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0日星期一

互联网重回部落化,“社群+”要让广告主直接发钱给用户

  根据移动应用行业数据研究机构TalkingDate五月数据统计报告,国内移动社交应用覆盖设备覆盖了10.41亿部终端,其中即时通讯应用微信覆盖率为76.86%,QQ覆盖率为75.92%,显然,我们已经处在移动社交时代。

  为什么说互联网重回部落化呢?

  通过分析微信、QQ分别超过75%的覆盖率,再联系它背后微信群、QQ群,以及百度贴吧、OPPO乐园、酷友社区等前几位移动社区应用占比情况。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社群互联网生态已形成,而且朝着垂直部落、兴趣部落方向发展。

  一个事列就能说明问题,很多消费者以前买东西习惯从家人或朋友处了解产品口碑并获得建议,现在开始关注在线评论,通过手机对产品的特性和价格进行比较,并通过垂直生活分享兴趣部落对各种产品进行讨论或者求解。

  另外,从QQ兴趣部落用户激增也能说明“部落化”趋势。自拍部落集聚了1525万用户,小米部落集聚了1367万用户、三分钟学扎头发集聚了80万用户、辣妈帮集聚了52万用户等。显然,互联网“部落化”已经得到验证。

  “部落”与“社群+”又是什么关系呢?

  什么是部落?

  是一个兴趣聚合的社交生态系统,一群人基于一个共同的兴趣标签扎堆讨论。

  这类产品有几个显著特征:

  1. 整体氛围以内容为主导,满足用户对于内容的述求;

  2. 内容发布以及阅读门槛不高,可直接表达观点或者看法;

  3. 内容产生大部分无定向性,没有特定的阅读群体以及个人。

  4. 通过标签定位内容匹配。

  什么是“社群+”?

  基于不同的的价值观、兴趣又会形成不同社群,即“社群+”(类似Google+)。

  社群+罗振宇=逻辑思维;

  社群+程苓峰=知识大爆炸,1天1万广告费;

  社群+手机=小米;

  社群+群主=社群合伙人联盟;

  社群+企业=互动;

  …

  “社群+”是去中心化,因兴趣而聚集。

  综合起来,“社群+”是“部落”进一步兴趣细分化的结果,“社群+”本质上是价值观、兴趣等相差不大的一波人之间相互直接连接,“部落”本质上是同一兴趣标签的一波人通过中间平台间接连接。

  “社群+”要让广告主直接发钱给用户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中有三个层次:最底层以产品为中心,其次以平台为中心,而最高层是以社区为中心!社区又以“社群+”表现的最为直接,人与人直接产生连接。这也是工业化4.0时代最缺的东西,我们只需要去洞察和理解连接的意义,用技术、用数据、用情感去连接人群,依托社群经济再创造的基础,创造工具化时代成果。

  既然“社群+”具备直接与兴趣用户连接的属性,而且是精准化人群连接,那么营销界那句经典“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50%是完全无效的,但可恨的是我不知道这50%在哪,所以我得全投”是时候改改了。

  几年前,宝洁还在沿用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策略—新产品一旦上市,必先用电视广告轰炸加线下店面促销的方式进行造势。新环境的变化,让熟悉了电视广告阵地战的宝洁措手不及,宝洁高管已决定裁减广告的预算,加大数字营销的投入。

  “社群+”作为数字营销的新渠道,不仅具备直接连接、精准化群体、高效快捷等属性,而且实现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真粉丝、真社交、真生活”的交互场景,这是一种比传统营销更实用有效。因此,它毫无疑问是广告营销的一种新趋势。

  “社群+”风口已来,烧钱的广告营销该歇歇了!再见吧!

  来源:投稿,作者:微社群研究者,微信订阅号ajy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