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星期二

超融合的的征途在哪里?

  都说超融合,但超融合的的征途在哪里?超融合的征途是云,确切的说是私有云。

  如果你翻开2013年的报道,你会发现,当年主打融合架构概念的和今天主打超融合概念的其实是同一拨人。不过,虽然目前关于超融合到定义有很多,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于超融合的热情。这是好事儿。

  从软件技术层面来说

  传统的融合方式仅仅是将单独的存储器、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捆绑到单一机架上而已,而超融合在虚拟化和存储之间进行融合,将计算、存储、网络三层架构归结到一个架构单元里面之后,通过软件的“融合”解决了扩展性、性能,当然,还有成本等问题。

  与传统方案相比,超融合最大的改变就在存储上,即采用标准 x86 服务器,将计算与存储整合为通用的融合节点,采用跨平台在线迁移方式,并实现分布式架构部署,弥补了传统存储横向扩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超融合的核心是软件。

  虽然超融合包括了硬件,但依然可以认为它是SDS(软件定义存储)的一个子集,因为SDS包括了控制层面和数据层面,而Server SAN以及超融合则是数据层面下,基于不同硬件、不同融合模式的具体产品形态。

  这里有必要引用一下Gartner在《软件定义存储:公司高层之所见》报告中对软件定义存储所做的分类:从应用场景化和成本支出的角度对软件定义存储进行了分类:一类是管理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它可以与现有的存储相联系,提供更强的存储服务敏捷性,从而改善运营支出(Opex),即控制层面,另一类则是基础设施软件定义存储产品,主要用来增强或取代传统存储阵列,可以改善资本支出(Capex),即数据层面。

  至于那些调优、测试、兼容的问题?走,找台电脑,咱们坐下聊。

  至于虚拟化,那就离不开我们要谈的云。虚拟化技术伴随着云计算的崛起,简单来讲,虚拟化是一种硬件转化为软件的技术,这种技术手段对系统和应用软件管理等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而且虚拟化构架造成的一系列转变会给数据中心的稳定性、管理难度、安全性等多方面造成困扰。

  在云的发展中,一个可利于不败的预测就是云计算会像水、电一样成为即开即用、按需付费的标准化产品,但你会发现这个预测其实是无法证伪的。最明显的,就是谁也不知道那个云计算的水龙头或者插座在哪里?你说网盘?呸~

  从目前的云计算相关技术来说,openstack、Ceph等开源的东西正在成为主流,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即使是这些主流的东西也依然掌握的不那么入流。毕竟,撸代码这事儿太苦了。而比撸代码这事儿更苦的就是软硬件的部署了,所以超融合产品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或者说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软硬件集中部署的工作。所以,看一款超融合产品是否具有前瞻性,仅仅要看它是否满足眼前的存储需求,还是看它是否是面向云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以及与企业架构的转型是否同步。

  从硬件配置上来说

  在没有颠覆性技术或者产品出现之前,所有的性价比都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一点,从硬盘代替磁带的过程就可以看出。而硬盘时代,也是创新者的窘境的最典型的代表。

  我们可以简单将基于硬盘的存储分为三个时代:
首先是阵列时代:数据量偏小在TB级别,硬盘速度较慢——这一时代的发展重点是缓存技术,通过缓存加速存储的读和写;
然后是分布式时代:数据量增大在PB级别,但仍采用旧时代的较慢的磁盘——这个时代已经摒弃了缓存技术,采用IO技术并行处理数据;

  现在,则是SSD发起的一个黄金时代。

  Gartner预计,到2017年全球企业存储市场的SSD盘发货比例将会超过高性能SAS盘,2020年所有的生产业务将运行在闪存介质上。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要考虑SSD硬盘与HDD硬盘的配比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SSD的话,那么系统性能会大幅度下降,甚至集群性能下降至数千IOPS。以杉岩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为例:SSD和HDD的容量配比是1:5至1:15之间; 如果性能要求非常高,比值建议是1:5; 在同等容量的情况下SSD的个数越多性能越好,如用2个300G的SSD比用1个600G的会带来更好的性能。使用SSD的原则是:性能越高越好;容量越大越好;数量越多越好;

  目前,影响SSD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障碍主要还是价格的问题,至于性能和稳定性的问题,这个和软件的优化关系密切,同样的一个测试环境,不同的软件所带来的性能、稳定性会有很大的差别。

  从应用场景来说

  每一项新技术从一个idea的诞生到小规模试用,再到大规模化商业化,必然经历一个过程。新技术最开始一定是从最迫切需要改变的应用领域先找到突破口,逐步由一些非关键的应用拓展到企业的核心应用。

  超融合刚出现时,首先在VDI(虚拟桌面基础架构)领域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许多成功的客户案例也来自于这个领域,但如果你以为超融合只能局限在像VDI这样的某些特定应用领域的话,那就有失偏颇。

  超融合最大的应用场景将是云,而由于超融合附带的硬件融合特性,也就更加适合企业内部的私有云场景。

  Nutanix(2013年媒体眼中这家创业公司,如今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厂商对标的首选,甚至在巨额亏损下股价依旧坚挺)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Steven Poitras表示,今天Nutanix面对客户时,谈的更多的不是超融合而是企业级云平台,因为超融合本身只是一个架构,我们更多是希望企业级的客户能够更好地利用起企业级的云平台。

  而在谈到超融合的未来方向时,杉岩数据CEO陈坚则认为,作为存储领域的一种颠覆性创新,超融合的未来并非只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云的消费模式带到企业使用的原有的IT功能中去。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能够给客户提供完善的存储服务支持,和终端用户、渠道商之间保持良好的双向互动,我们强调技术层面的互操作性的同时,也许关注服务层面的互操作性。

  整个IT系统无外乎就是“软件+硬件”的集成,二者的分分合合在IT的整个发展史中不断上演,但却始终离不开“需求”这一根主线,因此,不管是技术、成本、应用场景还是其他方面,紧握需求这根主线才能够立于不败,而现在最大的需求,就是“云”的问题,没有之一。

  来源:投稿,作者:程小微(微信:ch18666297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