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星期二

MSN中文网正式停止服务

  2016年6月7日,MSN中文网正式“停止服务”,页面由新闻资讯切换为热门站点标签。至此,这个在中国市场11年多,声称面向白领用户的微软旗下资讯 门户网站退场。时间回到2005年5月26日。当天,MSN Messenger 改版,MSN中文网同时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为了获得互联网经营许可(ICP牌照),和雅虎中国门户网站一样,微软和中国一家公司按照1比1的股权比例,成 立一家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资讯服务。

  为了顺利进入中国并实现本地化,MSN中文网一直采取频道外包的模式。从最初的9家合作方,到最后超过30家。MSN中国某高管曾表示,当初之所以要外包,是希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规避内容编辑上的风险。但雅虎中国和MSN中文网先后都关停了。

  据报道,近年来,MSN多次进行调整:2015年3月,微软宣布业务调整,将旗下MSN部门转到了Windows部门;2015年6月,MSN中文网重新设计改版后上线,并计划推广到Windows,iOS和Android等其他主流平台。但这些举措,并未能力挽狂澜。

  一个曾开创全新合作模式的门户网站就此“倒掉”。原因何在?

  首先,中国网络媒体竞争激烈,MSN中文网不堪重负。在中国,商业门户网站早已形成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为主的格局,在过去的11年里 MSN中文网没有超过任何一个本土门户。随着互联网发展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门户网站出现不同程度衰退,新媒体如新闻客户端等发展迅猛。相比之下,MSN中文网既鲜有特色,又缺乏创新。

  “在新老对手的双重夹击下,MSN流量下滑,俨然已是鸡肋业务,微软对其投入也就自然减少。”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其次,MSN产品向来不是微软关注的重点,对其投入的资源和关注度远远不够。以MSN即时通讯软件为例,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被QQ反超后,于2014年10月正式退出中国。有分析认为,继Messenger退出后,MSN中文网的关闭只是时间问题。

  “MSN网站本身就是MSN即时通信软件的附属品,是为了给使用MSN的用户提供讯息的网站。”知名互联网学者李易称,MSN Messenger退出中国后,MSN中文网的黯然退出是必然之举。

  第三,业内人士还推测这可能与政策有关。今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新规定明确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单位不得从事网络出版服务。

  微软作为外企,在中国做内容、做社交可能会存在政策性风险。“在传统PC时代,微软作为软件服务提供商是成功的,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做内容、做应用就一直没有成功过,或者说他一直没有这方面基因。”《通信世界》总编辑刘启诚说道。

  做减法,不失为一个选择。早在今年4月29日,MSN中文网在首页发布消息,宣布“将于2016年6月7日停止提供简体中文服务。但是您仍然可以继续访问我们推荐的其他网站。感谢您对MSN中文网的支持。”微软在线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专注于国际搜索广告引擎业务,特别是与跨境电商相关的搜索业务,帮助更多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据悉,微软去年投入精力发展中国市场,提供了包括Win10和云计算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并在中国设立了美国之外最大研发中心。虽然微软在中国收缩了面向消费者的网络服务,但该公司还是在该国积极拓展云计算业务。微软在北京和上海拥有大型数据中心,为企业客户提供云计算和云存储服务。

  “对于微软而言,适当做减法,聚焦核心业务,也并非坏事。”沈哲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微软整个战略的调整,互联网门户模式的衰落、移动资讯端的崛起,MSN中文网被放弃是逻辑的必然。

  稿源:人民网

如何用5天设计出一款认真的产品?

  Design Sprint,这个听起来不明觉厉,且在 Google 及各种新兴初创企业中如雷贯耳的词,它,到底是什么?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就在以不同形式推广 Design Sprint 的胡定宇,从 Design Sprint 的步骤、精髓开始,为你深入讲解。

  前些天组织了上海 2016 Google I/O Extended,活动伊始,我们几个组织者都在苦恼本次 I/O 大会直播之前我们该做点什么,思索良久,我提议带大家一起做 Design Sprint。

  就这样,我们把 Design Sprint 引入了本次GDG的活动中。可是问题来了,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听过 Design Sprint,如何让大家快速了解这次的 workshop 呢?

  到底什么是 Design Sprint?有人直接将其翻译为“设计冲刺”,这个翻译不错,但要让更多非互联网行业的人从字面上理解 “sprint 冲刺” 的概念还是有点难。索性简单点,“产品设计流程” 这样的翻译更方便科普。

  Design Sprint 是一个为期5天的,针对初创公司进行产品设计的一套流程方法,集思考、设计、分析、产品原型产出为一体,由 Google Ventures 推广并发展,最开始应用于硅谷初创企业产品设计当中,后来被推广至整个互联网行业。

  当然想要真正地理解 Design Sprint,首先得理解其每个步骤的具体意义。

  Design Sprint 的精髓

  首先我们得知道一个团队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如何用5天设计出一款认真的产品?

  一个团队可以小至5-6人,也可以大到上百人,但无一例外,都得具备这样几种角色:设计师、工程师、产品经理和研究员。

  不得不提的还有 Design Sprint 的原则 “YES, AND”,这个原则也是整个 Design Sprint 的精髓所在 。

  “YES, AND” 意味着团队成员在协同过程中需要认同对方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抨击,毕竟单纯的抨击而不对问题提出新的替代方案,对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帮助的。因此首先要做到“YES”——去认同你同伴对观点,接着“AND”——去帮助同伴一同完善方案,做到“YES, AND”才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Design Sprint 的流程

如何用5天设计出一款认真的产品?

  Day 1:理解

  第一天整个团队会通过头脑风暴、用户访谈与竞品分析等方式理解他们将要完成的主题,取得一致并对第一手的 idea 进行分类和整合。

  Day 2:发散

  这一天,团队会从 idea 转到解决方案上,具体地思考问题所在方或者产品使用群体的使用方式,并开始设计团队的产品原则和宣传主题。

  Day 3:决定

  第三天是一个转折,这一天大家通常会在上午将之前两天的讨论结果画出来,包括产品的设计流程、用户使用产品的流程等等,接着将他们贴在墙上,投票选出接下里要去执行的方案。

  Day 4:原型

  这一天的时间都得消耗在产品原型产出上了,软件类产品可以开始编程写代码,硬件类产品可以拿简易素材设计出原型,这一天也是整个团队无缝对接最紧密、最充实的一天。

  Day 5:验证

  最后一天则是验证环节,会邀请真实的用户以及和问题相关的利益群体对结果或产品进行验证,并在最后进行复盘。

  至此,整个 Design Sprint 算是完工,可这对于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是一个产品的功能来说才只是个开始。我自己所在的公司 YoMail 的团队内部也在推广着 Design Sprint,YoMail 是一家做邮件客户端的互联网初创型公司。之前的 “邮件统计报告功能” 便是 Design Sprint 的产物。

  起初 “邮件统计” 功能就诞生于一次头脑风暴。虽然现在的邮件客户端都已经很成熟,但在功能上的更新却很少,因此在做 Design Sprint 时,我们在“理解”这个环节上下了不少功夫。统计功能可以让用户清晰地知道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和别人联系的频率,尤其能满足销售类用户的需求。而在后面的“发散”和“原型”环节我们做了弱化,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重点更多集中于设计部分,这一点也给了我启发—— Design Sprint 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它是可以跟随主题的偏重进行环节上的微调的。

  其实,Design Sprint 不仅仅可以应用于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拿它来做小型 workshop 或是 team-building 也是个不错的方式,甚至它的思路可以被用来解决任何困难。

  在我看来,这个“舶来品”目前正处于“被汉化”的阶段,我身边也有很多小伙伴在默默地翻译和推广着 Design Sprint。毕竟硅谷的好东西太多,不是每个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甚至被应用。

  来源:投稿,作者: 胡定宇(YoMail社区产品经理,GDG/TEDx组织者)

LinkedIn密码是怎么被破解的?

  最近新闻报导, LinkedIn网的大量用户密码被盗。黑客们使用的方法就是:Dictionaries attack,词典攻击。

  如果你是LinkedIn网1.61亿用户之一的话,那么你一定耿耿于怀本周早先的新闻。成千上万LinkedIn用户遭到黑客攻击,密码被破译并公布在互联网上。如果你将LinkedIn密码同时用于脸谱网、电子邮箱和银行账户更容易被攻击。黑客窃取密码的方式之一是通过词典攻击(这个名称抹黑了光荣的专业词典编纂行业)。什么是词典攻击?一本原本友好的书是怎么盗取密码的?

  通过一套智能算法和一本词典,黑客可以轻松破译密码。除了自己,我们无权责备任何人。牛津大学最近一项研究,计算机学家约瑟夫。波尼尔破译了七千万雅虎用户密码。用户们,(不用担心,他并没用真的窃取密码,密码跟用户名是分开)波尼尔用密码来探测黑客可能的意图。他发现通过一个运算法则,使用词典中常用的1000个高频词可以破译10%的用户密码。实验证明,大多数人偏向于选择用高频词中容易记住的词作密码。黑客通过一个单词数据库(通常词典中的某类词)即可破译你的密码。

  那么你应该怎么保护你的在线账号?谷歌建议使用非常规字母组合。你可以尝试用你喜欢的歌名缩写或者你父母、兄弟姐妹的首名字。谷歌举例:《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可以缩写为2bon2btitq.要通过单词数据库来破译这个密码非常困难,因此它几乎可以抵住任何黑客攻击。

  我们立志夺回词典力量保护网络安全,这是我们对那些玷污字典声誉的黑客不容置疑的回答。使用生僻词的非常规组合使之具有产生有趣的意思会比记忆一堆难以理解的字符串更容易。以下为部分最受青睐的密码: cacoethes; dactyl; litotes; quidnunc; Zyzzyva;

  对于词典成为黑客作案工具你怎么看?你是否会将你的密码改的对黑客更具挑战性?

  英文原文来源:Dictionary.com

2016年6月5日星期日

拷问苹果的前途和命运:WWDC 2016 是拐点,还是起点?

  一年一度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随着邀请函的发出,全民竞猜也随之开始,而且往往八九不离十。依我看,按照库克“船长”的一贯作风,不外乎是先吹嘘一番业绩,然后祭出“全新”MacBook Pro,接着推出 OS X 10.12,再来几款 Apple Watch 的新表带,以及不痛不痒的 watchOS 3.0,最后推出 tvOS 10 和 iOS 10。这实在是令人兴奋不起来。微创新不少、实质创新则欠奉,更不用说久违的 One more thing,只好感叹“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回望往昔,是什么让苹果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十年?是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是朝气蓬勃的 WWDC 2006。虽说在乔布斯离世后,苹果曾因群龙无首而迷失方向——iPhone 5 了无新意、新版地图饱受恶评,竞争对手又虎视眈眈,三星欲在高端市场坐上头把交椅,令人不禁为苹果未来而担忧。库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开辟新品类、力推扁平风,企业形象焕然一新,颓势好转、甚至中兴——iPhone 5s 叫好又叫座,iPhone 6 又因唤醒大屏需求,打破首周销量记录,整体业绩也登上一个又一个高�o,让做空者大跌眼镜。

  可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愈多消息表明:浮华即将破灭,苹果难免落下神坛。首当其冲的是市值被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反超 [1],其次是十年不遇的营收、利润双下滑 [2],再次是中国厂商在中低端的狙击。研究支出方面,常年不敌 [3] 另外三大硅谷巨人——微软、谷歌和亚马逊。总的来看,境况真的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全球性经济增长停滞,创新乏力是元凶,而金融危机只是遮羞布。WWDC 亮点不多的困境,是大环境造成的。然对比 Google I/O 的精彩纷呈,也不得不拷问苹果的前途和命运,今年的 WWDC,是压倒苹果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再造辉煌的最先一根支柱?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成为这家硅谷老字号就此衰落的拐点,还是不畏困难、从容应对,成为这只美利坚不死鸟再出发的起点?本文以“护城河”为线索,探讨苹果东山再起的三途径。

  一、开发新兴市场 拓宽护城河

  今年春季发布会,iPhone SE 的横空出世,着实让不少友商吓一跳。有些品牌好不容易让售价上探到 ¥2999,却因苹果的突袭而前功尽弃。历史上,iPod mini、Mac mini、iPad mini 的发布,均在一定时期撑住苹果场面(抑制了市场份额的下滑),为产品阵容的转型升级争取时间。甚至于可以这么说,入门设备的推出,标志着该产品线走向衰落。iPhone 5c 虽称不上廉价版,却也是探风向的试水之作。

  中国市场虽未饱和,但也趋缓。单一市场的增长,撑不起这家巨头的业绩。尤其是在中国“权威人士”定调L型之后,苹果的下一步走向,不免让人心生好奇。都知道 iPhone SE 在华表现不如预期,在全球也没有掀起波澜。那么这款小屏旗舰失败了吗?还不好说,但其战略目的——为新兴市场提供一款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貌似是做到了。与中国同为开发中国家的印度,人口数居世界第二,若未来十年经济起飞,日益增长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潜力将爆发。

  二、进军朝阳产业 深挖护城河

  时下是“注意力经济”的年代,谁赢得了曝光,就赢得了话语权,也利于在寒冬中生存更久。中国的乐视如此,美国的谷歌更如此。“没有干货不可怕,没有卖点最可怕,一定要酷”,戴上一顶“互联网+”的光环,推出一款没有人知道靠不靠谱的“智能单车”,仿佛就是业界赢家。

  如此浮躁的环境,也怪不得“苹果衰落”成了城中热话,在高大上的互联网圈,不贬低一下苹果、唱衰一下微软、拔高一下谷歌就跟不上潮流。会讲故事、推销形象的,仿佛才是聪明人。无人驾驶、三维打印、虚拟现实等,不是说难成大器,只是还远离现实。

  人们常说,“工业 4.0”和共享经济,是打破世界经济僵局的不二法宝。那么其代表是谁?当然是 Uber。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消费革命,通过对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达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苹果而言,也意味着更新换代的速度成倍提高,当然是好事。

  而在欧美等成熟市场,苹果也没有坐以待毙。去年实施的“iPhone 升级计划”,允许顾客透过低价月供,以换得年年换新机的待遇,并与运营商脱钩,无需合约。当时没多少人看好,AppleCare 的捆绑无形�E高了月费。数月以后,合作商 Citizen 公布的数据令人惊呆 [4],通过该计划售出的 iPhone 6s 数相当于 Apple Store 的五成,且在美国市场限定的情况下。后来,升级计划迅速推至西欧。理论上,此举可以缩短产品更新周期至 12 个月。提高利润率的同时,也使得苹果赖以为傲的 iOS 生态圈更加稳固。

  鉴于 Google 贵为 Uber 的最大投资者、中国区 iTunes Store 因外资身分被勒令关闭,出于抢占战略空地和站队示忠的考虑,以及恢复 iTunes Store 的运营、改善与政府的关系等因素,库克第八次访华,与大陆领导人会面,并作出了投资滴滴出行十亿美金的决定。

  WWDC 的前途与命运——拐点抑是起点?

  乔布斯对 Google 的无耻抄袭 (早期版本 Android 有明显的“借鉴”iOS 的痕迹) 十分愤怒,誓言发动“热核战争”。然库克明白,苹果对智能手机的探索,已悄然改变了这个世界,还有友商。与其打专利战浪费资源,还不如撤销一些专利诉讼,达成和解,以腾出更宝贵的资源,到开发新产品、进军新领域、寻找下一个风口上。

  日前传出的关于苹果计划收购时代华纳的消息,令人震惊。都知道苹果有内容短板,而且病得不轻,以至于亚马逊能依靠海量电子书和廉价设备的组合,硬是打败了 iBooks + iPad 的“完美搭配”。在流媒体领域,Apple TV 也迟迟未能加入电视节目直播,点播方面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用户界面,再流畅的使用体验,都没能对顾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毫不夸张地说,内容短板严重制约硬件产品的销售。根据年初的数据 [5],在与Roku、Chromecast 等竞品的 PK 中,Apple TV 在引入 App Store 后仍落于下风。

  倘若收购案成真,无疑是对苹果的一大利好,可以为尚有潜力可挖的软件和服务部门加一把劲,帮助苹果实现从硬件公司、软件公司到内容公司、服务公司的蜕变,也有助于市场信心的回升。

  三、勿忘初衷 跳出护城河的迷思

  一家以创新为使命的硅谷巨头,只想着“保卫江山”“收服失地”,那无疑是可笑的。然迫于大环境,要求苹果接连进行“颠覆式创新”,同样也是不现实的。如何走出这个困境?

  护城河的本质,是友商在短期内无法模仿、也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你来,是因为产品优秀;你留下来,是因为生态系统”,生态圈的完善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有无前途、会否衰落。竞争从来不是单点意义上的,而是比拼综合实力。iPhone 应用之丰富、iPad 续航之持久、MacBook 做工之精致,还有一流的用户体验,那都是苹果的优势。即使在唱衰下光环不再,仍是业界相对最优选。

  克里斯坦森曾着《创新者的窘境》一书,指出创新有其内在规律,没有人是常胜将军。WWDC 都开到这一届,持续性创新当是常态。保持自身的优势,不停止对新领域的探索,善于发现潜在威胁,并寻找机会走出瓶颈期,才是最理智的选择。消费者胃口越高、资本回报压力越大,都不能自乱阵脚。

  作为三次改变世界的硅谷常青树,苹果比谁都更有资格谈论创新。创新不是抄袭同行,让新来者无路可走;而是领先者在充分竞争下让渡资源给更有潜力的后进者,所谓“学无先后,达者为先”。

  这过程中,迷信护城河、将之奉若神明,并不可取。护城河的成立,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现在起作用不代表日后还有用。唯有消费者的认可、创业精神的回归,苹果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近些年来,尽管出过 Swift 那样的经典,但在软件质量方面却有所下滑。可能是赶工的原因,iOS 8、OS X 10.10 的臭虫明显增多 [6],大的小的修补不断。专业市场也不上心,Aperture 的停止更新、Final Cut Pro X 的蜻蜓点水,连不少死忠都感到失望。

  倘若问苹果的创业精神是什么,经典广告 1984 可能是其集中诠释。不惧老大哥,敢于打破常规;不安于现状,敢于不同凡想。诺基亚亦有“不跟随”的格言,只是鲜有人能做到。前几年的 WWDC,被戏称为“全球开发者哭泣大会”,便是一味东抄西袭的缘故。

  苹果有没有衰落,也许是个伪命题。其实质并不是“创新不再”,而是靓丽不再。至少到现在,WWDC 的门票依然是一票难求,主旨演讲也是科技圈的焦点。以巴菲特的眼光,APPL 仍是价值投资。上文所述的三途径,相信也是库克所想、所做的,笔者只是还原罢了。

  [1]: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apple-alphabet-research-idUSKCN0VB1KD "Alphabet overtakes Apple in market value - for now"

  [2]: http://www.wsj.com/livecoverage/apple-q2-earnings-live-coverage "Apple Q2 Earnings and Analyst Call: What''s Next for iPhone - Live Coverage"

  [3]: http://www.ibtimes.com/why-apple-inc-spends-less-research-development-you-think-1954667 "R&D Spending of Apple Inc., Google Inc., Microsoft Corp."

  [4]: http://appleinsider.com/articles/16/01/22/data-suggests-apples-iphone-upgrade-program-has-moved-250k-units "Data suggests Apple''s iPhone Upgrade Program has moved 250K units"

  [5]: http://www.investors.com/news/technology/click/roku-holds-lead-in-streaming-media-players-but-amazon-apple-gaining/ "Roku Holds Lead In Streaming Media Players"

  [6]: http://www.zdnet.com/article/five-months-on-and-ios-8-still-riddled-with-show-stopping-bugs/ "Five months on and iOS 8 is still riddled with show-stopping bugs"

  来源:投稿,作者:Surfine,原文链接

中国围棋协会:柯洁或年内战谷歌AlphaGo

  据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杨俊安透露:谷歌与中国围棋协会已经有过几次接触,初步达成了年内柯洁和AlphaGo进行“人机终极对决”的意向。

  抽签结束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国际围棋联盟事务总长杨俊安透露说:前一段,中国围棋协会和谷歌公司有过几次接触,双方呢,都同意在不久的将来,安排一次排名第一的围棋选手柯洁和AlphaGo进行“人机终极对决”。

  即中国围棋协会和谷歌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双方都表达了一个,愿意安排一次人机终极对决的意愿,如果没有大的分歧的话,我们双方都希望在年底前,在年内安排这个赛事。至于具体时间、具体地点,采取什么赛制,等等一些细节现在还无从谈起。

  6月3日的Go Ratings围棋世界排名,柯洁3625分第一,AlphaGo则是3605分第二。按照这种排名,只要AlphaGo再赢柯洁一局,即可成为Go Ratings围棋世界排名第一。

中国围棋协会:柯洁或年内战谷歌AlphaGo

AlphaGo是怎样教棋手重新做人的

  回想起三月初,李世石输给AlphaGo的第二场刚刚结束。《连线》记者爱德华·莫纳干(Edward Monaghan)从观战室的第一排起身抓起笔记本,大踏步地向门外走。我在上前采访现场解说麦克·雷蒙(Michael Redmond)九段时和他打了个照面,告诉他看完比赛,我的心里很难过。

  难过应该是现场媒体普遍的感受。第二场比赛结束后,比赛所在地首尔四季酒店一片死寂,只能听到周围媒体记者抢发稿件时的键盘声。前一天李世石宣布认输的时候,观战室的反应截然相反,一片炸裂。虽然从我个人来看,AlphaGo并不意味着围棋的终结,但你可以从我们当时的报道里感受现场的压抑。

  本周,莫纳干在《连线》杂志在封面报道“编程已死”当中,再一次还原了3月初,震惊了整个世界的一周。莫纳干的视角更加深入,他跟随谷歌DeepMind团队,记录和还原了人机大战中最关键的第二场和第四场比赛。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未来?或许你能从李世石和DeepMind团队的故事里找到答案。

  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温人机围棋大战:AlphaGo是怎样教我们做人的

  黄士杰(Aja Huang)把手伸入装有抛光黑色石质棋子的木碗中,用中指和食指夹出一枚棋子,眼睛透过金属镜框的眼镜一直盯着棋盘。他把棋子置于棋盘上一个几乎空白的区域中,就在一枚孤零零的白棋的左下方。在围棋里,这被称为“尖冲”,即从远离大部分对弈区域的侧边进行进攻。

  坐在桌子对面的李世石(Lee Sedol)——过去十年里最优秀的围棋棋手——愣住了。他看了看棋盘上摆放的37枚棋子,然后起身离开。

  在50英尺外的观战室里,迈克·雷蒙(Michael Redmond)正通过闭路转播观看这场比赛。他是唯一一名达到围棋最高段位——九段的西方棋手。他也和李世石一样吃惊。“我不知道这步棋是好是坏,”雷蒙对着近两百万在线观看比赛的观众们这样说道。

  “我还以为那是步错棋,”另一名英语评论员克里斯·加洛克(Chris Garlock)这么说道,他是美国围棋协会联络副主席。

  几分钟后,李世石回到了比赛室。他坐了下来,却没有伸手拿棋子。一分钟过去,又一分钟过去——整整15分钟过去了,围棋棋手对弈一局的基本时限是两个小时,这可占了很大一部分。最终,李世石拿起了一枚棋子放在了棋盘上,就在黄士杰刚刚放下的黑棋的正上方。

  黄士杰的那一步棋不过是整局棋的第37手,却让李世石无法挽回。4小时20分钟后,李世石选择认输。

  但是黄士杰并不是这场比赛的胜利者。他只是按照指令下棋——在他的左边有一台平板显示器,这台显示器与附近首尔四季酒店里的一间控制室相连,同时还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谷歌数据中心的成百上千台电脑相连。黄士杰不过是下棋的那只手,而操控那只手的是一部名为AlphaGo的人工智能——它打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围棋棋手之一,而围棋或许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游戏了。

  在那个观战室里还有一名围棋专家观看比赛,他就是的三届欧洲围棋冠军樊麾(Fan Hui)。一开始,第37手也令他感到困惑。但他和AlphaGo对弈过。与其他人相比,他算是AlphaGo的陪练了。在五个月里,樊麾与这台机器进行过成百上千局对弈,让它的创造者明白它错在哪里。樊麾经常输给AlphaGo,但他渐渐变得比任何人都明白它。在他眼里,那一步“尖冲”不像是人类会下出的一步棋。但是思索了十秒后,他恍然大悟。“这步太美了,”他说,“太美了。”

  五局三胜制度下,AlphaGo以二比零的优势领先于李世石——甚至整个人类。第37手反映出,AlphaGo并不只是重复多年来程序算出的成手,或者通过暴力预测算法来机械地落子。在那一刻,AlphaGo证明它是有思考能力的,或者至少能以旁人无法辨别的方式模仿思考。在李世石眼中,AlphaGo表现出了围棋棋手所说的“直觉”——一种让它能以像人类一样的方式,甚至超越人类的方式下出优美棋局的能力。

  但是不要为李世石的失败,或者人类的失败惋惜。李世石并不是殉道者,第37手也并不是机器无情超越人类的开始。恰恰相反:这步棋是机器与人类共同进步的开始。

  *  *  *

大卫·席尔瓦负责领导创造AlphaGo的团队。
大卫·席尔瓦负责领导创造AlphaGo的团队。(摄影:Geordie Wood;图片来源:《连线》)

  当大卫·席尔瓦(David Silver)还是一名来自英格兰东海岸城市萨福克的15岁国际象棋锦标赛选手时,戴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已经是一名战无不胜的国际象棋神童,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他的母亲是中国和新加坡混血,父亲是希腊和塞浦路斯混血,一家人住在伦敦。他曾经是世界上14岁以下棋手中段位第二高的孩子。他经常参加地方赛事来保持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挣一点外快。“我知道戴米斯时他还不知道我,”AlphaGo团队的领导者席尔瓦说道,“我曾见他出现在我们镇上,赢得了比赛,然后离开。”

  他们俩在剑桥读本科时正式见了面。为了了解人类的思维,研究机器是否也能变得智能,两人的专业都是计算神经科学。但真正将两人联系在一起的是游戏,包括棋牌游戏和电脑游戏。

  那是1998年。毕业后,两人自然而然地合开了一家电子游戏公司。哈萨比斯经常和一名同事下围棋,席尔瓦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自学围棋。“如果你能在任何事情上打败戴米斯,那简直就像得到了荣誉勋章一样,”席尔瓦说道,“而且我还知道,戴米斯不过是刚开始对围棋感兴趣而已。”

  他们加入了当地的围棋俱乐部,和二三段的棋手对弈(相当于空手道黑带)。他们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们忍不住思考,为什么机器从未破解这种智力游戏。1995年,一个名为Chinook的电脑程序打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西洋跳棋选手。两年后,IBM的深蓝超级计算机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接下来的一年,机器还在Scrabble、Othello,甚至电视问答游戏节目《危险边缘》中获胜!用博弈论的术语讲,围棋与国际象棋和西洋跳棋一样,是一种完全信息博弈游戏——毫无运气可言,信息完全公开。通常来说,电脑应该轻松就能将其掌握,但其就是攻克不下围棋。

  问题是,围棋只是看起来简单。围棋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中国,由两名棋手在一方纵横各19条直线的棋盘上对弈。棋手交替将黑白棋子放置于直线的交点上,努力包围对方下的棋子,或者将对方颜色的棋子隔开。人们把国际象棋比喻为战争,但其实它更像是一场战役。围棋更像战场全局,或者地缘政治博弈。棋网一角产生的涟漪会波及整盘棋局,局势变化莫测。在国际象棋中,一名棋手在一轮中通常有35种下法可以选择,但在围棋里,这一数字接近200。整场对弈下来,复杂程度又是另一个级别了。正如哈萨比斯和席尔瓦常说的那样,围棋棋盘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比整个宇宙中的原子数量还多。

  所以,与国际象棋不同,围棋棋手——不论是人类还是机器——都看不透每一步会带来的最终结果。顶级棋手靠的是直觉,而非硬算。“好的布局看起来就很美,”哈萨比斯说,“它遵循着一定的美学。这就是几千年来围棋一直令人着迷的原因。”

  2005年,哈萨比斯和席尔瓦的游戏公司倒闭了,两人遂分道扬镳。在阿尔伯塔大学,席尔瓦研究了人工智能的初级形式——增强学习。通过这种方法,机器可以重复同样的任务,找出效果最佳的决策,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哈萨比斯则去到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得了神经系统学的博士学位。

  2010年,他们再次相聚。哈萨比斯在伦敦成立了一个名为DeepMind的人工智能公司,席尔瓦则加入了他。他们雄心勃勃,想要创造真正能够思考的通用人工智能。但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自然是游戏,因为它们确实是检测人工智能的好办法。从定义上来说,游戏是有限的。它们与实际生活不同,更像是装在瓶子中的小型宇宙,你能客观地评判成败输赢。DeepMind将增强学习和深度学习相结合,这种新方法能够在庞大的数据集中找到规律。为了验证这种方法是否可行,研究者们教导他们刚刚成型的人工智能玩《太空侵略者》和《打砖块》。

  它在《打砖块》上成效显著。这个游戏基本和《乒乓》差不多,不过不是和对手来回击打一个像素小球,而是用像素小球击打彩色砖块。打中一个块砖块便会消失;没接中球或者把球打到了屏幕外就算输。玩了500局游戏后,DeepMind的系统学会了将球以一定的角度打到砖块后面,从而保证小球一直在墙后击打砖块。这是一个经典的《打砖块》打法,但是DeepMind的电脑每次都能精准地使用这一方法,其速度是任何人类都无法超越的。

  为了寻找投资人,哈萨比斯在一个晚宴上缠着彼得·蒂尔(Peter Thiel)不放——他是PayPal的联合创始人以及Facebook的投资人。哈萨比斯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吸引他。他知道蒂尔热衷于国际象棋,便壮着胆子说国际象棋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是因为象和马的优劣势之间充满创意的博弈。蒂尔提出要哈萨比斯第二天和他正式比一场。

  一旦有一位硅谷亿万富翁听说过你,其他富翁也会知道你。通过蒂尔,哈萨比斯见到了伊隆·马斯克,后者则和谷歌CEO拉里·佩奇提及了DeepMind。不久便传出报道,称谷歌以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该公司。

  加入搜索引擎巨头后,哈萨比斯在一场会议上用雅达利游戏机做了展示,与会人员包括谷歌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他们发现两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爱好。在斯坦福攻读硕士的时候,布林沉迷于围棋,以至于佩奇都担心谷歌能不能建立。

  所以当布林遇见哈萨比斯,他们讨论了许多关于围棋的事情。“你知道吗,几年内,DeepMind或许能打败世界围棋冠军,”哈萨比斯说道,“只要我们尽心研发。”

  “我觉得那不可能,”布林回复道。

  哈萨比斯就等这句话。如他们所说,游戏已经开始。

  *  *  *

大卫·席尔瓦负责领导创造AlphaGo的团队。
由于围棋技艺精湛,李世石在韩国享有英雄一般的待遇。(摄影:Geordie Wood;图片来源:《连线》)

  第二局棋结束后,席尔瓦进入AlphaGo的控制室。它的大脑不在此处,也不在任何地方,而是存在于全球成百上千台电脑之中。但是面对着这些显示器,席尔瓦能窥探AlphaGo的思想,监控其运行是否正常,并跟踪它对每场对弈结局的预测有何变化。

  敲打几下键盘,席尔瓦调出了AlphaGo在对弈期间做出的决策记录。他放大查看AlphaGo在下出第37手的前一刻发生了什么。

  在DeepMind和AlphaGo出现之前,人工智能研究者们试着用机器攻克围棋,在对弈时系统预测每一步棋将引发的结局——即用计算机的暴力计算来解决这一问题。1997年,IBM的深蓝就是用这种方法在国际象棋上打败卡斯帕罗夫的。那时我作为《PC Magazine》的见习记者报道了那场比赛。与如今李世石对战AlphaGo一样,当年的人们也认为那是人工智能的标志性时刻。奇怪的是,还是与李世石的第二局比赛一样,深蓝在第二局比赛中也走出了人类不会走出的一步。卡斯帕罗夫和李世石一样困惑不已,但他并没有李世石那样的斗志;他几乎立刻认输,在巨大的压力下认输。

  但是这种暴力计算从未攻克围棋。围棋有太多的可能性,即使是电脑都难以处理。席尔瓦的团队另辟蹊径,建造了一个能学会下出好棋局的机器,然后再让它进行比赛。

  在伦敦国王十字车站附近的DeepMind办公室中,这支团队将3000万步人类下出的围棋步法输入到一个深度神经网络中,这个网络的硬件和软件能大致模拟人脑中的神经网。神经网络其实很常见,Facebook用它们给照片中的人脸加上标签,谷歌则用它们来识别安卓手机收到的语音命令。如果你给一个神经网输入足够多的你妈妈的照片,它就能记下她的脸。给它输入足够的话语,它就能识别你所说的话。输入3000万步围棋步法,它就能学会下围棋。

  但是了解规则和达到一流水平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第37手并不在那3000万步之中。那么AlphaGo是如何学会下出这一步的呢?

  AlphaGo知道——如果它能够“知道”的话——这一步是放长线钓大鱼。“它知道职业棋手并不会选择这么走,但是当它不断地深入探索,它可以推翻原先输入的指导步法,”席尔瓦这么说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lphaGo开始自主思考。它做出的决定不是以其创造者在其数字DNA中编入的规则为基础的,而是以其自学的算法为基础的。“它通过反思和分析,自己探索出了这点。”

  事实上,这台机器还计算出,一名人类专业棋手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下出同样的一步。但是AlphaGo还是下了这一步。

  当它通过这些人类步法学会了怎样下围棋,席尔瓦就让这台机器和它自己对弈——和一个与它的神经网络(稍稍)不同的版本不断对弈。在对弈中,它记录着哪些步法能让其在棋盘上围地最多,带来最大的收获——这是席尔瓦在攻读硕士期间研究过的增强学习技术。AlphaGo开始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非人类指令系统。

  但这不过是窍门的一部分。后来,席尔瓦的团队将这些非人类围棋步法输入到第二个神经网络中,教它像卡斯帕罗夫(或者深蓝)预测国际象棋棋局一样预测围棋的棋局。它无法像国际象棋那样预测所有可能的步法——这一做法尚未实现。但是将其与自己对弈多场后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输进去后,AlphaGo开始可以预测一场围棋对弈可能展开的方式。

  你能根据自己从未见过的起始条件来预测结局吗?如果能,这便是直觉。在第二局比赛中,AlphaGo正是凭直觉下出了第37手,即使是最优秀的人类棋手也无法洞悉这一点。这甚至超出了它的创造团队的预测。“观看这些比赛时,我都无法描述心里有多紧张,”席尔瓦回到控制室后这样对我说,“我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  *  *

大卫·席尔瓦负责领导创造AlphaGo的团队。
作为AlphaGo的创造者,哈萨比斯感到骄傲,甚至飘飘然。但他希望李世石能够赢下一局。(摄影:Geordie Wood;图片来源:《连线》)

  如果你花6.5亿美元买下一家公司,你肯定不是因为它能研发一个会玩棋牌游戏的电脑。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支撑着十多项由谷歌提供的服务,包括它那无所不能的搜索引擎。AlphaGo另一个不那么秘密的武器——增强学习已经在教导该公司的实验室机器人们拿起并移动各种物品。所以你能看出,这场比赛对谷歌员工们来说有多重要。谷歌的前CEO、现任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第一局开始前飞了过来。该公司最著名的工程师杰夫·迪恩(Jeff Dean)也在现场观看第一局比赛。谢尔盖·布林飞来看了第三局和第四局,还在他自己的木制棋盘上跟着下。

  但是,商业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比赛期间,我和哈萨比斯在首尔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拥有600年历史的钟路区一起散了会步。就在我们聊天时,一名年轻妇女睁大眼睛,认出了哈萨比斯——他的脸出现在了韩国的各大电视台和报纸上。然后她就像看见了泰勒·斯威夫特或者贾斯汀·比伯那样,激动地似乎要晕过去。

  “你看见她的反应了吗?”我说。

  “看见了,”他面无表情地回答,“已经见怪不怪了。”

  他或许不是在开玩笑。电脑工程师通常不会有粉丝,但是在韩国,有800万人下围棋,而李世石被他们视为民族英雄。在中国,有超过2.8亿名观众观看了赛事直播。

  所以,当李世石输掉了第一局和第二局比赛时,观众们的热情和激动被一些更加阴暗的情绪取代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第二局结束时,一名名为周峰的中国记者在观战室拦下了我,开心地和我这种将AlphaGo视为科技奇迹而非围棋杀手的人进行对话。

  但是当我询问看见李世石输了比赛他作何感想时,他指着心口说:“我很难过。”

  我也能感受到那份难过。某样本来只属于人类的东西再也不由我们独享。许多观看这场比赛的人们意识到,机器已经跨过了一道门槛。它们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极限。当然,目前的机器还无法与人类进行实质意义的对话,编不出一个有趣的笑话;它们不会玩猜字游戏,也无法像我们一样根据由来已久的常识做出判断。但是,AlphaGo对我们的无情超越表明,如今的机器已经可以模仿——甚至超过——指引世界最优秀的围棋棋手们的人类直觉。

  李世石紧接着输掉了第三局,AlphaGo在五局三胜中取得了胜利。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李世石坐在哈萨比斯的旁边,因为让人们失望而作出道歉。“我本可以拿出更好的成绩,带来更好的结局,”他这样说道。

  李世石发言时,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开始啃食哈萨比斯的内心。作为AlphaGo的创造人之一,看着这台机器实现了人们认为其不能实现的成果,他感到骄傲,甚至飘飘然。但是即使是他也因为自己是人类的一员而感到不甘。他开始希望李世石能够赢下一局。

  第四局下了2个小时,李世石又陷入了另一个麻烦中。他这局下得咄咄逼人,对棋盘上的特定区域发起猛攻。但是AlphaGo采取了更加豪迈的风格,以着眼整体的方式对整局局势进行衡量。在第37手时,AlphaGo将一枚黑色棋子置于一个旁边只有一枚白棋的地方,远离主战场。再一次,在第四局中,机器使用了一种神秘的方法控制了这场比赛。

  AlphaGo已经赢得了整场比赛。李世石不再为了胜利下棋,而是为了人类。77手后,他似乎犹豫不决。他用右手撑着下巴,身体前后摇晃,在椅子中坐立不安,还伸手去挠脖子后部。两分钟过去了,四分钟过去了,六分钟过去了。

  然后,左手扣着脖子后部的他做出了回击。他用右手的前两个手指执起一枚白棋,放在了紧挨着棋盘中心的地方。这是这局棋的第78手,一步“挖”步,即在两片大范围紧密的地区中间插入一棋。然后机器眨眼了。当然,不是真的眨眼,但是它的下一步令人心惊肉跳。李世石向黄士杰投去尖锐的眼光,似乎黄士杰才是他的对手而不是那十亿个电路。

  在AlphaGo的控制室,运行机器的人们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盯着他们的显示屏看。在李世石下出那绝妙的第78手之前,AlphaGo计算自己的胜算为70%。八步之后,这一数字变得不值一提。忽然,AlphaGo不是下一个深蓝,而成为了下一个卡斯帕罗夫。它无法相信一个人类会下出那一步——其可能性接近万分之一。

大卫·席尔瓦负责领导创造AlphaGo的团队。
李世石与AlphaGo之间的人机大战在韩国成了重大新闻事件。(摄影:Geordie Wood;图片来源:《连线》)

  和人类一样,AlphaGo也会被惊讶震住。比赛进行到4小时45分钟时,AlphaGo认输了。和我们一样,它也会输。

  “到目前为止,AlphaGo所作出的所有思考都归于无用,”哈萨比斯说道,“它不得不从头再来。”

  终局开始了,我本来应该和哈萨比斯以及他的团队一起观看比赛。但就在我去找他们之前,一名谷歌员工来到新闻发布室找到我。“非常抱歉,”她说,“团队改变主意了。他们不希望终局时有记者在场。”

  她走之后,我对《连线》的摄影师乔迪·伍德(Geordie Wood)说:“你知道那代表着什么吗?AlphaGo觉得自己要输了。”

  情况确实如此。开局不久AlphaGo就犯了一个新手才会犯的错误。在棋盘下半部分的拥挤区域,它将一枚白子放得太过接近李世石的一线黑子,丢掉了整片区域。AlphaGo的直觉错了;和人类一样,这个机器也有盲区。

  但是随着比赛进行到第三个小时,AlphaGo开始挽回颓势。到三个半小时时,李世石的时限到了。根据比赛规则,从现在开始他每一步最多用一分钟,否则就算犯规。但是在他右手上方的棋盘上,还有一大片区域空白。再一次,他一直等到最后一秒才置下棋子。

  然后AlphaGo的时限也到了。两名棋手都以看似不可能的速度下着棋。棋盘上满是棋子。整场比赛中第一次,棋局看起来会下到最后——两方都不认输,进行最终计分。但是到了第五个小时,李世石和AlphaGo之间的差距太大,李世石选择认输。AlphaGo也会失败,但依然赢得了最终胜利。

  *  *  *

大卫·席尔瓦负责领导创造AlphaGo的团队。
全世界只有樊麾能体会李世石,他评论比赛时说“善待李世石吧,善待。”(摄影:Geordie Wood;图片来源:《连线》)

  全世界只有一人能真正体会李世石的感觉,那就是樊麾,三届欧洲围棋冠军兼AlphaGo的真正训练师。去年10月,为了给这场在首尔举行的更大型比赛进行训练,他与AlphaGo进行了一场非公开对弈,以五比零的结局输给了这台机器。此后,樊麾以雇佣棋手的身份加入了DeepMind,与这台机器屡战屡败。

  但是随着樊麾输给AlphaGo的次数越来越多,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他开始以崭新的视角看待围棋。与其他人类对弈时,他赢棋的次数越来越多——还在与顶尖对手的对弈中取得了四次中盘胜。他的排名直线上升。AlphaGo也在训练他。

  所以,我在比赛中询问樊麾,我们该如何看待李世石与机器的对弈?

  “善待李世石吧,”他回答,“善待。”

  这些天里,全球最大最富有的公司们都在用支撑AlphaGo的科技来寻求竞争优势。哪款应用能更好地识别照片?哪款可以回应语音命令?很快,这些相似的系统将帮助机器人以更加接近人类的方式与现实环境交互。

  但是与AlphaGo非人类的类人之处相比,这些现实用途就显得平庸了许多。一种亚文化已经围绕着AlphaGo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展了出来,例如Google Photo。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游戏设计、媒体和通信教授J·马丁(J. Martin)运营着一个名为“第37手”twitter账号。一名来自佛罗里达,名为乔迪·恩赛(Jordi Ensign)的45岁程序员在网上读过我写的一篇关于首尔比赛的文章后,发邮件告诉我,她的右臂内侧纹有AlphaGo第37手的纹身,而她的左臂内侧则纹有李世石的第78手——围棋界已将这一步称为“神之一手”。

  第四局比赛结束后的几小时里,李世石与哈萨比斯坐在一起。这名曾经的围棋神童告诉李世石说,他理解他的压力,理解他的创造力和斗志。“我曾经也是一名棋手,”哈萨比斯说,“如果我的人生轨迹改变……我明白达到你那样的高度要做出多少努力,多少牺牲。”

  李世石回答说,与AlphaGo对弈重新燃起了他对围棋的热爱。就像樊麾经历的那样,AlphaGo也让他以不同的视角审视围棋。“我已经进步了,”李世石说,“它让我有了新想法。”从那之后,他从未输过。

  在这场比赛之前,哈萨比斯对全世界说,AlphaGo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引发了新一轮科学研究。在这轮研究里,机器将向人类指引下一场重大突破的方向。在没有证据支撑的当时,这番话显得有点空洞——不过是典型的科技噱头罢了。但现在情况变了。这台机器做出了与人类非常相似的举动,甚至超越了人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也让人类有所进步。是的。你可以将第37手视为机器超越人类创造者的预兆。但你也可以将其视为一颗种子:没有第37手,又怎会有第78手。

  来源:《连线》,编译:新浪科技 刘�h

2016年6月2日星期四

重塑社交电商 场景革命诞生新机会

  俗话说,新消费诞生新需求,新需求又引发新互联网模式爆发。日前,在京东和腾讯联姻两年后,京东微信手机QQ购物举办了两周年庆典。双方的主要高管纷纷到场,对媒体阐述了其在新消费时代下,过去两年所做的一些成绩和对未来的展望。

  数据显示,自2014年5月上线以来,京东微信、手机QQ购物累计吸引8亿600万人次参与互动;在2015年“11.11”当日京东新增下单用户中,来自京东微信购物和手机QQ购物的比例高达52%。这样的数据,显然超过了大部分观察人士的预期。

  两年时间,京东和腾讯的联手,让移动社交电商的理念真正从设想到落地。在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看来,京东微信手机QQ业务部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的购物体验所作出的努力,为电商行业创新所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此前京东刚刚发布2016年1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京东移动端的交易额增幅超过160%。而京东微信、手机QQ购物的成交金额,更是同比增长174%,显示了京东在社交购物领域的强大增长动能。

  京东的合作方腾讯掌门人马化腾也发来贺信表示腾讯通过与京东的战略合作,不仅扩充了实物电商领域的影响力,也为腾讯社交平台上的电商服务业务创造了更繁荣更完整的生态系统。马化腾的贺信从一个侧面肯定了电商平台对腾讯社交产品价值的重塑。

重塑社交电商 场景革命诞生新机会

  有人说京东和腾讯的合作重新引发了中国电商格局的大裂变。在笔者看来,电商格局巨变的背后本质是模式的裂变,而模式的变化最后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原本消费者就是消费者,而现在消费者成为了参与者和规则的制定者!在以往商户生产出来什么产品我们消费者就得买什么,而现在我们消费者需要什么,商家就要生产什么,这项变革看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很困难,这个变化需要社交网络和大数据的高速发达才有可能实现,而京东和腾讯的结合,利用覆盖面最广的手机QQ和微信平台,可以利用即时性的大数据,满足不断迸发的新消费需求。

  京东和腾讯联姻两周年的活动吸引了不少的目光,很多维度不少业内人士做了专业的解读,就此笔者说说自己的想法。

  社交之于电商 偏方还是良药

  社交电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业界已经谈了很多年,多年来关于社交和电商的关系以及二者的融合发展,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不过,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场景革命的深入人心,社交和电商的结合才真正产生1+1>2的可能,并且基于社交电商,又诞生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物流等新的机会。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社交之于电商是偏方还是良药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歇。持有偏方论的人认为社交之于电商只是补充,二者的结合更是碎片化和泛娱乐时代的“非刚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营销运营的创意化,产品形态的多元化。社交的理念引入,让移动电商有了更多的新玩法和新思路,并且广受年轻人喜欢,这种方式从侧面推动了电商移动化的进程。

  持有良药论的人则认为移动化是电商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社交又是中国互联网最主要的源动力,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社交带动电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的用户以自然状态分享购物信息到社交网络,引发自然、真实的互动,引起好友的点击、阅读、购买兴趣,从而产生口碑传播、产生流量、购买等结果,潜在消费者从社交网络中流转到电商。同时,面对品牌厂商在口碑推广精准度方面遇到的难题,京东微信手机QQ购物将自身的电商大数据和腾讯的社交数据做了更加深度的结合,实现了更加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提高营销触达精准度。社交之于电商,不管是对用户还是对企业,似乎都是一剂良药。

  当然在笔者看来,社交化是移动电商的偏方也是良药,在玩法上有创意,在结果上能促进电商增值,二者并不冲突,并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交电商除了增强用户粘度、升级用户价值、无缝连接人和商品的关系之外,还能天然地进行渠道下沉。电商渠道要下沉到低线区域困难非常多,此前十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很好的落地,整个行业都鲜有成功的案例,导致到了今天,电子商务如此发达,但很多低线市场仍然没有普及。而数据显示,手机QQ三四线城市用户占比69%,京东现在和手机QQ、微信两大导流、社交、场景平台无缝对接,又整合了自身已覆盖七大区域的分公司和京东派、京东帮、农村推广员、区域市场活动、行销资源,无疑将加速其在低线城市的覆盖速度,进一步帮助品牌商提升、拓展渠道覆盖面.

  社交电商历史性大数据 升级即时性大数据

  时至今日,大数据对中国互联网、中国电商产业的价值已经被整个行业所认可。然而过去我们所提及的社交电商大数据,更多的时候是“历史大数据”,也就是说我们的服务提供方根据用户过往的购买和行为记录以及社交习惯,给用户推送相关联的产品或者服务,从而让用户参与到社交生态体系的建设中来。

  到了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新消费需求时代的来临,中国电商产业更需要“即时性大数据”。微信、手机QQ购物基于熟人关系链,好友间相近的喜好,好友间的信赖感,以及购物信息随时传播的便捷操作,都令购物推广更加“实时”。这个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即时性大数据,尤其是遇到618、双11等节假日,京东平台上每天产生的即时性大数据可能在亿级别。这种即时性大数据对整个行业来说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和利用价值,如果未来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可以指导制造生产和区域经济转型。

  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大数据”,京腾(京东和腾讯)拥有的“即时大数据”更有价值,更能适配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电商行业。俗话说,大数据蕴含大机会,传统电商大数据积累一个成交数据的时间非常漫长,这个过程中行业的变化和数据的变化,会让我们通过大数据给用户服务的效果遭到很大的挑战,而在即时大数据思路指导下,京腾利用先进的平台技术和社交体系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根据无数个即时性的大数据,更领先的获取用户的需求,从而实时推出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京东618当天,有多少用户是在上班挤公交的路上完成购物,有多少用户是通过微信好友分享链接完成的购物,有多少用户是通过餐厅商户提供的wifi完成的购物,有多少用户在挑选、购物的工程中浏览了朋友圈何种信息….等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技术,进行网状筛选和罗列,乃至后续的推送和互动。这种京东电商+腾讯社交的及时性的数据对于商家来说,可以帮助商家提升营销活动的精准化和转化率,在活动中找到给精准的目标用户。比如什么时候上架什么产品,比如在不同的场景给用户推荐不同的产品以及服务,使选品更高效,帮助商家小投入大回报。

  重塑社交电商 场景革命诞生新机会

  在我看来,今天是场景革命深入影响每一个行业的时代。不管是电商、加工制造厂还是其他企业也好,都必须立足场景、立足用户需求,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才能真正意义上取得未来的先机。

  到了今天,以手机QQ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入口,几乎涵盖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所有的场景。无论是逛街购物还是工作学习,无论是餐饮娱乐还是交通出行,手机QQ和微信的覆盖几乎没有死角。在场景革命的新价值驱动下,京东微信、手机QQ购物集社交、支付、电商平台等功能于一身,当用户产生购买动机的时候无需跳转即可在社交应用中直接下单自己喜欢的商品,并且采用自带的支付功能,轻松完成交易全过程,实现从社交到购物的完美闭环。而微信、手机QQ的好友关系,朋友圈/QQ空间、微信群/QQ群的信息扩散,更带动了购物平台的新用户快速获取。这种全方面场景覆盖的平台,将会诞生全新的机会。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