - 竞价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给你开设一个账号,账号的名称和密码都是随机的,会直接发送到你的邮箱里面。你可以push进自己的主账号,也可以在60天后申请转移密码来转移到别的注册商。如下图,绿色表明你是最高出价者,就成功了。

删除域名抢注实战

  到这里抢注的过程就算完了。希望大家都能找自己想要的域名。

  来源:读者ZHENGFei Meng投稿。

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微博特殊符号的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

  这篇文,新闻、博客类网站的朋友特别注意下,对你们有直接价值的部分在文章最后,那一段别不小心错过了。

  (一)缩短网址有存在的意义吗?

  在twitter以前,人们压根儿就没听说过缩短网址的服务,因为网址虽长,但基本不需要记忆,缩不缩短没有意义,因为浏览器可没有设定字数限制。

  由于缩短网址的诞生有明确的指向性目的,于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它跟email一样,就像是天生一样,然而,越是来得自然的东西,越是看起来不需要质疑的东西,越可能隐藏着强大的真理,当人们习以为常了,往往忘记了为什么。

  现在,我们来提出一个疑问:

  如果仅仅是为了缩短字数,给用户让出最大的字数空间,那么,直接将链接内置在标题里,通过直线或者色彩等视觉上的区别来点击跳转,一样可以达到,直接将链接缩短到0,岂不更符合缩短的明确目的?

  嘿嘿,那就搞笑了,这岂不是说明这缩短不彻底的网址服务压根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何必搞得这么麻烦,又抢域名又缩短的,放到后台不更简单。

  这个结论肯定是没到终点的,一个开创性的辅助服务既然存在,应该意味着有它存在的意义。。

  那么,是什么让twitter开创了缩短网址的先河呢?

  是操作的简单。

  从用户的操作流程来看,将链接内置在标题里,用户需要先进行一个划词过程,划完词用户双击,跳出对话框,然后将复制好的链接黏贴进去,再点击外面,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个过程用户至少要多三步,两次点击来启动和关闭对话框及划词过程。但请注意,以上擦组步骤是有些问题的,一般而言,复制链接应该是第一步,否则当跳出对话框后,发现没复制再出去复制,对话框又会关闭,于是实际的操作步骤还要多。

  从这点来看,缩短网址的诞生实际上是在缩短功能和操作简单两大原则要求之下的折中做法,既然140个字差不多够了,那确实没必要非要缩短到零。

  (二)#符号的话题跳转意义

  是的,操作简单原则,所有的意义就在于让用户的行为更加简单有效。#符号的意义也是如此。

  当用户在自己的主页上看到感兴趣的信息,想要进一步看到更多,他们会产生如下几种深入浏览行为:

  1. 查看所有评论。

  2. 划词复制,粘帖到搜索框,进行搜索,查看所有谈论这个的微博。

  3. 还不过瘾,进行网页搜索

  评论能够在信息下顺序罗列,正是因第一种应运而生。而解决第二种情况也很简单,你只需要划词、右击、搜索就可以了,chrome浏览器的右击搜索就非常方便,而且右键菜单相当少操作路径很短,但是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用户右键并不常用,chrome更不是标配,并且,这还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虽然很多浏览器支持划词搜索、右键搜索,但是老掉牙的IE用户很单纯,并且这种搜索直接跳转的是搜索引擎的网页搜索,而不是微博的话题搜索,于是"#"这个符号就产生了意义,用户可以通过#符号直接进行话题跳转到平台内部的话题搜索结果,简单有效。

  这里还存在引导问题,很多时候,如果你正在顺序往下阅读,某些信息你通常不会专门打开个页面来搜索,你是不是扩展阅读这是一个即兴决定,是心理问题,而潜意识层面的低成本会大大加大这个概率。

  (说可复制性,这里也可以顺便推导一个结论:考虑到大量普通用户并不习惯划词和右键搜索,从微博页面到搜索引擎进行网页搜索,实际上需要走好几步,但无论是话题搜索还是缩短网址服务,都可以让用户的操作做到至简的一步,一步就够了。所以相应的,从微博到网页搜索,应该也可以做到一步到位,那将是顺民心的事。

  怎么实现很简单,比如说通过视觉效果引导,将#话题#拆分成两部分#话题#,左跳转到微博内部的话题搜索,右跳转到搜索引擎的网页搜索。呃,新浪微博某位一直关注月光文的产品经理,这个,可以引导大部分用户到特定搜索引擎,从而获得流量分成,一年几百万有吧?借你们的花送你了。)

  (三)系统外跳转的意义与信息顺序变革的需要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定位到一条微博信息本身,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一遍吧。

  有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40个字本身不但包含了信息本身,还涉及到了信息之外的信息。从信息的关联角度来看,无论是信息里包含的缩短网址部分,还是#符号包含的话题部分,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方便信息跳转,#符号引发平台内话题搜索跳转,而链接引发的是任意网页的信息跳转,但无论是哪种,都属于系统外信息跳转。

  实际上,@这个符号本质也是信息外跳转,只不过是从信息里跳转到某个人的主页上去而已。

  这里的系统一词是相对概念,其他信息相对于某条特定信息是系统内外,平台外信息相对平台信息又是系统内外,所以,在微博平台上的变革,从理论上,如果复制到其他平台,也可能是一种优化,也就是说,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实现了更简单直接的信息跳转的操作优化,这个经验可以复制和扩散。

  《微博通讯与即时通讯对决》一文里越石曾提出了一个看法,所谓颠覆最终必须表现为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方式。(对于电子邮件服务,协议的必要性源自于不同服务器之间互通互联的要求,而普通用户对于这些并不想知道,最终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只剩下点→点的通讯,即时通讯一样如此,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完全是幕后过程,纵然不同即时通讯服务之间实现了互通互联,用户的操作方式仍然不会变,换而言之,所谓颠覆了传统点对点通讯规则,所谓颠覆最终必须表现为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方式)

  重点的是有没有体现在操作层面的变革,这种跳转本质正是一种信息关系的操作优化,当系统外的信息整合时,让用户的浏览行为可以不受制于顺序,当感兴趣或者困惑时,可以随心随时跳转。

  重复一遍,类似于顺序和插叙的区别,本质是信息之间关系的重塑。

  只是,研究这些有意义吗?有,没有俺就不写了。

  如果这些应用到博客,这对于独立博客和博客网站也是一个启示。先说独立博客,一般而言,我们扩展阅读是通过tag,或者作者,对吧,但是,这里同样有一些心里成本问题,如果某个话题在文前面或者中间出现,当文章阅读结束时,读者可能就忘记了,其二,tag出现在文章主体之外,会给人一种关系很薄的错觉,进而降低扩展阅读的愿望。所以其一,备注式的tag可以优化,当然,标签既分类,作者实际上也是一种标签,于是@#这两个符号的设定意义都是可以移植的。

  有朋友问我博客地址是哪个,愿收藏的这两个选一个就好了:

  月光专栏:www.williamlong.info/?auth=9

  Techweb博客:yueshif.blog.techeweb.com.cn

  自己本来也是准备建个独立博客的,但即使建了也是跟互联网无关的,想的方向是独立小说方向,一种可拆分成独立中篇又能组合成无限长篇的架构模式,只是一种设想,之所以没建,是因为。。。。。。

  在想象里,由于可能的读者不是传统的小说读者,所以字数不能多,独立性越高越好,单页信息既要容量高,又要精简,视觉效果有趣,最好独立得像博客一样,但还要能组合,不同的故事之间又要建立直接联系,这种模式对信息跳转问题有要求,这也正是促使越石分析这个的直接原因。

  试了试wordpress,觉得不是太好,期待下一代博客系统能借用优良的设计思路,作出相应改良。

  另外一个是这种系统优化对博客和新闻网站的影响。一般而言,用户通过主页重点栏目访问网站,然而通过编辑推荐到具体的文章,而通过标签扩展阅读的比例应该不大,至少可以变大,也就是说,用户或者阅读的是推荐的信息,或者是跳到搜索引擎去搜索,而网站内搜索这一环就没了,在优化跳转的模式下,这能像微博那样,凭空多出来一块站内搜索跳转。

  请注意关键词,搜索,是搜索啊,尽管是站内搜索跳转,但这也是搜索行为。

  对于新浪搜狐这种流量暴大,想争搜索又没办法跟百度抗衡的的新闻网站,你网页搜索干不过百度,新闻搜索难道也干不过吗?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从百度说吧说开去

  百度说吧低调上线,邀请码有限,市场策略尚不明,旁观者的焦点也只能暂时关注实名,手机验证和界面几个方面,能否找到这一类型产品新的市场定位,破解新浪微博的媒体性优势,是相当多人关心的问题。

  实名入V是其表面上与其他产品区别最大之处,由此也衍生了保护个人隐私还是要求用户负责等诸多争论。但事实上,这些都并非是重要因素。互联网面临的政策环境,始终是这个国度里不可避免的问题,指望运营商分担UGC内容的风险,也未免太过天真。实名上网不过把从桌下的牌翻上台面,算不上什么特殊之处。

  这一功能是否能够保证真实社交的需求,倒值得细细品味。衡量一下,无论是bbs,游戏,虚拟社区等产品,都沿着一条“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加深交互——交换QQ号,电话号码——视频或见面”这条路径前进,把路径缩短至一节,让用户在开始浏览内容的同时,就可以对对方有所了解,从而决定是否付出自己日益稀缺的注意力,倒不是新鲜的手法。从这个角度讲,新浪的名人认证和百度的实名,确实有类似之处。但用户更愿意首先从社会地位上,还是从照片和人名上认知对方,还需要细细斟酌。倘若决定用户是否关注的主要因素是照片上是否帅哥美女,那无非是利用百度流量优势做了个无病毒,无广告,速度快的大号婚恋交友网站,并无特殊之处。如何能将实名转化为用户的忠诚度,尚待观察。

  令我疑惑的是,百度不是谷歌,并非在UGC这一行当缺乏经验,百度百科,百度知道,都是成功汇聚用户创造内容,完成信息聚合的例子,而只要有内容,有接收者,创建关系并不困难,随手选择一例:

  开了个网店,想做手机话费充值,看到很多平台都在做,不知是不是真的,哪个最好?

  ……下载一个充值软件然后花300买这个软件的终身代理权。……(具体解答略过)没的话可以加百度名或扣扣:xxxxxxxxx 聊

  假如说facebook的逻辑是处于同一关系圈内的用户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分类bbs的逻辑是有同一爱好的用户会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地方网的逻辑是同一地点的用户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从问答这种形式也很容易发现,以前能够提供对应答案的用户,以后也往往能解决你类似的疑问。将这些对应的关系组织起来,给予激励,也是社交网络的一种方式。不同于越来越向“百科”发展的“知道”,一个反应灵敏快速,对你有了解,可以给出量身定做的答案,甚至可以预测你面临问题的社交网络,或许对用户具备更大的价值。由这些具备针对性的内容来组织社交网络,也更能依托百度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部分避免了现有类似产品信息水化,草根用户表达欲望不足,用户群集中于话唠群体等问题,能便利的推广和引入初始用户,并挖掘微博在信息交流中的更多优势。

  从目前的产品策略里,还看不到百度有类似的想法,而实名制的门槛,也间接影响了“发问——回答——建立关系”这一链条的简便性,将来产品的发展是否有类似的计划并不清楚,但并不妨碍我等妄加猜测,这一优势将以何种形式加以利用:

  1.在百度知道添加入口,发问题同时发一条微博,该用户的关注者可以“RT”或者“@”到别的用户,问题最终获得答复后,最优答案提供者获得一定积分奖励,将问题成功转载给他的人平分一定积分奖励。

  2.用问题的实时更新取代“大家正在说什么”,用更为准确的交互代替话唠聚集地的形象,任何用户可以对实时更新的问题投票,提高该问题分值或封杀该问题,被一定数量的用户封杀的问题回答或转载无奖励。

  3.“每日聚焦”一个话题,包括用户居住城市房租,菜价,购物比较等家长里短,让用户注意力聚焦在问题上,不必思考“我该唠嗑什么才能受别人欢迎”,用户在待聚焦话题中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标签,推荐等辅助工具获得感兴趣信息及其发布用户,短平快的融入社区。

  从实名,手机号,照片等高门槛,可以看出说吧所图甚远,但单独提出作为运营策略,看不出实名入V对草根影响力有太多影响,多一个符号或许能让部分用户的心理得到缓解,但总不能指望用户会冲着一个V字而来。定制化,规模化和可比较的信息,才是草根乐于发挥影响力的绝佳场所。要让被割裂的中国互联网越过写字楼,大学和iphone,到达厂房宿舍,矿井和钻石大哥大那里,还得从最基础的用户表达习惯,信息内容上开始培养。不妨看看在产品体验上备受诟病的移动联通等国有巨头,能成功将拜年转化为“拜年短信”这一产品,并让无数用户乐于以此保持联系,有多少互联网企业比得上呢?

  当美式的互联网沿着民权运动,个性解放,信息革命的轨迹不断前进,表达习惯,信息内容,个性创造都只是将现实生活直接搬到网上的成果,中国的互联网却与此不同,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仅有技术的巨变,生活状态、文化和审美、话语体系、政策环境等方面都在经历深刻和截然不同的变革,怎么让用户乐于开口说话,乐于用我们的产品说话,说什么样的话,都还需要互联网企业的深耕细作和长久坚持,现在就谈市场趋势尘埃落定,无疑为时尚早。当产品的发展,终于能让沉默的大多数都能开口的那一天,那时的互联网,无疑会有很大不同。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电子邮件:nwiggin(at)gmail.com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杂谈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说吧

  此前曾经注意到了一条新闻,大致是说新浪正在寻求将新博分拆,独立出来引入风险投资,最后的目标是独立上市。有趣的是文中还提到了一个观点:按照当前的情势,今年年内不大可能实现分拆。

  本来已经不怎么关注这个话题了,这个市场的大局已经确定下来了,但麦田的百度说吧突然跳了出来,稍微有了一点新的变化,不妨再提前臆测一次,当然,从上个月到今天,越石连续写了十五六篇,老实说,像笔者这样投稿的作者还是比较少的,不专业甚至有点反专业,思维散得一比,恨不得穿越宇宙天地,得感谢月光的容忍,让笔者有机会认识了不少朋友,也有机会挨了不少骂。

  实际上,笔者个人也一直不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专业,但如能让人看到一些相对不那么主流的观点,也是一种价值,专业者,成于专业,也受制于专业,不专业者,不够专业,也不受制于专业。

  怎么说呢?有句禅语叫人生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比如这句台词本身就可以产生两种另类的解读:

  1.你看山水是山水,基本没想,我想一大堆,看山非山水非水,看似境界比你高一筹,但结果可能你才是对的,最终山还是山,水仍是水。

  2.同样看到的是山水,但境界可能差别了两重境界。

  当然,你还可以做xy的算术置换,将台词变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后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后看山仍然不是山,看水仍然不是水。”

  于是这又意味着,天下之事,对错是非往往一念之间,究竟下去就成了一个无穷循环,只是人不是神,思维站再高也不是造物主,永远不可能将这个循环不断探索下去,一般也只需要进行那么三重界而已。哦,又开火车跑远了,好吧,回到话题,顺着思维和感觉跑几重界看看。

  (第一重)投资者和新浪的心理分歧

  由于微博本身的赢利模式尚未出来,投资者作出投资最优先的一个心理基础是要相信新浪微博必是最后的霸主,还要坚信有人就有钱赚。

  所以,所有正在考虑的投资者,一定会考虑到,新浪微博尽管暂时领先,但腾讯微博远远还没发力就发展迅猛,有变数存在,如果对投资新浪微博过于乐观,那么可能经过一年半载,腾讯反而后来居上,那么这项投资决策就是个失败。

  投资者的第二重顾虑是,即使新浪微博始终称霸到最后,但是腾讯财大气粗,你好不容易搞出个赢利模式,结果发现第二天他就免费,这样耗下去,投资何时能收到回报又是个问题,投资回报的周期估计也在计算范围。

  当这些不确定性降低投资者预期,而同时新浪却对微博持高期待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让投资过程变得复杂,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

  于是这里会产生几种可能的故事:

  第一类故事,谍战片,通过人脉、收买、抓把柄、卧底、等等等等,一切可能做到的情况试图套出双方的机密数据和案卷,以了解对方在这个问题上的谈判的底线。比如说,新浪说,新浪微博的开放平台将跟以往任何开放平台不同,更开放,更彻底,赚钱的都不做,都给第三方,那么,投资者可能就会读出信息:新浪微博底气不足,担心自己的前途,进而调低投资期望。

  第二种故事也是谍战片,拼命分析揣摩竞争对手腾讯,从数据到各种档案,从高层的态度到部门的思路,这里面逻辑分析、数据分析、人际交易、保密和反保密各种故事都会夹杂其中,错综复杂。

  第三类故事比较正统,只分析本部门的数据和显而易见的问题,只考虑留步留得住用户,目前的情况如何,做好自己职责内的事,依据局部数据和信息做最简单的判断就够了,在这种故事里,管理者表示,天才是99%的勤奋+1%的灵感,你们要勤奋,当然,管理者本人肯定留下了半截没说,那1%是往往是最重要的,他自己知道就行了,这个是教育片。

  当然,所有的谍战片都只拍过去某个年代的,从来没见过发生在当月的谍战片,所以,谍战片我们只可能在若干年后通过解密的**来看到,对于普通人来说,歌功颂德的教育片永远都是生活的主题,尽管传奇是人们喜好的,但主角只有一个,如果主角是你,那领导要不高兴的,所以,接下来,我们摈弃一切传奇,正统一点,再正统一点。

  (第二重)博弈的风险

  正统者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来支持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相信,我可以改变世界,所以我们经常看得到,到处都在讲荣誉感,即使是建筑公司的工人,他们也荣耀的相信,他们正改变着世界,尽管真正改变世界的人永远是拿笔签字,拿话筒讲话的人。

  但是,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的话你可能要丢掉自己的饭碗,这的确是一个矛盾,好吧,相信奇迹吧,相信做到极致吧,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吧。

  改变这个世界说难也难,说容易也似乎容易,你只需要找出理由,让那些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人相信,他可以没有后果的作出决策就好了。

  你得让他相信两点,其一是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关这个还不够,你还得让他相信,其他人也能支持他,这样,他没有风险,没有后顾之忧,还有利可图,即使你是错的,他也照单全收。

  (第三重)交易的相信

  似乎除了越石父这样的单纯人,没有那个傻瓜可能在做决定的时候优先考虑到公司的利益,随后才是个人利益,尽管教科书和政客们一遍一遍教育我们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但是这是一个价值观很单一的国度,现实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被投资者,准备签字的那一个总是希望,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顺带实现公司利益,如果仅仅只是实现公司利益,自己白忙一场,那似乎就说不过去了,于是……

  如果你知道这个决策本身并不最优,但是其他人却相信这个决策是最优的,那么,你很开心的利用他们的相信,与对方合谋,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仍然是个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一个完美而和谐的结果,过程都是如此,而结果,不过是一个信息判断后相互妥协的均衡。至于是不是值得投资,是不是值得被投资,这本身不重要。所以,无论试图微软收购雅虎,还是好123嫁给百度,或者……都是个人利益驱动的结果。

  所谓相信,只是让人相信你所相信的是对的而已。

  所以,真正改变世界的,是找出的那个理由,不是让你的顶头相信,这能改变世界,而是让他相信,其他人也相信这个能改变世界,所以,改变世界的理由得从多数人那里找,是文化属性。当某个环境多数人相信,只有自焚、人弹能改变世界的时候,那么,你告诉他们,让世界改变你并不是坏事,是没有人相信的。所以,回到前面的山水三重界问题,它又给产生了一个另类结论:

  为什么是三重界不是四重界五重界呢?你高出太多是要被骂(对不起,此处有非法字符,不方便显示)的,只要比别人多高出一两重就好了。历史告诉我们,太超前太落后都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韩寒说,在通往敏感词的道路上,人民是最愚蠢的阻碍,是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的命运,都被文化主宰着,呃,抱歉,火车又跑远了。

  (第四重)究竟有没有定腾讯必败的理由?

  我未必碰巧找到了这个理由,但当你闭上双眼,发现这个世界就跟微博一样,是由无数条线交错纠缠构成的时候,你只能相信,你永远看不到其中哪怕十分之一的变化,所以,本着顺天应命的想法,有一个叫越石父的人永远只注意最简单的点。

  因为简单,所以不专业,所以经常出错,所以出错了要请读者谅解,因为他跟你们一样,存在只是某个平衡态,不是一个稳定的固态,对了,那叫瞎猫碰到了死耗子,错了,那叫波动了低谷了。

  那么这一次,他注意了哪个点呢?

  请看一条收藏的微博:

  “据韩国科学技术院的研究人员称,Twitter并不像是一个真正的社交网站。研究人员分析了4100万份用户资料,以及14.7亿条关注/被关注关系信息,最后发现 Twitter上只有22%的关系是双向的,在flickr上这个数字接近68%,雅虎360上为84%.Twitter上78%的关系都为单向关系。”

  我们知道,有关QQ庞大的用户基数一直是个无敌优势,这个优势本身某些时候是没有意义的,投资者希望的是,他可以得出一个结论,QQ不是无敌的,但为了增加谈判筹码,it must be a secret,他们会说,风险就是很大,所以……

  投资者说:我们认为腾讯微博的增长潜力远远超过新浪,所以对你们的估值只有100亿左右。

  新浪说:那看来我们没得谈了,我们坚定的认为微博至少值10000亿,你这点小钱,我们只可以让出0.1%的股份。

  投资者说:靠,人家google也就市值一个亿而已……

  于是,谈判延期了。

  一个非确定性的信息是无效的。

  如果只是可能,心中底气不足,那不能说服投资者出大本钱。

  那么你呢?如果你是那个投资者,你认为新浪微博值得投资吗?显然,如果你能提前预判一个结果,那么,将因不对称的信息获利。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Twitter是一个高度自由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一个被人为操控的结果,这种带有极限性质的数据也许能真实反映用户的现实心理,如果上面这则研究本身没什么问题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下列几个反向的结论呢:

  1. QQ上78%的用户本心是拒绝双向关注的,或者说78%的时候,人们不希望双向关注。

  2. 单向关注越高的平台,社交属性越低,而双向关注越高,社交属性越高。

  从结论来看,尽管腾讯拥有了着无敌的用户基数,他可以让每个QQ号都是成为微博用户,但是腾讯本身覆盖的相互关系反而会成为用户的心理阻碍。在超过3/4的时候,人们对此有所顾虑。

  这意味着,腾讯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正是腾讯的最大劣势所在。

  归根到底,强强决战要回归到资源层面,技术可以追,制度可以改,而文化不可逆,错误可以修正,但没有的资源无法调用。

  失去了核心优势,又无法PK新浪的核心优势,于是,腾讯必败,有时候,败局是从一开始就埋下的伏笔,腾讯之败,败在没有差异化,却从一开始就没有勇气正面压下新浪的气势,破了新浪的优势,而让人渐渐对其失去了期待,让新浪成了一个符号,温水煮死了一条大鱼。

  (第五重)百度说吧的机会在哪里?

  如果说腾讯都将败北,那么姗姗来迟的百度可能成功吗?

  答案是可能,还是前面的话,战争最后都要回归到资源层面,你有砍刀我没有,于是你就赢了,但我会金钟罩你不会,于是你就输了。这跟游戏一模一样,只涉及到两点,攻、防,攻高防低容易死,防高攻低寸步难移。

  有人问这个披着Twitter外衣的实名SNS会成长为LinkedIn还是最终李彦宏都失去信心无疾而终?他认为说吧这种形式虽然创新,但它不是奇葩而是怪胎。因为短平快模式需要话题来驱动,而不是关系。

  我基本赞同的。

  应该是,麦田也是心知肚明的,比较明确的是,微博是形,麦田真正想做的是建立一个网络身份证,所以麦田的创新不是微博创新,而更倾向于SNS,所以,他有戏。但是从迅雷雷友互传文件的故事里,我们早已经知道,SNS最强大的在于关联,所以,如果可能赢,那么必须先建点,后建线,因为直接建关系的阻碍太大,用户的行为涉及到对关系另一头的判断,用户不会接受,属于逆天行为,必败,但是借用搜索,建点是行得通的,点建得足够多了,线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麦田能获得李彦宏多大的支持是决定成败的最大问题,这取决于麦田能不能找到一个说服李彦宏的理由来获得搜索的输出,而不仅仅是资金和人才,与以往所有的社交平台不同,这保证了说吧不会一开始就胎死腹中,它确实PK不了任何对手的优势,但有趣的事,任何对手也灭不了它的优势,如果说吧可能成功,那绝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当有一天这个系统的点建的足够多的时候,线随之足够多的时候,它却反过来会牵引微博的市场,因为本质上它是亲近普通人的,而微博是名人和精英的世界,微博对普通人的地心引力始终有限,所以那个形在此刻是形,到将来却是伏笔,说威胁新浪,可能的只在将来,前提是麦田成功建立了一个新世界。

  从方向来看,新浪想做的跟麦田想做的一样,让微博帐号成为网络世界的身份证,它宣称开放平台前所未有,那么是想挑战QQ咯。

  交换手机号是一个相当帅的创新,比较可能的情况是,新浪在微博的基础上为愿意的用户设计一张新浪名片,方便交换。所以,为了建立这个新世界,麦田必须借用搜索,让人们比在新浪更容易获取别人的名片,进而让人们更愿意建立自己的名片。在这个过程中,线不是最重要的,也是难以突破的瓶颈,面朝大海,只接建点才是王道,由于用户搜索也是信息搜索的一部分,这是当代搜索的短板,我认为麦田说服李彦宏的支持是可能的。独立博客的评论系统是开放的,让人们不用注册也能相互联系,而独立的世界不是一个孤立的世界,这实际上是一个点破线的范例,这个,百度可以参考。

  有点长了,坚持看得完的读者,将来的史料会记载你们是非常之人,这么长而杂都看得完,强……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免费的疯狂:评360安全卫士封杀网络广告

  近日,360安全卫士版升级了,但本是常态的一次升级却引起了不小的振动,新版的360安全卫士内置的360网盾模块新增了一项“广告过滤”功能,可以将门户、视频、下载、小说等各类网站的广告信息悉数屏蔽,提高网民的上网体验,该功能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业内大哗。

  目前网络广告是国内主要门户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五大门户2009年的广告营收总额超过50亿,同时调查显示360安全卫士的装机量过2亿,这一举动无异于直接挑战各大网站的根本利益和收入,带给业界的震动可想而知,面对各大网站媒体的指责,360紧急官方发布了一则公告“360公司关于‘广告过滤’功能的说明”,向外界澄清自己的观点。

  360的说法:屏蔽源于用户需求、默认为关闭

  360的官方公告称,“广告过滤”功能是应用户的需求而推出的。360指出,有部分网站(如小说站、下载站、广告联盟等)的广告对用户存在较大的骚扰和误导,严重影响上网体验,有许多用户向360提出要求,希望能够提供广告过滤功能。因此360公司就以“用户至上”的理念,从用户立场出发,在360安全卫士7.5Beta版中新增了这一功能。

  此外,360还声称,“广告过滤”功能默认不开启,所有广告过滤规则均由网友提供和共享,由用户选择性开启。是否过滤广告、过滤哪些广告,选择权在于用户。

草民的狂欢:360安全卫士封杀网络广告

图1:360广告过滤,剑指网络广告

  分析:迎合用户还是别有用心?

  360这种“用户至上”的说法的确很讨巧自己的用户,人性本恶,每个用户的天性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所有的广告都是流氓,网络上的内容和服务都应该是免费而无偿的,要是自己上网不用付网费和电话费那更好,网络公司都是来做义工的,天经地义应该免费为我们这些上网的大爷服务,如果每月再能发给我们些钱那就更好了,反正用户至上是吧。另据数据统计,网民们普遍对于“日本AV女优视频”具有强烈的需求,360也应该秉持“用户至上”的理念,立刻转型发布一个日本AV电影频道,以满足广大网民的这一需求。

  所谓的“广告过滤规则均由网友提供和共享”也是那种过时的免责手段,当年的盗版视频和音乐网站不都是依靠“网友提供”这种手段来免责的吗,但是当年那些网站忽悠别人,至少冒充网民的工作人员还穿个马甲意思意思,而360的这些“用户创造”的所谓的过滤规则XML文件,打开一看就是一些文本,根本就没有一点算法规则,这大忽悠也搞的太明目张胆了点吧,这种以“用户至上”、“网民需求”为幌子的理由实在有点自欺欺人。

从360网站下载的广告过滤方案的XML文件

图2:从360网站下载的广告过滤方案的XML文件

  网民的反思:网络真的是免费的吗?

  中国网民一直有一种很奇怪而且幼稚的想法,那就是在网络上免费获取一切,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既然用户能够容忍所有的电视广告,也能容忍价格高昂的收费电视频道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不能容忍网站广告以及收费网站的出现呢?是的,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看上去是免费使用的,这两个软件依靠360浏览器来养着,360浏览器也是免费的,它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把用户引入“360安全网址”,这个网址站依靠自身的广告收益养活了整个360家族,让幼稚用户幻想的“免费软件”变成了现实。

  如果所有的网络广告都被过滤掉了,用户就真的能看到免费的内容了吗?恐怕未必,因为你想要看的内容会消失,一些内容因为网站没有收入而倒闭后消失了,还有一些内容免费看不到了,需要付费会员用户才能看到。用户可以接受没有广告的付费电视频道,应该也可以接受没有广告的付费网站。免费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想法目前并没有太多的现实主义,除非你想要获取的是垃圾信息。

  互联网免费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流量带宽、服务器、信息内容版权全部都免费,网站的管理员还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这些实现不了,普通的网民就很难获得真正免费的资源。

  广告毒瘤:不良的广告侵害用户权益

  网站投放广告的最直接的原因很简单,服务器和带宽不是免费的,电信运营商不是傻子,不会免费给站长带宽和服务器,为了让网站“活”下来,就必须要有收入,而广告收入是最简单和有效的盈利方式。用户可以想想,自己上网的带宽都不是免费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网站的服务器和带宽是免费的呢?可惜的是,大部分上网用户不会知道托管、带宽这些事情的,许多网友沉浸在“免费”的互联网能够提供的巨大的“免费资源”的幼稚幻想中,却不知道在中国互联网上并没有什么活雷锋可以免费提供带宽,如果网站的广告费用不足以支持租用带宽的费用,那么网站的唯一下场就是关闭。

  如果一个网站只存在非常少量的广告(例如月光博客每个页面上只有一个广告),用户通常不会产生反感的情绪,但有一些非正规的网站,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提供了大量高点击率的弹出、悬浮、诱导等广告以获得资金回报,就如同360指出的,有部分网站(如小说站、音乐站、下载站等)的确存在太多的广告,有的网站一屏有十多个广告,大量涌入屏幕的广告严重影响了网民的浏览体验,大量诱导、虚假、欺诈广告也严重侵害了用户权益,这些不良广告都是应该得到制止的。这些网站通常是个人网站,网站上存放的小说、音乐、游戏、软件等资源绝大多数都是非法盗版,存在严重的版权问题,广告价值非常低(Google AdSense甚至不允许这类网站投放Google广告),通常广告点击单价也很低,迟早会被关闭,这些非法网站急功近利的大量投放广告也是必然的,做为网民也有多个选择,用户可以选择付费的正版小说、音乐、下载站访问,也可以选择忍受这些广告去下载盗版资源,最后一个选择是360给出来的,过滤和屏蔽这些广告,让网民体验“偷东西”的快感。

  很多网民不认同自己在“偷软件、偷小说”这种说法,但事实就是如此,甚至很多网站还鼓励用户来“偷东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网络广告”,因为虽然点击率不大,但依旧还是有一些网民会点击网站上的广告,为网站带来广告收入,这些网民没有付钱,广告商却付钱了,对于网站主来说,这种方案也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平衡,而“360广告过滤”的出现,就在破坏网络生态平衡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百度旗下某知名下载网站页面

图3:百度旗下某知名下载网站页面,数数看有多少广告

  不可调和的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曾经在《后谷歌时代的中国互联网生态》一文中阐述了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的现状,2009年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206亿元人民币,其中搜索引擎广告市场规模69亿,同比增长率达到了38.2%的高速增长态势,很多品牌广告主已经将越来越多的资金预算转移至性价比更高的网络广告营销上,而在69亿搜索引擎广告市场里,已经形成了百度、谷歌双寡头的格局,从长远上看,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后劲十足。

中国网络广告

图4:2003-2009年中国网络经济核心行业市场结构

  而秉持“用户至上”理念的360公司推出的“广告过滤”功能,不仅仅封杀了那些的确很令人讨厌的图片横幅广告,还封杀了包括Google AdSense、百度推广在内的正规网站投放的搜索联盟广告,很多网站只投放一个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广告也会被过滤,这必然会减弱网站提供免费内容的动力,最终还有可能让用户看不到免费内容,形成用户、网站、广告商多输的局面。

  有一些广告是很令人讨厌的,例如对于最影响用户浏览体验的弹窗广告,屏蔽是应该的,并且几乎所有主流浏览器都会默认屏蔽,漂浮广告严格说的话也应该屏蔽,而对于类似Google AdSense这种根据网页内容而自动匹配的内容广告,360将其屏蔽的话,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做为广告屏蔽功能,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做过,例如Firefox浏览器也有人做了个AdBlock扩展用于屏蔽广告,那的确是真正的个人行为,由于Firefox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很低,AdBlock又做为第三方扩展,用户默认并没有安装,这个扩展安装量也不大,因此并没有对网络广告市场产生太多影响。但是,“360安全卫士”由于早先较为成功的推广(甚至我在以前博客中也介绍过刚诞生的360),已经具有高达2亿的装机量,如果“360安全卫士”这时候内置一个广告过滤器,将对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产生巨大的营销,从而扰乱整个网络广告行业。

  俗话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60不想让其他网站放广告,首先自己的网站就应该不放广告,这也算起码的礼仪,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果霸道地只许广告出现的360的网站上,不许广告出现在其他网站上,这无异于将广告的发布权垄断在360一家手中,从而扰乱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真正受益的未必是广大的网民,因为真的到了360一统广告市场那一天,最终用户恐怕就只能在360的平台看广告,而不能在其他平台看广告,360实现自身广告收益的最大化,网民最终还是得看广告,唯一的区别可能是,那时只能看同一个广告了。

  调和矛盾的解决方案

  360做为一个安全软件,不去做安全份内的事情,却插足互联网广告市场,影响网络广告的生态平衡,做为一个拥有庞大的装机量的客户端软件来说,这种屏蔽广告的行为的确让各大网站无可奈何,但其实网站主如果也换位思考,其实也能发现一些反制措施。

  既然很多网民既想偷别人的东西(免费观看下载内容),又不想付出(显示广告),那么网站主也有自己的选择,就是屏蔽360用户访问网站,这样不就双方都欢喜了,不想看广告的网民也不用免费“偷”信息了,网站主也节省了自己的流量和带宽,可谓一举两得。

  360安全卫士之所以能够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其最终原因就是因为360可以依靠360浏览器进行广告盈利,360浏览器默认打开的“360安全网址”里面具有很多广告,足够支持360产品的运营,但是,既然360的用户无法给网站的站长带来收入,那么,网站管理员完全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屏蔽来自360浏览器的访问(通过脚本获取UserAgent数据可以识别360浏览器),如果使用360浏览器什么网站都上不去,自然其装机量就会减少,到时候没人用360浏览器,“360安全网址”的广告收入自然就会大幅度减少,当一个产品没有收入来源的时候,不知道360是否还会继续做公益事业,为网民提供免费安全软件,如果最后真发展到这一步,那就真是几方均输的最坏结果了。

  因此,我的建议是,尽管360安全卫士是一个安全软件,而非浏览器软件,但它依旧可以越俎代庖地做广告过滤功能,这是它的权利,但它应该顾及包括网站主和广告商的多方利益,使用技术手段来告知网站主,你的广告已经被过滤了,例如通过UserAgent的形式显示“过滤版浏览器”,而不应该伪装成为普通浏览器继续骗取免费内容和资源,网站主也有自己的权利,既然访问者选择过滤广告,那么网站主也有权利选择是否将自己的资源和内容提供给这些人,这才能做到网络生态环境的公正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