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8日星期五

杂感评论:北京申奥是否值得?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北京申奥是否值得。

  1、投资是否能收回?

  北京政府花钱一向是大手大脚,而且财政收支完全不通明不公开,监督机制极不完善,给予贪污腐败极大的机会。至今我们依然不知道11年前的亚运会到底亏损了多少。亚运村中的大量场馆房地空闲。大量投资根本无法收回。而奥申委似乎是只向政府负责,不向人民负责的。前一阵北京许诺将投资120多亿来改善北京的环境质量,而悉尼奥运会所带来的门票、电视转播权和旅游收入总和,只不过是32亿美元。更何况北京一向不擅长商业化运做。请问全国纳税人投给北京的资金怎么可能收回呢?

  2、投资是否值得?

  北京的建设成本实在太高了!而且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超常规发展,这一趋势有日益恶化的危险。城市功能的过分集中,带来了普遍的生态环境和人口膨胀的压力;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远远未发挥出来,甚至不断遭到破坏。北京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目前北京的做法是大量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来解决。南水北调工程被很多人看作是解决京、津地区缺水的“灵丹妙药”。但以最多人赞同的中线工程为例,它的投资达1000多亿,工程量大,工期长。且工程实施后,被引水的汉江中下游流域将严重缺水,三峡水库的发电和用水也将受到较大影响。何况,中线工程流经的豫、鲁、冀、晋都是缺水大省,这流经家门口的几百亿立方水将成众矢之的,如何分配将大有争议,能有多少流到京津将大有疑问。

  在我国各大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北京从中央得到的各种支持是最多的,巨大的投入并未产生相应的效应,反而面临多重危机的边缘,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就是这座文化古都既是全国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管理中心,又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事实上还有全国交通、金融、信息、教育、科研等中心的职能。

  以中国之大,由一城而兼此数中心之职,对有3000年历史的古都来说,确实不堪重负!这种功能设计使得城市规模无限制地扩大,城市的有限空间受到多种功能的挤压,脆弱的资源与生态系统无法承受,一言以蔽之,高昂的建都成本已到了国力和北京市自身难以支撑的时候了。

  在古代运输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东南地区供给天下财富大半,如果都城离此太远,则定都的成本过高,必将影响国力的增强和政权的巩固。对此,法国著名学者布罗代尔曾指出:15世纪初中国放弃了因长江之利而对航海开放的南京却定鼎北京,“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正是在这时候,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更是以历史学家深邃的笔触写到:北京“这一宏伟都市远离它的经济源泉,维持这一中心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在明代灭亡和在帝国时代结束之前,一直消耗着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财富”。输送漕粮的南北大运河成了明清两代朝廷的生命线,因此在遭受旱灾时,宁可让运河沿岸地区颗粒无收,只要漕粮未过,运河不得用于灌溉;每逢黄河下游决溢成灾,为了确保运河畅通,往往宁可暂不堵口。

  今天,现代化的运输条件已从根本上消解了大规模物资运输方面的诸多不便,但我们仍不能不考虑定都成本问题,也就是一个经济投入与产出效益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积极主动地调整原有首都的功能,或者干脆重起炉灶再建新都,将能够有力地整合各种资源,及时卸掉妨碍社会进步的重重包袱,首都本身也能够及时摆脱过分的功能叠加而获得“新生”。

  所以,与其我们投资大量的资金来改善北京的环境(而且不一定能够见效),支援北京的发展,还不如干脆舍弃北京,另建新都,那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北京来说则是一种“解脱”。几十年来,过多的城市功能叠加在古都身上,使她无法挣脱那重重束缚,苦不堪言。北京的最大优势和特色是文化,谁也无法否认:北京积淀了数千年来无数中国人的光荣和梦想,中华文明中最深沉的品质和最光辉的理性都可以从中找到浓缩的一页。过去我们是舍本逐末,对北京最珍贵的东西视而不见。今后的北京,不仅要成为中国的文化之都,还要成为代表东方文化的世界文化之都。目前堪称世界文化之都的城市只有代表西方文化的巴黎,代表东方文化的还没有。北京在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以后,完全有资格去填补这个空白。当然,这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建设世界文化之都既是北京人的理想,更是全国民众所热望见到的,其成功的可能性甚大。

  综上所述,北京不但不适合代表中国申办奥运,而且也已经不适合再继续做中国的首都了。只要我们的国家果断地调整发展战略,制订一套具有远见卓识的新型综合性发展方案,北京的问题完全有可能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