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星期一

十大人文科技类图书

  本次推荐的这十本书涵盖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成功学、文学、美学等各个领域,每部作品都是本领域的集大成者,许多都是举世公认的学习其领域的最佳读本,同时在选择书目时注重其内在联系,使得这些书组合构成一份理想的一生读书计划。实施此计划,能使一个人有效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人文素质,为走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种起源》

  一部划时代的着作

  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着作

  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

  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着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

  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着。这部着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扞卫达尔文主义。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生命之旅

  从最古老的单细胞到有着复杂生命结构与思维的人类诞生,在漫长的30多亿年生命行进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从出生到灭亡,从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发展呢?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绞尽脑汁,企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终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终。

  就在人们对生命演进机理持不同见解的各门各派展开激烈论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出现了。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进化论思想终于在19世纪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手中形成了具有无可争议的说服力的体系。到了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已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由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在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的开端;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了生物学史上的经典着作。如今,《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来不断地得到发展。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创立了"现代进化论"。

  现代进化论者摒弃了达尔文把个体作为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的说法,他们认为,应当把群体作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本身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状,它既是进化的动因,又是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通过对优胜个体的挑选,而是以消灭无适应能力的个体这一方式而实现的。现代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古典达尔文主义无法解释的许多事实。

  名家导读: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马克思

  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繁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李卜克内西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做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英国植物学家 华生

  我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至于达尔文的理论,我准备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支持。

  --英国博物学家 赫胥黎

  《全球通史》

  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着作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着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全球通史》中文版前言

  当然,我很高兴,也很满意我的《全球通史》能与中国读者见面。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读者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纯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环顾20世纪后期的世界,我们将注意到一个陷入重重困境之中的世界,看到一个一切都被弄得乱七八糟、一切都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世界。不仅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如此,全球如此,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世界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第一世界也是如此。如今,这三个世界都在转动着它们的车轮。

  由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日益落后,因此,尽管在"联合国发展的几十年"期间,我们做了种种努力,但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正在加大。联合国那几十年的发展失败惨重,以致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今天的处境比它们过去作为殖民地时更加恶化,因而,它们现在进入的不是"发展的几十年",而是"生存的几十年"。

  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世界同样面临着种种严重的问题。1961年,赫鲁晓夫曾夸口说,到198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将超过美国,但事实恰恰相反。苏联在当今新的尖端技术方面,并不是一位领导者,而是一位追随者。所以,它的工业产量已越来越落后于美国,实际上也落后于日本;苏联不但没能赶上美国,而且落到了日本的后面。

  在富有想像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在过去的几年中,它已从世界上第一债权国下降为第一债务国。

  19世纪,整个世界接受了一种社会模式,那就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之中。当然,我们可以从国外学习某些独特的技术,但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的确,全世界有许多值得我们观察、考虑,并可以从中得益的反面经验。每块大陆、每个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问题,他们有责任拿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当今世界所做的社会实验和社会改革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的原因。

  我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有前途的趋势。人类过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今天,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人民已发觉自己陷入困境,当今技术革命与技术革命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是造成这一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

  艾伯特·爱因斯坦既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广岛、长崎事件发生后,他立即警告我们:"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想方法以外的一切,这样,我们会逐渐陷入空前的大灾难之中。"不幸的是,爱因斯坦告诫我们所要避免的向大灾难的陷入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有责任使人们警觉并认真考虑爱因斯坦对我们的警告,人类的前途取决于人们的觉悟程度,我希望,我的书能对人们的觉悟有所贡献。(斯塔夫里阿诺斯)名家导读: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希腊历史学家 波里比阿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英国历史学家 汤因比

  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着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着名。

  --英国历史学家 巴勒克拉夫

  《全球通史》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史代表性作品,论述自人类起源至本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文明。本书改变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体现当代意识的全球性观念。

  --《纽约时报》

  《君王论》

  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

  后世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

  一本毁誉参半、不可不读的奇书

  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验尸报告"影响世界的经典巨作

  人类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之一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16世纪30年代起,《君王论》风靡一时,但在50年代末 被列为禁书,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名誉,进而畅销世界。欧洲的若干学者都相信,千百年来,《君王论》是人类写过的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之一。

  据说,法王亨利四世被杀时,人们发现他贴身带的,竟然是一部染血的《君王论》;路易十四,这位赫赫有名的法国君主,每晚必温习此书,其言:不读此书不能高枕而眠;拿破仑对《君王论》也百读不厌,胜利的联军在清扫滑铁卢战场时,从缴获的拿破仑的御车中,发现了一本他写满批注的《君王论》……可以说,现代政治首脑无不是从《君王论》中汲取治世的精髓。即使他们不当众承认,也在秘室中聆听过马基雅维里的教诲。直至上个世纪的80年代,西方舆论把《君王论》和《圣经》、《资本论》摆在一起,列为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着作之一。

  浅谈《君王论》

  《君王论》是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之一,文中作者以其平实的语言、惊世骇俗的观点,论述了为君之道。浅读《君主论》一书,我以为其中的闪光点有二:一为政治理论部分,一为军事理论部分。

  在政治理论部分,马基雅维里毫不掩饰他对道德的唾弃。他以人性恶的观点为基础,指导为君者为达到目的不必顾及道德。此观点历来所受非议颇多,也正是如此,马基雅维里被称作把政治学与伦理学分离的第一人。

  马基雅维里在其多年的个人政治生活经验以及对古代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为了政治目的,道德的善恶是没有必要去过问的。但正如罗素所说的,"不过有时候,当他肯让自己说出他所希求的目标时,这些目标却是我们大家都能赞成的。附丽在他这个名字上面的习见的丑诋,大多乃是由于为善者的愤怒--这些人是最恨将坏事坦白认做坏事的。"在这一点上,罗素对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显然是抱着赞成的态度。罗素说的或许有理,的确有很多伪善者最恨将坏事坦白认做是坏事的,但维系人们基本生活的伦理道德绝不是如此简单的就可以被一句话概括成道德就是伪善的。

  关于这一点,我以为,马基雅维里以人性恶为基础,进而揭示了政治的规律,的确应该说他发现了真理,这是他的贡献。但是同时,他却又向君主宣扬了这一真理。宣扬真理就是好的吗?我们知道真与善是两个不同学科的不同概念,真的东西绝不一定是善的,恰恰相反,很多真的事物却是丑陋的。马基雅维里向君主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并非是宣扬善良之道,而是在宣扬邪恶之术,尽管这是真理,但绝没有人会认为宣扬邪恶之术是正确的,只是被它的真理表面所掩盖了。马基雅维里发现了政治学的真理,这是他的伟大;但他没有努力向善的方面努力,却反过来宣扬这样的真理,我以为,不能不算是其人格的缺陷。

  尽管如此,马基雅维里的最后目的似乎是好的、是善的:无疑,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为了终极目标的功利主义是不是可行我们暂且不论,就眼前目标而言的功利主义绝对是行不通的。马基雅维里写《君王论》不过是为君王牢固其统治而写,再进一层亦不过是为佛罗伦萨、为意大利而写,就算马基雅维里的目标实现了,他考虑过他的这一套理论的负面效应吗?如果这一套思想不仅为君主们所用,而且流毒于全人类,一切人眼中将只有"利欲"二字,这个世界将成为什么样子啊!物质文明之崩溃尚可"复兴",但是精神呢?事实上《君王论》确有其负面效应。在马基雅维里死后400年,意大利在法西斯统治下,曾经隆重重印《君王论》献给墨索里尼。这难道还不算是负面效应吗?如果这也符合马基雅维里的本意的话,那我无话可说了。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部分虽受非议颇多,也的确值得去商榷,但他的军事理论部分还是说得十分在理的。在军事上,马基雅维里强调君主要重视军事,并且要以自己的军队为后盾。正如马基雅维里自己所说的那样:"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名家导读:

  这位伟人的名字使任何墓志铭都显得多余。

  --马基雅维里的墓志铭

  阴险狡诈、口是心非、背信弃义、残暴无情的马基雅维里。

  --莎士比亚

  马基雅维里等前人致力于观察人类曾做了什么,而不是强求人们应该怎么做,使后人得益匪浅。

  --英国哲学家 培根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最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马基雅维里自称是在给君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人民讲大课。

  --法国启蒙思想家 卢梭

  欧洲的若干学者相信,千百年来,人类写过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一是《君王论》,二是《孙子兵法》,三是《智慧书》。

  --《纽约时报》

  《史记》

  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

  今读《史记》可知王侯将相兴衰之道,先哲圣贤治世之方,更可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一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最佳教科书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史学书

  影响中国历史的经典书籍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的杰作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梁启超、章太炎、钱穆等开列的最低限度必读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着,是一部取材广泛、采择审慎的实录。其中资料来源有经传典籍,又有档案资料;有官方记录,又有民间口碑;有文字资料,还有实物依据,全书蕴藉百家,包容万代,使之成为双跨文史学界的不朽巨着。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它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道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史记》对我国后代传记文学以及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这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 、追求"历史与人性"的着作,它的影响亘古至今极为深远。

  我国的第一部"正史"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学术文化空前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因此,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编写一部历史着作,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继承父志,承担起撰写《史记》的重任。他20岁时,曾不畏艰险,出游祖国的大江南北,沿途考察了许多名胜古迹,访问了大量的历史遗事,为以后编写《史记》积累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前后,司马迁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这部体大思精的史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怎样才能把大千世界的各种人和事都包容在一部书里呢?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成为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淮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名家导读:

  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南宋史学家 郑樵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鲁迅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毛泽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但此书的真正意义不在史而在文。司马迁说:"诟莫大于宫刑"。他满腔孤愤,发而为文,遂成《史记》。时至今日,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只留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而《史记》则"光芒万丈长"。历史最是无情的。

  --着名学者 季羡林

  《孙子兵法》

  浓缩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战略智慧的精华

  兵家韬略之首

  人类智慧之源

  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经典着作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兵书典籍

  《孙子兵法》全书13篇,约6000字,为我国春秋时代孙武所着,距今已2500多年,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现今已被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凡读过这部兵法的人,无不倾心于它所蕴含的深邃而奥秘的思辨内容、博大而精深的军事学说内涵、清新而鲜明的实践风格,以及辞如珠玉的文学性语言。其问世虽久,但书中所包容的一些哲学思维,以及在这些哲学文化意识指导下所阐述的战争规律和原则,至今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被称为令人叹为观止的罕世之作。

  名家导读:

  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文心雕龙》

  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唐太宗 李世民

  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着书者罕所及……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着书言兵,世称之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辞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北宋文学家 苏洵

  孙子是军事史上最负威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对中国之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提出了很概括的见解,它的内容是许多不受时间限制的作战指导原则,而不是应付种种具体情况的详细的建议和忠告。从这个方面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兵典,学者和军人总能从中获得教益。

  --美国着名学者 波拉克

  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的、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之后,更需要重新和更加完整地读《孙子兵法》。

  --英国军事理论家 利德尔·哈特

  《战争论》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

  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着述

  震撼世界的经典着作

  改变世界的16本书之一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着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着作,又是一部哲学着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着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着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战争论》导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置于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作者的贡献可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对西方世界十八、十九世纪的战争现象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从而使军事理论在其深度上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巅峰,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巅峰。因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逐渐领先于世界诸文明,因而《战争论》作为资本主义文明体系孕育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极少数的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成果。

  事物的意义从时间角度来看,分现时和长远两部分,意义越是久远,其价值就越大。《战争论》对19世纪的现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演进至21世纪,《战争论》的长远价值也开始凸现。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战争,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就绝不会过时。当代西方许多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主要来自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对于当代战争指导而言,克劳塞维茨在宏观战略层次上的思想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当实力处于绝对劣势时,克劳塞维茨认为:即使自己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也不应该认为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理智的。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兵力很少,那么,尽可能地把一切安排妥当,就始终是理智的。这一论述对今天小国或弱国同大国对抗时战略的制定,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类似这样精辟的观点,《战争论》中可谓珠玑满盘,比比皆是。

  克劳塞维茨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研究往往潜入战争的深层,并细致地考察与战争相关的领域。他在探讨军事问题的同时,对其他专业领域常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许多结论,不仅对从事战争的人们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从事非军事活动的其他行业的人们极富启迪,具有超越纯军事专业的价值。

  他对"理论"的构建独具慧眼,"任何理论一接触精神因素,困难就无限增多"、"理论必须考虑到人的感情",这些见解对那些试图在自己专业领域建筑理论的学者以及人们如何识别理论的优劣极有启示。

  名家导读:

  《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国着名军事理论家 利德尔·哈特

  《战争论》一经出版即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受到各国军事界的高度重视,被推崇为军事理论的经典着作,成为研究军事理论人员的必读书。19世纪以来的德国名将大多是《战争论》的忠实读者。据称希特勒常将《战争论》摆在案头,不过他若真正理解了《战争论》,恐怕不会重蹈拿破仑于严冬之际进攻俄国之悲剧性错误的覆辙。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仔细地研究了《战争论》,并自如地运用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例如,苏联政府于1933年发表了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斯大林更是依据《战争论》发展了自己的军事思想。由此可以窥见《战争论》巨大魅力之一斑。

  --《世界军事史》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高度评价了《战争论》一书的学术价值,始终把"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原理公正地看做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

  --《军事理论》

  《国富论》

  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经济学的百科全书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国富论》出版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着作"。该书作者亚当 ·斯密因此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创立者"的称号。从大约1790年起,亚当·斯密就成了专业人员特别是教授们的导师。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国富论》译序

  英亚当·斯密所着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斯密在前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写作,他似乎没有真正觉察到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其前兆在离爱丁堡九英里的炼铁厂中已可见到。他对大规模的工业企业没有提到。如果增长是《国富论》的主题,那也不是永无休止的增长。书中各处都流露着利润率的长期下降;斯密也提到,当这个制度最终积累了充分的财富时,经济下降就会开始,最终形成贫乏的停滞。

  名家导读:

  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马克思

  在促成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因素之中,《国富论》这本书所发生的影响,可媲美任何一本现代的典籍。

  --着名批评家 雷纳

  西洋公学译书院新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欧洲200年前理财政策多与中国相似,自此书出,英国首先采用,遂立今日富强之基。今日中国患贫久矣,和议既立,必以整理财政为先,译成是书以备参考。

  --1900年12月27日中国《新闻报》

  亚当·斯密的地位像是神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曾经写过一篇亦庄亦谐的文章,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其中有两则是:"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和"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把亚当·斯密当成是判别是非的指标。

  --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  熊秉元

  《梦的解析》

  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揭启潜意识世界的大门

  精神分析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研究弗洛伊德主义的必读文献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经典着作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00年前,弗洛伊德以其《梦的解析》震撼了整个世界,它唤醒了死气沉沉的科学界对梦的注意,成为人类科学思想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分水岭和里程碑。

  弗洛伊德的这部"揭开人类心灵奥妙"的着作,刚出版时曾受到很大的冷落和责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终于发现了它的伟大价值。

  在20世纪人类文化的地形图上,弗洛伊德毫无疑问地占据着一个显赫的位置。也正因为如此,弗洛伊德的各种着作便成为了20世纪世界上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弗洛伊德一生着述很多,而举世闻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其发行数量无法统计的着作之一就是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这本《梦的解析》。该书出版后随着精神分析学派的传播、发展,它的思想对文学、艺术、历史和宗教均有着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的奠基石

  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种种稀奇古怪的梦?梦有什么作用?梦的原动力何在?……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着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调查分析,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以几百个有趣的梦例试图科学地解开梦的奥秘,发掘出人性的"真正主宰"潜意识,并为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奠定理论基础。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其中潜意识是主导方面,意识的起源、基础和动力都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只有了解了潜意识的活动,才能探访到人的内心世界。而"对梦的解析,是通向关于潜意识精神活动知识的平坦大道"。那么梦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说:"梦是(压抑或抑制的)愿望的(隐蔽的)满足。"这是他关于梦的研究的最重要发现,因此,他认为梦是充满意义的,并有某种象征性的。梦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同样也表现在清醒的生命状态、病理状态和文艺创作过程中,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方式而已。至于梦的作用,弗洛伊德归纳出这样的结论:人有一种天生要寻欢作乐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受到"现实原则"即理性和现实的压抑,得不到满足,于是就升华变态,潜伏在潜意识之中。一旦这种压抑超过极限,就导致精神失常。然而梦正是人的理性放松之后的产物,常人平时压抑的本能冲动在梦中可以获得充分的松弛。

  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又将人类精神活动分为本能冲动、自我、超自我三个部分。其中本能冲动最重要,而性欲则是一切欲望和冲动的根本,全人类在文化(包括艺术、法律、宗教等)上的成就,都是性欲本能发展的结果。当"本能冲动"、"自我"、"超自我"三者处于合理的和谐状态时,个人的精神状态就得到良好的调整,人就心情愉快。

  这本《梦的解析》出版于1900年,弗洛伊德自称该书是他"所有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一生中只会有一次的"领悟"。然而,这本专着在当时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印数只有区区的600本,而且是在8年中才卖完的。但是到该书出版的第10个年头,学术界突然发现了"新大陆",纷纷视为"至宝",一版再版,并先后译成英、俄、法、日等多种文字,影响之大,令全世界瞠目。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毁誉不一,甚至截然相反。褒之者称"不仅启迪了医学界,而且推动着所有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没有任何科学家像弗洛伊德那样对文学产生过如此深远、如此广泛的影响";贬之者则斥其为"江湖术士,毫无科学价值",比"相命之术更可笑"。不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本世纪指20世纪编者注 在西方各国广泛流行达几十年,从学术角度涉及并渗进了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学、哲学、法律、宗教、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因此,若要研究现代西方文化,那就不能不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说,就不能不读这本《梦的解析》。

  名家导读:

  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是现代科学对梦的分析的最原创性、最着名与最重要的贡献。

  --德国着名哲学家 弗罗姆

  尽管《梦的解析》发表已经近100年了,但弗洛伊德所阐述的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大体上未受到挑战;甚至任何值得认真研究的替代理论也没有出现过。

  --精神分析学专家 鲁本·弗恩

  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以崭新的内容、别开生面的独创思想,确立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心理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他的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

  --《精神分析学的奠基石》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早期代表作之一。刚出版时受到了学术界的冷遇,10年以后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在弗洛伊德生前就再版了8次,曾被人誉为"最伟大的着作,大大推进了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全部的着作中,该书地位仅次于《精神分析引论》,是研究弗洛伊德主义的必读文献之一。

  --精神分析学研究专家 王雄

  弗洛伊德因《梦的解析》一书而闻名于世,在西方国家人们尊敬地称其为"心灵世界的哥伦布"、"精神领域的达尔文"。

  --心理学专家 金丽

  《美的历程》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

  从历史的角度理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国美学经典着作

  美学入门必读书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等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提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全书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统一了社会与自然,探讨了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并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关连的前景。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邀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本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不仅专业研究者把它作为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而且一般的读者读来也会饶有兴趣。本书自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以来,风行一时,数次再版,并曾被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总之,若想在短时间内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美的历程》是一部适合的读物;若想得到美的熏陶,《美的历程》更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读《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问世已逾十年之久。当时,正是在它和李泽厚其他着作的鼓舞下,使我从文学转向了哲学,并且最后成了李泽厚的学生,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不仅我,而且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都应该感谢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启蒙。中文版之后,《美的历程》不久就译成了英文和其他文种,仅此就足以表明该书的影响之广大和深远。

  为什么《美的历程》具有这样的魅力?因为美妙的语言吗?或者由于它有深刻的思想?倘若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难道是它反复说明的"有意味的形式"吗?

  如果承认《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思想不关涉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名家导读: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理出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立发展的来龙去脉。美学讨论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美学水平的提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李泽厚流传甚广的《美的历程》一书所要揭示的,正是可以使人们直接感触到中华民族的心灵的历史。因此,一部艺术史并不单纯是一部形象化的社会生活的历史,而首先是一部打开了的心灵史,是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的确证。而艺术的永恒性的魅力,也不单在它的认识价值,而主要在于它能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过去的成了现在的体验,异域的成了家园的感触。李泽厚的这些美学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今日人们的文学史和艺术史研究。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着名学者 于传勤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情,如斯亲切,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江奇勇

  《我的精神家园》

  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

  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

  中国现代杂文精品之一

  中国现代百部必读经典之一

  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王小波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王小波明辨是非,他以黑色的、深沉的幽默向身后人亦庄亦谐地喊但不是发狂或媚俗 。读他的杂文后,你会恍然有一种通透感。原来,文化和精神这类话题并不只是书生或学究们正襟危坐的清谈,它也可以是"痞子"们"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幽黑的洞口,以至偶尔会为痞子之极的语言开怀一笑,但是你绝不会认为王小波是一个痞子。

  师承王小波

  博尔赫斯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国家都由一位作者来代表的话,仿佛每个国家都想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来代表,以补救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人的亲和力是如此之大,能有人脱颖而出吗?有的。那就是王小波。虽然他的早逝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虽然他的结果是至今仍未受到广泛的(特别是文学界的)认同。

  纵观《我的精神家园》,看一看小波是如何地与众不同的:

  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对于一个喜欢文学的年轻人我来说,《我的精神家园》中,《社会篇》和《文化篇》让我明白了许多问题,而《艺术篇》却为我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大门。

  请看《我的师承》,结尾处这样写到:"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学习文学的范本……""他们"指的是王道乾、查良铮等前辈翻译家。小波这样写到:"最好的,还是诗人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如此喜欢诗人的译笔,大约源于他的青少年:"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了很多的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文中又说到了傅雷、汝龙先生,这两位先生倒是名满天下,虽然他们的译文集只印了一万册却仍然堆在书店里卖不完。也许答案在这里:契诃夫的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是真正的文学,是最朴实也最深奥的文字。它需要的不是猎奇的心灵,而是高雅的趣味。最后,他写下让我感动和受益一句话:"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还有很多、很美妙、很有趣的东西在《我的精神家园》中。

  名家导读:

  一下子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感觉到了他的苦口婆心。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学,更讲道理。我们知道,现在纯情的潇洒的实惠的财经的书有很多,真讲道理的书却是越来越少了。从文章看,他是有资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他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记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许认为是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说,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我感觉他是在寻找同类,仿佛酒后的颇有古风的谈天。

  --着名评论家 陈村

  文字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都是一门艺术。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也都是一门艺术。在这两门艺术里,王小波是个天才,因此他的语言、他的文字有一种未经琢磨的"美",有一种盛气凌人的"威",有一种宝剑出鞘的"锋"……他的语言及文字技巧发挥到极限,可以让你正着进来横着出去。

  --着名作家 卫捷

  王小波在世时发在报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读过,自然很是喜欢。人死了以后,我又将买到的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再三品读,集中享受了一下这个文坛怪才无与伦比的运思行文给人带来的种种绝妙乐趣,会心之处,惊喜莫名,俱妙不可言。我想,面对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语症,只顾浸淫其中,口中赞叹不绝,以至于得意忘形,也许是表达对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 陈坪

  来源:《一生必读的60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