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SaaS能否上演“中国绝技” ?

  上个月受某互联网巨头公司相邀,笔者在北京参加了一个企业在线服务的闭门会议。国内一线SaaS公司如数到场。这圈子不大,脸熟无需破冰。开场就直奔主题,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很是和谐。

  但笔者要说,这恐怕算不上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主要因为大家谈来谈去,总挣不脱那个俗套:无非是美国市场如何如何,中国应该也会如何如何,再夹带点私货,说说自己已经如何如何。

  中国的互联网一向被人诟病缺乏创新能力,说的直白些就是抄袭成风。对于这一点,有个别同行是不服气的,说idea虽然不是自己的,但用户可都是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人。美国的新技术,一天就能学会。商业模式,了不起研究一周。但用户成熟度拷贝不来,需要漫长的实践探索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个过程就是创新。

  笔者一直对这种辩解持怀疑态度。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灵感要比99%的汗水更重要”。后面半句是否为爱氏本人所述,学术界有争议。但笔者是信其有的。灵感,或者说创意,对科技而言实在太重要。是它,让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伦琴发明了X光。苹果公司为什么开始走下坡路?不就是因为上帝把那1%给带走了!

  但即使你能“拿来”所有的idea,也不代表包打天下。比如企业级领域,美国灵感+中国汗水就没能产生化学反应。从ERP、CRM到今天的SaaS、企业社交网络,真实的情况是:无一获得理想的市场成绩。原因并不复杂——美国是规模企业占主导,我们是中小企业占主导(仅限私营范畴)。美国是服务业居多,我们是制造业居多;美国的企业都很平等规范标准化,高端大气上档次,我们不是。一言以蔽之:美国企业处在第一世界,我们的企业处在第三世界。

  既然目标对象差别这么大,为什么又要跟随别人的模式呢?是否存在一条别的路,一条不同于美国SaaS的路,一种创新的“中国绝技”,能够给企业级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中国的公司有个普遍特点是灵活多变,个性化强。很难设计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产品。这不仅让有迫切需求的中小企业头疼不已,也是传统管理软件无法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SaaS的出现,被认为是革命性的。但如果仅仅是改变了产品的使用方式,显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这需要有一个基础平台,按照二八定律把共性提炼出来。功能上要敢于取舍,尽可能降低接入成本,并能形成快速传播。然后再用插件或其他方式满足企业的垂直需求。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工作者本身也是互联网的用户。而中国互联网人均产生的信息量并不比美国人差。只是适用于工作的太少,大多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比如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微信群,及时性是解决了,但也仅限于此。如果能把日常信息进行筛选,加工,使之结构化,价值立马就能呈现。当然,最好能先和土豪做上朋友。

  再者,要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特性,突破企业的边界,要能让企业外部信息与内部系统有效互通。笔者以CRM为例,这玩意本来挺有用,但在中国实施却屡屡碰壁。明明是客户关系管理,结果跟客户没啥关系,参与不进来。再加上业务员传递的信息容易失真,失败率当然居高不下。

  总之不能像现在这种SaaS,还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它应该更加互联网,企业加入进来,如同个人进入社交网络一样便捷。内部管理就像打理空间,建立上下游关系就像加粉,外围沟通就像朋友互@,既有统一的标准,也有个性的应用。一个企业级的Facebook,你说应该值多少钱?

  中国的2B市场处在黎明前的黑夜,理想的解决方案目前还没有出现。这就好比明知道地下埋的有宝贝,却少了洛阳铲,只能干瞪眼。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企业社交管理软件 iWorker 工作家 联合创始人 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