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星期一

新浪微博自媒体计划开始启用

  启动将近一个月的新浪微博自媒体计划终于开始核算各个自媒体人的收入了,这两天,多位新浪微博的自媒体人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收入。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自媒体作者半个月的收入大部分在3000元到7000元之间,不少作者都在微博中对收入表示满意,这无疑增强了各方对微博自媒体计划的信心。

  6月12日,微博自媒体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面向微博上有一定原创能力和影响力的认证用户,具体标准为单月阅读数在300万以上,并且能够提供优质内容链接证明,500万粉丝以上的“大V”暂时不能申请。据了解,目前加入微博自媒体计划的作者已经近500人。

  加入新浪微博自媒体的条件是个人认证并且单月阅读量达到300万,500万粉丝以上的大V不能申请,不同行业的自媒体作者的阅读单价有所不同,大概为每10万次阅读单价从20到40元不等。

  根据我的分析,新浪微博目前的这种自媒体形式其实算是“送钱”,金额核算只统计阅读量而没有统计广告展示和点击,这可能和目前微博广告主要为展示广告有关,随着百度百家、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新浪微博也继续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以应对自媒体作者的流失,不过,新浪微博的自媒体目前更侧重于个人粉丝量的多寡,一个拥有大量粉丝的大V,只要经常发微博,哪怕微博内容没有什么深度,也可以获得不少收益,而真正有原创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行业自媒体人却往往因为粉丝数量不够而难以获得太多收益。

  以下是新浪微博官方发布的自媒体计划详情:

  微博宣布启动自媒体计划 粉丝+收入双激励模式是亮点

  6月12日,微博自媒体计划正式启动,用户申请管理系统同期上线http://me.weibo.com 公开招募自媒体用户,根据页面,该计划面向微博上有一定原创能力和影响力的认证用户,具体标准为单月阅读数在300万以上,并且能够提供优质内容链接证明,另外,500万粉丝以上的“大V”暂时不能申请。

  据悉,目前已有1000位优质原创内容作者受邀加入微博自媒体计划,覆盖23个垂直领域。微博用户运营总监刘新征表示,该计划将着力进一步提升微博优质内容创造用户的影响力,并以此为基础为自媒体作者提供灵活的商业变现方式,鼓励其生产原创优质内容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升平台的内容生态。

  刘新征说,微博不只是“微”博,在微博平台上,每日除了大规模140字内短微博的生产与消费,包括图片、短视频、长文章在内的富媒体微博同样构成了平台内容生产与消费主体。以长文章为例,从4月初微博提供了官方长微博工具后,目前微博上每天生产的长文章已达到10万篇,它们共同促成了微博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为了方便用户尤其是自媒体用户更好的生产原创内容,微博已经对长微博工具进行优化,用户可以直接发布图文结合的长微博,长微博在自媒体用户主页也将得到统一呈现,微博还将支持文章的开放化,站外内容也可以直接同步到微博的长文体系内,方便内容管理、检索与传播。

  微博强大的传播能力将有效提升自媒体作者的个人影响力,塑造个人品牌,微博特有的单向弱关系能确保优质内容能够通过自媒体作者及其粉丝的社交关系链实现裂变式传播,与其他阅读平台相比,内容更开放,更容易触达更多潜在目标用户,并更容易获取粉丝。而优质粉丝的不断积累将持续扩大自媒体用户的影响力,帮助他们塑造个人品牌。微博也将对优质自媒体作者给予更大力度的推荐资源,帮助其更快的获取粉丝,提升关注度。除了作者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在微博站内传播,微博还将与若干互联网流量入口级的合作伙伴联合打造自媒体传播网络,多途径多入口,给自媒体作者带来比其他阅读平台更多的流量与粉丝。

  个人品牌的确立是自媒体用户实现商业化的基石,但并非每一个自媒体作者都擅长商业变现,因此,微博为自媒体作者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收入变现方式,帮助拥有“社交资产”的自媒体用户提升变现能力。

  微博将在有品牌营销需求的商家与拥有个人影响力的自媒体用户之间搭建一个的桥梁,帮助想通过微博推广品牌的商家,找到合适的自媒体作者人群,通过话题合作等方式,让自媒体作者以自身内容生产的方式参与品牌传播。

  同时,微博还提供广告分成的商业化方式,广告将在用户原创微博正文页、文章正文页内获得曝光,阅读数越高,作者分到的收入越高,自媒体作者可在自媒体用户系统中实时查看和管理原创内容的数据,微博按月依据阅读数进行结算。为鼓励自媒体作者进行长文内容原创,基于长微博获得的商业收入将更高。

  自媒体联盟SocailAuto创始人马麟表示,微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资讯入口,优质内容能够通过用户的社交关系迅速扩散,平台方的扶持也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这对自媒体作者树立个人品牌和实现商业价值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HealthKit看iOS发展趋势

  Apple 2014 年的 WWDC 让开发者为之欢呼的同时也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对于越狱社区,本次发布会意味着 Apple 决意让越狱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对于安卓阵营,意味着 Apple 将继续在流畅性与平台生态上给予安卓系统最沉重的打击;而对于微软,则意味着 Apple 在个人电脑以及手持设备这两个领域都将达到让其无法企及的高度。难怪CNET科技的执行总编老凉在给网易科技的专稿中尖锐地指出:苹果变“软”更可怕

  毫无疑问,本次发布会将成为 Apple 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点,而本次发布会上所发布的所有新特性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些新特性当中 HealthKit 是一大亮点,但这除了意味着 Apple 押注健康领域以外,还可能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趋势。

从HealthKit看iOS发展趋势

  Apple 的“中央集权”

  这或许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但有迹象表明 Apple 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与 HealthKit 同时推出的,是一个名为 Health 的应用。通过 HealthKit ,开发者可以把通过穿戴设备收集到的数据在 Health 应用中呈现,而用户只需要打开 Health 应用,便可以一览所有与健康有关的数据。

  记得有媒体曾将 2014 年评价为智能穿戴设备元年,而 Health 应用与 HealthKit 的推出意味着 Apple 对此有相似的判断,并认为与健康有关的智能穿戴设备将首先出现井喷,进而提前布局,让 Health 应用负责呈现所有相关的数据,避免各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各自为政而影响用户体验。

  可见,Health 应用与 HealthKit 所承担的任务是:整合各种与健康有关的可穿戴设备所产生的碎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有序地集中呈现。这很可能意味着 Apple “中央集权”的时代到来,因为相同的逻辑完全可以应用到短信、音频与视频当中。

  MessageKit 与 PhoneKit 可期

  众所周知,Messages 与 Phone 这两个应用的使用频率在不断下降,各种 OTT 应用的使用频率则不断攀升(如微信),这将带来信息碎片化的问题。正如上文所提到,如果 Apple 开始“中央集权”,那么 MessageKit 与 PhoneKit  则有望在以后的 iOS 版本中出现。

  实际上笔者认为,MessageKit 与 PhoneKit 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其中 MessageKit 将能帮助开发者把文字、音频与视频信息整合到系统的 Messages 应用当中,同时 Messages 应用将很可能开放对 Jabber 与 Google Talk 的支持 (它们均基于 XMPP 协议),目的在于提升用户体验与增加使用粘性,未来的 Messages 将可能是 BlackBerry Hub 的变形。

  至于 PhoneKit ,将可能开放对 VOIP 的支持。目前的 VOIP 应用绝大多数需要驻留后台,并且定时向服务器进行注册,以保证能与服务器通联,这会带来耗电与不稳定的问题。Apple 可能将允许开发者通过 PhoneKit 来解决 VOIP 接入(通过类似消息推送的机制),或者直接将 Phone 应用与 VOIP 深度整合。

  后话

  Apple 更加注重软件服务和平台生态建设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但 Apple “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意味着许多应用或 widget 化或消失,开发者要么另辟蹊径,要么离开平台,因此 Apple 不得不在创新与维护开发者关系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

  另外,OpenID 与搜索引擎也可能是 Apple 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前者或将充分利用指纹识别技术让用户安全便捷地登入各类服务,后者或将以垂直搜索为切入点,一方面完善 Siri 提供的搜索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将影响力延伸至通用搜索领域,并且逐步结合 iAd 与 Google 分食搜索市场。

  来源:半月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4年7月6日星期日

纪念Google Reader被关闭一周年

  时间过得真快,不是看到Solidot上的报道,我都差点忘记了。去年此时,Google一意孤行,不顾众多粉丝的反对,关闭了旗下RSS阅读器Google Reader,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其实也不太)严重的后果!至少对我来说,这件事情标志这Google走下“Do no evil”的神坛。为了商业利益,Google又一次让它的忠实粉丝们失望了,并且有意为之。

  也许非Google Reader用户很难理解我们对阅读器的感情。我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Google Reader记录着我从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这四年自主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我的订阅内容既包括RSC(英国皇家化学会)、ACS(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学术期刊的论文更新,又包括韩寒、吴醴、连岳、李海鹏、和菜头、方舟子、考据癖、推倒柏林墙等等五六十个有趣的博客杂谈;既有wikihow推送的实用信息,又有推特机器人、solidot、网易跟帖局和纽约时报送来的网络热贴和时事新闻。我还依稀记得在Google Reader里看自己的阅读数据时,四年来我大概阅读了超过两万个条目,差不多是每天十五个长短文章。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Google Reader上,它就是我的信息大管家,忠实地展现经过我精挑细选的供稿源的最新大作。所以,作为一个课业和实验均繁重的理工男,我才能够埋头书斋、知闻天下。

  这种自助选择供稿源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许就是对一言堂的挑战。我的的信息不是由腾讯网易的门户编辑决定的,更不是由一本正经的罗京叔叔决定的,而是以我为主,兼容并包地选择了包括新闻、博客、学术论文、评论在内的大杂烩,是专业新闻机构(纽约时报)、专业学术机构和出版商(RSC、ACS和Wiley)、精英与草根们同台争鸣。Google Reader对于在中国的用户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防删帖。只要韩寒的博文一被发布出来,Google Reader就会迅速抓取到Google的服务器上,推送给我。所以,即便韩寒的文章被加密之后,我还是可以读到全文。对于南华早报、热推机器人这种比较难以直接访问的信息来源,Google Reader也可以抓取内容后推送到国内。这些好处使得Google Reader成为很多网虫在网海冲浪时不至于信息过载的重要工具。

  俗话说得好,相聚有时,后会无期。Google于去年春季突然宣布要关闭Google Reader,理由是用户量持续下降。当时,我就觉得特别难过。Google Reader之于我,是已经陪伴四年的良师益友。随着数据的积累,我甚至把它当做一个扩展的大脑。打辩论赛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要不要停止计划生育的辩题。我依稀记得我在Google Reader里阅读过纽约时报关于中国计划生育的报道,一五一十博客平台上也有过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博客,网易跟帖和推特上似乎也有过相关的讨论。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我只需要到Google Reader里简单地输入“计划生育”四个字,过去几年积累下来的材料就纷纷出现在搜索结果里了。与使用Google搜索相比,Google Reader更像一个已经整理好的笔记库,非常高效。而现在,Google要关掉这个产品,我感觉像是得了一次小型脑震荡!但Google是商业公司,Google Reader占用了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收入,甚至还阻碍Google的合作网站向用户展示广告。我们虽然抱怨,但是毫无办法,Google毕竟还是一家商业公司。

  其实,Google Reader的关闭并没有宣告RSS阅读器的死亡。不甘心的用户继续寻找着替代品,feedly、Inoreader接过了RSS阅读器的大旗,目前还再茁壮成长。RSS阅读器还以公共帐号的方式在阅读器上复活,在微信这个封闭的体系内,把类似RSS推送的服务带给了更多用户。甚至“今日头条”这种涉嫌侵犯版权的新闻聚合服务也试图发展壮大。然而,微信公号的文章是封闭且难以检索的;今日头条还是得靠编辑来决定我的头条;feedly时不时宕机也让人揪心。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怀念Google Reader,怀念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Google Reader中有趣的条目的美好时光。

  来源:投稿 作者:Eason ,原文链接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雅虎Flickr被屏蔽

  全球知名照片存储服务Flickr从昨日起无法从中国访问,其网页端和手机端均无法登录,这是即通讯服务Line被屏蔽后又一个被屏蔽的热门服务。

  根据分析,Flickr无法从大陆访问的原因是Flickr的域名被DNS污染,所以导致其无法从中国访问,从下图可以看出,PING Flickr的域名,会发现其IP地址被解析到阿塞拜疆一个不存在的IP,而Flickr实际IP地址是在美国。运行DNSCrypt之后,再次PING Flickr的域名,才得到正确的IP解析地址。

Flickr被屏蔽

  解决的方法是,安装运行DNSCrypt,然后通过HTTPS的方式即可正常访问Flickr网站。

  Flickr是雅虎公司提供的照片存储和分享服务,深受许多博客作者喜爱,Flickr提供高达1TB的存储空间,并且支持繁体中文界面,是雅虎香港的一个颇受欢迎的中文服务。Flickr和Line一样,虽然在中国大陆用户不多,但在香港却拥有众多忠实的用户,这两个服务几乎在同一天被屏蔽。

微软OneDrive被屏蔽

  微软云存储服务OneDrive昨天被屏蔽,无法从中国访问,屏蔽的方式是DNS污染,微软昨天刚对OneDrive的安全性进行了提升,使用了安全传输层协议来保护用户数据,防止被黑客和政府监听。

  虽然OneDrive启用加密技术,保证Onedrive和本地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进行加密,使攻击者更难解密客户端与微软之间的连接,但却无法阻止DNS攻击,通过DNS污染可以轻易屏蔽OneDrive服务,而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参考《使用DNSCrypt解决DNS污染问题》一文安装一个名为DNSCrypt的软件即可正常使用OneDrive和Dropbox等云存储软件。

  话说我前两天刚在测OneDrive,隔天OneDrive就被封,我在测试微软OneDrive时,感觉用起来功能太少,目标文件夹的名称都不能修改,下载上传速度也挺慢的,但稳定性还可以,至少上传下载没出错。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居然没有文件历史版本功能。我的OneDrive容量为28G,略高于Dropbox的容量。

微软OneDrive被屏蔽

  OneDrive原名为SkyDrive,是微软提供的云存储服务,支持100多种语言和多种硬件平台。OneDrive支持桌面的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7/8)和Mac OS X 10.6以上版本,并在移动设备上支持iOS、Windows Phone、Android等。Windows 8和Windows 8.1由于已经内置OneDrive,因此无须安装。

2014年7月2日星期三

Line被关键字屏蔽

  今天早上,知名日本移动即时通讯软件Line(中文名“连我”)无法从中国登录访问,Line中国区用户的手机版消息无法传送、新消息无法读取,Line官网也无法访问。

  今天早间,Line中国发表官方微博称,“现在LINE中国用户出现了访问障碍,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修复该问题”。但未透露故障原因,截至目前,Line仍然无法从中国访问。

  Line于2012年登陆中国,并与360公司展开合作。但在今年4月,Line与豌豆荚达成合作,豌豆荚将负责Line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服务提供和运营推广。

  经过我的分析,Line无法从中国访问根本不是所谓的“Line服务器故障”,真实原因是Line遭到了关键字屏蔽,被屏蔽的关键字是“.line.me/”,这样,所有访问line的网址就全都被屏蔽了,屏蔽的第一个关键字为“.”可以保证屏蔽所有Line的子域名,屏蔽最后一个关键字为“/”为了防止误屏蔽其他网站的域名,例如line.me.com等,大家可以参考下图验证一下。

Line被关键字屏蔽

  对于Line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被屏蔽,的确令人感到惊诧,很多年轻人通过韩剧用上了Line,莫名其妙将这样的“无害”类工具封杀,只能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

  越来越多的工具被屏蔽了,屏蔽的对象从Google、Gmail、Dropbox这样的专业人士使用的工具,已经扩大到Line这样的大众化民众使用的工具,是啊,连Gmail都能屏蔽,Line为什么不能被屏蔽呢,现在把所有国外的通讯工具都屏蔽了才好,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看着那些国外的优秀工具一个个被屏蔽,不得不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十几年的互联网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这个世界,一场规模浩大的互联网革命正拉开序幕。一个个年轻的企业创造了美国硅谷的奇迹,而我们,却将这个世界上伟大的科技企业谷歌、微软、苹果等等屏蔽在外,闭关锁国,过着困守孤岛的土著人一样的生活,我们这些互联网从业者只能扒开墙头看着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发展,看着一个个崭新的科技奇迹在外面诞生,这不仅仅是国内这些科技企业的悲哀,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而我却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希望。

由企业QQ到微信企业号 腾讯再战企业级市场

  近日,媒体报道继QQ延伸出企业QQ后,微信也将开始企业市场的布局,微信已经计划在订阅号及服务号基础上推出“企业号”,定位为企业办公。帐号完成认证后可将员工微信导入。微信打卡、微信报销、微信会议等企业功能都可以在微信上完成。

  在微信全球注册用户超过10亿之际,传出此消息,引起了各方关注。在丁道师看来,腾讯微信推出企业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腾讯在推微信企业号之前,已经推出了企业QQ,并在2012年底推出了企业QQ的手机版,而且企业QQ的手机版本已经具备了诸多CRM和企业内部沟通协作的功能。那问题就来了:腾讯为什么要推出两款功能雷同的产品?

  原因其实很简单:内部竞争,优胜劣汰!对于腾讯这种级别的公司来说,很多领域都有几个团队来做看起来类似的事情,这样的好处是即使其他几个都死了,只要能成功一个就能够完成腾讯在该领域的战略布局。按照这样的思路,腾讯内部先后成长起来了诸如微信、QQ游戏这样的产品,当然也有诸如QQ影音、QQ网购这样基本消失了的产品。

  微信企业号的几大功能猜想

  腾讯通过企业QQ没有能够在移动办公领域有所作为(实际上,市面上大部分的办公软件是基于PC端的,即使有移动端,也几乎是摆设或者简单的信息沟通的功能),在微信上推出企业号就势在必行了。很多人对微信企业号的功能有哪些非常感兴趣,就此我也咨询了腾讯内部认识的一些朋友,大家都表示不知道或者不能说,可见微信企业号下一步要怎么走,腾讯自己都没有完全想清楚。那么丁道师今天就在此做一些猜想:

  ①实时通讯,内外沟通方便快捷。即时通讯是腾讯最强的基因,我猜想微信企业号的主要功能也是内外沟通,微信企业号的通讯功能设置应该既能够满足企业成员内部沟通的各种需要,又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内部成员与企业外部联系人的沟通需求,在实现企业即时通信的模式多样化的同时,提升了企业沟通的效率。甚至会加入广播、短信群发等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传统的电子邮件。

  ②绩效考勤管理。绩效计算和考勤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软件非常基本的功能,显然微信企业号也应该会有这些功能,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云端漫游和存储。

  ③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微信企业号也应该会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企业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会开放一个个api接口,允许企业接入第三方的应用。

  ④网络营销和用户分析。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不仅仅是量级的体现,更是转化能力的体现,微信几亿的用户,利用这样的企业级工具可以对其价值更好地挖掘。社交的基础即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级市场,有了人才能形成可不断扩张的社交关系网,数据的价值才有落脚点。微信企业号或可精准的分析企业潜在用户,并且系统会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按不同年龄、性别、爱好、收入、回访次数等信息分类,企业根据自己产品的特性,从中观察、分析、精确地智能锁定消费者,以便后续展开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不差钱的腾讯为什么要做企业级市场

  企业级市场是一个蕴含巨大机遇的市场,但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腾讯此前做微生活、微信会员卡等几乎所有的企业级市场均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那为什么还如此坚定地进入这个市场呢?

  纵观全球科技行业的发展大局趋势,我们可以得出IT巨头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规律:先从消费级市场起家,等市场饱和之后,最终转型企业级市场,如果不转型,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市场淘汰!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过,美国的戴尔公司、IBM公司,以及中国的联想公司,在互联网领域谷歌、亚马逊也纷纷开始转型企业级市场,中国的BAT们未来必须要放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荣光,拥抱更深层次的企业级服务市场。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