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论微博营销的优势以及劣势

  随着互联网迅速崛起以及发展,互联网新型产业也在高速发展,微博的利用得到了数百家企业品牌的关注,微博成为企业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微博上组织宣传活动,发布促销信息。通过这些方法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有很大帮助。

  微博已经成功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逐渐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成为了网民关注身边焦点事件的工具,微博的使用率越来越大,不仅获得了数百家企业品牌的进驻,更加诱惑者无数的网名朋友,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在这种形势下,微博营销的优势以及劣势已经充分体现出来,具体指那些方面呢?

  微博营销的优势特点:

  1、操作简单,实用方便

  微博的应用非常简单,自身考虑到用户行为模式,一键转发、评论较为方便,并且每一条微博的内容都比较精炼,没有以往的长篇大论,对于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最适合不过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关注到焦点事件。不仅如此,微博开通的多种API能够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实现即时分享,用户可以通过手机、E-mail、Web等方式发布短消息,分享身边的事和物,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多媒体信息,审美阅读

  微博营销过程中注重创意,创意内容中往往需要利用都多媒体技术,而微博本身就借助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企业或者营销者可以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将产品进行描述,让创意更加生动,更加有内容,从而使潜在消费者更加容易接受信息,对于树立企业形象更加有力。不仅如此,丰富多彩的创意内容更加防止出现审美疲劳,利于用户阅读以及体验。

  3、用户群体广,更易传播

  微博用户本身在日益剧增,用户群体比较广泛,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的寻找到受众目标,针对性较强,能够精准到营销受众,通过对粉丝的积累,能够有效利用众多粉丝的关注进行病毒式传播,不断提高影响力。不仅如此,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名人明星之间同样能够进行合作,这样产生的效益更广,更为突出,会获得更多微博用户的关注以及更广泛的传播。微博的功能也较为强大,一键转发便能够实现分享。

  4、成本较低,效益高

  微博营销之所以得到数百家企业品牌的青睐,不仅是用户群体广,更加考虑到营销成本问题。微博营销注重线上活动策划,在这上面上相对而言,消耗的人力以及物力成本较小,正因为用户群体广泛,能够精确锁定受众目标,因此在营销过程中更加高效,收益上面自然较高。当然,成本高低,收益高低还需要考虑主题策划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需要慎重做出选择以及全面思考。

  微博营销的缺点体现:

  1、基础奠定较难

  微博营销需要考虑到自身企业是否得到更多人群的关注,产品促销中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够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想要获得更广的传播,人气是微博营销的基础,对于没有任何知名度和人气的企业来说,微博营销门槛相对较高,需要一步一步奠定基础,提高微博的关注度,即粉丝人数,获得更多的用户关注是前提。

  2、易被错过关注

  微博的用户之多,因此微博里新内容产生的速度太快,很容易立即被覆盖,这样会造成企业发布的信息,粉丝很容易错过关注,那就极大可能埋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即使在有创意的主题,也不会得到更多关注以及传播。

  3、无节操的复制

  目前微博营销已经不再是某些企业的主战场,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营销账号无节操的抄袭,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微博官方对此无动于衷,放任不管。长持以往下去,微博生态环境会恶化,会逐渐丧失用户对微博的信赖,逐渐被淘汰,因此还不如把这部分精力放在威信等其他更多的平台上,主要坚持做原创内容,一定会获得潜在用户的关注以及网友的支持。

  来源:投稿,作者:杨南强

2014年7月30日星期三

浅析智能硬件的内涵

  摘要:硬件智能化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发展方向。但当下的这些智能硬件大多不符合“智能”的概念,它们不能很好地提升用户对流量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智能硬件应具备的三要素及智能补给系统的概念,来浅析智能硬件的内涵。

  自乔布斯在2007年推出苹果手机,移动网络成为了最具前途的行业,以“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为催化剂,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诞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及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一系列无限发展之商机。但是时至今日,这一次的科技浪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有所减缓,在终端方面:三星的手机出货量已经下跌,苹果的手机“神圣光环”早已褪去;在网络方面:虽然世界各地的4G建设尚是如火如荼,然而整个运营模式还是3G时代的;互联网企业方面: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仍是过往的成功例子,新的增长点仍在摸索中。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瓶颈,许多企业都选择从终端着眼,投入资源开发各种的智能硬件。背后的整个逻辑是:既然单靠智能手机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4G、甚至5G时代的发展,那么就增加各种的载体来扩充基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硬件智能化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发展方向。但问题是,当下的这些智能硬件符合“智能”的概念吗?它们依靠什么来提升用户对流量的需求?

  从传统的家电企业、创业公司到互联网巨头,它们对智能硬件的理解几乎可以简化为:“硬件+芯片+大数据”。然而这只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任何具备这些要素的硬件都不一定能成为智能硬件。智能硬件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人们把某样事物变得比以往简单、方便。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满足基本的通信功能外,通过屏幕触摸技术提供操作简单的便携式操作体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上网体验)。正是基于这些技术,手机智能化有了可靠的技术路径,个人电脑的许多功能都能在手机上实现,于是,我们的电脑“手机化”了、上网的状态“移动化”了,再也不用忍受电脑体积所带来的携带不便,上网地点也变得灵活起来。

  对用户深层次的挖掘并提供解决方式,这是智能硬件的基本出发点,然而当今大部分的智能硬件只是解决了用户的部分需求,但是对用户深层次的需求还没涉及到。例如:关于健康、医疗方面的智能硬件一抓一大把,从可穿戴式设备、家庭电器到家具都有涉及,纵观大部分的产品,基本都是通过数据采集仪器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指标,并且反馈给人们。然而我们当初使用目的是什么,不正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吗?虽然接收一堆医学指标信息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但是这只是身体健康所需的其中一个步骤,人们更希望得到了是:这些设备采集数据后能进行分析,并且给出建议,要么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么提高运动的效果。

  更多的企业只是为了造概念,它们从普通的家电产品切入,往里面植入一个芯片,使其能联网、能用APP方式控制,就称之为智能家居。说白了,就是让产品拥有可以用手机远程遥控的功能。

  真正的智能硬件应该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即通过各类型传感器对外界进行信息的收集。其次是对信息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在所获取的信息基础上推导出对用户有意义的判断。最后,是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行动能力,能够替用户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行动。参考几个指标,暂时只有Google公司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符合。现阶段的智能硬件多是停留在满足第一个要素之上,只有部分能通过云计算或者人工智能等方式满足前两个要素。

  笔者听过一位互联网公司的高层对未来智能硬件的描述,在此与各位分享一下:他提到的是一个叫“智能补给系统”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有各种各样的物品需要重复购买,如生活用品、食品、衣服等等。在工业生产中,运用流程管理系统或者库存管理软件,企业能实现物料补充的自动化。在可遇见的将来,这种管理的方式将运用到个人或者家庭的物品管理中,把人们从这些重复性的常规劳动中解放出来。整个补给系统中,物理载体可以是一台冰箱(负责食品)、一个衣柜(负责衣服)或者是一个储物柜(负责日常用品),中枢神经则是类似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软件,并且通过网络获得该公司的云服务支持,供应方主要由各大的电商企业担当,连接方式线上是通过互联网、线下是通过快递。整个系统通过对存放在载体中的物品进行管理,设定补充临界线,分析用户的习惯从而在物品消耗殆尽前进行补充,用户只需安坐家中,日常的补充便可以交给系统了。

  根据现在的人工智能水平,智能硬件的智慧距离真正的智能仍有一段距离,在此之前,智能硬件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分析理解,从而知晓人们需要他们提供什么帮助,这样一来对于云计算、对于网络的需求是巨大的。有时候淘金的未必能赚到钱,但卖淘金设备的是稳赚的。

  来源:投稿,作者: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刘智亮,原文链接

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苹果回应获取用户信息:没有的事

  关于苹果公司是否获取iPhone用户的个人数据的问题,苹果公司于今日回应称中强调iOS系统中的诊断功能仅仅是向苹果发送有限的诊断数据,不会泄露或侵犯用户信息。

  苹果公司强调,iOS系统的“诊断功能”,作用是帮助企业IT部门、开发者和苹果维护部门检测故障;而该诊断功能不会传输用户的私人信息如通讯录或照片,仅仅是向苹果发送有限的诊断数据;同时,此功能需要在用户信任的电脑上进行,并且数据绝不会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被传输。

  苹果公司发来的声明原文如下:

  我们设计了iOS, 使其诊断功能不会侵犯用户隐私和安全,同时为企业IT部门、开发者及Apple提供解决技术问题所需的信息。用户必须先解锁其设备,并在其他电脑访问此有限的诊断数据之前同意信任该电脑。用户必须同意分享此信息,而且数据绝不会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被传输。

  正如我们曾经说过的,Apple从未与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府机构就任何产品或服务建立过所谓的后门。

  附:

  关于诊断功能,苹果公司曾与7月23日在其官网有一段英文解释(原文链接),对路透社报道的文章中提到的“研究人员乔纳森。扎德尔斯基(Jonathan Zdziarski)”所提出的三个“后门”做了说明:

  iOS通过以下诊断功能,来帮助企业IT部门、开发者和苹果员工解决问题。

  诊断功能需要用户解锁自己的设备,并同意信任一台电脑。iOS设备和已获取信任的电脑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会进行加密,不会被苹果公司共享。这些服务可以在已经启用iTunes Wi-Fi无线同步的电脑上使用。

  1、com.apple.mobile.pcapd

  这是支持被iOS所信赖的电脑故障诊断而将数据保留的服务。这项服务是为企业VPN连接以及设备上应用软件在使用时发生故障起诊断作用而设计的。你可以在开发者页面developer.apple.com/library/ios/qa/qa117 上找到更多它的相关说明。

  2、com.apple.mobile.file_relay

  这项服务是独立于用户生成的备份,不会访问用户设备上的数据,只为保护iOS数据做备用。苹果的技术人员只有在确认顾客的设定后,才能使用设备内的该项服务。而苹果员工也只有在得到用户同意之后,才能利用该软件从用户的设备中适当地获取诊断数据。

  3、com.apple.mobile.house_arrest

  此功能是为了支持该功能的应用软件在iOS设备间进行文件传送而被iTunes所使用的服务。该服务是为了帮助传送应用软件开发中设备的测试数据而被Xcode(苹果公司开发的编程软件)所使用的。

2014年7月28日星期一

提升百度推广和搜索优化的质量度的方法

  质量度的优化是账户优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您以更低的点击价格获得更优的排名,从而降低整体推广费用,提高投资回报率。搜索引擎的需求是找到质量度高的并有创意的网站展现在网民面前,从而来解决网民的需求。搜索引擎优化需求也是一样,我们今天来聊聊百度推广和seo优化中的质量度。

  百度推广质量度

  创意质量度:创意和关键词是企业做搜索营销的两个核心要素。

  当我们麻木的走在下班的路上的时候,可能你的身边有很多普普通通的水果滩,我们每天都在路过,每天也在忽略,如果我们水果摊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甜过初恋”是不是瞬间打动你的心灵呢,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从而产生购买来尝一尝。

  一个盲人,在地摊上坐着,旁边一块牌子上写着“行行好吧,给我点钱”,大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很平淡,很少人给他钱,结果来了一个姑娘,重新写了一句话“多美的世界,可我却不能亲眼所见”不一样的话,瞬间打动了所有的路人,纷纷掏出了硬币,扔给这个盲人。

  创意不一样,你的世界也会不一样,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丰富多彩的颜色,对于企业来说也一样,当我们写创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你的目标受众是谁,他想看到的是什么,他感兴趣的又是什么,我如何在这短短几秒中的浏览时间,去瞬间打动他呢。创意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的推广效果。

  飘红:有飘红的创意,会格外引起我们的关注。色彩的冲击上会显的格外的突出。有效的飘红会得到网名的青睐。根据有关数据,飘红一般3-5次是比较好的,能够得到网民有效的关注。

  做好相关、飘红、通顺,吸引,不断提高质量度,不断进步才能越来越吸引用户的眼球。

  Seo优化质量度

  外链质量度:

  一条高质量的外链顶得过100多个低质量外链,当然我们应该剔除垃圾外链,比如论坛签名、博客群发、以及不相关的推荐。真正的高质量外链其可以去写原创文章来进行投稿,比如:月光博客、站长之家、卢松松博客进行投稿.

  内容质量度:

  网站抓好内容质量还是优化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网站内容质量日益提高,对于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可以请新闻类专业或者和自身产品相关的毕业生,来帮助网站内容的原创撰写。也可以通过书籍内容的整合进行原创。同时网站内容最好多元化体现贴近用户的特点。真正好的内容是可以转化客户的。毕竟客户浏览你的网站,网站的内容一团糟对你的信任也会降低。做好内容质量度是必不可少的。

  友链质量度: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质量并相关性友链比的上你发几百条外链,对于网站的排名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要杜绝垃圾站点友链、JS友链、作弊网站友链、加nofollow友链、frame友链。

  网站架构质量度:

  网站架构设计,最好了解用户搜索要求,把用户需求放到第一位,用户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内容,同时减少图片和flash,尽可能用文字来表现,用好h标签、图片的alt属性、链接的title属性。精简网站html、css、js代码从而提高网站质量度。

  从以上可以看出百度需要的是高质量的东西,从而提高网民对百度的信任。所以想提高排名获得更多流量和点击,质量度是一个核心因素。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2014年7月27日星期日

苹果被曝光提取iPhone个人数据

  据路透社报道,苹果近日首次承认可以通过未公开的技术,提取用户个人深层数据,包括短信、联系人列表和图片等。技术人员可以将设备连接到“受信任”的电脑,从而绕开备份加密,在用户不知情的前提下,轻松进入联网的iPhone手机。专家表示,窃取用户信息的行为严重侵犯人权,危害全球网络安全。

  安全专家Jonathan Zdziarski近日在纽约举办的黑客大会上,展示了如何利用存在于iOS系统的“后门”,从苹果iPhone中提取大量数据。Jonathan Zdziarski说,提取数据过程中,iPhone用户并不知情,而且无法禁用。这一发现,引发业界关于苹果是否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的猜测。

  苹果否认为情报机构创建了任何“后门”。

  苹果回应称,公司设计这一功能,是向企业IT部门、开发者和苹果维修人员提供所需信息;但在获取受限数据前,需要用户解锁设备,同时需要在iPhone上点击“信任”某一台电脑,以获得电脑的授权,经过授权后的电脑也只能访问有限的诊断数据,苹果并没有为任何情报部门创建“后门技术”。

苹果被曝光提取iPhone个人数据

  Jonathan Zdziarski表示,他不相信苹果的这项服务是用于间谍用途,但是他表示,苹果提取的信息比公开披露的要多很多。

  安全分析师Rich Mogull表示,Zdziarski的说法其实言过其实,但从技术上看是准确的。他表示,苹果收集超出许可的这些信息应该是为了安全性的妥协。

  Mogull也认同Zdziarski的一些观点,如果苹果的后门工具存在,那么执法者将这个工具用于那些针对个人被没收的台式电脑,从里面拿到一些数据,这也许会为他们创造法律上的优势。

  苹果公司对于是否存在这种提供给执法者使用的工具,并没有立即回应。

  此前苹果手机被广泛地认为比其竞争对手谷歌的Android系统更为安全,因为苹果能够经常发布BUG修复补丁,而谷歌并没有权限直接发送软件补丁到指定的设备。

贫瘠的大数据时代:你要存量内容还是流量内容?

  你的内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除非你能整出传世之作 ,否则一般的内容都是转瞬即逝的。有了互联网之后,你十年前放的一个屁都可以保存完好,说不定还可以焕发出新的价值。

  每当提到内容营销,对内容两个字总是有一种千里之外的距离感,不知道这个内容到底是指什么。如果你不想深究内容里面到底有什么文章,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内容。我们对发出去的内容加上一根时间轴的话,就可以判断出内容的生命周期有多长。今天要分析的两个概念就是与内容寿命有关的:存量内容和流量内容。

  什么是存量内容?

  存量内容即不容易过时、可以多次重复利用的内容。这种内容一般具有很长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明显减损其价值。

  比如,一个百科概念、一篇学术性文章、一个品牌故事、一本蓝皮书或电子书、一个教程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放在那里很久很久,有的甚至可以像老窖一样,时间越长越有味道。经典不过时,是这种内容的一大特点。

  例子:互联网上有一个叫曹鹏的人,很有才,他有一个博客叫做:曹鹏编程之邦。这个博客的首页就有很多教程,SEO、CSS、JS等等,做得非常不错,是典型的存量内容。很多大型网站都将这些教程作为入门级必备教程,在网络上流传颇广。到目前为止,这些教程的价值依然没有多少减损。

  存量内容一般会做成网站的内容合辑存放起来,形成网站当中的一个类似于资源区的地方,这个地方通常也是链接诱饵的集中地。

  什么是流量内容?

  流量内容也叫消费性内容,即那些看过之后就会被遗忘的内容,保鲜期很短,更多的是发挥新闻的功能。比如一个网站公告、一条行业爆炸性新闻、一个实战案例分享、一个旅行故事、一篇评论性文章等等。这些内容一般具有比较短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有明显的减损,甚至会变成一堆垃圾。

  例子:有一个网站,叫做虎嗅网,是很多自媒体人喜欢的网站。里面的内容就偏向于流量内容,各种猛料爆料,热点热评,七嘴八舌,热火朝天。再举一个例子:今日头条,里面的内容也是典型的流量内容,样样是头条,条条是猛料,哪样滚烫它就碰哪样。

  那么,做内容营销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存量内容还是流量内容?

  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就像叛逆的青春期小孩一样,看到的事情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我的主张是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你的内容营销是以网站为基地,我觉得可以这么考虑:

  1、媒体型的网站,以流量内容为主。

  2、资源型的网站,以存量内容为主。

  3、个人博客,以存量内容为主。

  4、企业商务网站,以存量内容为主。

  5、电子商务网站,以存量内容为主。

  看了以上五种情况,存量内容以4:1完胜,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从这个4:1,可以再推导出以下几个结论:

  1、存量内容是很有需求的。

  存量内容其实代表了一般意义上的内容,就是那些值得收藏起来的精品内容。这种内容多吗?你随便百度一下,有上百万个结果,看起来很取之不尽的样子,但是仔细一看会发现99%都是垃圾信息。信息的同质化和低质化让人骂声一片。所以,丰富多彩的精品内容是一个很大的缺口。以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掏钱买内容。

  2、个人博客应该以专家形象见人

  个人博客如果使劲更新行业新闻,迟早一天会累死,而且你的新闻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的。运营一个个人博客,首先你必须成为专家,分享自己的专业内的东西。这里说的专家,不是原创专家,而是你要对自己的领域有独到的眼光,即可以写出原创的东西,也可以挑选出最符合自己个性的东西。

  3、买卖网站要有内容储备

  所谓的买卖网站就是那些做生意的网站,比如企业站、电商网站。这些网站可以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别人凭什么掏钱买你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这么两个答案:

  1、别人认同你;

  2、别人得到了你的帮助。

  怎么达到这两个目的?

  1、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故事;

  2、专业解答领域内的顾客问题。

  这两类内容,应该是买卖网站最不能缺少的内容。随着竞争的加剧,缺乏个性和帮助性信息的买卖网站生意都不好做。

  PS:品牌故事不是指那一个“关于我们”的烂页面,而是关于企业的系列故事,表达的是企业的历史、理念和使命。

  4、流量内容交给媒体来专业负责

  媒体性的网站专业捕捉网络上的一切风吹草动的,它们最喜欢新鲜的东西,有时还会在此基础上故意把新东西拧成既奇特又有趣的东西。它们的对象是眼球,而不是钱包,所以一般的博客和企业网站真的没必要走这条路。

  以上只是内容的偏向而已,不是绝对。一个正常的网站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流量内容和存量内容。而且这两种内容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只是扮演的角色和体现的功能不同而已。流量内容关注的是行业的热点,存量内容关注的是行业的常态。流量内容体现的是新闻功能,存量内容体现的是知识功能。

  存量和流量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用是比较健康的状态。比如SEO行业的权威网站seowhy,既有“SEO十万个为什么”这种经典内容,也有SEO行业的最新动态。这在用户看来,前者可以体现专业度,后者可以体现行业信息入口的形象。两者结合在一起,你的整体形象就显得比较权威了。

  面对存量内容和流量内容,以下三种人可以思考一下下面三个问题:

  1、网络营销人:怎么平衡流量内容与存量内容?

  自从有了微博微信这种微媒体,网络营销一下子变得戏剧性起来。很多人都拼命制作精品内容,就是为了能够在这些微媒体上得到疯狂转发,一下子提高知名度。这种想法是很符合人性的,谁都渴望短平快,但是短平快往往不容易铸造经典。

  经典是需要积淀的,沉淀下来的内容都比较厚重,不容易再拿到微媒体上传播,但是它却会成为微媒体的取材源,并成为搜索引擎最喜欢的东西。因此,沉淀下来的信息,比如百科、榜单、指南、大全等等这些存量内容适合储存在搜索引擎这个大仓库里,这也是SEO最应该关注的内容。

  而那些需要借助舆论大潮和社交工具进行快速传播的内容,通常取材于存量内容,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大众的痛点痒点进行精益生产(标题党、视觉化设计、语言通俗化),就成为游走于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流量内容,这种内容主要发挥PR功能。

  因此,存量内容作为后盾,负责SEO;流量内容作为先锋,负责PR.两者互相反哺,相信会是一个稳扎稳打的网络营销策略。不要以为搜索引擎已经死掉了,作为营销场所,只是沉淀下来而已,而且流量质量反而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和创意做PR,扎扎实实做好存量内容是明智的做法。

  2、企业主: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形象?

  很多企业都不想错过互联网这条大船,因为你不上船可能就会饿死。在这个大潮流下,出现了另外一个人群:从未办过企业的评论员。他们激情澎湃地干了一件事情:整出了“互联网思维”这坨理论。那些真正办企业的企业主闻到这坨东西之后,眼睛一亮,觉得很厉害的样子,于是叫秘书人手一份打印出来,召集大家开个历史性的转型大会,对着打印稿使劲地念。散会之后,全体员工都觉得很有使命感的样子,于是逢人就大谈特谈互联网思维。两个月之后,老板发现底下的人除了放屁啥也没干出来。于是晚上回家一边抽烟一边对老婆感概:我们什么都没做错,错就错在年纪太大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把旁观者的意淫当做行动指南,最终内分泌失调的一定是自己。而那个意淫的人,则继续若无其事地意淫。

  互联网为企业竞争提供了一非常公平的场所,未来企业的互联网竞争,本质上就是内容竞争,又或者说根本没有竞争,因为企业更应该关注的是内容差异化的问题。潮流谁都看得到,思维谁都可以扯上两句,关键是怎么做出东西来。如果企业要想真正爬上互联网这条船,可以考虑下面这个简单逻辑:

  把自己晒到网上(社会化)——找到自己路子(利基市场)——确立风格和形象(定位)——构建内容体系(执行策略)——持续不断地丰满自己的形象(内容建设执行)

  其实能把前面四步完成已经很不容易了,最后的内容建设是没完没了的,一旦开始,根本停不下来。企业要在互联网上渗透自己的影响力,就要把内容当做产品来做。

  从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你的内容就是你在互联网的资产,这些资产承载了你的形象、信誉、历程等等花钱买不到的东西。可以现在就试想一下:十年之后你回头看自己在网络上输出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不是构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内容生态系统,你的客户从你的内容当中感知到了什么样的企业形象。这样,你就会觉得舒坦多了。

  所以,不要老是忙着在网站上发什么企业新闻和行业动态了,多花心思去构建知识类的内容和反应企业理念的故事才是正事。存量内容持续输出,流量内容看准时机有的放矢,这是企业进行内容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互联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比命根子还重要,长尾市场火力全开才是企业应该关注的潮流,用流量思维来冲业绩就相当于喝二锅头解渴,最后怎么死都不知道。

  3、自媒体人:我是哪种类型的自媒体人?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扯淡权利。以前的山村歌手只能对着山山水水唱出心中的歌,然后听着自己的回音慢慢变老。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能连上网了,于是各路神仙就从大山里走出来了。成为自媒体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一丝不挂地待在家门前的大树底下,插上一根网线,集结一群粉丝,然后热火朝天地开始扯淡。

  虽然俺不懂媒体这个概念的精髓是啥,但是我觉得它不应该是哗众取宠、愚弄感官的工具。除了新闻热点类的评论之外,还有很多人渴望的是有更多的价值输出。提供一首好歌、一段好视频、一个解决方案、一份行业报告、一次实战经验等等都是很有需求的,当然各种“2B”互联网大战发生时,各路元芳的看法也是很有看头的。目前的自媒体环境是,元芳很多,知识和方法论的输出者太少,通常这群人是个人站长或者博主。而这一块的自媒体也许是更有需求的,从百度文库、百度经验、百度阅读等等产品的调整中就可以嗅到这种趋势。

  因此,个人站长和博主迎来了焕发第二春的机会,理论上。个人觉得,这些输出专业知识和方法论的人是自媒体的长尾大军,可以在很多垂直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部分人更应该关注的当然是经典的存量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存放空间,通常就是一个网站或者独立博客。

  对于新闻记者型的自媒体,也是当前的主流自媒体,他们善于把流量内容的价值最大化,犀利的观点、麻辣的热评、独到的见解和名气是他们的资本,他们的声音就是一个品牌。渠道的多寡和订阅数量决定他们的声音能够影响多少人。

  存量内容就像粮食,流量内容就像一道好菜,光吃粮食不吃菜或者光吃菜不吃粮食都是要出状况的。所以,存量内容和流量内容没有优劣之分,两者只是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人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一样,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同时存在互相配合的。从内容营销的角度来看,目前存量内容的需求量更大,尤其是细分领域的专业内容,很多用户苦苦寻找却颗粒无收。垂直领域的信息饥荒,可能是中小企业的一个机会,如果企业利用这一缺口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客户,也许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难。

  来源:投稿,作者:张飒博客。原文链接

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

五个问题解读企业上市时的静默期

  进入2014年以来,一大批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这个过程中“静默期”或者“缄默期”的概念被多次提及,有不少公司饱受“静默期”的限制或者不明白什么是“静默期”,在上市的节点上频频被攻击而无法还击,导致企业估值受到一定影响。

  甚至在阿里巴巴上市之际,传出某组织敲诈30万美元,买断阿里的负面报道,而阿里方面因为静默期的原因,无法公开回应。就此阿里巴巴还煞有其事的通过公开的微博,宣布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阿里的高调反击,让“静默期”这三个相对来说较为冷门的金融词汇成为了热门搜索词语,但百度百科等网站提供的信息大都不全,而且过于专业化普通网民看不懂。就此,丁道师就给大家来普及一下关于“静默期”相关的一些知识,并且谈谈我对“静默期存在的必要性”的一些看法。

  第一:静默期和缄默期哪个说法正确?

  关于上市之际不能发表相关股票言论的词汇,有些媒体写作“静默期”,有些媒体写作“缄默期”,网上居然出现了哪个词汇正确的讨论。其实这两个都是正确的,就好比NBA球星麦迪,有些媒体写作麦蒂,两种都是正确的,没必要死抠字眼。为了方便阅读,以下统一写作静默期,而且主要说美国市场的静默期(因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多为赴美上市)。

  第二:到底什么是静默期?为什么会有静默期?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静默期是指公司在首日上市交易前的一段时期内或上市后的几周内对外不发布任何信息,任人评说,而三缄其口,保持静默。即所谓的静默期。

  要想了解到底什么是静默期,为什么会有静默期,我们必须先了解静默期的规定是怎么来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给穷人喝,一个颠倒乾坤的时代出现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大萧条的时代,由于科技的落后导致信息的传播不对称,一些将要上市的企业凭空捏造对自身企业有利的数据以提升股票价值,对投资人和市场造成了一定误导,如果长期下去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誉危机。就此,为了遏制这种现象以及其他金融乱象,美国在1933年和1934年先后出台了《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做出来大量的细节规定。

  我曾经翻阅过中文版的这部《美国1933年证券法》,其中在第5节的C部分提到“任何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下述活动是非法的:在州际贸易中利用任何交通或通讯手段或工具,或邮寄手段或工具,通过利用任何媒介或说明书或其它任何证券出售报价或买入报价,除非该证券的注册报告书已提交,或当该注册报告书被拒绝或撤销(在注册报告中生效日前),可根据第8节该注册报告书处于公开程序或审查之中时。”

  大家看到了吧,“元凶”出现了,就是这么一句话(后续又修订新增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术,但没有明确规定静默期),导致了今天让人哭笑不得的“静默期”。

  这里笔者顺便说点题外话,平心而论《美国1933年证券法》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部法律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监管立法的典范,更为各国仿效和借鉴的对象,中国的证券法也是参考的美国的这部法律,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市场特有的静默期,就是学习的美国人,而且比美国那边更为严格。值得一提的是,《证券法》确立了信息披露制度,并在详细列举了发行人必须披露的具体内容,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证券法》的披露制度也基本学的这部法律,毫不夸张的说,老美在20世纪颁发的这部法律对全球的金融秩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法律貌似从没有规定过静默期,那我们的企业还需要遵守吗?

  如果大家仔细看我上文阐述的内容,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证券法从来没规定过静默期。静默期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而不是法律规定。事实上,在今天信息爆炸的年代,科技类企业非常透明,很多数据早已经公开,常规意义上静默期一般是指不能发表和企业股票相关的声音出来,但没有说彻底把人的嘴给缝上。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以阿里巴巴为例,在2014年连续投入几百亿出手买了高德、UC、优酷等公司的股票,阿里巴巴从来没有发表过关于股票的言论,但这些举动无形中还是“说”了阿里巴巴是一家强大的公司,无形中还是对提升估值带来有利的帮助,大家说这个是否违规?

  有人说,既然法律没有规定,那我们的企业就大大方方,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挺好的吗?为什么还得遵守静默期这个没有写入法律的规定?

  能问出来这种问题说明大家还是太单纯了,大家忽略把静默期作为约定俗成的机构是SEC,SEC认为静默期还得遵守,那我们企业家就得乖乖听SEC的,千万别试图挑战SEC的权威。

  第四:SEC是个什么机构?很牛逼吗?

  SEC这三个字母我相信对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绝对不陌生,大部分人只知道SEC指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但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个组织,SEC作为一个“委员会”,权利大的非常骇人。

  我们经常看国外的新闻,知道美国很多市长或者州长,其实没有多大实权,甚至出现了猫狗当市长或者企业家兼任市长的情况。但美国的SEC是一个真正有实权的部门,这个SEC也是在大萧条时期成立的,核心成员只有5名,而且都是美国总统亲自任命,值得一提的是美国SEC的几个委员不得兼任其他职务,在5个委员会中推选一人为主席,选出来的这个人有事情直接和美国总统联系(听起来是和中国明朝的东厂西厂非常类似)。

  SEC作为一个超脱其他部门的组织,拥有以下几大惊世骇俗的权利:立法权、行政解释权、调查权、民事和行政制裁权以及刑事追诉建议权。如果你对SEC了解了,你就会发现之前无法解释的一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乔布斯为什么怕SEC?我们看到,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这样的超级牛人,总统他都不放在眼里,但面对SEC还得装孙子,2006年得知SEC要调查苹果,乔布斯马上公开道歉、2007年SEC给乔布斯发传票,要求乔布斯出庭作证、2009年乔布斯说身体只是小问题,SEC不信非要展开调查……除了苹果,谷歌、Facebook、groupon等公司都吃个SEC的苦头。总之:一句话,其他部委不敢出手的SEC来出手,其他部委管不了的SEC来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第五:静默期的规定在当今的社会看来并不合理,是否应该废除?

  我个人一直主张废除“静默期”的相关规定,因为静默期本来就是非常时期的非常规定,既然非常时期已经过去了,人类全面进行了信息时代,这个规定就应该废弃了。

  可能SEC也认为静默期的规则不合理,近10年来,也多次考虑对企业上市时期的言论进行放宽,但这么多年过去也没取得多大成效。而且去年奥巴马邀请了66岁的女强人玛丽·乔·怀特(Mary Jo White)担任新一届SEC的主席,这个老女人在美国金融市场可谓家喻户晓,以铁腕手段著称,执法严格。奥巴马让她做SEC老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奥总统要对对金融秩序进行严格监管,SEC被这个女强人执掌后,更难有太大的改革了。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