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7日星期日

恢复删除文件的方法

  在我们平常使用电子设备时,总时不时地手贱误删文件或者电脑借给别人用了别人却把你的东西删了而且还“体贴地”清空了回收站,这时我们就想要恢复文件,现在给你一颗后悔药,让你找回错删文件。

  PC错删文件恢复

  加入在PC上误删文件还清空了回收站,且没有备份,可以这样做。快捷键“Win+R",打开Windows的运行命令窗口,输入“regedit”进入注册表中,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DeskTop\NameSpace\",在右边空白处单击右键,新建“项”,并重命名为“{645FFO40-5081-101B-9F08-00AA002F954E},接着点击新建的项,右边会出现默认等显示,右键点击“默认”,选择修改,将数值名称设置为“回收站”,重启电脑,接着回收站中的文件就回来了。

  安卓错删照片恢复

  以下以三星测试,理论支持以安卓为系统的所有手机,不过前提得ROOT。当发现照片误删,最好立即停止拍照及向手机保存图片,因为任何新的动作都可能时数据被覆盖,导致永久消失。若照片储存在存储卡上,建议取出并用读卡器连接到电脑,用“FinalDate"这个数据恢复软件进行扫描恢复。若是新款的安卓,一般照片储存在内置储存空间中,那么需要安装“Diskdigger 专业版”,且获得手机的Root权限,恢复的文件格式选择JPG,等完成扫描出现提示,接着就可以逐一预览照片并保存回本地了。

  iOS错删照片恢复

  如果你是个土豪,已经用上了iPhone6,或者系统已经升级到了iOS8,那么可以点击“图片”,然后找到“相簿”,就会看到“最近删除”这一分类,恢复即可。假如找不到,那只能连接电脑,用“Wondershare Dr.Fone for iOS”这款苹果专用恢复软件了,在软件界面选择左侧的哪一个选项后,点击下方“Start Scan”就可以开始恢复了。在此之前最好把手机后台全部清除,不然有可能会影响到文件恢复效果,软件的使用码可以在网上找到。

  Word文档丢失找回

  当遇到突然停电,电脑的文档还没有保存,如此欲哭无泪的事情怎么可以发生?其实系统在突然死机或者断电的时候,会将来不及保存的文档暂时放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Word"当中,(其中Administrator是指你的用户名),你只要将那些扩展名为.asd的文件用Word逐一打开,就能够找到刚才辛苦写的文档了。同时给你一个建议,就是将Word文档的自动保存时间缩短,“Word选项”,将“保存自动回复信息时间间隔”改为两分钟或者自己决定,这样丢失再多数据也不过是两分钟内所做的,能够将损失降到最小。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2015年6月5日星期五

企业如何做好数据保护

  最近一段时间, 接二连三出现安全和运维事故, 先是支付宝服务因线路被挖,局部服务中断; 接着是携程整站被删,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到目前为止,携程用了10多个小时全部恢复过来。其间,各种消息满天飞,有在讨论为何没有备份,有在讨论双活为何没生效,有在讨论系统被黑,有在讨论内部员工干的,也有说是出打bug了,发布的东西立即被删,最后被官方确定为员工误操作引起等。历史以来的事故背后,总会有一连串的故事, 但归根结底,还是那些烂熟于胸的分类:硬件故障,人为破坏,误操作,软件设计缺陷等。我还是引用微信上说的话,安全是细活,但做得再细,再强大的团队也是无法规避问题的出现。但,如何规避呢?

  其实,万变不离其中,任何复杂的问题,无论是内是外,是因漏洞被入侵还是流程机制缺陷,是硬件还是软件,除了必备的基本防御和安全控制流程外,最后到数据保护这里,都可以简单化处理,做好最简单,最容易实施的事情:做好有效备份措施,守好安全最后一道防线!只是,这个最后一道防线,不是一般的企业能真正落实做好的 ,不少企业的负责人和中高层执行团队的意识上其实还没跟上来,所以才导致小概率事情发生。一般来说,对业务的保护,要有防线层次,实施分级的策略来实施 ,我们来仔细看看。

  手动实施,基础入门措施,没做的,赶紧做起来

  在线类业务/核心业务,特别对于依赖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企业来说,是企业重中之中,应当作为第1优先级来保护。首当其冲,是对其核心数据库进行主从部署,如果有银子,另外这些节点应当都具备一定的节点容错能力,也就是说Raid这些技术上去。但主从的问题,实际上,不少企业没有做从啊,好可怕的。这里如果做了,+1分。做了从以后,还要在本地备份,对如果有备份意识的,其实已经做了。但是否就足够了呢? NO,本机备份只是很简单的方案,理论上,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基本一样,一样被删,硬件故障一样没用。这时候,就需要手动复制一份到其他地方去,进行异地备份。这里做了,再+1分,遗憾的是更少的企业会做这个。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对核心数据库进行备份的方案,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基础,数据小,业务简单也不是难事,写几个脚本就可以了。一旦当数据和业务规模发展起来后,数据量,业务种类,节点数目,版本迭代,研发流程等都会全面影响数据管理策略。遗憾的是,从目前了解的信息看,不少企业的负责人或执行团队,并没有与业务一起进步,忽略了数据连续性的价值,才导致看起来很低概率发生,最后变成了下一携程。

  总体来说,手动方案靠1个有态度,且敬业的团队,否则,这个方案出问题的可能性很大

  全程自动化,系统化,数据大、业务多、团队大的场景,更鼓励用此方案

  我们简单想象一样,数十TB级数据,100个节点,10台DB,30个业务,加上互联网敏捷式的按天,按周的迭代,互联网企业运维团队常用的备份小技巧,主从,手动,本地,异地,手动归档等会变成麻烦起来了: 忘记做备份, 空间满备份失败,找不到备份版本, 备份慢,传输异常中断,恢复慢,换人了,甚至备份了,也不敢用来恢复,……你说有啥用呢。

  实际场景会更复杂,在线系统,内部研发系统,关键业务支撑系统等,加上团队规模一大,基本上这块事情就变复杂了。

  对此,比较好的方案就是系统梳理业务类型,数据类型(DB,图片,视频,文档,代码),是抓取的,还是编辑产生的,内部,外部,需要保护的策路,包括频率,以及数据保留的历史周期,选择好容错能力的存储设施,业务数据的敏感程度等,抽象几种行为的结果,统一对数据,应用代码进行本地和异地备份,对比较历史的数据直接归档到离线位置。同时考虑在出现紧急问题后,最好能够快速对核心系统恢复,甚至瞬间对部分核心环节的文件,数据库单表进行恢复。结合自动化逻辑,不管规模有多大,按内外,按业务,按部门等视图,集中在一个系统管理起来,一个系统全局掌握企业的核心业务分布,数据保护状态;当出现这类紧急情况后,通过自动化系统,只需要在数十分钟,有序就恢复了;一切尽在掌握。你说,这样该有多好啊?当然实际携程的网络结构会更复杂,对全网实施,需要比较长时间梳理和设计,如5.28这种全网出问题后,恢复的时间会略长。

  自动化方案就比较多,做数据管理和保护的IT公司不下500家,像IBM、HP、Dell、EMC、赛门铁克、康沃、飞康、爱恩铁山、CA、carbonite这些老牌的上市公司,由于历史传统IT基因,这类对互联网类型基本难适应,互联网类公司一般也不原意用;还有很多新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如Datto、code42、durva、Rubrik等企业。深圳的一家企业,多备份,算是后起之秀,互联网化的产品,全新混合云自动备份保护路线,一站式支持各型主流DB系统,OS,各型类型数据集中管理保护。无论在线,还是内部系统,文件和数量多大,可以对IT运维团队非常友好,一个面板集中管理起来,更适合携程这种现象的治理。

  那,已经做了,如何?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同1个磁盘,同1个节点,同1个机房,同一个人维护,统一钟存储设备等都是鸡蛋放在篮子的表现,对于重要的数据,这不是良策。不少情况出问题,都由这几类原因发生。因此

  无论如何,一个健壮的数据保护系统,必须要有能力规避掉。多点存储,异地,交叉检查,还是要结合用上的。

  我经常听到不少同学提到,我们是用的云,我们是用的这家云,很牛的云,很多案例,但又能怎么样呢?云不是万能的,都是人写代码,加上机器垒起来的,是人就会犯错误,硬件不例外,数据中心也不例外,微软发生过,AWS也发生过。对于云磁盘本身的快照也只能做到整体恢复,存储重点也是解决硬件故障。出问题的恢复动作其实满大的,数据越大,越不容易可控 , 对于可靠的备份机制来说,细粒度备份和恢复时必要的,备份的场景和恢复的需求太多, 云平台强项是虚拟化计算和存储。这就是为什么云平台包括AWS,阿里云等都有备份保护类的服务。

  从另外1个角度看,一个平台依然存在一个篮子问题,所以我们鼓励企业在做数据备份的时候,进行交叉部署,交叉备份管理,特别对于关键的业务系统和重要数据,尤其要注意,尤其是在关键发展阶段的企业,即将要上市的企业啊,特别要注意的。

  目前此环节,市面上传统的IT企业推出的硬件方案,比较难做到这点,一般都需要采购一批硬件进行部署,实施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面向云的方案是比较适应这类场景,国外有些企业比如Datto,Rubrik等都是基于云和本地混合保护方案 ; 而在国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异构,异地,异云的交叉组合。

  有心无力怎么办

  当然,也有超强备份保护数据意识的企业执行团队,问题在于数据一大,预算就马上爬升, 这样的情况,有心无力,那怎么办呢? 其实还有第2个方案,就是基于混合云的技术。基于云的技术一次投入超低,几千块就起飞了,成本随企业的发展,其实都已经摊薄,这样天然就是异地的方案,如果说你担心安全,其实也没必要,数据加密上去,退一万步讲,云平台被入侵了也不担心,其实国内主流的云平台都是一线企业,舍他选谁?安全是他们生命,比任何一个企业都在乎;如果这样你还不放心,你说你数据比银行要求还机密,这样一些相对历史或边缘的数据,可以选择加密上云。当然,只有云还不能解决快速恢复的问题,特别对于数据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时候,就要用本地和云混合的方案来解决。本地用一般的NAS,服务器,或再数据上到10TB级,专业点用SAN,当出现问题后,可以并行从本地往各个节点,系统进行同步恢复。类似携程这种情况,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也就OK了,至少对于关键几个业务系统。随后周边一些业务在主系统恢复的时候,逐步按批次恢复。基本也就在1-2个小时就全网恢复了。万一本地的备份系统也被干掉了,那还可以从云端以数Gb级的速度做灾难恢复。国内了解到有一些创新型企业都在做此类事情,提供自动化,基于混合云,集中管理的方案,无论多复杂的业务结构,都可以清晰梳理,并有序管理起来,有效规避人为,自然,系统因素。

  最后,如何整起?

  当然,你说你是很牛的企业,人多,钱多,愿意投入数十人的IT运维工具开发团队,花几十到百万,开发一套系统自动化做这些事情。但是,你愿意不,你能做到不?只有不到1/1000的企业会这样投入做。当然,你说可以结合开源的工具来做,包括文件同步,数据库导出工具,甚至二机制日志,也不是不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数据量,业务量,网络结构复杂后,这些都会变成问题 ;逐渐你的企业会变成依赖一个不愿意反复做类似事情的团队,而不是一套针对性的系统来解决问题 .

  所以,本文的最后的观点是:以小投入换基业常青!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服务去干吧!互联网的问题,用互联网的工具来解决!

  来源:投稿,作者:多备份CTO陈元强

2015年6月4日星期四

互联网思维的四大构成要件

  最近流行一个段子:放高利贷改叫P2P,乞讨的改叫众筹,算命的改叫分析师,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改为可穿戴设备,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看场子收保护费的改叫平台战略,搅局的改叫颠覆式创新,借钱给不靠谱的朋友叫风险投资。

  这一方面体现出现在互联网的概念是多么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又告诫我们得擦亮双眼,不能人云亦云。就拿“互联网思维”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词儿,各种案例各种总结满天飞,但凡你的创意不加上点互联网思维,都不好意思跟人家张嘴。

  那么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一石二鸟,有人说用户体验,有人说先免费后收费,还有人说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其实大家说的都对,但又都不全面。

  从我对互联网的理解来说,“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现在才有,只是搭上了互联网这个顺风车,走得更快一步而已。互联网讲究的是自由、免费和分享,而“互联网思维”中重要部分就是免费,所以二者是有共通点的,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口碑传播,就让二者产生了交集。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营销手段,我给它的定义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免费或让利方式吸引受众参与,从而满足主体与客体的不同需求,这样的手段或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

  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缺一不可。

  1、主体需求;2、客体需求;3、两种需求并非对等;4、主体需求一方有优势资源。

  主体需求就是活动的发起者,作为主动策划或实施的一方需求。客体需求就是活动的参与者的需求;两种需求并非对等,指的是两者并非互补关系,比如我是卖裤子的,你恰恰需要一条裤子,这就是对等关系;主体需求一方有优势资源,这里的优势资源是稀缺的、独家的,至少在某一个阶段内是不可复制的。

  下面我会用五个案例来说明这四个构成要件。

  案例一:如果解决美国红鲤鱼成灾问题?

  今天央视发消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引进亚洲鲤鱼,没想到,亚洲鲤迅速生长,个头硕大,泛滥成灾!6年前,美国开始大规模捕杀亚洲鲤鱼,甚至工程兵也开始研究对策,美国多部门还大力宣传倡导美国人努力吃亚洲鲤鱼,但收效甚微……

  有朋友出了主意:出档美食节目,比如糖醋鲤鱼的做法啦,红烧鲤鱼的做法啦;顾(雇)俩医学专家讲解一下鲤鱼的营养价值;找个卖药的,告诉他鲤鱼便宜了,做原料利润大……不到半年准脱销。这是互联网思维吗?其实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美国取消对中国人的签证。

  分析:这个事件中,美国解决鲤鱼成灾是主体需求,中国人(一部分)对美国趋之若鹜是客体需求,两个需求并不是对等的,而美国的优势资源就是对中国人有强烈吸引力。一旦取消签订限制,大量中国人进入美国,这么多鲤鱼自然成了盘中餐,问题就解决了。

  当然,以上情况只是假设,只讲案例,别跟我扯国际关系。

  案例二:富豪的安全用WIFI解决

  相信这个故事也在微博和朋友圈传滥了。

  一个富豪家白天没人,怕小偷光顾,于是就把WIFI的密码取消。这样每天都有不少蹭网的人呆在楼下,小偷自然也就远离了。

  分析:富豪家的安全是主体需求,免费上网是游客或邻居的客体需求,两者并不是对等关系。富豪的WIFI设备就是他的优势资源,而且白天是完全闲置。他只是取消了WIFI密码,就有效解决了安全问题,节省了一笔安保费用。

  案例三:关于卖裤子送寻呼机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点长。

  老A所在的小城市有两家传呼台,正在竞争着传呼通讯的入网业务。

  老A有家不大的商铺,是卖裤子的。他找到其中一家传呼台的负责人洽谈合作:“我可以帮你找到至少3000个人入网你的传呼业务,你只需要将他们第一年缴纳的360元传呼费分200元的佣金给我就行了,后面不管他们用多少年,收的费用全归你,如果可以的话,我就不找你的竞争对手了。”

  传呼台的负责人立马答应了他。

  当时,市面上每台传呼机销售800多块,其实避开所有环节,直接找厂家拿货的话,非常便宜。他找了几个厂家,最后以180元/台的价钱跟一个厂家达成了合作,订购了3000 台,并且跟厂家这样洽谈: “你派人把传呼机送到我的店面,我保证在15 天内就把这批传呼机销售完,你派去的人我发工资,传呼机卖完之后,我给你结账, 如果没有卖完,15天一到,我依然照单全收。”

  这样,没有花一分钱搞到了3000 台传呼机。

  最后就开始卖裤子了,他在店前拉起了大横幅:买50元的高档男裤,送价值860元的传呼机一台。

  这个广告第一天引来了第一批将信将疑的顾客,当顾客真的得到传呼机后,传播的轰动效应出现了,从早到晚排队抢购,不到半个月,3000 台传呼机都被一抢而空,后来陆续订购。  拥有了传呼机的人,第一件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到老A指定的传呼台入网,钱自然而然就赚到了。

  我们来算一下最终的收益,传呼台给他200元的佣金,除去每台传呼机180元的成本,还能赚20元,然后裤子18元的进货价,卖50元,可以净赚32元,两个利润加在一起就是52元。 3000条裤子卖了15万。

  分析:老A的主体需求是卖掉裤子挣钱,顾客的客体需求是白得一部寻呼机,两个需求并不对等。老A的优势资源是他经过闪展腾挪提前预判,拿到了免费的寻呼机和20元每机的收入。有这样的资源整合能力,卖啥都不是问题。

  案例四:小米公司高歌猛进

  这两天小米的雷总有点郁闷,又被360的周总说事儿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小米公司的高歌猛进。上市仅四年,小米市值已超过45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小米的故事也一直被互联网研究者津津乐道。回顾小米发展,最初其实是从研发MIUI系统入手,圈定了铁杆粉丝,然后发布手机等一系列硬件及周边产品,最终成为今天的模样。

  分析:小米的主体需求是卖硬件及软件服务挣钱,粉丝的客体需求是从最初的MIUI系统到后来的购机F码,以及一款高性价比的设备,两者的需求是不对等的。小米的优势资源是对用户体验的不断升级,系统的不断优化,以高粘性来锁定用户。

  案例五:360周总的生意经

  说完小米,再来说说360的周鸿�.周总本是搞搜索起家,后来把3721卖给了雅虎。难怪有人说,当初如果他坚持做下来,哪有今天的百度?不过周总也并不后悔,因为他现在又回到了搜索领域,并且有了一席之地。回顾360的发展,能够看出清晰走势,先做免费杀毒驻留PC右下角,引发3Q大战,后推出手机助手、浏览器等,占据手机和PC桌面,最后在浏览器中加入360搜索,完成至关重要一步。

  分析:360的主体需求是用搜索去挣钱,网民的客体需求是免费使用杀毒软件,两并需求并非对等。360的优势资源就是他们的技术以及一点点渗透的手段。现在回过头来看360的发展,不得不佩服周总的战略眼光。

  买五赠一:不是案例的案例,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误区”

  以上讲了四个案例,都是说的互联网思维。而下面这个,是被很多人误认为是的案例,有必要做一个澄清。

  最近人们都在讲“西瓜带勺卖”的故事。很多超市或水果店都会卖切开的半个西瓜,一旦过夜就卖不出去了。有人想了一招儿,在保鲜膜下加了一把勺子,这样销量大涨。很多人说这是互联网思维,其实不算,只是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罢了,让学校、景区、车站周边的人揭开薄膜就可以崴着吃。

  分析:超市的主体需求是卖瓜,顾客的客体需求是买瓜,二者是对等关系,所以算不上互联网思维。另外超市的优势资源就是多配了一把勺子,这太容易被复制了,所以竞争力会迅速下降。

  综上所述,互联网思维必须具备主体需求、客体需求,两需求不对等,主体需求一方有优势资源这四个要件。其中资源优势可以是自身闲置的,可以是整合来的,也可以是自己生产的,甚至还可以是购买的,但一定是不可复制或很难复制的甚至别人不屑于复制的。

  来源:胡二刀投稿,原文链接

2015年6月3日星期三

删除任务栏右下角Windows 10推送更新图标

  最近一段时间,微软向全球的Windows 7/8用户推送了Windows 10免费升级的提示,用户电脑的任务栏右下角会出现一个提示图标,点击后会出现Windows 10免费升级版的相关介绍信息,用户在预订这一版本后,仍然需要等待通知,等Windows 10正式发布就可以下载3GB大小的安装包,安装后就可以平滑升级到Windows 10版本。

  微软在6月1日宣布,将于7月29日在全球190个国家地区推送平板电脑与PC的Windows 10免费升级,而手机版的Windows 10 Mobile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向手机用户推送。若用户并非使用Win 7或Win 8系统,则需要付费购买。

  不过这个图标会“常驻”任务栏右下角,且无法关闭、删除或隐藏,另很多人感到不爽。下面我就介绍一个方法,用来关闭删除这个任务栏右下角的推送图标。

  打开控制面板,在“程序-卸载程序-查看已安装的更新”里面,找到“用于 Microsoft Windows 的安全更新(KB3035583)”,双击将其卸载,然后重启电脑,之后任务栏右下角的该图标就不见了。

删除任务栏右下角Windows 10推送更新图标

  如果下次Windows再提示安装这个KB3035583补丁,不必再安装,不选中将其忽略即可。

2015年6月2日星期二

阿里欲瓜分网络文学蛋糕还来得及吗?

  之所以关注网络文学这个领域,缘自于个人在一年多以前“客串”过几个月的网络写手(好歹也是写过数十万字,领过大纵横稿费的选手啊),所以对网络文学这一块一直保持着比较高度的注意力。

  在2015年5月26日,阿里文学召开了2015年战略发布会,宣布将以移动阅读为突破口,开始布局网络文学市场。并且还拉上了几个小伙伴,小伙伴的成员如下:新浪阅读,塔读文学以及长江传媒。可谓是声势浩大!

  并且,根据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发言可以看出,大概“终极目标”是:联合文学IP产业链上的各个小伙伴,一起朝将文学IP向多元化版权衍生和变现发展的方向努力。

  等等!这话怎么听着这么熟悉呢?这不就是网络文学界“枭雄”吴文辉主张的围绕网络文学的“泛娱乐”概念吗?

  不错,这正是“泛娱乐”的节奏。网络文学是一个蛋糕,而且是一个巨大的蛋糕。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学已经不单单只是网络文学这个小圈子了,它将衍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带动的是一整个网络文学IP的产业链,包括了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动漫、影视、游戏等多个领域。这是一个巨大产业利益链,一个巨大的商业蛋糕!

  在如此巨大的网络文学市场之前,阿里想要分上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实属正常之举。

  “刀叉”准备好了,蛋糕呢?

  说道早期的网络文学,龙的天空、榕树下、天涯文学版块以及幻剑书盟等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其作用不可谓不小,甚至不少70后、80后都是跟随他们一起成长起来的。那时候的网络文学很纯,很天真,远不能成为“蛋糕”之说。

  再往后就是老一代的小说网站、平台渐渐落幕,新的平台渐渐涌现,它们正式开启了网络文学的产业之门,虽然其产生的商业价值跟其他产业相比是那么的不显眼,但好歹“蛋糕”是做出来了,能吃两口的蛋糕也是快蛋糕啊!这个年代,是网络小说站、网络小说平台乱战的年代,其中又以起点、纵横以及17K等为佼佼者。

  我们得始终相信一句话:有BAT的地方,就有“硝烟”;有BAT的地方,就没有了“硝烟”。

  看起来很矛盾,其实不矛盾。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BAT就如在玩拼图,拼好了一块,总是要拼下一块的,况且,当“蛋糕”变的足够大了,那么这一块拼图就是时候该“拼”了。

  所以,当BAT插手了这一领域,“硝烟”必定燃起,当然,当他们下定决心玩大的时候,“硝烟”也必定随之而去。没办法,有钱就是任性!

  所以,网络文学真正进入整合时期,是百度开始插手这一领域的时候,也就是2013年7月的时候。百度以1.915亿元的价格从完美世界的手中接手了纵横中文网。当然,随后买下的可不止是纵横中文网。BAT做事一向就是,要么不玩,要么就玩大的。所以,随之,百度又收购了多酷文学、91熊猫看书。直到2014年11月,百度终于完成了网络文学资源的整合,正式成立了百度文学。

  百度先下手为强,腾讯当然也不甘落后。其实说起来,腾讯应该是走在百度之前的,只不过它开始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

  2013年5月,腾讯上线了创世中文网,而领头的正是盛大文学中起点中文网的创始人团队。于是,有着腾讯的支持,短短时间内创世中文网迅速崛起,成为了网络文学界的一流平台。随后,腾讯也进入了资源整合阶段,并于2013年9月成了腾讯文学,旗下整合了包括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以及QQ阅读等资源。

  这远没有结束,2015年1月,盛大文学旗下多个核心公司转移至腾讯名下,腾讯终归走上了“征战兼并”之路。盛大文学与腾讯文学合并,成立了阅文集团。一个新的文学帝国出现了,它统治了网络文学的半壁江山!

  时隔4个月,“三人麻将”中的最后一位选手终于按捺不住了,阿里捉急了:再不出牌,其他两人就“胡”了。

  阿里的优势在哪里?

  拼谁的小伙伴多?阅文集团中有网络文学界的泰山北斗——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湘潇书院、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华文天下等等,好吧,不说了,还有好多说不完,简直能成立一个军队了,“文学帝国”的称号可不是白给的。退而求其次,咱跟百度比吧。乍一看,百度的小伙伴也不少啊,小说站中能排前五甲的纵横中文网、多酷文学、91熊猫看书以及百度书城。是的,这方面,阿里就目前来说是没有优势的。

  阿里说:我专注于移动互联网领域。谁不玩移动互联网啊,要不百度收购91熊猫看书干嘛,腾讯的QQ阅读也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耕耘多年的了。同样,在这一概念上,阿里同样没有优势。

  再说到围绕网络文学,建立一个产业链生态。阿里是有这个想法,但百度、腾讯已经着手实施了。百度依赖其百度平台资源,包括百度视频、百度搜索、百度客户端、爱奇艺、PPS、贴吧、hao123、91手机助手以及百度移动游戏等,全面建立包括动漫、游戏、影视以及周边产品等增值业务在内的文学产业生态链。腾讯就更不用说了,吴文辉一直强调围绕网络文学,建立“泛娱乐”体系,大概就这个意思了,所以它们在这一方面走得更远。所以,虽然阿里手中资源也不少,但仅从这个方面来讲,他已经落后不少了。

  至于其他方面,我们就不一一进行对比了。从总体上来看,阿里在网络文学市场这一块是处于比较弱势地位的。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需要清楚的几个事实是:网络文学领域的兼并还没有彻底结束;阿里财大气粗,气粗到百度腾讯不能比的地步,说白了就是可以任性;在相关资源整合上,其优势同样不会弱于百度、腾讯。

  但不管怎么说,在网络文学的领域上,目前的阿里虽然算不上是一只虎,但至少也是一头狼。我甚至可以想象如今的现状:阅文这只虎,还有百度文学、阿里文学两头狼各站一边,中间围绕着一群绵羊(其他一些网络文学平台),狼目四顾,虎视眈眈!

  之前我说过一句话:有BAT的地方,就有“硝烟”;有BAT的地方,就没有了“硝烟”。其实还有一句话我忘了说:没有了“硝烟”之后,燃起的却是熊熊战火!

  在未来,网络文学市场必定是进一步整合的状态:羊,终究难以在狼虎之中存活。最后,说到阿里欲瓜分网络文学这块蛋糕,我个人观点是:虽迟觉,但未晚。但至于他能从中分得多大一块蛋糕,这就需要看其手段了。

  对于阿里文学,我拭目,我期待!

  来源:博客虫投稿,作者公众微信号:博客虫(ID:blogchong) 关注前沿IT技术,最新最热IT时讯,分享工作经验吐槽!

2015年6月1日星期一

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人尖叫

  没有内容的营销就是放空枪,一声巨响,毫无营养却镇伤内脏。是的,就是一坨干巴巴的硬广,毫无技术含量,劳民伤财,损兵折将。

  靠吆喝声吸引过来的顾客,大多是一次性顾客,不是贪便宜就是贪便宜。而靠内容吸引过来的顾客,大多是对你有些感情的,或者是将会对你产生感情的。

  我们都希望做出一些经典的内容,让顾客吃了之后就像吃了撒尿牛丸一样翩翩起舞,欲仙欲死,然后死心塌地消费你,念念不舍地记住你,甚至,骚里骚气地爱上你。

  可现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苦逼了一番,最后终于证明了自己是个傻逼,做出来的内容不是被人嘲笑就是被人鄙视。更惨的是,嘲笑和鄙视你的人就那么几个,还是你认识的亲朋好友,因为你的内容没有多少人看到。

  看着自己被自己这么蹂躏,心里是不是像打翻了一桶冰水,拔凉拔凉的?受伤的时候,不要用心灵鸡汤麻醉自己,也不要用二锅头自欺欺人,你要做的,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愉快地提升自己。

  为什么你熬了好多个通宵做出来的内容却付诸流水?为什么你做内容的时候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看结果的时候却像哭丧一样烦闷?为什么你每次都以为别人会赞一万次,结果连鸟都懒得拉屎?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同一个答案:你的内容不能让人尖叫。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人尖叫呢?个人认为,无论是一篇文章、一段视频还是一张图片,要让人尖叫,都需要具备以下属性:

  大前提:搞清楚你想让谁尖叫

  这是你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试图然所有人尖叫是很傻很天真的,每种内容都有它的特定受众,就像你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满足所有人。

  所有,第一件事是确定你的受众是谁。除了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人通常在想什么,痛点和痒点在哪里,你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怎么解决他们的痛和痒。是的,一个人通常都是浑身痛痒,需求一大堆,你要考虑的是你可以满足他们的哪一部分需求,而不要试图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

  在充分了解了你的受众之后,你才能开始考虑什么样的内容能够让他们张嘴尖叫,否则就是你张嘴哀嚎。

  圈定了一群人,并且摸清楚他们的脾气之后,怎么用内容让他们尖叫?个人认为,让人尖叫的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属性:

  有创造性

  经典的内容我们都很认可,很愿意分享给别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流传很广,大家都在看。这种内容通常都被模仿改编烂了,万变不离其中,谈不上什么创意。我们看到这种内容的时候,通常的反应都是“嗯,很有道理”,但是不会尖叫。

  人只会认可已经知道的东西,不会对他们尖叫。但是那些新奇的东西,却可以让人尖叫。创造性代表了稀缺,代表了新奇,会给人一种“哇,第一次见”的感觉。尖叫通常是装不出来的,只要你的内容让人意想不到,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叫起来。

  怎么才能让内容有创造性呢?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需要天赋的。其实也没那么玄乎,很多东西都是技巧性的。就像前面在《怎么让更多的人点开你的微信内容》一文提到的,除了要了解你的用户需要什么,还要弄清楚在你的领域内,已经存在哪些内容。那些已经存在的内容,大家都已经见过了,就不会对你拿过来的东西尖叫了。

  对于某样东西,用户的需求是不会变的,而且通常就那么几种。比如对于牛奶这种产品,大家的需求就是营养美味、新鲜、无污染等等。对于无污染这个需求,可能很多人会给大家介绍奶牛的生长环境有多么天然纯净,但是也有人会讲述“一头奶牛的一生”,后者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可能会更大,而且内容方面也更有创造性。

  主题聚焦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那种东方一枪西放一炮的电影通常会让我们很迷糊,看到结尾时,我们最想问的问题通常就是:它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种电影一般被誉为烂片,因为它连最基本的 表达清晰都没有做到。它不是留给别人思考的空间,而是让别人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思考。

  所以,做内容的时候我们主张一次只讲一个故事,不要节外生枝。在主题唯一性的前提下,再通过多种方式去增强表达效果,当表达的效果被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可能让人尖叫。就像挖掘机技术,一直往一个方向深挖才有可能有井喷的效果,这铲一下那敲一下通常什么都捞不着。

  例如,一部讲述“大学生毕业头一年的辛酸”的微电影,所讲的故事是有一个主线的,所有场景都围绕这根主线上下浮动,比如吃饭、租房子、恋爱、过年回家这些场景,但是浮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如果某个场景占用的时间过长,超出浮动范围,就会分散主题的表达威力。整个看下来,感觉就像一个人说话没有重点一样,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形式简洁

  不要以为形式只是个形式,它还是蛮重要的。如果认为有了创意就可以不注重形式,就相当于一个人有了内涵就可以不注重形象一样。营销不是装深沉,所以,“看起来怎么样”还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看起来怎么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给会让人对你的内容有一定的辨识度,比如是否有创意、是否丰富、可读性等等。另一方面是内容把观众引进来的难易程度。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观众获取内容的大概意思的难易程度。一般人消化内容都是先获取大概的内容框架,看值不值得读。比如一篇文章,他可能先瞄一下开头几句和大小标题,如果觉得不值得读,就不会再深读了。如果文章的形式毫无层次感,都是一片文字,那就让人无从下眼了,这样的形式自然也会堵掉很多观众。这对于音频和视频内容来说更加敏感。

  要让内容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形式上就要做到简洁。简洁的形式可以让人一下子知道明白内容讲的是什么,值不值得看。简洁的内容通常没有多余的字眼来干扰视听,比如公众号中的逻辑思维、杜蕾斯就做到很厉害。

  总结一下

  要让人尖叫,首选了解你的人,然后用出其不意的创意来刺激他,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

  来源:张飒的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创业公司被抄袭后如何逆袭

  5月中,创业界内应该都有耳闻问卷网被京东抄袭的消息。为了维权,问卷网的产品经理在微博上向京东发起了控诉,但是京东调研以“行业共识”草草的解释了这件事。虽然问卷网后期还向京东递交了律师函,但是至此之后,并没有听到更多消息,是否起诉也不得而知。

  不过,这件不大不小的事,却引发了创业圈的一阵讨论,因为被抄袭,是每一个创业公司都可能遇到的情况。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公司被抄袭后,逐渐落寞的案例了。IE抄Netscape后,Netscape于2008年停止服务了。Office Word抄Lotus Word后,迅速形成行业垄断。因为抄袭而灭亡,导致了小微企业对巨头产生恐惧,这种恐惧,最明显的莫过于曾经游戏公司对腾讯的恐惧。

  但是巨头染指,创业者就只有死路一条?我看未必!

  虽然创业公司在资金,人才,经验和管理上,都难以与大公司匹敌,但是就算同质化竞争中,创业型公司还是可以凭借一些优势脱颖而出。

  第一:创意,努力玩出新花样

  创业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在产品被抄袭的时候,第一反应,就应该更加用心的打磨产品,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算小而美,也能在市场内屹立不倒。在文章开头的抄袭事件中,问卷网就偏向这样的案例。在线调研是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问卷网一上线,就和开拓了新的运营模式,免费。这是当时所有的在线调研行业所不具备的特质。凭借这个优势,问卷网在调研这个小市场中,迅速获得了大量用户。同时,问卷网在产品的更新迭代上一直保持高速,其优良的用户体验,也是帮助其留住大量用户的法宝。最终上线不到2年时间,成为业内领袖。

  虽然相对于烧钱的立竿见影,靠产品和创意去获得用户的效果,明显不如意。不过,依靠创意和产品获得的用户是最忠实的。如果问卷网能够在未来静下心来打磨产品,加大力度提升用户体验,在未来的调研市场与巨头分庭抗礼的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

  第二:优质的服务,用超预期服务虏获用户

  中国消费者看中两点:便宜和服务好。在拼价格的过程中,巨头企业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服务,却需要用心。海底捞的服务,有口皆碑。海底捞并不是第一家做火锅的企业,它的服务也不是没有人模仿。但是为什么海底捞火锅品牌依然屹立不倒?

  因为,它的服务,永远超出你的预期!

  如果只是微笑,礼貌,折扣这种老三样都服务,再优质,也无法让客户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海底捞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火锅行业屹立不倒,离不开其超预期的用户服务。我曾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顾客在海底捞用餐后,询问服务生能否将桌上剩下的西瓜打包。服务生没有打包桌上的西瓜,而是将其倒垃圾桶后从后厨拿出一个完整的西瓜打包好,交给顾客带走。很显然,顾客被震惊到了,因为她原本只是想要几片吃剩的西瓜,但是海底捞却给了她一个西瓜。这种超预期的服务,让许多同行业者只能惊叹逆天,而抄袭者,也只能望其项背。

  第三:尝试颠覆和突破

  手机的抄袭事件并不少见,苹果和三星的抄袭战也打的惊天动地。,就市场占有率而言,三星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为25.8%,而苹果手机仅12.7%.巨头抄袭,并没有对苹果造成任何影响。苹果手机依然是公认世界上最好的手机。这一切,只因为苹果具有颠覆的精神。

  颠覆,是很难做到的。一个品牌必须有勇气去尝试,去创新,去试错,更重要的是有勇气去罔顾市场原有的规则。最具有代表性的颠覆者,就是乔布斯。乔布斯一直是个有颠覆精神的人,他不承认品牌公司现有的玩法,也不去顺应现有的产品功能,也从不循规蹈矩。相对于其他人,乔布斯是个纯粹的产品人,他只是在打造产品。他带领的苹果常,在新品中给人以惊喜,而相反三星已经因为新品没有惊喜,让人们失去期待,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这足以说明颠覆是非常重要的。私以为创业公司在面对巨头的抄袭和竞争,如何能做到时不时给用户以惊喜,是一家创业型公司是否能异军突起的重要标志。

  创业企业在被抄袭后,除了要积极的思考如何应对巨头的竞争外,其他方面完全不应该太过悲观。因为巨头的侵入,也未必就是坏事。如同文章最开始提到的京东抄袭问卷网,进军调研网站,侧面显示调研行业被京东看好。在线调研,相对于时下的o2o上门,b2c等模式而言,是比较冷门的行业。巨头的介入入也可以引发人们对该市场的重视,毕竟用户也需要被教育。或许巨头的介入可以帮助创业企业教育用户。所以,“抄袭”,不一定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就看创业企业如何去把握它。

  来源:chris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